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肉鸡场实习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肉鸡场实习报告》。
此路线起点有一单面山上层为厚层含砾石的石英砂岩倾角较,成岩浆后侵入有些岩层边界模糊岩性发生变化,在此路线中有一典型背斜出露岩,岩石为肉红或灰白色但岩体分布很不均匀结构构造变化很大。
秦皇岛实习报告 (2)2017-10-25 01:33:31 | #1楼回目录
秦皇岛实习报告
一、 石门寨――瓦家山路线
1、 岩层从冶里组一直到石千峰组,其中在本溪组和太原组之间有1.25亿年的岩层缺 失,
岩层总的是向西倾斜,岩层产状:倾向275°,倾角24°;岩层先为海相沉积后为海陆过镀
相沉积。2、 地质剖面图。
二、 刘家房――小傍水路线。
柳江盆地向斜西翼看到褶皱,岩层变形较大,中寒武纪徐庄组页岩热力变质为角岩, 两侧
有石灰岩,有岩浆侵入形成脉岩,此脉岩用地质锤用力敲击可出现火花,并伴随有烟味。可
见受侧向压力作用,热力作用明显,说明此向斜为一复向斜。途中见到角砾岩,有断层存在。
刘家房路线向斜西翼有背斜,岩层变形明显,受侧向压力作用强烈;有中寒武纪徐庄组页
岩受热力作用变为角岩,两侧有石灰岩,其中有岩浆侵入形成岩脉,一些岩脉形成于断层处,
可见为一复向斜。(图)
三、张岩子――东部落――潮水峪――砂锅店路线
1、此路线起点有一单面山,上层为厚层含砾石的石英砂岩,倾角较小,下层为绥中花岗
岩,最老钙层为下麻岭组,上下层为角度不整合,沉积性接触。亮甲山组石灰岩有泥质条带,
在奥陶纪厚石灰岩下,有一断层发育。
2、潮水峪有多期岩脉侵入(图)。 刘房子北、寒武系魏庄北、侏罗系半壁店,二
叠系
3、 在上庄坨东侧山上,中厚层石灰岩中有沿岩层层面和构造裂隙形成的花岗岩岩墙, 长
约200米,宽约4米。
四、 兴城钓鱼台路线。
1、 有一套正长花岗岩岩脉侵入二长花岗岩中,岩层中含有大量俘虏体,说明为岩层先 形
成,岩浆后侵入;有些岩层边界模糊,岩性发生变化。花岗岩层中有许多岩脉,有些岩脉相
互切割可以明显看出岩脉新老。(图)渤海二长花岗岩岩脉辉绿玢岩闪
长玢岩 石灰岩石灰岩
五、龙回头路线。1、 此路线见到几处典型断层剖面,剖面自下而上有,花岗岩、砾岩、
砂岩、砾岩、泥 岩、砂岩。(图)主要为常州沟组和大红峪组海相沉积岩。其底砾岩层
中含有大量砾石,并有多层古风化壳,为沉积不整合面,其中一米多厚的风化壳结构松软,
岩层破碎,多为红黄色,内有结核状成分,细粒粉砂,岩层接近直立。
七、 白庙子路线。有纪县系杨庄组白云质灰岩出露。在此路线中有一典型背斜出露,岩
层为白云岩,中有含硅质碎石。在其北侧一百米处有一断层沟,可见到断层角砾岩和明显擦
痕、镜面、结布、构造角砾岩,有岩浆侵入断层,为一压性逆断层。断层北侧有馒头组紫红
色粉砂质泥岩、页岩交替出露。再北侧有张夏组鲕状灰岩出露,鲕粒较均匀。总体为一向斜
成山构造。(图)
第三部分 岩石、矿物介绍。
一、岩浆岩侵入岩:花岗岩、花岗斑岩、闪长玢岩 喷出岩:安山岩核部、张夏
组1、花岗岩 出露于钓鱼台三礁揽胜和东部张岩子村附近,沉积不整合在马岭组石英
砂岩之下。岩石为肉红或灰白色,但岩体分布很不均匀,结构构造变化很大。其中有很多伟
晶岩脉和混合岩化的迹象以及老变质岩的残留体或捕虏体。下元古界混合岩化片麻状肉红色
钾长花岗岩,,为绥中花岗岩(γ2)。主要成分为石英、黑云母、正长石、角闪石及斜长石,
粗砾等粒结构,块状构造,节理发育。约17.5~18.2亿年。刘家房村西等也有以长石为主
的肉红色花岗岩,含黑云母和石英等矿物。 2、 花岗斑岩出露于三礁揽胜和潮水峪等
地,岩墙、岩脉状产出,侵入在晚寒武世至中奥陶世的地层中,常见被基质熔蚀的钾长石和
石英斑晶。3、 闪长玢岩分布于张岩子以西等地,呈岩床状产出。4、安山岩分
布于柳江向斜核部的中侏罗统地层中。二、沉积岩砂岩、页岩、灰岩 1、
砂岩位于龙回头等地的海房沟组砂岩石英含量较多;张岩子的青白口群下马岭组至纯含砾
石英砂岩,石英含量90%以上。色彩较浅,磨圆好,分选均匀。位于上石炭统太原组地
层的以长石为主的砂岩。发黄,磨圆好,分选好。有许多层层崩裂的球状风化,可以清楚地
看到上面X型节理。位于下二叠统山西组顶部与下石盒子组底部地层的石英、长石、岩
屑杂砂岩,磨圆、分选都不好,层保 2、页岩位于馒头组的紫红色页岩出露地表风化明
显;下马岭组的紫色页岩,底部由于岩浆侵入时的热接触变质作用而带有明显的角岩化性质。
3、灰岩亮甲山组夹泥质灰岩含有砾屑,为盆地内生成的隐晶灰岩或微晶泥岩碎屑,是以 方
解石为主要成分的岩石 .灰黑色、性脆,硬度不大。 分布于奥陶统地层内的白云质
灰岩,张岩子、瓦家山一带发育较好。层内构造均匀,一般为中厚层,形成于浅海深水环境,
反映了当时的非正常海相。 柳江盆地碑旁边的页岩中有植物化石,含量丰富。其饵状石灰
岩为浅海环境碳酸盐沉积。有可能被动荡的海水打碎、磨圆、再一圈圈粘连而成成为张下组
典型特征。 三、变质岩1、断层角砾岩岩石因构造作用发生破碎所形成的角砾状岩石,
角砾大小不等,具棱角,岩性与断层两侧岩石相同,并被成分相同的微细碎屑及后生作用水
溶液中的物质所胶结。同样在柳江盆地碑附近发现。2、 碎裂岩夹山路线中见到少量碎
裂岩,为强烈地质构造活动产生。
向斜的枢纽向南、北端仰起,呈上弯的曲线状,但在南部埋深较北部大。 向斜的轴
部大致在老君顶――傍水崖一线。因受西部构造影响,在老君顶以北轴向变为北北西延伸。
向斜内部次级构造很发育,如柳观峪秋子峪背斜,伍庄背斜,教军场背斜等;断裂构造主要
有南北向的山羊寨――拿子峪逆断裂带,东西向的上平山――蟠桃峪逆断层,北西向的查庄
――黄土营正断层 二、柳江盆地地层划分 本区出露地层属华北地台
型(包括前古生界及古生界)。除较普通缺失中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下中三叠统、白垩系、
第三系外,就华北型地层而言,该区地层出露较全,化石较丰富,各单位地层划分标志清楚,
地层特征具有一定代表性。全区范围内所有出露的地层有元古界的青白口群,下古生界的寒
武系,下奥陶统,上古生界的中石炭统至二叠,中生界的上三叠统至侏罗系、新生界的第四
系。 本区的地层顺序见下表: 侏罗系 上
统兰旗组(J2l)下 统北票组(J2b)二叠系 上统 石千峰组(Р 2sh )上石盒子组(Р2s)下统 下
石盒子组(Р1x)山西组(Р1s)石炭系 上统太
原组(С3t)中统本溪组(С2b) 奥陶
系 中统马家沟组(О2m)下统亮甲山组(О1l)冶里组(О1y) 寒武系 上统凤山组 (ε 3f )长山组(ε 3c )崮山组 (ε 3g ) 中统张夏组 (ε2z )徐庄组(ε 2x ) 毛庄组 (ε 2m )下统馒头组 (ε1m )府君山组(ε1f )元古界青白口群景儿峪组(qj)下马岭组(qx)第五部分 地质发展简史本区在地质历史发展进程中,曾经历过的主要运动有五台运动,
吕梁运动,蓟县运动,太康运动,海西――印支运动,燕山运动以及喜马拉雅运动。 一、
元古代的发展前中元古代地槽发展阶段(Ar――Pt1)从区域性地质背景来看,本
区前中元古代处于地槽发展阶段。地壳大幅度下降,堆积了巨厚的沉积物,经历了五台运动
和吕梁运动。特别是早元古代的吕梁运动,地槽回返,产生了漫长而复杂的褶皱运动,并伴
有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逐渐形成了一套巨厚的变质岩,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构成了华北 地台结晶基底。结束了前中元古代地槽发展阶段。 中元古代地台发展阶段(Pt2)吕梁运动以后,华北地台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时期,初期地台边缘部位仍带有活动性特征,断裂活动比较强烈,断陷和隆起比较明显,地台北部出现了呈北东方向延伸的燕山海槽。晚元古代地台发展阶段(Pt3)晚元古代早期,华北地台由边缘凹陷转入整体下降。北部陆表海不断扩大,山海关古陆范围缩校到青白口期本区已经成为陆表海的一部分。堆积了龙山组滨海相碎屑岩和浅海相泥灰岩,稍后堆积了景儿峪组滨海相碎屑岩和浅海相泥灰岩。本区晚元古代晚期震旦纪再度成为古陆剥削区。 二、古生代与中生代的发展 古生代地台发展阶段(Pz)古生代伊始,本区再度下降,海水由北方侵入,接受沉积,随后海侵扩大,有大量的碳酸岩盐沉积。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气候温暖潮湿;生物界无脊椎动物三叶虫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晚期浅水活动区形成球形隐藻灰岩。早奥陶世冶里期海进再度扩大,沉积环境逐渐变为正常浅海较深水环境,以大量的碳酸岩出现为特征。早奥陶世末发生太康运动,华北地台大面积抬升,海水退出。中石炭世早期,本区地壳又开始下降,海水侵入,本区处于滨海沼泽相沉积,形成一套富铝铁质碎屑沉积物。地壳升降频繁;晚石炭世地壳略趋稳定,海水时进时退,但以陆相沼泽为主,气候适宜大量植物生长,死后形成巨厚堆积,形成本区含煤地层。二叠纪本区以河流相,湖泊相和沼泽想沉积为主,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生长繁茂,气候转为干旱时形成一些红色碎屑岩沉积,这个时期也有海水侵入。 中生代地台活化阶段(Mz)本区在二叠系石千峰组地层沉积之后,曾发生过两次构造变动。大约在海西晚期本区经历了一次自西而东的挤压作用,产生了由龙山组至石千峰组组成的柳江向斜及南北向压性断裂和北东,北西两组扭性断裂。向斜西翼倾角略陡,东翼倾角 较缓。由于柳江向斜向北扬起,地形北高南低,北端侵蚀层位较低,东翼区石岭以北侵蚀至二叠系下石盒,普遍不见下石盒子顶界。向斜北西端侵蚀至下奥陶统马家沟组。本区在海西――印支运动以后,侏罗系北票组河流相沙砾岩层呈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前中生界不同时代地层之上。 北票组沉积以后,本区燕山运动第一期构造变形仍以塑性变形为主,产生了本区北西向构造,并伴随有闪长玢岩浅成侵入体侵入形成岩墙岩脉等。中晚侏罗世是华北地台极不平静的时期。兰旗组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北票组之上,频繁的构造运动伴随而来的是阵发式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位。本区兰旗组火山岩系受新华夏系北北东向构造控制。西翼区南北向走向断裂被新华夏系压性或压扭性断裂迁就,利用,部分新生断裂切割了北票组。
2016年七月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实习报告2017-10-25 01:32:05 | #2楼回目录
第一章实习区基本概况
第一节实习任务、内容、起止时间
本次北戴河地质实习地点在秦皇岛市柳江盆地石门寨地区进行。
实习时间是2016年7月6日――7月17日。
组长:朱根旺 组员:兰海强、敬兴强、张兴亮、白小晗。
实习目的是通过对野外地质、地貌现象的观察、认识、描述和分析,获得最
基本的感性认识及整体规律认识,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地质学、地
貌学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应用能力,为后
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实习队伍由13级地化二班全体同学组成,带队老师冯进
来。我们每天沿着已经规定好的路线行走,在有特殊地貌的地方老师就给我们讲
课。我们就随时记录,拿出课本与实地地区对照,加深对老师授课内容的理解和
消化,回到基地也就是一上午的时间。所取得的成果是:我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常
见的矿物、岩石、水文、地貌的野外坚定、观察和测量方法。加深了我对课堂所
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开阔了眼界,培养了专业兴趣。
第二节 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
一、实习区地理位置
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0~119°50,北纬
39°50~40°10,可供教学实习的重点地区――石门寨地区(习惯上称为柳江
盆地)位于秦皇岛市北约28km处,秦皇岛、山海关及北戴河三区呈北东―南西
向分布于渤海海滨,是地质实习的辅助工作区。柳江盆地南北长20km,东西宽
12km,面积240km2。柳江盆地呈南北向簸箕状,东、北、西高,南低,区内海
拔高度为60―400m,最高点为盆地北端的老君顶,海拔493.7m。东部为石湖山、
后石湖山,北部为梯子岭,西部为响山,盆地中部为低山丘陵,大石河蜿蜒其中。
二、实习区地貌特征
柳江盆地的得名地点――柳江村位于石门寨西南4km处,盆地北东西由晚
太古代绥中花岗片麻岩(已发生区域变质作用变为花岗片麻岩)和燕山期花岗岩
侵入体构成,盆地内部为上元古界、古生界和中生界构成低洼的丘陵和平原。从
地质构造角度看,是一个西翼陡东翼缓的比较宽缓的向斜构造,故又称为“柳江
向斜”。
临江地带长约50km,海岸地貌发育,侵蚀与堆积型海岸相间分布形成许多
优良浴常暂时性地面流水作用强烈,坡积物、洪积物随处可见。大石河与汤和
是区内主要河流,形成许多流水地貌。
在海滨地带波浪在基岩海岸处发生侵蚀作用形成各类海蚀地貌。在海湾、平直海岸地带形成各类海基地貌;潮汐的作用使波浪作用范围加大,形成海蚀平台等地貌;沿岸流携带泥沙在海岸形成沙嘴、陆连岛等地貌类型。
三、河流
实习区内的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汤河等,均系入海河流,为临海小型水系,都是明显的季节性河流。其特点是流程短、流量孝含沙量大、水系分散、汛期洪水量大、暴涨暴落、非汛期河水干涸或断流。它们大多发源与北部山区,其流向均为由北向南或由北向东南流入渤海。河流的补源以降水补给占绝对优势,约占全年径流量的80%左右
四、海洋
秦皇岛地区地处渤海西部,辽东湾西翼。海岸线东起山海关东庄,西至昌黎县滦河口,总长度126.4km。除北戴河到山海关分布有20.5km岩石岸线外,其余均为砂质岸线。海区潮间带面积31.1km,0~25m等深线海域面积2629.4km。沿海岸带可以观察到海浪、潮汐、潮流及地壳运动的各种证据。
五、土壤与植被
柳江盆地为半干旱森林景观与干旱草原景观和半湿润夏绿林与森林草原景观的过渡带。表现为旱生阔叶林――山地棕壤。
六、地质遗迹资源
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质遗迹资源十分丰富,在较小的范围内,荟萃了中国北方20多亿年以来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24个组级地层单位、六大地壳不整合面和多种典型地质构造与地貌,人称“弹丸之地,五代同堂”。区内三大岩类出露齐全,各年代沉积地层发育良好,底层单位界线清晰,化石丰富多样。主要保护对象包括:
(1)由吕梁运动、蓟县运动、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所形成的六大不整合面;
(2)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等三套地层;
(3)古生物化石组合带;
(4)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大岩类;
(5)不同级别的褶皱、不同性质的断裂及其他构造形迹;
(6)金属、矿点、非金属矿化点;
(7)岩溶作用形成的象鼻山、溶洞、天井、石芽、溶沟等;
(8)流水作用形成的离堆山、跌水、河流阶地等。
保护对象的价值
(1)六大不整合面中,“加里东运动”不整合面、“海西运动”不整合面、“印支运动”不整合面具有大区域对比意义。“吕梁运动”不整合面、“蓟县运动”不整合面、“燕山运动”不整合面具有区域对比意义;
(2)柳江盆地三套地层及三大岩类分布广泛,均为自然露头,地层完整,界限清楚,岩类齐全,化石丰富,沉积构造发育,是进行野外地质教学实践、科普展示的最佳场所。
(3)多种类型的构造形迹对研究区域地壳运动发展史及其力学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提供了一幅幅典型的构造图版。
(4)荟萃了众多的内生、外生矿床,这些矿床品种多,规模小,大多不宜开采,却适于科普教学,其成因分析具有重要的地学意义。
(5)第四系洞穴堆积,可以使人们了解史前生物群落、生境及生物演化,是重要的科研、科普基础材料。
(6)现代海洋沉积环境与地质遗迹的对比研究,可以起到认识今天,了解过去,将今论古的作用。
第三节 实习区气候特征
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中纬度地带,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阳光充足,水热资源丰富。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夏受海洋东南季风影响,冬季除受东北寒流影响外还受海洋暖流调节。气候总趋势是冬季较长偏暖,夏季凉爽,秋季较短,春季干旱多风。主导风向夏季东南风,冬季东北风,四季分明,与同纬度内陆区相比有夏季凉爽适宜,冬季风小天暖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0.1℃,多年平均降水量744.7mm/a,降水的76%集中在6-8月份。
第四节 实习区社会经济建设概况
秦皇岛(海港)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柳江盆地于1999年5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秦皇带柳江盆地地质遗迹省级自然保护区”,于2001年12月20日经国土资源部批准成为“河北省秦皇岛柳江国家地质公园”。传统的制造工业、煤矿、水泥等企业发达。秦皇岛地区具有齐全的地层露头、丰富的地质构造类型、多样的矿产,是我国北方典型的地质实习基地之一。
第二章 地层发育
第一节 地层发育概况
柳江盆地于晚古代发育,到中生代沉积了厚度较大的地层,这段时间内,由于缺失泥盆纪、志留纪的地层,所以在这里有很大的不整合面,而且有过明
显的海陆变迁。中生代构造变动是在古生代的褶皱基础上,二叠纪末期的时候,发生强烈的构造变动,形成柳江盆地的雏形,侏罗纪的时候,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古生界之上,产生地形上的差异――北高南低,下侏罗纪的时候,又发生一次构造变动,地层发生变形,改变了盆地的沉积中心,西翼出现沉积,西翼角度不整合于下伏之上。新生代第四系以来,有明显的上升运动,全区遭剥蚀,所以山区河谷有明显的阶地发育,全新世以来,亦有海积和海蚀地貌。由此发育成了现在西部陡东部缓的向斜地貌――柳江盆地。柳江向斜的基底为太古代。古老的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等变质岩出露于向斜盆地的北部,东部及南部边缘。在古老变质岩系之上有一不整合面(吕梁运动造成的)。其上为晚元古代青白口纪岩系及以后各代地层。在向斜的西部及东南外缘为中生代燕山晚期花岗岩侵入,构成了险要得山地。
一、 前中元古代地槽发展阶段(Ar――Pt1)
从区域性地质背景来看,本区前中元古代处于地槽发展阶段。地壳大幅度下降,堆积了巨厚的沉积物,经历了五台运动和吕梁运动。特别是早元古代的吕梁运动,地槽回返,产生了漫长而复杂的褶皱运动,并伴有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逐渐形成了一套巨厚的变质岩,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构成了华北地台结晶基底。结束了前中元古代地槽发展阶段。
二、 中元古代地台发展阶段(Pt2)
吕梁运动以后,华北地台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时期,初期地台边缘部位仍带有活动性特征,断裂活动比较强烈,断陷和隆起比较明显,地台北部出现了呈北东方向延伸的燕山海槽
三、 晚元古代地台发展阶段(Pt3)
晚元古代早期,华北地台由边缘凹陷转入整体下降。北部陆表海不断扩大,山海关古陆范围缩校到青白口期本区已经成为陆表海的一部分。堆积了龙山组滨海相碎屑岩和浅海相泥灰岩,稍后堆积了景儿峪组滨海相碎屑岩和浅海相泥灰岩。本区晚元古代晚期震旦纪再度成为古陆剥削区。
四、 古生代地台发展阶段(Pz)
古生代伊始,本区再度下降,海水由北方侵入,接受沉积,随后海侵扩大,有大量的碳酸岩盐沉积。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气候温暖潮湿;生物界无脊椎动物三叶虫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晚期浅水活动区形成球形隐藻灰岩。早奥陶世冶里期海进再度扩大,沉积环境逐渐变为正常浅海较深水环境,以大量的碳酸岩出现为特征。早奥陶世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生物生长,以头足类有壳鹦鹉螺的兴起,三叶虫的出现衰落为特征,称雄一时的腕足类,笔石及介形类也开始发育起来,早奥陶纪末发生太康运动,华北地台大面积抬升,海水退出。中石炭纪早期,
本区地壳又开始下降,海水侵入,本区处于滨海沼泽相沉积,形成一套富铝铁质碎屑沉积物。地壳升降频繁,滨海沼泽中有大量植物繁衍,以蕨类为主,海洋中则以珊瑚,腕足和双壳类动物最多;晚石炭纪地壳略趋稳定,海水时进时退,但以陆相沼泽为主,气候适宜大量植物生长,死后形成巨厚堆积,形成本区含煤地层。二叠纪本区以河流相,湖泊相和沼泽想沉积为主,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生长繁茂,气候转为干旱时形成一些红色碎屑岩沉积,这个时期也有海水侵入
五、 中生代地台活化阶段(Mz)
本区在二叠系石千峰组地层沉积之后,曾发生过两次构造变动。大约在海西晚期本区经历了一次自西而东的挤压作用,产生了由龙山组至石千峰组组成的柳江向斜及南北向压性断裂和北东,北西两组扭性断裂。向斜西翼倾角略陡,东翼倾角较缓。由于柳江向斜向北扬起,地形北高南低,北端侵蚀层位较低,东翼区石岭以北侵蚀至二叠系下石盒,普遍不见下石盒子顶界。向斜北西端侵蚀至下奥陶统马家沟组,在老君顶――小王山东西向隆起上,其侵蚀层位也较低,而沉降盆地保留层位较高。
本区在海西-印支运动以后,侏罗系北票组河流相沙砾岩层呈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前中生界不同时代地层之上。持续的凹陷及气候转亚热带潮湿气候,盆地内部潮水加深,沼泽广布,大量的裸子植物繁盛起来,取代了古生代兴起的蕨类植物。
北票组沉积以后,本区燕山运动第一期构造变形仍以塑性变形为主,产生了本区北西向构造,并伴随有闪长玢岩浅成侵入体侵入。
中晚侏罗纪是华北地台极不平静的时期。蓝旗组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北票组之上;孙家梁组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蓝旗组之上,频繁的构造运动伴随而来的是阵发式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位。本区蓝旗组火山岩系受新华夏系北东向构造控制。西翼区南北向走向断裂被新华夏系压性或压扭性断裂迁就、利用,部分新生断裂切割了北票组。
燕山运动第四期是以断块运动为主,鸡冠山地堑应是这次断块运动的实例。
第二节具体地层介绍
实习区柳江盆地地层属于华北型,除普遍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下中三叠统、白垩系及第三系之外,其他地层发育完好,出露较全,各地层单位划分清楚,化石较丰富,地层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上元古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和中、下奥陶统,上古生界中上石炭统和二叠系,中生界上三叠统和侏罗系,以及新生界第四系。各时代沉积地层分布占本区总面积的2/3左右,其中第四系分布最广,中生界次之,其他时代地层零星分布。
一、上元古界青白口系(Qb)
1、长龙山组(Qbc)
11-225m,主要是石英砂岩,砂粒纯净,二氧化硅含量高,磨圆度高, 分选性好。岩石常为白、黄白、灰白、粉红等色。该组是本区内最老的沉积地层,沉积 不整合覆于上太古界绥中花岗岩之上,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东部张岩子―东部落和南部鸡冠山等地,以张岩子村西剖面最好,厚度91m。 下部为灰白色厚层状粗粒长石石英砂岩, 底部含砾石,海成波痕和交错层理发育,含海绿石。该组是本区内最老的沉积地层,以沉积不整合附于太古界绥中花岗片麻岩之上,主要分布在盆地东部张岩子――东部落和南部鸡冠山等地,以张岩子村西剖面最好,厚度91m。本组属于典型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2、景儿峪组(Qbj)
景儿峪组最初命名地点在河北省蓟县景儿峪村,55-219m,灰白色、紫色板状泥质白云岩,泥灰岩岩石致密,呈微粒或泥状结构,多呈薄层状或透镜体状产出。底部为黄绿色、黄褐色中―细粒含海绿石石 英砂岩。中部为紫红色、黄绿色薄层状泥岩夹钙质泥岩,水平层理发育。上部为蛋青色 中―薄层泥灰岩夹薄层紫红色泥岩,泥灰岩细腻性脆,易于辨认,是本组与上覆府君山 组分界的标志。其底部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具大型浪成波痕,分布与长龙山组基本一致,在李庄村组初露较全。本组岩性由碎屑岩、粘土岩过渡到碳酸盐沉积,具有海侵沉积特点,与长龙三组整合接触。
其底部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具大型浪成波痕。海象特别明显。因此本组数海滨相至浅海相沉积。
二、下古生界(Pz1)
1、寒武系
府君山组
本组主要分布在东部落至沙河寨。本组岩石标志名显下部位暗灰色结晶灰岩,上部位暗灰色豹皮状白云质灰岩,含核型石。
馒头组最初命名为山东省青县张夏镇二点五千米之馒头山,在本区向北依次是毛庄组、徐庄组、张夏组。本区馒头组未发现可靠化石,其层位确定是依据区域层位对比。
毛庄组分布基本与馒头组一致,出露较好的地方是沙河寨西山,化石丰富,可作为本区标准剖面。厚度112米。
本组岩性为紫红色粉砂岩、页岩为主,页岩中含少量白云母片。其颜色比馒
头组暗一些。
徐庄组分部较毛庄组广范。本组岩性以黄绿色含云母片粉砂岩、页岩及暗红色粉砂岩夹少量鲕状灰岩透镜体为主。
张夏组受到破坏及覆盖较少是寒武纪地区在内的分布最广的地层之一,几乎盆地周围都有分布。
崮山组分布与张夏组一致,岩性特征十分明显,一紫色色调为主。下部紫色页岩、粉砂岩夹砾岩灰岩;中部灰色灰岩;上部紫色粒屑灰岩与紫色粉砂岩汇层。本组数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长山组最初命名地点在河北开平盆地赵各庄北1千米的长山沟及冶里附近的的马家沟。本组分布与崮山组分布相似。底部岩性以生物碎屑灰岩为主。含海绿石;向上为粉砂岩;夹藻灰岩;顶部为厚层藻灰岩。产三叶虫化石。
凤山组分布与崮山组、长山组一致。本组岩性下部位层状泥质条带灰岩,往上为生物碎屑灰岩、钙质页岩、鲕状灰岩互层。底部以青灰色粒屑灰岩直接与长山灰岩接触。
2、奥陶纪(O)
冶里组分布与凤山组一致,本组岩性为质纯的泥晶灰岩夹粒屑灰岩及虫孔灰岩,在地形上常形成陡砬子;上部为灰色粒屑岩夹黄绿色页岩,与下府地层整合接触,灰岩中产三叶化石。
亮甲山组最初命名地点在本区石门寨亮甲山,亮甲山可作为本区剖面。 本组以中厚层豹皮状灰岩为主,下部夹少量粒屑灰岩和钙质页岩,是本区烧制石灰水泥的主要原料;上部有少量白云质灰岩及含碎石结核,隧石条带灰岩。有中、厚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灰岩是以方解石为主要组分的岩石,主要有竹叶状灰岩(由灰岩扁砾被钙质胶结而成的典型砾屑灰岩,其砾屑为扁圆或长椭圆形,垂直层面切开形似竹叶,故名)、豹皮状灰岩等,颜色为灰色带绿色,灰色致密棕褐层状、灰色薄层泥色条状、深灰色中到褐层状致密块状的。白云岩是指以白云石为主要组分(50%以上)的碳酸盐岩,一般为灰色细金状。 亮甲山组形成于浅海环境,厚度118米,与下伏冶里组、上覆马家沟组均为整合接触,化石丰富,有头足类、腹足类、腕足类、三叶虫、古杯类、介形虫类。其中,头足类、房角石、古杯海绵是本组的标准化石。
马家沟组分布同亮甲山组,以亮甲山及北部茶庄北山发育较好,厚度在亮甲山剖面为111米。
本组岩性主要为暗灰色白云质夹部分白云岩、含隧石结核豹皮状白云质灰岩,底部以具微层理黄灰色白云质灰岩与亮甲山组分界。本组与亮甲山组整合接触,属于浅海相较深水环境沉积,晚期海退水浅。
三、上古生界
本溪组最初命名地点在辽宁省本溪市西6千米的新洞沟与蚂蚁沟村之间的牛毛岭。
本溪组岩性下部为陆相铁质砂岩,平行不整合于马家沟之上。上部为细砂岩、粉砂岩再到湖泊沼泽相粘土岩。
陆相粉砂岩中含有化石:鳞木、科达、卢木、轮叶。石灰岩中含蜒类。本组属于海陆相交汇沉积。
太原组最初命名在山西省太原西门月门沟。本区在半壁店、小王山发育较好。 本组有两个沉积韵律:下韵律底部青灰色含铁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风化后呈黄褐色,具有大型球状风化。向上过度为青灰色页岩夹D层粘土或泥质灰岩透镜体;上韵律底部薄层细粒岩屑杂砂岩,具小型球状风化,往上为青灰色细粒砂岩夹泥灰岩透镜体及少量煤线。
本组产大量植物化石:脉羊齿、栉羊齿、楔叶。本组与下伏本溪组接触整合。 山西组最初命名在山西省中部太原一带。岩性由灰色、灰黑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及粘土岩构成两个沉积韵律。
本组含植物化石属较多,如轮叶、楔叶栉羊叶、卢木、带羊齿。本组属大陆近海沼泽相沉积。
石盒子组最初命名地点在山西省太原市东5千米石盒子沟,本组岩性主要为灰色中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细粒岩屑杂砂岩、泥质粉砂岩、粘土质粉砂岩构成三个沉积韵律。
上石盒子组出露局限性很大以盆地西翼石门寨西门欢喜岭至瓦家山一带较好,厚度72千米。本组为灰白色中厚层砾粗粒长石砂岩夹紫色细粒砂岩及粉砂岩。由1-2个沉积韵律构成。
下石盒子组由黄褐色含砾粗粒杂砂岩、长石岩屑杂砂岩、泥质粉砂岩、粘土质粉砂岩构成三个韵律。
太原市西25千米千峰为石千峰组建组地点。本组是本区古生界最高层位,因上覆地层覆盖,出露十分局限。仅在黑山窑,欢喜岭一带出露比较好。
本组是一套河流相紫色岩石,底部为含砾砂岩和砾岩,往上为细粒砂岩、粉砂岩及局部黄绿色泥岩,本组与下伏石盒子组整合接触,分界标志是上石盒子组顶部为黄白色含砾岩屑长石砂岩,其上为石千峰组紫色含砾岩屑杂砂岩。
四、中生界(Mz)
黑山窑组层型剖面位于本区西南部的黑山窑后村西侧,岩性以灰白色中粗粒长石石英夹砂岩、黑色炭质页岩、粉砂岩及煤线为特征。其中含有大量植物和少
量昆虫及双壳类等化石。
北票组可与杨志坚命名的华北地区下花园组对比,为侏罗系底部底层,层序完整,分布较广泛,黑山窑后村至大岭一带可作为北票组至标准剖面。分上下两段下段以砾岩及含砾粗砂岩为主夹少量粉砂岩及页岩。上段由黄色大粒岩、含砾粗砂岩、粉砂岩、黑色炭质页岩组成,含煤。
蓝旗组以一套火山岩系分布在盆地中部老君顶至大洼山一线,在上庄坨、傍水崖一带出露较好。厚度在1000米以上。
孙家梁组最初命名地点在辽宁省北票北面的孙家梁。从区域资料上看,本组与蓝旗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厚度在350米以上,是一套灰色酸性,中碱性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包括流纹质、粗面质和粗安质火山熔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与集块岩。
五、新生界(Kz)
石门寨地区新生界仅有第四系零星分布,且主要为河流阶地松散堆积物,没有胶结成岩。主要为河流冲击、洪积物,其次为坡积物。见有少量洞穴堆积,分布在黄土营、山羊寨、李庄、茶庄等地石灰岩溶洞中,为砂砾粘土堆积物,已开始固结变硬。
山海关、秦皇岛及北戴河海滨区以海岸沉积物及三角洲沉积物为主,部分地区可见风成沙丘和沙地堆积。
第三章 岩石特征
第一节沉积岩
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在水、大气、生物、化学以及重力等的作用下,主要由母岩的风化产物,同时也有火山喷发物质、等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的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砾岩在磨拉石建造和沉积―火山岩建造中是最为特征的岩石,它可以组成厚度极大的砾岩岩系。除此以外,它常以夹层、薄层、透镜体以及其他多种局部堆积的形式存在于其他岩系中。
沉积成因的砾岩种类很多,但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都是其他岩石遭受破坏的最初产物,在原地或其后的机械沉积分异作用过程中堆积形成的。这些产物除了少数例外,大都形成一系列具有一定成因的过渡类型的岩石,即从原地的或搬运较近的由棱角状的碎屑组成的角砾岩到搬运较远的磨圆较好的碎屑组成的砾岩。
本区砾岩可分为两大类底砾岩和层间砾岩,根据砾岩成分将其分为单成分砾岩和复成分砾岩。
底砾岩是在大旋回底部即在假整合和不整合上的底砾岩。
层间砾岩整合低夹于其他层间,与下伏地层连续沉积。
(二)砂岩
按粒度可分为粗砂岩(颗粒直径为2~0.5mm)、中砂岩(颗粒直径为0.5~0.25mm)和细砂岩(颗粒直径为0.25~0.1mm)。
(三)粉砂岩
在粉砂岩的碎屑颗粒中,稳定组分较多,成分较单纯,常以石英为主;长石较少,多为钾长石,次为酸性斜长石;岩屑极少或不存在,常含较多白云母。
(四)粘土岩
粘土岩是指以粘土矿物为主(含量大于50%)的沉积岩。疏松或末固结者称为粘土。
二、碳酸盐岩
碳酸盐岩主要有方解石和白云石两类碳酸盐矿物组成,以方解石为主的石灰岩,以白云石为主白云岩,这是碳酸盐岩的两个最基本的类型。
根据结构组分特征可将石灰岩分为灰泥石灰岩、晶粒石灰岩和生物格架――礁石灰岩。
(一)砾屑表面具有紫红色氧化圈。砾屑在岩层内成放射状以及不规则的杂乱排列。砾径在几厘米至几十厘米,分选型差,砾屑具有棱角状。砾屑成分为泥晶灰岩,生物泥晶灰岩、泥质灰岩。填隙物是泥晶、粉屑、和砂屑,胶结类型既有基质支撑、也有颗粒支撑。
(二)生物碎屑灰岩
含生物遗体碎屑量大于50%,是由生物遗体部分硬体部分被冲刷解体或破碎再堆积形成的。
(三)鲕状灰岩及含砾屑鲕状灰岩
鲕粒含量大于百分之五十,鲕粒为钙质。
(四)泥屑、砂屑、砾屑白云质灰岩
风化面皆为土黄色,新鲜面为浅黄色。这些碎屑具有碎屑沉积的特点。风化表面有颗粒感。
(五)微晶灰岩
新鲜面灰青色,风化后浅灰色,结晶颗粒难以分辨。
(六)泥灰岩
泥晶结构,泥质含量在25%-50%之间,风化后有泥状物出现。
(七)微晶白云质灰岩
白云石含量在25%-50%,分布不均匀,白云石富集处为肉红色。
(八)细晶白云岩
风画面和新鲜面都为肉红色。
(九)虫孔状灰岩及豹皮状灰岩
由于栖息动物钻孔而形成的。
(十)藻灰岩
由钙藻堆积形成的石灰岩。或者由藻类生命活动形成的石灰岩。新鲜面为灰色,风化后为灰黑色。
三、火山碎屑岩
火山碎屑岩是主要由火山碎屑物质组成的岩石,是介于火山岩和碎屑岩之间的岩石类型。火山碎屑物质在50%-90%以上,经压实或堆积作用成岩。火山碎屑岩主要成分在蓝旗组孙家梁组地层中。岩浆成分有基性、中性、酸性,从力度来看有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和凝灰岩等类型,按成岩作用方式有熔结火山碎屑岩和正常火山碎屑岩等。
第二节岩浆岩
柳江向斜盆地内部和边缘存在有规模不等、时代不同的岩浆岩体。盆地西侧大部分出露的是燕山期花岗岩,形成高险陡峻的地势;侵入向斜西翼的岩脉一般偏酸性;东部的侵入体为规模不大的中性的岩体或岩墙;中生代的火山喷发岩,分布于向斜盆地的核部。形成盆地内的高山。
响山花岗岩体
分布在本区以西的平市庄至分布的响山一带,围岩蚀变主要由于角岩化和大理岩化。其次是继续硒卡岩化。
响山花岗岩体据前人研究,分为中心相和边缘相,两者为渐变过度关系。中心相中粗粒花岗岩,呈灰白色,主要矿物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碱性角闪石。
边缘相中细粒斑性花岗岩,呈肉红色,主要矿物有钾长石石英黑云母。 后石湖山岩体
分布在山海关北4千米处,岩体与火山岩成侵入接触关系,围岩侵变不明显,仅见有轻微的硅化和局部的黄铁矿化。
后石湖山岩体岩浆分化作用不明显,仅在岩体南侧出现不足3平方千米之碱性花岗岩体。中心相碱性斑状花岗岩体,呈肉红色,似斑状结构,主要矿物有钾
长石,斜长石,石英碱性角闪石。
边缘相中粗粒碱性花岗岩体呈灰白色,具花岗结构主要矿物有角闪石,斜长石,钾长石。
辉绿色或辉绿玢岩
1、辉绿岩
呈灰绿色、灰黑色或灰黑色,隐晶结构。个别具球粒结构,气孔构造。
2、辉绿玢岩
呈灰绿色,斑状结构,斑晶为辉石,基质为隐晶质,块状构造。
闪长玢岩
1、老炼炉闪长玢岩岩株
(1) 中心相闪长玢岩:呈灰绿色北西向
(2) 边缘相石英黑云母闪长玢岩:呈灰绿色。
2、潮水域闪长玢岩岩脉,,延北西向断裂充填,岩脉平直。
正长斑岩-闪长玢岩或正长斑岩-二长斑岩
1、牛鼻子山岩体
(1) 中心相肉红色二长斑岩:隐晶质结构,主要矿物有钾长石,斜长石,石英
含量在10%以下。
(2) 边缘相黄色、灰黄色正长斑岩:斑状结构,隐晶质正长石、石英,亦有少
量黑云母。
2、张岩子村西南岩体
(1) 中心相石英二长斑岩:灰白色主要有斜长石、正长石、石英及黑云母。
(2) 边缘相二长斑岩:呈灰黄色-肉红色,有气孔,气孔内有方解石、石英。
(一)花岗斑岩
主要分布在砂锅店东部,蟠桃峪、赵家峪、小王山等。风化面红褐色,新鲜面灰黄色,斑状结构,由肉红色钾长石、石英作斑晶。
(二)石英正长斑岩或石英斑岩
见于126高地北采石坑,呈岩脉产出,斑状结构斑晶中条纹长石多余石英。基质为微晶结构、微文相结构。块状结构。
一、 岩脉
喊哐衣
岩石呈灰绿色,风化后为土黄色,斑状结构,斑晶含量少。
二、 火山岩
(一)火山喷发旋回的划分
1、印支期流纹岩的喷发
2、燕山运动第一期安山岩喷发
3、燕山运动第二期流纹岩、石英斑岩喷发
(二)喷发岩类型
1、超基性岩
岩石呈深灰色,致密块状,斑状结构,斑晶为细粒,多为辉石橄榄石。
2、基性岩
岩石呈黑绿色,斑状结构,斑晶为辉石、斜长石,基质为隐晶质。
3、中性岩
经岩石化学成分计算,属正常类型钙碱性岩。
4、酸性岩
本区早晚朱罗世火山岩系为酸性火山岩,其类型有火山熔岩(流纹岩)火山碎屑岩(主要为凝灰岩)及次火山岩(流纹斑岩)
第三节变质岩
一、 接触变质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是伴随着岩浆侵入作用而发生的一种变质作用。围岩因受岩浆散发的热量及挥发份影响而发生重结晶或交代形成一种新的岩石,根据岩浆作用于围岩有无交代作用分为热接触变质作用和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一)热接触变质作用
有明显重结晶现象,泥质岩石受热变黑,变硬,密度变大绝大多数达到角岩化。
(二)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主要见于村庄至小王庄一带的响山花岗岩体与本区中下寒武统碳酸盐接触带上。
二、 区域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是在大面积范围内,岩石受岩浆作用,地壳作用综合影响使岩石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发生作用的变化过程。
在北戴河常见有斜长角闪岩、角闪石岩、角闪斜长片麻岩。
三、 区域性混合岩化作用
在区域变质作用的后期,地壳内部热流升高,产生深处热液和重熔的熔浆流体相并对已变质的变质岩进行交代作用、结晶作用等形成一种介于变质岩和岩浆岩的岩石。这种转换过程叫做区域性混合岩化作用。
第四章实习路线描述与地质分析
路线一(7/6日):柳江庄碎屑岩描述路线
7/6日星期日晴
实习内容:今天是第一天实习,对实习要求,实习流程,实习环境都还不很熟悉。今天一早我们就乘坐大巴车按照预定的路线来到柳江庄村小北山山脚下,带着工具徒步上山。柳江村小北山出露的岩石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地层,是一套河流相的砂岩、砾岩等陆源碎屑岩沉积,岩石类型丰富,有砾岩、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和粉砂岩,岩石特征清楚。老师带领我们认识了一些岩石类型、构造种类,并教我们怎样使用罗盘和使用后方交会法确定自己的位置。还教我们岩石的命名方法,让我们自己多练习。
一、 观察和描述碎屑岩(砂岩,泥岩,砾岩)。
1、 颜色:主要描述岩石新鲜面的颜色,同时还要描述风化面的颜色。应注意区别继承色、自生色和次生色,注意颜色与沉积环境的关系。描述颜色时应将主色调放在后面,次要色调放在前面,颜色的深浅放在最前面。
2、 成分:包括碎屑颗粒成分和胶结物成分。
(1) 碎屑颗粒成分:常见为抗风化能力较强的矿物碎屑和岩石碎屑,要估测各种碎屑颗粒的百分含量。常见的矿物碎屑为石英(有油脂光泽,贝壳装断口)、长石(玻璃光泽,断口整齐)、云母(呈薄片状)和重矿物,岩石碎屑则与物源区母性的性质有关。
百分含量的估计通常有三种方法,即目估法、直线法和网格法。
目估法:是最常用、最简单的方法,有经验的地质人员估计的百分含量,误差可以小于5%。估计时,要选择有代表性的部位进行估计。
直线法:在露头或标本上选一比较平的、有代表性的部位做几条直线,分别统计各矿物的颗粒数,然后换算成百分含量。
网格法:又称面积法,常用于野外露头的测量。选择岩石新鲜而又平整部位画上网格,较方便的是用画有网格的透明薄膜盖在岩石上。对一般粗粒岩石,要其同面积不小于30cO(每一小格0.5cO),统计网格总面积的百分比,此百分比即为矿物百分含量。
(2)胶结物成分:常见有硅质、钙质、铁质和泥质。
使用放大镜、小刀等观察描述矿物的物理性质。使用5%稀冷盐酸鉴定是否有方解石,并估计其百分含量。
3、结构:要描述碎屑颗粒的结构和胶结类型两个方面的内容。
(1) 碎屑颗粒的结构:包括粒度大小及目估各粒级百分含量、分选性及圆度。
(2)胶结类型:根据碎屑颗粒与胶结物的相对含量,确定其基底式胶结、孔隙式胶结、接触式胶结或镶嵌式胶结。
学会用放大镜和三角板测量肉眼难以观察的小颗粒的粒径大校
碎屑岩大都是由几个不同粒级的碎屑所组成,随着各种粒级所占百分含量的不同,应给不同的命名。常见的粒度分类命名原则如下:
三级命名法以含量大于或等于50%的粒级定岩石的主名,即基本名;含量介于50%~25%的粒级以形容词“××质”的形式写在主名之前;含量在25%~10%的粒级作次要形容词,以“含××”的形式写在最前;含量小于10%的粒级一般不反应在岩石的名称中。
假如碎屑岩的粒度分选较差,所含粒级较多,但没有一个粒级的含量是大于或等于50%,而含50%~25%的粒级又不止一个,这时则以含量50%~25%的粒级进行复合命名,以“××-××岩”的形式表示,含量较多的写在后面。其他含量少的
粒级仍按第一条原则处理。若碎屑岩的分选程度更差,不但没有含量大于50%的粒级,而且含量为50%~25%的离开也没有或者只有一个,则应将此岩石的全部粒度组分分别合并为砾、砂砾和粉砂三大级,然后按前两条原则命名。
4、构造:常见构造为层理和层面构造两大类型。
(1)层理:要描述细层的厚度、细层的形态以及层系界面的关系,确定层理的类型,测量层厚(块状层大于1m,厚层1.0~0.5,中层0.5~0.1m,薄层0.1~0.01m,页状层小于0.01m),并附层理形态素描图。
(2)层面构造:如波痕、泥裂、冲刷面等。观察它们的特征,分析其成因和其所代表的沉积境。
5、其他:古生物特征、岩石软硬程度、裂隙及裂隙填充情况等。
6、命名:一般顺序为颜色―构造―结构―成分,如灰白色中厚层中粒石英砂岩。
二、 学习罗盘的使用。
地质罗盘是地理、地貌和野外工作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可用于测定方位和观测岩层的产状要素、确定观测点的位置、辨别方向等。
地质罗盘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1、磁针:绕铜丝的一端为磁南针,另一端为磁北针。磁针指示磁子午线方向。
2、刻度盘:有内外两个刻度盘。外刻度盘,逆时针刻有0°~360°,用于测量方位角、岩层走向和倾向等;内刻度盘以E或W为0°,向两边分别刻至90°,用于测量岩层倾角和地形坡度角。
3、水准器:有两个水准器,圆形水准器供罗盘调平用;管状水准器供测量岩层倾角和地形坡度角用。
4、照准器:为一折叠式照准觇板,供瞄准用。
磁偏角的校正
使用罗盘之前,必须校正磁偏角(磁子午线和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各地的磁偏角可在当地近期测绘的地形图上读出或在专门表中查出。校正的方法是旋动磁偏角调整螺钉,令刻度盘向左(西偏角)或向右(东偏角)转动,使罗盘外壳内侧的正北方向向上的白色圆点或竖线对准西偏或东偏的度数。例如某区西偏7°30”,可反时针转动刻度盘,使刻度盘的352°30’对准白色圆圈即可。如果不在罗盘上校正,则必须对测量所得的数据加以校正(加上东偏角或减去西偏角)。
目标方位的测量
就是是测定目标的方位角,它能显示出被测定目标与观测者的相对位置。测量某一目标的方向时,要放松制动螺钉,使长觇板指向测物,即使罗盘N端对着测物,S端靠着自己,使目标、方向标小孔、反光镜上的细丝连在一条直线上,同时使底盘圆水准泡居中;待磁针静止时,指北针所指度数,即为所测目标之方位角。
地形坡度的测量
地形坡度角是指地形斜坡面与假象水平面的夹角。测量方法是先将罗盘长边平行于斜坡面测立起来,然后拨动罗盘背后的扳钮,使长水准器气泡居中,游标所指的度数即为地形坡度角。
岩层产状要素的测量
测量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要在岩层的层面上进行。若层面
不平整,可把记录本放在层面上,在记录本上测量。通过只需测量岩层的倾向和倾角,只有当岩层直立时,才测量岩层的走向。
(1).走向的测量:用罗盘的长边与层面接触并使罗盘保持水平,磁针停摆后,读指北针所指刻度盘的度数,即为走向。
(2).倾向的测量:用 罗盘的N端朝着岩层的向上倾斜方向,S端与层面接触并使罗盘保持水平,读指北针所指刻度盘度数,即为倾向。
(3).倾角的测量:将刻有测斜角的的罗盘长边垂直重置于层面倾斜线上,轻微调整测斜仪上的长水准器,使气泡居中,读测斜仪游标所指的读数,即为岩层的倾角。
在测量产状时要注意:
其一,要分清转石(指不是基岩出露的岩石)和真正的岩石露头;其二,要查明所测量的层面是上层面还是下层面,若为下层面则读所指刻度盘读数即可;其三,测倾角时要测岩层层面与水平面最大的交角,即真倾角。
测得小北山南坡采坑一处岩石产状为:走向:316倾向:224倾角:29
三、学习地形图的判读和用后方交绘法在地形图上定点。
1、地形图的野外定向
(1)利用罗盘定向
可依磁子午线定向,也可按坐标子午线或真子午线定向。
依磁子午线定向是先用罗盘的刻度线朝向北图廓,并使罗盘的长直边与磁子午线吻合,然后转动地形图使磁针北端对准零刻度线,这时地形图便于实际的方向一致了,也可使罗盘的直边与坐标子午线(km网格)或真子午线(东西内图廓线)吻合,然后转动地形图,使磁针分别对准磁坐偏角和磁偏角。此时,地形图的方向就定好了。
(2)利用地物地貌定向
利用地物、地貌定向,是一种最快速和简单的定向方法。选择两个或多个地图上和实地能够找到的明显地物(地貌),然后转动地形图使地形图上的地物符号与实地相对应,地物方向一致,就完成了地形图的概略定向。
2、地形图的野外定点
在地形图定向完成后确定自己在地形图上站立的位置,称为在地形图上定点。这是野外读图和填图的一个重要前提。最简单的概略方法是根据图上和实地明显的地物或地貌的对应关系确定位置,当站立点在附近无明显的地形特征点和地物时,可以采用后方交会法定点。
在实地找到三个在图上具有明显特征的地物,明显地物A、B、C分别在站立点D的三个不同方向上,相邻两点之间的角度不应小于30°或大于120°。首先用罗盘分别测量AD、BD、CD的方位角,然后在地形图上过A、B、C三点按相应的方位角分别做三条方向线,这三条线相交形成一个小三角形(被称为误差三角形),三角形的中心D点,即为所要确定的站立点D在图上的位置。 路线二(7/7日):石门寨西亮甲山奥陶系――石炭系地层剖面路线
7/7日星期一晴
实习内容:
一、观察和描述碳酸盐岩
碳酸盐岩主要有白云岩和石灰岩,构成组份:颗粒(内碎屑、鲕粒、枣粒、生物颗粒),泥(灰泥、云泥),胶结物,晶粒,生物格架等。
1、碳酸盐岩分类:
(1)、砾屑灰岩:块状构造,砾屑结构,主要结构为方解石质砾屑,方解石微晶。
(2)、泥质条带灰岩:泥质条带灰岩,是一种具有条带状结构的石灰岩。灰岩中混入的粘土类物质呈条带状产出,灰岩层和泥质层相互叠置,平行产出。
(3)、辉绿岩:呈灰黑色,风化较强烈,呈黄褐色,隐晶结构,可见气孔构造。呈岩床产出。
(4)、豹皮灰岩:灰色,中厚层,含化石,夹杂少量砾屑微晶灰岩。
二、学习和认识冶里组、马家沟组、亮甲山组
1、冶里组(O1y):以灰色薄--中层泥质条带灰岩为主,近顶部与砾屑灰岩互层,夹虫孔灰岩、生物碎屑灰岩、黄绿色薄层灰岩,钙质页岩及云斑灰岩;顶为钙质页岩及泥灰岩,出露厚度65.9m,未见底。
2、亮甲山组(O1l):主要岩性为中厚层豹皮灰岩与虫孔灰岩互层夹砾屑灰岩;顶部为白云质灰岩、厚层灰岩和生物碎屑岩。含古杯类(Archaeocyphia)及藻类化石,厚65.8m。
3、马家沟组(O2m):岩性为黄灰、褐灰、灰等色白云质灰岩和白云岩。含燧石团块和燧石条带,底为黄灰色,风化呈薄层状白云岩;顶为黄灰色中层白云岩,含松旋螺等化石,厚65.0m。马家沟组顶部具有剥蚀面,与中石炭统本溪组平行不整和接触。
马家沟组与下伏亮甲山组呈整合接触,亮甲山组全组厚40―250米,与下伏冶里组呈整合接触。
三、认识一些构造现象(一些侵入体)
亮甲山岩体有两次侵入,第一次是岩浆岩中的辉绿岩以水平形式侵入,第二次同样是辉绿岩,但是以锥形侵入。
路线三(7/9日):张岩子--东部落--潮水峪构造及地貌路线 7/9日星期三多云
实习内容:
一、观察并描述绥中花岗片麻岩
绥中花岗片麻岩:晚太古代的绥中花岗片麻岩是柳江地区出露最老的岩石(大约25亿年)。一般呈肉红色,中粗粒花岗变晶结构,块状构造,局部为片麻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含少量角闪石、黑云母等暗色矿物。各种矿物主要特征为:
1、钾长石:肉红色,玻璃光泽可见完全解理,板状,含量约35%。
2、斜长石:灰白色,玻璃光泽,可见完全解理,含量约20%。
3、石英:无色或乳白色,无解理,断口油脂光泽,含量约30%。
4、角闪石:黑绿色,柱状,多蚀变为绿泥石而呈暗绿色。
5、黑云母:黑色,珍珠光泽,片状,极完全解理。
二、观察长龙山组:
长龙山组由含砾长石砂岩、石英砂岩、海绿石砂岩及杂色页岩组成。形成年
代距今约8亿年。在中国蓟县一带厚118米, 燕山西段厚64米。
长龙山组石英砂岩:主要成分石英,颗粒小,风化色,土黄色,灰白色含粗粒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海绿石砂岩夹紫色、黄绿色页岩,与下浮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
路线四(7/10日):查庄板场峪地层及地貌路线
7/10日星期四晴
实习内容
一、描述冶里组到马家沟组地层分层标志(碳酸盐的野外描述)
冶里组地层以灰色砾屑灰岩为主,其次为深灰色薄层泥质条带灰岩,夹有黄绿色页岩,该地层中含有笔石和三叶虫化石。
灰色泥岩 ,上部黄绿色页岩 砾屑灰岩,厚1米左右,风化面土黄色、棕色 原色:灰、黄夹层。
马家沟组地层以黄灰色细晶白云质灰岩为主要特征。
马家沟组顶部出露石头大,有明显风化
在风化很久后,才沉积本溪组(海相沉积)。
二、观察描述马家沟组与本溪组之间不整合接触
三、观察描述断层地层(岩性、颜色、构造成分)
路线五(7/11日):石门寨西门瓦家山石炭系二叠系地层剖面路线
7/11日星期五晴
实习内容:
一、观察小断层
冶里组顶部 断距:
水平:0.5米左右
竖直:1米左右
断层产状:
走向:135°
倾向:315°
倾角:20°
此处为正断层,上盘下降,下盘上升。
二、了解不整合接触关系
马家沟组与本溪组为平行不整合:
现象:1.马家沟组顶部的白云岩凹凸不平,具溶洞和溶沟,本溪组褐色粘土岩充填在古溶洞中;2.马家沟组白云岩风化后呈黄色土状,本溪组底部褐色砂泥岩中,有大小混杂分选不好的角砾岩,角砾岩来自马家沟组的白云岩;3.呈鸡窝状的褐铁矿(山西式铁矿)分布在本溪组的底部。
由此说明两组之间存在长期风化剥蚀面。两侧产状也基本一致,现已证明两
组之间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及下石炭统。从风化壳的存在、地层缺失、产状一致等特征确定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路线六(7/12日):鸽子窝公园北戴河海滨海洋地质作用 7/12日星期六晴
实习内容:
一、海岸的水动力特征
秦皇岛地区海岸水动力作用主要是波浪、潮汐和沿岸流。
二、海岸地貌特征
1、海蚀海岸地貌
海蚀崖的后退垮落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砾石(图4-2)、岩块,在海蚀崖下形成砾石堆,砾石大小不一,分选很差。北戴河一带海岸属于基岩海岸,是由花岗岩和伟晶岩及混合岩组成的陡岸,表现为侵蚀海岸地貌。鹰角亭下可见明显的海蚀地形,比如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凹槽及崖前倒石堆。
2、海积海岸地貌
(1)海滩:由于激浪作用强烈,海滩以砾屑堆积为主,生物碎屑较少,沉积物以粗中砂和细砂为主。剖面分布特点是:近岸较粗,远离岸边逐渐变细。沉积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云母和一些重矿物。与河流沉积相比,分选和磨圆均较好,成分单纯,
带有条带状贝壳碎屑,它们是退潮过程中堆积的。
(2)水下沙坝:它们是海浪向岸传播过程中每次破碎能量降低堆积而成的。
(3)沙嘴与陆连岛:在波浪入射角发生变化处泥沙发生堆积,在丁坝或连岸防波堤两侧堆积更为明显
路线七(7/13日):黑山窑后村大岭上三叠系下侏罗统剖面路线
7/13日星期日晴
实习内容:
一、 掌握黑山窑组、石千峰组、北票组地层层序接触关系
黑山窑组角度不整合于石千峰组之上,以底部的地砾岩统石千峰组分界,上下岩层差别明显。与上覆北票组为不整合接触,两者界限明显。
在石千峰组某处测得产状:倾向:342倾角:64
在黑山窑组某处测得产状:倾向:285倾角:10
二、了解陆相沉积岩性特点
陆相沉积因环境与介质动力多变,有较多粒石,岩性复杂,一般以碎屑为主,颗粒大小不定,类型多样,相变大。
路线八(7/14日):鸡冠山山羊寨地质及地貌路线
7/14星期一晴
实习内容:
一、观察构造现象,褶皱,断层
鸡冠山有褶皱,能看到长龙山的阶梯状正断层(张力所致)
二、学习判断断层性质
正断层:受张力,导致上盘下降,下盘上升的现象。
逆断层:受挤压力,导致上盘上升,下盘下降的现象。
平移断层:平移断层作用的应力是来自两旁的剪切力作用,其两盘顺断层面走向相对位移,而无上下垂直移动。
三、观察了解鸡冠山岩性
鸡冠山以石英砂岩为主,但上顶部为页岩。在鸡冠山某处测得产状:倾向:240倾角:7。
路线九(7/15日):上平山矿产路线
7/15日星期二多云
实习内容:
一、了解矿产,矿物,矿床。
矿产:现在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地壳中能够被开采利用的矿物。 矿物:有天然产出的单质或化合物,、。
矿床: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地壳中能够被开采的地质体。矿床中有内生矿床(地球热能作用形成)和外生矿床(太阳能作用形成)。
二、观察热液矿床(50-500)
热液矿床由胶带作用和填充作用形成,热液中硫酸钡含量高,容易形成重晶石。
三、分辨岩石和矿物
路线十(7/16日):288高地小王山东坡地地层剖面路线 7/16日星期三阴
实习内容:
路线十一(7/17日):堰塞湖到石河大桥现代沉积及地貌路线
7/17日星期四晴
实习内容;
第五章结束语
短暂的地质实习很快就结束了,而这次野外实习对我产生的影响却并没有很快随之消失。在这十天里,每天随老师一起到野外观察,测量产状,记录数据,观察地形,判断构造,并且及时复习了已经渐渐淡忘的部分课本知识,短短的两周,让我对野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