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总结 > 实践报告 > 详情页

劳动的实践报告

2022-07-18 17:16:09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劳动的实践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劳动的实践报告》。

第一篇:劳动的实践报告

为使广大团员青年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家乡建设做贡献,过一个祥和、文明、充实而有意义的寒假,根据团中央、团省委、学校党委、团委有关文件精神,在院党总支、团总支的总体部署下,经济学院积极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活动的主题

今年寒假经济学院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强化社会责任感,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共组织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两支团队近300人分赴全省各地进行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围绕我校学生的培养目标,突出国情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广泛动员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强化社会实践经历,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学习、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且在实践中提高了自身素质,落实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了青年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今年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仍然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原则,充分发挥了青年学生的智力和人才优势,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强化对国情和省情的认识,传播科学技术和文明新风,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活动的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真情助困进万家”为主题,充分发挥大学生知识技能优势,以分散为主,按照就近、就地、就便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三下乡”活动和“四进社区”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心送到群众中去。

三、活动的重点内容和形式

经济学院今年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经济学院学科和专业优势,采取点面结合、集中组队与就近就便分散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活动形式重点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为主,由各年级(部)围绕以下主要内容组织青年学生就近就便参加。

(一)社区文化服务与社区需求调研活动。下学期,经济学院即将启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行动计划。为确保此项工作有效开展并建立长期机制,各个学院要利用学生返乡的机会,深入所属社区开展社区文化服务和社区需求调查活动,重点掌握城市社区的各个类型、现状以及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需求情况,总结了以往大学生开展社区服务的经验和教训,对下一步我院开展大规模的社区服务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各学院不仅发动广大同学深入调研,写出调查报告,各年级、班级还专门组织力量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开学后组织了学生召开座谈会,汇总掌握有关情况,向院团总支提交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我院开展好社区服务活动提供政策依据。通过各个年级的汇报情况可以看出,我们的这一次调研显示了青年大学生的社区优势,知识优势以及年龄优势,通过调研同学们知道了一些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所不为所知的东西,获得了许许多多有价值的信息。

(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考察访谈活动。我们组织青年学生进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考察访谈活动,青年学生在学习考察访谈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科学思想的伟大精神力量转化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的生动现实和杰出成就,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认识,学习领会了党的十八大的精神实质。我院青年学生进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考察访谈活动要充分发挥青年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专业技能优势和优良的政治素质,通过发放张贴宣传品、开展社会调查等形式,积极为农民群众开展支教扫盲、文艺演出、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等多种服务,把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送到农村基层,在服务中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寻访党的革命历史旧址、走访老党员、考察农村改革开放成就、与地方党政干部座谈等形式,重点了解了基层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发生的积极变化,使广大青年学生学习、继承了党的优良传统,从中学习和借鉴新鲜经验,接受正面教育,坚定理想信念。

(三)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

(1)组织留校学生深入学校附近的社区,宣传十八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引导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来,为社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好事、做实事;

(2)组织返乡同学依照“就地就便”原则,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开展法律咨询、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等科技、文化、卫生服务等活动,为城市、乡村的发展做贡献。

(四)“繁星计划”基层文化建设专题调研活动。按照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共青团山东省委的统一部署,在去年暑期组织大学生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基础上,继续利用了寒假的时间,深入研究分析社会各方面状况开展文化建设调研活动,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成果和对策建议。开学后各年级抓紧汇总了有关调查报告,择优上报院团总支参加评奖。

(五)寒假社会调查和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为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竭诚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大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大学生利用的返乡机会,自主的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就业见习和社会调查等活动,增加了大学生职业体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同时以论文或调查报告形式进行总结与归纳。

(六)“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专题调研活动。“挑战杯”山东大学第九届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已全面展开。参赛学生充分利用了寒假时间,做好课外学术科研项目立项准备,并投入项目运作。经济学院的各个系、各个年级重点准备了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类作品,以及一些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做好了重点项目的论文撰写、调查实施和实验测试、实物制作等工作。下学期初,学院将选择部分优秀项目予以立项资助,备战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四、活动的特点

1、我院的本次活动将宣传实践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入学习、宣传、实践,积极结合起来,利用大学生的思想优势、知识优势和群体优势来推动农村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服务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2、把社会实践与个人青春创业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为企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为今后学生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3、自发性和有组织性结合。本次社会实践出现了许多同学通过自发组织的形式去实践科技下乡知识宣讲活动。

五、总结

我们通过精心组织,认真发动以及同学的自发组织,各系、各年级的高度重视,充分发动,保证了大多数学生投入到活动中去,使活动搞得扎扎实实、丰富多彩。实践活动结束后,各系、各年级写出了活动总结,通过开展“实践归来话成就”主题活动,组织了参加“三下乡”寒假社会实践学生展开交流,选树典型,加强宣传,扩大教育成果。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积累了经验,获取了各方面比较全面真实的材料,对以后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提供了素材。

第二篇:社会调查报告

我们都知道物极必反,人口的容量也只有环境的容量相适应才能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鉴于人口的压力,,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家庭所占比例更是逐年增高,独生子女逐渐成为中国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相应,独生子女的心理卫生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经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当代独生子女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环境产生了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

独生子女比起非独生子女更任性、发脾气、敏感、胆小、孤独,内向等情绪问题;生活自理能力差、独立生活能力差,经不起生活磨炼常常难以适应社会等适应能力。

自我中心意识强、性格独立、依赖性强,一旦受点挫折就发脾气,缺乏责任感,,不愿与人分享,团队协作意识差,且懒惰自私等性格问题。

这些状况的产生是有深刻的原因的。经过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由于市场经济引入了竞争机制,从而为人们充分发挥能力,展开公平竞争提供了可能,且这竞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更加激烈。社会的现实,冲击了处在伊甸园中的大学生的平静心理,特别冲击着那些自始自终都在“保护伞”下长大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当他们遇到老师的批评、考试的失败、评奖的落选等现实受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或自暴自弃,盲目混日子;或临阵退缩,申请退学而逃之夭夭…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个人至上、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特别是现在高校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后,他们的去向更趋向于功利化和实用化,对政治活动,集体活动不感兴趣。

二、家庭因素

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往往从家庭生活,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的,独生子女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更甚。

1、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颇高,某些家长将独生子女作为家庭的轴心,给予特殊的家庭地位,一切活动均围着独生子女转,处处受到特殊照顾。这种特殊的家庭地位会使独生子女养尊处优,高人一等,逐渐变得骄傲自满,没有礼貌,没有同情心,助长了"自我中心"意识,扭曲了性格,从而形成了骄横拔扈、不顾他人的自私心理。同时家长对其前途充满憧憬,一心只督促其学习,但对其能力、兴趣、需要方面缺乏理解,常常强迫孩子学习,这导致独生子女缺乏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能力。

2、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家长们错误的爱。家长用过分的爱满足他们的要求,百依百顺,过于保护。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没有挫折的体验,这导致独生子女形成依赖性格,遇事退缩,自制能力差。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小皇帝、小公主,家长因宠爱他们而对他们的行为很少约束,只怕呵护不足,这导致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养成唯我独尊的任性个性,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3、家长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是独生子女家长们的普遍心态。可能某些家长是非本意地只生一个孩子,“望子成龙”的愿望便十分迫切,他们不顾孩子的素质与兴趣,也不重视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硬是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到子女身上。在学习上要求过高,进行过难的训练,超越子女的实际水平。一旦子女学习成绩下降,就恨铁不成钢,对子女施加压力或加以惩罚,致使某些独生子女对学习产生恐惧感。结果事与愿违,反而伤害了子女。另外父母的过高期望也是独生子女的一种巨大心理压力,日久会导致子女人格扭曲、心理变态或产生反社会行为。

4、独生子女过早进入成人世界80年代以来,我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常诉寂寞的幼儿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这说明了独生子女缺乏与小朋友共同生活的体验,渴望与同伴交往。许多父母将独生子女送进了托儿所、幼儿园,让独生子女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培养互相帮助、学习、竞争的情感。这些举措是很正确的。但有的父母不懂得同伴关系的心理价值,只让独生子女生活在成人的世界里,向其灌输成人的思维模式,过早地将他们拖入成人世界,失去了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模仿与交往的机会,失去了童年的欢乐与集体活动的乐趣,在精神上造成极大的损失。

三、教育因素

进入学校后,独生子女在生活上由父母包办的现状被住集体宿舍,吃饭上食堂排队,衣服自己洗,日用品自己准备的生活方式所代替;同时,尤其是大学里学习内容多,难度大,中学时代教师“保姆式”的教学被更多的自学所替代。因此,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第一次离开故乡,远离亲人,失去父母的直接照顾的客观环境下,面临这些生活与学习上的困惑,使他们手足无措,处于失落状态,特别是在遇到学习困难,大学生活条件差时,更唤起思家心理。另一方面,对刚刚融入集体生活的独生子女学生来说,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因集体成员来自不同层次家庭,加上地区间的差异,要适应并融入这个集体,对独生子女学生来说并非易事。因此当人际关系处于冷漠、疏远、紧张状态,则将直接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独生子女自身的因素

独生子女学生自我意识强,自我控制能力差,表现在自以为是,趾高气扬,傲慢无礼,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容易追求超出本身能力所能及的东西。

既然独生子女存在着心理问题,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帮助引导独生子女健康成长,发挥他们的长处。我们认为应从一下几方面着手。

一.摆正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位置

儿童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和家长的不正确教育方式,容易使儿童形成“自我中心”状态,严重危害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形象与地位。要维护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首先必须摆正他们在家庭中的位置,使其认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逐步培养自我服务的习惯,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自我中心”摆脱出来。

二.爱与教相结合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指出:“溺爱本身是一种伟大的情感,但会使子女遭到毁灭。”爱子女本身是教育。爱得合理、恰当,可使子女感到安全、温暖,激发其求知欲及探索动机,成为健康成长的力量。但若溺爱纵容则会害了子女。在怎样爱子女上,家长可参照以下五个方面:

1、既爱又不溺爱。

2、.给予宽松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又有严格管理与要求。

3、注意德、智、体全面发展,又不忽视个体差异。

4、使热情关怀与严格要求和谐结合,不姑息迁就。

5、对独生子女的优点鼓励赞赏而不过分,对其缺点则应予批评教育。

三.教育统一要求一致

在家庭教育中,所有家长均是独生子女的教育者,要求达到预期目的家长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以身作则。除循序渐进外,还须掌握一个原则:统一教育态度、要求与方法。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家长需相互合作,统一口径,是非明确,既要有说服力,又要有权威性,以增强教育影响。至于学校与家庭,家长与老师之间亦须采取一致态度,相互联系、支持,方可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四.儿童教育儿童

同伴关系是发展儿童认知与社会技能,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支柱,也是儿童社会化的必由之路。在同伴关系中,儿童的生理与心理方面处于近乎相似的水平。他们是平等互惠的,而儿童的道德情感发展正是建立在这种平等合作的基础上的。所以,家长送独生子女上托儿所、幼儿园是十分明智的举措。因为托儿所或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可使独生子女逐渐产生与其他小朋友建立友谊的意识,懂得别人对自己的要求与评价、信赖与理解。同时可以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掌握一定的社交能力。

五.掌握规律全面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既有阶段性和连续性,又有个体差异。即使年龄相同的儿童,其表现也可极不相同。顺应发展规律进行教育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前提,且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心理卫生问题的矫治

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大多属于教育上的偏差。家长可参加一些座谈会、家长学校,或者阅读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书籍,了解各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增强这一方面的知识。一旦独生子女出现心理发育偏离现象,应早期干预,效果较好。如果某些独生子女出现认知、情绪或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家长应带他们到心理卫生咨询机构进行必要的检测与会谈,取得指导,及时矫治。

关于独生子女社会问题调查报告

我们都知道物极必反,人口的容量也只有环境的容量相适应才能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鉴于人口的压力,,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家庭所占比例更是逐年增高,独生子女逐渐成为中国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相应,独生子女的心理卫生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经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当代独生子女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环境产生了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

独生子女比起非独生子女更任性、发脾气、敏感、胆小、孤独,内向等情绪问题;生活自理能力差、独立生活能力差,经不起生活磨炼常常难以适应社会等适应能力。

自我中心意识强、性格独立、依赖性强,一旦受点挫折就发脾气,缺乏责任感,,不愿与人分享,团队协作意识差,且懒惰自私等性格问题。

这些状况的产生是有深刻的原因的。经过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由于市场经济引入了竞争机制,从而为人们充分发挥能力,展开公平竞争提供了可能,且这竞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更加激烈。社会的现实,冲击了处在伊甸园中的大学生的平静心理,特别冲击着那些自始自终都在“保护伞”下长大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当他们遇到老师的批评、考试的失败、评奖的落选等现实受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或自暴自弃,盲目混日子;或临阵退缩,申请退学而逃之夭夭…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个人至上、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特别是现在高校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后,他们的去向更趋向于功利化和实用化,对政治活动,集体活动不感兴趣。

二、家庭因素

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往往从家庭生活,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的,独生子女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更甚。

1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颇高,某些家长将独生子女作为家庭的轴心,给予特殊的家庭地位,一切活动均围着独生子女转,处处受到特殊照顾。这种特殊的家庭地位会使独生子女养尊处优,高人一等,逐渐变得骄傲自满,没有礼貌,没有同情心,助长了"自我中心"意识,扭曲了性格,从而形成了骄横拔扈、不顾他人的自私心理。同时家长对其前途充满憧憬,一心只督促其学习,但对其能力、兴趣、需要方面缺乏理解,常常强迫孩子学习,这导致独生子女缺乏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能力。

2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家长们错误的爱。家长用过分的爱满足他们的要求,百依百顺,过于保护。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没有挫折的体验,这导致独生子女形成依赖性格,遇事退缩,自制能力差。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小皇帝、小公主,家长因宠爱他们而对他们的行为很少约束,只怕呵护不足,这导致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养成唯我独尊的任性个性,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3家长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是独生子女家长们的普遍心态。可能某些家长是非本意地只生一个孩子,“望子成龙”的愿望便十分迫切,他们不顾孩子的素质与兴趣,也不重视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硬是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到子女身上。在学习上要求过高,进行过难的训练,超越子女的实际水平。一旦子女学习成绩下降,就恨铁不成钢,对子女施加压力或加以惩罚,致使某些独生子女对学习产生恐惧感。结果事与愿违,反而伤害了子女。另外父母的过高期望也是独生子女的一种巨大心理压力,日久会导致子女人格扭曲、心理变态或产生反社会行为。

4独生子女过早进入成人世界80年代以来,我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常诉寂寞的幼儿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这说明了独生子女缺乏与小朋友共同生活的体验,渴望与同伴交往。许多父母将独生子女送进了托儿所、幼儿园,让独生子女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培养互相帮助、学习、竞争的情感。这些举措是很正确的。但有的父母不懂得同伴关系的心理价值,只让独生子女生活在成人的世界里,向其灌输成人的思维模式,过早地将他们拖入成人世界,失去了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模仿与交往的机会,失去了童年的欢乐与集体活动的乐趣,在精神上造成极大的损失。

三、教育因素

进入学校后,独生子女在生活上由父母包办的现状被住集体宿舍,吃饭上食堂排队,衣服自己洗,日用品自己准备的生活方式所代替;同时,尤其是大学里学习内容多,难度大,中学时代教师“保姆式”的教学被更多的自学所替代。因此,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第一次离开故乡,远离亲人,失去父母的直接照顾的客观环境下,面临这些生活与学习上的困惑,使他们手足无措,处于失落状态,特别是在遇到学习困难,大学生活条件差时,更唤起思家心理。另一方面,对刚刚融入集体生活的独生子女学生来说,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因集体成员来自不同层次家庭,加上地区间的差异,要适应并融入这个集体,对独生子女学生来说并非易事。因此当人际关系处于冷漠、疏远、紧张状态,则将直接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独生子女自身的因素

独生子女学生自我意识强,自我控制能力差,表现在自以为是,趾高气扬,傲慢无礼,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容易追求超出本身能力所能及的东西。

既然独生子女存在着心理问题,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帮助引导独生子女健康成长,发挥他们的长处。我们认为应从一下几方面着手。

一.摆正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位置

儿童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和家长的不正确教育方式,容易使儿童形成“自我中心”状态,严重危害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形象与地位。要维护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首先必须摆正他们在家庭中的位置,使其认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逐步培养自我服务的习惯,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自我中心”摆脱出来。

二.爱与教相结合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指出:“溺爱本身是一种伟大的情感,但会使子女遭到毁灭。”爱子女本身是教育。爱得合理、恰当,可使子女感到安全、温暖,激发其求知欲及探索动机,成为健康成长的力量。但若溺爱纵容则会害了子女。在怎样爱子女上,家长可参照以下五个方面:

1、既爱又不溺爱。

2、.给予宽松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又有严格管理与要求。

3、注意德、智、体全面发展,又不忽视个体差异。

4、使热情关怀与严格要求和谐结合,不姑息迁就。

5、对独生子女的优点鼓励赞赏而不过分,对其缺点则应予批评教育。

三.教育统一要求一致

在家庭教育中,所有家长均是独生子女的教育者,要求达到预期目的家长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以身作则。除循序渐进外,还须掌握一个原则:统一教育态度、要求与方法。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家长需相互合作,统一口径,是非明确,既要有说服力,又要有权威性,以增强教育影响。至于学校与家庭,家长与老师之间亦须采取一致态度,相互联系、支持,方可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四.儿童教育儿童

同伴关系是发展儿童认知与社会技能,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支柱,也是儿童社会化的必由之路。在同伴关系中,儿童的生理与心理方面处于近乎相似的水平。他们是平等互惠的,而儿童的道德情感发展正是建立在这种平等合作的基础上的。所以,家长送独生子女上托儿所、幼儿园是十分明智的举措。因为托儿所或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可使独生子女逐渐产生与其他小朋友建立友谊的意识,懂得别人对自己的要求与评价、信赖与理解。同时可以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掌握一定的社交能力。

五.掌握规律全面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既有阶段性和连续性,又有个体差异。即使年龄相同的儿童,其表现也可极不相同。顺应发展规律进行教育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前提,且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心理卫生问题的矫治

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大多属于教育上的偏差。家长可参加一些座谈会、家长学校,或者阅读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书籍,了解各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增强这一方面的知识。一旦独生子女出现心理发育偏离现象,应早期干预,效果较好。如果某些独生子女出现认知、情绪或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家长应带他们到心理卫生咨询机构进行必要的检测与会谈,取得指导,及时矫治。

推荐专题: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会计社会实践报告 家庭体验实践报告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