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青春与理想思修小论文

2022-10-18 23:38:30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春与理想思修小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青春与理想思修小论文》。

第一篇:浅探理想信念的思修论文

近年来,人们越发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开展,国内的高等教育体系也不断的得到了发展与完善,高校在读生开始备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关注。然而,近年以来我国屡次出现的高校生道德败坏案件,引发了人们对高校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热烈探讨。怎样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的核心研究课题之一。同时,人们开始意识到思想信念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作为培育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中心环节,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一、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

1.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高校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工作,受到国家以及全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重视,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任务。增强高校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有以下两点作用:首先,可以提高广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培养广大学生群体正确的三观和宏大的社会理想。此举可以说是提高广大高校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必备之义。同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也可以推动广大学生群体形成百折不挠以及奉献社会的高尚精神,这成为了高校在读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必要品质。此项活动开展的核心工作为培养高校在读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此项活动开展的最终目标为,让更多有识青年形成宏大理想信念和高尚的品格。这也正是高校做好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所在。正因如此,加强高等院校在读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成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必备内涵及内在要求。

2.是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必然要求。

培育高校在读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就是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各高等院校之所以普遍开设这一课程,就是要帮助广大高校有识青年,找准定位,形成正确的三观,自觉担负起社会公共义务,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发展目标当作个人理想追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青年团体争先勇进,立志于成为当代社会需要的现代化专业性人才,继而促进民族大团结,实现我族人民的复兴之愿。各青年团体,既是国之栋梁,又是和谐社会前进发展的排头兵,自然也就成为了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核心针对群体。广大有识青年的思想认识高度和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方向是否统一,与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是否统一,都是影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

3.是鼓舞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保障。

青年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可是说是培育青年团体全面健康发展的核心时期,青年们的三观将会在这时随着教育引导方向的转变而转变。因为青年团体们毕竟初出茅庐,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和人生阅历,无法正确的找准其存在价值及意义的大有人在,同时也没有合理的、体系化的理论对其进行必要的引导,正因如此,青年团体们的三观不坚定的同时,也就无法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由此可以看出,强化青年团体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其树立健全的三观,是鼓舞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保障。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学提高的方法

1.践行马克思主义思想观。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取得自主权、人民主权、中国近代化逐步推进的致胜思想观的地位出现。践行马克思主义思想观,从而更好的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需要践行以下几方面:首先,大力推行践行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相关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修身养性,将自身的素质提升到与社会主义社会要求人才相适应的层次;其次,带领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下积极进行社会实践,从而更好的知晓中国的未来和发展,明确身负的责任以及职责,看清社会的发展趋势,清楚个人将来的梦想和追求的方向;最后,为大学生树立积极将马克思主义融入社会实践的高尚思想,正确利用马克思主义来消除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以脚踏实地、夯实基础、不卑不亢的品质去迎接祖国美好的未来。

2.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大学生的地位是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受益者和承担者,这点毋庸置疑。同时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过程中,要把理想信念教育充分融入其中,从而满足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更好的实现其个体价值,为进一步落实忠于祖国而蓄力。其次,不剥削学生主体地位的利益,切记不要让理想信念教育成为学生的负担,一定要营造自主选择的空间,使其独立体会理想信念的影响力,以便使其有效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使命,从而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再次,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权威性。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通过老师的多种授课方式来塑造自身优良的品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其权威性,与此同时,把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和希冀告诉学生,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最后,用具体事例论述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使大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中感受到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来促进理想信念教育过程的效果,开展多种教育方式,有利于引发教育者的情感,从而带领大学生主动学习和接受理想信念教育,从而推动其思想理念的形成和发展,积极融入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刻苦钻研,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为更好的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努力,为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而奋斗终身。

3.强调理想信念教育的结构性

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教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才气、性格、德行,因此必须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学生开展差异性教育和辅导,以便能够使多数大学生从心底感悟理想信念教育原则和目的。一方面,尊重学生主体的个体差异性。避免出现一刀切的教育理念,根据个体的差异来开展多种教育教学模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大教育难度和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综合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知识讲授,从而带动学生的激情,同时要选择有吸引性的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带动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充实教育内容。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步骤,这一步已经成为理想信念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同时,教师应该充实教学内容,综合利用多种教学工具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展示,及时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理念同学生的未来方向相联系,让每个人都充分体会自己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的意义,以便在未来的祖国发展前进过程中,学生能够发挥其主人翁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言献策。

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渐融入理念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进行课堂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其可以对学生们进行“德律教育”,也可以对学生们进行“法制教育”,使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宣扬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从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把思想积极落实于行动之中,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中国梦的存在性。教师需要借助文字、高清图、短片等多种工具来使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信息来自主学习理想信念教育所要求的内容,从而快乐学习,轻松学习。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应该积极树立端正的三观,把课上所学的理念信念教育的相关内容应用到实践中,保证使同学在快乐学习的时候,也在稳步推进的教育体系中不断塑造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祖国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助力。

5.把理想信念教育应用于生活

只有将理想信念教育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方能在更大程度上显现出它的价值。大学生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一方面提升了自身的理想信念基础,另一方面也确立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并为之不懈奋斗,最终完善大学开展教育工作的初衷。根据大学生体现出的明显功利心特点,想要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工作,不仅可以通过理论讲授,也可以通过校外活动。在老师的领导下,让大学生亲身体验边区孩子们的艰难困苦,使其充分感受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并且组织大学生进行公益活动的实践,可以以义工的身份在社区活动,通过这个形式使学生们了解社会诸多有问题的情况;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假期支教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这样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人生价值的思考,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社会使命感,从而引导其牢固树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实现其生命的价值。

第二篇:浅探理想信念的思修论文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所处的时代背景

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世界力量的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状态,共产主义信念在很大程度上遭到质疑。与此同时,西方还出现了一股以福山为代表的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社会思潮,认为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并由此构成了历史的终结。这股思潮的实质是要用他们主导的所谓的自由民主的普世价值观来代替社会主义制度,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指导思想地位,从而削弱人们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经济全球化以及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人类交往方式的变革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而经济全球化不断由经济交往拓展至政治交往和文化交往,更是改变了社会意识的面貌,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广泛地交流和激烈地碰撞。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不仅给世界的经济与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而且极大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情感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西方国家的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也相涌而入,竞相冲击着人们已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从国内来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们国家也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理想信念深刻变化的时期。正是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使不同社会群体在经济地位、社会角色、职能分工等方面的差异日益明显,使人们思想活动越来越表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从而引起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的日趋多样化。同时,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网络传播具有开放性、匿名性、交互性、便捷性等特点,网络世界的互动关系异常复杂,也加速了各种思想、文化、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我国社会生活所发生的这些深刻变化,反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就出现了社会意识多样化的趋势。

从积极意义上讲,社会意识多样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果,是我国思想文化领域日益繁荣的重要表现。各种社会意识和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有利于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与生命力,有利于推动思想文化的创新、繁荣与发展。自立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自由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法治意识等正在蓬勃发展起来;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获得新的解放,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活力,思想状态和精神风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生动活泼。可以说,社会意识多样化是思想文化的生命和活力所在,是一个社会文明、和谐、进步与繁荣的精神表现。

但随之而来的是问题的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多样化很容易导向价值相对主义甚至虚无主义。从现实生活看,作为社会意识多元化具体体现的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争奇斗艳,甚至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不免掺杂着正确与错误、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的思想倾向。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破坏着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理想信念层面的动摇和偏差,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的

主要特征和问题

在任何一个社会里,大学生都是思维活跃、富于创新的高智力群体。大学生正处于个体价值观逐步稳定和定型的决定性阶段,他们的价值观极易受社会环境变迁和社会思潮的影响,理想信念作为价值观的核心更是如此。当前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形势以及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化给身处其中的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带来一定难度。这正是我们的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课题。

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微观方面看,更多表现出务实和理性的姿态,侧重于个人理想实现途径的多样化。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角色及地位,决定了他们的关注点更多地局限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婚恋、就业等非常现实的几个方面。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他们思想活跃,自主意识显著,表现欲望强烈,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和美好期待。因此,他们更多地关注近期理想(或者可称作是近期目标),比如顺利完成某个专业的学习,培养和锻炼自己某个方面的技能,获得某项奖励等;同时,他们也更倾向于关注个人的理想,比如努力学习以期如愿以偿找到满意的工作(职业理想),挣更多的钱,让自己和自己的家庭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生活理想)等。

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宏观方面看,他们展现出来的社会理想总体上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在思想政治方面,他们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当代,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在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一些消极、错误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外西方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传播媒介优势,竭力推销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且手段越来越多、方式越来越隐蔽。如果大学生对资本主义

的文化和价值观渗透丧失应有的警惕,缺乏强有力的应对措施,很容易落入西化和分化的意识形态陷阱,失去主心骨。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大学生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方面的问题。当代大学生成长生活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个体意识和主体意识日益增强,比前几代大学生更加务实理性。部分大学生更加重视并努力追求个人的利益和价值,其一味追求成功和满足自我的欲望明显强化。如前面所述,正当地追求个人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无可厚非。问题是,某些大学生对个人喜好的偏执和对自我利益的贪求,使得他们往往倾向于夸大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而对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认识相对不足。比如有的大学生努力学习仅仅是为了就业和出国留学,在追求个人理想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忽略甚至排斥社会理想的存在。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作壁上观。在我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希望的大学生们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理想信念状况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三、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

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实践,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升华,理想信念的形成更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与人们的个体身心发展状况、社会化程度和社会实践的水平密切相关。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贴近大学生与社会生活的实际,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真正把理想信念教育落到实处。

1.关注大学生自我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把理想信念教育看作是一个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

在一定意义上讲,客观事物对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来讲是否具有价值,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够满足人的需要。该事物满足人需要的程度越高,该事物对人的意义就越大,相应的,人们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就越高,希望拥有该事物的动机也就越强。理想信念对于人的作用和意义也是如此,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适应受教育者的需求,才能获得植根生长的土壤。

因此,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关注大学生自我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之中。针对当前大学生高度关注个体发展、崇尚成功的思想特点,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关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具体需求,对于他们所处特定社会时期、特定生活环境和特定人生阶段所必然带给他们的各种疑惑和困难,要积极引导并协助解决。比如,加强大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只有正确的认识自己,把握好自身的社会定位和发展要求,才能进一步理解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以及自我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再比如,加强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人生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才能逐步帮助学生们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在追求理想信念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能够不畏牺牲、不懈奋斗等。把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看作是一个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

2.关注大学生个人理想和近期目标的确立与实现,把理想信念教育看作是一个思想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可以把理想划分为许多类型:从理想的层次上划分,理想有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等;从理想的时序上划分,理想有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等;从理想的对象上划分,理想有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等;从理想的内容上划分,理想有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等。以往我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更多关注社会理想、长远理想和崇高理想,而对大学生的个人理想、近期理想和一般理想强调不足,造成理想信念教育过于高远而不切实际。其实,理想信念是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我们鼓励大学生志当存高远,立志做大事,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但是同时,我们也要防止好高骛远、陷入空想,而是引导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立志需躬行。伟大的事业、崇高的理想,起点就在脚下,在一切平凡的岗位上,在扎扎实实的学习和工作中。实现崇高的理想,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

所以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一方面不能泛泛而谈社会理想、崇高理想、长远理想,另一方面也不能只强调个人理想、一般理想和近期理想,而是要把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用社会理想、崇高理想、长远理想来引领个人理想、一般理想和近期理想;用个人理想、一般理想和近期理想带动社会理想、崇高理想、长远理想。真正把理想信念教育看作是一个思想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3.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社会多样价值并存的现实,把理想信念教育看作是一个帮助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过程

如前所述,我们当前处于多样价值并存的时代,这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但同时也使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充满了多样性、多变性和矛盾性。部分高校老师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采取唯我独尊的姿态,以生硬的形式告诉大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这样一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教育方式,忽略了多元文化背景的社会现实,也没有考虑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排斥心理,反而没有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篇:浅探理想信念的思修论文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所面临的新的时代背景与时代课题

1.在全球化背景下,价值领域空前频繁的相互交流与激烈碰撞。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加快了融入全球化的步伐,同样加剧了我国思想理论界与世界的融会与交锋。其利无须赘言,其弊便是致使价值选择的茫然甚至混乱,这对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究其原因:其一,面对社会思潮多元碰撞,促使当代大学生要在多种价值判断中进行选择。这使青年学生避免了改革开放前价值选择一元化所带来的僵化,但同时又面临丧失价值选择标准的危险,我们跳出了“没有选择的标准”之禁锢,但又可能进入“没有标准的选择”之歧途。其二,青年学生对西方现代社会思潮的认识局限。由于青年学生在理论修养与社会实践上的欠缺,面对复杂的现代西方社会思潮,求新追异成为其群体性特征,却很难认清这些思潮的本质以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加之,在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只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如何超越传统西方文化进行介绍,并没有理清这些先进理论同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之间的理论关系。没有清晰地向学生表明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实现对其超越的?在理论尚未澄明的情况下,在教学实践中,也只能进行灌输式的说教,难以使学生在理想信念形成的过程中积极地进行反思与批判,难以使理想信念内化为大学生自觉的行动准则。因此,如何对西方社会思潮进行批判与借鉴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重要理论课题。

2.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结构、经济体制与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着深刻的社会转型,其进步意义有目共睹,但同时也伴随着种种转型的阵痛。这反映在高校中则表现为:青年学生身处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近期理想与长远理想这三对矛盾的挣扎之中。从理论层面看,上述三对矛盾本身并不存在无法调和的冲突,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部分青年学生对于物质利益、个人选择与现实问题的偏执与贪求,抑或是在这些矛盾的挣扎中茫然不知所措。这表面上看来,是理想信念的日益个体化与多元化,但实际上却是对这一问题偏激化或虚无化的理解。即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在其价值判断中,仍然存在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机械思维方式,或者什么都不是的虚无主义倾向。从教学实践层面看,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财富的与日俱增、个体选择的日益丰富,只是偏重于后者的说教,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其同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现实的感性判断产生某种隔膜。而如何统摄理想与现实,帮助学生对中国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同样是当代大学理想信念教育变革的重要课题。

3.互联网时代的冲击。由于互联网对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其普及也使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方式面临着挑战。首先,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开放性与便捷性的特点,这就加速了前文所述的价值观念的交流与碰撞,增加了价值选择相对主义的可能性。其次,互联网信息发布方式具有明显的去中心化、分散化倾向,也就是人人均可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并有可能得到广泛的传播。这就导致互联网海量信息中良莠不齐的价值选择标准,甚至不乏较为极端的价值判断与虚假的信息。大学生作为互联网主要的使用人群之一,一方面易接受这些混杂思想的影响,使价值判断进一步模糊化;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中师生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信息的占有者与传播者,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方,是将何为正确者传授给学生。但是由于互联网使获取信息日渐高效便捷,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轻易获得远远超过教师在短暂的课堂时间能够传达的关于某一知识的信息。教师与学生信息占有不对称关系的改变,使学生日渐由教育实践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导方。因此,教学的主要任务也由传递信息转变为甄别信息的方法,也就是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既要帮助青年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也使其获得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方法,不仅“授之以鱼”,还“授之以渔”。前文提及的三方面变化虽然有细节上的差别,但又存在一个共同的焦点:当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其深层次原因在于思维方式局限,即缺乏辩证的理论反思能力。而要培养辩证思维方式则要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做出适当的调整。

二、关于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调整的探讨

1.充分利用学术界理论研究的前沿成果,适当强化对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本质的介绍。20世纪以来的西方社会思潮以消解传统形而上学倾向为己任,其产生与发展有着清晰的历史脉络。如果说近代自文艺复兴以来兴起的理性主义,是为了消解宗教意义上的神o、政治意义上的帝王将相,以彰显人类的理性,并以此为基础来确证人的尊严与价值,并将其视为放之四海皆准的终极价值。那么包括后现代主义在内的现代西方社会思潮就是要消解“理性主义”本身神圣的光环,即消解文化意义上的圣人圣言。在他们看来,“理性”本身已经异化为新的神o,在理性的绝对性、普遍性、统一性的统治下,人们已经失去了独立性和丰富性与无限性的可能,甚至威胁人类存续本身。不论是人本主义将这种理性称作冷酷的、无人性的理性;还是生态主义声讨对科技理性的盲目崇拜,进而对自然进行无休止掠夺,导致生态危机等等都是这一观念的体现。不能否认现代西方社会思潮中有着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对人类现实生存危机的思考。但我们也应看到,他们在消解一切神圣形象的同时,也消解了人类对于神圣与崇高本身的追求。他们对崇高的否认也必然导致价值判断上的相对主义,甚至理想信念上的虚无主义。这既体现在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相互激荡上,也体现在相对主义思想所带来的意义缺失、崇高失落所导致的整体迷茫之中。

2.理清马克思主义同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逻辑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对他们的超越。与现代西方社会思潮一样,马克思主义也将消解“理性主义”对人的异化作为自己的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西方理论界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理论起点之一。但与它们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不是以一种抽象的“理性”反对另一种抽象的“理性”,不是以具体性对抗普遍性、以独特性对抗统一性、以相对性对抗绝对性,而是将它们统一于人类不断发生发展的实践活动中,以实践辩证法来展现主观与客观、人与自然世界、人与人类社会之间丰富的矛盾性,即“用‘现实的理性’(实践)去批判‘抽象的理性’(绝对精神),从而达到思维与存在、人与世界之间的否定性统一的辩证理解”。这样,马克思主义至少完成了对西方近代社会思潮的三个超越。(1)近代西方社会思潮仍然用矫枉过正的态度来面对理性主义的神圣化与绝对化,在批判理性主义的同时走进了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的误区,而马克思主义则以实践辩证法将两者加以统合,在批判它的同时,也看到这种绝对化与神圣化表征着人类对于终极价值孜孜不倦的追问,这不仅仅是人类理性的狂妄自大,也不仅仅是普遍对具体、集体对个体的吞噬;也同时是人类不断突破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以期实现整体人类的“类生命”的永恒性所做的努力,也是人类追求生存的意义、人生之价值的题中应有之义。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既看到“理性神圣化”对人本身的宰制,也看到了其蕴含的价值追求。(2)马克思主义在消解了“抽象理性”的神圣性后,确立了“现实理性”―――实践的重要意义。因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一个时代性、历史性、生成性的过程,所以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类理性及其确立的规则与规范也应具有上述特点。正如马克思将表征人类思想反思的哲学称作“时代精神的精华”而不是永恒的真理一样,人类在不断追求神圣与崇高的过程中,不断在确立时代性、历史性的真理,又不断对这一真理本身进行反思,达到人的进一步解放。也就是说我们在消解“绝对”的过程中,不断确立“相对的绝对”,这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而西方现代社会思潮在抽象的反对绝对化时,脱离社会实践的生成性,必然导致在相对多重的价值选择中徘徊而无所适从。而这相对的绝对正是时代性的理想信念的价值所在。(3)承认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就必然要求我们不断地推进社会实践、发展真理。正如马克思所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也就是说,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不仅要对反映时代精华的理想信念具有坚定的信仰,还要不断地推进我们的社会主义实践,让我们的理想信念不断丰富与完善。这也正是我党不断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三、关于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式调整的探讨

1.高校两课教师应达到对辩证思维的理论自觉。教师本身应对马克思主义以矛盾性原则、历史性原则与否定性向度为导向,以超越性和解放性为价值旨趣的辩证思维方法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引导学生避免价值判断的单向度与相对主义。所谓价值判断的单向度,是指要么偏向极端的理想主义而忽视社会现实本身,要么偏向与极端的功利主义而导致崇高的缺位。而价值判断的相对主义则是指在理想与现实的挣扎之中,走向价值的虚无主义。其次,辩证思维中这一否定批判精神并不是要我们一概地反对事物,而是对一种价值观念进行前提性的批判,也就是确立这一价值观念的根基进行批判,这样有利于青年学生对其进行正本清源的思考。虽然这种前提性批判一样会导致见仁见智的问题,但这一追根溯源的思考过程本身已是一个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的过程。再次,这种批判不是对一种思想观念彻底的抛弃,而是我们常说的“扬弃”,既要肯定它存在的历史性价值,又要实现对其的超越。这就会使我们既不会盲从式地跟随短暂的、流行的价值风潮,也不会变成简单化的怀疑主义者。而是在不断澄明各种价值观念的过程中,始终为反思保留空间,既可以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又可以为人生、为社会创造更为丰富的可能性提供前提。要把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真实内涵,还要避免将其庸俗化的理解为一种思维工具,而是要不仅将其理解为我们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还视其为一种既包容通达又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现实的思想困惑与理想信念的动摇往往是由“人的思维与现实生存环境的矛盾结构”导致的,它体现为理想与现实、感性与理性、精神与物质、个体与社会之间巨大的矛盾张力。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要化解这些矛盾,不单纯是思想观念的问题,而是要在人类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实践之中,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理想信念不可能在随遇而安的坐享其成中实现,其中的挫折与失落在所难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战胜挫折的智慧,还要有跨越困难的勇气。包容通达的人生态度,可以避免青年学生在价值选择中的偏执与迷茫;刚健有为的价值取向,可以赋予当代青年以勇于通过自身的实践创造,促成理想信念变为现实。

2.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培养学生使用辩证思维方式进行自我批判的能力。由于理想信念教育的特殊性,要求被教育者必须对理想信念拥有坚定的内心确认,否则只是外在强加的规则,而不是理想信念本身。这就要求教师在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分析现实问题的同时,帮助学生运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对自己已经形成的价值观念进行自我反思批判。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在中西方教育史上被视作奠基人的两位思想家苏格拉底与孔子。苏格拉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通过反问,诱导学生找出自己思维的盲点与疏漏,却基本不为学生提供确定性的真理,而通过对话使学生自己探索真理之所在。而这种通过对话而不是宣称的方式使学生达到对事物的深入认识的方法被其称作“助产术”。也就是说苏格拉底并未将自己视为真理的占有者,而是平等地通过对话帮助学生产生正确的观念。正确的观念是学生自我反思的结果,而不是苏格拉底外在的给予,因此他将自己的工作称作为“助产士”,这种对话的方式也被哲学家称作辩证法的原初形态。而这也正是孔子所说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探讨。唯其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学生在理性信念的确立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理想信念内化为自己的内心确认。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思想观念的自我反思过程,也就是不自觉地在使用辩证的思维的过程,也就是将这一思想方法内化为自我思维方式的过程。

第四篇:浅探理想信念的思修论文

一、创业教育对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

(一)创业教育与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是相融的

创业教育和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本质上都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开拓创新、勇于尝试和敢于冒险的精神,其基本目标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业理想与创业信念,即一种职业理想和在此基础上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1],最终目标是一种主体人格的体现,即使学生成为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动的主体。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现阶段强调了“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重点的时代精神”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发扬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其“以高职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重在培养高职学生健康全面的人格特征。由此可见,创业教育和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以高职学生为主体、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上是一致的。因此,实践创业教育有助于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目标的达成。

(二)创业教育有益于增强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性

传统的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通常以“两课”和“思政课”的形式来体现,枯燥乏味的纯理论灌输,与高职学生偏好实践的性格特征格格不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理念信念教育犹如空中楼阁,教学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在近年来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影响下,这一问题被进一步放大。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两面性,除了加强课堂政治理论教学等显性教育,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及其重要的隐性育人功能[2]。通过把创业教育与“两课”教学结合起来,一方面使得理想信念教育从抽象走向具体,增加了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增强了内容的感染力,发挥了理想信念教育的隐性功能;另一方面,理想信念教育也为创业教育明确了政治方向,有利于学生树立起科学的创业目标。

(三)创业教育有益于提高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从本质而言,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种价值观的养成教育,仅仅依靠显性的课堂政治理论教学,而缺乏实践教育、示范启迪、言传身教等途径,很难真正把握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难以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深度。创业教育将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置于实践教学当中,同时结合时代特色,以鲜活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学生在实践中,通过亲身体验去感悟、去思索,从而有益于培养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增强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二、依托创业教育实施高职学生理念信念教育的途径

(一)重新定位创业教育目标,突出理想信念教育

创业教育在近年来逐渐被国内高校所重视,并被界定为“旨在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勇于尝试、实践、冒险的精神,激发学生首创、创业的激情,培养学生独立工作、技术创新、社交、管理等全面的技能”的一门课程[3]。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更多地将其视为工学结合教学思想的一种体现和解决就业压力的一种途径,因此,更加侧重创业技能的培养。在通过创业教育实施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新定位创业教育的目标,将创业教育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结合,更加注重高职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对精神信念的需求,注重高职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因此,创业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为:在培养基本创业技能的基础上,帮助高职学生点燃创业的激情和梦想,树立科学的创业理想和创业信念,进而将这种职业理想和信念升华为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培养高职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其健康全面的人格特征,最终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大多仅以选修课程的形式开展,内容缺乏系统性,因此,教学的深度、广度及效果并不理想。要将创业教育作为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载体,必须在理想信念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对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梳理,形成完善的、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同时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机地融入高职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才能发挥其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才能扩大理想信念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基于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涵,在工学结合思想的指导下,结合专业课程教学,进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分为循序渐进的四个阶段。

1.“两课”等公共基础课程项目化改造。结合时代特色,将“两课”教学融入创业教育。用理想信念教育指导创业思想,用创业教育具体化教学内容。同时在“两课”的教学中,采用项目化教学手段,如情境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等,提高课程的感染力。

2.专业基础课程项目化改造,融入创业教育模块。高职专业基础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对专业领域的认知,是专业意识层面的教学。因此,对专业基础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造,融入高职学生创业教育模块,将有助于学生在认识本专业领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业热情,从而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主义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观。与“两课”相比,这种创业意识落在实处,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3.专业核心课程项目化改造,融入企业真实项目。高职专业核心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是专业实践层面的教学。通过融入企业实践性项目,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不仅熟悉了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过程,同时也锻炼了其必备的创业技能。由于该阶段在实际教学中侧重技能的养成,因此,应格外强调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通过优秀企业文化、典型创业案例的引入,同时结合教师的言传身教、示范启迪,进一步坚定高职学生对国家、社会、集体和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专业拓展课程项目化改造,实现创业教育全程化。高职专业拓展课程侧重培养学生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专业拓展课程强调课外实践,更加强调学生主体,通过让学生在特定的主题下进行创业实践,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磨炼创业意志,坚定创业信念,促进学生主体人格的不断完善,从而最终养成高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必胜信念。新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技能教育,因此在四个阶段的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这一融合关系,将课程“态度目标”(或称为素质目标)放在与知识、技能目标同等的高度,才不会偏离理想信念教育这一主题,才能真正将理想信念教育落到实处。

(三)创建创业教育环境,开展立体化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创新与教学实施必须要求配套的创业环境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提升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学生创业基地并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根据对杭州几大高教园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调研,目前可借鉴的立体化创业环境建设方案内容包括专业工作室(初级的创业技能训练)、模拟实践公司(跨专业合作创业)、学院创业园(学生自主创业)、学院创业中心(学院支持的创业项目)、校办企业和校企合作企业(融入企业的创业训练)等。不同的创业环境迎合了不同阶段理想信念教育的不同需求。创业氛围的营造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多层次的创业实践活动来实现,如省级、院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挑战杯及各种形式的创业比赛,教师创业教育科研项目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能力,激发学生争先创优的意志品质。

(四)充分发挥创业典型的教育辐射作用

创业教育是一种注重示范启迪的理想信念教育[4],因此,通过对优秀在校生、优秀毕业生和行业企业成功者的创业典型的案例教育,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点燃高职学生心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必胜信念的追求,有助于理想信念的升华。通过以创新、系统的创业教育为载体实践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虽然可以有效地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但它也是把双刃剑。在实践中,应充分认识到,无论是创业教育还是理想信念教育本身,都需要长期坚持与努力,同时,也将遇到各种曲折和困惑。如果不能有效地疏解和引导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则会给高职学生在心理上带来较大的阴影,最终影响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因此,在实践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创业现状和思想动态,及时处理实践中的突发事件。

三、基于现实的效果评价

在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创业教育日益得到重视的今天,本文探讨了以创业教育为载体进行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创新途径,其中多种思想也得到了现实的验证,如我院创新的“两课”及“思政课”教学模式、丰富的创业课程和多元化的创业环境有效地提升了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性、实效性和感染力,迎合了高职学生的特点。通过对在校学生的抽样调查,学生满意度为87.2%,较以往提高了23.7个百分点。

第五篇:浅探理想信念的思修论文

一、信念的传承

理想和信念的传承绝非理论知识的简单累加,在五四运动至今近百年来,我们在先辈的思想政治教育下,其知识的丰富程度远甚于李大钊、陈独秀等前辈,然就其信念而言有几人能望其项背?我们每个人都能脱口而出“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的感言,又有几人能真正体味这句蕴藏了中国当代最伟大导师之一毕生情感的话语?

长期以来由于受知识化的影响,我们将感情看作变化的、不可靠的,但是信念本身是关怀感情、精神的皈依,并且这里的情感可以归结为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导致心理积淀的显现。对于一个新中国的新时代成员来说,“社会主义”比“活着”更为必然。显然这不是某种科学论证的结果,而是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文化演变的见证。我们看到当年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所接受并不仅仅因为它的科学性,更因为它能使中国独立、富强。可以得出:理想信念教育在高等教育必须与爱国主义相结合,并且这种教育必然是建立在个人情感上而非科学分析上,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扮演一个精神导师的角色而不是管理者、推理者的角色,这才是思想工作的落脚点。

二、浅谈理想和信念

古人云 “有志者事竟成”、“志当存高远”。没有志向就谈不上为理想而奋斗的问题。古往千古流芳的英雄人物,他们无不是因为怀揣着崇高理想而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被世人缅怀。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启蒙思想家蒙田说过:б桓鋈艘坏┏越了自我,具有把整个人类纳入自我之中的广阔的胸怀,他的责任和使命感就会使他在天翻地覆、轰轰烈烈的新旧交替时代充当新时代的号手和旧时代的批判者。理想和信念决定着人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它是人类对自身现状的永不满足和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就产生了理想。理想和信念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产物。

交流学习、解惑疑难在猿人时代就有了,否则人类文明怎得以一代代延续和发展,在前人的基础上依靠交流学习创新和发展,交流学习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多么的巨大。我的奋斗只为实现我的理想完成我的梦想,我现在虽然在一家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工作,收入也还不错,但我从未放弃过我的理想和信念。我通过现代网络、书籍与社会各界人士交流心得,即丰富了各种知识,也不不至于在知识经济时代被淘汰,同时利用业余时间给自己充电,为自己理想的实现打下基础。纵观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理想和信念功不可没,没有了理想人类就没了精神支柱。邓小平一生三起三落У他从不言败、从不放弃自己的追求,为中国现代化规划了宏伟的蓝图,外国人称他为“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

崇高的理想和科学信念对人生的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我们在树立个人理想的同时要紧密联系社会理想,根据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按照时代和人民的要求以及自己的实际条件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个人理想,在保障社会理想实现的前提下实现我们的个人理想。我们既要树立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同时也要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

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的人才能找到人生最美好的归宿。托尔斯泰: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没有昨天前辈的坚定理想和信念,我们今天可能仍然生活在刀耕火种的时代,前辈人如果不奋力推翻三座大山,我们今天就会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三、个人的理想和社会理想统一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社会理想以个人理想为基础,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导向,如果个人理想脱离了社会理想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个人理想就会流于空谈。个人理想只有升华为社会理想才更深刻、更富有意义。

社会理想是指引个人理想的基本方向,只有树立了科学的、崇高的社会理想才能使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和谐一致,才能更顺利地实现个人理想。只有把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结合起来,倡导国家和集体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与满足个人的利益愿望、实现个人的价值统一起来,个人理想才会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持久的生命力。确立自己的理想信念时不能脱离当代中国的现实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当代中国宏伟蓝图,也是全中国人民共同的理想。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自己在生活、职业、道德,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个人理想必须同社会理想相一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践履笃行、甘于奉献,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为祖国、为人民创造更 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第六篇:浅探理想信念的思修论文

每个人,都有或曾有个属于自己的梦,即所谓的理想,那么理想是什么,其意义又是什么呢?理想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基础上的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理想的意义在于人们对未来事物的想象和希望,他带着特定历史时代的烙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认识的深化,理想亦不断的被调整、丰富和发展。理想具有客观现实性,预见性,超前性,时代性和阶级性。并且理想的形式是多样的,他有大有小,有平凡又有伟大,却都是独一无二的!

现在不少的大学生每天只会夸夸其谈,我以后怎么怎么样,可有谁再想我现在怎么样,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你连今天的事都做不好,何谈以后怎么样。我们应该一步一步的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真正的认识自己,少做点空想,多做点事实,少想一点结果怎么样,多去享受一下经历的过程。事实上,大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迷茫与困惑。因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实现了高考这一所谓“人生理想”后,由于迷失了目标以致丧失了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时常感到空虚无聊,找不到寄托,哀叹生活没有意义。中学生徐力、大学生马xx事件告诉我们,人生需要一个理想目标,没有理想的人,只是一具行尸走肉,生活如荒凉的戈壁,更别提有所作为了。现在,大学生谈理想,有时候会觉得很抽象,谈未来,谈责任又觉得很苍白,很无力。但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弄清楚自己是谁,在社会与他人心中的定位如何。

同时,一个坚定的信念,会让你勇敢的走着自己的路。信念也同理想一样,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定的,对某种思想和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郭沫若说过“我们只愿在真理的圣坛之前低头,不愿在一切物质的权威之前拜倒。” 我们只愿在真理的圣坛之前低头,不愿在一切物质的权威之前拜倒。如果把理想比作舟,那么信念就是帆。舟不能没有帆,而没有舟,更没有帆存在的意义。鉴于两者的关系,人们更喜欢将它们放在一起讨论,将它们视为一体。

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力量,理想越坚定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就越坚定。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理想不等于现实,理想的实现往往要通过一条充满艰险的曲折之路,有赖于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奋斗。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他们对党的方针政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有较高的认可度;他们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了解个体的发展与国家前途的内在联系;他们看到了改革开放带给中国的巨大变化,对邓小平理论有了逐渐深刻的理解。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党员在学校和我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有朝气,有热情,思维活跃,富于创新精神,给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同时也应当看到,当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淡薄,一部分大学生,包括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信心不够坚定,对社会主义前途存在模糊认识,某些消极、落后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和各种错误思潮在大学生中还有相当的影响力。

但是,空谈理想,不去实践,即使有着坚如磐石的信念,也是无济于事的。俗话说的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真正行动起来,一切才会变得真实,同时,机遇也是理想实现不可缺少的。

人生是一个奋斗的过程,活着就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一个人有了理想信念,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创造奇迹。大学时期确立的理想信念,对今后的人生之路将产生重要影响,甚至会影响终身。况且当代大学生还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承载着家庭和亲人的嘱托,满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不管你现在正处于一个什么状态,朋友,让我们一起为自己树立个目标并勇敢的为之努力奋斗吧!

推荐专题: 青春与理想思修小论文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