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总结 > 实践报告 > 详情页

翻译专业实践报告(大全)

2023-01-21 07:26:55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翻译专业实践报告(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翻译专业实践报告(大全)》。

第一篇:翻译实践报告

翻译技能培训课程

实践报告

学 院: 外国语学院

专 业: 英 语

班 级: 2011 级 ( 5 )班

学 号: 1105020119

学生姓名: 钟 情

指导教师: 王 蔚

2014年 7月

1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是林语堂先生于1933年至1934年间用英文写成,并首先在美国出版发行的一本书。该书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向西方宣传了中国和中国文化。

我们小组的任务是翻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的第三章----Chinese Mind,每个成员负责一个小节,我翻译的是第一小节---intelligence.首先,我们把整章都通读一遍,了解大致内容,但发现生词太多,难以理解,所以就上网查了一下作品的主要内容及林语堂先生的写作风格。在该书中,林语堂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并与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做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林语堂先生立于客观的地位,无论是揭露中国的弊端还是陈述美好之处,都是站在叙述者的角度,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形容词褒贬色彩的翻译。除此之外,我们要求在翻译时语言尽量简洁、生动,更贴切原文的风格。

我先把文章读两遍,第一遍查生词,第二遍勾出难理解的句子,第三遍再着手翻译。文章里存在很多长难句,于是我就先翻译容易理解的部分,再根据上下文理解难点。对于长句,先理清句子的语法和语义结构,翻译成短句,既符合汉语的习惯,又便于理解,也有名词需要加注解释才能理解。如:Confucius long ago condemned the Jack Dempsey type of physical courage in his disciple Tzulu, and I am sure he would have preferred a Gene Tunney who could be at home in circles of educated friends as well,我翻译为“杰克·登 2

普西(世界重量级拳击史上最有实力、最凶狠的重量级拳王之一)的血气之勇,我认为他更青睐吉内·腾尼(曾战胜杰克·登普西而荣登冠军宝座,后成为一位著名的企业家),既有血气之勇,又能安然于家,与读书人侃侃而谈”。有的句子里面有很多并列形容词,如果是同义的,就译成一个词,如果不同义,就根据句意尽量译成成语或四字词,如”their old roguery, their indifference, and their pacifism”就译为“圆滑世故,冷漠无情,和平性格”。如果遇到一时半会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暂时先放一防,回头看时又会突然领悟,或是跟小组其他小组成员讨论,听取他人意见,共同解决问题。初稿形成后,再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怎样使语言更通顺,怎么翻译比较尊重原文,或是如何增加语言文彩性,都是修改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最终的译文大概经过了三次修改,总的来看比较通顺,但也存在翻译腔或是不符合逻辑的地方。和沈益洪先生的译文对比之后,发现有些地方理解错了,语言不够精炼到位,所以翻译实在是一个痛苦又反复的过程。

当然,我们从此次翻译任务中收获的不仅是翻译实践和技能,也欣赏到林语堂先生的文学造诣和思想深度。 正如他对自己的评价,“西洋人的头脑,中国人的心灵”。从他的写作中,我得知要想写出一篇好的英语文章,得先具备西方人的思想,把思想运用于写作中,才能避免一些中式英语。就用词来说,我们平时写英语文章时,能表达同种意思的词只知道一两个,或是不了解用法,不敢用简单语言来表达,或是不清楚一些近义词的细微区别,导致无用。总而言之,不 3

论是翻译还是写作,都要积累阅读量,既有中文,也要有英文,充实知识量,才能译出好文,写出好文章。

4

第二篇:翻译工作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为了使自己更加深入了解英语在社会和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丰富已学过的专业课内容,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在语言应用中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了更好地为完成毕业论文打下基础,为了以后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实习,还应了解英语在外贸,及涉外和服务行业中的重要地位,了解和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培养热爱专业,献身国家建设的思想。我们使用相关专业课教材,及实习单位提供的相关材料通过参与一个完整的笔译过程(资料,情报翻译)或口译过程(涉外接待,贸易谈判等), 使自己掌握和提高熟练使用英语的技能。

实习单位的介绍:

河南省焦作市博宇翻译有限公司是本市唯一的一家经工商局审批注册的专为国内外各机构和个人提供专业翻译服务的企业。拥有各行业的专业翻译人员、高级审译顾问、外籍专家、审译人员、留学回国人员等组成的优秀工作团队。本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本着“团结拼搏,勇创一流”的精神,恪守“追求卓越 挑战极限”的原则,积极为焦作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与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公司长期对外承接的翻译服务有:英、日、法、俄、德、韩、蒙、越南、阿拉伯、西班牙、意大利,等近40种语种与汉语不同形式的笔译,陪同口译,交替传译,同声传译等业务。涉及机械、化工、汽车、金融、文学等各个领域。我们实行的是“翻译—副译审—总译审”的三级质量管理体系。合理的翻译运作流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独特的译员审核标准以及完善的跟踪回访服务是我们优质翻译的保证。我们始终信守诚实做人,踏实做事的原则。秉承“竭诚为客户服务”的宗旨,用我们的辛勤工作换来沟通无限和您的微笑。

二.翻译过程的基本环节与具体要求

(一)实际翻译程序可以归纳如下:

1.快速翻译,侧重文体。有些译者认为口述的译文更新颖、更流畅。但无论译者是口述、打字、还是手写,重要的'是要使译文节奏流畅;

2.初稿应该保留约一周左右。这样,修订译稿时就可以获得全新的感受,排除翻译初稿时留在耳边的余音,更加客观地评估译文;

3.认真检查译文内容,特别着重译文的准确性和连贯性。删除不必要的增补词语和补充初稿中的疏漏。特别要注意关键概念在翻译上的一致性,理顺拗口的词句;

4.从文体上检查译文。其实,这一步骤应该反复进行多次。朗读译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办法,因为听觉对连贯性和节奏感方面的问题比视觉要敏锐得多;

5.检查译文拼写、标点符号和格式。有些译者错误地认为,对译文内容、文体和正字法这三方面的检查可以合并起来一次完成,这种看法是大错特错的。对译文上述三个方面的检查应该分别进行;

6.译文送交三审审阅。

(二)汉译英的具体要求:

1.符合写作的一切规则

a) 格式要求

i. 拼写正确

ii. 标点正确(英语中不用汉语标点:英语无顿号、逗号是圆点,所有符号语汉语大小不同;逗号后面有空格,前面没有;英语标点和汉语没有必然对应关系)

b) 语法要求

i. 注意每个名词的单复数是否正确

ii. 注意时态是否正确

iii.人称和数是否照应

c) 词和句子的要求

i. 每个单词的意思准确、符合上下文需要

ii. 每个单词的搭配符合英语习惯

iii. 每个动词的句型符合英语习惯

iv. 每个介词的用法符合英语习惯

翻译的三个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要求忠实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得随意地增减内容。“达”要求翻译出的现代文要表意明确、语言通顺、语气不走样。“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三)在翻译中遇到的困难及其分析:

基于翻译的具体要求,我还不能完全达到这种水平,虽然可以句句落实直译出来,做到不随意增减内容,但却做不到“达”的要求,翻译出的材料表意不明确,译不出原材料的那种语气,“雅”的要求更是离的太远,还有涉及到专业性的材料就会觉得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此翻彼翻都觉得不太贴切。

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把“保税仓库”译为“保证税收的仓库”,“五四运动”成了“五四体育运动”……译文中国人看不懂外国人不明白——

“一个英语专业8级的大学毕业生,语法结构错误百出,认为?小康?就是?富有?,译文做成中英文字符的简单对应……”说起前两天来应聘翻译职位的一位大学毕业生的表现,北京一家翻译公司的负责人直摇头。其实,考试的题目并不是很难——一段关于“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允许和支持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的100字左右的中译英试题。这家翻译公司的负责人说,像这样拿着英语专业8级证书,却当不了合格翻译的大学毕业生,并非极端个别的例子。现在合格的翻译太少了。 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业内专家表示,翻译市场巨大,合格翻译人才紧缺,学了外语就能当翻译的老观念该改一改了。

这则消息正说明了一个现实问题,我深有体会,我们在工作中翻译用词不准确,专业领域背景知识缺乏,写作水平又差,真觉得不能胜任翻译工作。把“数控发电机”译成“数字化发电机”,把“保税仓库”译为“保证税收的仓库”,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由于历史背景和专有名词的缺乏,单纯从字面意思出发,把“五四运动”中的“运动”直译为“Sport”(即体育运动),这样的笑话也出了不少。由于自己的中文基础不扎实,词汇变化少,语言贫乏,翻译出来的东西语言不通顺。外语的学习则是从认知语言学起,我们掌握了大量的词汇、语法后,再串成句子连成段落。老师在讲述外语的过程中不可

能一篇文章或一段话地讲解,学习效果很不地道。学完外语专业只能表示具备翻译行为,而并不具备职业翻译能力。换句话说,学完外语专业不是就能做翻译了。本科生在大学学习阶段,大多没有接触过系统的翻译课程训练,即使有翻译课程也是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才开课。没有平时的训练怎么能成为合格的翻译呢?由于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本科教育已不是终端教育。学生在本科阶段主要打好语言基础,在研究生阶段进行集中翻译学习培训。专家普遍认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翻译,需要在本科毕业后,用2至3年进行专门的翻译课程学习,在工作中磨练若干年,并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术语等。 三.那么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怎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翻译呢,具体有一下几点需要注意:

1.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一名优秀的译员应具备良好的英语修养和扎实的汉语基本功,掌握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和互译规律,拥有快速、准确地遣词造句的能力。译员要有良好的语音基本功,掌握英汉两种语言基础,敏锐的听力,超常的词汇量,良好的语感,灵活的表达能力以及广阔语言文化背景知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译员的听力理解能力,他是口译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一名译员的综合语言和知识水平的反映。

2.广博的知识面。译员光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远远不够的。常常有译员因缺乏主题知识或百科知识而出现“卡壳”的现象。译员的接触面很广,接待的对象在职业、年龄、身份、阶层、志趣、爱好、生活习惯、民族性格、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差异,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遇到各种话题。因此,译员必须掌握丰富全面的百科知识,例如专业常识、社会常识、法规政策常识、国际常识以及背景知识、国情地情、风土人情、名胜古迹、花草树木、昆虫动物等百科知识,拥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能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博古通今,并熟悉各行各业,努力做一个“杂家”或“万事通”。

3.出众的记忆力。译员需要有非凡的记忆力,这一点是由口译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首先,译员在口译过程中不可能有机会查阅词典和工具书,或请教别人,因此,译员必须记住大量的词汇(包括专业词汇)、成语、典故和缩略词等。其次,译员要把讲话人所讲的内容准确详尽地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也必须有相当好的记忆力。

4.口齿要清楚。

5.严谨的工作作风。

6.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实习收获及总结:

经过为期两个月的实习,我学到很多东西知道了翻译的具体过程和基本要求,了解到自己不足的地方,清楚了自己应向哪个方面努力。在实习期间从事大量中英文文字翻译,例如各种出国证明书(出生证明,亲属证明,成绩单等),合同,财务报表,公司章程及法律文件。以后,我在学习上应理论联系实际,从点到面的全面学习,避免拿以前应付考试的态度来学习;在工作中应该实事求是,细心认真的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并要培养与人协作的精神;在生活中就我个人而言应学会更好的与人相处和沟通,即将离开学校走入社会,我必须更好的完善自己的性格。

第三篇:翻译工作实习报告

作为一名商务俄语专业的学生。我的工作内容是翻译。在这一过程中,我采用了看、问、学等方式,初步了解了工作中的具体业务知识,拓展了所学的专业知识。为以后正常工作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个人发展方面说,对我影响的应该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工作作风以及在工作过程中专业知识对工作的重要作用,因为这些都是我在校学习中不曾接触过的方面,所以我将在报告中首先讲述我在实习期间积累的这方面的认识和经验。

毕业实习是每个大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我所在工作的地方是边疆一带,所以我刚开始的工作非常忙,感觉很累。很耗时间,第一天腰酸背痛的。但是过了几天就稍有点习惯了,每天学习很多知识。刚步入工作岗位,才发现自己有很多都不懂的。有空闲的时候就会看一些与专业相关的书,我现在上班近两个月了,在这短短一个多月中,曾有几次想过干完一个月不干了。也许我是刚开始工作,有时受不了经理给的“气”,自己心里很不舒服,就想辞职再重新换个工作得了。但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再换个工作也是的,在别人手底下工作不都是这样么?刚开始。就应该踏踏实实的干好自己的工作,毕竟又没有工作经验,现在有机会了就要从各方面锻炼自己。不然,想念以后干什么都会干不好的。我现在的工作,相比其他人来说待遇挺不错的了,也不是和其他人比,工作也不是很难,很容易进入工作,关键是学习对人怎么说话、态度及其处事。由于经验少,我现在这方面还有欠缺。

现在才明白,在校做一名学生,是多么的好啊!早晚要工作,早晚要步入社会,早晚要面对这些避免不了的事。所以,现在我很珍惜学习的机会,多学一点总比没有学的好,花同样的时间,还不如多学,对以后择业会有很大的帮助。

两个月的实习期很快就过去了,美好的东西总是稍纵即失。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向他人虚心求教,遵守组织纪律和单位规章制度,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事无大小,自己都倾力而为,在这过程中不仅培养了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也培养了自己的耐心和韧劲

我在实习的过程中,既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一些遗憾。也许是实习日子短的关系,但时通过实习,加深了我对专业知识基本的理解,丰富了我的用运能力,使我对日常管理工作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认识到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既要注重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把实践与理论两者紧密相结合。

这次实习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在工作中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道理。

在此,我要感谢所有为我的实习提供帮助和指导的领导老师们,感谢你们这么多天的照顾和帮助。相信这次珍贵的实习经历会一直伴随着我以后的工作生活。我会通过这次实习,更加懂得知识和实践的积累,不断充实自己。

第四篇:翻译实践报告

《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节选)

翻译项目报告

摘要

本文是一篇翻译项目报告。翻译项目原文选自《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一部由多位作者共同完成的、全面介绍世界范围内各人种各文明历史发展的巨著。该项目选取的是该书“哥伦布大交换与人类适应性”章节作为翻译报告材料。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本翻译报告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翻译项目介绍,包括项目的来源、意义以及报告结构等。第二部分为原作背景介绍,包括作者简介、主要内容和原作分析等。第三部分为翻译难点与翻译方法,包括翻译难点分析、译前的准备工作,以及翻译理论与方法的选择与简述。第四部分总结了在翻译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教训、启发并指出仍待解决的问题。在该翻译报告中,译者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支撑,并结合翻译实践经验,采用多种翻译策略并运用具体的实例论证了该理论在翻译中得重要性。

关键词: 翻译项目报告,《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策略

A Project Report on Translation of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excerpts)

ABSTRACT This is a project report on translation of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excerpt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work to take a large-scale thematic look at the human species worldwide.The excerpts of this report are from the chapter of “The Columbian Exchange and Human Adaption”.The Columbian Exchange, also known as the Grand Exchange, was a dramatically widespread exchange of animals, plants, culture, human populations(including slaves), communicable disease, and ideas between New World and Old World.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report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Part one is the translation projection description, including project significance, project origin and structure of the report.Part Two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source text background, including introduction of the author, main content and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Part Three is about quality control, including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ation,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while translating and how to settle those problems through various translation strategies.Part Four concludes with the lessons, enlightenments and unsolved problems in the translation project.Underpinned by Nida’s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the reporter argued the importanc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using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concrete examples.Key Words:translation report;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translation strategies

目 录

中文摘要„„„„„„„„„„„„„„„„„„„„„„„„„„„„„„1 Abstract„„„„„„„„„„„„„„„„„„„„„„„„„„„„„„1

一、翻译项目背景

1.1 项目来源„„„„„„„„„„„„„„„„„„„„„„„„„„„2 1.2 项目意义„„„„„„„„„„„„„„„„„„„„„„„„„„„2 1.3 项目结构„„„„„„„„„„„„„„„„„„„„„„„„„„„3

二、原文背景

2.1 关于作者„„„„„„„„„„„„„„„„„„„„„„„„„„„3 2.2 原文版本„„„„„„„„„„„„„„„„„„„„„„„„„„„3 2.3 主要内容„„„„„„„„„„„„„„„„„„„„„„„„„„„4 2.4 原文分析„„„„„„„„„„„„„„„„„„„„„„„„„„„5

三、质量控制

3.1 翻译难点„„„„„„„„„„„„„„„„„„„„„„„„„„„6 3.2 准备工作„„„„„„„„„„„„„„„„„„„„„„„„„„„7 3.3 翻译理论与方法的选择与简述„„„„„„„„„„„„„„„„„„7 3.4理论方法的运用与重难点问题的解决„„„„„„„„„„„„„„„7

四、总结

4.1 翻译经验„„„„„„„„„„„„„„„„„„„„„„„„„„„8 4.2 翻译教训„„„„„„„„„„„„„„„„„„„„„„„„„„„9 4.3 待解决的问题„„„„„„„„„„„„„„„„„„„„„„„„„9 参考文献„„„„„„„„„„„„„„„„„„„„„„„„„„„„„10 附录1 原文„„„„„„„„„„„„„„„„„„„„„„„„„„„„11 附录2 译文„„„„„„„„„„„„„„„„„„„„„„„„„„„„12 致谢„„„„„„„„„„„„„„„„„„„„„„„„„„„„„„„12

一、翻译项目背景

1.1 项目来源

本翻译项目是安徽出版集团与安徽大学外语学院的合作项目,由安徽大学外语学院2011级翻译硕士专业(MTI)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承担主要翻译工作,并作为其毕业论文的设计来源。该翻译项目节选自由ABC-CLIO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世界历史百科全书》是一套由众多作者参与编撰的专业工具书,内容涵盖了社会、经济、历史、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全书分成九个纪元叙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重大历史。由于篇幅原因,笔者节取了该书“哥伦布大交换与人类适应性”章节进行翻译实践。节选部分原文约一万一千余字。

1.2 项目意义

首先,《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是第一部大规模、全面地介绍全世界范围内各人种、各文明的历史发展的书籍。其内容涵盖范围广、时间跨度长。因此,将《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这部巨著译介到我国来,为中国人民打开了一扇全面深入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窗口。

其次,本项目节选部分内容为哥伦布大交换与人类适应性。哥伦布大交换是一件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转换。在人类史上,这是关于生态学、农业、文化许多项目的一件重大历史事件。然而,国内并没有多少人深入了解这一生态变革,因此,项目原文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及知识普及意义,值得翻译。

再者,就语言特点来说,原文用词准确、句子结构严谨、文章层次分明,是很好的翻译文本。

最后,通过该翻译项目,笔者想要达到三个目的:第一,丰富自身知识。翻译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只有真正理解了原文的内容,翻译才可能传神、达意,而这一切需要首先具备充分的知识储备;其次,检验自身的中英文水平及英汉转换能力。英汉互译本身其实就是对译者中英文水平的考察,从英文翻

译成中文,对于译者的中文水平要求则更高,因此必须在完全理解英文的基础上,将内容转化为符合表达习惯的中文,这就要求译者对翻译技巧要有娴熟的把握。第三,学会使用翻译辅助工具。在这里,笔者所指的翻译工具内容较为宽泛,包括各类词典、翻译软件、网络资源和文献资料等。只有熟练地运用各类辅助工具,翻译的效果和效率才会更有保障。

1.3 项目报告结构

本翻译报告的结构如下:

第一,翻译项目背景介绍,包括项目的来源、意义以及报告结构等。

第二,原作背景介绍,包括作者简介、主要内容和原作分析等。

第三,翻译项目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包括翻译难点问题的介绍分析、译前的准备工作及翻译理论与方法的选择与简述。

第四,总结在翻译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教训、启发并指出仍待解决的问题。

二、原文背景

2.1 关于作者

《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的主编是世界史学会前主席Alfred J.Andrea,他同时也是美国佛蒙特州立大学的荣誉教授和路易斯维尔大学的杰出学者。此次翻译项目报告选取的原文部分是由以下作者共同编著而成,他(她)们分别是Kevin M.McGeough , Frances Pownall , Frances Pownall , Jeffrey Trumbower , Keith N.Knapp , Abrabam O.Mendoza , Joseph P.Byrne , Lisa Holliday和Jeffery D.Long。

2.2 原文版本

该项目的英文原版是《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该套书籍是由ABC-CLIO出版社于2011年3月出版的,分21卷,包含9个纪元,共7743页。本报告选取的是 “哥伦布大交换与人类适应性”部分作为翻译报告材料。

2.3 主要内容

《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是一套由众多作者

参与编撰的专业历史类工具书,内容涵盖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全书将世界历史分成九个纪元分别叙述了世界范围内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演变进程。笔者翻译部分主要介绍了哥伦布大交换与人类适应性。哥伦布大交换以前,东西半球的人们几乎没有接触过,但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终结并改变了这一状况。新世界(美洲大陆)与旧世界(欧、亚、非洲大陆)之间开始交流,交流的范围很广,包括人种、动物、粮食、文化、观念、疾病等各个方面。新世界给旧世界带来了很多新生事物,同样旧世界也影响了新世界。哥伦布大交换几乎影响了整个世界,大交换也提高了全球的生活质量。在地球上许多国家地区,大交换中新作物与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解决了大饥荒导致的人口大增长。美洲的粮食玉米、土豆等影响了整个世界。但哥伦布大交换也有消极的一面,新人种、新物种、新疾病等破坏了原有的系统,导致了有些物种的灭绝,生态环境的改变等多方面的问题。

2.4 原文分析

原文按照地理位置详细介绍哥伦布大交换的影响,主要讲述了从粮食、物种、环境、生活方式、文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积极的影响与消极的影响并存。

这篇文章的句型结构并不十分复杂。但是对知识面的要求比较高,涉及到地理、历史、生物、疾病、文化传统等各个方面,尤其文中使用了部分拉丁词汇、印度语等部分词汇,在词语翻译方面的处理,有些令人耗费脑筋,因此在翻译成汉语的时候需要更加注重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根据前后文的解释来进行创造性的翻译,所以在名称词汇方面做了音译处理,根据前后文的意思,相信读者应该能够完整的理解文章的意思。

三、质量控制

3.1翻译难点

在翻译过程中,笔者遇到了诸多问题,在此,笔者将其主要归结于以下几大重难点:

(1)该书涵盖范围极广极深,而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因此很多内容对于大部分国内读者来说可能是不熟悉的甚至是完全陌生的。因此,缺乏部分信息的

背景知识、地理或人物名称的翻译是翻译的一大难点。

(2)节选部分文章对于译者的知识面要求较高。很多知识不是简单的查阅工具书就能得到答案。而是需要译者先查阅相应的书籍资料,了解相应的背景文化知识,再根据自身经验和对上下文的理解进行翻译。

(3)再者,中英文的行文方式不同,生硬地字对字翻译是完全行不通的。因此翻译过程中往往要加入议员的自我认知,对词序甚至句序进行重组。因此,对原文的理解以及对译文的准确把握是也是一难点。

3.2准备工作

翻译前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因此,译者在译前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首先,工具书必不可少,无论是在阅读文献资料还是在翻译的过程中,一旦有不清楚的单词或知识点,都应该查阅工具书,将其弄明白。译者使用了《英汉大词典》以及网络翻译资源。其次,译者在开始翻译之前,除通读全文了解资料的语言特点外,还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很多关于哥伦布大交换与人类适应性的信息与资料。另外,译者还查阅了翻译理论的书籍和文献资料。有了正确理论作指导,翻译实践才会进行的更加顺利。

3.3 翻译理论与方法的选择与简述

译者本次翻译的理论依据是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被誉为“翻译界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家之一”。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的核心翻译理论。1964年,奈达在《翻译科学初探》一书中首次提出了 “动态对等”的概念,后来他把“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强调源语接收者和目标语接收者对于翻译产物的反应应该大致相同,指明翻译不仅要求词汇意义上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认为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功能对等”是指翻译并不是译文和原文在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在这种翻译中,“原文信息转移到接受语言,译文接受者的反应与原文接受者的反应基本上相同”(Nida 1969: 200),这也是该理论的核心。“功能对等”中的对等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

建中2000 : 67)。而源语的文化意义、语义等深层次的意义很可能被语言形式掩藏,因此,译者应着重表达出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局限于原文的语言和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对等。

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之前,中外传统翻译理论的翻译标准仍停留在“直译”与“意译”之争或“归化”与“异化”之争。功能对等理论的出现,打破了中外传统翻译理论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而将焦点集中在译文读者和源语读者对各自文本的关系对等上。功能对等理论的提出,为翻译评价和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标准,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它不仅是一种新的翻译标准,也是一种新的翻译理论原则。

因此,笔者选择了该理论作为翻译过程中的指导理论,并在其关照下,根据遇到的问题,选择了一些具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如增补法、减译法、意译法等,以准确传递原文信息为前提,对译文进行适当地调整,在信息传递方面和在句法表达方面力求译文与原文在功能上达到最大程度的对等。

3.4 理论方法的运用与重难点问题的解决 3.4.1 增译法

例1: The spread of African and Muslim commodities promoted new systems of plantation agriculture across the Western Hemisphere.译文:非洲人和穆斯林的商品扩张促进西半球新种植农业体系的发展最初翻译时,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译为“非洲人和穆斯林的商品扩张促进西半球新种植农业体系”,但感觉不妥,根据原文表达的意思,译者采用了增译法,增加了“的发展”,意思表达更为完整准确。

例2: This biological exchange between the Americas and Eurasia(and Africa)was coined the “Columbian Exchange” by historian Alfred Crosby in reference to Christopher Columbus, the Genoese explorer popularly credited with initiating contact between the Western Hemisphere and the Eastern Hemisphere.译文:美洲和欧亚大陆(与非洲)之间生态交换被历史学家阿尔佛雷德·克罗斯比称作“哥伦布大交换”,他参考了克里斯多夫·哥伦布的经历。哥伦布是一名意大利热那亚的探险家,被认为开启了西半球与东半球之间的联系。

这里采用了增译的用法: “in reference to Christopher Columbus” 实际上参

“Christopher Columbus, the Genoese explorer”,这里根据中英文的习惯,此处应当需要切换成中文思维,对名词的解释,需要关联起来,所以译为“哥伦布是一名意大利热那亚的探险家”。

例3:Tried and true ancient methods continued to be used in the early modern period.Dams called bands(pronounced “bund”)were built across the outlets of natural watersheds to form reservoirs,or cheruvus, during the rainy season.Often these lakes were no larger than ponds, with small channels leading to a few acres of irrigated land nearby.

原文中的“Cheruvus”,在所有词典中都查不到该词,但根据前后文的意思,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湖的名称。所以在翻译成汉语时,在译为 “彻卢伍湖”音译的同时,加上了湖,让人一目了然。

例4:“In India, corn and chili peppers,both American crops,quickly became staples.” 译文:在印度,到处都是美洲作物玉米和辣椒,它们迅速成为主食。

英文中代词,以及关系代词的表达多样,作用很大。但是翻译成汉语时,如果表达不清楚,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此处,译者翻译时采用了增译“它们”,意思表达更为清晰准确。

3.4.2 减译法

例5: The peoples of Guam and the Northern Mariana Islands(Chamorros or Chamorus)are particularly striking examples of the Columbian Exchange in which indigenous peoples were overwhelmed by their European conquerors.译文:关岛人与北马里亚纳群岛人(查莫罗人)成为哥伦布大交换中特别典型的例子,在那里土著民族被欧洲征服者所打压。

英文中词汇常常有不同的拼写方式,所以都进行了注明,但是汉语却不存在同一个字有拼写方式与单复数的区别,只有一种表达方式,无需重复的表达,因此这里“Chamorros or Chamorus”采用了减译法,仅译为“查莫罗人”。例6:Roasted as a snack or cooked into stews and sauces,they provided an excellent source of protein for the region's population of sedentary agriculturalists.译文:无论是烤花生小吃,煮花生还是花生调味酱,花生都为该地区的人们提供 10

原文中“the region's population of sedentary agriculturalists”可能是为了调侃,用了“sedentary agriculturalists”。但是如果按照字面直译出来的话,难免会让读者看不明白。所以,译者在不影响原文意思的情况下,采用了减译法,省略了“久坐不动的农学家们”。

3.4.3 意译法

例7: The capture of Constantinople in 1453 by the ottoman Turks and the Portuguese capture of ports in Asia from Goa(1510)to Mallaca(1511).译文: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占领君士坦丁堡以及葡萄牙占领从果阿(1510年)到马六甲(1511年)在亚洲的港口。

原文的“Capture”,直译为“捕获”,令人费解。通过查询资料,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得知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了君士坦丁堡,于是采用意译法,改译为“占领”。

例8:Another important food crop introduced by slave traders was cassava. 译文:由奴隶贩子引进的另一种主要粮食作物是木薯。

这是是关于褒义词、贬义词等词汇的选择问题。初译为“由奴隶贸易商引进的另一种主要粮食作物是木薯。”根据表达习惯,联系背景资料,发现这里“trader” 不能翻译为“贸易商”,而应改译为“奴隶贩子”更为准确合适。例9:Most of India in fact is arid, mainly receiving intense seasonal rains called monsoons once or twice a year for a few weeks at a time,and briefly yellow and red hues turn to green.译文:事实上,印度的许多地区都非常干旱,主要靠一年一次或两次雨季几周的降雨,来帮助作物生长。

原文中 “yellow and red hues turn to green”,如果按照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就是“黄红色调变为绿色”。若如此直译,着实令人费解。但是通过对上文的内容理解,可以猜测,所表达的意思应该是降雨对干旱地区产生了影响。原来干旱的黄土地、红土地上长不出植物,因为雨水的到来,使植物开始生长,绿色的植物在雨水的滋润下茂盛的生长,因此采用了意译法,处理为“降雨,帮助作物生长”。

四、总结

4.1 翻译启示

通过翻译《哥伦布大交换与人类适应性》一文,译者意识到只有不断的实践,锤炼才能提高翻译水平,实践出真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娴熟的翻译技巧,信达雅的翻译境界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个好的翻译,首先应经常练笔,锻炼中英文表达能力,磨练翻译技巧。还应该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了解历史文化;另外,要勤查工具书,平时应多搜集可能成为今后翻译中信息来源的书籍、词典、文献和网站,以备将来的不时之需。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因此在翻译实践中,译员应充分理解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实践,将翻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夯实翻译理论,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完成了翻译项目后,译者得出以下启示:1.多与其他译者进行交流学习,多多吸取他人的翻译经验;2.翻译之后的文本一定要进行多次校对,尽可能的去完善译文,达到信、达、雅的标准;3.做好翻译总结,就翻译中遇到的问题,要不断查阅、揣摩、领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避免在下一次的翻译中出现同样的问题。

4.2 翻译教训

作为一名译者,不仅要术业有专攻,而且要成为一名“杂家”,所谓杂家就是要达到样样通的程度。在如今信息流通如此迅速的社会,翻译的需求越来愈大,而翻译涉及到的行业越来越多,这就要求译者自身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的积累各方面的知识。这次翻译实践中,笔者深刻地体会到: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转换,译文应该超脱原文的语言形式,准确地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去翻译痕迹化,去翻译腔。一名优秀的译员,应该拥有广泛的知识面,而在翻译《哥伦布大交换与人类适应性》一文时,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合格的英语翻译,不仅要精通中英两种语言,翻译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扩大知识面,因为在翻译的过程中深刻的体会到,知识面限制了内容。如果仅仅去扣语言上的技巧等东西,不去学习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等背景知识,翻译出来的东西会非常晦涩、不能理解,不仅译文有很重的翻译腔,而且翻译中会出现非常类似于“常凯申”式的严重内伤。通过此次笔译实践,笔者明显感觉到自己的知识面还有欠缺,同时也发现自己所 12

学的翻译技巧很大程度上也停留在理论上,要想融会贯通在实践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不断的磨练。

4.3 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一名初学者,笔者的能力还十分有限,译文难免会有失误和瑕疵。例如在此次翻译实践中,对于原著的理解不够透彻,以致译文难免有生硬之处。如何透彻理解原文风格和贴近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的相容性,是笔者以后需要努力提高之处。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也是一种艺术。译者应当在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语言水平的同时,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水平,秉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做到以原文为导向,把读者放心中,不断打磨自己的语言,提高译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2004)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Newmark, P.(1981).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Oxford: Pergamon Press.[3]曹明伦.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4]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年.[5]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6]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7]孙致礼.翻译理论与实践探讨[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8]杨全红.高级翻译十二讲[M],武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杨士焯.百科全书条目释文的语体特征及翻译策略[J].济南:山东外语教学,2003(6):75-77.[10]周方珠,卢志宏.英汉互译原理(修订版)[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附录:

原文 译文

致谢

感谢两年来所有不辞辛苦向我们传道授业的各位老师,感谢学院领导和各位老师在各方面的指导与帮助。在这里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张明老师,感谢你在繁重的工作之余牺牲休息时间为我指点迷津。如果没有张明老师的点拨和教诲,就不会有此次翻译任务和翻译实践报告的顺利完成。

感谢所有同窗,尽管两年时光不过弹指一挥,转瞬即逝,但我会永远记得大家的帮助、支持、鼓励和祝福,和大家相处的点点滴滴将会成为我永久的美好的回忆。

最后要感谢我的亲人和朋友们,感谢他们的无条件支持与关爱,让我有勇气和信心在求知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第五篇:翻译专业实习报告

为了把我们近一年所学的基本的英汉互译知识和方法全面地结合起来,院里给我们安排了翻译实习,使我们能相对忠实、准确、流畅地将各种文体进行英汉互译,以此提高自身翻译各种文本的实际能力。同时,通过翻译实习,养我们成为一名翻译工作者所应具备的优秀品质:诚实笃信, 认真负责,严格遵守翻译从业人员必备的各种职业规则以及严谨细致的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团结合作的风尚等。

我们的指导老师给了我们12份英文材料,每份约2000字。我们实习的任务是完成所有材料的翻译。根据学院及指导老师的要求,我计划将所有材料在三周内翻译完成,每周平均翻译四分材料。

为了配合院里的工作,更为了通过实践,总结自己的不足,以便在今后的语言实践中自己翻译水平和能力能够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我在完成计划工作后,我开始了我的翻译实习工作。

在进行翻译实习的过程中,我充分调动了我大脑中的知识及老师教给我们的基本翻译技巧,例如:“英译汉时,有时某些词并不能完全按照词典的基本含义翻译,如生搬硬套或逐词死译,会使译文生硬,令人费解,甚至可能造成误解。这时应当根据上下文和逻辑关系,从该词的基本含义出发,进一步加以适当的引申,选择比较适当的汉语词语来表达”以及增词法、省略法(减词法)、重复法 、正反, 反正表达法、分句法, 合句法、词义的引伸、词类的转译等英译汉常用的方法和技巧。尽管如此,我在实际翻译时候还是碰到了很多问题。

首先,词汇量的不充足使我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遇到阻碍,我不得不借助电脑,词典等工具查找出我所不能准确描述的关键词句。其次,是常用句型的缺乏也使得我在翻译过程中举步维艰。再次,就是对一些专有词汇的不熟悉还有一些国外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知识的匮乏也使得我的翻译工作进展的不太顺利。这时,我会借助网络的帮助,在网上查询在词典中查不到的专有名词、新词,以及相关背景知。最后,语文功底的薄弱和常识性知识的缺乏也是阻碍我翻译工作的一大难题。例如,在第一份翻译材料中有个句子是“The United States economy ”,在这个句子中,我不知道是

把“The United States economy”翻译为“美国经济”还是“美国经济体”好,并且我总觉得两种翻译都很怪。如果把“The United States economy”翻译为“美国经济”,那么整句话的翻译就是:“美国经济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但是“国内生产总值”只能是一个国家的啊,不能说经济拥有多少国内生产总值吧。但是,如果把“The United States economy”翻译为“美国经济”体,那么整句话的翻译就是:“美国经济体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这样又成为经济体有多少国内上产总值的。于是,我又想:可不可以把“economy”直接省略不翻呢?就翻译为“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但是我又不敢妄下结论。总之,我真的是在经过艰苦的“奋战”后才最终完成了本次的翻译实习任务。

通过这次的翻译实习,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英语相关方面的知识还远远不足,也让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及语境英语句型的重要性,更让我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的真理——没有理论知识肯定不行,但是光有理论知识而不通过实践来巩固旧知识和获得新知识更不行。任何事情和工作都不是夸夸其谈就能完成的和做好的。此外,我也变得更能忍耐和坚持。在实习的过程中,由于翻译工作过于枯燥以及在翻译中遇到各种困难而使翻译过程的缓慢,我曾多次想放弃,想随便敷衍了事。但是我从小养成的强烈责任感和拥有的良好道德观敦促我忍受枯燥乏味和冲破各种阻碍把我的任务完成。最后,我也深刻的体会到时间的紧迫性。我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这意味着我已经没有多少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了(因为我不考研将)。我真的意识到我在过去的三年中浪费了多少本可以用来学习充电的大好时光。我知道不管是否来得及,我都要充分这最后的半年(我觉得最多只有半年学习时间了)好好学习。不论我能否弥补我在这次实习中所反映出得不足,或是能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我都要抓紧时间充充电。

总之,在这次的翻译实习让我感触颇深也收获很大。我感受到了“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的真理;我感受到了做人要做个有心人,时时留意身边的大事小事,并随时积累知识(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的重要性;我还感受到必须“学以致用”而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同时,我收获了新的字、新的词、新的短语和新的句子;我收获了新的知识;我更收获了获得新知识时的巨大快乐以及完成任务时的无比欣慰。

第六篇:英语翻译实习报告

我从正式开始学习翻译到现在,不过两年时间。作为一个年轻的翻译爱好者,我对翻译这门让人时而绝望时而又充满希望的艺术,有着自己最真实的经历与感悟。在此想借本文与所有翻译新手共勉。

关于英汉互译的研究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各种派别观点层出不穷,让后来者眼花缭乱,却又无从选择。其实从英译汉的角度来说,究其本质,过程无非就两个步骤:1、准确理解英文原文;2、用地道的中文表达原文的含义。

如何准确理解英文原文

我们先来谈谈第一个步骤,如何准确理解英文原文——这一点说白了就是考验译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如果说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或词组,译者尚且能够通过查阅字典的方式解决的话,那么英语中繁复多样的句式往往就不是一本字典可以打发的了。尤其在阅读文学性较强的英语作品时,作者行云流水般的笔触通常都是借助丰富多变的句型来表现的。这些英语作品与我们日常教科书本中选取的文章相比,往往来得更为艰深难懂。怎么办?惟一的办法就是从头做起:

1、确保自己在学校中或是培训班上接触到的一切阅读材料都能够完全透彻地理解。

千万不要小瞧学校老师为你选择的阅读教材,或许它们所触及的话题不是非常新鲜前卫,或许它们涵盖的内容与你的兴趣爱好相悖。但是,它们却能在不经意间为你打下阅读基础的坚实栋梁。

2、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可以选择一些英语课外读物来扩充自己的阅读量。

对具体英语读物的选择其实还是有些讲究的。比如,有些学生对文学类作品很感兴趣,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在一开始就该选择那些厚得像砖块一样的原版名著来阅读,因为这样做无异于“自杀”。究其原因,仅其中的生词就足以使阅读者信心全无。那么,那些有中英文对照的版本是否能称为上佳之选呢?答案依然为否。因为这极易激发读者的惰性,尤其对阅读量有限的读者来说更是如此。

对此我的建议是,选择那些名著的缩写本,并且是配有详细注释的版本。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往往很难定位陌生的词组或表达。比如说有这样一句话:HesaidthatIwaswayoutofthatgirl’sleague.初次见到这个表达的人可能以为只要查到league的中文意思问题就解决了,他们无法立刻意识到,AbeoutofB’sleague是一个完整的词组表达式,其含义是:A君配不上B君;而句中的way一词,也不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道路”或者“方式、方法”的意思,而应解释为“远远地”或是“过于”。所以,全句的正确理解应为:他说我压根儿就配不上那个女孩子。如果读者选择读物的时候能够找到有类似这样配以注释的版本,阅读起来就既不会因为生词过多而灰心,同时又能够逐渐培养定位词组的语感了。

3、将新鲜或新学的词组记录在笔记本上,并连同该词组出现的句子一起写下,以供随时重温。

有时候,仅写下词组对我们的记忆来说是一项很大的挑战,因为我们可能很快就会忘记其含义。即使当初在一旁写下了中文意思,时间一长就会忘记应如何使用它了。这时如果为该词组提供背景环境,不但能够加深我们对它的记忆,也可以为日后模仿成句提供现成例子。

对英语原文的准确理解是英译汉的第一步。形象说来,这一步就像是“踩点”,一定要踩得准、踩得到位,只有这样才能为下一步转换成中文打好基础。

如何使行文变得“地道”

英译汉的第二步是用地道的中文表达原文的含义。这对译者的中文功底是一个十足的考验。这里的“地道”指的是,译文不会让人感觉到有英语原文的痕迹,就好像它原来就是一篇中文作品一样。

很多时候,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没有问题,但是要将这粗糙、原始、零碎的理解升华为通顺、精致、具整体性的另一种语言,并用符合该语言习惯用法的表达转述出来,往往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尤其当原文是以精确简约著称的英语,而目标语言是惯于华美繁复的汉语时,我们往往就得花费更多的工夫去打磨译文,才能弥合两种语言之间的沟壑。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出这种“地道”的翻译呢?

再拿前文提到过的一个句子为例:HesaidthatIwaswayoutofthatgirl’sleague.句中way一词若单独解释,则可以理解为“过于”或“远远地”等含义,但是如果直接放置到句中,其译文则成为:他说我过于配不上那个女孩子;他说我远远配不上那个女孩子;与我们给出的译文“他说我压根儿就配不上那个女孩子”相比,“过于”和“远远”显然都不如“压根儿”来得地道,虽然从本质上讲,这三个词的含义都很相近。你一定想问:我怎么就想不到“压根儿”这个词呢?那是因为你没有成功进行角色的变换。

什么叫做角色的变换?

当我们做到上文所讲的第一步“准确理解英文原文的含义”后,我们的思维会在不经意间嵌入英文语言的模式。这时,只有成功脱离该模式,进入换位思考的状态,才有可能在最大程度上激活自身的汉语表达能力。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将原文的含义提取出来,暂存在大脑中,想想作为一个中国人,他会怎样来表达这层意思;或者回想自己有没有亲历过类似的情况,自己当时又是如何表达的呢?如此这般,较为地道的用语就能信手拈来了。

又如这么一个句子:Butthesameadvantagewouldapplytoallspecies,andyetwealonecomposesymphoniesandcrosswordpuzzles,carvestoneintostatues,maptimeandspace.原文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若跳不出英语的思维模式、不考虑中文惯用表达、逐字翻译,其结果就是:但是同样的优势将会出现在所有的物种身上,然而惟独我们谱写出交响曲和字谜游戏,将石头刻成雕像,划分时间和空间。

这样的翻译不能说有错,但是中文的美感全无。翻译界前辈总结的“信达雅”是以信达为基础,以雅为目标的三步翻译标准,其中最难把握的也就是这第三步“雅”的境界。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个句子的各个部分。

首先要注意的词是第一个分句中的would,这个词可不是随便用的,它除了在过去将来时中会出现以外,还会出现在虚拟语气里。在此我们可大致判断,第一个分句其实是一个省略虚拟句式,即省略的非真实条件句,而被省略的部分就是该非真实条件复合句中的条件部分,而我们看到的只是结果部分。所以有必要将条件部分还原为:如果自然界中所有的物种都拥有发现美的能力,那么它们都将在进化过程中称霸一方。

第二个小分句andyetwealonecomposesymphoniesandcrosswordpuzzles,carvestoneintostatues,maptimeandspace中,值得注意的地方可不少:

(1)整个句子的结构:andyetwealone如同一个统领的标志,后面的compose,carve,map分别是其下的三个并列动宾词组。如何翻译此类句子?

在这里我们可以采用类似数学中合并同类项的做法——将andyetwealone先提取出来总述,然后将后面的三个动宾词组作为分述,译文为:然而,惟独人类在演变中独占鳌头:我们谱写交响曲

(2)动词compose后面跟的两个宾语symphonies和crosswordpuzzles该如何处理?虽然原文里只用了一个动词,但是在中文里面却很难找到这样一个动词能够同时搭配交响曲和字谜游戏,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应将一个compose拆分为两个中文动词,与两个宾语分别搭配,译文为:我们谱写交响曲,创造字谜游戏;

(3)那么carvestoneintostatues,maptimeandspace这两个动宾结构又该如何处理呢?在这里可以延续前面的主语“我们”:我们谱写交响曲,创造字谜游戏,刻石头成雕像,划分时间空间,但是,这样的译本就看似平淡,没有层次感。如果我们根据意群对该分句进行二度划分,就能把划分符放在carve之前,将后两个动宾词组合为一组,与前文分开。同时,采用主宾对换的方式使得句式结构富于变换,即不再使用“我们”作为动宾结构的主语,而是让原本处于宾语地位的stone和timeandspace翻身作主人,这一切变换措施只需要借助一个小小的地点状语即可实现:在我们的手中,顽石诞生为雕像,时空归依为坐标。全句翻译如下:如果自然界中所有的物种都拥有发现美的能力,那么它们都将在进化过程中称霸一方。然而,惟独人类在演变中独占鳌头:我们谱写交响曲,创造字谜游戏;在我们的手中,顽石诞生为雕像,时空归依为坐标。这样一来,整句中的小结构里又透出工整对仗之意,大结构上又十分富有层次感,也不失变化;读来全无英文的痕迹,而又忠于原文,这才是令人颇为满意的好译文。

综上所述,翻译两部曲中的第二步是“成品”的关键所在。译者在此既要有跳出原文束缚的能力,又不能一蹦三丈远——完全脱离原文内容实质、凭空创造;也就是说,译者还得有将译文“靠”回原文的本领。翻译之路如此漫漫,大家还需不断“上下而求索”,希望我的这篇文章能够在此给大家“抛砖引玉”。

推荐专题: 会计专业实习报告 专业实习报告 翻译专业实践报告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