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学习中国思想史心得体会

2022-10-19 23:47:21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中国思想史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中国思想史心得体会》。

第一篇:孝经学习心得体会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会这句话,这是因为当时联络多有不便,也是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平等的;还有关于"三年之丧"这个问题,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讨论过,这位因为白天睡觉而被夫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g也"的学生认为,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过长了,一年就可以了。无论三年,还是一年,这显然是一种弊端较多的行孝方式,我们就无须效仿了。诸如以上孝说,到了今天,无疑均已过时,我们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做为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佛教传入中国,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

儒家讲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孔孟儒学提倡这种孝道,毫无疑问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对于今天来说,也适合我们现代社会。

第二篇:学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大学・中庸》《诗经》《论语》这些古文是我以前最讨厌看的书,这些古书,既看不懂,又让人看的头昏脑胀,只是不懂装懂,懂它的人在一旁聊着古文,而我们这些不懂的人却只能在一旁做听众,从来都讲不出一句关于古书的话。所以妈妈和老师都常常要我们看这些书,让我们把这些书老师要求我们看这三本古书,然而我们却只顾在看其它的课外书。

最后,老师接到了一个消息,全班中必须抽10位同学去比赛,这10位同学必须在网上“注册”完并且用鼠标点击“我要报名”,这样就可以参加比赛了,接到老师的通知,我们就全神贯注的看三本古书,知道书中的内容,有点模糊的出现在你的脑海中。

为了让书中的内容能深刻的印在你的脑子里,班级中的人都全身心的投入去看书,就连班级中几个最调皮的男孩子也拿着这些古文在教室里念着他们自己的厌烦而引人入胜的“经书”。班级中用功读书的同学更加努力看古文了,而且她们时刻提醒其他同学认真看古文。

比赛还在进行,我却深刻地体会到:要汲取知识就要一点一点积累,不能乱读一通,在一定的环境下,有所收获,有所成果。

第三篇:中国思想史论文

中国思想史论文

——浅析中国人的信仰

班级姓名学历

摘要: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里,自然扮演着双重角色,迫使他们思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而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也逐渐形成了他们的信仰体系。宋儒的成就理解为从一个放大了思维参照来理解。这其中也牵涉到中国思想家对宇宙自然的看法。一个民族的信仰体系既有赖于理性和哲学又有赖于情感和宗教的维系,只不过根据各民族的具体情况,某些时候、有某些人、在某些层次会强调我们信仰体系的某些方面,而在其他情况下却强调另一方面。

关键词:信仰;中国人信仰;自然信仰

引言: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里,自然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恩惠于他们的衣食住行又对他们的生命形成严峻的挑战,迫使他们思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个思考过程中,他们一直在努力回答诸如人从哪里来的、周遭的世界是怎么回事、人怎样与自然相处、人的最终归属、活着的意义等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也逐渐形成了他们的信仰体系。

一、自然的“自生”与人的亲和性

中国古代文化有一个稳定的传统,即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一种严肃的思考。在他们生活的整个世界里通常也被解释成“天下”存在着无限多的物质实体,从花草林木、飞禽走兽、山河大地、人间男女、到上天列星等⋯⋯,这些都是他们朝夕相处的物质世界,也是激发他们精神生活的直接泉源。人于其中不仅遭遇有来自自然灾难的挑战,也时刻蒙惠大自然无私的奉献,更有他们对周遭世界或赏心悦目或惊遽恐怖的自然现象的不解和思考,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对自然的感悟。

在人与各种自然现象包括人类自身的繁衍生息发生联系的过程中,他们习惯将周遭世界中大大小小的事物视为一整体世界即“天下”中的一种“存在物”,这些存在物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弱肉强食”、“相生相克”的现象。怎样理解这些自然现象,势必呈现出不同的精神生活特色。要按道家学者的理解,这些现象都是“自然”的、非目的论的,因而不大可能追溯这些现象背后的超自然安排者。但是,这些现象毕竟是一种存在,人们总要回答它们是怎么产生并存在的?这就无可避免地要回答宇宙生成的问题。基于宇宙的“自生”论,而非“创生”论,由此而发展出来的人文关怀基本上也是亲和的,而非为异化的造物主所主宰的。虽然中国人关于自然、宇宙的观点有相当 高的抽象性和人文价值设定,但这些观点都没有达到本体论的逻辑高度和天体物理学的科学高度,也就免不了会为人们对自然的非理性崇拜或万物有灵论留下精神空间。

二、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

在没有形成系统的宇宙或天地“自生”论之前,中国人对自然界中许多不能充分解释的现象,都有一种超自然的解释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崇拜。这是原始文化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如对自然物中精灵和人类中灵魂的解释和崇拜。在古老的文献资料或在现在对中国某些仍保留有原始文化的少数民族所做的田野调查中,我们发现万物有灵论是他们崇拜自然的信仰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由山神、地公、水鬼、树精、花妖等物魅与人的鬼魂组成一生活中人的崇拜世界,以满足人赐福灭灾、操纵自然的意愿。

但是,由于天地“自生”的观念在原始巫术迷信向系统化的宗教文化转型时处于主流地位,也就是说,中国早期的思想系统道家和儒家都接受了天地万物自生并相互联系的理论,实际上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拜并没有导致一个异己的造物主的出现,也没有把自然界中那些可能对人类产生灾害的现象当作造物主对人的精神堕落的惩罚。相反,在系统化的中国思想传统里,自然界中的万物和人都有一种亲缘关系,人可以将自己的伦理感受延伸至天地万物。所以,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拜可以看成是一个宇宙大家庭中一成员对其他成员的一种感情表露,对施恩惠者始终抱有虔敬之心和敬畏之感。

对于中国人来说,在惠及我们生命的自然界里,天地或更抽象的阴阳之道是造就一切生命的根本源泉,犹如人类的父母给予人类生命一样,所以也是对自然界诸物崇拜之最高者和至尊者,中国传统宗教中的“敬天祭祖”的行为就是要表达感谢自己生命的最大恩惠者之意。

尽管儒道两家的人对自然的理解有一些不同的立场,但是他们都承认自然对人类生命的滋养、恩惠以及神秘力量对人类心智的启迪。所以,当中国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替天行道”、“为天地立心”、“吾心便是宇宙”时,他们所要表达的就是对自然万物的崇拜和敬畏。方东美说:“富有心智的中国人,都认为自然是神圣的、幸福的境遇。在那里,圣人贤士都以顺应感召的方法,散布着生命的福音;而不是以恐吓诅咒的手段,斥责人间的罪戾。很多中国的经典古籍,都充满了这种生命自然的赞歌。”中国人认为自然与人类是亲缘而和谐的,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其情感当如对待孕育了自己生命的祖先。

三、自然崇拜的宗教哲学意味

中国人以为自然能够生成万物、滋养万物,单纯:自然崇拜在中国人信仰体系中的意义125必然有其神秘的精神。道家的人认为只要安时而处顺地适应自然界的事物,也就算体会了自然界的神秘力量了。儒家的人却坚持要对自己所崇拜并敬畏的自然界加以伦理的解释,确立“天人合一”的架构,俾人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具有哲学意味。

四、自然崇拜与终极关怀

因为宋儒特别是程朱一派在解释自然时达到了客观化、系统化、逻辑化的很高程度,所以我们也不妨说宋儒将传统儒家的思想从西汉的宗教化转回了哲学化。但是,我认为宋儒的成就还可以换一个角度理解,即从一个放大了思维参照来理解。这其中也牵涉到中国思想家对宇宙自然的看法。

珍惜生命的价值到崇敬直接赋予其生命的父母、祖先,再扩大至崇拜养育天地万物的自然,在他们的信仰体系中形成了持久的“天人关系”。“天”所体现的价值是博爱、普遍原则、“绝对命令”“, 人”所体现的价值是呈现“天”的博爱、普遍原则、“绝对命令”。“天”是自然的最高象征,人对它的崇拜、敬畏和认识会演化出一系列的文化行为,如宗教、哲学、科学等。我们最初接触的自然物包括给予我们生命的父母,都会因为恩惠于我们而成为我们崇拜的对象,又因整个自然界在中国人看来是生命的大化流

行,自然就会有个最高的崇拜对象,中国人名之曰“天”,并赋予它人格、主宰、意志、义理等特性。常燕生先生解释说:“因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是近于唯物的;其所崇奉之每一神祗,就代表一件有利于民生的实物(如天地山川等)。上帝于是乃成了自然界一个最大物质的代表。”在“天”之外,要塑造一个人格神的上帝是很难立于中国人的信仰里的,中国人已经把自然界的最高代表“天”视为上帝了。

中国人在这种崇拜自然的传统里既解决了安身立命的信仰问题,也不妨碍他们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由于崇拜、敬畏和理解大自然,在中国人的信仰体系里,既有宗教情怀,又有哲学理性;参照西方宗教内涵的变迁,我们过去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的而非宗教的,一如我们今天说它具有宗教性的终极关怀,都是可以成立的。也许我们还可以这样表述:一个民族的信仰体系既有赖于理性和哲学又有赖于情感和宗教的维系,只不过根据各民族的具体情况,某些时候、有某些人、在某些层次会强调我们信仰体系的某些方面,而在其他情况下却强调另一方面。这大约是维系一个民族的信仰体系、强化民族精神所应顾及的。

一个民族的信仰体系既有赖于理性和哲学又有赖于情感和宗教的维系,只不过根据各民族的具体情况,某些时候、有某些人、在某些层次会强调我们信仰体系的某些方面,而在其他情况下却强调另一方面。这大约是维系一个民族的信仰体系、强化民族精神所应顾及的。

参考文献:

[1]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2):281

[2] 张岱年.张岱年全集[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6):223

第四篇:孝经学习心得体会

今天,我有机会诵读学习了儒家经典《孝经》,明白了很多做人的根本道理。

《孝经》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写的。曾子小时候家里很穷,没钱买煤,就跑到山里砍柴。这一天,他正砍着,突然觉的手指特别痛,看看也没有受伤,心里也很难受,他就想只有妈妈一个人在家,是不是家里出事了?就匆匆忙忙的跑回了家。为什么手突然这么疼呢?因为他的妈妈身体不好,平时都是曾子照顾家,他七岁起就会做饭了,今天家里突然来了很多客人,她妈妈着急,就咬破了自己的手指。曾子回家,果然看见来了很多客人,就赶紧好好的招待客人了。妈妈的心和孩子的心真是连在一起的啊,这就是曾子孝行的故事。

为什么要“孝”呢?“孝,德之本也。”人的根本就是“孝”。“根”是祖先,是父母,我们是他的花朵,没有根就没有花叶,树叶靠根来汲取营养,我们靠爸爸妈妈哺育长大。如果浇花,给花朵浇水是没用的,要给根浇水,所以要孝敬父母,就是给根浇水。树叶花朵离了根就会枯萎,如果一个人不孝敬父母,那这个人就没有任何可取之处了。

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的开始是,把自己的身体保护好,不要损伤身体,比如坐姿不端,就会损害身体,就是不孝。身体虽然是自己的,但是从父母那里来的。再比如,有的同学到处乱跑,不小心掉到

河里了,身体受了伤,父母最难受,你让父母难受了,你就是不孝,不是你的手疼,是父母的心疼,要比手疼的多。

孔子说,“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作为一个人,必须要做到“小孝”,侍奉、照顾父母;用尊敬父母的方式,去尊敬你的老师,同学们,长大后尊敬工作的领导,能够把天下的人都放到心里,就是“大孝”;能够全心全意为全天下的人服务,就是“至孝”,就是圣人,是至孝之人。

动物界,乌鸦老了,飞不动了,小鸟就会飞出去找食物回来喂给妈妈吃,连小鸟都懂的反哺,我们人难道还不如小鸟吗?

第五篇:中国管理思想史

论法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意义

【摘要】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在经历了上下五千年时间的洗礼之后,中国也因此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积淀了很多先人的智慧,而我们对于这些先人留下来的精神宝藏将会受益无穷。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法家管理思想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兴盛于战国中后期,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法家代表人物之一韩非子集法家之大成,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管理思想,而这些思想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法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法家管理思想 企业管理

【正文】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导致企业间管理水平差距很大,最先进的管理形态和最原始的管理形态并存。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尽管从无到有建立了一些管理制度,但管理覆盖小、内容不规范、质量管理标准不高。这些都是企业管理中管理不当所引起的一些弊端,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找到一种较好的管理方式来改善企业管理的不足之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有很多,而法家管理思想在其中脱颖而出,更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证法家管理思想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一.法家思想的概况

1.社会背景

进入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在政治上,上古以来的“贵族政治”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周室衰微,诸侯群起,各诸侯内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卿大夫专权跋扈,新旧势力矛盾激发。在失去王室控制的情况下,一些诸侯国竞相扩张自己的势力,兼并他国土地,社会秩序因此也变得动荡不安起来。列国卿大夫在争霸中逐渐发展自己的势力,攫取了政权,卿大夫的家臣也慢慢掌握到了实权,进而控制了国家的部分权力,出现了所谓的“礼崩乐坏”的局面。国家制度也进行了改革,以君主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与郡县制度取代了宗法分封制度。

在经济上,铁器逐渐应用于农业生产,牛耕开始普遍推广,使得农业生产力迅速提高,生产工具方面的变革和广泛使用增强了农民开荒的能力,使可耕地面积增多,但随着私田的不断增多,土地逐渐变得可以交换,甚至买卖,井田制渐趋瓦解。战国时期,社会生产方式也开始转变。封建个体经济逐渐占主导地位;“工商食官”的局面逐渐破坏,出现了个体手工业者、商人。

在思想文化上,传统的神权观念和神权思想受到了“德”、“仁”思想的猛烈冲击、批判,“礼”和“法”的思想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基础。在这个时候,法制思想猛烈冲击着旧的宗法等级和分封制,法家“讲富强,重法制,尊君权,图王霸”的根本思想适应了当时建立大一统政治新秩序的需要,新兴地主阶级的法制管理也由此开始形成和发展。发家的基本特色是“不别亲疏,不疏贵贱,一断于法”、“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汉书·艺文志》)

2.代表人物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管仲、子产、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韩非等。根据时间先后又可分为前期代表人物--管仲、李悝等,后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等。前期法家比较注重实践,在重法的同时并不完全排斥道德教化的作用,而后期的法家则更注重理论,完全否认道德教化的作用,强调法的绝对性。

3.法家主要思想

韩非将法家的理论思想进行了概括总结,得出要将“法治”,“术治”、“势治”三大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法”来源于早期的“法治”思想,由法家创始人李悝正式提出,成为法家理论的核心。它包括的内容很丰富,如广泛而具体的立法,针对“人治”的“法治”,信赏必罚等等,应该说“法”是法家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术”和“势”的理论是建立在“法”这一基础之上的。韩非对于国家的治理提出了依法治国的主张,这一主张对外关系到国家地位,“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对内关系到国家的安定,“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韩非子·有度》)。对于如何实施依法治国,韩非强调法治的人性化,即法治要不违背规律,不伤害人的本性;应自然遵守既定不变的法则,顺应自然。但与此同时也要强调法治的严肃性,要审慎地制定法律禁令,要严格实行赏罚,通过公开法律,实现约束群众监督的双重功能,从而维护法治的严肃性,这样便可以实现国富民强的梦想。

“术”的最早起源应该是老子的某些理论,后来又发展于申不害,而韩非的“术治”理论则直接来源于申不害。所谓“术”,即权术,具体是指维护君主专制必须具有一套驾驭臣子的“君子南面之术”,才能使臣子忠于职守,严格遵守法令。“术”大致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课(考核)能之术,二是禁奸之术,三是自神之术。根据《韩非子·定法》中所说,“术”即是根据各人的才能来授予相应的职位,按照职位名分来责求,衡量实际功绩,掌握生杀大权,考核各级官吏才能的方法和手段。“术治”的实行,使得最高管理者可以很好地管理好下属管理人员,监督控制他们依法办事,从而实现了对法治的补充和保障。

“势是一切事物运动所蕴含的力量趋向”,势最早被运用在战术上,《孙子·势篇》曰:“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势”是慎到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韩非对慎到关于“势”的学说加以重大发展,并将之纳入自己的管理体系中。在《韩非子·难势》篇中,韩非将势力分为自然之势和人为之势。自然之势指客观条件既成的情况下对权势地位的继承,人为之势是指君主在可能条件下能动地运用权势。韩非重视的是人为之势,因为自然之势是天生的,它的作用是有限的,他努力通过行法用术的“人设之势”来巩固和加强君主的权势,将国家权力全部集中在君主手里,使君主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威。“势”并非单独存在,而是要依法。而法要借势,法与势是相互依托的,没有法何以保证势,没有权势,法又不能顺利贯彻执行。“抱法处势而治,背法去势则乱”(《韩非子·难势》)就体现了韩非法势相结合的思想。

二.法家思想与现代企业之间的关系

法家所讲的“势”是行法用术的必要条件,并贯穿于行法用术之中;反之,法和术是势的具体表现。因此法、术、势三者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韩非子主张依法治国,用术御臣,以势制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一方面也要有良好完善的管理制度,即“法”,若没有一个好的管理制度,那么企业内部将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下降、成本变高、基本支出变多,最后导致企业难以生存;另一方面企业领导者需要有一个好的领导方式。一个好的领导方式对于现

代企业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运用好的领导方式来带领员工共同为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而努力,员工才会尽心尽力,毫无怨言的为企业办事,从而取得满意的效果。这也就是韩非所说的“术治”。但是再好的制度若是没有领导者的领导艺术,也不能很好的贯彻执行;而良好的领导艺术没有完善的制度体系也是镜花水月。领导艺术是领导者个人素质的综合反映,是因人而异的。里格尔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没有完全相同的领导者和领导模式,有多少个领导者就有多少种领导模式。一个领导者拥有良好的领导艺术,在员工心里自然而然就拥有了权威,塑立了一种高大、威严的形象,这对企业今后的发展是有必要的,而这也就是法家思想中所说的“势”。将法家思想中的法、术、势有机结合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去,可以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三.法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1.弃人治,取法治

中国企业管理的发展不同于西方企业的发展,它经历了近百年的时间,比起西方企业管理产生时间要短很多,与当时的封建制度有着重要的关系。中国企业的体制和管理受到了政治和文化的双重制约。文化上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很大程度上的“人治”管理现象存在。中国历来重礼教轻法治,重感情而不重制度,管理者仅凭喜好办事的现象严重存在。领导者的个人权威越大,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影响也越大。这往往导致领导的决策代替了企业的制度,使企业的命运维系在一个人身上,加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严格说来,中国企业管理中存在着德行管理有余,则刚性管理不足的现象。刚性管理就是现代管理中的制度、机制、规则等。而企业刚性管理的思想其实就是“法家管理思想”的体现。韩非子曰:“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这强调了法律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同样,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规章制度就是法,弃人治而取法治,建立一套科学的决策机制,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并实行依法经营,是中国企业走向成熟和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2.法治之下重视人才

人才作为科学的管理理念、先进的营销模式和技术的载体,是企业经营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韩非,在他所生活的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里,尤其感悟到了“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所以他特别重视对各级管理人员的选拔和使用,认为只要“治吏”的问题解决了,“治民”进而“治国”的目的就不难实现。他明确指出“任人以事,存之治乱之机也。”强调把管理工作交给什么人,这是涉及国家、组织存亡治乱的关键问题。因为就“权势”而言“贤者用之,则天下治;不肖者用之,则天下乱。”所以,作为最高统治者必须慎重地选择和使用下属。在官吏的考察和奖赏上,韩非主张以实际政绩作为考核的标准,即“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所谓“名”,主要是指各种意见、主张等;所谓“实”,则就是指与“名”相对应的成绩。根据名和事实是否符合来对事实进行检验,根据其意见或主张授予职务,再根据其业绩来决定赏罚。企业为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要求各级管理者做出具体规划,这样一来,企业的经营目标层层分解,从而形成人人为实现公司既定目标而努力的责任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激励的效果,且也为赏罚的实施提供了依据。韩非主张“信赏必罚,厚赏重罚”,即如果许诺了却未兑现,公布了却未执行,那么奖赏的激励效用就会丧失。因此,对于考核优秀的管理者一定要给予重赏,反之,则要给予相应的严惩,这样才能达到考核的公平与合理性;才能更好的激励企业其他管理人员。

3.提高领导者自身的素质

管理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现阶段企业管理者往往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忽视了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于下”(《韩非子·主道》)。这说明了领导者无为而治的重要性,所谓“虚静无为”并不是指无所作为,而是在用人过程中,通过充分授权,最大限度的调动和发挥下属的积极性、能力,而不必亲力亲为,事无巨细。韩非子认为,领导者在管理企业时不应逞用自己的才能,而应依据法度,这样才能使下级各展其能,达到企业治理的目的。他认为领导者的作用在于无为,不表现自己的好恶,而下级的作用在于依法办事。所以,提高领导者自身的素质也是企业可以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结:法家严格的法令制度无论是对古代的军事管理,人事管理还是现代的企业管理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家管理所注重的“法”、“势”、“术”,即管理制度、管理权威与管理技巧的完美结合,同时,它明确赞同“法治”而反对“人治”,主张时时事事都必严格遵循既定的法令、规则,而绝对不能只依赖管理者的主观判断或个人好恶。以严格的奖度来治理,避免了贪污腐败的误区。针对我国企业管理中刚性管理不足的现象,法家管理思想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一方面它针对领导自身心性中的本质、动机及想法,提出了应对策略;另一方面则提供被领导者的心态,以供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这些对现代企业的管理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书籍:

《韩非子》与中国式管理---陈东升(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01)

《法家思想的现代管理之道》---徐从根,陆鹏(北方经贸出版社,2008.02)《韩非法律思想研究》---郭春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09)

《中国管理思想史》---吴照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07)

《法家哲学智慧与企业经营谋略》---葛荣晋(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论法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方钊

《中国政治思想史》---曹德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04)

C12行政1班

单杰

121321103

中国制造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中国党史读后感

中国童话读后感

中国简史读后感

第六篇:孝经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的孝道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的讲论孝道。

《孝经》,在中国的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仅短短的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下到上至诸侯,下至黎民百姓,无一不是遵守孝道的。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亩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人性至孝,其情可悯。“尽孝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无鸟私情,情理可恕。李密从小父丧母弃,孤苦伶仃,祖母含辛茹苦,促其成长,后来他因孝被举荐,屡被征召,祖母却日薄西山,朝不虑夕。尽忠还是尽孝,李密进退两难,侍奉新君,焉知福祸?且远离祖母,情何以堪?辞命尽孝,抱养祖母却逆君美意,横祸将至,李密思量再三,婉转陈词,恳请皇上准许他先尽孝后敬忠。李密睿智,避而不谈转侍君的忧惧,却大肆渲染自己对祖母的感情与孝心,感动了皇帝。

“百善孝为先”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子欲养而亲不待”则是许多人的遗憾,所以我们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要关心自己的亲友,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古人以孝治天下,孝,无论在家还是在中国都是核心。孝的观念是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最为深重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如果一个人没有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个人。孝敬父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条件,就是听他们的话,只要他们说的是对的,就要照着去做,因为这些多少有点好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做到由孝及爱,上爱下孝,就可温暖人间,和谐统一。

“百善孝当头”是的,像是阳光下美好的一种情感,或许我们并没有在意,或许我们并不知道珍惜,其实世间最纯净的情感一直荡漾在我们的周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人生的真谛。

推荐专题: 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思想史心得体会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