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对比(小结)(大全)

2022-10-18 23:39:45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对比(小结)(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对比(小结)(大全)》。

第一篇: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前言: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文化越来越多的映入我们的眼帘,由于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严重的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餐饮论坛这里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1.中国饮食注重口味。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

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以至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实际上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倒使我们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

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

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

2.西方饮食注重科学营养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1中国饮食多以植物性食物,热食和熟食为主。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把食物区分为主食和辅食两大类,主食是五谷,即黍、稷、豆、麦、稻,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蛋奶制品。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生产方式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当然与中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生产力落后、食物不够丰富的经济条件也有关系。但是全世界的营养学家都认为,与西方国家的过多动物性食物的饮食结构相比,中国人把日常食物区别为主食和辅食的饮食结构模式是优越的,是中国传统饮食的一大优点。

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则膻。”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吕氏春秋•本味》)。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泛、烹调技术精致而闻名于世。史书载,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厨师,一个瓜能变出十种式样,一个菜能做出几十种味道,烹调技术的高超,令人惊叹 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位。

2西方饮食以肉食,生食,冷食为主。

西方与中国饮食多食谷物蔬菜恰恰相反,西方多食荤腥,以动物性原料为主。西方的饮食,由于生产方式以畜牧为主,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的分量仍然大大高于中餐。由于肉食天然可口,简单烹饪即可,所以限制了西餐烹饪技艺的发展。欧洲人在显示富裕的时候,多用饮食的器具来表现,器皿的多少和豪华成为讲究的内容。另外,西方就餐方式多是自助餐、冷餐会,饮食中冷食居多,而色拉食品基本就是生食。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

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

第二篇:比较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美国人喜欢一日多餐,每餐适量;而中国人传统习惯一日三餐,每餐食量都较大!为了大家能进一步的了解,下面学习啦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比较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西方不同的饮食方式

1.用餐工具的差异

中国人用餐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而西方人则是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

2.就餐方式的差异

在中国的宴席,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营造了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中华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西式饮宴上,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西方实行分餐,流行自助餐。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各吃各的,互不相扰,且付钱也往往采取AA制,这种方式虽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但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西方人认为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这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自我的尊重。无论哪种就餐方式都深受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深深地影响着本土文化。

  中西方不同的饮食观念

1.中国传统饮食主要特点

中国饮食多以植物性食物、热食和熟食为主。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说明国人把吃看得十分重,中国的饮食注重各种食物的搭配及食物的味道,讲究“色、香、味、型”,中国人常用“好吃”、“不好吃”评价一道菜,其实其内在意思就是指这道菜的味道好还是不好,重味这一特点正是中国饮食最主要的特点。但当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2.西方饮食的特点

相较于中国,西方饮食以生食、冷食、甜食、肉食为主,追求方便快捷,最重要的是西方饮食非常注重营养,西方人对“营养”的追求往往大于对“味”的追求,饮食的理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美性,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中西方不同的餐桌礼仪

1.中西方餐桌就座礼仪的差异

(1)中餐就座礼仪:在中餐宴请活动中,往往采用圆桌。不单单是在不同位置摆放的圆桌有尊卑的区别,每张圆桌上的不同座次也有尊卑之分。由两桌组成的小型宴请通常是两桌横排或两桌竖排的形式。当两桌横排时,面对正门右边的桌子是主桌;当两桌竖排时,离正门最远的那张桌子是主桌。由三桌或三桌以上的数桌所组成的宴请除了要注意“门面定位”、“以右为尊”、“以远为上”等规则外,还应兼顾其他各桌离主桌的远近。通常,距离主桌越近,桌次越高;距离主桌越远,桌次越低。每张餐桌上排列位次的基本方法有以下五点:①主人大都应面对正门而坐,并在主桌就座。主宾和副主宾分别坐在主人的右侧和左侧。②举行多桌宴请时,每桌都要有一位主桌主人的代表在座。位置一般和主桌主人同向,有时也可以面向主桌主人。③各桌次的尊卑,应以与这桌主人的距离远近来定,离主人近的位置比较尊贵。④与本桌主人的距离相同的位次,则以本桌主人面向为准,主人座位右边的位置比较尊贵。⑤如果主宾身份高于主人,为表示尊重,就可以安排在主人位子上坐,主人则坐在主宾的位置上。对于少于5人的便餐,位次的排列可以遵循四个原则:右高左低;中坐为尊;面门为上;灵活安排。

(2)西餐就座礼仪:西餐中,一般均使用长桌。在正式宴会上桌次的高低尊卑以距离主桌的位置远近而定,越靠右的桌次越尊贵,在同一桌上,越靠近主人的位置越尊贵。在正式宴会上,英国式座位的顺序是:男女主人坐在桌子的两头,客人男女错开坐在桌子两侧,男主宾和女主宾分别坐在女主人和男主人的右边。如果客人中没有主宾,则女主人可把客人中年龄最大的女士安排在男主人右边。在非正式宴会上,遵循女士优先的原则。如果是男女二人进餐,则男士应请女士坐在自己的右边,还要注意不可让她坐在人来人往的过道边;若只有一个靠墙的位置,则应请女士就座,男士坐在她的对面;如果是两对夫妻就餐,夫人们就应坐在靠墙的位置,先生们则坐在各自夫人的对面;如果两位男士陪同一位女士进餐,女士就应坐在两位男士的中间;如果两位同性进餐,靠墙的位置则应让给其中的年长者。此外,男士应当主动为女士移动椅子让女生先坐。

2.中西方餐桌上菜顺序的差异

中餐上菜顺序是:先上凉菜、饮料及酒,后上热菜,然后上主食,最后上甜食和水果。宴会上桌数很多时,各桌的每一道菜应同时上。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上菜的方式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一是把大盘菜端上,由各人自取;二是由侍者托着菜盘逐一给每位分让;三是用小碟盛放,每人一份。

西餐上菜程序通常是:面包黄油→凉菜→汤→海鲜→主菜→甜点心→咖啡和水果。菜、汤,同时就着面包吃。凉菜也叫开胃小菜,作为第一道菜,一般与开胃酒并用。汤分渍汤和奶油浓汤。主菜有鱼、猪肉、牛肉、鸡等。甜食常有冰淇淋、布丁等。

饮食文化作为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生活习惯的反映。生活习惯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养成的,它其实是一种历史文化的沉淀和延伸。介于中西方间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使中西方的饮食文化有很大差异,我们在生活中应该了解并且尊重这种差异,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才能保证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看了比较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的人还看:

1.安徽的饮食文化特点 2.蚌埠饮食文化 3.川菜饮食文化风俗有哪些

4.中国饮食文化礼仪常识有哪些

第三篇: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会计1002B

白永清

2010110306133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比较

摘要:各个国家都拥有自己的文化,饮食文化也不例外。在国与国愈来愈密切联系的今天,为了加强中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我们必须在文化方面进行了解和学习,只有这样才可以彰显彼此之间的尊重,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和谐交流。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各有长短,我们希望通过比较,促进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取长补短,相互交流,促进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饮食文化 差异 用餐器具

我们知道,各个国家都拥有自己的文化,当然,饮食文化也不例外。现如今,世界文明在不断地进步,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连地球都被称为地球村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加强中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我们必须在文化方面进行了解和学习,只有这样才可以彰显彼此之间的尊重,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和谐交流。这里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饮食观念的差异

中国民间有一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所以,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从餐桌上各式各样的菜色中就不难看出。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基于对营养的重视,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仅西红柿、黄瓜、生菜生吃,就是洋白菜、洋葱、西兰花也都生吃。营养性和美味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2、烹饪方式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中,“蒸、煮、焖、炖、煨、烧、爆、烤、煎、炒、烹、炸、拌”等烹饪手法样样精妙。而西方烹调讲究规范,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在实践操作中按科学要求或菜谱对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操作简易,时间精确,但是却需要很多仪器,例如:天平秤、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等等。在西方发国家烹饪原料的严格分类标准,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保证了食品的质量。

3.餐具的差异

中国人的餐具主要是筷子、辅之以匙,以及各种形状的杯、盘、碗、碟。西方人多用金属刀叉,以及各种杯、盘、盅、碟。其中盘又有菜盘、布丁盘、奶盘、白脱盘等;酒杯更是讲究,正式宴会几乎每上一种酒,都要换上专用的玻璃酒杯,分工非常明确。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有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住在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1]

4.用餐礼仪差异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西方奉行分餐制。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点什么,这也表现了西方对个性的尊重。上菜后,人各一盘各吃各的,各自随意添加调料,一道菜吃完后再吃第二道菜,前后两道菜绝不混吃。

中国的大多数宴会上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作为排座的标准。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的精神。宴会开始时,所有的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嘴时,才表示宴会开始。当有新菜上来,主人一般请主宾和年长者先用以示尊敬。

西方排座位的标准则是女士优先、尊重妇女。在安排座位时,如果是男女共同参加的宴会,则由男女主人共同主持,必须将男女宾客分开列成两个名单,通常的座位安排形式是:男主人与女主人正对面,男主人的左右两侧为女主宾,接着按时针方向朝外侧排列。还应注意两点:一是男宾常依地位而不是根据年龄安排;二是夫妇座位应在同一边但不相连。另外,如果男女结伴同时赶赴宴会,那么男士应为女士开门,让女士先行;当主人把女宾客领进大厅时,首先由男主人邀请第一女主宾入席,并帮她拉椅子、入座,女主人则同男贵宾最后进入。在上菜与进餐时,应首先从左侧给女主宾上菜,然后按顺序分送给其他女士,最后给女主人;接着,再按同样的顺序给男士上菜。当女主人及其他女士拿起餐巾、刀叉开始进餐后男士们才能开始。进餐结束后,必须等女主人起身离席,其他人方可离席,且仍然要为女士拉椅子,让其先行。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各有长短。如今,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形等境界发展。随着信息的交流,中西饮食文化也在互相渗透,人们将会享受到更美味、更快捷、更营养、更健康、更绿色环保的食品,这是与人民大众息息相关的,更是我们所密切关注的。

[1]蒋艳.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D].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

推荐专题: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对比(小结)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