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土壤学野外实习报告(推荐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土壤学野外实习报告(推荐6篇)》。
一、实习概况与记录
实习目的:认识主要的土壤类型,在自然状态下能够进行识别。了解土壤类型分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术。
实习时间:20xx年12月2日到12月5日
指导老师:xx老师、xx老师、xx老师
实习人员:xx级全体同学
实习工具:铁锹、ph指示剂、比色卡、采样袋、剖面刀、比色卡、卷尺、瓷块、布袋、卫生纸等
实习记录:12月2号集体观看了有关土壤样本化验、土壤农化分析的电视节目,下午领取了实习工具。3、4号两天进行野外实习。我们的实习路线是:棘洪滩水库附近―胶东镇镇南―大沽河旁―莱阳北坡村―莱阳红土崖,在这两天中,我们挖掘了各个地点的土壤剖面进行观察、分析了其土壤类型及性质、探讨了其土壤形成因素、并粗测土壤样品的ph值和石灰反应。采集了一些土壤样品、考察了一些土壤侵蚀的情况、并了解到了各个地点土壤的综合利用方式。我们对各个地点和老师们的讲解都作了详尽的记录。第四天我们将各组的记录做成报告,进行了总结交流。
二、实习内容
我们的实习内容有八个方面:
1、不同成土条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在土壤学中,将影响土壤形成的各种自然条件,归纳为地形、气候、成土母质、植被、成土年龄等五大因素,称为土壤形成因素,或简称成土因素。也就是说,地球陆地表面的任何一种土壤,都是在这五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但是,在不同的地区,各因素的具体内容和特点不同,各因素还以不同作用强度相配合,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上述五大成土因素,并不是各自孤立地去作用于土壤,去影响土壤形成的方向和土壤性质。相反,它们之间也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它们的综合起来的特点去制约土壤形成的方向的。
除了上述的自然成土因素外,人为作用也是影响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所谓人为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指人类生产活动通过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形成方向的改变和对土壤性质的改造。在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中,以农业利用方式对土壤的影响最为深刻。但是,人为因素与其他自然因素不能等同看待,它们之间虽然有密切关系,并且人为作用尚不能在许多方面摆脱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是对影响土壤形成过程来说,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毕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人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意图,以一定的方式和措施,参与土壤形成和改造土壤,使土壤朝着有利于人类发展生产的方向演变,这是自然因素所不可比拟的。如果土地利用不合理。那么,生产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就会是不良的和破坏性的。例如,滥伐森林、陡坡开荒、过度放牧,等等,都会造成土壤水蚀或风蚀。土壤侵蚀的结果,不仅使土壤肥力下降,甚至完全破坏了土壤,而且蚀去的泥沙还会淤塞沟渠、河道,埋没农田,造成很难补救的不良后果,这是必须高度警惕的。
2、土壤剖面点的野外选择原则
(1)要对所要求制图的地区在地面景观上有代表性,要求地形条件比较平稳,即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否则土壤剖面缺乏代表性。
(2)不宜在路旁、住宅四周、沟渠附近、积肥坑周围和坟墓附近等一切人为干扰较大而没有代表性的地方挖掘剖面。
(3)如果发现土层中有炭片、砖片等人为干扰的侵入体,除了研究熟化土壤外,一般应改变剖面点位,或重新增设剖面。
(4)山地丘陵区的土壤比较复杂,应根据调查目的和精度选择不同高度和坡地的上、中、下部挖掘剖面。
3、剖面挖掘时应注意的事项
(1)剖面观察面应垂直、向阳、便于观察和拍照。
(2)挖掘出来的表土和底土应分别堆放在土坑的两侧,不宜相混合,以便然观察后再分层回填。
(3)观察面上方不宜堆放挖掘出来的土壤,也不宜在其上方走动踩踏,以免破坏表层结构而影响剖面的观察结果。
(4)在垄作的农田进行土壤剖面观察时,剖面的观察面应垂直垄沟走向,使剖面垂直面上能同时看到垄背、垄沟部位的表土变化和作物根系发育。
4、自然剖面的优缺点
这次实习中我们利用了较多的自然剖面,自然剖面是因修路、开矿、兴修水利等工程建设,在施工挖方地段裸露的土壤垂直断面,并被长期保留下来,成为土壤调查中可以利用的现存剖面。
自然剖面的优点:垂直面往往开挖较深,延伸面较广,连续性较好。缺点:不是因土壤调查需要开挖的垂直面,首先不能均匀地分布在各种土壤类型上,位置也不一定具有代表性;其次,自然剖面长期露在大气中,日晒雨淋,生物滋生等环境因素的变化,使土壤理化性态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
5、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和描述:
土坑挖好后,用刀或铁铲把剖面削成垂直状态后,即可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剖面时,应先从上而下划分出若干层次(一般以颜色、质地、松紧度、结构、根系分布等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然后按层次观察土壤的形态、特征,并作好记录。观察项目主要有:土层厚薄、干湿度、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酸碱度、新生体、侵入体以及根系情况等等。
6、采集和制备土壤样品的技术和方法:通过对各个地点土壤样品采集的实践,较好地掌握了采集土壤样品的技术和方法。
a、样品采集的方法,应根据研究、分析目的来确定。如果是为了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情况,就应按照剖面层次来取样。如果是为了研究某地土壤的肥力特性,通常是把土壤分为若干不同的类型,再在同一类型的`土壤地段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块,采取混合样品。如果是为了某一特定目的,如研究高产田、高产园或低产田低产园,或分析某一土壤的障碍物质,则在特定的田块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位置采取混合样品。取样必须在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如植株生长特殊的地方、路旁、水沟边、土丘较低洼部位或放置过肥料的地方都应避开。
b、制备样品步骤:从田间采回的土壤样品,应及时进行风干,以免发霉引起土壤性质的改变。用木槌压散土块,捡出杂质。混匀土壤,准确称取300克。将称好的土壤用木槌压散(勿将石砾打碎),通过3毫米孔径的土筛(不能通过的石砾,在称重后可弃去,但要计算其所占的百分比)。从通过3毫米筛的土壤中称取100克土,使之全部通过1毫米的土筛。不能通过者,用研钵反复研磨,使之全部通过。各种样本制备完毕后,分别将其放入大中小广口瓶后塑料袋保存,并写上标签,其内容有:样本编号、土壤名称、采样地点、采样深度、通过筛孔大小、制备实践及制样人的姓名和专业等等。
三、个人实习总结
这次实习,收获挺大的。一方面,它让我们和老师们一起渡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谊,也加深了同学们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友情。另一方面,它让我们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对于一个学习农业方向的学生来说,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这不仅开拓了我们的眼界,而且还是我们应用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这次实习,使我能够将课堂上讲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这不仅使我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也激发了我对这一门课程的热爱。这次实习还使我认识了几种土壤的类型并知道了它们的性质特征,初步掌握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使我认识到土壤学的重要性。
当然,实习过程中也让我也知道了书本知识的重要性,自己平时应该更加的努力学习知识。另外在实习中我还懂得了搞科学要认真严谨,容不得半点马虎,要多动手,绝对不能偷懒,该做的就要动手去做,不能凭空想像。我们还应该好好珍惜实习机会,多学些有用的东西,为将来的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一、实习目的
1、了解野外剖面点的选择原则,并据此确定调查剖面的位置。
2、掌握土壤剖面挖掘和土层划分的基本原则;学习利用常用工具(罗盘、剖面刀等)与方法进行土壤剖面形态观察与记录。
3、掌握土壤剖面分析样品采样、环刀采样的方法与操作。
4、通过挖掘不同林木下的土壤剖面并进行调查,从而获得其不同特征。
5、培养科研团队精神,培养良好的科研外业习惯,增强小组、班级及专业的凝聚力。
二、实习意义
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通过实习的方式让我们对土壤剖面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可以做一些外业调查,同时为室内实验准备原材料。另外,此次实习增进了同学间的合作精神。
三、土壤剖面的确定和土壤样品的采集
由于我们班三个组研究的主题相同,于是我们分组挖掘不同林木下的土壤剖面,以求涉及更多的方面,进而使研究内容更饱满,研究结果更具有概括性。
四、样品处理与分析
1、测容重和含水量
由于环刀取样的限制,我们只取了部分土层的原状土壤,并进行容重和含水量的测定。
2、土样的处理及速效钾的测定
(1)将采集的各层土样过1mm和0.25mm的筛供以后实验使用。
(2)用醋酸铵浸提法测土壤样品的速效钾含量。
3、用电位法测土壤样品的pH。
4、用稀释热法测土壤样品的有机碳和有机质的含量。
5、用比重法测土壤样品的质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林木土层土壤含水量(%)速效钾测定有机质含量测定pH质地有机碳百分比(%)有机质百分比(%)栓皮栎荆条大A19、402904、487、727、97砂壤土大BC18、23600、190、337、53砂壤土槲栎鹫峰A―2803、756、4656、74砂壤土鹫峰B14、72700、210、365、48砂壤土
鹫峰C―600、170、296、83轻黏土
采样地点:校内。
(二)实验分析
1、野外调查分析
野外调查主要是通过目测及老师提供的调查方法对土壤剖面进行大致的调查,所得结论可能与室内实验有所差别。但是野外调查所做的初步判断能够让我们对所调查剖面有一个初步了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参照野外调查数据所得结论如下:
(1)土壤剖面的紧实度从上到下逐渐增大,不同于农业土壤。原因是我们所挖土壤剖面为自然土壤剖面,受人为因素(如人及机器的碾压)影响极小,由于重力的作用,上层土壤必定对下层土壤产生压力,压力由上向下逐渐增大,于是产生土壤剖面紧实度从上向下逐渐增大的结果。
(2)同一地区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紧实度不同。大区地形差别不大,所挖剖面土壤的紧实度却不同,这时植被的影响因素不容忽略。由于不同植被的生长所需环境不同,而植物的生长也在影响着周围的环境。不同植物的根系对土壤的切割能力不同,代谢产生的有机酸不同,因此导致周围矿物岩石的风化程度也不同,进而影响土壤的紧实度和石砾含量。
(3)不同植被下土壤的质地不同。由于大区环境大体相同,土壤质地的不同同样取决于植被。不同植被的含根量及跟的大小粗细不同,必然影响周围矿物岩石的物理风化,而植物生长过程中释放的有机酸的'不同让土壤进行进一步不同的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加上不同植物吸收的营养元素的种类和数量有所差异,必导致土壤质地不同。另外,植物生长所需水分不同,会导致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含水量不同。
2、室内实验数据分析
(1)土壤的含水量同野外调查结果大体一致,从上到下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由于土壤颗粒的截留必然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2)同一土壤剖面的土壤容重从上至下呈增高的趋势,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容重又有所不同。容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土壤的孔隙度,可见土壤的孔隙度从上到下呈降低的趋势,这一趋势也符合土壤紧实度自上而下逐渐增大的变化规律。造成以上规律的原因同样是重力和植物的综合影响。
(3)土壤速效钾的含量从上到下大体呈降低的规律,不同植被下又有所不同。钾素是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之一。土壤中的钾素可分为四种状态:含钾矿物(难溶性钾);非代换性钾(迟效钾);代换性钾;水溶性钾(后两种为速效钾)。植物所能利用的钾是以水溶性及代换性状态存在的钾,其中主要是代换性钾。土壤中的速效钾之所以呈现从上到下逐渐降低的规律,我认为能为原因有两方面:第一,矿质元素的生物小循环。钾被植物吸收以后运输到植株的各个部位,最后随着枯枝落叶返回土壤。由于土壤颗粒的截留,会导致土壤中钾的含量从上到下逐渐减少。第二,植物根系在生长过程中要不断地吸收钾,因此由于根系的吸引作用,根系附近钾的聚集也相应会多一点,而根系也主要集中在土壤剖面的上层。综上所述,以钾的循环为主,根系对钾的吸引为辅的机制,导致了以上规律。
(4)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自上而下逐渐减少,不同植被下又有所不同。造成这种规律的原因是:第一,总体上植物散落的枯枝落叶、动物及微生物的残体所积累的有机质遗留在土壤表层之后,虽然会随着雨水等向下渗,但由于土壤颗粒的截留,就会导致有机质含量自上而下逐渐减少;第二,不同植被散落的枯枝落叶不同、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不同会造成不同植被下有机质的含量的差异;第三,不同植被生长所需环境不同,同时对环境的影响也有差异,因此对土壤质地会有不同的影响,从而导致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的截留能力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的有机质的分布规律。
(5)不同植被下土壤的pH和有机质不同。pH没有明显的规律,猜想原因是不同植被的根系位置不同、释放有机酸的量和位置不同、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以上因素综合导致了土壤的pH的不规律性。土壤质地从上到下由壤土过渡为砂土或黏土,主要是不同植被的改造能力的差异引起的。
六、实习结论
同一地区土壤的各种特征的变化规律从上到下大体一致,但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特征有所差异。这种规律主要是植被引起的。植物生长过程中,从周围吸收的营养成分不同,因而对周围环境的改造程度有所差异,从而导致了同一地区土壤特征大体规律一致,具体有所差异的结果。
一、实习目的意义
实习目的:认识主要的土壤类型,了解土壤类型分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术,掌握土壤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和计算分析。
实习意义:实习是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实习,巩固和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二、实习任务和计划
(1)熟悉土壤调查野外工作的方法、步骤,掌握野外调查的技能。
(2)学会使用几种野外工作需要的仪器、调查观测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属性。
(3)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
(4)简单了解岩溶地貌形成原因,以及有关沂源溶洞的简介。
(5)掌握土壤剖面挖掘观测技术。
三、实习内容
3.1实习概况:
实习时间:20____年11月9日―10日
指导老师:资源与环境学院 陈宝成
实习工具:背包、地质锤、大小铁锹、剖面刀、软尺、盐酸瓶、比样标准盒、比色卡、PH混合指示剂、点滴板、滴管、记载表等
我们的行程为两天,路线是:山东农业大学南校区资环实验基地―沂源“九天洞”―鲁山风景区。
对两处都要用挖剖土的方法:
A.剖面点的选择土壤剖面:应根据植被、小气候、小地形、岩石和母质类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一般不要以路边的断面做观察剖面,也不要在人为影响较大的地方(如肥堆、沟边、陷井边、路旁等)设置观察剖面或采集土样、水田不能设置在田角和田基旁。
B.剖面挖掘与修整:当剖面地点选定以后,即进行挖掘土壤剖面,为了便于观察,必须挖掘形状基本为长方形的剖面,其规格是:长2米,宽1米,深1.5米。首先将表层3-5CM土壤及杂草、碎石去除,要求观察面要面向太阳。一端应成垂直壁,另一端应成阶梯形,便于人下去观察记载。用米尺测定深度,根据你所采集的深度分布做好标记,然后从下向上取。利用自然剖面时要铲去垂直面上被风化的表土,露出新土。注意挖掘起来的土块应将表层土和底层土分开放在剖面的两旁,以便观察完毕后填土,先放底土后放表土。
C.剖面观察与土层划分:观察土壤剖面形态是研究土壤性质、区分土壤类型得重要方法之一。土壤的形态观察主要包括土壤颜色、质地、结构、新生体、pH和石灰反应等。根据土壤形态及性质,对土壤层次进行划分。
D.土壤性状的观察和记载: 土壤剖面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成土过程以及土壤内部的物质运动和土壤肥力等方面的特性。根据形态特征观察,结合化学分析,记载土壤剖面的观察内容和土壤基本性质。
E.土壤样品的采集:采集土壤,为以后实验数据分析提供依据。
多种生命的生息繁衍,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不在意。知道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锐减,资源耗竭,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影响迅速扩大,人们对土壤的认识才不断加深,土壤和水空气一样,既是生产食物、纤维及林产品不可代替或缺乏的自然资源,又是保持地球系统的生命活动,维护整个人类社会和生物圈共同繁荣的基础。
3.2农业土壤
3.2.1实习地点自然社会简介:
沂源溶洞位于山东省沂源县城西北12公里处的鲁山之阳,以千人洞为中心周围1.5公里范围内有天然洞穴40余个,称为沂源溶洞群。属奥陶纪石灰岩溶洞,距今5亿多年,是长江以北最为集中的天然溶洞,被专家称为“北方最大的溶洞群”。现已开发为旅游景点的有千人洞、养神洞、珊瑚洞、玄云洞、九天洞等十几个溶洞。洞内景物美妙奇险,配以鲁山的幽谷翠峰,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许多洞穴曾是古代猿人生息、繁衍的场所,曾挖掘出猿人头盖骨及数枚牙齿化石,伴随着大量动物化石,并发现大量猿人石器,故称为“沂源猿人”溶洞群。近几年已有多处洞穴开发,正式向游人开放。“千人洞”以高宽大而得名,地质上称“山东一号洞”。洞内有23尊壁雕佛像和三组“佛的故事”浅浮雕,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石龙洞”以洞内数条天然石龙而得名,洞长218米,为厅堂式洞穴,洞内有双龟把门、龙王宫、银河相会、云霞岛、龙蛇相斗等景观。“养神洞”以各路神仙由玉皇大帝率领云游四海在此歇息的传说而得名,全长800余米,为分支型洞穴,洞下有洞,洞中有洞,洞内有石林叠瀑、雄狮把门、唐僧取经、王母宫、水族宫等48处景观。“玄云洞”为通道式分支型洞穴,总长300米,分为上下两层,两层洞穴由一垂直的落水洞相连接,洞内片状钟乳石较多,敲之发声,可弹奏简单的乐曲,名曰石筝。石筝、石柱林立,多呈宝塔状,少数似嫦娥、宫女,婷婷玉立;石旗、石带、石幔、石瀑、石葡萄,多姿多彩。“九天洞”洞内由九个洞厅组成,故名“九天洞”,洞穴全长500余米,平均宽10米,高8米。洞内石幔、石帷幕、石柱、石笋、石莲、石冰、卷曲石等景观奇特,晶莹剔透。另外还有“珊瑚洞”、“灵芝洞”、“神仙洞”等天然溶洞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一)、土壤剖面挖掘观测技术
3.2.2土壤情况详述:
土壤是固态地球表面具有生命活动、处于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疏松表层。它既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也是最易受人类活动影响、为人类提供食物的自然资料。土壤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因为人类生存必须发展农业,以取得食物。农业生产,首先是绿色植物的生产,是以土壤为物质基础的。各种作物都是在土壤里扎根立足,并通过根部从土壤里取得养分和水分,才能生长繁茂。其次,人们饲养动物,也必须以植物为饲料。很明显,没有土壤,也就没有农业。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人们必须重视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改良。科学地开发和利用土壤在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在农业生产和改善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
鲁山自然保护区内有棕壤、褐土两种土类,其中棕壤包括棕壤性土和林地棕壤,是保护区最主要的土壤类型,面积达172hm,,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7.8%;褐土俗称黄土,包括褐土性土、林地褐土,面积为2 898h耐,占保护区面积的22.2%。
3.3棕壤
也称棕色森林士;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在褐土地带的垂直带上亦有分布。棕壤地区气候条件的特点是,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10℃以上的积温为3400~4500℃,季节性冻层深可达50~100厘米,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干燥度在0.5~1.O之间。这里的原生森林早已破坏,目前多为次生针叶林和阔叶混交林。棕壤所处地形主要为低山丘陵,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片麻岩及砂页岩的残积坡积物,或厚层洪积物。棕壤地区由于夏季气温高、雨量多,不但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而且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得易溶盐分和游离碳酸钙都被淋失,粘粒也沿剖面向下移动,并发生淀积。由于落叶阔林凋落物的灰分含量高,从而阻止了土壤灰化作用的发展,但白浆化作用却常有发生,在丘陵和山地都可见到。
棕壤的一般性质是:(1)在森林植被下,表层有机质含量可达5~9%,向下急剧降低;(2)表层呈微酸性反应,向下过渡到酸性反应;(3)盐基饱和度较高,表层在80%以上,下部各层稍低;(4)剖面中部粘粒含量较上下各层均高;(5)硅铝率在2.5~3.4之间,平均值为3.03,略高于黄棕壤,但显著低于褐土。
上述性态特征系指在森林植被下的普通棕壤而言,除普通棕壤外,还有酸性棕壤、白浆化棕壤、潮棕壤和粗骨棕壤。
从土壤利用情况来着,棕壤是重要的森林土壤,也是重要农业土壤,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潮棕壤分布于山前洪积平原,用于农业,大都旱涝保收,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普通棕壤分布于山麓和丘陵缓坡,也多用于农业,其中一部分水土流失较重,水肥条件较差,需要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和进一步发展灌溉,并加强培肥。白浆化棕壤有的分布于剥蚀堆积丘陵,多用于农业,肥力甚低,需要改良;有的分布于山地,多用于林业。酸性棕壤分布于山地,多用于林业,有的还是荒山,需要种树造林。粗骨棕壤分布于低丘陵的,多用于种植花生和柞岚(养柞蚕用);分布于高丘陵和山地的,多为荒山疏林,水土流失都很严重,亟应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3.4褐土
1、褐土的形成过程
(1)、干旱的残落物腐殖质积累过程:干旱森林与灌木草原的残落物在其腐解与腐殖质积聚过程中有两个突出特点。
(2)、碳酸钙的淋溶与淀积:在半干润条件下,原生矿物的风化首先开始大量的脱钙阶段,其氧化钙随含有二氧化碳的重力水由土壤剖面的表层渗到下层,以至于形成地下水流。
(3)、残积粘化,也称之为残积风化或地中海风化,即粘粒的形成是由主体内的矿物进行原地的土内风化而成,很少产生粘粒的机械移动,因而粘粒没有光学向性。
(4)、淋移粘化:即在一定降水和生物气候条件下,粘土矿物继续脱钙,形成另外一种颗粒最细的新生粘土矿物――如蒙脱石等,并开始于雨季期间随重力水在主体结构间向下悬移,在一定深度形成粘粒淀积层,这种粘粘往往有光学向性,一般土体水分的干湿交替有利于粘粒下移。
在褐土的粘化过程中一般以残积粘化为主,而夹有一定的淋移粘化,它们在不同的亚类中,其比重并不一样。一般石灰性褐土以前者为主,淋溶褐土以后者为主。
2、亚类
由于褐土为半淋溶土纲,根据土体所反映的淋溶程度及粘化特征相结合等而划分为淋溶褐土、褐土和石灰性褐土等。其它则根据其主导成土过程及附加成土过程所表现的土壤剖面特征而划分出楼土、潮褐土、燥褐土与褐土性土等。
3、褐土的利用与改良
褐土所分布的暖温带半干润季风区,具有较好的光热条件,一般可以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由于主体深厚,土壤质地适中,广泛适种小麦(绝大部分为冬麦)、玉米、甘薯。花生、棉花、烟草、苹果等粮食和经济作物,主要问题是降水量偏小和降水量过于集中,在这种条件下的土壤利用及改良问题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开展水土保持,发展水利灌溉;(2)开展旱作农业的土壤耕作措施;(3)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水平;(4)因土种植,发展土壤潜力优势;(5)适当发展畜牧业与林果业。
(六)总结
通过这次的实习,让我收益颇多。从原先了解的关于土壤单方面的理论知识到实践,清楚直观地重新认识土壤是一个突破。在实习过程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和提高了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加我们对土壤学新的认识。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所学课程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该课程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知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了理性认识,从抽象变得具体起来,我学习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了解土壤学对实际农林生产的重要性。初步了解了沂源主要地质地貌和所发育而成的土壤类型。在这里深深的感谢老师们的认真指导。
在实习中初步掌握了地质地貌考察和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外出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注意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一些考察的细节,充分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和土壤剖面观测的必要性和艰苦性,激发了我们自己考察家乡和各地的典型地质地貌和土壤的兴趣。在自己动手实践了一番之后,我们对挖剖面有了深刻的体会,找好挖剖面的适合位置,大致的范围,挖的深度,是否垂直这些关系着能否挖好一个剖面。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技巧,灵活运用,是实践方法,也锻炼学习的能力,更是对可课本知识的良好巩固。同时,懂得和小组成员合作的重要性。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实习时间:
XX年6月6日――XX年6月11日
二、实习地点及路线:
毕节市纳雍县(乌箐岭、大黑箐岭)→六盘水市(北盘江上游、玉舍国家森林公园)→毕节市威宁县→毕节市赫章(天上石林、韭菜坪)
三、实习人员:
地理班及指导老师
四、实习目的:
“实践出真知”,在实践运用知识,时间联系实际,了解土壤颜色辨别,熟悉土壤水分、ph值、紧实度、容重的测定,对土壤肥力进行判断,学会土剖面的挖掘、制作土壤剖面和观察土壤剖面,增进同学之间与师生之间的情谊。
五、土壤地理部分
一、实习内容与方法:
(一)工具和材料:
(1)工具类:土锹、土镐、土铲、土钻、剖面刀四把、毛刷、盆钵二个、土壤标本盒、环刀(包括锤子和环刀柄)、绳子、土袋、标签、钢卷尺、门塞尔土壤比色卡、记录薄、铁质剖面取样器、铅笔橡皮若干、胶水2瓶等。
(2)试剂类:1:3的稀盐酸、ph试纸、蒸馏水、聚醋酸乙烯乳液粘结剂
(3)仪器类:1%电子天平
(二)方法:观察法、估测法、试纸法、期盼是取样、s行取样、五点式取样等。
(三)内容:
1、土壤颜色辨别(比色卡)
1.1土壤颜色比色卡定义:我们所说的土壤比色卡指的是门赛尔土壤比色卡,他是用来测定和描述土壤颜色的标准比色卡。使用时,把某一土样与带标准色阶的卡片相对照,便可定出并记录下土壤颜色。(由于条件的限制对土壤颜色的辨别只能通过观察的来判断)
1.2
表1:
纳雍县大黑箐岭x-1赫章天上石林x-6黄壤红壤2、土壤水分估测
土壤水分定义:土壤中各种形态(或能态)水的统称。
3、土壤ph估测
1.1土壤ph定义:土壤酸碱度又称“土壤反应”。它是土壤溶液的酸碱反应。主要取决于土壤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以ph值表示。ph值等于7的溶液为中性溶液;ph值小于7,为酸性反应;ph值大于7为碱性反应。
1.2试纸法:称取1克重干土,放入试管中加水5毫升,充分晃动,待溶液澄清后,用ph试纸测定。
表2:
纳雍县大黑箐岭x-1赫章天上石林x-6ph值:5-6
弱酸性无测定4、土壤紧实度估测
土壤紧实度定义:土壤紧实度又叫土壤硬度或土壤坚实度或土壤穿透阻力。是土壤强度的一个合成指标。它由土壤抗剪力、压缩力和摩擦力等构成。
土壤紧实度测定有专门的土壤紧实度仪、土壤硬度计或者更高档的带定位系统的gps土壤紧实度测量仪。(受条件限制对土壤紧实度的测定我们只能通过观察和触摸来判定,无法判定)
5、土壤容重测定
土壤容重定义:单位体积自然状态下土壤(包括土壤空隙的体积)的干重,是土壤紧实度的一个指标。
在105℃下烘干(7 - 8小时),然后称重,算体积km/cO即得出土壤的容重。(由于条见限制没能进行测定,只对其方法作了简单的了解)
6、土壤肥力的判断
土壤肥力的定义: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热的能力。
是土壤各种基本性质的综合表现,是土壤区别于成土母质和其他自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土壤作为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物质基础。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前者指在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影响下形成的肥力,主要存在于未开垦的自然土壤;后者指长期在人为的耕作、施肥、灌溉和其他各种农事活动影响下表现出的肥力,主要存在于耕作(农田)土壤。
7、土壤剖面的挖掘、观察
土壤剖面的定义:土壤三维实体的垂直切面,显露出若干大体平行于地表的层次。
在这里我们需要通道上面用到上面提到的工具,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老师的的指导。
二、土壤剖面总结: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纳雍大黑箐岭做了一个土壤剖面x-1,如表3。在赫章的时候我们也做了这样一个土壤剖面x-5,不过还没听老师讲解。
表3:
土层深度cm
颜色质地结构紧实度新生体ph值石灰反应枯枝落叶层0~4黑团粒无弱酸无腐殖质层4~12黑壤团粒松无弱酸无淋溶层12~50黄壤松无弱酸无淀积层50~60黄壤松无弱酸无母岩层60以下
六、植物地理部分
一、实习内容:
[一]、认识植物分类及总结
(一)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1、壳斗科(山毛榉科) fagaceae
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thunb.) oerst.
又名:紫心木、青栲、花梢树、细叶桐、铁栎
形态特征:五月开黄绿色花,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柔荑花序,细长下垂。坚果卵形或椭圆形,生于杯状壳斗中,十月成熟。
习性:喜生于微碱性或中性的石灰岩土壤上,在酸性土壤上也生长良好
2、马尾树科rhoipteleacea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又名:松树、枞树、青松
又名:松树、枞树、青松
生镜:海拔1900m左右的路边丛林(纳雍乌箐岭)。
形态特征:马尾松树干较直;外皮深红褐色微灰,纵裂,长方形剥落;内皮枣红色微黄。心边材稍明显。边材浅黄褐色,甚宽,常有青皮;心材深黄褐色微红。年轮极明显,极宽。木射浅细。树脂道大而多,横切面有明显油脂圈。材质硬度中等,纹理直或斜不匀,结构中至粗。干燥时翘裂较严重。不耐腐。长纵裂,长片状剥落;木材纹理直,结构粗;含树脂,耐水湿。重要材用树种。
习性: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喜微酸性土壤,但怕水涝,不耐盐碱,在石砾土、沙质土、粘土、山脊和阳坡的冲刷薄地上,以及陡峭的石山岩缝里都能生长。
3、樟科lauraceae
山鸡椒
又名:木香子,木姜子
生镜:生于向阳丘陵和山地的灌丛或疏林中,海拔2050m左右,对土壤和气候的适应性较强(玉舍国家森林公园)。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8(10)米;幼树树皮黄绿色,光滑,老树树皮灰褐色。小枝细长,绿色,无毛,枝、叶具芳香味。顶芽圆锥形,外面被柔毛。叶互生,披针形,椭圆状披针形或卵状长圆形,长5―13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被薄的白粉,两面均无毛,羽状脉,侧脉每边6―10条,纤细,与中脉在两面均凸起;叶柄长0.6―2厘米,无毛。伞形花序单生或簇生于叶腋短枝上;总梗细长,长6―10毫米;苞片4,坚纸质,边缘有睫毛,内面密被白色绒毛;每一伞形花序有花4―6朵,先叶开放或与叶同时开放;花梗长约1.5毫米,密被绒毛;花被片6,宽卵形;雄花中能育雄蕊9,花丝中下部有毛,第三轮雄蕊基部的腺体具短柄,退化雌蕊无毛;雌花中退化雄蕊中下部具柔毛;子房卵形,花柱短,柱头头状。果近球形,直径4―5毫米,无毛,幼时绿色,成熟时黑色;果梗长2―4毫米,先端稍增粗;果托小浅盘状,径约2.5毫米。花期11月至翌年4月,果期5―9月。
一、实习目的意义
实习目的:认识主要的土壤类型,了解土壤类型分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术,掌握土壤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和计算分析。
实习意义:实习是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实习,巩固和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二、实习任务和计划
(1)熟悉土壤调查野外工作的方法、步骤,掌握野外调查的技能。
(2)学会使用几种野外工作需要的仪器、调查观测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属性。
(3)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
(4)简单了解岩溶地貌形成原因,以及有关沂源溶洞的简介。
(5)掌握土壤剖面挖掘观测技术。
三、实习内容
3.1实习概况:
实习时间:20xx年11月9日—10日
指导老师:资源与环境学院 陈宝成
实习工具:背包、地质锤、大小铁锹、剖面刀、软尺、盐酸瓶、比样标准盒、比色卡、PH混合指示剂、点滴板、滴管、记载表等
我们的行程为两天,路线是:山东农业大学南校区资环实验基地—沂源“九天洞”—鲁山风景区。
对两处都要用挖剖土的方法:
A.剖面点的选择土壤剖面:应根据植被、小气候、小地形、岩石和母质类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一般不要以路边的断面做观察剖面,也不要在人为影响较大的地方(如肥堆、沟边、陷井边、路旁等)设置观察剖面或采集土样、水田不能设置在田角和田基旁。
B.剖面挖掘与修整:当剖面地点选定以后,即进行挖掘土壤剖面,为了便于观察,必须挖掘形状基本为长方形的剖面,其规格是:长2米,宽1米,深1.5米。首先将表层3-5CM土壤及杂草、碎石去除,要求观察面要面向太阳。一端应成垂直壁,另一端应成阶梯形,便于人下去观察记载。用米尺测定深度,根据你所采集的深度分布做好标记,然后从下向上取。利用自然剖面时要铲去垂直面上被风化的表土,露出新土。注意挖掘起来的土块应将表层土和底层土分开放在剖面的两旁,以便观察完毕后填土,先放底土后放表土。
C.剖面观察与土层划分:观察土壤剖面形态是研究土壤性质、区分土壤类型得重要方法之一。土壤的形态观察主要包括土壤颜色、质地、结构、新生体、pH和石灰反应等。根据土壤形态及性质,对土壤层次进行划分。
D.土壤性状的观察和记载: 土壤剖面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成土过程以及土壤内部的物质运动和土壤肥力等方面的特性。根据形态特征观察,结合化学分析,记载土壤剖面的观察内容和土壤基本性质。
E.土壤样品的采集:采集土壤,为以后实验数据分析提供依据。
多种生命的生息繁衍,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不在意。知道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锐减,资源耗竭,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影响迅速扩大,人们对土壤的认识才不断加深,土壤和水空气一样,既是生产食物、纤维及林产品不可代替或缺乏的自然资源,又是保持地球系统的生命活动,维护整个人类社会和生物圈共同繁荣的基础。
3.2农业土壤
3.2.1实习地点自然社会简介:
沂源溶洞位于山东省沂源县城西北12公里处的鲁山之阳,以千人洞为中心周围1.5公里范围内有天然洞穴40余个,称为沂源溶洞群。属奥陶纪石灰岩溶洞,距今5亿多年,是长江以北最为集中的天然溶洞,被专家称为“北方最大的溶洞群”。现已开发为旅游景点的有千人洞、养神洞、珊瑚洞、玄云洞、九天洞等十几个溶洞。洞内景物美妙奇险,配以鲁山的幽谷翠峰,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许多洞穴曾是古代猿人生息、繁衍的场所,曾挖掘出猿人头盖骨及数枚牙齿化石,伴随着大量动物化石,并发现大量猿人石器,故称为“沂源猿人”溶洞群。近几年已有多处洞穴开发,正式向游人开放。“千人洞”以高宽大而得名,地质上称“山东一号洞”。洞内有23尊壁雕佛像和三组“佛的故事”浅浮雕,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石龙洞”以洞内数条天然石龙而得名,洞长218米,为厅堂式洞穴,洞内有双龟把门、龙王宫、银河相会、云霞岛、龙蛇相斗等景观。“养神洞”以各路神仙由玉皇大帝率领云游四海在此歇息的传说而得名,全长800余米,为分支型洞穴,洞下有洞,洞中有洞,洞内有石林叠瀑、雄狮把门、唐僧取经、王母宫、水族宫等48处景观。“玄云洞”为通道式分支型洞穴,总长300米,分为上下两层,两层洞穴由一垂直的落水洞相连接,洞内片状钟乳石较多,敲之发声,可弹奏简单的乐曲,名曰石筝。石筝、石柱林立,多呈宝塔状,少数似嫦娥、宫女,婷婷玉立;石旗、石带、石幔、石瀑、石葡萄,多姿多彩。“九天洞”洞内由九个洞厅组成,故名“九天洞”,洞穴全长500余米,平均宽10米,高8米。洞内石幔、石帷幕、石柱、石笋、石莲、石冰、卷曲石等景观奇特,晶莹剔透。另外还有“珊瑚洞”、“灵芝洞”、“神仙洞”等天然溶洞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一)、土壤剖面挖掘观测技术
3.2.2土壤情况详述:
土壤是固态地球表面具有生命活动、处于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疏松表层。它既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也是最易受人类活动影响、为人类提供食物的自然资料。土壤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因为人类生存必须发展农业,以取得食物。农业生产,首先是绿色植物的生产,是以土壤为物质基础的。各种作物都是在土壤里扎根立足,并通过根部从土壤里取得养分和水分,才能生长繁茂。其次,人们饲养动物,也必须以植物为饲料。很明显,没有土壤,也就没有农业。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人们必须重视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改良。科学地开发和利用土壤在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在农业生产和改善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
鲁山自然保护区内有棕壤、褐土两种土类,其中棕壤包括棕壤性土和林地棕壤,是保护区最主要的土壤类型,面积达172hm,,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7.8%;褐土俗称黄土,包括褐土性土、林地褐土,面积为2 898h耐,占保护区面积的22.2%。
3.3棕壤
也称棕色森林士;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在褐土地带的垂直带上亦有分布。棕壤地区气候条件的特点是,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10℃以上的积温为3400~4500℃,季节性冻层深可达50~100厘米,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干燥度在0.5~1.O之间。这里的原生森林早已破坏,目前多为次生针叶林和阔叶混交林。棕壤所处地形主要为低山丘陵,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片麻岩及砂页岩的残积坡积物,或厚层洪积物。棕壤地区由于夏季气温高、雨量多,不但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而且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得易溶盐分和游离碳酸钙都被淋失,粘粒也沿剖面向下移动,并发生淀积。由于落叶阔林凋落物的灰分含量高,从而阻止了土壤灰化作用的发展,但白浆化作用却常有发生,在丘陵和山地都可见到。
棕壤的一般性质是:(1)在森林植被下,表层有机质含量可达5~9%,向下急剧降低;(2)表层呈微酸性反应,向下过渡到酸性反应;(3)盐基饱和度较高,表层在80%以上,下部各层稍低;(4)剖面中部粘粒含量较上下各层均高;(5)硅铝率在2.5~3.4之间,平均值为3.03,略高于黄棕壤,但显著低于褐土。
上述性态特征系指在森林植被下的普通棕壤而言,除普通棕壤外,还有酸性棕壤、白浆化棕壤、潮棕壤和粗骨棕壤。
从土壤利用情况来着,棕壤是重要的森林土壤,也是重要农业土壤,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潮棕壤分布于山前洪积平原,用于农业,大都旱涝保收,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普通棕壤分布于山麓和丘陵缓坡,也多用于农业,其中一部分水土流失较重,水肥条件较差,需要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和进一步发展灌溉,并加强培肥。白浆化棕壤有的分布于剥蚀堆积丘陵,多用于农业,肥力甚低,需要改良;有的分布于山地,多用于林业。酸性棕壤分布于山地,多用于林业,有的还是荒山,需要种树造林。粗骨棕壤分布于低丘陵的,多用于种植花生和柞岚(养柞蚕用);分布于高丘陵和山地的,多为荒山疏林,水土流失都很严重,亟应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3.4褐土
1、褐土的形成过程
(1)、干旱的残落物腐殖质积累过程:干旱森林与灌木草原的残落物在其腐解与腐殖质积聚过程中有两个突出特点。
(2)、碳酸钙的淋溶与淀积:在半干润条件下,原生矿物的风化首先开始大量的脱钙阶段,其氧化钙随含有二氧化碳的重力水由土壤剖面的表层渗到下层,以至于形成地下水流。
(3)、残积粘化,也称之为残积风化或地中海风化,即粘粒的形成是由主体内的矿物进行原地的土内风化而成,很少产生粘粒的机械移动,因而粘粒没有光学向性。
(4)、淋移粘化:即在一定降水和生物气候条件下,粘土矿物继续脱钙,形成另外一种颗粒最细的新生粘土矿物——如蒙脱石等,并开始于雨季期间随重力水在主体结构间向下悬移,在一定深度形成粘粒淀积层,这种粘粘往往有光学向性,一般土体水分的干湿交替有利于粘粒下移。
在褐土的粘化过程中一般以残积粘化为主,而夹有一定的淋移粘化,它们在不同的亚类中,其比重并不一样。一般石灰性褐土以前者为主,淋溶褐土以后者为主。
2、亚类
由于褐土为半淋溶土纲,根据土体所反映的淋溶程度及粘化特征相结合等而划分为淋溶褐土、褐土和石灰性褐土等。其它则根据其主导成土过程及附加成土过程所表现的土壤剖面特征而划分出楼土、潮褐土、燥褐土与褐土性土等。
3、褐土的利用与改良
褐土所分布的暖温带半干润季风区,具有较好的光热条件,一般可以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由于主体深厚,土壤质地适中,广泛适种小麦(绝大部分为冬麦)、玉米、甘薯。花生、棉花、烟草、苹果等粮食和经济作物,主要问题是降水量偏小和降水量过于集中,在这种条件下的土壤利用及改良问题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开展水土保持,发展水利灌溉;(2)开展旱作农业的土壤耕作措施;(3)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水平;(4)因土种植,发展土壤潜力优势;(5)适当发展畜牧业与林果业。
(六)总结
通过这次的实习,让我收益颇多。从原先了解的关于土壤单方面的理论知识到实践,清楚直观地重新认识土壤是一个突破。在实习过程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和提高了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加我们对土壤学新的认识。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所学课程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该课程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知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了理性认识,从抽象变得具体起来,我学习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了解土壤学对实际农林生产的重要性。初步了解了沂源主要地质地貌和所发育而成的土壤类型。在这里深深的感谢老师们的认真指导。
在实习中初步掌握了地质地貌考察和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外出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注意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一些考察的细节,充分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和土壤剖面观测的必要性和艰苦性,激发了我们自己考察家乡和各地的典型地质地貌和土壤的兴趣。在自己动手实践了一番之后,我们对挖剖面有了深刻的体会,找好挖剖面的适合位置,大致的范围,挖的深度,是否垂直这些关系着能否挖好一个剖面。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技巧,灵活运用,是实践方法,也锻炼学习的能力,更是对可课本知识的良好巩固。同时,懂得和小组成员合作的重要性。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实习时间:
XX年6月6日――XX年6月11日
二、实习地点及路线:
毕节市纳雍县(乌箐岭、大黑箐岭)→六盘水市(北盘江上游、玉舍国家森林公园)→毕节市威宁县→毕节市赫章(天上石林、韭菜坪)
三、实习人员:
地理班及指导老师
四、实习目的:
“实践出真知”,在实践运用知识,时间联系实际,了解土壤颜色辨别,熟悉土壤水分、ph值、紧实度、容重的测定,对土壤肥力进行判断,学会土剖面的挖掘、制作土壤剖面和观察土壤剖面,增进同学之间与师生之间的情谊。
五、土壤地理部分
一、实习内容与方法:
(一)工具和材料:
(1)工具类:土锹、土镐、土铲、土钻、剖面刀四把、毛刷、盆钵二个、土壤标本盒、环刀(包括锤子和环刀柄)、绳子、土袋、标签、钢卷尺、门塞尔土壤比色卡、记录薄、铁质剖面取样器、铅笔橡皮若干、胶水2瓶等。
(2)试剂类:1:3的稀盐酸、ph试纸、蒸馏水、聚醋酸乙烯乳液粘结剂
(3)仪器类:1%电子天平
(二)方法:观察法、估测法、试纸法、期盼是取样、s行取样、五点式取样等。
(三)内容:
1、土壤颜色辨别(比色卡)
1.1土壤颜色比色卡定义:我们所说的土壤比色卡指的是门赛尔土壤比色卡,他是用来测定和描述土壤颜色的标准比色卡。使用时,把某一土样与带标准色阶的卡片相对照,便可定出并记录下土壤颜色。(由于条件的限制对土壤颜色的辨别只能通过观察的来判断)
1.2
表1:
纳雍县大黑箐岭x-1赫章天上石林x-6黄壤红壤2、土壤水分估测
土壤水分定义:土壤中各种形态(或能态)水的统称。
3、土壤ph估测
1.1土壤ph定义:土壤酸碱度又称“土壤反应”。它是土壤溶液的酸碱反应。主要取决于土壤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以ph值表示。ph值等于7的溶液为中性溶液;ph值小于7,为酸性反应;ph值大于7为碱性反应。
1.2试纸法:称取1克重干土,放入试管中加水5毫升,充分晃动,待溶液澄清后,用ph试纸测定。
表2:
纳雍县大黑箐岭x-1赫章天上石林x-6ph值:5-6
弱酸性无测定4、土壤紧实度估测
土壤紧实度定义:土壤紧实度又叫土壤硬度或土壤坚实度或土壤穿透阻力。是土壤强度的一个合成指标。它由土壤抗剪力、压缩力和摩擦力等构成。
土壤紧实度测定有专门的土壤紧实度仪、土壤硬度计或者更高档的带定位系统的gps土壤紧实度测量仪。(受条件限制对土壤紧实度的测定我们只能通过观察和触摸来判定,无法判定)
5、土壤容重测定
土壤容重定义:单位体积自然状态下土壤(包括土壤空隙的体积)的干重,是土壤紧实度的一个指标。
在105℃下烘干(7 - 8小时),然后称重,算体积km/cO即得出土壤的容重。(由于条见限制没能进行测定,只对其方法作了简单的了解)
6、土壤肥力的判断
土壤肥力的定义: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热的能力。
是土壤各种基本性质的综合表现,是土壤区别于成土母质和其他自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土壤作为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物质基础。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前者指在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影响下形成的肥力,主要存在于未开垦的自然土壤;后者指长期在人为的耕作、施肥、灌溉和其他各种农事活动影响下表现出的肥力,主要存在于耕作(农田)土壤。
7、土壤剖面的挖掘、观察
土壤剖面的定义:土壤三维实体的垂直切面,显露出若干大体平行于地表的层次。
在这里我们需要通道上面用到上面提到的工具,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老师的的指导。
二、土壤剖面总结: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纳雍大黑箐岭做了一个土壤剖面x-1,如表3。在赫章的时候我们也做了这样一个土壤剖面x-5,不过还没听老师讲解。
表3:
土层深度cm
颜色质地结构紧实度新生体ph值石灰反应枯枝落叶层0~4黑团粒无弱酸无腐殖质层4~12黑壤团粒松无弱酸无淋溶层12~50黄壤松无弱酸无淀积层50~60黄壤松无弱酸无母岩层60以下
六、植物地理部分
一、实习内容:
[一]、认识植物分类及总结
(一)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1、壳斗科(山毛榉科) fagaceae
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thunb.) oerst.
又名:紫心木、青栲、花梢树、细叶桐、铁栎
形态特征:五月开黄绿色花,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柔荑花序,细长下垂。坚果卵形或椭圆形,生于杯状壳斗中,十月成熟。
习性:喜生于微碱性或中性的石灰岩土壤上,在酸性土壤上也生长良好
2、马尾树科rhoipteleacea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又名:松树、枞树、青松
又名:松树、枞树、青松
生镜:海拔1900m左右的路边丛林(纳雍乌箐岭)。
形态特征:马尾松树干较直;外皮深红褐色微灰,纵裂,长方形剥落;内皮枣红色微黄。心边材稍明显。边材浅黄褐色,甚宽,常有青皮;心材深黄褐色微红。年轮极明显,极宽。木射浅细。树脂道大而多,横切面有明显油脂圈。材质硬度中等,纹理直或斜不匀,结构中至粗。干燥时翘裂较严重。不耐腐。长纵裂,长片状剥落;木材纹理直,结构粗;含树脂,耐水湿。重要材用树种。
习性: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喜微酸性土壤,但怕水涝,不耐盐碱,在石砾土、沙质土、粘土、山脊和阳坡的冲刷薄地上,以及陡峭的石山岩缝里都能生长。
3、樟科lauraceae
山鸡椒
又名:木香子,木姜子
生镜:生于向阳丘陵和山地的灌丛或疏林中,海拔2050m左右,对土壤和气候的适应性较强(玉舍国家森林公园)。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8(10)米;幼树树皮黄绿色,光滑,老树树皮灰褐色。小枝细长,绿色,无毛,枝、叶具芳香味。顶芽圆锥形,外面被柔毛。叶互生,披针形,椭圆状披针形或卵状长圆形,长5―13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被薄的白粉,两面均无毛,羽状脉,侧脉每边6―10条,纤细,与中脉在两面均凸起;叶柄长0.6―2厘米,无毛。伞形花序单生或簇生于叶腋短枝上;总梗细长,长6―10毫米;苞片4,坚纸质,边缘有睫毛,内面密被白色绒毛;每一伞形花序有花4―6朵,先叶开放或与叶同时开放;花梗长约1.5毫米,密被绒毛;花被片6,宽卵形;雄花中能育雄蕊9,花丝中下部有毛,第三轮雄蕊基部的腺体具短柄,退化雌蕊无毛;雌花中退化雄蕊中下部具柔毛;子房卵形,花柱短,柱头头状。果近球形,直径4―5毫米,无毛,幼时绿色,成熟时黑色;果梗长2―4毫米,先端稍增粗;果托小浅盘状,径约2.5毫米。花期11月至翌年4月,果期5―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