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总结 > 实习报告 > 详情页

巢湖实习报告

2023-11-03 23:27:12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巢湖实习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巢湖实习报告》。

第一篇:安徽实习报告

题 目专业班级学 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安徽民族采风实习城市规划 完成日期:2011 年 8月 16 日

摘要

安徽黟县地处皖南山区西部,黄山西段横亘县境中部,三府尖海拔1227米,为全县最高点。南部盆地群山环抱,清溪南流。中部山岭为长江、新安江分水岭。岭北诸水为青弋江上源,岭南诸水为横江源流。明、清古民居闻名遐迩,西递古村落、宏村古村落为世界文化遗产。皖南苏区江边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程氏宅、胡文光牌坊、西递清代居民建筑群、舒余庆堂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黟县建置于公元前221年,是全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县之一,也是“徽商”和“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存有大量的明清民居、祠堂、牌坊、园林,更有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古村落,素有“东方古代建筑艺术宝库”、“中国传统文化缩影”之美誉。黟县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田园风光迷人。陶渊明游历于此,写下了不朽名篇《桃花源记》,李白题诗赞誉“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因此,黟县又被称为“中国画里乡村”、“桃花源里人家”。

关键词:村落;祠堂 ;水 ;风水学;徽派建筑

Abstract

Yi County, Anhui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wannanshanqu, Huangshan West acro the County boundary in Central, Tsim 1227 meters above sea level, three Government House, the County's highest point.Southern basin, surrounded by hills, qingxi South stream.Central mountains into the Yangtze River, xinanjiang watershed.Ridge on the northern waters of Qingyi River source, origin of Lingnan waters hengjiang.Ming and Qing dynasty ancient famous, ancient villages of Xidi and Hongcun ancient village as a world heritage.At the former Soviet area in southern Anhui rivers by the Revolutionary committee, and Cheng Shi, Hu Wenguang Memorial Archway, West handed resident buildings, Shu Yuqing Hall in Qing dynasty to the provincial level key cultural relic protection units.Yi County built in 221 BC, is one of the country the most oldest civilization, as well as "merchants" and "Hui culture" of one of the cradles.Internally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ouses, ancestral hall, Memorial, gardening, more of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s, Xidi and Hongcun ancient villages, known as "the Oriental ancient architecture art treasure", "epitom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reputation.Yi County seasons, mild climate, rural scenery charming.Tao Yuanming traveled here, wrote the famous immortality of the Peach-Bloom Spring, Li Bai poems praise "the Yi County small Taoyuan, haze thyme, Ling gra, people in ancient dre".Therefore, in Yi County, also known as the "Chinese painting in the village", "people in the Peach Bloom Spring".Key words: village; ancestral hall;water;fengshui;Anhui building

目录

摘要„„„„„„„„„„„„„„„„„„„„„„„„„„„„„4 Abstract„„„„„„„„„„„„„„„„„„„„„„„„„„„„„4 第一章 文章综述„„„„„„„„„„„„„„„„„„„„„„„„„1

1.1 村落形成„„„„„„„„„„„„„„„„„„„„„„„1 1.2 村落与水„„„„„„„„„„„„„„„„„„„„„„„1 1.3 村落与祠堂„„„„„„„„„„„„„„„„„„„„„„„2

第二章 居住与风水学„„„„„„„„„„„„„„„„„„„„„„„2

2.1居住建设与风水学综述„„„„„„„„„„„„„„„„„„2 2.2宏村村落建设与风水学„„„„„„„„„„„„„„„„„„„2 2.3屏山村落建设与风水学„„„„„„„„„„„„„„„„„„„3 2.4民宅建设与风水学„„„„„„„„„„„„„„„„„„„„„4 2.5门庭与风水学„„„„„„„„„„„„„„„„„„„„„„„4

第三章 村落与环境„„„„„„„„„„„„„„„„„„„„„„„„„5

3.1村落与自然环境„„„„„„„„„„„„„„„„„„„„„„5 3.2村落与人工环境„„„„„„„„„„„„„„„„„„„„„„6 3.3建筑与人文环境„„„„„„„„„„„„„„„„„„„„„„6

第四章 徽派建筑„„„„„„„„„„„„„„„„„„„„„„„„„„7

4.1徽派建筑综述„„„„„„„„„„„„„„„„„„„„„„7 4.2滴水檐„„„„„„„„„„„„„„„„„„„„„„„„„8 4.3马头墙„„„„„„„„„„„„„„„„„„„„„„„„„8 4.4雕刻„„„„„„„„„„„„„„„„„„„„„„„„„9 4.5天井„„„„„„„„„„„„„„„„„„„„„„„„„9

第五章 总概„„„„„„„„„„„„„„„„„„„„„„„„„„„10 参考文献„„„„„„„„„„„„„„„„„„„„„„„„„„„„1

1第一章 文章综述

1.1 村落的形成徽州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加庭园”的说法,处于山陬水滨的黟县更是地狭人稠。因此,为弥补生存条件的缺陷,大批的徽州人,走出群山,外出经商,以求得发展。在生意场上,生性节俭、诚信守用,又勤苦耐劳、善于经营的徽州人,逐渐在15世纪以后称雄于商界。虽然黟县经商风气迟至清初才蔚然成风,但商贾也是遍及大江南北,也曾雄踞武汉、九江、景德镇、大通、鄱阳等地商界之首。他们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不仅将全国各地的精美之物带回本土,而且投资于乡里,建设崇山峻岭之间的“一分道路加庭园”。

徽州的祖先将自己的世代理想追求、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与自然环境、人际关系、社会风情进行整合与统一,惟妙惟肖地体现在自己世代安居的村居环境上。无论是村落整体布局,还是单体民居建筑,这种整合与统一都无处不在,所以徽州古村落和民居古建筑就以自己的丰富的文化内涵、社会价值,成为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解读徽州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的厚重教科书。正因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对西递、宏村作出如此评价:“人类古老文明的象征,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传统特色建筑的典型作品”。1.2 村落与水

孔子云:水有五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长,必循理,好像有义;浩大无尽,好像有道;流几百丈山间而不惧,好像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量见多少,不用削刮,好像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自西,好像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又好像善于变化。水长流不息,普及一切生物,凡是有水的地方我们总能感觉到生机活力。水能屈能伸,能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自己的形状,容器是什么样的,自己的形状就变成什么样的,但最终的目的却是流必向下。水能洗涤万物,循环水,可持续性又是它的另一特性。水村无水不活,无水不灵。明朝成化年间,小溪上建了八座石拱桥,俗称为“长宁八古桥”。沿溪而建的民宅、古朴的石桥、桥下潺潺的溪水,构成了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山乡风韵。

较之于黟县宏村月沼南湖、徽州区的唐模水街更见自然神韵。至今溪流依旧,两岸故居基本保存良好。可惜溪上古桥保存不多。1.3村落与祠堂

祠堂建筑,是徽州人最为重视用心的建筑。将力学、理学、神学、美学集中于一体。是徽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总祠,作为当时重要的公共建筑,一般多置于村镇两端、傍山或有坡度的地方,规模较大,少则二进,多则

四、五进,建筑依地形浙次高起,主体建筑置殿后,颇富变化。单面为中轴线上两个或多个三合院相套而成,配以牌坊。支祠平面多为四合院式。仅在歙县一地,一般较大的村镇,如许村、昌溪,总祠与支祠在12个以上,现存的尚有5-6个。祠堂外观,正面较豪华,门厅多为五凤楼建筑,两侧八字墙上饰以细腻的砖雕,其余三面较简洁。其结构与民居相同: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一般外檐柱多用木石混合,中进享堂的月梁、金柱粗硕。斗柱为标准南方式,节头多为象鼻、凤头、如意,有时上面装有翼形云板。有些祠堂寝殿虽为双层,但底层梁架仍齐整,一如单层,并绘有精致的彩画。由于“新安人近雅”,故彩画色彩淡雅,其构图设色不同于北方,直接画于木地上。

第二章 居住与风水学

2.1居住建设与风水学综述

环视黟县小盆地,众多古老族聚村落如众星捧月般围拱在县城四周,他们大多依山傍水,“黄山向晚盈轩翠,黟水含春傍槛淹”便是生动写照。黟县山水隽秀,祖先们在古村落规划选址方面,将传统的风水理论运用到了极致。他们按照自己对风水理论的理解和宗族理想的解释,努力去追求、刻划独特的既崇敬自然、保护环境,又合乎宗族规则、富有生机活力的人居和谐空间,创建了如西递、宏村、关麓、南屏、屏山、余光、叶村、黄陂、塔川、卢村等众多的千年古村落。2.2 宏村村落的建设与风水学

汪氏营造宏村而选在雷岗山下,是以为此处“山环水绕,气象郁茂”,村落能枕高岗,面流水,“拒西风之烈,挡北霜之袭,虽无帝象之征,却是安人之居也。”此后,他们又一面依托自然山水,一面按照自己对水的理解与运用,开凿月沼、南湖,从而逐渐使宏村的居住环境和发展空间,达到了“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的完美境界。

风水家认为,“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何谓水口,字面解释为水源之出口或进口,但作为风水理论之水口,它就成了村落建设的一项重要设施了。“凡水来处谓之天门,若来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水去谓之地户,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夫水本主财,门开则财来,户闭财用之不竭。”由此得知,“水流入之处应开敞,水流出之处当封闭”。在这里,村落水口不仅有入口之功用,而且更是与村落的兴衰、命运、前程紧连在一起,因此,水口在村落选址上便十分讲究。其位置一般多选在山脉的转弯或两山夹峙、两水汇流之处,并且不惜一切在水口处营造一些建筑物,或植以树木,或掘以池沼,来弥补村居自然环境不合风水理论所示的理想模式。如此作法,主观上满足了人们世俗心理需求,同时客观上也使得村落布局与自然景观更趋于和谐。2.3 屏山村落的建设与风水学

屏山村水口的长宁湖,就是为了使穿村而过的吉阳河水能在村口“弯聚曲行”、“曲折环抱”,“而增村中之龙气”,在南宋年间挖掘的。湖的左边是(青)狮山,右边是(白)象山,白象山是村人依循风水要求人工堆起来的。村口还有水口林、水口亭,又在离长宁湖不远的地方修建了关王庙、观音阁、华佗庙等红墙庙宇建筑群。青山连着红墙衬以长宁湖的绿水,着实使得屏山村的水口更为绚丽多彩。一眼望去,整个村庄山环水绕,地域开阔,北有靠山——屏风山,南边有石山岱峰作照山;东西左右抱山是吉阳山和双凤山。这样—来,既符合风水上的“狮象把门,水口紧锁” “藏风得水,五行不缺。”模式,又使村居自然环境更为优美协调

2.4 民宅建设与风水学

中国传统的审美观是浪漫的、崇尚自然的,这在黟县众多古村落的选址、布局上已经得到体现。至于具体到个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一般多是通过居家住宅这个中间环节加以体现。风水理论导致了民间习俗约定:环境的好坏决定住宅的吉凶,住宅的吉凶又关系到人的身心健康与命运。因此,住宅环境的选择,房屋构造的取向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风水理论对于民间建宅也有一整套说法,其理想住宅环境是: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地。在古黟桃花源,虽然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特征,为人们提供了不少的选择空间,但地狭人稠的局限,又使得村内的众多个体民宅不可能面面俱到。

在民宅的建造上,首先求以实用、舒适,其次合乎习俗约定,使所营建的住所,虽处于密匝的民居之间,但其方位、朝向、结构以及所表现的理想寄托均能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一致”,从而得到心灵和谐。2.5 门庭与风水学

门庭是房屋主人进出,与自然世界接触的必经之道,这在建造上是绝不可忽视的。作为徽州一般住宅,大门基本应开在房屋的中轴线上,应“迎财纳福”之说。在现实情况中,由于土地限制,村庄中所有房屋的方位、朝向、结构都不可能完全符合风水理想要求,因此,民居的门庭营建便出现了多姿多彩的变化,以使都能达到既不多用土地,又符合民间习俗约定,寄寓主人的理想企盼的效果。民间所说的“千斤(金)门楼,四两屋”,正是表达了这种心态。

为了使大门朝向达到风水理论要求,建房者在调整门向时,往往在正屋的前面再修建一座小型庭院,以便在马蹄形的三面院墙上选择最佳位置修建院门。这样,庭院园林随着住宅风水的要求又成为了徽州古民居建筑的另一亮点。行贾四方的徽商不仅带回了雄财巨资,而且也带回了扬州、苏州、杭州的园林特色。他们将一座座小小的屋前院落,通过院墙景洞、花窗透隔、厅堂连廊相互依托,拾

掇成“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的格局,从而更进一步拉近人与大自然的距离。西递村的“西园”、“瑞玉庭”,屏山村的“敦仁堂”、“黍谷堂”,宏村的“承志堂”、“树人堂”等就是如此。

“天人合一”的感受,人与大自然和谐的传统,在民居营造上的表现是丰富多彩的。宏村水圳九曲十弯,穿家过户,在高墙深巷间能听到流水潺潺,在房屋宅院内能欣赏游鱼戏欢,如此意境是古黟村居环境和谐的经典之作。卢村“思诚堂”的正厅中,还有一眼清泉,汲水而饮,清凉甘甜。房屋主人在建房时发现了此处有泉眼,它不是避让,也不是填塞,而是充分利用之,建成了独具特色的“厅中井”。可谓:足不移步,能体会汲水之乐趣;身不下堂,可享用天然之琼浆。

第三章 村落与环境

3.1 村落与自然环境

黟县村庄,几乎都是依山傍水,没有设置与外界相间隔的障碍物,有的也只是以沟渠、河道、山梁等自然物体为界。从总体布局来看,黟县的村庄呈现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开放性、包容性、吸纳性,这也正成为了徽州文化之所以可以形成的基石。环黟而行,所到村庄,村头与村尾均有大路与邻村相通,村与村之间还建有路亭、茶亭,以方便来往行人休息,有的村庄甚至任由府县驿道从中通过。大路两旁开设店铺、作坊,日夜迎送四面八方之客,久而久之村庄竟有了街道的称呼。如黟县的十都际村,曰际村街;四都古筑村,曰古筑街;六都石山村,曰石山街;五都南屏有秦家街,二都蜀里有胡家街等等。明清时期,宁池古驿道就从十都卢村中心通过。人们在驿道两旁开设了多家客店、轿行、货栈,村庄也由此而日益繁荣兴旺,据说其中“木雕楼”的主人卢邦燮,当年就是跟随在此歇脚的外地商人出门学徒经商而发迹的。3.2 村落与人工环境

当然,在宗族制度笼罩下的聚族而居,必然也追求住宅建筑的规范化、系统化。这具体表现在同一村落,各族各房宗祠、民居界域分明。民居住宅基本上都是以祠堂为中心而如众星拱月般簇拥着它。从另一角度看,祠堂作为宗族成员议事、行使族权、祭祀天地祖先、讨论村规民约的场所,坐落在村落的中心或显著位置,既方便村民的集中,也加强了村民的交往。南屏村的叶姓宗祠、支祠,就是在村中心位置,坐北朝南一字排开,而民居住宅则是沿祠堂两侧巷弄,往后有规则延伸而建,从而也就形成了幽深的多条巷弄。

村庄的水口,一般都建有村口桥、文昌阁、奎星楼、文峰塔,甚至庙宇庵堂等建筑物。如五都南屏村的水口除了植有万松林,修有万松桥,还建了文昌阁、观音楼、雷祖殿等。这些公共设施,虽然在风水上有固一方元气之说,但更为现实的是有利于村民往来,也为过路行人提供了乘凉纳荫、歇息躲雨的场所,还给文人雅士聚会品茗、谈诗作画,提供了非常幽雅清静的环境。一些宗教祭祀活动也可以在远离村居密集之处进行,使得村庄始终处于祥和宁静之中。甚至有的村庄还将书屋也移至水口处,以免孩子们的喧闹打扰了村间平和的生活。如三都黄陂村的“云门书屋”,就建在村外的水口处。3.3 建筑与人文环境

古黟村居追求人文和谐环境,还具体表现在村庄中每一幢单体建筑上。民居建筑不仅只是为居住者生活提供一个重要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它充分折射出传统的复杂文化内涵,无声地倾诉了主人们的理性思考、内心祈愿和崇拜信仰。有专家认为:“徽州民居的某些特征是徽人思想观念的建筑外化。‘高墙深院小窗,对外封闭隔绝’反映了徽人在理学之风盛行、宗法制度森严下的慎独心理;民居山墙顶上砌有上方下圆状如朝天官印的装饰物(俗称‘朝天印’),反映了徽人对仕的追求和向望;徽州民居‘民房其外,官邸其中’,反映了徽人强烈的入儒崇仕的意识。”

黟县自古得“新安大好山水”钟灵毓秀之气,受程朱儒道理学之风,既重宗法,也讲世好;既崇文重教、尚义诚信,又敦邻睦族、谦逊礼让。古黟楹联“我爱邻居邻爱我,鱼傍水活水傍鱼。”“德邻仁里,义路礼门。”都形象地表现了我们祖先对村居人文和谐环境的理想追求。

第四章 徽派建筑

4.1 徽派建筑综述

徽派建筑在整体上追求务实、朴素,不追求华贵、艳丽。所用材料,就地取材,木料多用松、杉,少量银杏、榧树,其木纹洁净清晰、木质坚实有韧性,材色质朴平和,既适应用于大宗梁柱构件,又可以制作窗户栏杆等装饰零件。门枋、柱础、阶沿等石料多运用石灰岩大理石,即“黟县青”,其石材色彩庄重、石质细腻,硬度适中,不仅便于抛光、造型、雕刻,而且与木质结构搭配,色调协调。如此天然的木石搭配,形成黟县古民居在徽州民居中独占鳌头的地位。这样形成的美学效果,自然得到了无数艺术家的青睐。墙体、屋顶是民居建筑置身于大自然景色中的外部形象。粉墙黛瓦,黑白分明,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犹如清秀简练的水墨国画。随着时光推移,斑驳流离的墙体,长着青苔的门罩,愈显厚重古雅,韵味无穷。

黟县地狭人稠,众多村庄的民宅建筑用地非常紧张,这在若干大姓村庄表现得尤为突出,房屋的设计者在设计民居过程中就得充分考虑这点。首先必须考虑到的是房屋内部空间的充分利用。宏村“承志堂”中的边角书厅、“排山阁”内的三角小区,还有南屏“冰凌阁”偏厅两侧卧房的设计,都是充分利用空间的典范。其次,就是考虑对房屋外部的空间占有,这除了最大利用自己地界外延,邻里和睦关系就成了充分关注的问题。4.2 滴水檐

纵观黟县古民居的外墙,屋檐伸出不足一尺,房屋的“滴水位”也自然不超出墙体一尺,按照民俗约定而让出了两尺多地。一户如此,家家如此,全村如此,古民居墙体的谦让,使村庄节省了不少用地,同时也自然形成了众多狭窄幽长的巷弄,成了千年古村落的一大景观。南屏村就因为有众多复杂巷弄而被游人称之为“迷宫”。在建筑上,由于“滴水檐”短,为防止墙脚受雨水侵蚀也就衍生出大户住宅的墙体用“黟县青”砌墙至“腰方”的现象,从而增加了古民居外部墙体的厚重感。“滴水檐”短,还衍生出门罩的丰富多彩,层层挑出的雨檐,对木门起了保护作用。4.3 马头墙

古黟聚族而居,村庄民居稠密,所建造房屋全属砖木结构,一旦有宅发生火灾,越户而焚,损失惨重。早在南宋时期,宏村汪氏先祖便曾遭此罹难。因此,徽州民居建筑的墙体上便出现了马头墙。马头墙又称风火墙,是徽州古民居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一种具有防火、防盗、防风,有利于邻舍粘靠而节约用地等实用价值的建筑装饰,同时又使原来单调的山墙变得富有层次感及韵律美。风火墙的防火功能其根本出发点,还在于万一自家遭火,尽量不殃及邻舍,这就是村人“德邻仁里”的意识。一旦发生火灾,高高的马头墙阻止着火焰外泄,墙内木质结构被焚烧落架,由于空气压力,四周超出房架的填斗墙体就会同时向内倾倒,压住火势,避免了火势蔓延。上世纪

六、七十年代,西递、屏山、城区汪家弄等几处发生火灾,在当时消防能力欠缺的情况下,马头墙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4.4 雕刻

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

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4.5 天井

天井在徽州古民居中,被视为一大特色。从实用功能说,主要以供屋内采光以及使空气对流之用。整幢房屋很少向外开窗,即使开窗也只是在楼上向外筑以少许一尺见方的小窗。这里不排除“防盗”之说,因为徽商长年奔走在外,留守家园多为老弱妇幼,与外隔绝的墙体自然是一道防护屏障了。更重要的是,祖先们在追求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同时,还追求一种独立的生活空间,陶渊明老先生所追求的那种“心远地自偏” 的“世外桃源”空间模式,毫无疑问地被他们逐渐渗透于村居建设中,体现在宅屋建造上。

至于天井“四水归堂”的聚财说,则与风水的“藏风聚水”理论相通,也无可辩驳。可以强调的是:无论是“三间”,还是“四合”结构形式的房屋,天井都是处于房屋对轴线中心,房屋通过天井将两侧连廊、上厅下堂融会贯通,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天井的设置,巧妙地将人与天地衔接起来。天井将大自然溶入屋内,主人足不出户,大自然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都可一览无余。更有雅

致者,在天井下放置大鱼缸,养上几尾金鱼;有的设置石几,放上假山盆景;有的再载上几盆文竹、瑞香,使得满屋顿显生机。

第五章 总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勤劳聪慧的古黟祖先对于村居环境,无论是村庄整体布局,还是单个民居建筑,都竭力去平衡人与自然的相处,都悉心去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尽善尽美地来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生机勃勃的村庄,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这遗产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古黟人追求和谐社会进程中一段历史实践。今天,我们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视角来看待这份遗产,一定会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胡耀生《一个古韵依旧的世界文化产地——西递》 黟县旅游服务公司 2003 4 杨茂川《空间设计》中国高等美术设计院校精品课程丛书

江西美术出版社

李昭存

论《关于徽州建筑的特色》 2009

8 13

李金明 《古建筑工艺系列丛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6 1 过汉泉 《古建筑木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6 1

徐祖华

建筑美学原理及应用[M]南宁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陆坚 杨国清

中外著名建筑[M]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

第二篇:地质实习报告

第一部分序言

一、实习地区的地理位置

本次实习地区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天府镇,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8′―106°31′,北纬29°50′―29°50′。实习地区为天府镇及周边地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

以下为天府镇的地图和卫星地图。

重庆市北碚区天府镇地图简介

二、自然地理状况

天府地区的地表形态为山地类型的低山区,海拔高度为400至750米左右,最高为后峰山,海拔773米,北高南低。该地区山峰林立、沟谷交错,山和谷的方向大致为北东―南西向呈脉状分布,具"一山二岭两槽"的地貌特征。一山多与背斜核部一致。两槽为背斜两翼嘉陵江组的膏溶角砾岩溶蚀所形成,北西翼代家沟―后峰岩―水岚垭槽谷为前槽,南东翼张家湾―三官殿―大土槽谷为后槽。二岭为抗侵蚀能力强的须家河组的砂岩构成。区内基岩裸露,产状较陡,泥薄水浅,森林稀疏。人口密集,梯田密布,清泉暗流。两侧的上三叠统砂、泥页岩地区,峰峦叠嶂、青松翠柏、苍翠欲滴,组成一条迷人的画廊。例如金剑山、北温泉、缙云山、金刀峡等旅游胜地。

三、实习目的

通过此次实习使我们加深和巩固基础地质各门课程中所学的地理知识,尤其是沉积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掌握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的基本内容、方法和规范,学会收集和整理地质资料,并编制相应的地质图件,增强我们对各种地质现象的分析能力,如褶皱、节理、断层,肉眼初步确定各类岩性并判断沉积环境。也可培养我们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孜孜不倦,互帮互助的精神。

四、实习的任务和要求

1、了解实习区的人文、地理、交通、经济等情况,区域构造位置,地层系统及主要构造特征。掌握野外地质填图的基本内容、步骤和方法。

2、确定地质填图的基本地层单位。对主要地层作剖面实测,绘制导线平面图、剖面图、柱状剖面图。

3、通过对地层、断层、构造界限定点、连线,观察岩层产状等进行地质填图。编绘地形地质图,构造剖面图和综合地层柱状剖面图。

4、了解实习区的沉积发展史,对施家梁东岳庙,白庙子南岸,姚家沟瓦店子三条沉积相的观察描述,掌握不同沉积环境下的各类相标志特征,沉积相分析方法和岩相古地理环境恢复方法。根据相标志确定沉积相类型编绘沉积相综合柱状剖面图和相序图。

5、了解实习区的区域构造特征,发展史及主要矿产资源情况,含油气特征与断层、节理的研究方法。

6、做到"六勤",即勤敲打、勤观察、勤测量、勤追踪、勤记录、勤整理。

7、编写实习报告。

五、实习方式

老师带队,确定住处,安排路线,野外踏勘,现场教学,着重观察,重点描述,逐步培养我们独立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实习时间

XX―4―6至XX―5―5

第二部分地层及沉积、构造发展史

一、地层

实习区内褶皱强烈,最老地层为下三叠统茅口组地层,最新地层为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背斜轴向为北北东―南南西向,并向南西发生倾伏。茅口组为背斜的核部,两翼的地层分别为龙潭组、长兴组、飞仙关组、嘉陵江组、雷口坡组、须家河组、自流井组、沙溪庙组。茅口组、龙潭组、长兴组、飞仙关组依次发生倾伏。

(一)、二叠系(p)

1、茅口组(p1m)

茅口组为深灰色厚层,块状灰岩、生物灰岩、砂屑灰岩、晶粒灰岩,具眼球状构造,在实习区主要沿断层零星分布,组成背斜的核部,连续沉积在栖霞组之上。

2、龙潭组(p2l)

龙潭组为黄褐色页岩,灰岩,硅化白云岩,夹有黄色中层状砂岩,植物化石碎片多,为我国南方重要的产煤层,与下覆茅口组呈假整合接触。

3、长兴组(p2ch):厚度约

长兴组为灰色―中灰色中―厚层状含燧石生物灰岩,底中顶都含有燧石,中部最多,生物化石丰富,有蜓类、海百合、珊瑚等,含生物礁,裂缝有沥青质充填,缝孔发育,为川东地区重要的产气层,与飞仙关假整合接触。

(二)三叠系(t)

1、飞仙关组(t1f)

飞仙关组为暗紫色钙质泥岩、钙质页岩、泥灰岩,灰色薄―中层灰岩、鲕粒灰岩、泥灰岩,泥岩、页岩与灰岩互层,分为五段。与长兴组整合接触。

①飞仙关组一段(t1f1)

顶部和底部为暗紫色泥灰岩,中部为钙质泥岩,夹有页岩,灰岩透镜体,可见球状风化。

②飞仙关组二段(t1f2)

灰色薄―中层状灰岩,含鲕粒、藻纹、生物碎屑、内碎屑,缝合线发育,中上部含波痕。

③飞仙关组三段(t1f3)

紫红色钙质页岩,局部夹薄层状灰岩透镜体,生物化石丰富。

④飞仙关组四段(t1f4)

灰色薄―中层状鲕粒灰岩、泥灰岩、介壳灰岩,中上部夹黄褐色页岩(碳酸盐的盖层,为标准层)。内碎屑(以砂屑为主,也含砾屑)、泥质条带发育。

⑤飞仙关组五段(t1f5)

紫红色页岩,中部夹黄褐色泥岩、泥灰岩。

2、嘉陵江组(t1j)

嘉陵江组为灰色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豹皮灰岩和膏溶角砾岩,岩溶发育,常形成溶洞、槽谷。可分为四段,整合于飞仙关组之上。

①嘉陵江组一段(t1j1)

灰色薄―中层状灰岩和凝泥灰岩,夹有介壳灰岩,含有藻纹、泥纹、内碎屑、生物碎屑,裂缝发育,缝合线、节理发育,中下部可见黄铁矿,揉皱,局部有冲刷面和虫迹现象。

②嘉陵江组二段(t1j2)

灰色中―厚层白云岩质灰岩、白云岩、膏溶角砾岩,灰岩为藻灰岩和豹皮灰岩,可见刀砍纹,在川东为气层。

③嘉陵江组三段(t1j3)

薄―中层灰岩,颜色丰富,有灰色、暗红色、褐色、黄褐色,含有砾屑、砂屑、泥质条带、缝合线。

④嘉陵江组三段(t1j4)

灰色膏溶角砾岩和泥晶白云岩为主,夹灰岩,刀砍纹发育。

3、雷口坡组(t2j)

灰色中层状灰岩夹白云岩、膏溶角砾岩,底为薄层绿豆岩(火山灰沉积形成,硅质颗粒,为标准层),与下三叠统平行不整合接触。

4、须家河组(t3x)

须家河组为长石石英砂岩和页岩,含煤层。分为六段,一、三、五页岩为主夹砂岩、煤层,二、四、六厚层砂岩为主夹页岩,页岩一般出露在沟谷处,砂岩在凸出,与雷口坡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①须家河一段(t3x1)

黄褐色页岩,底部砂岩与页岩互层,含有薄煤层,砂岩中可见白云母。

②须家河二段(t3x2)

黄灰色中层石英砂岩和长石砂岩,颗粒均匀,发育斜层理。

③须家河三段(t3x3)

黑灰色页岩,夹煤层。

④须家河四段(t3x4)

浅黄色厚中―细粒石英砂岩,斜层理发育。

⑤须家河五段(t3x5)

灰黑色页岩夹长石砂岩。

⑥须家河六段(t3x6)

浅灰色厚层中粒长石石英砂岩,斜层理发育,顶部褐黄色风化壳,与上覆地层假整合接触。

(三)侏罗系(j)

侏罗系为一大套红色粘土岩、碎屑岩夹碳酸盐岩,为潜水湖泊相沉积,与下覆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分五段。

1、上中统自流井组(j1―2zh)

①珍珠冲段(j1―2zh1)

紫红色页岩为主夹砂岩、粉砂岩。

②东岳庙段(j1―2zh2)

黄褐色页岩、粉砂岩,灰色中层状生物介壳灰岩。

③马鞍山段(j1―2zh3)

紫红色泥岩夹粉砂岩、砂岩。

④大安寨段(j1―2zh4)

灰色介壳灰岩与钙质泥页岩不等厚互层,粒序层理和斜层理发育。

⑤凉高山段(j1―2zh5)

灰黄色泥岩、粉砂岩、砂岩。

2、中统沙溪庙组(j2s)

①下沙溪庙组(j2s1)

紫红色泥岩夹砂岩。

②上沙溪庙组(j2s2)

紫色泥岩类杂色砂岩,分布于向斜轴部一带。

二、沉积发展史

川东地区因褶皱强烈,基本上都为三叠系以上的地层。

1、寒武纪:

川东地区为海洋环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层具明显两分性:下统为泥沙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丰富;中上统一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稀少。

早寒武世川东地区为向东倾斜的混积型缓坡,为潮下低能碳酸盐沉积。

中寒武世以后,扬子区古陆不断扩大,早期的斜坡发展成镶边型碳酸盐台地。由于康滇古陆的东南部水下隆起形成半封闭海盆,气候炎热干旱,海水盐度增高,主体发育了一套化石稀少的白云岩沉积。因陆源碎屑减少,物区为康滇古陆,地壳沉积缓慢而持续。

2、奥陶纪:

早奥陶世海侵开始,海水不断向西超覆,使川东地区为浅水海洋环境,海水较寒武纪深,为碳酸盐为主夹砂泥质的开阔台地相带。海水中生物发育,水质较浑浊,只有红花园组和宝塔组为清水环境沉积。奥陶纪期间,陆源物质供应总体欠充足,沉积缓慢。奥陶纪末,海平面下降,康滇古陆与滇黔桂古陆相连,形成五峰期的滞留海盆,沉积典型的笔石页岩相。

3、志留纪:

志留纪初,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川东地区地壳抬升为陆,此后被海水淹没成为浅海,水体深,陆源物质充足,生物大量繁殖。晚志留世,再次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抬升为陆,长期遭受剥蚀而缺少上志留统、泥盆系、下石炭统的地层。

4、石炭纪:

中石炭世,川东地区为海陆过渡环境,古陆因长期遭受剥蚀而缺乏陆源物质,气候干燥,蒸发强烈,形成了一层白云岩。此后海水退出本区而缺失上石炭统地层,直到二叠纪才被海水淹没接受沉积。

5、二叠纪:

早二叠世初的梁山期,本区为海陆交互环境,气候温暖,植物繁茂,沉积了夹煤线的泥页岩和钙质泥岩。栖霞中期起,因全球气候转暖导致冈瓦纳大陆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本区又一次成为浅海环境,各种生物大量生长,有孔虫、蜓类广泛分布,三叶虫、笔石绝灭,陆源物质缺乏,沉积了栖霞组和茅口组的碳酸盐岩。早二叠末晚二叠世初,发生"东吴运动",炽热基性岩浆从四川西部断裂带益处,冷却后形成暗绿色的玄武岩。火山喷发之后,海水再次侵入,形成海陆交互环境,气候温暖,植物繁盛,形成龙潭组煤系地层。此后海水加深扩大,康滇古陆缩小,变为温暖清澈的浅海,底栖生物发育,发育小型生物礁,沉积含燧石结核灰岩。

晚二叠世末期,碳酸盐快速沉积,地壳轻微抬升露出地表。

6、三叠纪:

早、中三叠世本区一浅海碳酸盐岩沉积为主,晚三叠世以海陆交互相碎屑岩沉积占优势。

早三叠世本区为浅水海洋,陆源物充足,沉积飞仙关相区的紫红色钙质泥岩、泥灰岩、灰岩。

早三叠世后期及中三叠世早期,西部古陆抬升,大巴山古陆出现,使川东地区成为半封闭状态而出现潮上蒸发环境,白云岩广布,还有盐类沉积

中三叠世末,受早期"印支运动",四川的构造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发生大规模海退(即拉丁期大海退),本区上升为陆地。其中发生了一次火山喷发,形成须家河底部的"绿豆岩"。

晚三叠世海侵开始,来自西边的特提斯洋,使四川成为一个巨大湖泊,气候温暖,植物繁茂,河流、沼泽发育。植物堆积埋藏后形成煤层。晚三叠世末期,地壳有过短暂的抬升。

7、侏罗纪

侏罗纪初期,气候温暖潮湿,沉积环境与晚三叠世基本一样,湖泊沉积,植物大量繁殖,水生生物也大量发育。中侏罗纪起,气候变暖,湖泊面积减小,地壳断断续续缓慢沉降,至晚侏罗世为红色泥岩及砂岩夹石膏沉积,显示干燥气候特征。

侏罗纪末期,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川东地区发生强烈的褶皱运动,形成北东―南西向的隔挡式构造。

三、构造发展史

川东高褶的前地质背景,是在浅变质岩系的基底上,经晋宁运动以后,开始盖层沉积,古生代为斜坡,中生代为印支古隆起(实习区位泸州古隆起最北低端),经喜山运动改造完成。

主要动力来自南东和北西方向的对持强大挤压力,由于该区东为七跃山,西为华蓥山大断裂的制约及基底、古隆起的影响,形成北东向线状梳妆褶皱,背斜紧闭、向斜宽阔平缓的隔挡式构造。

观音峡背斜天府段的构造,是受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控制而形成的。该区受南东―北西方向的水平挤压,形成不同规模,不同力学性质,不同方向的构造。背斜垂直主应力方向,走向逆断层是在剖面剪节理基础上形成的,平移断层是早期平面剪节理发育而成的,正断层是由于地层发生倾伏,重力差异所形成。它们均具统一力场的规律。

第三部分矿产

四川盆地为多层系的含油气盆地,主要的油气层有:p1m、p2ch、t1f、t1j、t3x。黄铁矿位于上二叠统底部的玄武质粘土岩中,规模不大。高岭土位于上三叠统长石砂岩,价值不大。建筑石材(实习区)多为飞仙关组第四段的灰岩,作为水泥原料。

第四部分沉积相分析(三条单剖面)

一、观音峡南岸(白庙子)飞仙关组下部剖面

1、前言

白庙子飞仙关组下段剖面位于观音峡嘉陵江边,剖面完整,各种相标志明显。由于江水的原因,底部未出露,被淹没。

2、沉积特征及环境分析

沉积特征:

①t1f1(未见底)

16―22层:暗紫色薄―中层钙质泥岩,局部夹灰岩透镜体,下部层理发育,可见波痕,上部有低角度纹层,含少量交错层理,具生物碎屑、砾屑,韵律明显。

23―26层:暗紫色中―厚层钙质泥岩,中部夹微细纹层灰色灰岩并含砂屑,上部夹薄层砂屑灰岩并呈透镜体分布。

27―29层:暗紫色泥灰岩。下部中―厚层,夹透镜状砂屑灰岩,水平纹理明显,具斜层理,局部含生物碎屑。上部为薄层状夹钙质泥岩,含透镜状条带灰岩,顶部纹层发育。

30―33层:暗紫色薄―中层钙质泥岩夹薄层灰岩透镜体,底部含藻纹,顶部含页岩,可见藻纹。

34层:紫灰色厚层藻纹砾屑灰岩,从底至顶层理变薄,砾屑先变大再变细,排列混乱无规律,风暴沉积形成。

35―38层:下部为暗紫色页岩;中部为暗紫色薄―中层泥灰岩夹灰岩透镜体;上部薄层状砂屑灰岩与页岩互层,其顶部页岩为黄褐色,斜层理和交错层理发育,具波痕。

②t1f2

39―40层:灰色薄―中层状砂屑灰岩,中下部斜层理、交错层理发育,局部可见丘状层理和羽状层理;顶部平行层理发育,色浅粒粗,可见生物碎屑。

41―44层:灰紫色薄―中层鲕粒灰岩,下部鲕粒往上逐渐变大,中部和下部波痕相当发育,波高与波长都很大,上部夹紫红色页岩。

45―46层:下部为紫红色页岩,含紫色藻纹层,水平层理发育:上部为灰色中层藻纹灰岩夹灰岩和页岩。

③t1f3

紫红色钙质泥岩,黄灰色泥灰岩夹薄层生屑凝粒岩。未见顶。

环境分析:

飞仙关组一段基本上属于浅海陆棚相,主要为暗紫色钙质泥岩、泥灰岩和砂屑灰岩。飞仙关组二段为潮坪相,主要为灰色的砂屑灰岩、鲕粒灰岩、藻纹灰岩和灰岩。

①、16―26层为浅海陆棚相中的外陆棚亚相,沉积以中层状水平层理为主的暗紫色钙质泥岩为主并夹有砂屑灰岩透镜体,可见少许波痕和交错层理,钙质泥岩的厚度大。表明沉积水体较深,环境开阔,水动力条件较弱,生物不发育(种和数稀少,可能是由于三叠纪早期的火山喷发所造成)。

27―33层为浅海陆棚相中的内陆棚亚相,沉积以薄层至中层乃至厚层状水平层理为主,以泥灰岩作为内外陆棚的边界。岩性为暗紫色泥灰岩和钙质泥岩夹灰岩透镜体,含微细纹层、藻纹和生物碎屑,表明水体较外陆棚浅,环境安静,水动力弱。

②、34―40层为潮坪与陆棚的过渡带。下部(34层)为紫灰色厚层藻纹砾屑灰岩,先逆粒序后正粒序沉积,单层厚度大,砾屑颗粒大、排列混乱无规律,表明水动力强,为风暴沉积形成的风暴岩(砾石被打碎、叠置、迅速堆积而成)。中部(35―38层)沉积为暗紫色的页岩、泥灰岩、砂屑灰岩,仅局部可见斜层理、交错层理和波痕。岩性多,厚度小,说明陆源物少类多,环境相对安静,几乎不受波浪潮汐作用的影响,为潮下低能泥坪沉积微相。上部(39―40层)沉积以灰色中层砂屑灰岩,层理发育(斜层理、交错层理、平行层理、丘状层理和羽状层理),含少许生物碎屑。表明水体动荡不定,受波浪作用明显,为过渡环境的潮汐通道沉积。

③、41―46层为潮坪相。

41―44层沉积为灰色薄―中层鲕粒灰岩,波痕发育并且波高、波长大,层内鲕粒直径向上逐渐增大,表明水体清澈,水动力强,受波浪冲刷回流作用形成,为潮下鲕滩沉积。

45―46层沉积为紫红色页岩、紫色中层藻纹灰岩和灰岩,发育藻纹层和水平层理,说明水体相对安静,水体浅,为朝上―潮间带的藻泥坪沉积。

3、剖面沉积发展史

飞仙关组一段为较稳定的浅海陆棚相,沉积了一套厚度较大的钙质泥岩,安静的水体使得水平层理发育,可能由于火山的喷发造成这段时间生物不发育。到飞仙关组二段时期,气候温暖,陆源物丰富,地壳轻微下降,为潮坪环境沉积,受波浪,潮汐和风暴的影响,水体动荡,波痕层理发育,其中最明显的是形成了一套风暴浊积岩。

4、小结

本文的沉积环境分析基本上符合各种沉积相的特征,水体大致为由深至浅的环境。各种沉积微相的划分还不是很准确,尤其是微相间的界限不明确。飞一段可作为油气的盖层,飞二可作为油气的生油层。

二、姚家沟嘉陵江组一、二段沉积相剖面

1、前言

该剖面位于北碚代家沟以北约10公里的瓦店子姚家沟小煤矿公路侧。地层发育完好,整合于飞仙关组之上。

2、沉积特征及环境分析

沉积特征:

①t1j1

1―16层:灰色薄―中层状泥晶灰岩为主,夹砂屑、砾屑、晶粒灰岩,下部含藻纹、生物钻孔、水平层理,中部含鲕粒、波痕和白花斑,上部具白色花斑、生物碎屑、鲕粒、泥纹、生物钻孔、水平层理。

17―40层:灰色薄―中层状凝粒灰岩、泥晶灰岩为主,夹砂屑、砾屑、藻纹灰岩,下部含藻纹、泥纹和白色花斑;中部含生物碎屑,具有冲刷面和楔状、透镜状层理,含有黄铁矿晶体;上部含鲕粒、生物碎屑,顶有交错层理和单向斜层理。

41―49层:灰色薄―中层泥晶灰岩夹凝粒灰岩、砂屑灰岩,局部含砾屑、生物碎屑、藻纹,顶和底含黄铁矿晶体,含白花斑。

50―58层:下部为灰色薄―中层凝粒灰岩夹泥粉晶灰岩并含黄铁矿晶体,上部为褐灰色中层泥粉晶灰岩。揉皱现象明显。

59层:灰色薄―中层泥晶灰岩夹凝粒灰岩、砂屑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生物钻孔特别发育。

②t1j2

60―62层:下部为中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中部为褐色厚层细粉晶灰质白云岩,上部为膏溶角砾岩和白云岩。

63―66层:深灰色膏溶角砾岩夹泥晶白云岩和泥晶灰岩,底和顶为黄褐色页岩。

67―70层:膏溶角砾岩与灰褐色中―厚层泥粉晶白云岩互层。

71层:膏溶角砾岩,底含蓝黑色泥岩。

72―74层:下部为褐色中―厚层泥晶、粉晶白云岩夹砂屑、砾屑白云岩;中部为褐色薄―中层泥晶、粉晶白云、砂屑、砾屑白云岩、灰质白云岩;

上部为泥粉晶白云岩,未见顶。

环境分析:

嘉一段为碳酸盐岩台地泻湖沉积,主要为灰色薄―中层泥晶灰岩、凝粒岩,嘉二段为碳酸盐岩台地浅滩沉积,为灰色中―厚层白云岩和膏溶角砾岩。

①、t1j1

1―23层为浅滩亚相,沉积为薄―中层的凝粒灰岩、泥晶灰岩夹砂屑、砾屑灰岩,含有鲕粒、生屑、藻纹、泥纹、波痕、水平层理、生物钻孔,表明沉积的环境水体浅,水动能较强,养分充足,生物发育。不时受波浪作用和风暴作用,可能形成了7―16层的风暴岩相(含砂屑、砾屑多),也可能是离物源区近而沉积的。

24―40层为浅水泻湖亚相,沉积为灰色薄―中层的凝粒灰岩、泥晶灰岩夹藻纹灰岩、含砾屑砂屑灰岩。鲕粒、冲刷面、透镜状层理、交错层理、单向斜层理,表明环境能量高,受波浪和潮汐的作用明显,含藻纹和生物碎屑则说明为氧气较充足的浅水环境,局部含有黄铁矿表示在一段时间内水体安静,但是大多时候不稳定。

41―58层为深水泻湖亚相,沉积为灰色薄―中层的泥粉晶灰岩夹凝粒灰岩,黄铁矿晶体发育,单层的层理不明显,可见少量藻纹、生物碎屑。说明沉积环境安静,水体深,生物不发育,受波浪的作用弱。

②t1j2

60―71层为潮上萨布哈亚相,沉积为中―厚层的泥粉晶白云岩和膏溶角砾岩。白云岩和膏溶角砾岩发育说明沉积环境干旱炎热,蒸发作用强烈,经常暴露于地表,使得该环境几乎不含生物。偶尔海水泛侵,带来了一些泥质,沉积了薄层的蓝黑色泥岩和黄褐色页岩。进一步可以划分为四个微相:60―62层为灰质云坪、膏云坪微相;63―66层为膏坪;67―70层为膏云坪:71层为膏坪。

72―74层为潮间坪亚相,沉积为薄至中层甚至厚层状泥粉晶白云岩,说明水体盐度高,生物不发育,没有经常暴露与水面,厚度大表明水体较安静,沉积速度快,陆源物多。

3、剖面沉积发展史

嘉一段早期发生了海侵,规模不大,水体稍有变深,但任受波浪潮汐的作用,各种层理发育,生物大量繁殖,尤其是浅水带的水平生物钻孔发育,中期水深达最大,发育了黄铁矿晶体,晚期海水逐渐退去,嘉一整体为一个水体由浅―深―浅的过程。到嘉二段时期,大规模的海退使岩层频繁的暴露于地表,气候干旱炎热,海水蒸发强,形成了一整套白云岩和膏溶角砾岩。

4、小结

嘉一与嘉二可以构成一个沉积旋回,即海侵和海退。嘉一中的含砂屑和砾屑灰岩的沉积环境特征不是很明显,有可能为潮汐作用形成的。嘉一段为泥晶灰岩和凝粒灰岩,可以作为油气的盖层,如果黄铁矿发育好的话也能作为矿床。

三、施家梁侏罗系自流井群东岳庙段沉积相剖面

1、前言

该剖面位于嘉陵江边的施家梁小学附近,东岳庙段整合于下覆的珍珠冲段,与上覆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该剖面出露完整,使得观察描述方便。

2、沉积特征及环境分析

沉积特征:

1―6层:紫红色薄―中层泥质粉砂岩为主,夹石英砂岩(底部)、泥页岩、粉砂质页岩、粉砂质泥岩、硅质粉砂岩(中部),顶部含泥质结核。

7―12层:黄褐色―灰色薄―中层状生物介壳灰岩夹黄褐色页岩,顶部为一层灰褐色页岩,生物化石丰富、完整。

13―14层:下部为灰色页岩,上部为钙质页岩和粉砂质页岩。

环境分析:

东岳庙段为淡水湖泊相,沉积为粉砂岩、泥页岩和生物介壳灰岩。

1―6层为滨浅湖沉积:沉积物颜色较深,颗粒由粗到细,单层厚度小,含泥质结核,无生物发育。说明距岸近,水动力强,湖浪的回流冲刷淘洗对沉积物的改造作用强,水位浅,沉积物有时露出水面,氧化作用强。

7―12层为浅湖沉积:沉积物颜色浅,水生生物繁茂,化石丰富,保存完好,为薄壳的底栖生物,受波浪和潮汐的回流作用,发育了薄层的页岩。

13―14层为滨湖:沉积物颜色深,生物不发育。

3、剖面沉积发展史

东岳庙段处于早侏罗世晚期至中侏罗世早期的浅湖―滨湖且湖底开始抬升的沉积环境,沉积物的颜色自下而上呈紫红色―黄褐色―灰色,反映出一个干燥―半干燥―温湿的气候环境。此后有过短暂的暴露。

4、小结

东岳庙时期水体为一个由浅―深―浅的过程,浅湖生物发育,处于弱氧化―弱还原环境,具有一定的生油能力。

第五部分构造特征及分析

1、特征简介

天府地区的观音峡背斜属于川东南褶皱带,华蓥山大背斜向南分支的一个背斜,背斜轴线为北东―南西向。核部地层为龙潭组,两翼为长兴组、飞仙关组和嘉陵江组,倾角较陡,北西翼大于南东翼。褶皱总体为一个线状紧闭向南西倾伏的不对称背斜。

断层发育,基本发育在背斜的核部和南东翼上,多为走向断层。此次实习共发现了12条断层,其中10条为逆断层,一条正断层,一条平移断层。

此外,构造缝合线、节理也相当发育,还有南端侵蚀作用形成的两个侵蚀窗。

2、断层分析

①f1:楼梯沟逆断层

该断层位于铁厂沟至仰天窝一带,上盘地层主要为龙潭组地层,由于断层作用,出露了一段茅口组地层,下盘地层为龙潭组和长兴组地层,断层产状为310°∠70°,断层在仰天窝一带发育在龙潭与长兴组界限处,因此,断层形成时间为长兴期之后。f1为早期x型剪节理形成的高角度逆断层。

断层证据:地层缺失,毛口组地层仅出露了一段;地形为沟谷地带;有串珠状的泉眼存在。

②f2、f3:小屋基逆断层

这两条断层位于后槽的张家湾至三官殿一带,f2的上盘地层为t1f3(产状为138°∠45°),下盘为t1f4;f3的上盘地层为t1f4,下盘为t1f5和t1j1(产状为134°∠51°),f2的产状为312°∠60°,发育在t1f4中并进入了t1f3中。因此f2形成时间为f4时期,为早期x型剪节理形成的'高角度逆断层。断层f3的产状为308°∠60°,f4几乎全被切穿,f5呈透镜体出露一部分,断层形成时间为j1时期,为早期x型剪节理形成的高角度逆断层。

断层证据:f4与f3地层变薄,几乎缺失整套f5的地层;可见断层角砾岩。

③f4:三官殿逆断层

断层位于三官殿―沙树湾―长田坎,上盘地层为f3紫红色钙质页岩(产状为135°∠51°),下盘地层为f4的灰岩(产状为128°∠66°),断层产状为318°∠28°,断层切穿了f4与f5,进入f3和j1。因此断层形成于j1时期之后,为追终晚期剖面x型剪节理形成的低角度逆断层。该断层有可能在长田坎处开始进入f3并一直往南西延伸至芹菜田附近(此处f3地层中可见明显的断层现象,拖拉牵引的特征明显),在三官殿处地层被覆盖严重,断层可能进入j1或者与f3或f2构成了一条断层

断层证据:在长田坎处f4地层突然变厚,到沙树湾一带f4和f5地层又突然消失。

④f5:天台寺逆断层

断层为与廖家坡至天台寺一段,上盘为f1紫红色钙质泥岩(产状为139°∠25°),下盘为f2灰岩和f3的钙质页岩(产状为135°∠51°),产状为310°∠30°(或者130°∠30°,断层被覆盖,没有确切的断层面存在),断层切穿了f2地层进入f1。断层形成时间为f3时期之后,为追终晚期剖面x型剪节理形成的低角度逆断层。

断层证据:f2地层变薄甚至消失,造成f1与f3地层界线不明。

⑤f6、f7:廖家坡正断层、逆断层

断层为于廖家祠堂至菠萝山一带,此处岩层的产状混乱。f7(逆断层)上盘为p2ch的结核灰岩,下盘为p2ch的结核灰岩和f1的钙质泥岩,断层产状为126°∠44°断层形成于f1时期,为追终晚期剖面x型剪节理形成的低角度逆断层。f6(正断层)的上盘为p2ch的结核灰岩和f1的钙质泥岩(产状为264°∠44°),下盘为p2ch的结核灰岩和f1的钙质泥岩(产状为302°∠49°),断层产状为302°∠60°,形成于f1时期后但比f7晚,使f7错断,为地层倾伏而形成的横纵断层。

断层证据:岩层产状混乱,构造线中断;老地层位于新地层之上;有断层角砾岩存在;沟谷发育。

⑥f8、f9、f10:螃蟹井逆断层

断层位于螃蟹井至走马岗附近。f8的上盘为f1紫红色钙质泥岩和f2灰岩(倾向为南东向),下盘为f1、f2(倾向为北西向)、f3的地层,断层倾向为北西向,倾角不明,形成于f3之后。f9的上盘为f1,下盘为f1和f2,基本上沿f1和f2的界线发育而成,向南进入f1中并逐步消失,断层倾向为北西向。f10的上盘为f1和f2,下盘为f2和f3,与f2几乎平行延伸,向南进入f1中,断层倾向为北西向。f9、f10使f2地层被错断甚至消失。断距大,可能为追终晚期剖面x型剪节理形成的低角度逆断层。此处构造复杂,尤其是f2地层的出露情况不明朗,使得断层的延伸方向存在不确定性。

断层证据:构造线突然中断;地层发生了倒转;地层厚度变薄甚至缺失;沟谷深,地形陡。

⑦f11:水岚垭逆断层

断层位于水岚垭附近。上盘为f3紫红色钙质页岩和f4的灰岩,岩层产状为321°∠56°;下盘为f4的灰岩,产状为303°∠30°。断层产状为130°∠40°,断层线由f4进入f3与f4的分界处,然后向东北进入f3中。断层形成于f3时期,为追终晚期剖面x型剪节理形成的低角度逆断层。

断层证据:地层厚度变薄;老地层出露与新地层之上;具有拖拉牵引现象。

⑧f12:芹菜田平移断层

该断层位于芹菜田水库旁,为右行平移断层,断层走向为110°―290°,长约500米,东端消失于j1中,西端消失于f3中,f4、f5、j1发生明显的错位,断层形成于j1时期之后,为纵弯褶皱作用形成的早期平面x剪节理发育的斜向、小型平移断层。

断层证据:f5被错断;f4与f3界线突然中断;断层角砾岩发育;断层面破碎现象明显,裂缝和节理发育。

断层角砾岩

三、侵蚀窗

在螃蟹井附近,由于水流的不断侵蚀,使f1下覆的长兴组地层露出地表,形成了一个长150米,宽100米的椭圆形侵蚀窗。

在毛狗洞,则由于侵蚀作用,使f1下覆的f2出露,形成了一个长260米,宽240米的近似于圆形的侵蚀窗。

第六部分总结

本次基础地质实习让我初步的了解到地质这门学科到底是怎么去研究,研究什么,研究的目的又是什么。地质主要是通过野外地质考察,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去研究某地区各地层岩性、构造等问题,探明资源矿产的种类、储量和可采量,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的发展。

野外地质实习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每天老师带队出行,爬山、走路,还要观察、描述和记录地质信息。虽然很累,但是也很快乐,我们可以浏览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可以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同学间互帮互组的品德,增进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感情。

我觉得我们科技学院的学生出去实习时,真的要不怕苦,不怕累,要给当地的人留下好的精神面貌。实习期间因为春季多雨,进程被耽误了几天,有一些相剖面没看,还有就是断层的断距测量,这是让我感到有些遗憾的。在这里,要感谢实习的老师,教给我们很多东西,有知识,也有为人处世的道理。

第三篇: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巢湖北部山区 地质实习报告

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地质学 班级:地质英才班 指导老师:石永红 组员:葛*卢*皮**

王**胡**尹**

目录

第一章前言--------------------------1 第一节实习目的、任务及意义

一实习目的--------------1 二实习任务---------------1 三实习意义--------------2 第二节实习区的位置、交通、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概况

一实习区位置-----------2 二交通---------------------2 三地形---------------------3 四气候---------------------3 五物产---------------------4 第三节前人研究成果及科学观点------------------------4

第二章地层---------------------------5 第一节 概述-----------------------5 第二节 地层-----------------------5 一震旦系(Z)----------5 二寒武系(E)--------6 三奥陶系(O)---------6 四志留系(S)----------6 五泥盆系(D)---------8 六石炭系(C)---------8 七二叠系(P)---------11 八三叠系(T)---------13 九侏罗系(J)----------15 十第四系(Q)-------16

第三章构造-----------------------------16 第一节 褶皱----------------------16 一概论--------------------16 二褶皱详谈-------------16 第二节 断层----------------------22 第三节 节理----------------------25 第四章岩浆岩-------------------------26 第五章矿产----------------------------28 第六章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29 第七章结语----------------------------31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实习目的、任务及意义

一、实习目的这次巢湖实习,可以让同学们将大

一、大二所学的专业知识与这次实习相融会贯通起来,即将书本的知识同野外各种地质现象相联系,提高同学们分析和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从而得以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同学们对所学专业的一些基本内容有了质的提升,视野也更加开阔。在野外实习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和提高同学们的分析和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锻炼同学之间的协调工作能力,从而培养了大家的团队精神,提升了专业素养。这次巢湖实习,让同学们离开课堂,真正体验了一回地质人的工作,培养了同学们在野外工作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不怕苦不怕累的顽强拼搏精神,为今后的课程学习和地质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任务

(1)能够熟练使用罗盘测量产状、角度、方位;(2)学会通过各地层的性质划分地层;

(3)熟悉实习区地层层序、岩性、化石、含矿性、厚度和接触关系,并能应用所学知识对实习区岩相、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进行初步分析;

(4)能够用肉眼并借助放大镜较熟练地鉴别实习区各种沉积岩(碎屑岩、粘土岩及碳酸盐岩、砂岩、粉砂岩等)、岩浆岩侵入体,并能掌握岩石的描述方法和描述内容;

(5)认识实习区沉积岩的各种原生构造(波痕、斜层理、缝合线、生物遗迹等),并能应用这些原生构造解释地质现象;

(6)掌握褶皱和断裂等构造的野外研究方法和识别标志,能够掌握断层的判别依据;

(7)能够发现和分析张、剪节理,并能够说明其如何产生的;

(8)认识实习区的构造特征,并能根据实习区褶皱和断裂的组合特征进行初步的几何学、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结合地层不整合关系重塑构造演化历史;

(9)初步了解实习区地貌、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特征;

(10)掌握原始资料编录方法,学会画路线剖面图(或信手剖面图)、路线平面地质图和露头地质素描图;

(11)掌握直线法,导线法实测地层剖面方法以及绘制实测地层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实际材料图和

推荐专题: 实习报告模板 医院实习报告 巢湖实习报告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