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总结 > 实践报告 > 详情页

湖北博物馆实践报告(范文2篇)

2022-10-23 10:16:11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北博物馆实践报告(范文2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北博物馆实践报告(范文2篇)》。

第一篇:博物馆调查报告

一、参观时间

20xx年10月18日 星期五

二、参观地点

广东省博物馆

三、参观过程

10月18日,周五下午2点,我和另外一位同学从学校出发,乘坐地铁前往广东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省博物馆)。经过大概1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成功到达省博物馆。在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里,我们参观了“旗装雅韵”――清代满族服饰展、“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毛利碧石”――新西兰文化艺术珍品展,以及“异趣同辉”――馆藏清代外销艺术精品展。其中我们参观的重点是“旗装雅韵”――清代满族服饰展。直到五点,省博物馆的闭馆时间到了,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再次搭乘地铁返回学校。

四、参观感想

我们这次参观的是省博物馆的新馆,坐落于广州新城市中轴线――珠江新城中心区南部。其设计运用“宝盒”的理念,采用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承载巨型钢桁架悬吊结构体系。由于展馆是由巨型钢桁架悬吊出来的,中间没有一根结构柱,为陈列展示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这是我们第一次来到省博物馆,从馆外看,方方正正的,的确像一个“宝盒”,再走近看,就感觉一个“宝盒”迎面而来,壮观而宏伟。灰色与红色的色调让省博物馆充满了历史的气息,神秘的气氛。

走进馆内,入眼便是宽阔的大堂,四周挂着红灯笼,满满的中国传统气氛;抬头望去,每一层均呈四方环形,既整齐又别致。除了一个个展览厅外,馆内还设有纪念品区、用餐区、咖啡厅以及几家小商铺,果真是设想周到,参观、休闲、购物皆不误。

根据我们事先的了解,知道目前有一个关于服饰的展览备受关注,所以我们毫不犹豫地往该展厅走去。雍容华贵的旗袍、威武气派的马褂、别致美观的旗鞋,这些只在古装戏里看到的华美服饰,我们均在“旗装雅韵”――清代满族服饰展中一一亲眼目睹。清代,是中国古代服饰

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是服饰历史上继“胡服骑射”、“开放唐装”之后的第三次突变。无论款式品种、衣着特点都直接影响了我国近、现代服饰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是中国服饰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清初,满族统治者为巩固其在全国的统治地位,三令五申,强制广大汉族军民“剃发易服”。满族长期骑射生活所形成的旗袍、马褂、箭袖、旗鞋、剃发垂辫来取代汉族自古形成的宽袍、大袖、蓄发、绾髻的传统装束,尽管在清代服饰的演变和发展中,也吸收了汉族服饰的某些特点,但在清代整个服饰的发展当中,仍没有离开过满式衣冠的结构和风格,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服饰,对我国服饰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从八旗甲胄到各式佩饰,从异彩缤纷的民服到品秩有序的官服,我们看到了满族服饰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

在我看来,服饰是会对人们产生影响的,这是一种文化软力量,在潜移默化的过程慢慢地改变着人们。比如,在清初,满族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强制要求剃发易服,甚至采用了如“留发不留头”等铁血手段,可见其重要性。就是因为汉族文人知道改变服饰、剃发等会让他们忘记国仇家恨、数典忘祖,所以才宁死不屈;就是因为满族统治者知道通过服饰的改变能同化汉人为其所用,所以才坚决实施“剃发易服”。而服饰的变化,也正正体现了民族融合、文化融合。如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满族女子中也渐渐出现“三寸金莲”,宽大直筒的旗装慢慢变得纤细显腰身;满族男子也开始喜欢手持折扇,好一副文人雅士的样子。而旗装服饰中的花样、饰品工艺,也在不断地体现着古代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场景、美好祝福。如女子衣衫上多绣有彩蝶、花草、石榴瓜果等,寓意多子多福、幸福安康;男子服饰上多绣有竹、松、鹤、鹭、虎等,寓意勇猛果敢、长寿多福。而官服,则更能体现出服饰的妙处了。在清代,文武官员朝服和常服的样式、色彩、质料、纹样等均有具体规定,甚至在穿着方法上也有法定形式。

清代文武百官品服有朝冠、吉服冠、朝服、补服、蟒袍等。品秩差别主要看冠服顶子、蟒袍以及补服的纹饰。冠后插有翎枝,其制六品以下用蓝翎,五品以上用花翎;百官蟒袍,一品至三品绣五爪九蟒,四品至六品绣四爪八蟒,七品至九品绣四爪五蟒;补服,自亲王以下皆有补服,其色石青,前后缀有补子,文禽武兽。文官一品饰仙鹤,二品饰锦鸡,三品饰孔雀,四品饰云雁,五品饰白鹇,六品饰鹭鸶,七品饰,八品饰鹌鹑,九品饰练雀;武官一品饰麒麟,二品饰狮子,三品饰豹,四品饰虎,五品饰熊,六品饰彪,七品八品饰犀牛,九品饰海马。根据官员的不同服饰,我们可以判断出他的官职属性和官位高低。服饰总有着它独特的一面,展览中的每一件旗装都透露出历史的文明,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清代曾经的繁华,更能看见中国清代文化的蕴含。

离开“旗装雅韵”――清代满族服饰展的展厅后,我们又参观了“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毛利碧石”新西兰文化艺术珍品展,以及“异趣同辉”馆藏清代外销艺术精品展。在参观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平时不太了解注的事物,看到了许多历史悠久、价值匪浅的珍品,更了解了许多不同于、不局限于课本的历史知识。

第二篇:湖北省博物馆调研报告

湖北省博物馆

一、博物馆简介:

湖北省博物馆是湖北人文历史和自然地理的一个浓缩,现馆舍位于风景秀丽的武昌东湖之滨。建筑呈一主两翼、中轴对称,凝重、古朴、浑厚、现代,酝酿浓郁人文气息。

博物馆总占地面积达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 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馆舍由编钟馆、楚文化馆、综合陈列楼组成,设有办公室、陈列部、保管部、社教部、协调部、考古部、文保中心等业务部门。

二、博物馆的环境分析:

(1)太阳的周期运动对省博的光环境影响较小,因为省博是西北朝向,是人为减少阳光直射。且历史文物博物馆对自然采光要求低,省博展览空间基本上无开窗,缺乏自然采光。

(2)街道的南侧日照更加充足。(3)武汉市主导风向是西南风。

(4)由于墙面开窗较少,展览空间墙面未开窗,所以室内自然通风不好。但是馆内安装了空调通风装置,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室内通风状况。

(5)夏季自然通风有6,7,8三个月。

(6)冬季顶层即第四层会比较寒冷。

(7)室外主要噪音源是街道马路,和休闲广场。(8)室内房间中门厅及展厅外的休息处噪音较大。

(9)省博屋顶为坡屋顶,从下到上逐层收分,并在各楼层出挖空创造了室外休息空间并为室内提供自然采光;屋顶设有屋顶花园;采用了仿古琉璃砖。

(10)外立面主要运用石材

(11)室内地板为大理石,门厅墙面抹灰,展厅根据布展的不同需求在墙面上运用了木材,石材及抹灰。

(12)U型建筑体量围合成了相对私密的公共空间即休闲广场,展厅,门厅,视听室,商店为公共空间,厕所,办公室,藏品库为私密空间。

(13)易用性较强,布局符合参观人群心里生理需求。

三、镇馆四宝:

战国1 9 7 8 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钟架长7 4 8 厘米,高2 6 5 公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包括楚惠王熊章在公元前4 3 3 年赠送的一件镩钟),分三湖北鄂西一带是古人类化石的重要发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 5 2 . 3 厘米,重2 0 3 . 6 公斤。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 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春秋晚期1 9 6 5 年湖北江陵望山1 号墓出土。通长5 5 . 7 厘米,宽4 . 6 厘米。此剑铸造精 美,剑身中脊起棱,饰黑色菱形花纹。正面近格处有 “ 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的乌篆铭文。剑格正面嵌 蓝色琉璃,背面嵌绿松石。剑刃薄且锋利,毫无锈蚀,至今仍寒光袭人。

湖北鄂西一带是古人类化石的重要发现地。1 9 8 9 年

和1 9 9 0 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在郧县青曲镇曲远河 口的学堂梁子发现了两具人类头骨化石。郧县人头骨化石的面部特 征与中国和亚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相一致,但鼻根点凹陷,类似 于欧洲古人类,科学测定约为距今1 0 0 万年的直立人。郧县人

I 号头骨化石是湖北首次发的最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青花四爱图梅瓶为元代之物高3 8 . 7 厘米,口径6 . 4 厘米,底径1 3 厘米。2 0 0 6 年钟祥市郢靖王墓出土。靖王朱 栋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梅瓶小口外撇,短颈丰肩,圈足平底。瓶身肩部饰凤穿牡丹:腹部分别绘王羲之爱兰图,陶渊明 爱菊图,周敦颐爱莲图,林和靖爱梅、鹤图,故名“四爱图” 梅 瓶,足部饰仰覆莲纹。三层纹样以卷草纹、锦带纹为界。白釉泛青,色彩青翠艳丽。堪称元代青花瓷器中的珍品。

四、建筑布局

省博建筑主体为西北朝向,采用一主两翼、中轴对称式布局.反映出传统宫殿类古建的严谨秩序。对于亲近太众的博物馆建筑而言.过于严肃.作为弘扬大楚文化的文化建筑,明显不妥。主体建筑背临东湖 坐拥美景,但没有考虑自然水景元素,仅在广场内部人工设置水景,可谓舍本逐末。

采用严正布局、拒水、朝西北做法处理代表楚文化的博物馆建筑,显然是与楚文化自身 浪漫、自由、勇于创新的特点相违背的。

五、博物馆人口设计

入口选择为两条道路(黄鹂路和东湖路)交叉转角处。道路与建筑人口之间设置小型广 场,作为人流集散缓冲。早期的省博只有栋建筑,为现在主体建筑左侧的编钟馆.建筑背面临水.偏南朝向.入口位于东湖路边远离交叉路口.曲径通幽,临水行进,相比于现在的人口位置,更显自由。

博物馆的主入口采用对称的双体阙,纳入了安检、值班、行李暂存的功能。阙的风格是结合主体建筑的造型特点,通过严谨的比例推敲和精致的细部处理使其与楚文化精美的艺术风格相协调。

入口区环境设计

以厚实的矮墙和低矮的花池烘托黑底盒字的博物馆铭牌通过两倒花池灯座的点缀丰富甬道日的环境层次。保留甬道区左边的±坡和高太的樟树,作为林荫休息区,将甬道区右边的场地设计为供观众游览的花境。运用轻巧透明的手法处理地下车库出口的楼梯间使其融八园林之中减少对主体建筑的干扰。

六、博物馆主体色调

除左侧编钟馆采用褐色外,其余主体建筑呈蓝色。楚文化在颜色偏好方面为尚黑,喜赤。省博建筑主体采用强现代感的蓝色与楚文化象征不符。博物馆被称为永久性的机构。对博物

馆建筑,其表达重点应在于永久性而非时代感。博物馆是文物的归属,受全社会的委托来保持人类的文化遗产,所以它是永恒的.必须要表达一种永久性的概念。若是采用赤或黑作为省博的主体色调,相信在符合楚文化以及永久性表达方面都会有更好的表现。

七、博物的建筑风格

湖北省博物馆扩建工程由1999年建成的编钟馆和即将动工兴建的楚文化馆、综合陈列馆三座单体建筑和配套设施组成,其建筑风格为仿楚式建筑,其建筑造型庄重典雅,简洁明快’美观大方、富有新意,高度体现了历史文献及湖北考古资料中所反映出来的楚国建筑风貌.该建筑突出了楚国高台建筑,多层坡顶的宽重檐,大坡式屋顶等楚式建筑的特点,建筑外观采用了楚墓中出土的漆木器上所常见的黑色(琉璃瓦),米黄色(外墙),暗红色(外墙柱)和茶色(玻璃)等色彩,同时也利用了新技术新材料,以体现出现代博物馆的功能要求和时代特征.拟建的综合陈列馆和编钟馆、楚文化馆形成“一主两翼”的布局,高度体现了楚国建筑的中轴对称,一台一殿”,多台成组”,多组成群”的离台建筑群布局格式。

湖北省博物馆属大型综合性历史博物馆,所处楚国的故地这一历史文化环境和东湖风景区这一地理区位环境,编钟馆以陈列展出楚文化历史文物为主要内容。为此,其编钟馆的建筑风格采用了历史文献及湖北考古资料中所反映出来的楚国建筑风格,突出了楚国高台建筑,多层坡顶的宽重檐,大坡式屋顶等楚式建筑的特点。建筑外观采用了楚墓中出土的漆木器上所常见的黑色(琉璃瓦),米黄色(外墙),碚红色(外墙柱)和茶色(玻璃)等色彩。同时,它又是一座现代博物馆的建筑,故也利用了新技术、新材料,以体现出时代的特征。编钟馆的建筑风格突出了楚文化的主调,并把楚文化、湖北地方风情、自然环境与时代特征有机地融为一体。

个人觉得博物馆主要的不足:

编钟馆,6米×6米的结构柱网尺寸不很理想

在建筑布局中,其灵活性的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楼板层结构的设计。为了争取较大的灵活性,在支撑系统方面宜增大开间,扩大进深和柱网。因为空间窄长,柱子林立,内部使用将不够灵活。据有关资料表明,柱网间距大的博物馆使用中适应性指标高,反之则少。

编钟馆二楼回廊展厅建筑面积730平方,米,选用6米×6米的结构柱网,展厅内竞出 现了l2根柱子,且都立在中心区,既不利于布展,又有碍参观人流的活动,给观众和工作人员带来很多不便。如选用7.5米×7.5米的结构柱网,就可以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上述展厅的柱子就可以减少至8根,且立在中心区的柱子可减少至4根,这对博物馆展厅的使用无疑是最理想的。

建 筑 文 化 与 评 论 作 业

湖 北 省 博 物 馆 调 研 报 告

姓名:冯伟庆 学号:080603224

指导老师:欧阳昉昕

推荐专题: 高中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湖北博物馆实践报告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