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总结 > 开题报告 > 详情页

开题报告选题依据和意义(推荐8篇)

2022-01-06 01:10:26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开题报告选题依据和意义(推荐8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开题报告选题依据和意义(推荐8篇)》。

第一篇:数据库开题报告

随着现在信息科技的发展,数据的储存量越来越大,那么数据库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呢?

数据库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开题报告

数据库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开题报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生:**学号:0924620036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数据库技术主要研究如何存储、使用和管理数据,是计算机技术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技术之一。作为计算机软件的一个重要分支,数据库技术一直是倍受信息技术界关注的一个重点。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可以说是深入到了各个领域。当前,数据库技术已成为现代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应用系统开发的核心技术,数据库已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应用系统的组成核心,更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支撑技术之一。因此,为了更好的认识和掌握数据库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本文对有关数据库发展的文献进行了收集整理,以求在对现有相关理论了解、分析的基础上,对数据库发展进行综合论述,对数据库技术发展的总体态势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从而推动数据库技术研究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二、论文综述1、数据库技术发展历程:许多年以来在数据库技术领域很少有重大的技术创新能够引起人们对整个数据库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2006年db29中推出的purexml技术,对过去数十年来关系型数据库的最基本的数据组织方式进行了重大的创新,第一次让我们对数据库的历史,以及过去支撑其发展壮大的理论基础和外部挑战从新的角度进行审视。今天我们很少去回顾数据库的历史,对于绝大多数it技术人员,数据库等同于关系型数据库,数据则和表紧密联系。e-r模型几乎是我们描述世界的唯一方式,sql语言是数据库信息访问处理的唯一手段。关系型数据库已经成为了一种宗教式的信仰,数据相关的所有理论问题似乎都已经解决。

然而历史的发展总是在我们不经意间产生转折,所有重大技术的产生及发展都有其生存的土壤。40年前数据库的诞生并不是关系型数据库,第一代的数据库第一次实现了数据管理与应用逻辑的分离,采用层次结构来描述数据,是层次型数据库(ims)。第二代数据库奠基于上世纪70年代e。fcodd博士提出的关系型理论以及sql语言的发明。实现了数据建模和数据*作处理的标准化,关系型数据库在其后的20多年的时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技术的演进主要集中在*能、扩展*和安全*等方面的提升,其基本的理论框架和技术理念并没有大的变化。

与之相反,在过去的20多年里,it产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一系列技术及理念的创新。数据库所生存的外部土壤随着inter以及在网络环境下it系统互联互通相互协作的趋势,对信息管理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

2、国内研究的综述:

三、论文提纲

(一)数据库技术概论

1、数据库技术概念及类型

2、数据库技术发展历程

3、数据库技术应用

(二)数据库技术发展现状------关系数据库技术仍然是主流

1、发展现状概述

2、oracle概念及应用

3、access概念及应用

4、sql概念及应用

5、db2概念及应用

6、发展现状总结

(三)数据库技术发展的趋势

1、下一代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主流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技术与关系数据库技术

2、演绎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

3、数据库技术发展的新方向非结构化数据库

4、数据库技术发展的又一趋势数据库技术与多学科技术的有机结合

5、未来数据库技术及市场发展的两大方向数据仓库和电子商务

6、数据库技术的实践*发展面向专门应用领域的数据库技术

(四)当代与未来数据库研究的热点数据挖掘、知识发现与数据仓库

1、数据挖掘技术

2、数据仓库技术

3、知识发现技术

4、小结

5、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一)开题报告:论文题目、系别、*、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结论

(五)预期的结果

(六)进度安排

第二篇:开题报告范文样本

选题的缘由和目的

(1)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需要;

(2)新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需要;

(4)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需要。

本课题是在认真学习有关政策及理论的基础上,就幼儿园开展科技教育活动,促进师生素质发展方面做些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文献综述

一、研究概述

幼儿园的自然常识教学满足不了时代的要求和需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外早期儿童教育理论、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引进,活跃了幼教界的思想。重视早期儿童的智力发展成为当时的需要。这一时期的自然常识教育基本上是为智力服务的,内容局限于自然现象,教学方法仍未摆脱教师讲、幼儿观察与听讲的模式。90年代初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幼教界借鉴了国外现代儿童科学教育的有益经验,在自然常识教育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对幼儿科学教育进行了科学研究和较全面的改革。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全面的初步的素质。这种素质不是单纯的表现为个体掌握科学知识量的多少,也不是单纯的表现为个体

对知识的学习能力,而是个体表现出的一种热爱科学、理解科学、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内在综合品质。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通过在幼儿园开展以科技活动的方式进行的科学教育活动,促进师生科学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二、目前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

1.美国的2061计划及有关科学教育研究

2.国内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研究

(1)在全国教育科学“七五”和“八五”规划中,幼儿科技教育活动均为重点研究课题。

(2)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及幼儿教师素质的制约,幼儿科技教育活动始终未能开展。

①我国幼儿教育现状。

②幼儿教师科技素质现状。

a.幼儿教师职前科技知识教育是薄弱环节(调查说明)。

b.幼儿师范学校在校生科技素养水平不高(调查说明)。

c.幼儿教师的科技教育能力和现代科技知识水平有待提高(调查说明)

三、幼儿科技教育活动的界定

(1)关于幼儿科学教育。

(2)关于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科学教育含义。

(3)关于幼儿科技教育活动的界定。

第三篇:开题报告

一选题目的、意义

一)自20世纪80年代叙事学理论被引进中国至今,诸多理论被其他学科所借鉴,开题报告范文。新闻叙事学便是其中之一,其重要研究目的是在充分借鉴叙事学与新闻学的理论资源基础上,从文本出发,揭示新闻叙事的特征、原理及方法。而独特叙述的话语类型――新闻话语则是新闻叙事研究的逻辑起点。

二)本文依托中国社会多元因素错综角力的复杂现实背景,以2008年拉萨“314”事件的新闻报道为特定研究对象,以叙事语法及叙事与意识形态为主要研究路径,分析相关报道的显著的、典型的新闻话语特征。

三)论文从微观(具体新闻文本)、中观(新闻文本组群)、宏观(新闻话语语境)三个层面,解构新闻话语,暴露新闻话语与社会历史、意识形态与读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多元关系。

四)通过揭示媒介新闻话语权背后的权力运作机制,笔者试图论证新闻话语作为国家观念整合力量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五)进一步丰富发展表征理论内涵,提升自身学术研究能力及媒介素养。

二主要方法

一)方法框架(思维意识层面)

1、总方法:元分析-传播话语分析(话语分析理论应用于传播分析领域)

2、具体方法:

1)结构分析法:

⑴微观:个案研究――【具体新闻文本分析】(定性定量)

⑵中观:【新闻文本组群】(定量定性)

2)认知分析法:

⑴中观:【新闻文本组群】(定量定性)

⑵宏观:【新闻话语语境】(定性)

3)社会文化分析法:

⑴宏观:【新闻话语语境】(定性)

4)批评分析法:

⑴宏观:【新闻话语语境】(定性)

三国外研究现状:

1、布隙蚬赜谏缁崂砺廴现

皮埃尔布隙蛉衔诺渖缁崂砺劬窒抻诖车亩粤⒐叵导岸址ǎ逑至酥鞴勐酆涂凸勐鄣亩粤V鞴勐壅咄孕拍睢⒂⑿卸叩鹊呐卸瞎兰乒撸豢凸勐壅吡ν即游镏省⒕锰跫⑸缁峤峁埂⒒蛭幕呒壤唇馐蜕缁崴枷胗胄卸颜庑┮蛩乜闯墒欠峭话愕模刃卸叩南笳鹘峁埂⒕楹托形坑辛Φ亩鳌2级隙蛉衔秸叨疾豢赡苷嬲斫馍缁嵘睢

在他看来,社会生活必须从下列角度进行理解:既要公平对待客观物质、社会的和文化的结构,又要公平对待正在建构的实践和个人与团体的经验。

布尔迪厄的理论基调是中庸的,其理论解释具有明显的调解倾向,这一方面为其留下了更为宽泛的理论回旋空间,另一方面也提醒笔者人文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在于整体结构的把握和理解,有侧重地研究一面不等于完全忽视对立面的因素。

2、西方马克思主义: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

阿尔都塞将意识形态定义为“具有独特逻辑和独特结构的表象(形象、神话、观念或概念)体系,它在特定的社会中历史地存在,并作为历史而起作用”。认为,作为表象体系的意识形态之所以不同于科学,是因为在意识形态中,实践的和社会的职能压倒理论的职能(或认识的职能)。

核心观点:

⑴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物质的存在;

⑵意识形态不是科学理论,早期马克思属于意识形态阶段,后期马克思属于科学阶段。马克思在1845年的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成了对以前意识形态的清算;

⑶人道主义、历史主义都是意识形态,因此马克思主义是反人道主义和反历史主义的;

⑷在意识形态的运行下,主体被剥夺了全部自由。因此个体是不存在的,个体出生前就被家庭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询唤为主体了。

该理论提醒之处在于作为传统上层建筑领域的新闻话语同样属于意识形态的“表象体系”,同样具备现实的、“物质”的力量。该理论强调了国家意识形态强大的控制力和

整合能力。而局限在于彻底抹杀了作为个体的主体存在,有失偏颇。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则在文化研究领域较好地突出了个体意识的能动反映。

四国内研究现状

从1996年开始,专门论述新闻叙事学的文章开始出现,1999年吴炜华发表了《新闻摄影的叙事学分析》。2000年范步淹在《新闻前哨》中发表了《新闻叙事学刍议》,认为新闻是一种最典型、最具普遍性、最具影响力的叙事,叙事学是探究新闻学的一条重要路径,因此提出创建新闻叙事学的构想,并对新闻叙事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了阐释,但由于当时的理论界认为叙事学是研究虚构故事的理论,故对范步淹提出的新闻叙事学建构的提议没有给予很大关注。

2003年以后,运用叙事学分析研究新闻理论和业务的论文日益增多,2003年尚世海发表了《叙事文体学视角下的新闻与文学》;2005年陈力丹、陈虹、何国平分别发表了《新闻叙事学序》、《试论新闻报道的叙事策略》和《电视民生新闻文本的叙事学分析》等文章。

2005年,曾庆香以《新闻叙事学》命名的专著出版,完成了我国新闻叙事学建构的初创之功。2006年,何纯的《新闻叙事学》也付梓出版。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新闻叙事学的概念虽已被提了出来,但真正属于新闻叙事学的理论却并不多,大部分学者是运用叙事学的理论分析和研究新闻学。新闻叙事学专著的出版是新闻叙事学学科建立的重要里程碑,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新闻叙事学的建构已经完成。学者们虽然发表了不少有关新闻叙事学的论文,但对新闻叙事学学科的建构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对于什么是新闻叙事学,新闻叙事学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范畴,也存在这分歧。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还都需要对新闻叙事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第四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对企业健康发展、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扩大就业渠道、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产值60%、利税40%、就业机会75%的中小企业,现阶段不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在对外贸易中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中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途径或策略。

2.国内外研究现状:

探究中小企业的出口路径的意义中小企业能在国际市场大显身手,也能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扩大企业市场,提高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短缺困难,可以利用出口获得发展资金,也可以吸引海外风投基金或者吸引外资合股以及从海外资本市场出口型中小企业是近年来我国贸易增长的中坚力量,是国民经济的生力军,其发展越来越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和谐。产业集群化发展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经济现象,也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其对企业、区域、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对于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目前产业集群发展的现阶段而言,还存在很多问题,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集而不群,大而不强,缺乏整体协调发展的支持体系和战略部署。这一点,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形势下尤为凸显。目前我国对出口型中小企业的研究还不多见,远远落后于实践中的需要。本文将从经济学视角,以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以促进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提高集群应对风险能力及集群竞争力为目标。

3.选题研究的内容:

该论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所面临挑战的研究

(一)广电产业运营模式的转变

(二)员工配置和技术能力的提高

(三)广电网络业务能力的提升

二、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所面临机遇及对策研究

(一)机遇

1、拓展电视传播的新渠道

2、增强电视传播的互动性

3、扩大电视传播受众群体

(二)对策

1、加快广电网络的改造

2、开办内容新颖的节目

3、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4.选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技术路线:首先,了解本论题的研究状况,形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其次,进一步搜集阅读资料并研读文本,做好相关的记录,形成论题提纲。第三,深入研究,写成初稿。最后,反复修改,完成定稿。研究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法、文本细读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等进行研究。

第五篇:开题报告

一、论文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级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Y=L?M[1+A?exp(―B・t)])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t为时间自变量,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这样,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其中,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避免了其缺点,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带有主观性,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

(2)经济效果;

(3)社会效果;

(4)风险性,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再作综合评估。

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

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同时,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

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均处于研究之中,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

(1)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

(2)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1)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

(2)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

(1)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

(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3)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先从某一行业出发,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然后,逐步扩展,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所以,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20xx.07-20xx.09:完成论文开题。

20xx.09-20xx.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20xx.11-20xx.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20xx.01-20xx.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20xx.03-20xx.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20xx.04-20xx.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傅家骥、仝允桓等.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02]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03]柳卸林.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04]赵志、陈邦设等.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0/2.

[05]王亚民、朱荣林.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风险投资.2002/6

[06]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控制与决策.2002/6

[07]夏清泉、凌婕.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国际商务研究.2002/5

[08]陈劲、龚焱等.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中国软科学.2001/1.pp86-88

[09]严太华、张龙.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经济问题.2002/1

[10]苏永江、李湛.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学术研究.2001/4

[11]孙冰.企业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2/4

[12]诸克军、杨久西、匡益军.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石油勘探有利性综合评价.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

[13]杨力.基干BP神经网络的城市房屋租赁估价系统设计.中国管理科学.2002/4

第六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所在:院(系)音乐学院

专业:音乐学

论文题目:论钢琴的即兴伴奏

开题报告内容应包括课题研究意义、文献综述、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进度计划等.

研究意义:

钢琴伴奏是一门特殊独立的学科,也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对于完美表达一个作品的内涵,起到与演唱者同等重要的作用。在舞台表演艺术中,由于伴奏要与歌唱者一道共同进入“角色”,因此,必须与歌唱者一同研究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在舞台表演时,行腔、换气,伴奏者不仅要能“跟”好、“托”好、“带”好,还能做到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处理,作品的内在意境,体会其轻重缓急的特点及乐句呼吸的深浅,敏捷的细微的感情变化,以便作出快速反应,为演唱者展示音乐的烘托,提供丰富音乐的氛围与再创造,最终与演唱者达到珠联璧合,交相辉映的艺术境界。即兴伴奏是一门应用的技术,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它除要求具有钢琴技巧、和声基础外,还要求演奏者具有良好的旋律分析、判断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变能力,能较有创造性地选择好、设计好织体,并应用到伴奏中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变能力。

文献综述:

①刘聪、韩冬著《钢琴即兴伴奏教程新编》1999年8月北京第一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

②凯斯特莱尔・略林茨著张瑞、邹国昌、徐振华译《键盘和声学教程》XX年8月第一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

③立斐岚著《钢琴伴奏艺术纵横》1996年8月北京第一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

④谢耿、陈雪慧著《钢琴即兴配弹教程》XX年1月第一版花城出版社

主要内容:

钢琴伴奏是一门特殊独立的学科,也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对于完美表达一个作品的内涵,起到与演唱者同等重要的作用。钢琴伴奏与歌唱两者就象是鲜花与绿叶,既有各自的特点,又必须有统一的平衡关系,只有处理好这种平衡关系,才会使声乐教学和声乐演唱水平得以提高,才会推动声乐钢琴伴奏艺术更好地发展。

现在我们以系列片《共和国之恋》的主题曲《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为例,具体详细的展开讨论,看看钢琴的即兴伴奏都需要注意些什么。

一、熟悉、分析歌词、旋律:

具体分析时要注意旋律的风格、情绪、调式、高潮等方面内容,把握住旋律的内涵,对旋律有总体的了解。

二、和声布局:

和声设计是钢琴即兴伴奏中具有“灵魂”地位的重要部分。和声选配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整首旋律伴奏处理的目的性、合理性和完美性。我们要根据对旋律的理解及和声进行原则开始总体布局。

首先进行开始部分、高潮部分、结束部分的和声安排,注重和声的功能性及色彩性,安排好半终止及终止式。然后根据和声进行的规则及效果安排其他和弦。安排和弦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以正三、三度叠置、原位和弦为主、副三、转位、变音和弦为辅,多用第一、四、五级的连接。

2、旋律开始部分以主和弦为主,以强调调式,高潮部分选用不稳定和功能性强的和弦、变音和弦,以增加动感。

三、选用适合的和声伴奏织体:

根据旋律的内容、情绪等设计、选择适当的伴奏织体是即兴伴奏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要求伴奏者应掌握各种风格、各种情绪、较多类型的伴奏织体:。

⒈抒情优美类乐曲,多让人感到精神放松,顾而常用分解和弦

⒉坚定有力、庄严宏伟类乐曲,常用柱式和弦

⒊欢快跳跃、节奏感强的乐曲,用带低音的半分解和弦

以上三种形式是伴奏织体的基本形式,常常在伴奏中使用。当然,它还可根据旋律表现之需要进行变化,产生出更多、更适合的音型织体。伴奏音型的使用应统一中求变化。单乐段可只用一种织体,其他曲式可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织体,伴奏音型之间有个对比,会在听觉上更舒服好听。

四、旋律中重点部分的处理:

1、长音地方应进地填空:

(a)、把旋律进行加花。

(b)、把伴奏音型及和弦进行理复。

2、高潮部分应加强处理:

(a)、反向的八度、音阶、半音阶进行。

(b)、根据风格使用震音、琶音等。

(c)、选用动感较强的变化和弦、色彩和弦以加强紧张度、烘托气氛。

3、对前奏、间奏、尾声进行较细致的处理。

钢琴即兴伴奏的特点正在于“即兴”,它是在没有正谱伴奏的情况下,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旋律即兴编配伴奏织体,要求凭借伴奏者的智慧与灵感在极短的时间内构思出合乎逻辑的伴奏方案,保证演唱的顺利进行,有时,灵感横溢时的钢琴即兴伴奏还能弹奏出比正谱伴奏更有光彩的效果。因此,即兴伴奏者对钢琴演奏技能、基本乐理、和声学、曲式分析、作曲理论方面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厚实的键盘和声基础和较好的钢琴演奏水平,才能更好地完成钢琴即兴伴奏的编配。

进度计划:

xx.7.8--xx.7.15完成论文选题

xx.7.16--xx.8.31进行资料的收集、阅读和前期调研

xx.9.1--xx.910完成毕业论文任务书

xx.9.11--xx.10.20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xx.10.21--xx.11.19进行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的审查及开题答辩

xx.11.20--xx.1.20进行课题调研及论文撰写

xx.121--xx.5.10进行论文评审和修改

xx.5.11--xx.5.31准备并进行论文答辩

开题人(签名):

2xx年x月x日

第七篇: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1.目的

招贴是一种强有力的信息传播方式,招贴按受众人群分可分为:政治招贴、社会公益招贴、文化招贴和商品招贴等。其中文化类招贴在招贴设计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设计求主题鲜明、创意独特。在招贴的创作中,首先应注意其构成要素图形、文字、色彩的合理运用,还需要根据招贴主题和内容进行合理的表现,其次,在招贴设计中,应有合理的版式结构,具有构成法则规律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从整体效果上看,应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和问题的说服力,创意应切题,印象主题招贴属文化招贴范畴。

(1)陶瓷艺术是中国传统的民族艺术,许多人对我国传统民族艺术的陶瓷文化不够了解,人们缺乏对陶瓷文化的重视。“瓷都印象”系列招贴设计这一课题,一是为了向人们宣传中国的民族艺术,让更多的人了解瓷都文化,并重视中国的民族艺术;二是将民族特色的元素运用到城市印象主题招贴设计当中,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可使人们通过招贴对我国的瓷都景德镇这一城市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2)当今越来越多的人盲目推崇外贸产品,而国货在中国市场越来越没有地。GMC“中国制造”这一选题,一是为了唤醒人们对国产商品的重视;二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

2.意义:

(1)在“瓷都印象”系列作品中,文化味会更浓,我会将青花、釉里红的色,梅瓶的形,运用正负形的形式,与具有中国特色的旗袍相结合,将青花的淡雅与中国东方女性的气质相结合,从形、色、意上三方面去考虑“瓷都印象”。使受众能够通过系列招贴认识瓷都,了解瓷都的文化,在头脑中形成“瓷都印象”。使人加深对陶瓷文化的印象。使得文化招贴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2)在GMC“中国制造”平面广告招贴系列中,我会将具有现代感的能投体现生产制造商的条形码,与具有中国古典特色的元素相结合,向更多的人传播中国制造的声音,传播中国文化,以鲜明的主题和独特的创意体现让“中国制造”成为优质标志的主题。体现古典与现代的相互结合,具有时代性,同时具有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二、课题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

招贴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丰富了人们的视觉和精神生活,招贴强烈、简洁、直接的视觉元素是招贴显现无比魅力之所在,它的感染力往往超越文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

文化类招贴设计不同于商业广告,它往往通过更宽的思路起到对某种文化的宣传作用,具有强烈的文化气息,通过招贴的形式展示给人们某种文化,从而促进文化上的交流。

1.发展现状:目前许多城市印象的招贴设计所体现的是某个城市的特点和元素的提取,虽然元素提取的很到位,从画面欣赏角度上看很美,但表现手法却较为单一。城市印象类招贴设计应该具备某些更深的意义,做为一种文化招贴应该横向纵向的延伸,使观众在看完后会深思,这样的招贴才能起到实质性作用,才能更加体现其自身的价值所在。

2.前景展望:

(1)在创意上,立意新颖、独特,创意上横向纵向的延伸使得文化类招贴更具有深刻的意义。

(2)在文字、图形、色彩等构成要素上,各元素间的关系运用将越来越合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3)整体效果上,设计软件的更新和后期印刷水平的提高,不管是在造型还是色彩上将有更好的视觉效果。整体效果将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

文化类招贴将具有更深的意义,使观众在看完后会深思,起到实质性作用,其自身价值也会越来越高

三、课题主要内容和要求

(1)景德镇作为我国的瓷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气息,“瓷都印象”作为一个文化系列招贴要从瓷都文化的特色出发,以青花、梅瓶等特色作为载体向人们宣传瓷都景德镇,达到将瓷都文化推广的目的,使受众能够通过系列招贴认识瓷都,了解瓷都的文化,在头脑中形成“瓷都印象”。

其次,招贴要有独特的创意,分别从形、色、意三个方面考虑去体现瓷都印象。

再次,要有良好的造型视觉效果,和色彩视觉效果。从色彩和造型上使受众产生较深刻的“瓷都印象”。

(2)GMC“中国制造”平面广告招贴同样做为一个文化系列招贴,从招贴的创意表现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创作;利用招贴是传达信息的载体这一特点向更多的人传播中国制造的声音。首先在创意上要独特,上至四大发明下至现代高科技的发明,中国发明制造不计其数,所以要选用有中国特色具有代表性的形象作为创意元素;其次要具有时代感,以鲜明的主题和独特的创意体现让“中国制造”成为优质标志的主题。

四、研究方法、步骤和措施

1、确定选题阶段20XX年3月1日至8日

了解需求,参考资料做初步的设计方案。

2、查阅资料市场调查阶段20XX年3月8日至15日

对目标市场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调查,找到准确的定位。

3、创意构思阶段20XX年3月15日至26日

在创意构思上要抓住主题横向纵向的联系延伸,拓宽思维,以小见大,使得文化招贴传递更多的信息,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4、草图绘制阶段20XX年3月27日至4月4日

在此阶段主要是对自己创意构思阶段的创意验证,在此阶段在版式排列上要多设计几种方案,通过比较得出最优设计方案。

5、电脑制作阶段20XX年4月4日至4月18日

在草图绘制阶段后,将最优设计方案进行电脑初步制作,将手绘稿以电子稿的形式展现。

6、修改定稿20XX年4月18日至5月8日

在初步电脑制作完成之后,要对招贴的介个重要组成元素进行认真推敲研究,将文字、色彩、图形达到最优组合,使得作品达到最好的视觉效果,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并且要选用合适的广告语。

第八篇: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我国的法治实践曾有过一段辉煌的成就,但是十年**,使法治建设和法学研究都陷入了低谷。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也都走上了正轨,尤其是我国已经建成了自上而下的法律体系。这表明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种形式合理性的法律体系已经建立,中国已在根本上实现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的历史性转变。但同时中国的法治建设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之争的过程中。首先,由于中国的法律体系是自上而下建构而成。在法治建设过程中重点受到关注的是法律体系的逻辑合理性,而社会事实以及规则与事实之间的关系则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很多法律规范要么因其与百姓的现实生活无关而被无视,要么因其与社会风俗、生活惯例不同而没有得到人们的自觉有效的遵守。其次,西方权利话语的力量在立法及司法实践中被人为放大,而传统的道德因素却被排斥在法院门外,导致了像《秋菊打官司》中主人公秋菊那一类人的彷徨和无助,而原本为传统道德所不容的“恶人”却能逍遥法外。形式法治在法治实践中暴露的问题,凡此种种,不再一一列举。

针对法治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也是指导我国法学实践的基础理论面临的难题。目前中国的改革进程已步入深水区,面对着快速发展和变化着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如何能够保证我们的立法既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妥善解决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又能够保持法律的稳定性给百姓合理的预期;如何能够在司法实践中既排除了其它干扰,保持形式法治的纯洁性实现程序正义,而又不以牺牲传统道德、社会习俗为代价。面对诸多难题,笔者认为仅仅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对法律的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是难以解决问题的,必须结合法社会学的实证调查、自然法学的价值研究等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才能摆脱目前我国法学理论界面临的困境。而作为分析实证主义的一种新的修正形式的制度法学在法学领域能很好的融合道德和事实,通过制度事实理论,能够综合的运用分析实证的研究方法、社会实证的研究方法以及解释学的方法。因此,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如果能被我国法学理论界认真研究、借鉴和吸收,或许能很好的指导我国的法治实践。除此之外,本人因在读书、上课,参加学术沙龙、读书会的过程中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启发,带着深刻的问题意识认真阅读了麦考密克和魏因贝格尔的《制度*》,并对制度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而也广泛收集了一些有关制度*的材料。这也是选择本题的背景原因之一。

1.1.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以实践哲学为基础的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在吸收西方的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理论精华的同时,对法学展开解释学的、社会实证的研究,并把这几种研究方法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对法学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也对中国的法学理论界自觉的开启一个研究具有本土特色的法学的新时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实意义:在中国面临社会转型的今天,如何更好的实现从人治向法治,传统之治向规则之治的转变,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挑战。而在向法治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现代精神与地方传统、法律的程序正义与国人的实质正义之间的关系则是问题的关键。而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在坚持法律实证主义立场的同时,实现了道德、规则和事实三者之间的沟通。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1.2文献综述

笔者在将近一年的论文写作过程中,针对本文的论题做了长时间的资料搜集工作,资料搜集的范围也广泛的涉及到了中外着作、网络期刊等各种形式的资料。仅就本人能力范围之内搜集到的资料而言,目前中外法学界对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的研究还相当的薄弱。而对于制度法学的理论,学界的普遍态度还是认为其是对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从我目前接触到的资料来看,有关制度法学的理论,以麦考密克本人的作品居多。而爱丁堡大学也曾专门针对麦考密克的制度法学理论召开过研讨会,会后还曾以一本书的形式发表了研讨会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本人能力所限,不能得到这手宝贵资料,对于研究制度法学的理论来说实为憾事。

就国内发表过的有关制度法学理论的文章数量来看,也只有几篇,研究者较少。笔者收集到的制度法学的学术期刊论文共7篇,但是只有唐仲清的《对‘制度事实’的法哲学思考》、陈金钊的《法律事实的定位与制度性事实--评制度*》、温博的《事实与价值的调和--制度法学的方*》三篇期刊文章谈到了制度法学中的制度事实理论。其中发表在南京大学法学评论上的陈金钊的文章还专门谈到了制度事实与法律事实的关系。陈金钊教授把有关法律事实的学说大体上分为三类,一类是前提说,一类是对象说,还有一类是本体说。陈教授认为关于法律事实本体说的提出者就是制度法学的作者们,它认为,在这一意义上法律事实其实就是一种制度事实。同时,在他的这篇文章中,他还明智的指出了我国法学理论在法律事实领域研究的薄弱现象。因为我国深受大陆法系的有关法律的制定、解释、适用技术的影响,使得我国的法学研究主要片面的强调对法律体系的逻辑结构的研究,而忽略了对法律事实的研究。而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的理论无疑会增加中国法学研究的深度以及回应司法实践的能力。

在上述期刊文章中对制度法学的本体论和方*进行过全面的阐述的当属张文显所写的《超越法律实证主义和自然法理论--制度法理学的认识论方*和本体论》。文章指出,制度法学的理论之所以能够实现对法律实证主义与自然法的超越,其主要原因在于提出了一种新的法律本体论观,即把法律视为一种制度性事实,并在方*上对传统法学流派(主要指自然法学、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社会学法学)的法学研究方法实现了突破和重组。其余几篇文章的内容大同小异,对制度法学的功过是非做了客观性的评价。而对制度法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实践理性”以及实践理性与制度事实的关系做出独到而深刻的探讨的是梁晓俭教授所着的《实践理性:一种方*意义上的探究》一文。在文中,作者精到的指出制度法学的作者们提出的关于“法律是一种制度事实”的理论体现了制度法学的作者们希望在法学的研究中结合分析法学和社会学法学的用心。法律作为一种制度事实,既有规则和规范在思想客体意义上的存在也有社会现实意义上的存在。因此,对法学的研究,要综合分析实证的研究方法和社会实证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制度事实的存在依靠的是规则对客观事件的解释,而法律规则的背后体现的必然是制定规则的立法者的意志和目的,体现了他们的道德和价值观,所以要想知道规范具有何种性质,就必须首先弄清楚理性行为的性质,而这里的理性行为便是实践理性。通过实践理性,制度法学把解释学的方法运用到了法学研究之中。最终实现了制度事实和实践理性的完美结合。

除了上述所列的学术期刊之外,笔者目前没有搜集到任何有关制度法学研究的专着性文章,此外对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在博士或者硕士论文中进行专门研究的也较少。在笔者搜集到的有限的资料中,山东大学的博士生杨建军在他的博士论文《论法律事实》中的第一章“法律事实的概念”里曾有一小节来专门讨论法律事实与制度事实的关系。他认为制度事实与法律事实不同,制度事实是立法者为了实现对复杂的社会生活进行调整,而经过理性的抽象所概括出来的事实。因此,制度事实是立法者通过对复杂的具体事实进行抽象的概括而形成的抽象事实。所以当具体的法律事实发生以后,法官就能依据法律规定的抽象事实对具体的纠纷做出裁决。一个法律规范一般包括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个部分,而他认为制度事实就相当于法律规范中的行为模式。而且他还认为,法官能够对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则规定的疑难案件做出格式化的分类和处理,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制度事实不仅概括在法律规则之中而且它还概括在法律原则之中,因此在面对复杂的案情变化时,法官可以依据原则中的制度事实对案件进行格式化的裁决。而法律事实与制度事实完全不同,是一种具体意义上的事实。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所有能够导致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就是法律事实。因此,他认为制度事实与法律事实的根本区别在于,制度事实是一种立法角度上的事实,而法律事实是司法角度上的事实。

在笔者搜集到的有关制度法学研究的5篇硕士论文中,其中有三篇论文的作者是出自同一个学校,西南政法大学。他们分别是论文《法律和道德的制度性结合--制度法基本理论研究》的作者席琳,论文《制度法学对法律实证主义的批判修正》的作者夏菲以及论文《作为制度事实的法律--制度法学基本理论研究》的作者徐海同。还有另外两篇,分别是华东政法大学的赵建兵写的《浅议麦考密克的制度法理论》和重庆大学贾哲写的《制度*创制规则问题研究》。总体上,这些论文把研究的重点都放在了对制度法学思想的梳理介绍方面,包括制度法学产生的哲学背景、制度法学的内涵以及制度法学的理论价值等等,鲜有文章讨论过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对制度法学的意义。

综上所述,笔者结合收集到的关于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的有限材料,认为各个学者大部分的讨论都是集中在有关制度法学产生的理论背景、哲学基础以及制度法学与自然法学、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法社会学的内在联系。而对于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的来源、特征,以及它是如何解决以往法学流派的困境从而成就了制度法学,及其对中国法治的建设意义等方面却鲜有论述。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可能的创新之处便在于此。制度法学体现在“作为制度事实的法律”的本体论和多元的方*上的开放性,能够很好的融合和超越三*学流派的分歧,也能够为中国走出目前法治建设的困境提供很好的理论指导。

1.3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研究思路

从改革开放至今,在短短的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便建立起了完善的法律体系,中国的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这种在立法方面取得成绩,并没有掩盖司法现实方面所遭遇的困境。如反映法律与道德之争的“泸州*继承案”、反映法律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张力的“吴英集资案”、(虽然案例并不新颖,但是如果我们不做改变的话,谁能保证日后就不再发生了呢?)以及法院遇到的一系列的执行难的问题等,这种种问题处处都在暗示着一种没有道德支撑的、与社会现实相脱离的只依赖强力而存在的法律规范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的软弱无力。但是,我并不是在否认离开强力的法治是可行的。恰恰相反,我的观点是我们需要一种建立在形式法治合理性的基础之上的强力。而我国在形式法治的建设方面,付出的努力虽然可圈可点,但取得的成效,却不尽人意。因为大量的不符合程序正义的案例已经发生而且正在发生。如最近改判的发生在内蒙古的呼格吉勒图故意*、流氓罪一案,以及各种发生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刑讯逼供、非法取证等问题。

我国目前的法治困境促使我不断的思考,如何才能够在坚持形式法治的同时,借鉴和吸收实质法治的理想成分;如何能够在坚持程序正义的同时,也满足实质正义的要求;如何能够将国家颁布的法律转变为人们心中的法律?我国的法学理论研究是否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如果没有,那问题又出在哪?我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最终,在魏因贝格尔和麦考密克的《制度*》中找到了答案。

在西方,20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结束以后,以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为理论基础而建构起来的形式法治的大厦不断的受到来自新自然法学派、社会学法学派甚至是现实主义法学派的攻击。自然法学派以新自然法学的面貌重新出现,并再次强调法律的道德基础;经济法学派则更重视法律背后的成本收益分析;社会法学派注重对影响法律的社会现实因素的考察,甚至提出“活法”的理论。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对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强力挑战。它们的产生本身便说明了法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旨在建立一种能够融合道德、法律、事实的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应运而生,并很好的满足了实践的需求。

而目前中国法治建设的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如何能够把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进行很好的结合,并处理好形式法治理念与百姓心中传统的价值观念相冲突的矛盾。这是时代给我们的任务。而这一情形又与制度法学在西方产生的历史背景颇为相似。因此笔者认为,制度法学体现在“作为制度事实的法律”的本体论和多元的方*上的开放性特征,能够很好的融合和超越三*学流派的分歧,也能够为中国走出目前法治建设的困境提供很好的理论指导。

1.3.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考察、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搜集和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为自己的学术研究积累丰富的素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自己收集到的文献认真的阅读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完成自己的学位论文。

1.4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本文旨在通过对制度法学制度事实理论的解读,指出制度事实对制度法学的本体论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意义,以及制度法*用制度事实理论实现的对以往法学流派瓶颈的突破。最后论述了制度事实理论对中国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

本文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前人有关的研究成果等内容;第二部分是制度事实范畴研究;第三部分是制度事实对法律本体论的贡献;第四部分是制度事实对于法学方*的贡献;第五部分是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对中国的法治建设的指导意义。

1.5创新点

本文写作的创新之处是,笔者从制度事实的概念和历史发展脉络两个方面对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范畴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制度事实是制度法学的核心概念,为制度法学提出新的法律本体论观点以及综合运用分析的、实证的和解释学的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制度法学通过制度事实的理论得以将价值、规范、事实的因素融合进法律的概念之中,实现了对法律实证主义和自然法学的超越和突破。同时也揭示出了法律的制度事实理论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法治建设所具有的重要指导意义。

推荐专题: 开题报告研究现状模板 开题报告选题依据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