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敦煌观后感

2022-10-19 23:45:50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敦煌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敦煌观后感》。

第一篇:走进敦煌壁画观后感600字作文大全

敦煌莫高窟是妈妈经常跟我念叨的地方,据说那里能看到中国的古代文明。在去敦煌莫高窟的前一天晚上,妈妈为了让我对敦煌莫高窟的事情有一个形象的了解,就带我看了一出戏剧——《敦煌神女》

《敦煌神女》主要是用舞蹈表演出敦煌莫高窟壁画,加上用我们的想象给壁画中的飞天神女编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它讲述了远古时候,本来有一只鹿神沐浴着人间欢乐,突然有一天,一只恶剪射伤了她,一个年轻猎户救了她。鹿神跟他结了婚,生了个女儿——鹿女,那时,家家都和睦幸福,载歌载舞。突然,火魔的到来给人间带来了灾难,鹿神为救大家奋不顾身的跳进火里,鹿女和勇敢的人们决议一同去找能把万物复苏的宝贝——神水。她们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了宝贝——神水,然后撒向大地,给人间重新带来了欢乐。鹿神和鹿女优美的飞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天下午,在去敦煌莫高窟的路上,我一想到马上就能看见金碧辉煌的莫高窟时,兴奋不已。但当我进了敦煌莫高窟的大门后,令我大失所望,这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原以为莫高窟应该跟国王的宫殿没什么两样,但在我眼前的莫高窟却是黯淡无色的,一尊尊佛像残的残,缺的缺,别看有的佛像是完整的,这都是宋代或清代修补的,修补的东西痕迹很明显。在16号洞窟和17号洞窟里原本有一个藏经洞,里面藏了五万多经卷,结果在无意间被王道士发现了,他以为这些东西没什么大不了,就是几张纸而已,就把这些东西拿出去卖。这下可把一些偷宝者都给吸引来了,英国、法国、俄国、日本、美国等把一些经卷抢走,带回国去。现在的藏经洞空空如也,全被偷光了,这些经卷的真迹都要到国外的博物馆才能看到。我认为这真是我们中国的奇耻大辱啊!

我感到很惊讶,为什么我国的发现者和当时的政府都不知道这是一批贵重的古代文物,外国人却都知道了。对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后来妈妈告诉我,就是因为我们的人愚昧无知,不识字,所以就不能分辨这些文物是否很珍贵。我想:国强则民强,我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不要做像王道士这样愚昧无知的人。

第二篇:走进敦煌壁画观后感600字作文大全

敦煌,一个神奇的地方。它是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其中敦煌莫高窟最负盛名。

敦煌这个地方,我最早是在春晚上看到的一个节目——飞天舞,才认识的,后来是在电视上看综艺节目和纪录片,才更加熟悉的。

“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公元前111年,汉朝正式设敦煌郡。古代人一般用汉语字面意义来解释“敦煌”地名,如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对敦煌的统治,可谓是历经波折。从西域的民族——月氏统治,月氏被匈奴打败后,归于匈奴,再到后来,匈奴被汉朝击溃,从此丝绸之路开辟;从西汉到西晋一直归属汉民族,因为西晋的腐败,皇室南下,敦煌一直在五胡十六国的国家中几经易主,后被隋朝夺回,又在唐、吐蕃、归义军、西夏、元之间变化,但在明清时,尤其是清朝末期,损失惨重,珍贵文物被外国人夺走。

敦煌,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丝绸的必经之地,是我国“一带一路”中的重要地点,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见证了各民族的文化精粹。

“两关遗迹、千佛灵岩、危峰东峙、党水北流、月泉晓彻、古城晚眺、绣壤春耕、沙岭晴鸣”,被称为“敦煌八景”,体现了敦煌之美。

所以,敦煌,是一个十分美好且具有丰厚历史的地方。

第三篇: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范本

(一)

刚看了大型纪录片《敦煌》,很震撼很痛心,也为古老的中国人自豪。习惯了看娱乐节目、偶像剧、时尚八卦,再次接触这些有深度的东西,我被深深的触动了。这些久远而深厚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瑰宝,也是我难得的精神滋养。跟随历史的脚步我不时的陷入深思,深深的被吸引。记得以前上学时和刚工作时业余常读书,可不知何时看的书越来越少,越来越“时尚”,与经典无缘,与灵魂无关,没深度很浮躁。读的书浮躁了,人也跟着有点迷茫和浮躁了。最近,已经开始读有深度的报纸,关心国家大事,工作生活再次度过迷茫,找到了新的方向、希望和快乐,很充实。人生是一次次的迷茫,又一次次的清醒,在这迷茫与清醒的轮回里,感谢有家人朋友始终相伴,感谢有书籍穿越时空的点拨,感谢有类似“敦煌”的精神滋养,感谢时间抚平一切伤痕沉淀智慧人生!

(二)

如今电视里浮躁的东西太多,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做的片子很少,有些虽有诚意水平却欠缺,有水平没境界还是问题,总之想在电视上看到点好东西真难。大年初一到初十,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放了纪录片《敦煌》(10集),我一集没落很认真看完了,很喜欢,总想写点什么记录下来。

这几年电视里经常会冒出一些大制作的东西,所谓大,自然是投入大,但未必水平高,有些实在是生造出些大场面的热闹,胡扯地糟蹋钱;还有一些投入大也确实有诚意,因制作者水平问题,出来的东西大而空洞、华而不实,用力过猛却难打动人,再加上如今是个炒作的社会,万事不离一个炒字,“震撼、终极”之类的宣传词铺天盖地(如果件件如是,人只怕早都被震到地球外面去了!)所以看电视的期望值真不敢太高了,不过记录片《敦煌》的诚意、水平和境界还确实打动了我。

据说为了这部片子,5年里摄制组先后9次深入敦煌,行程数十万公里,拍摄素材近400盘磁带,制作者为了充分了解敦煌的底蕴,多次与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及多位敦煌学者、研究人员进行文稿讨论,再将这些徐徐反应出来,采用了一集演一个主要人物的表现手法,拍摄水平也不错,高清摄像,很多画面极美!关键的一点――境界如何呢?以前看敦煌的片子和文章,里面常常会为流失的、损毁的文物痛心疾首,人一激动就难免不客观,纪录片的一大忌讳就是不客观,不过《敦煌》制作者的历史观是以前很少看到的,这部纪录片很平静、如涓涓细流缓缓地去讲一些故事,带给人的.不再是恨,而是感动。

片子的定位很恰当,没有想把自己宣传成大制作的东西,而且很少有特别正式的记录片会用许巍的歌声来做主题曲,虽然《悠远的天空》是个老歌,但放在这个片子的片头很合适,悠远、空灵、虔诚的歌声正是这部片子想向人传达的感觉。片头中制作者的名字在显现片刻后即化作了沙被风吹走了,一下子让我心里涌上了淡淡的悲伤,敦煌以及我们和所有的一切最终都会化作沙被风吹走……

好像这是首次对那些原来称为掠夺者的人采用了西方一致认可的称呼“探险者”(探险者本身是个中性词),“探险者们”的所作所为曾经成了中国文化人心里沉沉而尖锐的痛,但是说实话,看了整部片子之后,我不再象以前一样为那些文物被掠夺而愤恨了。敦煌经历了辉煌、沉寂后在中国国力最弱的时候被发现就是最大的悲哀,也就注定了后面悲惨的命运。当年道士王圆发现敦煌藏经洞后也曾经上书慈禧请求保护,一些经卷被运到北京,部分就被当官的私吞了,私吞到也罢了,怕事情败露,将那么多年大漠环境中很不容易保存下来的唐时经卷一撕两半,取好的自己留下,剩下的再交上去!英国的斯坦因也好、法国的伯希和也好,包括美国臭名昭着的华尔纳,或骗或买或偷或抢,但是他们知道那些东西的价值,没有糟蹋(华尔纳破坏了壁画),或交或卖都给了各自国家的博物馆,而中国剩下的呢?被撕得不忍目睹,所以想想那些珍宝只要还在,还被好好保护着,就比被自己的败家子毁了还是强太多!再说点题外话,在我看来,美不因政治、国家而存在而产生,美是属于全人类的,我很憎恶一种行为:把艺术品毁掉以抬升剩余艺术品的价钱!

敦煌的建造持续了千年,一千年间,无数的画师、工匠、雕塑者用毕生心血浇灌出了这一旷世之作,那么多人!能想象吗?那么多人的精神、心血倾注进去形成的东西气场该多强大?

第四篇:走进敦煌壁画观后感600字作文大全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有许多艺术珍品,我要介绍的就是中国艺术奇迹之一——敦煌壁画。

敦煌壁画多在莫高窟,它的来历很是特别。传说,有一位乐尊和尚在公元366年云游至此,见鸣沙山上有吉祥异象,便在这里建造了第一个石窟。后来,许多商人为求生意发达,纷纷在此开凿石窟,并请人画上神灵的形象,一直延续了10个朝代、1200多年。这时的壁画十分简单,多以飞天为主,没有立体感和具体内容。而且商人都是通过丝绸之路的印度人,所以形象多为皮肤黝黑的印度人。

到了十六国时期,形成的壁画不多,以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故事画和说法图为主,开始出现大概的内容了,人物也出现了大概的五官,但他们半裸体,有着极其夸张的动作,带有西方佛教的风格。

北魏时期的壁画内容增加了许多,出现了离奇曲折的因缘故事,人物的脸略显袖长,线条更加熟练圆润,显得更加真实、可亲,偏向中原人。

北周时出现了一种新式的佛像画,菩萨们体态短壮,半裸或着僧祉衣,腰裹重裙,肩披大巾,部分脸呈白色,像一种特殊的装扮。值得一提的是,壁画所用的粉白色会被氧化,所以现在看到的壁画人物脸都是黑色的。

隋唐是敦煌壁画发展的昌盛阶段,出现了经变类壁画100多幅,风格明亮欢快,细节也更多,更有立体感,彻底演变成中原人形象,很有时代特色,出现了较多成对的飞天,优美而空灵,为艺术佳品。

敦煌壁画是珍贵的艺术瑰宝,可惜在元代就开始逐渐衰落,再加上后期没有好好保护,已经风化消失了很多,还是很值得去欣赏一下。

第五篇:敦煌读后感

《敦煌》读后感

河西走廊,在祁连山与沙漠之间,自南而北,有凉州(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甘州(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肃州(酒泉,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瓜州(安西)、沙洲(敦煌,即盛大辉煌)五座重镇,再往西是玉门关、阳关,此去便通往西域各国了。

自唐大中二年到宋景祐三年为止,瓜、沙地区一直由张氏、曹氏两敦煌世家豪族统治,称归义军时期,其间虽有各种变故,但史书评价“边围有金汤之固,中土无烽燧之惊”,有守土安疆之功。

宋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6年),党项人李元昊攻下瓜州、沙州和肃州,占领了河西走廊。《敦煌》故事,就以此为背景。

像许多落魄的书生一样,在科考失意后,赵行德背起行囊前往大漠。因为之前在集市上救的那个女子告诉他西边有个刚建立起来的国家,一切都是新的。那个宁可被剁碎了称斤卖也不愿完整为奴的西夏女子,那般倨傲漠然,激起了他对西夏民族极大的好奇。此后种种机缘巧合,先是做了西夏的士兵去攻打回鹘,又前往西夏国都兴庆学习西夏文字,还编了本词典《番汉合时掌中书》,并学习佛法将沙洲大量的经文翻译为西夏文……但是触动了他的灵魂,成为他此后一切行为的动机的,是那个在甘州城墙上救下的回鹘郡主。

沙漠女子的刚烈,其实是出于一种生命的虚无之感吧,在动辄亡国灭族的时代,生命只如草菅。不论是那个躺在砧板上等待宰割的女子,还是看似顺从其实决绝的高贵郡主。战乱时代的人,有如蝼蚁般苟且求生的,也有对生命报之以冷笑的。所谓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其实,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罢了。乱世中的人,到死亡临近的时候,是不是会松一口气,微叹着说“哦,这原来是我的死法!”

故事的最后,沙洲陷落吞没于乱兵火海;而大漠之上,夜色弥漫月色清冷,赵行德和僧人随着驮了大大小小包裹的骆驼长队,默默地行进至千佛洞。远处,千骑横踏,尘土漫天,火光映照下的天空如血海苍茫;而洞窟内,默默无闻的几个人正默默搬运、封存沙洲城里几百年来积累的数万卷经文。与经文一同放置在洞穴中的,还有赵行德为超度回鹘郡主亡灵而写的《般若心经》,在结尾处题跋:

维时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流历河西,适寓沙州。今缘外贼掩袭,国土扰乱,大云寺比丘等搬移圣经于莫高窟,而罩藏壁中,于是发心,敬写般若波罗蜜心经一卷安置洞内。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

据说,井上靖的小说《敦煌》就是从这一段不辨真假的文字里演绎出来的。

我很记得书里的一段文字:“行德写到“甘州小娘子”时,将笔放下。这一瞬间,回鹘王女从甘州城上一跃而下的情景又一次鲜明地闪现在他的眼前。她的脸色比以前更加苍白,头发有茶色的光泽,身驱显得有些瘦弱。岁月流逝,回鹘王女在行德心目中的形象也发生了变化。”

赵行德,究竟是为了什么到的西夏,是为了西夏的文字,为了寻求对抗西夏的策略,为了保全佛法,还是,仅仅是为了与甘州小娘子的相遇与离失?

人这一辈子,如野草飞蓬,四处漂泊流荡,又是为了什么?

藏经洞是敦煌文献集中现身之地,关于它的开凿年代、用途、文献、封闭原因及时间,一直为学界争论不休。单是这个话题本身就足够神秘。除此之外,还有回鹘郡主,和田(于阗)月光玉、尉迟(征服之意)王族后裔、西夏文字、亚夏人、归义军……这些遗落在遥远时空深处的名词汇入同一条叙述的河流,这才是吸引我一路看下去的原因吧。不管怎么说,小说或电影总还是有很浓的幕府味道,不过我却从这本书开始,对西北那片土地,对河西走廊开始好奇起来了。

推荐专题: 今日说法观后感 感动中国观后感 敦煌观后感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