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总结 > 开题报告 > 详情页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范文4篇)

2022-09-14 22:41:00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范文4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范文4篇)》。

第一篇: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钓鱼岛问题是当前中国和日本关系中最复杂最敏感的问题之一,也是中国和日本必须长期面对的难题。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二战后美国的日本政策与钓鱼岛问题的产生,发展及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因素是中日钓鱼岛主权争端中的关键因素,通过对钓鱼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变化进行分析,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美国在中日领土主权争端中的作用,也可以由钓鱼岛争端来分析当前及以后的中日关系,中美关系,美日关系,为我们最终解决钓鱼岛领土主权争端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希望通过研究能找出更好的解决钓鱼岛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故我选择了这个课题。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及主要参考文献

选题的研究现状:

目前学者对钓鱼岛这个问题的研究涉猎很多,但大多数学者都是从中国和日本两个方面去研究,而对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美国因素的单独研究并不多。虽然这个选题的研究者不是很多,但这个选题的研究成果却是很丰硕。比如:郭永虎的“关于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美国因素的历史考察”,崔丕的“冷战时期美国对外史探微”、张平的“钓鱼岛风云”,龙腾战略网的“中日钓鱼岛冲突背后的美国黑手”本文正是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角度来探索解决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美国因素问题的措施。

主要参考文献:

(1)参见张平:《钓鱼岛风云》,第141页。

(2)参见崔丕主编:《冷战时期美国对外史探微》,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63页。

(3)参见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71—199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1页。

(4)漠帆:《钓鱼岛问题大事记》,《现代日本经济》1997年第5期。

(5)汤家玉、孙茂庆:《钓鱼岛百年风云》,《党史纵览》2003年第7期。

(8)逋野起央等编:《钓鱼台群岛(尖阁诸岛)问题研究资料汇编》,第71页。

(9)《日本产经新闻》1996年10月4日。

(10)《国际先驱导报》2004年6月22日。

(11)人民网2001年12月11日讯:《美官员暗示:钓鱼岛一旦有事美将站在日本一边》。

(12)《国际先驱导报》2004年2月13日。

(13)《日本经济新闻》2004年3月24日。

第二篇: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如何选择问题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如何选择问题

发布时间:2017-03-12

一、如何选择问题

奥妙就在于提出问题的“层次”。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集理论层面、解决理论问题。理论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逻辑体系。特定领域的理论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够对话;只有通过对话,理论才能够发展。极少有硕博论文是创造新理论的,能这样当然最好,但难度很大。我们多数是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因此,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审视我最初提出的问题“中国半导体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这仅仅是对现象的探询,而非有待求证的理论命题。我的理论命题是:“中国产业政策过程是精英主导的共识过程吗?”在这个命题中,“政策过程”、“精英政治”、“共识诉求”三个术语勾勒出研究的理论大体范围和视角。

其次,选择问题是一个“剥笋”的过程。理论问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实背后,而发现理论问题,则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理论思维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过初学者也不必望而却步,大体上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划定一个“兴趣范围”,如半导体产业、信息产业、农村医疗、高等教育体制等,广泛浏览相关的媒体报道、政府文献和学术文章,找到其中的“症结”或“热点”。第二步,总结以往的研究者大体从哪些理论视角来分析“症结”或“热点”、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如公共财政的视角、社会冲突范式等。第三步,考察问题的可研究性,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研究空间和研究的可行性。例如,西方的理论是否无法解释中国的问题?或者同一个问题能否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或者理论本身的前提假设、逻辑推演是否存在缺陷?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找到自己研究的立足点。不过还要注意我们研究在规定的一到两年时间内,是否可能完成?资料获取是否可行?

最后,如何陈述问题?陈述问题实质上就是凝练核心观点的过程。观点应当来自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总结,而不是为了套理论而“削足适履”。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充满动态的、丰富的景象,如何才能用恰当的术语、准确的逻辑表述出来呢?雄心勃勃的初学者往往提出宏伟的.概念或框架,但我的建议是尽可能缩小研究范围、明确研究对象,从而理清对象的内存逻辑,保证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范的学术论文。如“中国半导体产业政策研究”就是一个非常含糊的陈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收缩话题:( 1 )时间:从 1980 年到 xx 年;( 2 )对象:政府的叛乱者和决策行为,而不是市场、企业、治理结构等;( 3 )视角:政治和政府理论中的精英研究;( 4 )案例: 908 工程、 909 工程、 13 号文件和《电子振兴》,这是发生在 1980 - xx 年间半导体政策领域的两个重大工程和两个重要文件。通过这样的明确界定,我们将目光集中在“政策过程”、“精英”、“共识”几个显而易见的概念上,问题也就水落石出了。同时,问题清楚了,我们在筛选信息和资料时也就有了明确的标准,在这个“信息冗余”的时代,能够大大提高研究效率。

第三篇: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钓鱼岛问题是当前中国和日本关系中最复杂最敏感的问题之一,也是中国和日本必须长期面对的难题。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二战后美国的日本政策与钓鱼岛问题的产生,发展及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因素是中日钓鱼岛主权争端中的关键因素,通过对钓鱼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变化进行分析,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美国在中日领土主权争端中的作用,也可以由钓鱼岛争端来分析当前及以后的中日关系,中美关系,美日关系,为我们最终解决钓鱼岛领土主权争端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希望通过研究能找出更好的解决钓鱼岛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故我选择了这个课题。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及主要参考文献

选题的研究现状:

目前学者对钓鱼岛这个问题的研究涉猎很多,但大多数学者都是从中国和日本两个方面去研究,而对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美国因素的单独研究并不多。虽然这个选题的研究者不是很多,但这个选题的研究成果却是很丰硕。比如:郭永虎的“关于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美国因素的历史考察”,崔丕的“冷战时期美国对外史探微”、张平的“钓鱼岛风云”,龙腾战略网的“中日钓鱼岛冲突背后的美国黑手”本文正是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角度来探索解决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美国因素问题的措施。

主要参考文献:

(1)参见张平:《钓鱼岛风云》,第141页。

(2)参见崔丕主编:《冷战时期美国对外史探微》,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63页。

(3)参见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71—199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1页。

(4)漠帆:《钓鱼岛问题大事记》,《现代日本经济》1997年第5期。

(5)汤家玉、孙茂庆:《钓鱼岛百年风云》,《党史纵览》2003年第7期。

(8)逋野起央等编:《钓鱼台群岛(尖阁诸岛)问题研究资料汇编》,第71页。

(9)《日本产经新闻》1996年10月4日。

(10)《国际先驱导报》2004年6月22日。

(11)人民网2001年12月11日讯:《美官员暗示:钓鱼岛一旦有事美将站在日本一边》。

(12)《国际先驱导报》2004年2月13日。

(13)《日本经济新闻》2004年3月24日。

第四篇: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如何选择问题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如何选择问题

发布时间:2017-03-12

一、如何选择问题

奥妙就在于提出问题的“层次”。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集理论层面、解决理论问题。理论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逻辑体系。特定领域的理论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够对话;只有通过对话,理论才能够发展。极少有硕博论文是创造新理论的,能这样当然最好,但难度很大。我们多数是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因此,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审视我最初提出的问题“中国半导体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这仅仅是对现象的探询,而非有待求证的理论命题。我的理论命题是:“中国产业政策过程是精英主导的共识过程吗?”在这个命题中,“政策过程”、“精英政治”、“共识诉求”三个术语勾勒出研究的理论大体范围和视角。

其次,选择问题是一个“剥笋”的过程。理论问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实背后,而发现理论问题,则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理论思维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过初学者也不必望而却步,大体上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划定一个“兴趣范围”,如半导体产业、信息产业、农村医疗、高等教育体制等,广泛浏览相关的媒体报道、政府文献和学术文章,找到其中的“症结”或“热点”。第二步,总结以往的研究者大体从哪些理论视角来分析“症结”或“热点”、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如公共财政的视角、社会冲突范式等。第三步,考察问题的可研究性,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研究空间和研究的可行性。例如,西方的理论是否无法解释中国的问题?或者同一个问题能否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或者理论本身的前提假设、逻辑推演是否存在缺陷?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找到自己研究的立足点。不过还要注意我们研究在规定的一到两年时间内,是否可能完成?资料获取是否可行?

最后,如何陈述问题?陈述问题实质上就是凝练核心观点的过程。观点应当来自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总结,而不是为了套理论而“削足适履”。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充满动态的、丰富的景象,如何才能用恰当的术语、准确的逻辑表述出来呢?雄心勃勃的初学者往往提出宏伟的.概念或框架,但我的建议是尽可能缩小研究范围、明确研究对象,从而理清对象的内存逻辑,保证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范的学术论文。如“中国半导体产业政策研究”就是一个非常含糊的陈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收缩话题:( 1 )时间:从 1980 年到 xx 年;( 2 )对象:政府的叛乱者和决策行为,而不是市场、企业、治理结构等;( 3 )视角:政治和政府理论中的精英研究;( 4 )案例: 908 工程、 909 工程、 13 号文件和《电子振兴》,这是发生在 1980 - xx 年间半导体政策领域的两个重大工程和两个重要文件。通过这样的明确界定,我们将目光集中在“政策过程”、“精英”、“共识”几个显而易见的概念上,问题也就水落石出了。同时,问题清楚了,我们在筛选信息和资料时也就有了明确的标准,在这个“信息冗余”的时代,能够大大提高研究效率。

推荐专题: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