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大全(范文二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大全(范文二篇)》。
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九十载浴血奋斗,九十载风雨砥砺,党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倍加珍惜。通过追寻红色足迹,让青年学子追忆我们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追思革命先烈的坚定信仰,追访党执政兴国带来的沧桑巨变,从而激励青年一代追随先辈遗志,追求革命理想,让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这次的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旧址之行让我零距离重温着老一辈们的革命精神。
它原先是一座西式五拱门的教堂,后为陈氏祠堂。1933年8月25日,中共安溪中心县委在安溪东溪召开安南永德工农兵代表大会,大会庄严宣告成立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同时把政府机关设在东溪陈氏祠堂,同时又是中共安溪中心县委和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的机关所在地。
在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旧址陈列室里,记载这个闽南最早建立的人民政权的史料十分丰富。
在陈列室边角,有4组数字看后令人震撼,它以事实告诉后人,这个新生政权曾经作出的巨大牺牲。这4组数字显示,在这个新生政权的所在地,烈士有39人,被害的群众有100多人,受反动派刑讯的有200余人,遭清剿时共被烧毁房屋360余间。
在溪东村的陈列室内,一幅“苏区”示意图值得细看,因为它显示出“苏区”的区域,与后人想像的大不一样。这幅地图串起一个红色区域,东起南安诗山、金淘、码头、永春湖洋;西至安溪长坑;北达德化三班、盖德;南至同安梧峰,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当时的人口量就有30万人,相当于现在的德化县幅员状况。
而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有着众多的大事记,下面我将一一阐述。
1、1929年在东溪成立了安溪的第一个党团组织——东溪党团支部。
2、1930年秋,打响了武装斗争的第一枪。以东溪和佛仔格农民武装为主体,组建了安溪游击队。这年年底,游击队长李世全带领游击队员们包围了金谷东溪祠堂,击伤东溪“议事会”头目陈忠修等,打响了安南永边区武装斗争的第一枪。
3、1937年11月成立了抗战青年团。莫耶(1918~1986年,原名陈淑媛、陈爰。化名白冰。著名的《延安颂》的词作者)的大哥陈文章邀集了进步青年共同组建了抗战青年团进行秘密活动,成员一度发展到两百多人。后来牺牲的英烈主要有陈体、陈仲琪、李南金、陈凤伍等三十九名。
4、从1927年起,中共闽南临委和福建省委开始先后委派干部温崇渊、柯丙到安溪创建党的组织,到1932年11月,中共安溪县委升格为中共安溪中心县委,直接领导安南永德四县的革命斗争,中心县委下辖的支部已经扩展到七十个,有四百多名党员,共青团也发展到百余人。
5、1930年,安溪开始建立游击队。1933年5月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第二支队深入开展武装斗争,不断壮大党组织,掀起了打击土豪地霸、抗租抗捐和分粮斗争的浪潮,使安南永德红色区域逐渐连成一片。开辟了拥有三十多万的人口的红色区域,成为闽南地区一支重要的革命武装力量。
这次零距离感受红色文化,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使我明白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的环境。革命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引导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将火热的青春投入到伟大祖国的建设中去。革命精神将薪火相传。
中国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胜山要塞
为了响应中国近代史老师的号召,参与有关近代历史的社会实践,我于五一假期回到了我的家乡--孙吴,并参观了附近的侵华日军遗址--胜山要塞。作为一名孙吴人,去过胜山要塞的次数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了,但每回去到那里都会使我有新的感触。特别是上了大学以后,接触了不同的人和事,学习了更多的知识,使我再次回望那段历史时,有了更深的理解。
胜山要塞位于孙吴县沿江满达民族乡境内,黑龙江右岸,小兴安岭北麓丘陵山地之中,距孙吴县城40公里。阵地占地范围100余平方公里,临江前沿40公里。是集二战遗址游和森林生态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1932年特别行政区哈尔滨被日寇占领,同年7月,日寇侵入孙吴县,在孙吴县这块小小弹丸之地陈兵9.8万人,号称10万关东军。日寇曾叫嚣“大大的孙吴,小小的哈尔滨”。第二年四月,日军制定了《对苏作战纲领》在沿满苏边境一带建立了14处国境阵地,被称为“东方马奇诺防线”。这些国境阵地称之为国境守备队也称“要塞”。孙吴被称为“霍尔莫津要塞”即“第五国境守备队”,胜山是“霍尔莫津要塞”主阵地,也称为“胜山要塞”
胜山要塞作为侵华日军在中国东北部精心构筑的一个庞大军事工程之一。它是由胜武屯村上大队本部、胜山主阵地、茅兰屯野战阵地构成。该要塞始建于1937年,隐藏在密林深处中,处在极神秘的隐蔽状态,于1944年完工,这里的营房坐北朝南,全部采用钢筋水泥浇筑,其中包括了野战阵地、永备工事、地下野战弹药库等。
在营房周围的山坡,日军当年还让劳工们种植了大量的榆钱树,以防断粮后用榆钱儿充饥。据孙吴多年从事要塞研究的当地朋友介绍,当年侵华日军强迫中国劳工昼夜劳作,许多人在这里被冻死饿死,只有极少数人生还,大约3000劳工被残害致死集中埋葬。一位曾经在胜山要塞服役的日本士兵石桥清末在回忆录《战尘愁歌》中披露,当年3000劳工集体被杀后,屠杀者心中引起恐惧,曾在胜山主阵地掩埋劳工的地方,立了一个石碑,写着“阵地构筑牺牲者之碑”,想借此求得一点内心的宁静。
然而号称“东方马奇诺防线”的胜山要塞并非固若金汤。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的战场,1945年8月9日至21日间,苏联远东红旗兵团及黑龙江舰队从江的对岸发起攻势,庞大依山而建的军事工事并没有阻止日本军国主义最后的覆灭和失败命运。战败前,123师团下令将孙吴的军事设施尽量毁掉,那几天孙吴周围到处是隆隆的爆炸声,和弥漫的火光、硝烟。
胜山要塞被一轮又一轮的炮火犁耕,战斗结束后,苏军出于战争考虑或泄愤,用大量的炸药将那些深埋于地下的工事炸翻开来。战后50多年里,这些要塞遗迹淹没在深山里、荒草中,久久不为人知。只是在近几年,在来中国凭吊的幸存的日本士兵指引下,才发掘出来部分工事残骸,使我们今天能重新走进那段历史。
到处是残留的工事和阴湿的地道入口,大块的钢筋混凝土散落在山间,使我们能看出当时那些军事设施的大致格局。日军在工事的建造上是毫不含糊地,水泥标号很高,还掺杂了大量的鹅卵石。现在山尖上立着的几门要塞炮是仿制品,这些炮的口径都很大,但炮身很短。胜山要塞炮的射程可达20到30公里,覆盖黑龙江两岸。残留的守备队的兵营可容纳一百人,所有的房间用贯通的铁管传音,呼喊起床、出操。那些日本军人,他们远离家乡,就在这里度过青春岁月,或葬身异乡。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批批日本国民纷纷来到了黑龙江孙吴县的胜山要塞遗址,有的是祭拜自己的亲人,有的是忏悔战争的罪恶。为了让更多人牢记这段历史、勿忘国耻,今天,胜山要塞不仅成为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也成为了集二战遗址游和森林生态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我一个一个阵地走,一个一个坑道看,对那些东西兴趣盎然。深秋,金叶满地,车轮压在上面,发出沙沙的声音。
这昔日的战场真安静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