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汉字的演变总结(优秀范文六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汉字的演变总结(优秀范文六篇)》。
《遨游汉字王国》
——汉字的演变
【教 材】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 【微课形式】视频(暂定)
【微课目标】了解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和历史悠久,增强对汉字的情感,发现汉字充满着强大的生命力,激发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微课内容】
一、导入
第一张pp内容:汉字的演变
第一张ppt解说词: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从传说中的仓颉造字算起,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从比较成熟的甲骨文算起,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汉字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二、新授
第二张ppt内容:甲骨文是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因为是镌刻于龟甲与兽骨上的,所以人们称之为甲骨文。其特点是:图画特征明显,笔画细瘦,自行大小不一。甲骨文“王”“子”的写法。
第二张ppt解说词:这是甲骨文的“月”字,因文字刻在乌龟壳和牛的肩胛骨上,所以叫甲骨文。大家都知道月亮有时像圆盘,有时像眉毛,因此甲骨文的月字,既不是新月也不是圆月,而是用半个月亮代表“月”字,甲骨文就是“一弯皓月悬中天”的形象。
第三张ppt内容:金文又叫钟鼎文,它是西周及春秋时代浇铸在青铜器钟鼎上面的文字,其特点是:笔画肥大厚实,结构行款趋向整齐,图画特征明显减少,符号特征有所加强。
第三张ppt解说词: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两种形式。大篆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流行的汉字字体。特点是:字形整齐匀称,笔画粗细一致,趋于线条化,比金文前进了一大步。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宰相李斯负责创制的,其特点:一是字体方正,二是笔画平直,三是结构对称,四是上紧下松。
隶书是战国以后汉字演变过程中以点画结构逐渐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而形成的一种新字体。(秦隶又称古隶,汉隶又称今隶、八分书)。隶书把篆书的圆转笔画改革为方折,并有“蚕头雁尾”、“雁不双飞”等笔画特点隶书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形成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符号性进一步加强。
第四张ppt内容:隶书在秦朝因流行于当时下层小官吏、工匠、奴隶中。篆书“月”。
第四张ppt解说词:到了秦朝,统一了文字,小篆对笔画进行了调整,篆书一般书写于竹简和帛布上,字体看上去流畅而又形象。“月”字就变得不像月亮了。而隶书呢?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因此称之为隶书。它扁平方正。
第五张ppt内容: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第五张ppt解说词:到了汉末,出现了楷书、草书和行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楷书的特点是结构匀称,横平坚直,正方形,沿用至今。唐人张旭所创的一种字体--草书,特点是体势连绵,曲折多,灵活流畅,难写难认。
三、总结
第六张ppt内容: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第六张ppt解说词:历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汉字,由繁到简,逐步规范,汉字不仅传承中华文明,还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书法艺术,丰富中华文明的的内涵。汉字又是世
汉字的演变 教学设计
设计者:杨荇淇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其价值,初步认识汉字文化,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通过汉字的欣赏,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字的演变过程
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手绘图片 【教学安排】
2011年10月底——第七次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天天书写汉字,天天阅读汉字排印的书报,但你知道汉字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吗?知道汉字有哪几种字体吗?知道商朝的国家“档案”用什么文字书写、秦始皇用什么文字批阅奏章公文吗?
师:我国的汉字从她的出现到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显示出了神奇的智慧。同学们你们对汉字的演变过程知道多少呢?
二、甲骨文
首先,让我们一起了解汉字的起源。在屏幕上,有4幅不同的图片,它们给我们展现了汉字的起源信息。在没有出现图画文字之前,人们为了记事,就在绳子上打结,历史上称“结绳记事”。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人们普遍流传汉字是一个叫仓吉的人创造出来的,这就是仓吉造字的说法。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科学家在古代的陶器上发现了类似文字的图画符号,这被很多人认为是今天汉字的雏形。在古老的中国文字发展历史进程中,最神奇的要数甲骨文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甲骨文的知识。(1)、汉字的起源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2)、汉字的最初模样
投影:甲骨文骨片和“众人协田”牛骨刻辞
师: 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它的字形有大有小,笔道很细,每个字都像是一幅小孩子画的画。同学们看一看有没有你认识的字?(3)、甲骨文: 投影:“甲骨文字举例”和“甲骨文与现汉字对照”
学生活动:12生肖,与我们每一位同学息息相关,大家不妨写一些自己属相的甲骨文字,看谁写的最象。(活动结束:展示1-2位同学的作品)再试一试“给“甲骨文十二生肖”填上现代汉字。”
鼠 牛 虎 鸡 狗 猪 兔 羊 猴 龙 蛇 马
二、金文
(投影:图为有铭文的西周青铜器“散氏盘”)
教师讲:商朝时期除了在甲骨上刻画得文字外,还在青铜器上铸写文字。屏幕上显示的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鼎上铸写的文字称为金文。金文又叫铭文、钟鼎文。让我们一起欣赏这些文字。通过图片我们了解到金文的主要特点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可以研究商周历史的文字。青铜器的衰落,金文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大篆
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国被划分为七个诸侯国。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码,很难破译。
投影材料:“刻有楚国文字的铜节 ”和“刻有秦国文字——大篆(zhuàn)的石鼓 ” 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四、小篆
教师讲:到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开始统一文字,并把小篆作为通用字体。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春秋战国时的“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字”的改革,统一了文字。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字改革。小篆,小篆又名秦篆,政权式推广于秦朝。投影:铸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
秦代的统一文字:小篆,使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得到定型,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标志着汉字的统一。
五、隶书
小篆由于笔画复杂,书写缓慢,于是小篆便简化成了新的字体隶书。隶书在汉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发展,变无规则的线条为有规则的笔画,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
六、草书、楷书和行书(板书)
(一)汉字字体的楷模:楷书
中国东汉(25--220)末年,一种新的汉字字体:楷书出现了。投影:“楷书的创始人钟繇”和“钟繇作品《宣示表》”
楷书笔画平直,字形方正,书写简便。直至今天,楷书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楷书,产生于南北朝,也叫真书、正书。
(二)快速书写的字体--草书与行书:
古代的中国人还创造出了两种可以快速书写的字体:草书和行书。草书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3种。投影:用章草书写的汉木简。
今草是东汉(25--220)人张芝所创。投影:张芝写的草书。
狂草是唐代(618-907)人张旭所创。狂草极难辨认,但却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投影:《张旭狂草图》
行书,产生于东汉。特点:介于草楷之间,字形灵活,书写便利。是现在人们常用的一种字体。行书是一种实用与审美价值兼具的书体,魏晋(220-420年)时开始流行。图为最擅长写行书的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投影:《兰亭集序》
中国浙江的兰亭碑亭。当年,王羲之在这里写下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七、课堂小结
投影汉字的演变过程(请按顺序填写)楷书、大篆、小篆、甲骨文、金文、隶书、草书、行书
“议一议”,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并根据已学知识回答,老师引导归纳。
学生观察投影,讨论、归纳隶书的特点。(特点:笔画线直,字形扁方,简化笔画,与现代汉字相近。)
学生观察投影,讨论、归纳楷书的特点。(特点:结构匀称,横平坚直,正方形,沿用至今。)学生观察投影,讨论、归纳草书的特点。(特点:体势连绵,曲折多,灵活流畅,难写难认。)学生观察投影,讨论、归纳行书的特点。(特点:介于草楷之间,字形灵活,书写便利。是现在人们常用的一种字体。)
第课 汉字的演变
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识别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了解甲骨文和其他文字的演变,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和认识历史事物,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搜集各种汉字字体的资料,概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特点,制作“汉字演变简表”,培养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通过对汉字的演变及汉字造字方法的了解,真切感受到汉字是美丽的文字,中华民族是具有高度智慧的民族,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认识到汉字在维系中华民族发展和团结,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汉字对世界尤其是周边国家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要点
重点:甲骨文和汉字的演变。甲骨文在汉字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所以应重点掌握。汉字的演变是本课的主要内容,所以应作为重点。学生要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能识别几种主要字体。
难点: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几种字体离我们很久远,识别比较困难,所以把汉字的演变作为本课一个难点。可利用一些图片资料,结合通俗的讲解来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书写汉字,阅读汉语报刊杂志,你们知道汉字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吗?知道汉字的字体吗?知道商朝国家档案用什么文字书写、秦始皇用什么文字批阅公文吗?要深入的了解这些知识,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教学——汉字的演变。
二、讲授新课(学生看书后交流)(一)甲骨文与金文、甲骨文
甲骨文的含义(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称为“甲骨文”,这是一种象形文字。)
甲骨文的内容(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他们行事以前往往先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文上刻记所占卜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
甲骨文的发现:看书页红色字体部分了解。
甲骨文的意义:第一,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第二,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基本具备汉字的结构,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甲骨文的四种造字方法:甲骨文字体多为细长体或扁长体,主要使用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方法,这也是汉字的四种基本造字方法。、金文(板书)(又叫钟鼎文或铭文)(板书)
含义:金文是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由于它铸刻在钟鼎上,所以又称钟鼎文。
字体特点:金文和甲骨文属于同一系统的文字,但比甲骨文进步、规范、简化,内容也更丰富。其字体特点是有粗而宽的笔画,点画圆浑,体式雍容。
内容和意义: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是研究商、周历史与文字的重要资料。
代表作品:周宣王时铸造的“毛公鼎”上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铭文共有行,字,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毛公鼎”铭文的字体结构严整,瘦劲流畅,布局不弛不急,行止得当,是金文作品的佼佼者。(即课本插图“刻有金文的周鼎”)
大篆:西周后期出现。唐朝在今陕西发现的石鼓文是大篆保留至今的唯一真迹。(二)小篆隶书和楷书(板书)、小篆汉字的统一(板书)
小篆的出现: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统一文字。统一后的文字就是小篆。定义:秦统一后,李斯按照秦国的文字标准,对汉字进行整理和简化,制定标准写法,在全国推行,这种新字体叫小篆。
字体特点:结构整齐,多弧形笔画,体势呈竖长方形。
流传作品: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峄山刻石、芝罘刻石、会稽刻石以及大量的秦量、秦权、诏版等。、隶书
定义:秦统一后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简单宇体。分秦隶和汉隶。
字体特点:结构简单,趋于符号化;字形扁平,字的构架多有方折棱角,笔画有粗有细,形成波势和挑法,所谓“丁波三折、蚕头燕尾”。
意义:隶书的象形面貌完全消失,是汉字形体发生的最大变化。从此,汉字脱离了甲骨文、金文、篆书的古文字范畴,进入了今文字的行列。、楷书
定义:汉朝后期,隶书又演变为楷书。楷书可作为习字的法式楷模,所以叫楷书。字体特点:形体方正,笔画平直。
影响:多年来,楷书一直作为汉字的规范字体,广泛应用。
与楷书并行的还有草书与行书。草书特征是笔画连带、结体简约、气势连贯、字体奔放。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比楷书简便,且比草书易辨认。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从原始时代到三国两晋时期中国汉字的发展历史,认识到了汉字发展的基本规律。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汉字不仅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本身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书法艺术,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今天,在国际社会上不断掀起学习汉字和汉语的高潮,期望大家在校学习期间,认真学习汉语,为中华文明的更广范围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堂巩固
简述从商朝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演变的历程。
商朝出现比较成熟文字甲骨文,这是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商朝是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的开始。商周时代还有金文,这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和甲骨文属于同一系统的文字。但比甲骨文进步。
秦朝统一文字,在全国推行小篆;在民间,小篆演变为隶书。隶书是汉字形体发生的最大变化,汉字告别古文字阶段,进入今文字的行列。东汉时隶书演变为楷书。
魏晋南北朝后,楷书成为汉字的主要书写字体和汉字的规范字体。与楷书并行的还有草书和行书。
教学目标:
1、 通过比一比,发现汉字演变过程,感悟祖国文字的趣味及文化内涵。
2、 熟读词语,积累和雨有关的词句。
3、 成语接龙,收集于春天有关的成语。
4、 练习正确规范书写汉字。
5、 阅读欣赏,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6、 组织语文生活,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及习作水平。
教学重点:
字、词、句的积累
教学难点:
阅读、习作。
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有趣的汉字:
1、导入激趣。
你知道汉字最初的样子吗?他们是怎样演变的?
2、组织学生看题。
3、指导观察:从“春”字的演变中你发现了什么?
4、简介: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
5、举例说说你还知道哪个汉字的形态演变?
二、词语超市:
1、提出自学要求:
自读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讨论词义。
3、组织交流词义。
4、朗读巩固词语。
5、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写雨的词?
三、成语接龙:
1、出示成语及填空题,思考:
你知道几个以“春”字开头或结尾的词语。
2、交流评价,填写。
四、课堂总结,鼓励。
第二课时
一、写字板:
1、认读这6个字。
2、你认为哪个字最容易写错?
3、描红,写字。
4、同桌互评。
二、阅读欣赏《燕子的信》: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读一读这个故事,想办法认识生字。
②先查字典理解带点的字义,再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的意思。
2、组织并参与学生的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帮助解难。
4、朗读。
5、概括短文大意。
6、拓展说话:
假如你是一名旅客,看到燕子的信,会有什么想法?
7、积累文中的好词语。
三、小结。
第三课时
一、 教学准备
布置教室
二、 活动过程:
1、 激趣。
同学们,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今天我们来举办一个“古诗朗诵会”。
2、 宣布注意事项,选出评委,讨论评分标准。
3、 学生自愿上台朗诵搜集到的古诗,并适当地解说出诗的大意。
4、 评委评出优胜者。
5、 颁奖。
第四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的活动,指导习作:
1、回顾上节课的活动过程,全班交流说话。
这次活动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环节?
你的心情怎么样?
2、你能把这次活动的过程写下来吗?
你也可以把上次观察到的春天的景色或人们在春天的活动,写成一篇习作,题目自拟。
二、学生习作,师巡视或个别指导。
三、鼓励学生自己修改或互相修改习作。
四、总结。
【课程标准】
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记住商朝使用的文字和秦朝的标准字体,理解甲骨文在中国历史发展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区分事物的能力。通过对各种文字的比较,学习和运用比较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其价值,初步认识汉字文化,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通过对汉字的欣赏,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甲骨文;
2、小篆。
难点:
1、甲骨文评价;
2、草书、楷书、行书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齐读课文引言。
2、教师引入:如果你不说话、不使用肢体语言,能快速准确地将一件事告诉你的同桌吗?说说你是怎样做的?字在这一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汉字是如何产生,如何演变的呢?
二、新课讲授
(一)甲骨文
1、学生阅读教材。
多媒体出示刻画符号若干,让学生研究。
2、问:什么叫甲骨文?为什么要刻在龟甲、兽骨上?都刻了些什么?甲骨文的发现与识读有什么意义?
3、抽学生来汇报学习成果。指导学生识读(表格)、仿写甲骨文(十二生肖),认识它是一种成熟与完备的文字?
4、小结甲骨文。
(二)金文
1、学生阅读教材。
2、现在已经发现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为什么把它叫做司母戊鼎呢?
3、商周时的金文各有何特点?这些金文对今天来说有何作用?(西周时,有人将文字统一成“大篆”。)
(三)小篆和隶书
1、学生阅读教材
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很不方便于交流,于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各国文字统一起来,怎么样统一的?
3、汉朝流行的字体和小篆有何不同?
(四)草书、楷书和行书
1、学生阅读书上的本目内容,找出草书、楷书、行书出现与成熟的年代或先后顺序。
2、动手仿写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各几个字,然后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草书”、后来又为什么会出现楷书?后来为什么又出现行书?
3、从中你能发现什么汉字演变的基本规律?
(五)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六)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其价值,初步认识汉字文化,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通过汉字的欣赏,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字的演变过程
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手绘图片
【教学安排】
20xx年10月底――第七次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天天书写汉字,天天阅读汉字排印的书报,但你知道汉字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吗?知道汉字有哪几种字体吗?知道商朝的国家“档案”用什么文字书写、秦始皇用什么文字批阅奏章公文吗?
师:我国的汉字从她的出现到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显示出了神奇的智慧。同学们你们对汉字的演变过程知道多少呢?
二、甲骨文
首先,让我们一起了解汉字的起源。在屏幕上,有4幅不同的图片,它们给我们展现了汉字的起源信息。在没有出现图画文字之前,人们为了记事,就在绳子上打结,历史上称“结绳记事”。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人们普遍流传汉字是一个叫仓吉的人创造出来的,这就是仓吉造字的说法。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科学家在古代的陶器上发现了类似文字的图画符号,这被很多人认为是今天汉字的雏形。在古老的中国文字发展历史进程中,最神奇的要数甲骨文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甲骨文的知识。
(1)、汉字的起源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
(2)、汉字的最初模样
投影:甲骨文骨片和“众人协田”牛骨刻辞
师: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它的`字形有大有小,笔道很细,每个字都像是一幅小孩子画的画。同学们看一看有没有你认识的字?
(3)、甲骨文:
投影:“甲骨文字举例”和“甲骨文与现汉字对照”
学生活动:12生肖,与我们每一位同学息息相关,大家不妨写一些自己属相的甲骨文字,看谁写的最象。(活动结束:展示1-2位同学的作品)再试一试“给“甲骨文十二生肖”填上现代汉字。”
鼠 牛 虎 鸡狗 猪 兔 羊 猴 龙蛇 马
二、金文
(投影:图为有铭文的西周青铜器“散氏盘”)
教师讲:商朝时期除了在甲骨上刻画得文字外,还在青铜器上铸写文字。屏幕上显示的就是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鼎上铸写的文字称为金文。金文又叫铭文、钟鼎文。让我们一起欣赏这些文字。通过图片我们了解到金文的主要特点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可以研究商周历史的文字。青铜器的衰落,金文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大篆
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国被划分为七个诸侯国。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码,很难破译。
投影材料:“刻有楚国文字的铜节”和“刻有秦国文字――大篆(zhuàn)的石鼓”
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四、小篆
教师讲:到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开始统一文字,并把小篆作为通用字体。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春秋战国时的“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字”的改革,统一了文字。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字改革。小篆,小篆又名秦篆,政权式推广于秦朝。
投影:铸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
秦代的统一文字:小篆,使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得到定型,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标志着汉字的统一。
五、隶书
小篆由于笔画复杂,书写缓慢,于是小篆便简化成了新的字体隶书。隶书在汉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发展,变无规则的线条为有规则的笔画,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
六、草书、楷书和行书(板书)
(一)汉字字体的楷模:楷书
中国东汉(25--220)末年,一种新的汉字字体:楷书出现了。投影:“楷书的创始人钟繇”和“钟繇作品《宣示表》”
楷书笔画平直,字形方正,书写简便。直至今天,楷书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楷书,产生于南北朝,也叫真书、正书。
(二)快速书写的字体--草书与行书:
古代的中国人还创造出了两种可以快速书写的字体:草书和行书。
草书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3种。
投影:用章草书写的汉木简。
今草是东汉(25--220)人张芝所创。投影:张芝写的草书。
狂草是唐代(618-907)人张旭所创。狂草极难辨认,但却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投影:《张旭狂草图》
行书,产生于东汉。特点:介于草楷之间,字形灵活,书写便利。是现在人们常用的一种字体。行书是一种实用与审美价值兼具的书体,魏晋(220-420年)时开始流行。图为最擅长写行书的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
投影:《兰亭集序》
中国浙江的兰亭碑亭。当年,王羲之在这里写下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七、课堂小结
投影汉字的演变过程(请按顺序填写)
楷书、大篆、小篆、甲骨文、金文、隶书、草书、行书
“议一议”,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并根据已学知识回答,老师引导归纳。
学生观察投影,讨论、归纳隶书的特点。(特点:笔画线直,字形扁方,简化笔画,与现代汉字相近。)
学生观察投影,讨论、归纳楷书的特点。(特点:结构匀称,横平坚直,正方形,沿用至今。) 学生观察投影,讨论、归纳草书的特点。(特点:体势连绵,曲折多,灵活流畅,难写难认。) 学生观察投影,讨论、归纳行书的特点。(特点:介于草楷之间,字形灵活,书写便利。是现在人们常用的一种字体。)
推荐专题: 汉字的演变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