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总结 > 实习报告 > 详情页

兵马俑实习报告(范文六篇)

2023-01-26 14:08:14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兵马俑实习报告(范文六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兵马俑实习报告(范文六篇)》。

第一篇:雕塑实习报告总结

---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伍。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并结合雕塑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的雕塑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二、围绕工作,突出重点,尽心尽力履行职责。

在雕塑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雕塑岗

2---但我还是尽量保持当初的那份热情,想干有用的事的态度,不断的做好一些杂事,同时也勇于协助同事做好各项工作,慢慢的就找到了自己的角色,明白自己该干什么,这就是一个热情的问题,只要我保持极大的热情,相信自己一定会得到认可,没有不会做,没有做不好,只有你愿不愿意做。转变自己的角色,从一位学生到一位工作人员的转变,不仅仅是角色的变化,更是思想观念的转变。

四、发扬团队精神,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协同其他同事。

在工作间能得到领导的充分信任,并在按时完成上级分配给我的各项工作的同时,还能积极主动地协助其他同事处理一些内务工作。个人的能力只有融入团队,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实习期的工作,让我充分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团队的精髓是共同进步。没有共同进步,相互合作,团队如同一盘散沙。

4---

针对实习期工作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打算做好以下几点

篇2:雕塑艺术设计专业实习总结范文

《浙江大学优秀实习总结汇编》

雕塑艺术设计岗位工作实习期总结

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我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学到了人生难得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见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雕塑艺术设计岗位工作实习这段时间自己体会和心得:

一、努力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在雕塑艺术设计岗位工作的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想上积

6---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雕塑艺术设计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雕塑艺术设计岗位工作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根据雕塑艺术设计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把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尽心尽力完成雕塑艺术设计岗位工作的任务。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我经常得到了同事的好评和领导的赞许。

三、转变角色,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从大学校门跨入到雕塑艺术设计岗位工作岗位,一开始我难以适应角色的8---要性。

团队的精髓是共同进步。没有共同进步,相互合作,团队如同一盘散沙。相互合作,团队就会齐心协力,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集体。很多人经常把团队和工作团体混为一谈,其实两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优秀的工作团体与团队一样,具有能够一起分享信息、观点和创意,共同决策以帮助每个成员能够更好地工作,同时强化个人工作标准的特点。但工作团体主要是把工作目标分解到个人,其本质上是注重个人目标和责任,工作团体目标只是个人目标的简单总和,工作团体的成员不会为超出自己义务范围的结果负责,也不会尝试那种因为多名成员共同工作而带来的增值效应。

五、存在的问题。

几个月来,我虽然努力做了一些工作,但距离领导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如理论水平、工作能力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雕塑艺术设计岗位工作岗位还

10---

目录

一、社会实践目的 ....2

二、社会实践时间 ....2

三、社会实践地点 ....3

四、社会实践单位介绍 .........3

五、社会实践主要内容 .........3

六、社会实践总结 ....5

(1)社会实践体会 6

12----

第二篇:考古实习报告

历史学与考古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一名历史学的学生无可厚非要二者兼注意之。众所周知,考古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在我们的授课中一直都只是理论的学习,没有实践。考古专业的老师为了提高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丰富我们的专业知识,将书本理论与实际考察相结合,我们于20xx年12月7日在考古学专业老师的安排下,来到了盘龙城遗址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实地考古学习,不亦乐乎!

在去之前我们已经对盘龙城遗址有所了解。位于武汉市北郊约5公里的盘龙城湖畔,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是长江流域发现的第一座商代古城,面积75400平方米。遗址城内东北部为宫殿建筑群,城外四周分布着手工作坊、民居点和小型墓地,从遗址中发掘出大量精美的商代青铜器、玉器和陶器。它是中国商代遗址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城址,其灿烂的青铜文化、较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完备的城邑形态和功能,对研究城市文明发展史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物参观:

在盘龙城遗址的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首先对盘龙城博物馆陈列室进行了参观。里面包括石器展厅、铜器展厅,玉器展厅,陶器展厅。展厅里陈列了古代先民进行生活和生产活动所用的遗物及制造这些东西所需的模具。工具和武器有臿、斨、斧、锛、凿、锯、钺、戈、矛、刀、镞;礼器有鼎、鬲、簋、斝、爵、觚、盉、罍、卣、盘等。在这些遗物中,特别最引人注目有一个青铜大圆鼎,高达85厘米,是迄今出土的我国商代前期最大的圆鼎;长达94厘米厚仅1厘米的玉戈,显示了高超的琢玉技术,是目前我国出土的商代前期最大的玉戈;高达1米的大陶缸,系商代陶器之精品,显示了精湛的制陶工艺水准。

遗址现场学习:

之后工作人员带着我们来到了曾经的考古发掘现场。那里耸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大书“盘龙城遗址”,上面有着盘龙城遗址的简介。然后考古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了遗址的发掘情况,遗址于1954年发现,1974年和1976年,湖北省博物馆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合作,进行过两次较大规模的发掘,1979年以来,湖北省博物馆又进行多次发掘。经过多年的工作,基本上搞清遗址的分布情况。城内仅有宫殿、居民区,手工业区和墓葬则分布在城外。城址坐落在遗址的东南部,平面近方形。每面中间各有一缺口,应为城门。城垣分段版筑,分主城垣和护城坡。城垣南部和北部发现有濠沟遗迹。城内东北部发现大型宫殿建筑夯土台基,西南部为一片洼地,未见遗迹。建筑基址分上下两层,平行排列在南北轴线上,方向同城垣一致。一号、二号基址已发掘。二号基址中间未见隔墙,可复原为一座大空间的厅堂,与一号宫殿基址形成前朝后寝的格局。

介绍完毕。考古工作人员向我们展示了考古工具探铲并阐述了其用法。它为一半圆柱形的铁铲。一段有柄,可以接长的白蜡杆。使用时握住手柄,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可深逾20米,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并逐渐挖出一个直径约十几厘米的深井,用来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遗址。然后他向我们演示其用法,并让我们亲自体验了一把。

他还给我们展示了在田野发掘中所见到的两种地层关系并教我们如何识别复杂的地层关系。一种是上下相叠的地层关系,称叠压关系;另一种是挖破的地层,称打破关系。叠压的地层关系,是未经扰动的,由上而下顺序相叠的地层,关系并不复杂。打破的地层关系则较为复杂,它有两个地层之间的相互打破,也有遗迹单位之间的相互打破关系。这种打破关系,有的没有时代区分,只是有时间早晚先后的不同,有的则有时代不同的区分,因此比较复杂。但可以肯定,被打破的地层或遗迹单位,必然比打破它的地层或遗迹单位年代要早,因为,打破的规律一般是晚的挖破早的。识别复杂的地层关系的关键在于区分和识别土色和土质的不同,同时还必须善于识别地层内包含物的同异。把握了这两个关键问题,就容易处理好复杂的地层关系,避免造成混乱。

田野考古发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而后,老师介绍了田野发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首先介绍了进行发掘所需的工具,其一就是确定方位的指南针,主要是用于判定探方边沿的南北方向是否准确,即判定探方的方格是否为标准正方形。其二为野考古最基本的工具手铲,参加田野考古的人员每人至少要有一把手铲。主要用于刮地、壁,以辨认土质土色。手铲的有几种使用方法,在对不同的遗物、遗址进行挖掘时使用的方法也不同。其中一种是刮土,这是在挖掘中用的比较多的方法,用手握住把,大拇指放在把柄上,然后与地面成锐角,慢慢的刮地面。

最常见的田野发掘有遗址发掘和墓葬发掘两大类。遗址的具体发掘方法为“探方”法,即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探方”。首先用指南针于要发掘的探方西南角确定一个探方测量的座标基点。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发掘对象的实际情况,探方亦可适当增大或缩小。然后开始拉线,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演示过程中是5×5的方格),需要对方格进行统一的编号,分工发掘,以便将发掘资料汇集、纳入总体记录中。探方由主体、隔梁、关键柱三部分组成。探方内的土层以土质(松、软、硬),土色(各种颜色)和结构(含沙量等)划分为不同的文化层,按照先上后下的顺序依次发掘,以便发现和控制遗址、遗物现象,做好记录。探方要留剖面,以观察文化堆积的和层次。发现遗址后要事先观察分析其地层关系,按其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操作方法,仔细清理,并探明它们之间所在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全部发掘过程中,都要做好文字、绘图、照相记录,以保证资料的完整性。

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的关系:

对于此次的实地考古学习,让我们意识到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相互作用巨大。首先狭义历史学对考古学的作用主要表在于考古学要以历史文献记载为确定课题与研究途径的重要参考,为考古学提供信息,为考古发掘提供一定的方面。同时,考古发掘遗物在上升到研究层面时也需要历史学做诠释。例如,在盘龙城考古发掘过程中,对盘龙城宫殿分布以及其作为商王朝的统治南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的确定都需要历史文献的记载来作为研究的参考。

考古学对历史学的作用亦是不容忽视。首先考古学的发展纠正了许多错误的历史观点。例如盘龙城考古改写了“商文化不出黄河流域”的史学观点。盘龙城遗址的发现,是对商王盘庚迁都之前历史的有力补充,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从商代早期起就共享着同样的文明。商文化南渐,加速了南方原始文化的解体和青铜文化的出现,同时大量矿产资源运到中原地区,又促进了商文化的发展。所以,盘龙城成为殷商文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坐标。

帮助补充了文献资料记载之不足,丰富历史记载,开扩人们的历史眼界。例如盘龙城属于商文化早期遗址,距今3500多年了,历史记载较少,距今时空差距甚大,人们对当时的生活、生产、思想观念的认识非常表面,想要在对那段时期的认识取得突破,都需要取得考古发掘的支持,考古资料的发掘就更显得非常重要。考古的发掘以实物的形式加深了人们对商代经济水平、生活状况的了解,可以说,盘龙城考古帮助弥补了史料记载之不足。同时,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南方商代文化面貌、城市的布局与性质、宫殿的形制及建筑技术,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丰富了历史文献记载。

个人心得:

虽然那天天气很冷,但是对于此次的考古实习,大家都很积极。临别时听着考古工作人员绘声绘色地讲着他的考古经历,令我一片神往。通过此次实地考古学习,让我认识到理论来源于实践,它可以很好的指导实践。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需躬行。特别是作为当代大学生,不能每天束缚于教室,而应开眼认识和了解外面的世界。

第三篇:考古实习报告

为了配合11年北京奥运会敦煌研究院携手天津博物馆隆重推出了《丝路放歌情系奥运---20xx年天津敦煌艺术大展》,而我则非常荣幸的成为了此次敦煌展的一名志愿讲解员。

我们都知道敦煌石窟在中国,但它的声名却远播世界。它的辉煌过去再为人所知,竟起于19XX年一次传奇性的发现――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举世震惊,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但时逢晚清国势衰微,列强横行,藏经洞文物惨遭浩劫,其结果是发现的数万件文物流散异国他乡,写下中国文化史上最伤心的一章。待到国人惊魂甫定,回首西顾,犹幸它的母体――敦煌石窟本身,依然静默地屹立在大漠深处,遗留下大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成为世界上连续营造时间最长、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和文化宝库。

百年沧桑,古老的中华重新崛起于世界东欢迎;并昭示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再造新的辉煌。

这次展出为了让观众对敦煌有全面的认识,我们的展出分为以下几个大块:1,序幕展示敦煌的历史文化背景2,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艺术3,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与被劫史实展示4,敦煌藏经洞文献展示。而我们的讲解就是带领着大家全面的欣赏这些瑰宝。

1,序幕展示敦煌的历史文化背景

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敦煌会有留下这么多的文化遗产,这就要从历史追溯渊源。答案就是:丝路咽喉,文化重镇。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它南枕祁连,襟带西域,鸣沙为环,党河为带,前阳关而后玉门,控伊西而通漠北,是古老的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荟萃和集散之地,也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自西汉张骞通西域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敦煌郡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共处的地区,欧亚大陆诸文明及多重交通网络在此交汇,是中国一体多元的区域文化重镇,也是古代中国与世界文明交往最频繁、影响最深远的地区。

2,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艺术

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艺术。这是展出数量最多,也是最吸引观众之处。图版展示的敦煌石窟建筑、复制洞窟、敦煌石窟彩塑、敦煌石窟壁画。共有6个复制洞窟分别是:莫高窟158号窟、莫高窟249号窟、莫高窟220窟、莫高窟45号窟、榆林29号窟、莫高窟17号窟。复制洞窟除158窟外都是1:1临摹复制,也就是在真正的敦煌这些洞窟是什么样子,我们在这里展示出来的就是什么样子。这些复制洞窟都是敦煌石窟中的代表。就像开凿于南北朝西魏时期的249窟,此窟壁画内容中最富特色最有意趣的是窟顶四披的壁画。覆斗形窟顶,中心饰垂莲藻井,四披“图画天地,品类群生”;上部为天空,是神仙的世界,正披画阿修罗王、前披画摩尼宝珠,都是典型的佛教题材;右披和左披画东王公和西王母,较多地体现神仙思想;四披下部绕窟一周则尽是山林野兽及狩猎等地上人间的生活场景,构成天地神人共处的想象空间。

从文化角度来说这里壁画的内容融合了佛、道和中国古神话。我们可以看到佛教中的阿修罗,道教中的飞仙、东王宫、西王母,还有古神话中的风雨雷电四神。这些充分说明了佛教从古印度传入我国,深受我们文化的影响,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佛教和东南亚的佛教有很大的不同。更能反映这种中国化的还有这座石窟两侧壁画中央的说法图,在说法图里我们看到四尊飞天,有两尊是典型的西域式的飞天,她们的特点是上身裸;而与她们形成对比的则是身着大袖长袍的中原式飞天。我们都知道正是我们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才产生了大袖长袍的中原式飞天。文化的交融在这里又一次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建于初唐的220窟,记载了明确的开凿时间,典型的家族窟,翟氏家族历代供养了300余年。莫高窟中的特窟,建于盛唐时间的45窟,正壁佛龛中保存非常完好的佛、弟子、菩萨、天王塑像,美轮美奂,形象逼真。在这里你可以体会到什么叫做盛世唐风。榆林29窟,带有浓厚的西夏特点,走进她带给人一种神秘感。莫高窟17号窟,她的另一个举世闻名的名字――藏经洞。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国近代的劫难,从这个不到十米见为,塑造和描绘的结合,表现人体的肌肤,面部表情,须发的蓬松,服饰的质地。它是石窟艺术的主体,信仰崇拜的主要偶像,与石窟建筑,绘画共同构成完整的石窟艺术。现在的我还是一名大学生,公司的其他员工对我也就十分的照顾,给我解释工作时都十分耐心,有什么不懂得的事情请教他们时,无论多么复杂他们都能不厌其烦的帮我讲解,有时还会手把手的教我如何去做。

作为一名内勤,每天做的工作都很琐碎,每天做的也都不尽相同,这和我在社联办公室的工作也有了共通之处,让我更好更快的适应一个新的环境。作为内勤要尽全力为外勤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的工作。我手头工作做完后也会尽自己所能帮助其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帮他们在宣传册上盖上他们的名字和电话再打包帮他们拿走,或许事情并不复杂,但是这样能让辛苦了一天的他们得到片刻的休息,我也是非常开心的。

这一个月让我了解了工作的艰辛,内勤每天有做不完的小事,而且要仔细、认真,不能出一点差错,否则错误很难查出来。外勤每天东奔西跑,风吹日晒,有时连水都喝不上,离办公室远的地方坐车得两个小时,还要提很多东西……一直在社联工作着,曾以为自己早已能够适应社会上的节奏,面对工作也能够比其他人显得更加的从容些,不过真的实践了才发现,我还差得很远。社联只是让我们初步适应,它与实际的工作还有很大的区别,这次的实践让我更清楚的认识了自己。当然,工作虽然辛苦,可是有时的一句“谢谢”或者“干得不错”就能让我无比快乐,忘了所有烦恼。

最后还要感谢学校让我们走出校门感悟工作中的辛酸,更要感谢国家干细胞产品产业化基地间充植干细胞库的各位领导给我提供了一个实习的场所,及各位员工对我的关心和照顾,这一个月的经历将成为我以后工作时的一笔来之不易的宝贵财富。

第四篇:兵马俑考察报告

作为一名美术师范的学生,我对兵马俑早已心驰神往。也曾翻阅许多资料,查阅书籍,以试图从这些地方领略我国古代文物的风情。然而纸上学来终觉浅,这次,我终于能够前往陕西历史博物馆,一览生活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秦朝人们当时的文化和工艺。下面,我将这次考察做如下汇报:

一、秦始皇铜车马

来到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院,讲解员首先带我们去的不是著名的一、二、三号坑而是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厅。

整个厅里面主要就是两辆马车,它们都是秦始皇的銮驾。第一辆是修复过的真品,第二辆则是在送去北京之后放在这的是一件高仿品。两辆马车是按照真实比例缩小一半的大小,所有细节刻画的栩栩如生。

它们均是四匹马拉车,中间的两匹我们称为服马,主要是驾车的,边上两匹马我们称为骖马,主要是辅助中间两匹马拉车。为了能够让这四匹马齐心协力地拉车不要互相碰撞,当时的人们在中间两匹马上装了胁驱,这可以防止骖马过分靠近。每匹马脖子上套的金银链,我觉得是最不可思议的珍品,在如今科技发达的21世纪我们都很难把金银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但在当时的秦朝,工匠们却做到了这一点,每个衔接处都如此流畅和完美。马匹身上的缨络和链条所用的铜丝直径仅半毫米左右,有的甚至更细,难以想象,在当时那样艰难的情况之下,它们竟然能够完成如此作品,可见当时的工匠技艺之高超,足以令现今的我们仰止。

第五篇:考古实习报告

四月的西安,似已入夏,我们便来到古都西安,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百二十余师生,先后考察了秦始皇兵马俑,半坡遗址,永泰公主墓,乾陵,汉阳陵,陕西省博物馆,大雁塔,碑林,古城墙和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在为期一周的考古实习工作中,我们付出了汗水,去也收获了知识,了解了田野考古发掘方法和技能,知道了历史文物的的保护和修缮。工作之余的生活,在陕西师范大学的帮助下也度过的很愉快。整个实习,既锻炼了身心,又拓宽了眼界,大家收获良多。

现将本人所考察的有代表性的遗迹和文馆做归纳整理,详述如下:

一、秦始皇兵马俑

兵马俑多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我们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气氧化,颜色不到十秒钟瞬间消尽,化作白灰。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据《汉书》和《水经注》记载,秦始皇陵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凿毁。北魏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说,项羽入咸阳之后,以30万人运了30天还没有把东西运完。以后,关东盗贼又将铜棺窃去。后又有牧羊人因寻找遗失的羊,持火把迸入墓穴,不慎失火,将陵墓彻底烧毁, 说大火延续烧了90天都没灭。据说,方圆数十里的陵区地面,也随着一些陪葬坑和陪葬墓的坍塌而下陷了好几米。这样使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荡然无存,地下埋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些记载都被当今考古发现所佐证。秦始皇陵发现的陪葬坑、陪葬墓几乎都遇到过被盗和火焚的破坏。

二、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该遗址1953年春发现,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从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后发掘5次,延续近4年时间,揭露遗址面积达10000平方米,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共发现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近万件文物。

半坡聚落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居住区在中央,分南北两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动用的大房屋,还有若干小房子,其间分布着窖穴和牲畜圈栏。居住区有濠沟环绕,沟北是公共墓地,沟东有陶窑场。据研究,此聚落是集聚两个氏族的部落住地。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出土斧、锄、铲、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农具,镞、矛、网坠、鱼钩等渔猎工具。还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常见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从陶器上发现22种刻划符号,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发现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 2个男子和4个女子 ,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有木板葬具,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

三、永泰公主墓

关于永泰公主之死,《资治通鉴・则天顺圣皇后》中说“太后春秋高,政事多委张易之兄弟,邵王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窃议其事,易之诉于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迫自杀。”这段话意思是永泰公主之死是武则天下的毒手,是张易之兄弟向武则天告密所致。

永泰公主墓于1960年至1962年发掘,是属封土堆墓,其墓穴是用砖砌的,由墓道、过洞、天井、雨道、墓室构成,全长87.5米。墓道是一条宽约2米的斜坡,进入过洞直至狭窄的雨道,两旁洞墙内有6个小龛,里面 放着彩绘陶涌、骑马俑、三彩马及陶瓷器皿等随葬品,造型逼真、工艺精湛。从墓道到墓室还绘有丰富多彩的壁画,有宫廷仪仗队,以及天体图、宫女图等。尤其是墓室中放置的一具石椁,石壁上线刻着15幅画面的仕女 人物画,其造型之美,实为罕见。在这些人物中,有的上着披贴、下穿长裙;有的身着男装;有的身穿长褂,腰束锦带,带上缀有荷包;有的脚穿如意鞋;有的身着短袄长裙,或捧壶,或托盘,或弄花,或拱手,或对话等等,所有这一切均展现了当时宫廷生活的情景。此外,石椁两扇门的顶部,还刻着一对鸳鸯,张开羽翼,相向飞舞,象征着墓内主人夫妻恩爱。

此墓曾被盗过,墓道中有一处留有盗贼进入的痕迹。出了墓道,可从墓的两旁道路直上墓顶,在墓顶上可看到临近的章怀太子、懿德太子墓等。墓前还有陈列室,存放出土的随葬品。

四、乾陵

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气势雄伟壮观。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 “乳峰”。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40万平方米。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计537级台阶,其台阶高差为81.68米。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源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现在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王帝之墓”12个大字。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是从乾陵开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袭到清代,历代大同小异。

五、汉阳陵

汉阳陵,又称阳陵,是汉景帝刘启机器皇后王氏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高陵县

三县区。始建于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竣工,陵园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修建时间长达28年。

汉阳陵出土的汉俑十分引人注意。他们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约60厘米高,赤身裸体且没有双臂。据研究,这些陶俑在刚刚完工时都身着各色美丽的服饰,胳膊为木制,插入陶俑胳膊上的圆孔,以便木胳膊可以灵活转动,但经过千年的风霜之后,衣服与木胳膊都已腐朽,因此只剩下了裸露而残缺的身躯。兵马俑的队伍中有一部分是女子,大多面目清秀,身材匀称,但也有一些颧骨突起,面貌奇异,可能是当时的异民族兵员。比起秦始皇兵马俑的肃穆与刚烈,阳陵汉俑显得平和而从容,正反映了“文景之治”中的安详的社会氛围。

六、陕西省博物馆

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则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中国历史上强盛的周、秦、汉、唐等王朝曾在陕西西安附近建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广,其中有精美的商、周青铜器,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以及汉、唐金银器,唐墓壁画。堪称陕西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象征。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誉为“华夏珍宝库”和“中华文明的瑰丽殿堂”。

七、大雁塔

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层砖塔。在武则天长安年间重建。后来又经过多次修整。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仅明、清朝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

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通高64.5米,塔身为七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在塔内可俯视西安古城。

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迹,是古城西安的象征。因此,西安市徽中央所绘制的便是这座著名古塔。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取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 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高180尺的五层砖塔,后在武则天长安年间改建为七层。

大雁塔通高64.5米,塔体为方形锥体,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在实习的过程中,既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一些遗憾。喜悦的是,亲眼见到了很多文物古迹,领略了古城西安的风土魅力,感觉自己的阅历和见识长了不少。遗憾的是,毕竟实习时间短暂,我们对考古工作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只是在看别人成果,听人讲如何做,未能够亲身感受、处理一些具体工作,所以未能领会其精髓。但时通过实习,加深了我对历史(考古)知识的基本理解,丰富了我的历史(考古)常识,使我对考古工作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认识到要做好历史(考古)工作,既要注重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把实践与理论两者紧密相结合。

不要以为考古工作是很无聊和乏味的,老祖先留下来的这些东西都是无价之宝,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一定要懂得珍惜和爱护,并向身边的人宣传保护文物遗迹的重要性。

第六篇:兵马俑调查报告

西安秦兵马俑的考察报告

考察时间:2011 年8 月26 日——2010 年9 月1 日

考察地点:西安秦始皇陵墓

考察目的:通过实地参观考察,感受古城西安的历史遗韵,特别是秦陵兵马俑被发现之后,沉睡于地下2000多年的8000多名秦王将士,重新威武雄壮地陈列于世人面前,立即被世界公认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兵马俑文化考察报告

【内容摘要】五一前往参观了秦始皇陵兵马俑,正好赶上123号坑都开放,看着气势宏大的兵佣阵和做工精美的铜车马,感觉非常震撼!以下是关于秦皇陵兵马俑的一些介绍,以及在当时历史时期(秦朝),兵马俑所体现出的中国文化。【关键字】介绍、艺术价值、科技、兵马俑与秦朝兵制、兵马俑的历史地位

将军俑

一号坑

铜车马

兵俑阵

一、兵马俑介绍

秦兵马俑以其巨大的规模,威武的场面,和高超的科学、艺术水平,使观众们惊叹不已。

二、我所看见的兵马俑

兵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东的横队,每列有武士俑70个,共210个,似为军阵的前锋。后面紧接着是步兵与战车是的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米,似为军阵主体。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虽为面南和面北的横队,每队约有武士俑180个,似是军阵的两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为军阵的后卫。武士俑朋的身穿战袍,有的身披铠甲,手里拿的青铜兵器,都是实物。组织严密,队伍整肃。几十匹战马昂首嘶鸣,攒蹄欲行。整个军处于整装待发之势。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三、兵马俑与历史文化

(1)从兵俑的排列看秦王扫六合,一统天下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始皇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他凭借武力征服中国,活着的时候是天下霸主,死了以后决心要把这支无敌军队带到地下,以显示自己的至尊地位。于是制造了这成千上万陪葬的陶俑。

在六国中,秦国是西陲大国。它挥鞭东进,吞并齐楚燕赵等六国,创下一番不世伟业。兵马俑气势轩昂,向东排列,正是体现了秦皇统一天下的壮举。兵马俑带给我们的视觉盛宴,是不消翻阅史料,便知道秦军并吞八荒,横扫天下,万马奔嚣,鉄戟森严之历史气象。(2)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这批兵马俑的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俑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脸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异。从它们的装束、表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这里有长了胡子的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有初上战场的青年。身高达1.96米的将军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种坚毅威武的神情。那个武士俑,头微微抬起,两眼直视前方,显得意气昂扬而又 带有几分稚气。那个身披锨甲,右手执长予,左手按车的武士,姿势动作显示出他是保卫的车士俑。

另外,陶俑运用的彩绘技术,使用了诸多丰富的矿物颜料(秦俑彩绘主要有红、绿、蓝、黄、紫、褐、白、黑八种颜色。如果再加上深浅浓淡不同的颜色,如朱红、粉红、枣红色、中黄、粉紫、粉绿等,其颜色就不下十几种了。化验表明这些颜色均为矿物质。红色由辰砂、铅丹、赭石制成。绿色为孔雀石,蓝色蔚蓝铜矿,紫色为铅丹与蓝铜矿合成,褐色为褐铁矿,白色为铅白和高岭土,黑色为无定形炭。这些矿物质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颜料。秦俑运用了如此丰富的矿物颜料,表明2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能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这些颜料。),这在彩绘艺术史上,以及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

陶俑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强烈的时代特征。这批兵马颂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3)兵马俑与冶炼技术

兵马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矛、戟、弯刀以及大量的弩机、箭头等。据化验数据表明,这些铜锡合金兵器经过铬化处理,虽然埋在埋土里两千多年,依然刃锋锐利,闪闪发光,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冶金技术,可以视为世界冶金 史上的奇迹。(4)兵马俑与秦朝兵制

秦始皇陵出土的绝大部分武士俑都是步兵俑。由此可以看出步兵是秦代军队构成中的主体。秦代车兵虽已不是军队的主体,但仍然是战斗编组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兵种。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出土的情况看,车兵既有单独的编队,也有与步兵相结合的编队,还有与骑兵相结合的编队,并有与步、骑同时相结合的编队。这说明车兵既可以独立使用,又可以同其他兵种配合使用,是车、步、骑联合作战中的重要力量。另外,从兵马俑还可以知道,秦代的骑兵已经配备有齐全的鞍。战马都经过严格的训练和精选,高皆1.33米以上。骑士个个精强勇悍,一律穿短甲,手持弓箭。骑兵也是秦代的重要兵种之一.。

四、兵马俑的历史地位

历史本身赋予了秦俑多种历史文化价值。秦俑所折射的历史层面既多又广,在建筑史、服饰史、制度史尤其是王陵制度史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即使秦俑的身高、体魄、服饰发髻、刻记文字以及秦人在俑坑留下的生产工具和劳作痕迹,都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秦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影像,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质,反映出秦兴亡的历史真谛。秦兵马俑在历代陪葬俑中是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国俑葬文化的精华。它是一个威武王朝的写真,是一段消磨不去的春秋史笔,是一首气势磅礴的雄浑赞歌。兵马俑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篇3:关于西安秦兵马俑的报告

关于西安秦兵马俑的考察报告 考察者:范宇(201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班)考察时间: 2012年10月4日———10月5日

考察地点;西安市秦始皇陵墓

考察目的:

通过实地参观考察,感受古城西安的历史遗韵,特别是秦陵兵马俑被发现之后,沉睡于地下2000多年的8000多名秦王将士,重新威武雄壮地陈列于世人面前,立即被世界公认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的创造在中华审美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的。

一、考察地点介绍

有人说把中国比作一棵参天大树,如果北京是这棵树的树冠,那么西安则是这棵树在地下盘结交错的根系。在西安,更多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的积淀,文化、习俗、价值、美德、传统甚至糟粕。你很难用三言两语将其概括、归类、分析直到总结。这里所有过去存在着的、现在存在着的,你只能先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之后再下结论不迟。这里遗留下太多太多的东西。事实上,你所见到的一座座建筑、一堆堆墓冢,并不能代表这座城市。这里的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那些已经逝去但又好像从未离开这块土地的一位位伟人的灵魂和他们的诗篇、传奇、自豪或是悔恨。

二、考察的基本情况

为顺利完成此次考察任务,我们事先进行了考察活动行程线路、人员分配的详细安排确保整个行程有条不紊。

所有成员互相帮助,密切配合,我们的考察活动进行的很顺利,于10月5日完成考察任务后顺利回到学校。

(一)秦兵马俑的审美特征 1974年3月,陕西省临潼秦始皇陵东侧的西杨村村民在挖井时偶然发现了一个令世界震惊的奇迹,经过考古工作人员的精心发掘,一个重大的历史遗存横空出世,随即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它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的最为壮观的发现”,这便是闻名遐迩的秦始皇兵马佣。

秦兵马俑的主要审美特征: 一是逼真写实, 二是深沉雄大。1)千人千面的逼真写实

兵马俑从造型艺术角度上,追求的一种高度的写实性风格,秦俑将士无论是从形体比例、面部结构还是神态仪容都十分准确生动。秦兵马俑的写实并不只是简单地按照现实摹刻下来,而是经过了艺术的处理。不同的人物外形,不同的官阶,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精神面貌,如此这些都体现在了秦俑的身上,可见它的造型刻画不仅实现“形似”而且还达到“神似”。秦俑以头部的刻画最为精致,有的眉宇凝聚,端庄肃穆;有的面庞清秀,微微含笑;有的带有皱纹,一脸老成···通过对面部的精心刻画将秦军的各种人物表现得生动万分。秦俑的传神特征还通过艺术的夸张和提炼表现,它的刻画不是追求细枝末节,而是抓住了关键的部位进行艺术处理。比如说,将眉毛加粗加厚使脸部更有体积感,胡子处理成飞动或翻卷状,虽然与现实不符,但是却更突出了人物的性格。2)威武雄壮的形象

秦兵马俑形体高大,与秦以前的陶俑相比,体型要高大的多。秦以前的陶俑,一般高10-30厘米;秦以后的陶俑多数高30-50厘米。而秦俑高度一般约1.8米,最高者达2米。另外秦俑数量众多,据初步统计,三个俑坑内有各类武士俑7000多个,陶马600多匹,战车140余乘,各类青铜兵器数万件,以群塑的形式出现,这与西方雕塑艺术多为个体作品的形式迥然不同。秦兵马俑数量之多为世罕见,仅一号坑就埋藏着兵马俑6000余件,组成一个由战车、步兵相间排列的长方形庞大军阵。像这样的群塑形式,在西方雕塑史上是根本找不到的。专家认为,秦兵马俑开创了中国雕塑史上纪念性大型群塑的先河。

(二)秦兵马俑艺术的青铜遗韵

在秦陵兵马俑庞大的俑群中,人物的面部表情是很丰富的,人物的动作也是各具姿态的,但是不管是在整个俑阵中看,还是一件件地单独看,都有一种人物形象差不多的视觉效果,这和商周青铜器纹饰给观者的感觉一致,在众多的青铜兽面纹中,存在着很多细节上的不同,但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一样的。

这些兵马俑虽然是陶质的,但是表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青铜般的气势。而这种情况在商周的彩绘陶上也曾大量出现过,在很多墓中出土的仿青铜的陪葬陶器都是青铜器般的神秘、庄严而不是陶器原本的活泼、流畅感。经过反复的观察就会发现,秦兵马俑在造型上存在的青铜遗风非常明显。

三、现状及解决方案

天进行人工喷药才将霉菌完全消除。因此,必须在科学化掌握文物保存环境的基础上,提出控制治理对策,最终从目前的抢救性保护转变成预防性保护。

四、考察体会

我们到达秦始皇陵是在下午,我不知在想着什么的时候就已经进了兵马俑的大门,顿时我们就被震惊了一下。我想这种感觉不是亲眼看到,从图片或其他媒体上是体会不到的坑里的兵马俑一行行,一排排十分整齐!这真像秦始皇率领的千万大军前去迎战,杀得你死我活!兵马俑不但宏大,而且兵马俑的神态端庄,栩栩如生。所有的陶俑都是有颜色的,因为陶俑年代久远,在刚开始挖掘陵墓时没有保护措施,大多数颜色都剥落了,所以陶俑都显出青灰色。因为去的时候并不是工作日,所以没能现场看到专家对挖掘出来的兵马俑进行修复工作,蛮遗憾的。期待下次有机会再来吧!

实的同时,兵马俑的制作者很巧妙地对重点部分进行了适当的夸张,以凸显主题。我们知道,东方人的面部轮廓比较平,如果完全按照真实的眉骨眉毛塑造,就会平和圆润,这样近看尚可,远观就会模糊不清。秦俑的制作者在这里很巧妙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加大眉毛的厚度,把眉骨塑造的棱角分明,这样近看细致,远看明快清晰,并且这种夸张并不会让人觉得不真实,反而让人感觉人物的性格鲜明突出。没想到这么长时间过去了,古人的审美习惯竟然和现在我们倡导的如此一致!篇4:来自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调查报告

来自世界第八大

奇迹的调查报告

2007-10-11 陕西日报 1974年3月下旬,距骊山北麓秦始皇陵约1.5公里的陕西临潼县西 杨村农民要在村南打一眼直径3米的井。3月29日,村民从井下挖出了 一些陶俑的碎片。当挖至距地表4.5米时,残破的陶俑出现了,并发现 了铺地的青砖。县文化馆获报后派人发掘清理,认定是秦代大型陶俑。6月24日,一份题为《秦始皇陵发现一批秦代武士陶俑》的内情递到了 《人民日报》编辑部,成为披露秦始皇兵马俑的第一篇文字报道。沉 睡了2000多年的秦俑横空出世,举世皆惊。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自陶俑被发现后,经过考古工作者的精心勘探和发掘,证实是座 规模宏伟的大型兵马俑坑(即一号俑坑),里面埋藏着和真人、真马 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约6000件。这一巨大的发现,在中国和世界上 引起了轰动与震惊。如何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使它免遭风雨

棕灰色调,配以秦俑头像浮雕,历史感浓郁,内部天顶采用了焊接球平板网架结构,有着鲜明的工业时代特征,与坑内古朴的秦俑形成强 烈对比,给人以思索和震撼;此外,文物陈列楼实现了一种典雅、豪 放的风格,大理石外观给人以朴素的美感,内部装潢融合了秦代的特 征性元素,细看之下,能引人遐思,流连忘返。

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

馆列为国家文物局彩绘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

不仅如此,在二号坑发掘工作中,考古队员还非常重视文物保护 工作。他们充分利用电脑技术,将绘图、照片资料扫描储存于计算机,将有关文字资料也打存于计算机。另外,还利用现代摄录像设备和编 辑系统,将发掘清理工作的全过程搜取为形象、直观图像记录资料,同时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将1000多张照片一一扫描输入计算机,拼合成一张完整的棚木遗迹全景照片。

成果辉煌 举世共享

家和地区的65个城市巡回展出,观众超过2000万人次;1983年至1988 年和2002年至今,秦兵马俑先后在国内14个省市和13个城市巡回展出,加之开馆前参观人数,海内外共有8000多万人次参观了秦兵马俑,堪 称中国在世界上被参观最多的出土文物。守土有责

安阳市洹北中学 崔合庆

原始氏族的文物从摆放上呈现了先人的发展轨迹。迫于生存的需求,很远古时遗留的多为生产生活工具,这些工具的演变经历了一个由粗糙到精细、由少到多的过程。在远古的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基本可以说无生产工具可言,只是利用天然的石块和树枝来狩猎,进入新石器时代,出现了石锄、石凿、石镰、石锛和带孔石铲,从这些工具观察,可以清楚地发现制作工艺的进步,在石凿和石铲的尖端及其它工具的细微之处都打磨地相当精致,如凿尖虽然破损但余部平整可

见,石锄的锄头一端刃口比较锋利。另外这时候从发掘的文物现场看,原始人对于工具的组合使用也有相当深刻的认识。从原始的氏族社会进入奴隶社会,西安附近的关中地区长期以来是周人的活动区域,且公元前12、13世纪周文王、武王把丰京、镐京(今沣河中游地区)定为都城随后灭商。在这一范围出土文物中,青铜器逐步出现,但基于年代不同,青铜器从用途到制作都经历不同的阶段,大体上是年代久远的应用范围小、制作工艺较粗糙,年代靠后的使用范围广、制作工艺精致;从展品可见青铜器大多为祭祀用器(礼器),尤其以鼎为主,例如公元前16到11世纪的饕餮纹鼎、王鼎(公元前1027——771)、最为有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等,但也有一部分是用于烹饪,反映了中国“吃”文化的源远流长。西周前时,青铜器制作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无论从规模还是技术上都登上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在器具上铸出各种想象中的怪物和人类劳作场景的图像,并且出现了乐器,如:柞钟、师丞钟。到西周中晚期青铜兵器增多,主要有乾、戈、斧以及后来的剑,这也说明西周中晚器生产力的发展,冶炼、制作工艺的迅速进步,青铜已不仅用于神器制造,而是更多地参与到社会生活器物制作中来。在周人及周的时代,陶器起初还起着重要作用,但随着青铜器的普及它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陶器在这时的主要用途还是容器,像陶鬲、陶壶等广泛使用,同时还烧制陶水道、砖等其它建筑材料。这一时期还值得一提的文物还有石謦(公元前1027——771年,乐器);残片丝绸(公元前947——858年)的出现使我国“丝绸之国”的称号提前数百年;在一个展台内我看到刻有石鼓文的大石;更为可贵的这时还出现了金和金币。西周之后,政治中心一度东移,然而随着秦的强大及其统一,政治中心有回到西安和关中地区,此时最值得称道的是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可是秦砖的声誉却流传至今,这与关中地区先民酷爱烧制陶器

可能有很大的联系。秦以后,中国迎来了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西汉。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近二百年的时间,西安(当时称为长安)作为汉都历经风霜雨雪。西汉的盛世得益于帝王的与民休息政策,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在出土的文物中种类繁多、做工细致、数量巨大的器具也印证了这一点。文物中铁农具令人叹止,有铁辟土、铁镢头、铁铧等。同时西汉的建筑材料在秉承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精雕细刻,汉代制造的砖质密、量重、体大,有长方形、正方形,分实心砖和空心砖;砖的正面多有装饰图案,如在一空心砖正面多以狩猎图纹,而侧面则满饰几何图案,使砖显得华丽;汉代最为引人注目的建筑材料是瓦当——直到今天还可以在许多古代遗留下来的建筑物上看到,其多用于建筑物的椽头上作护椽之用,并有装饰之妙功,大多为圆型也有半圆,图案多是云纹,刻有文字说明。在西汉,手工业也发展到极高的水平,出土的一方皇后玉玺仅有几立方厘米,磨制光滑,刻字清晰;而宣子孔铜镜和连弧纹镜代表着西汉制镜的高超技艺,镜背的花纹无论兽、花均线条凹凸起伏,明晰可辨;再有仿真流金蚕,透过放大镜蚕体上的纹路十分清晰;另外,出土文物中的灞桥纸残片、铜灯、丝绸残片??均代表着当时手工业劳动的巅峰之作。两汉后中国社会又经历长达四五百年的**,随后又迎来了封建社会的另一盛世——唐。

推荐专题: 实习报告模板 医院实习报告 兵马俑实习报告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