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职业探索实践报告(范文2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职业探索实践报告(范文2篇)》。
一、前言
本人虽然就读于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但是本人热衷于图标绘画设计,我的职业梦想是进入服装设计行业。
二、服装设计行业现状及前景
(一)服装设计行业现状
1、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对服装的需求从温暖型向审美型转变,同时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纺织服装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少服装企业也由过去传统的以来料加工为主的小作坊逐步发展成集面料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作、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外联系合作的增多,不少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逐渐被运用到服装设计、生产、销售过程中。服装企业的蓬勃发展迫切呼唤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职业教育必须要正视企业发展的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通过多途径探索来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以满足企业的要求。
2、在我国,服装行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同时服装学科是一门边缘性学科,涉及到美术、化工、纺织、视觉传达、营销、管理、计算机等多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从业者需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综合能力。传统的服装教学则是一种典型的师傅带徒弟模式;当时的国内服装企业则从事简单的来料加工,因此招收的工人仅仅需要懂得缝制就行,即传统意义上的缝工。但随着我国加入WTO,服装企业从原有的来料加工向自我研发、自创品牌、自重营销的综合性企业过渡,服装企业对人才的则是能从事设计研发、生产管理、策划营销等综合性的服装人才,加之中职服装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蓝领,就要求我们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从传统的简单操作型向复合型、综合型人才转变,因此需要学生在校期间除懂得基本的制图及缝制工艺以外,还需掌握面料学、美术学、设计学、计算机、营销管理、纺织等多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掌握工业化生产流程管理知识及在工业化生产中相关关键岗位制版、质检等工种技术要领。
(二)服装设计行业就业前景
1.我国服装业是加入WTO后最大的受益者。服装业作为中国的朝阳行业,被称为“永不衰落的产业”,其信息化管理作为未来企业经营管理变革的一种趋势,发展前景极为诱人。与其他行业相比,服装行业的投资门槛低,不需要太多的专门技术,而且市场风险相对较小。在十亿人口九亿商的今天,开个服装店是许多创业人的第一选择,踏踏实实地从小生意做起,也是大多数成功商人的必由之路。由于全球化的影响,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变化,服装的个性化,多样化,差别化也正加速发展。
2.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纺织服装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相对而言还比较乐观,特别是江浙、广东等沿海纺织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对纺织服装类毕业生的需求很大。此外,纺织专业的毕业生可选择的职位较往年有所增加。在众多纺织服装
类专业当中,企业对服装,时装设计师的需求量最大,同时这也是市场供应最为不足的人才。不同区域,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完全相同:上海地区纺织服装类企业最需要经营管理人才,江苏地区最需要技术人才,浙江地区则最需要产品设计人才。
三、职业定位
根据测评结果,我适合从事的职业有:艺术和音乐教师;时装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市场经理;艺术指导
综合自我分析、职业分析及我的个人偏好,我希望自己将来可以从事服装设计或服装制版方面的工作。时装设计师要求能够设计引导时尚潮流的服装和饰物,可能开发色彩线条和各种材料。时装设计师可能发展成为助理技术设计师、样品公司设计师或者进入销售行业和商业领域成为管理人员。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自己的职业进一步缩小,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会设计的高级时装样板师。我希望自己在制板方面能有所成就。可能以后我会进入一家服装公司从事打板工作,也可能在样板公司工作。但无论怎样,这都是我喜欢的行业,我相信自己能够做好。
1、职业介绍
(一)服装制板师
现在,服装企业里专门聘有作服装结构设计的“打板师”,他们在领会了款式设计师的理念后,通过不同的方法把款式图变成“板型”,以供裁剪布料时运用。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的审美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对服装个性化的要求不断加强,要想满足人们的时装化、个性化、舒适化要求,打板师必须有提供个性化服装板型的本事。
此外,现代打板师不仅要能很快的理解款式设计师的设计概念,还应掌握各种面料的性能和造型感觉,以便根据不同的面料确定板型的尺寸;同时,板型师还应当十分了解服装的缝制工艺常识,以便确定衣片缝份的宽度,并能详细地填写缝制工艺规格单和缝制说明书。在服装行业激烈竞争的今天,作为一个服装打板师,如果不具备上述本领,就很可能被无情的淘汰出局。服装制板师的具体要求 1、基本要求
① 具有服装设计、打板、推板、排料和制作的能力。② 具有服装厂质量控制、质量管理的能力。③ 具有服装生产工艺流程的制作能力。
④ 具有一定的服装操作和分析解决服装弊病的能力。2、知识结构
① 具有与高等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法律的基本知识。
② 具有服装设计、生产、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③ 具有服装制图、服装制作的基本理论知识。④ 具有专业外语和服装CAD的基础知识。
3、能力结构
① 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② 具有较强的技术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
③ 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善于同他人密切合作。④ 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
4、素质结构
①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品位、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② 具有良好的技术业务素质,能很快适应岗位一线要求,有发展潜力,能进行业务更新。
③ 具有外语阅读翻译及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素质以及计算机运用能力素质。④ 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敏锐的洞察力、开拓性的思维、较强整合能力的素质。⑤ 具有良好的能很快适应环境胜任岗位一线工作、承受一定挫折、与同事合作融洽的心理素质。
(二)时装设计师
时装设计师设计能够引导潮流的服装和事物。可能开发色彩和各种材料。很少人是以时装设计师作为职业生涯的开端的。经过良好的时装设计相关培训的大专毕业和大学毕业生开始的时候是助理时装设计师。时装设计师可能发展成为;助理技术设计师、样品公司设计师、设计师以及总设计师;或者进入销售和商业领域成为管理人员。
大学文凭对这个行业来说并不是必要的条件,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服装设计师开始拥有艺术和设计相关的大学文凭。如果对这个职业感兴趣的话,需要学习设计、戏剧、艺术、素描等相关的课程,文学和历史课程也经常能给服装设计师带来意外的灵感。作为服装设计师,熟练的计算机制图软件的操作能力和良好的
沟通能力非常重要。如果转向管理方面的职位或者是发展自己的设计师工作室,商业和管理相关的课程也很重要。
四、计划实施
1.短期计划(大学剩余三年及研究生两年)
2012-2017年 在大学毕业时达到用人单位所需水平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证书,学习二学历艺术设计专业,同时学好会计学专业知识,为以后筹建公司做准备。并且考服装设计专业的研究生,学好专业课知识,理论和实践并重 学习专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质,实践职业计划 通过各种渠道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职业素质,这是大学期间最重要的目标。2.中期计划(毕业后五年)
2017-2022年 五年之内适应工作环境,在企业中摸索,了解行业,积累经验 积累职业知识,与同事弄好关系;在工作岗位上的能力要进一步提高,争取升职 认真学习工作方面的方法及技巧,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网 发现自己的弊病,总结不足,多扩充知识层面 这是自己刚涉及职场的头五年,迎着困难前行。
3.长期计划(毕业后十年或十年以上计划)
2022年以后 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在行业站稳脚跟,成为专家;积累资金,筹建自己的企业; 受过一定的磨练,事业稳定;四十岁后拥有自己的服装企业,致力于服装的设计与开发;工作中心开始向管理方面发展;退休之后希望自己可将事业转手于自己信赖的能手。对工作要时刻充满热情,要有独特眼光,抓住好市场的动向,多学学管理; 这期间将会迎来我事业的颠峰时期,给自己的事业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职业探索报告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2011级会计学专业 孟今 学号:20113797
2001年6月,教育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通知。《纲要》第八款,关于“教师的培养和培训”第17条规定:“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改革教学方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根据此规定,教师培训内容选择、培训的方式方法、目标、计划、具体落实计划的策略等,都应以达到课改目标为准则。其任务是培养能够实施新课程的合格师资。因此,必须合理选择、精心建构、统筹安排其培训的内容、结构和体系,精心设计与实施培训工作。
一、选择内容建构校本课程体系,搞好教师通识培训
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由学校自己确定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对应。此课程内容的建构,一是培训教师,二是统整教师培养和在职研修内容体系。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是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其专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和在职研修联系起来通盘考虑,具体设计和有计划地分步实施。通识培训是指各个专业的教师,都应探索、研究的培训内容。包括: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关于“十五”、“十一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对这些培训内容我们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具体实施规划。通过培训,力争达到使培训主体知道国务院关于课改的整体部署;清楚课改的目标体系和任务,能够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懂得管理体制重建和改革旧的评价体系对教师改革教学方式和指导学生学习的学习方式的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做好这些内容的培训,是“学科性”与“教育性”、“学术性”与“师范性”、“学科专业职能”与“教育专业职能”的统一,是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与学科专业培训的整合。只有综合设计,有计划、分步骤地具体落实,才有可能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具体培训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1.认识课改的目的和意义。结合当前世界各国和地区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一是强调课程人文化,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学、技术、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二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力求课程的生活化;三是注重课程的统整化,课程内容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最新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四是加强课程的弹性化;五是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六是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方面的发展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每项内容的研讨,尽量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选择与其专业有关的案例进行可行性探究,并对此案例所渗透的课程理念进行探析。尽力使受训主体明白每项课改目标的重要意义,力求使之建立起新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并自愿地付诸于行动。
2.了解国家关于课改实验推广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培训内容的设计实施过程与培训效果有着直接的联系。在专题讲座、“参与式”讨论(按人员所属地、市县分组,培训指导者也参与其中,和他们近距离互动研讨问题),全面认识世界课改总趋势的基础上,安排其“通识”培训内容。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大多数人均能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对改革的任务、目标和实施策略,大部分人觉得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按照整体设计的培训过程,组织他们认真反思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反思以前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推荐他们的代表进行大会发言,交流学习体会,加深受训教师对课改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的理解。
3.知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体系。通过组织《纲要》解读和研修,使教师了解: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研究和确定的。新课程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具体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构建这一培养目标体系,也正是基教课改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正是基础教育承担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历史重任的具体落实,基教课改的各个环节都应自觉地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为了实现其整体目标,国家还制定了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即课程功能改革目标、课程结构改革目标、课程内容改革目标、课程实施改革目标、课程评价改革目标和课程管理改革目标。总目标与这六个具体目标形成了基教课改系统的目标体系。此目标体系也是对广大的教师提出的具体改革任务。
4.清楚基教课改的基本结构。课程结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突出特点。课改基本结构是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应该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次课程改革,针对现行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作了重大调整,强调课程的几个特性,也就是根据学习者的经验,来设计课程的内容、结构和体系。与此同时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个学科教学的关系,受训教师比较深刻地认识到:“从小学至高中设置了此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所包括的: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旨在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设置此课程是课改的行动策略。
三、培训实施的保障机制和培训模式
1.培训的具体实施。我们采取了名师讲座、专业教师重点指导的实施策略,在争取主管培训工作的校长支持的情况下,聘请教育部课程改革研究组的专家、教授亲临指导。在培训的过程中,大力扶植有专业特长、受过教育部课程师资培训中心培训的教师,结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培训资源,开设有利于达到课改培训目标的内容讲座。具体实施过程中,讲座与参观、访问实验区相结合。使教师在亲临实验区的现场,体会落实新课程的思想、观念和改革教学模式以及指导学生学习方式所带来的可喜变化。
2.保障机制。(1)管理机制。建立由正职校长任组长的学校教师培训领导小组,分管校长任副组长,具体负责培训的运行。领导小组还包括学校教务处主任、教科室主任和与培训学科有关的系书记和业务主任。领导小组制定教师培训考核管理办法,指定辅助人员及时对培训过程中的交流资料进行整理、上公布栏进行公布,对培阶段培训效果及时登记,进入教师继续教育档案库和计算机系统,与接受培训的教师资格证书认证准备好评价资料,保障教育部规定的:“中小学教师,早培训早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建议执行到位。(2)约束机制。确保培训质量。将培训的内容折合为课时,由学科任课教师按照统一制定的培训计划和要求实施教学;由领导小组分管教学的校长按要求进行监控执行,确保每位教师接受培训的时间和效果。要求接受培训时间超过五分之四者,结束培训任务之前设计的回单位后的“三级”(地、市、县级)培训计划合格者,发放培训合格证书,达不到要求者不发证书。
3.培训模式。培训内容与中学教学实际结合,建立培训、教研一体化的教师培训模式,能够逐步提高培训成效,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推进工作。培训指导者与培训教师建立联系档案,跟踪研讨与指导。据笔者了解,2003年培训后,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工作、培训模式研究等立项就有十几个课题。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及教学改革等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氛围。
在此方面,培训指导教师一是组织以县为单位的课题组,结合学科培训任务指导选题;二是指导他们规范处理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和组织研究论文的方法;三是组织成果的交流(侧重交流方式探讨),尽力使骨干教师从实施培训、或指导研究程序和方法上有一定的收获;再就是将其活动步骤与教学研究的程序进行整合,提出实施教育、教学研究按此步骤有序进行的建议。使从来还没有搞过研究的教师,学习研究和组织自己的研究成果。“研、教结合,教研一体化”是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也是比较切合实际的培训模式。
推荐专题: 职业探索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