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家乡变化的暑期实践报告(推荐4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家乡变化的暑期实践报告(推荐4篇)》。
家乡的变化暑期调查报告
姓名 徐旺班级 电气11003序号29
调查地点:麻城市白果镇
调查对象:白果镇当地居民和工作人员
调查时间:2012年7月23日
调查步骤:1.实地观察。
2.采访。
3.对比、总结。
2012年7月23日到8月20日,我来到位于湖北麻城市区南17.5公里处,与宋埠、城关同为麻城市三大重镇的白果镇,经人介绍在白果财政所实习。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感到了浓厚的乡村气息,也对自己所实践的课题内容有了一些认识。白果镇是麻城市第一人口大镇。下辖51个行政村,1个村民小组和1个居委会。境内山区、耕地、水域比例大体为3:6:1,耕地面积70050亩,水域面积25118亩,宜林面积45803亩,森林覆盖率60%。白果属综合性新型城镇,工、农、商并重,全面发展。2001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重点建设的200个中心镇之一。
当我刚进白果镇的时候,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齐的房舍,以及道路两旁那既有经济效益又能美化环境的果树,与我想象中的农村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后,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里的治安情况相当好。经济上的宽裕和生活上的安宁,使我毫不夸张的用了"安居乐业"来作为白果镇谈家畈村给我的第一印象。以前,谈家畈是白果镇有名的后进村,村级经济落后,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干群关系紧张。自96年付运贵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身体力行,以富民强村为己任,狠抓村级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在短短几年内,村级工作走上正轨。近年来,出现了村级经济良性发展,村风村貌有较大改观。进来中央再次将农业问题作为一号文件,并与时俱进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对于白果镇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在我实习的地方,财政所通过进行补贴等一系列利民的措施来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财政所实习期间,发现白果镇与其他农村有一处显著的不同,即白果镇的主要财政收入并不是像其他农村那样主要来源于农业,白果针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于工业。2005年全镇工业系统有棉麻纺织、机器机械制造,皮革制造加工,粮食食品加工,建筑建材五大产业系列,企业255家,从业人员4790人。拥用省级获奖产品6个,部级获奖产品2个。引进外地企业11家,资金5500万元。尤其是冷冻机厂、压缩机厂等骨干企业
立足市场需求,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联合,开发了一系列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名优产品,打开了国内国际市场,企业得以壮大发展。九十年代,压缩机厂、冷冻机厂成为鄂东地区唯一能生产整机的厂家。压缩机厂还获得国家颁发的生产许可证,该厂生产的0.03立方米空气压缩机远销美国。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冰淇淋机,DB系列蛋卷盃机畅销俄罗斯、蒙古、越南等国家。
工业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根本,而对于一个农村来说也是如此,白果工业的发展一部分来自于起自身顽强的力量,另一部分也来自政策的支持,招商引资,建设新农村都极大的促进了白果经济的发展。工业得到发展,白果镇的城乡建设也去得了可喜的成就,
1986—2005年白果城镇建设投资大,见效快,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全镇大力推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森林植被恢复到解放以来较好水平。加强了对污染企业整顿改造,环境保护工作有一定进展。
白果镇区为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406余人。区内街道呈“七纵六横”的格局,初步拉开了小城市道路框架。街道全长21.2公里,其中硬化路面17.98公里。街道两侧下水道,绿化带,路灯配套完善。主街白果大道长1000米,宽30米,聚集了大多数政府职能部门,金融单位和政法机关。白果正街长800米,为商业中心,街道两侧店铺林立。西环路长2500米,北段宽50米,南段宽42米,属经济开展区。西后街市场占地3500平方米,农副产品交易活跃。镇区内有麻城市第三中学、白果镇中心学校、白果小学、中心卫生院等140多家镇直机关单位,厂、场企业和350多家商店。城镇社会服务功能齐全,水厂日供水3000吨,环卫工人清扫镇区卫生。供电、邮政、电信、交通、政法、城管等部门各司其职,为镇区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1986年以来,农民的居住条件、交通、通讯、饮水卫生得到很大改善。交通实现了村村通机耕路,2003年—2005年,张脑、七松等13个村率先建成了通村水泥路12.67公里。1999年—2004年实施饮水工程,辖区内农村新建自来水厂(站)56个,压水井8700个,受惠群众2.8万人。2005年全镇居民建住宅楼3648栋。农村具有发展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虽说在白果工业对财政的贡献比农业大,但农业是在农村来说始终是重中之重,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根本。全镇耕地面积70050亩,其中水田面积49680亩,旱地面积20370亩,水田中灌溉面积37923.2亩。白果是全市主要粮产区,农业主要作物有稻谷、小麦、油菜、大豆、花生、芝麻、红苕、黄麻等品种。2005年粮食总产36097吨,皮棉693吨,油料3941吨。农业产值19112万元,耕作机械161台。1986年以来,白果、麻溪河两个乡镇大力推
广杂交稻等粮食优良品种,推广应用面积达到90%以上。粮食亩平单产提高200—300斤。棉花普及了营养钵育苗移栽,二十年期间,单产提高100%,创亩产皮棉389.5斤的历史记录。油菜通过普及“双低”油菜大苗移栽,单产提高150%,经济效益翻了一番。桑蚕、苎麻、黄麻等多种经济生产成阶段性发展。1986—2002年,麻溪河、白果大力发展桑蚕生产,共植桑3200亩,产茧15万斤。1986—2001年,全镇大面积种植黄麻,并与企业签订长期购销合同,上世纪九十年代,黄麻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年产黄麻 300万斤。1997—2000年连续4年利用秋季小农闲大搞山丘开发,共连片开发荒山、岗地14000亩,改造老基地1500亩。1999年秋黄冈市在木牌楼果树基地召开基地建设现场会。以木牌楼果树基地为龙头的林果产业在全镇迅速发展。2005年,全镇以梨子、板栗为主的林果基地1.3万亩,年产水果454吨。全镇畜牧饲养品种主要有猪、牛、羊、鸡、鸭等。2005年出栏黄牛1145头,牲猪17308头,在市场经济的导向下,农户饲养家畜的积极性不断高涨,涌现了一大批专业养殖户、养殖大户。2005年全镇养殖大户334户,其中养牛大户23个,养猪大户127个,养鸡大户81个。农业的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和标准,白果镇的农业发展始终走在麻城市农业发展的前列,从省到市都给了白果巨大的财政支持,白果的财政收入年年不断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到,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林业是白果镇又一支柱。全镇林地面积48503亩,其中有林面积29279亩。2005年森林覆率为60.4%。境内主要林木品种有松树、杉树、竹、板栗、梨树、银杏、桃子、油桐、意杨等。山林权属分集体所有、个体所有两种形式,集体占39%,个体占61%。1991年开始,麻溪河、白果分别在辖区内开展“灭荒绿化”活动,历时四年,共灭荒2.1万亩。1994年一举通过省政府组织的灭荒验收。1996—2000年全镇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项目两个,投资100多万元,造林1671亩,其中世行贷款造林1500亩,京九绿化长廊171亩。2002—2005年全镇大面积退耕还林,到2005年,共退耕还林4268.6亩,荒山岗地造林18650亩,栽植各种树苗553.7万株。白果镇工业、农业、林业的发展与白果针的农村改革是分不开的,比如说,白果镇税费改革:2002年,全镇农村税费改革总额为6440634元,其中农业税5229901元,农业税附加1045980元,农业特产税137295元,农业特产税附加27459元。比改革前(1999年)农民六项负担11836315.27元,减少5395681.27元,减辐45.6%,农业税及附加亩平负担由143元减少到78元,净减65元,下降45%。人平负担由155元减少到85元,净减70元,减幅为45%。2004年,在2002年的基础上,农业税由原来的6440634元减少到3518567元,并取消农业特产税。直到2005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再比如说,白果镇综合配套改革:2002年,从农村税费改革开始,全镇综合配套改革随之启动。当年撤销7个农村办事处,镇政府内设机
构由7个减为5个,设立党政办公室、农业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村镇建设办公室和财贸办公室。镇直事业单位减少4个,即撤销教育组;将农技站、农机站、水产站合并为农业服务中心;将经管站和统计站并合为农经统计站。全镇行编人员由74名减至57名。村干部由297人减至185人,精减片会计,组干部582人。镇政府及镇直各单位清退临时工、借用人员、无编人员,代课教师163人。2004年,继续深入综合配套改革。对全镇186名民师进行一次性妥善安置,其中民办转公办24人,退养77人,辞退85人。精减镇党政领导班子职数,由原来22人减至9人。内设机构由5个减至3个,设立党政综合办公室(加挂综治办牌子)、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加挂计生办牌子),行政编制由57人定编到45人。农业服务中心、水利服务中心和文化服务中心等单位整体转制。财政所和经管站职能整合,人员经过考试,综合测评后有21人顺利上岗。
如今的白果的发展离不开工、农、林的发展,也离不开不短的正确的改革!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白果人的梦想,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一段时间内最重要的任务。经过一个月在白果的所见所闻,由那些安居乐业的场景,我相信社会主义新农村离白果正在越来越近!
关于家乡变化的实践报告
××××班 ××× 2015xxxxxxx
实践时间:2016年2月1日至2016年2月22日
实践目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我的家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利用寒假的闲暇时间,走遍了大半个村庄,研究了近几年来家乡的变化。
实践内容:
我的家位于一个小县城中的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最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边缘的推进,我的家乡也是日新月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裕了。
十几年前,村里的路大多都是土路,最好的也就是一条砖头路而已,一下雨就变得泥泞不堪,行走十分困难。雨过天晴之后,土路就变得坑坑洼洼 。后来村里修进了柏油路,慢慢的覆盖了整个村庄,修到了每家每户的门口,人们的出行变得方便了。现在,泥土小路已经不多见了。
过去村里村外都有大片大片的农田,一年四季都不会闲着。冬春种冬小麦,夏秋便种上玉米,有时候也有一些人种各种杂粮,例如红薯、黄豆、芝麻等等。收获是最开心的时候,割小麦,掰玉米,刨红薯,摘棉花……虽然有些累,但是每个人都很高兴。如今,大片的田地被侵占,或者干脆荒废,在田地里辛苦耕耘的人越来越少。许多耕地被建造上了工厂,厂房和办公楼如雨后春笋迅速耸立起来。剩余的耕地也不如从前那样茂盛,专心种地的农民越来愈少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打工,或者在新建的工厂里上班。村庄里的人们渐渐地从农民转变为工人。
打工拿到的工资要比种地的收入多得多,耕地被占也让不少人拿到了钱。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上升,便不再满足于过去的小房子。于是,越来越的人扒掉了他们住了几十年的红砖瓦房,盖起了二层的小楼,装修的精致无比,十分体面。如今小楼房随处可见,而红砖瓦房越来越少,仅有的不多个也掩盖在小楼的阴影之下,而青砖土墙的房屋早已不见了踪影。
年轻一辈的人则更加努力的工作赚钱,每逢过节,尤其是过年的时候,便会有各种牌照的车从全国各地赶回家,和依旧住在村里的父辈们一起过节。现在小汽车进村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了,柏油路修得宽阔,小汽车都停在自家门口,也不会妨碍什么。小孩子们对汽车已经见怪不怪了,自然也没那么好奇了。说起交通工具的变化,早几年前就不见了自行车的踪影,如今在周围工厂里上班的人们都骑着电动车,村里一位在邮局工作的老邮递员几年前也将坐骑换成了绿油油的电动车。
过去,每逢饭时,村里各处便会升起袅袅的炊烟,如今几乎没有人再用那种地锅炉了,秸秆也没有了用武之地,任其堆在墙边,大多数村民更加喜欢使用干净方便的电磁炉。人们新盖的小楼,也不会去新砌一个炉子了。因为挖一个沼气池会有一定的补贴,虽说用起来不是很方便,也有一些人家平时多用沼气做饭。
家乡的人们在过年的时候也和以前不一样了。放烟花的人家越来越多,家家户户的鞭炮一年比一年长,年夜饭也越来越丰盛,小孩子的新衣服一件比一件鲜艳。甚至还有在家门口挂起红灯笼的,无一处不体现着过年时欢喜的气氛,也显示了村里人的生活更好了。
总结:总的看来,家乡发生了变化,其实就是村里人越来越富裕了,生活水平渐渐提高了,这正是改革开放和家乡人民的努力带来的结果。我相信未来我的家乡还将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富裕,人们更加幸福。
一、调查内容
在二十多年前,即是在上世纪80年代,我家乡的居住房子,并不是像现在所看到的楼房,而是多属于瓦盖的房子。这种瓦盖的房子大多数是以整座的形式建造的,其坐地面积为一百多平方米,有四个房间、一个大厅和一个天井。其地基也不像现在由钢筋混泥土筑成的,而是都是大理石那种石柱来当支撑房子的地基,其房顶是用木的柱子支撑的,就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以前的老房子。人们留那个天井是为了采光,可以让房子明亮,也有助于空气的更新。四个房子是分成两排,分布在整座屋子的两边,中间隔着的是个大厅,四个房子中其中有两个是主房,两个偏房,偏房相对与主房略小,一般一个用作厨房,一个当作房间。整座房子看起来是对称的,给人井井有条的感觉。这是当时改革开放初期甚至之前的人们的居住的房子的风格,一个家庭的人聚居在一起,别是一番滋味啊。
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国家的经济增长了,家乡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虽然我们那里的经济不是那么发达,不过温饱问题还是得到了一定的解决,大体上人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也正是这种经济的提高,人们与外界的交流的增强,人们的观念也有了转变。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家乡人居的房子的风格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发生了几个时期的转变。我要介绍的是这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人们对于家庭居住问题的转变,以及介绍伴随着这些转变而一路走来的建筑劳动人民的情况。
我将要介绍的建筑工人,主要是建造家庭住房,就是那么普通老百姓的住房,不是那些承包大型建筑的建筑团体。家乡的家庭住宅,由于人们不想住得那么高,其房子一般都只有两三层楼高,其规模也是可想而知的,这些楼房的规模并没有那么大,针对于这种规模不大的工程,家乡出现的建筑工人队也和我们平常在广州、深圳等大城市见到的工程队不同。首先,是他们的工人团队的规模不同,相对小的工程,其队伍当然没有那么大规模工程的人员规模大。他们是围绕一个工头聚集起来的,因为他们的工程是由工头去接的,工头找到项目后,他才会去联系那些师傅、小工、和泥的工人,他们才因此聚集到一起。他们不像今年上春晚的那些建筑工人那样制服统一,他们去上工的时候,和平常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的发展,他们的生活条件也有所提高,就算是在XX年这样的经济危机的时候,他们的工资还有有所提高,因为我家乡的经济情况不一样,他们在大城市大批失业的情况,却看到了有些建筑材料的减价,所以有些人就借着这样的机会来建筑他们的家园,当然这使得这些家庭式的建筑工人没有遭到失业的结局。这也是农村地区与城市不一样的地方。
在这些建筑工人的主导下,特别是在那些公投的影响下,人们对于建筑的风格也发生了几个时期的转变。正如我上面所说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房屋多是以瓦盖房子为主,钢筋混泥土的房屋还未走进家乡的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当然是得利于改革开放的政策,钢筋混泥土所建造的房子慢慢的走进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得到家乡人们的青睐,因为我们那里是靠海的,当然就不可避免的有台风,虽然台风很少在我们那里登录,不过有时受到台风的影响很大。当风力比较大时,那些瓦盖的房子会经不起狂风的吹刮,“年老”的房子就会被掀顶或是墙壁被吹倒,所以用钢筋混泥土建造的相对牢固的房子自然得到人们的青睐,自然而然的他也慢慢走进我们的生活。到十七、十八年前为止,即在1992、3年建造的房子多是整座,每层楼就如前面讲到的那种四房、一厅、一天井,两边对称的那种构造,只是他们的房顶是钢筋混泥土的。在钢筋混泥土刚刚走入我们生活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当然是在之前房子的格局上建造起来的,由于其地基是使用钢筋混泥土的,其地基比起石柱来的要牢固,由于钢筋的连接,使用这种钢筋混泥土建造的房子比较牢固,不易倒塌。
大约在同一时间段,也伴随另一种风格的产生,其名字就叫“独脚屋”(有点直译的,也有点不标准),顾名思义,这种房子比整座的要少一些,而且刚好就少了一边上的两个房间,只剩下两个房子和一个厅、一个天井,刚刚好不对称了,也就是这个原因,才会叫这个名字“独脚屋”,由于经济的推移,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人们也不那么讲究了,不要求房子两边的对称,一楼的房间少了,人们往上发展,建出来的是楼房,虽然不高,但是土地的使用效率提高了。
到了之后,大约六、七年前开始,又一个时间段的风格出现了,这种风格的房子被称作“平房”,这种平房较之前的“独脚屋”而言,小了一半,一楼只剩下了一个厅和一个天井,厨房就设在中间,从门口走进去,经过一个天井,就可以看到厨房,厨房没有什么墙壁遮挡的,就暴露在外面,再走几步就到了大厅了,而房子都转移到了楼上,大家同样是往上发展,不过房子相对建得要高了一些,不过依然留有一个天井,供采光之用。
过了一两年,即在05、XX年的时候,人们的想法又有了一些变化,人们虽然还是建平房,不过布置却发生了一些变化,就是他们不留天井,而是把屋顶都盖封了,这是因为封了之后,房子看起来大了许多,其利用率提高了。这时候仅仅是把屋顶改成全封闭的,其布局还是没什么大的变化。
到了最近这些年,人们对于全封闭的平房又有了新的想法,就是把大厅移出来,使得一走进们就是大厅,后边作为房子或者厨房,其中间用楼梯隔开,使前面和后面形成了两部分,当然楼上还是房子,不过这样的房子看起来不会那么暴露,客人在外面坐的时候不会看到里面,感觉给房子的主人留了一些面子。而且有些人会把“独脚屋”那个格局的房子建成两间像这样的平房,“独脚屋”是有两排的(一边是房间、一边是大厅),刚刚好可以建成两间这种的平房。而这种风格一直到现在,基本上还没有什么变化。
二、实践报告分析
我对家乡的企业了解不多,其行业的数据就更加不得而知了,原因就是没有老师你所说的那种关系可以找,一个没有关系的.人,怎么可能会对那些企业了解那么多。所以我找了我比较熟悉的,家庭建筑这方面的事谈谈,这些是我可以看到的,而且因为这类建筑的建筑工人的特殊组成,我也能向我认识的亲戚邻居们询问。虽然亲戚邻居们不是那么了解一个企业的发展状况,不过对于这种家庭住房,他们还是比较清楚这些年来的变化的。而且我对我生活的环境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我选择这方面的事谈谈。
对于那些瓦盖的房子,是延续以前的建筑风格,有着古代的色彩,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过也是拘于人们的观念和经济的发展,首先,人们继承前人留下来的东西,是对前人们的尊敬。其次,也是由当时的社会条件决定的,当时我国的生产力不发达,经济不发展,当时在家乡比较落后的地方当然也就不可能有那些由钢筋混泥土建造的房间。
我的家乡不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区,是一个农村地区,那些用于建筑用的钢铁都是出其他地方运来的,而不是有我们自己生产的。随着广东被邓小平同志列为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地,家乡的交通情况得到了改善,特别是于外界交流的公路,虽然那条公路不宽,但是却使得输入钢铁成为了可能。钢筋的输入给了楼房建设一个前提,因而当时比较富裕的人就开始从瓦盖的房子住进了楼房。不过房子的布局依然没什么变化,还是遵从以前瓦盖时的布局。这是经济带来的第一个变化。
而“独脚屋”在差不多同一时期出现也是有原因的,资金充足的那些人们在当时建造的是整座的,这是正常的。不过那些资金不足的,怎么办呢?他们孕育出了一种新的想法,那个想法就造就了所谓的“独脚屋”。他们将“整座”的房子删去了一边,本来是对称的三列的屋子,被去掉一边后,明显变得不对称了,也就是“独脚”了。但是这只是资金的问题,所以看到的结果只能是这种房屋较整座的而言,只是少了一边,占地面积小了,其布局而没有什么变化。以上两种风格的房子是宽裕的人建造的,然而穷人不可能那么容易暴富,攒钱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这也就使得这两种风格延续了十几年。
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他们的工资也有所增加,不过在同时,物价的上涨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之前攒钱准备用于建房子的人,由于农民们的收入本来就不高,物价的上涨比起他们的攒钱要来的快一些。根本很难存很多的钱,而且存的钱也很容易贬值,因为物价的上涨不会考虑这些农民的,而是以一个国家的经济为标准的,然而并不是每个地区的发展都能跟上。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物价也在无时无刻的提高,在一个农村地区想要攒够钱来修建房子是很难实现的,除非他们是突然暴富的。在这样的条件下,比较贫穷的人在多年之后也有了其他的做法,他的理念是“存钱难,还钱容易”。他们选择先向他人借钱,再慢慢的还钱。有点像现在的贷款购房制度,不过他们是借,向亲朋好友、向邻居先借,等以后赚钱后在慢慢还,一般向一个人借钱都不会太多,所以还起钱来也比较容易,他们会有计划的归还所借的钱。当然这样也是有缺点的,因为同样是不富裕的人,就算是向很多人借钱也还是很难借到那么大的数目。他们出于减少地皮和地基的成本的缘故,他们引领了一种新的风格的出现,就是平房,平房所占的面积大约是“整座”的三分之一,“独脚屋”的二分之一,其地基和地皮的成本也降下来了。同时由于占地面积的缩小,他们往上发展,其一楼作为客厅,厨房等用,而楼上则作为房间给人住。尽管小了,不过还是沿用“整座”、“独脚屋” 的风格,即留了一个天井由于采光之用,即出现了前面所说的第三种风格。
前面所说的主导因素相对偏重于经济因素,之后的主导因素偏重于人们的观念。
05、XX年开始,平房的布局的转变是由于人们观念的转变,他们不再想要留着天井采光,而是把屋顶都盖成全封闭的。增加地板的可用面积,特别是楼上的,因为全封了之后,楼上的空间变大了许多,可用的空间也增加了。对于比较穷和人口比较多的人来说,大一点的空间相对采光要来的更加有吸引力。因而屋顶全封闭的风格伴随着人们的这种观念产生了,但这只是偏重于增加楼上的可用面积。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的快速传递,家乡的房子设计者根据家乡的风格,综合外面的一些格局,又对这些屋子的布局进行改进,他们不再把大厅留着最里面,而是把大厅移到接近门口的那种风格,接近门口的大厅相对于全封闭的房子而言光线好了很多。中间用楼梯和一面墙把前后隔开,让里面的东西不容易让在外面坐的客人看到,所以迎合了多数人的口味,使得这种布局成为了主要的风格。有些用于“独脚屋”的地皮也会建成两间这样的平房,这也是有些根据的,这是因为以前计划生育的国策在我家乡落实得不是那么完善,很多家庭的人口都很多,那些父母们考虑到他们的孩子长大后的分家问题,就把屋子建成两间。我们农村的人有时就会有这样的想法,他们只是考虑的有点远了,不过这也不能说什么,因为也是正常的。
三、展望
这是家乡目前的家庭式住房的格局,多种风格并存着。不过我相信我的家乡的建筑风格会发生转变。
一、我家乡目前的经济还不发达,拘于缺少天然的矿物资源,所以家乡的工业还很不发达。相对于工业的不发达,自然能想到,家乡的环境污染相对那些大城市而言要好很多。而且现在正在修建一条经过我家乡的高速公路,现在这条公路虽然还没有竣工,但这条公路相对于我们之前行使的那条公路要大很多,相信在这条公路的影响下,我家乡的经济会发展起来的。
二、虽然没有矿物资源,我们那里却是沿海的,我们的海边到现在都还没怎么开发。海洋是一个天然的储存室,海水里富含的多种矿物质,如果有人投资发展的话,相信会给我的家乡带来快速的发展。
三、作为一个农村地区,大家也可以想到有很多的劳动力,因为现在家乡不是那么发达,工厂、企业都比较少,所以他们都出外到深圳、广州工作。国家加快经济的发展方式,那些企业、制造业一定会先从这些一级城市退出,往周边的城市转移。我的家乡也距离这些大城市也不是那么远,新建的高速公路的完成更能加强之间的联系。这些企业如果转移到家乡,必定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家乡的发展,也可能会吸引一些管理、技术方面的人才。这样会带动家乡的发展,也会带动其他投资者对其他行业的投资,带动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必将会导致人们的住房问题转变,首先的,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地皮的上涨的,地价的上涨就会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为了更好的利用土地资源,将会往天空发展,占地面积是定的,如果尽可能的向上发展,就能更好的利用这块地。所以在经济发展的以后,家乡的房子会比较多的是比较高的楼房,而目前的这种家庭式的、规模很小的房屋会减少。
两年前,随着升学的缘故,我背着简单的行囊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南宁,虽然远离家乡,但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土地,故乡的一草一木,在我的心里永远是那么的熟悉。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贵港覃塘,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独特。地处贵港市西北部,是贵港市乃至广西最具有发展潜力和前景的城乡结合部,是桂中地区重要商品集散地。交通便利,通讯发达。距贵港市区中心和郁江港口仅20公里,千吨级货轮可上溯南宁,下达港澳,黎湛铁路复线横贯覃塘;209线、324线国道、南梧二级公路纵横贯穿全境,并交汇于管理区党政机关驻地―覃塘镇,日平均车流量达3万多辆。
虽然出门在外不经常回家,但每次回家我都会惊奇地发现家乡也在变化着,并且,近几年来我发现家乡的变化越来越大了,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下面就是我发现的家乡的一些变化:
一、 交通
家乡很多年前就铺水泥路,基本都通到家门口,所以家乡的交通可以说是很便利的,上次回家我还发现村里还出资弄路灯,晚上出门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黑漆漆的一片,晚上出门还要拿着手电筒,黑夜行车也相对更安全了。并且在路上基本不见自行车了,人们骑的更加多的是电动车和摩托车,这也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更加高,环保意识也相应加强了。
二、住房
家乡基本每家每户住的都是楼房,几年前人们很少装修,但现在基本都装修的很漂亮它们不仅外观新颖漂亮,而且室内装璜考究、设施齐全、美观舒适,改变了原来基本不装修、室内没摆设的状况。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人口素质
以前家乡出一个大学生已经是很了不起了,家乡的孩子基本都是读完初中就去工作了,但现在人们的思想觉悟更高了,家长都努力督促子女读书,现在大学生已经不是稀奇的了。虽然家乡的人们都是务农为主,但人们经常读一些关于致富之类的书,所以家乡木材厂、养猪场越来越多,这也相应给家乡的人们在农忙之余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人们的收入也会相对更多一点。
四、穿着讲时尚
过去家乡的人们不富裕是一衣多季,现在家乡的人们富裕了是一季多衣,而且非常注重讲究服装面料、款式、和品牌。过去的布鞋、胶鞋也被各式皮鞋、波鞋所替代。再也不会出现穿着不合时宜的衣服,小孩子的衣服也不会买更大的以备长大了还能穿,而是穿的更加的讲究了。
五、家电
随着收入的稳步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特别是现在国家实行家电下乡和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政策的落实,家乡的居民买到了实惠的家电,一改过去买得起家电而用不起电的状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高档家用电器已不再是奢侈品,正成为家乡居民生活要素的重要内容。
六、文化娱乐丰富多彩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家乡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家乡办起了自己的歌舞团,并且,去年家乡也建好了一个室内的娱乐中心,在娱乐中心里可以打篮球,也有一个大大的舞台,平时谁家有喜事只要交100块钱的水电费就可以在娱乐中心办酒席,并且还会请一些歌舞团来助兴,这样子就算下雨天也不会愁。
七、医疗卫生
现在家乡卫生条件改善,卫生所增多,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医疗设施也相对齐全。近年,由于国家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农民从中得到。
八、食
在“食”的方面,从最初的“填饱肚子就算富裕人家”,到现在的每日必吃得健康、营养的食品,食品供应现在根本不在话下,以前人们基本是在过节或是集市日才能吃到肉,但现在人们基本每天都能吃到肉,冰箱里基本都会有备好的肉菜,并且人们更加注重食品的安全,不会像以前那样专买便宜的菜而不注重食品安全。
从泥路,到水泥路;从瓦房,到楼房;从生活困苦,到逐渐改善,再到如今的经济宽裕。看着家乡的改变我感到很高兴,我也确实感受到了我家的幸福生活在蒸蒸日上的发展着,我感到很欣慰。虽然家乡各方面都在慢慢的改变,但我还是有一点小建议:
一、 我发现虽然家乡有很多娱乐场所,但很少开展娱乐活动,所以我建议多开展一些娱乐活动,可以在各个节日的时候开展,如篮球比赛,拔河比赛等。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节日的氛围,群众之间也更多的交往。
二、 在农闲时期人们经常聚在一起聊天,所以我觉得在村里应该开设一些报亭和农家阅览室,多鼓励人们了解时事,了解一些科学。这样人们将会知道更多外面的事,整个村的文化内涵将会的很大提高。
三、 麻将风和扑克风在村里基本是很流行的,虽然都很小但有害身心,我希望家乡的政府可以加大各方面的教育,多作一些宣传,特别要注重下一代的教育,以免这种赌风泛滥开来。
以上就是我对家乡的一些建议,作为家乡的一份子我希望在未来家乡会越来越美好。
推荐专题: 高中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有关家乡变化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