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总结 > 开题报告 > 详情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开题报告范文(大全)

2022-05-10 10:31:06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开题报告范文(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开题报告范文(大全)》。

第一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实验方案

县 谭 山 镇 初 级 中 学

一、问题的提出

基于以下四点考虑

(一) 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要求,更是时代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变革,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将面临日益增长的心理压力,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难免会出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压力过重,自我约束力和耐挫折能力差,青春期性心理情感困惑,人际交往的烦恼,自身性格缺陷,人格培养过程中的心理障碍等,致使他们行为偏常,自杀轻生、离家出走、敲诈勒索、杀人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这些本不该发生的悲剧和令人怵目惊心的现实,不能不说是我国教育的悲哀。这也正是我们学校心理教育长期不到位甚至被忽视所负出的惨重代价。面对国际竟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为未来社会输送高素质,跨世纪的人才,当前学校重视并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二)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文件精神

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全国范围内普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势在必行的。

(三)学校教育发展的要求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今时代,学校教育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尤其要注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其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所以开展并推广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四)学校实际发展的要求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倡创新教育的新形式下,我校本着“全国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确立了“高起点、快节奏、创特色,争一流”的办学方针和以科研为先导,以教学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办学思路,找准心理健康教育做为突破口。

二、课题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论证

(一)领导的重视与支持:“立业需有先行者”,有远见卓识的校领导看准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亲临第一线做指导工作,号召多学习心育知识,多借鉴兄弟校先进经验,而且不惜资金、人力、时间上的大力投入,全面做好心育准备工作。

(二)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为了使研究工作具有统一计划性,我校成立了一个以校长牵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统一制定工作计划,各部门分工负责,并建立起一套富有操作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与规范,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种力量融合为一个整体,各自发挥出自己的作用,从而

1 形成一个心理健康教育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培训一定业务素质的专职教师

拥有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多年,具有较强业务经验,参加过积极心理治疗培训和心理教育专业培训,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实验教师。

(四)心理教育工作的其他准备

建立了环境幽雅,设备先进的心理咨询室,设咨询信箱,咨询热线,成立了“共建心桥”心理健康活动小组,社“心灵之音”广播站。

三、课题实验方案的基本框架

1、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就是要全过程、全方位的体现在教育、教学、学校管理教育科研等各方面之中,以多渠道、全面渗透的方式开展实验研究。最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以迎接明天社会的严峻挑战。

2、课题方案的构造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根据国家的要求,社会现实的要求和学校实际,制定半学宗旨、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再通过课程体系、教学活动、师资队伍和综合管理来实施,并利用科研活动和管理机制加以引导和调控。

四、课题实验方案的目标要求

实质性目标: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这项任务包括:①帮助学生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避免其出现不利的心理状态;②帮助出现了不利心理状态的学生及时摆脱这种状态,回复正常状态;③帮助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康复,使之恢复健康状态。

发展性目标: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教育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

五、课题实验方案步骤与措施

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不是一个简单的专项研究课题,它的应用性,实验性和实效性应该全过程,全方位的体现在教育、教学、学校管理教育科研等各方面之中,必须以多渠道、全面渗透的方式开展实验研究,才能抓出成效。

(一)形成机制,保障实验的实施

我校首先成立了由校长、副校长和科研室主任、政教处主任、团支书组成的课题领导小组,选聘了有一定业务能力、思想素质高的专职实验教师,其次建心理咨询室、设咨询信箱,建实验班的学生心理档案,为实验操作做好准备。

(二)重视理论学习,加强师资培训。

强化全体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知识。我们请省内外心理教育心理咨询专家来校讲座,使专家的经验内化为教师基本功,使教师们清楚认识到:教育教学过程师生间应心理沟通,互相交融,教师应融心理健康教育于教育教学中。定时定额、分期分批选送热心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到高等院校接受专门培训和轮训,并主动到兄弟校借鉴吸取先进经验,丰硕我们专职教师的业务素养。

(三)拓宽实验范围,进行学科渗透研究工作

我校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步伐,找准了心理健康教育这个突破口,转变传统观念,探索心理精微,拓展教育空间。所以我们提出:在六十九中学,教师无小节,学校无小

2 事,岗位无主次,人人都是心育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方面,我们力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教学目标中设德育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各科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实施“育心工程”,提倡“心理相容与互换”,注重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课堂教学中体现三种气氛,即民主、平等的气氛;团结、合格的气氛;自信、竞争的气氛,从而使学生健康的心理因素得以积极的诱导和培养,既达到教学目标,又完成心育渗透任务。还结合德育处工作要求每一位教师与每一位“后进生”交朋友(后进生之所以后进,最首要原因,是心理上有障碍),在交朋友过程中,从心理学角度探测后进生的内隐心境,分析背景因素,帮助解决某些困难,注重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树立他们自信心与勇气,一步一步促进其转变。

(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我校已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一门课程纳入整个教学计划,列入正式课表,每周一课时,

七、

八、九年级都以不同形式开课。所用教材是自己出外搜寻、四处查找书籍,作为参考,再结合社会上发生的具体个案事例,以及成语寓言故事等自编教案,自编教学内容。具体授课形式多样化,有讲授式、讨论式、辩论式、报告式、问题答辩式等,并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通过幻灯、录音、录像、碟片等制造情境,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直观、新意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乐学的主体性,一上健康课,学生自发“哗哗”鼓掌,都反映非常喜欢上这门课,而且上学期偿试上过几节心育课,课堂教案较好,有的课还很有实效性,这也是更坚定我们开设心育课的信心。 具体课程安排:

七、八年级由于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有差别,安排课时相同,但教学内容有区分。 七年级主要注重学习方法指导,一学年教学内容主要是:

Ⅰ. 导入篇:(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以及内容与任务; Ⅱ .生理篇 (2)人体基本结构的了解(3)日常生理性保健常识;(4)青春的起步; Ⅲ .学习心理篇:(5)分析学不好某科的心理因素;(6)中学生要做学习的主人;(7)了解自己的学习方法;Ⅳ. 动力篇:(8)学习动机的激发;(9)学习动机的培养;

Ⅴ. 智力篇:(10)认真感知观察,敲开知识大门;(11)怎样记得又快又准又牢;(12)发展创造性思维;(13)展开想象的翅膀。

八年级重视青春期教育和能力培养,一学年教学内容主要是: Ⅰ. 青春篇: (1)青春期信息;(2)青春期卫生保健;(3)青春期性心理卫生;(4)青春期心理特点剖析;Ⅱ. 调适篇:(5)增强耐受挫折的能力;(6)良好性格的培养;(7)增强自我控制能力;(8)自我压力的调节;

Ⅲ . 情感篇:(9)青春期情感萌动;(10)男女中学生友谊;(11)如何看待“早恋”;Ⅳ. 人际交往篇:(12)客观的看待自己;(13)学会交往技能。

九年级学生由于要面临升学考试,课程紧张,所以针对所存在的考试焦虑,应试技能以及生学心理、就业心理问题,通过专题讲座形式给予必要的指导。

(五)开展心理咨询

1、集体咨询:

对于身心迅速发展变化之中学生,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心理负担会越加严重,而存在一系列共性问题。他们通过集体咨询或投信箱形式,教师从中得以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

3 问题,通过心理健康课进行集体咨询、辅导,还利用心育课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调节技巧方法。

2、个别咨询:

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全体正常学生,所要解决的是个别学生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个性问题,即有出现偏常和不良行为表现。做为心理咨询室,应该是学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共同交流情感、敞开心扉,倾吐心声的幽静雅室。咨询员在心理咨询时,要严格的遵守交友性、疏导性、理解性、保密性原则,有地放失地进行辅导。同时,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平等、朋友式的良好关系,以最大程度的为学生解除内心困惑和痛苦,调制不良情绪,使心理偏常状态恢复平衡。心理咨询室工作能否见成效,决不是立杆见影,一朝一夕的事,况且这方面工作经验匮乏。我们要详细制定心理咨询室工作计划,定期请进来咨询专家作指导,走出去参加专业培训,并学习先进校经验,使咨询工作尽快成长起来。

(六)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我们设七年级十个班为实验班,全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三年为一个周期进行实验。使用心理素质测试康复仪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了心理素质测试和瑞问标准推理测验,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向老师和家长反馈,并且结合家长一同有针对性的给学生以必要的心理辅导。

(七)利用学校活动的辐射作用,扩大心育效应。

1、 德育处、少先队、共青团、班主任协调工作:针对

初中生自制力差,意志脆弱,耐挫折力差,娇惯畏惧困难的特点,我校开学初组织学生不同时间的军训活动,或组织学生吃苦夏令营活动,组织参观少管所,这无疑是对学生意志的考验,能力的锻炼,增强集体荣誉感,爱国主义意识,特别是与少年犯对话,这会强烈的震撼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心灵,在他会产生惊人的转变;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演讲歌咏比赛,辩论赛,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参与意识和坚定的自信心,锻炼敢于表现自己能力;在其它的篮球、象棋、生物实验、器乐小组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创造能力;通过法律法规讲座,培养学生自律能力。在我校的德育工作中,使心育与德育有机结合,即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又促进智力因素开发。

2、尤其发挥班主任的优势:为了深入开展心育的研究工作,注重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多渠道宣传心育知识,我们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如在各班中推选小记者、小采编定期举力“校园之星”心理健康教育报,组织学生定期出版报、校报、宣传橱窗,组织“心灵之声”专题广播,向师生普及心育知识,介绍心理调节方法,传播心育信息,这样既达到了心育工作的宣传与教育目的,又使学生的爱好、特长有所发挥,还培养他们深入实践,辨别真善美能力。通过班主任组织学生参加文艺汇演、绘画、书法、文学作品、手抄报小制作展出等活动,都对学生身心健康起极大作用。另外,还要利用好班会、家长会机会,要求班主任掌握心理学理论运用技巧,做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辅导工作,使用心育与德育结合方法,会收到更好效果。

(八)发挥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辅助作用,注重家长、学校教育衔接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在孩子心理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学校心育工作开展中,注重强化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

通过对一些家庭的调查了解,发现在家长观念、家庭结构、家庭气氛、家庭管教方式等

4 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发挥家长学校指导作用,准备以专题讲座形式不定期对家长进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向家长宣传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家长认识,帮助探求家教方法。为了拉近两代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家庭沟通日”,使家长学生同台活动,通过不同侧重点以“爸爸妈妈听我说” “我心中的好家长” “大手牵小手”等为题。使两代人有机会增进了解,心与心之间得以沟通,代沟问题减少了。校办“校园之星”心理健康教育报,头版设有“家长一席谈”,家长可以随时反映问题,抒发感想,以这种特殊“书信”往来方式,便于家长与学校之间沟通联系,使学校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为孩子的明天更健康做努力。

六、课题实验方案的预期成果

形成一套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为核心的教学策略及方法体系,取得明显实效性。

1、学生能够自主的克服心理障碍,培养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具体表现:(1)能够从心理方面找出学不好某科的症结所在(2)有意识的针对性发展自己某方面的智力因素(3)自我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自学能力、耐劳受挫折能力、心理承受 力)(4)矫治某些情感障碍,尤其男女生之间的友谊尺度(5)人际交往技能明显提高。

2、心理素质的提高,通过心理素质测试康复仪测试与瑞文推理测试,卡特文16种个性因素测验,中学生气质、性格测验等验收。

七、课题实验方案的检测

目标的评价从微观到宏观可分为诊断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类。

第一类是实验过程中的诊断性评价,每节心理辅导课后,观察听取学生的反馈,教师自己对课堂效果的反思,及时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心理咨询工作处理个案分析,及时总结探寻咨询方法和效果;心理活动小组每一次每一期活动家后接受全校师生反馈信息,随时总结经验弥补不足,提高业务水平。

第二类是以一年为一阶段的评价形式,由省课题组定期组织。主要是检测每年的实验成果,需要写阶段总结,汇报研究成果,各实验校交流工作经验,借鉴精华,互相促进。

第三类是三年为一个周期的终结性评价形式,对实验班学生的心理档案根据心理素质测试仪,瑞文推理测试量表,卡特文16种个性因素测验,以及中学生气质性格测验等测验结果进行分析,观察实验班与对此班的不同,从而验收课题实验的进展及实效情况。

八、实施组织领导 组

长:杨

副组长:梁怀锋 舒登权 第一负责人:聂光军

实验教师:李海章 王永保 黄龙朝 刘清涛 郑兴胜 全秀峰 陈

刘长锐 牛正梅 董甲伟

九:实验对象

以七年级为主的教师、学生,兼有八九年级的教师、学生。

十、实验时间

实验总周期:2005年9月--2008年7月 实验阶段周期:

2005年9月--2006年7月

5 2006年9月--2007年7月 2007年9月--2008年7月 十

一、课题实验方案后记

社会现实的发展与时代的需要,国家教育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势在必行的一件大事。鉴于此,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实验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正式开展起来试行能否取得成效还有待于省课题组领导的大力重视与支持以及社会各界同仁们的鼎立协作。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年轻的事业,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和空间,为了“共建心桥,托起明天的太阳”,我们愿全力以赴的努力,以“群峰嵯峨无足道,踏出青山路一条”的勇气和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贡献我们微薄之力!

第二篇: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开题报告

同志们:

今天,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十一五重点课题《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正式开题了。

我代表总课题组向大会作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是在党中央作出构建社主义和谐社会决定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我们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充分认识。

1、党中央《决定》为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说明党中央已经把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也应该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党中央《决定》是我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2、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课题研究提出了任务。xx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同时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强调集体备课,统一做好安排。要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线,通过教研活动,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难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带课题培训与合作研究等方式,推广优秀科研成果。”这些都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以教育部的《纲要》为依据的。虽然近几年贯彻《纲要》取得了进展,但发展不平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目前,我国的社会面临一个高速发展的机遇,教育同样也面临着急速发展的变革,而学校又是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所处的这样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行动研究以保证学生的五育和谐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推进。

3、素质教育呼唤师生的心理健康。学生和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教师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学校办学的质量,并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深远影响;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和健康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因此,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对个人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对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亟需行动研究。目前中国社会各界已经意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对此开展了许多工作。但是我们的现实中,状况仍然不容乐观,主要突出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行动结合上不够,理论研究对实践行动的指导作用还没有充分的发挥。因此,为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就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行动相结合,而行动研究就是最好的方法。行动研究是在人们行动的社会实践领域中产生的,它一方面指的是人们为达到提高社会生活质量,改变自身境遇的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渐进活动;另一方面又试图确认这些活动的标准,提供行动的处方,使渐进的活动系统化。行动研究关注的不是学科中的“纯理论研究者认定的‘理论’问题,而是教师、学生、校长等日常遇到和亟需解决的实践问题。它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一方面教师、学生可以从研究专家那里获得必需的研究技能;另一方面研究专家又可以从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获得第一手信息,使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更好、更快地应用于教育实践。所以说,行动研究将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深远的意义。本研究旨在将研究与行动结合起来,以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突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光停留在表面文件上和理论研究中,而在于将研究与学校、家庭、社会的行动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势在必行。

二、课题研究的概念与理论

概念的界定

1、心理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宪章中指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体弱而已”。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心理健康被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立足于把心理健康定义为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形容词义,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环境)关系和谐。二是动词义,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

2、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从个体心理实际出发,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教师、学生个体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辅导,进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校主体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它包括积极心理的教育和消极心理的预防两种形式。心理健康教育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全体教师、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其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教师、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共2页,当前第1页12

第三篇:儿童心理学论文开题报告

摘 要:陈鹤琴在儿童心理学理论的研究方面开创了新局面,其所采用的方法和研究内容等值得我们借鉴与探究,本文从儿童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等方面做了进一步地阐述,并着重分析了陈鹤琴的儿童心理学理论对当今学前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陈鹤琴;儿童心理学理论;启示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早年师从杜威、桑代克等世界知名心理学家,期间认真学习研究心理学、教育学,为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回国后,看到中国的儿童教育仍处于私塾状态,成为激发他为中国儿童教育做点贡献的最初动力。

一、儿童心理学基本理论

(一)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

儿童心理学以儿童的心理各个方面为研究中心,研究儿童心理,便可知道儿童的感觉发展的情形,动作发展的程序,他的情绪变化和发展,他的记忆与遗忘,他的习惯与思想,儿童的生活现象,儿童心理学都应予严密的研究。

(二)儿童心理学研究内容

1、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儿童生来好动,他的感觉与动作是相通的。儿童还没有养成自制力,他的行动完全受冲动与感觉所支配。

(1)好奇心。好奇与好动一样,是儿童的天性,新异的事物可以激起儿童好奇心,好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不同的事物也发生变化。

(2)模仿心。模仿是一种本能行为,亦是学习方式,这个模仿心,青年老年亦有的,不过儿童格外充分一些,儿童学习言语、风俗、技能等,大大依赖这个模仿心。

(3)游戏心。有好动心、好奇心,会爱玩,爱玩而爱游戏,这是活泼的本能,也是身体发育的一大表现,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身体的发育,可以发展儿童良好的心理品质。

(4)好合群。与人交往是儿童社会往的一大体现,儿童生来喜爱与同伴相处、玩耍,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求。

(5)喜欢野外生活。自然万物的生机勃勃,富有活力的特色吸引着儿童,儿童对于自然事物的奇妙有着无限的向往。

2、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方面。陈老从研究儿童的身体发育特点开始,对儿童各个方面都做了观察记录与阐述,从儿童的感知觉发展特点(身体发育、动作发展)、情绪发展特点(模仿、暗示、好奇心、惧怕、哭)到儿童的知识学习(知识、语言、绘画、美感、思想等),再到对特殊儿童的`简要研究。

3、儿童身心发展阶段。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将其划分为新生婴儿、乳儿、步儿、幼儿四个阶段,针对每一阶段的发展特点,陈老从观察实验入手,对感觉、运动、行走、情绪等方面予以详细记录,归纳出了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措施。

(三)儿童心理学研究方法

陈老在心理学方面,首次使用个案研究方法,开启了儿童心理学研究新潮,以观察记录的方式,对儿童进行相应的心理测验,开拓了儿童的心理学研究之路。

1、个案研究方法。陈老使用了个案观察的方法,以陈一鸣和两个侄子为观察对象,对儿童的不同方面文字、图片记录,总结其身心发展特点,对其进行了全面的、长期的、深刻的阐述。

2、心理测验研究法。心理测验于1915年传入中国,陈老是我国心理学测验早期传播和本土化人之一,使用了个体测验和团体测验两种,将心理测量与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儿童心理学的科学发展。

二、儿童心理学对当今学前教育的启示

(一)学前课程编制

陈老曾经在江西广昌为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师范部起草了《家庭教育课程标准草案》、《幼稚园行政课程标准草案》和《幼稚教育课程标准草案》三份课程标准草案,其中《幼稚教育n程草案》中,从目标、实践支配、教材大纲、实施方法概要等几方面,对幼稚教育课程实施有了大体规定,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幼稚园课程编制应遵循的十大原则,以及三种编制的具体方法。

(二)学前教育课程:五大领域课程

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去编制活动单元,陈老概括其为“五指活动计划”:五指包括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五种活动正像一只手的五个指头,各个指头相互联结成一个整体,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三)特色教学法

1、游戏教学法。作为教师,在儿童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游戏的特性、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与教学规律相结合,提供游戏的机会,并用正确的方法指导游戏。

2、生活教学法。儿童教育的特点是生养过程与教育过程相统一,教育者在儿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都要自觉地利用其中因素,对儿童生活的种种表现进行敏锐的观察和精心的思考,从平凡的儿童生活中发掘出不平凡的教育价值。

3、暗示教学法。儿童天生好模仿,易受暗示的影响,作为教育者,可以通过暗示的方法,将良好举动、习惯,以无形的一种方式传达给儿童。

4、分组教学法。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参加各种小型的活动中心,这与当今的区域活动开展有直接关系,在小组合作中得到发展。

5、歌谣表演法。先做游戏,次口授歌谣,次看图,次念歌谣,这是一种方法。先看图,次念歌谣,次表演,次读歌谣,这又是一种方法。对于现在幼儿园教学,这是一种将音乐教育与图画方法结合的方法,在学前音乐教育方面具有极大借鉴意义。

陈老除了对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外,还对于学前教育的指导,包括玩教具、区域活动等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探究。

参考文献

[1] 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423-424.

[2] 陈鹤琴.陈鹤琴教育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1-2.

[3] 陈鹤琴.陈鹤琴全集(6)[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245.

[4] 张传燧,戴文静.陈鹤琴教学法特色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 2006,(03):14-16.

[5] 陈鹤琴.陈鹤琴全集(2)[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7.

【拓展内容】

什么是儿童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一般以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14~15岁)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为研究对象。在西方文献中,儿童心理学与“儿童发展”,以及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在意义和范围上基本相同。儿童心理学著作有按年龄阶段如新生儿期、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等排列的体系,这是大多数儿童心理学著作采取的体系;有按心理过程排列的体系,如感知觉发展、记忆发展、思维发展、注意发展、语言发展等;也有将上述两种排列混合编制的体系。

在西方,儿童心理学研究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以后的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如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人的工作。他们提出尊重儿童、了解儿童的新教育思想,为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

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直接推动了儿童发展的研究。达尔文根据长期观察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记录而写的《一个婴儿的传略》一书是儿童心理学早期专题研究成果之一,它对推动儿童心理的传记法(或日记法)研究有重要影响。

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他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每天进行系统观察,有时也进行一些实验性的观察,最后把这些观察记录整理成一部有名的著作《儿童心理》,于1882年出版,被公认为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儿童心理:

不健康表现

1.多动

儿童的心理行为可以表现在儿童的行为上,有些儿童出现“多动症”。主要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受到严重影响等几个方面。

2.焦虑

指突如其来的没有明显身体原因的恐惧状态。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这类儿童陌生环境反应敏感,而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

3.恐怖和失眠

恐怖表现在对某些事物或情景产生惧怕和逃离的心情,如怕打雷闪电,极度紧张,抱头乱窜。儿童对于一些没有危险或基本没有危险的东西也感到害怕,而且这种害怕十分突出,儿童由于恐怖而出现回避、退缩行为。失眠的孩子入睡困难,睡中不时惊醒、大声哭闹,甚至梦游四方,但白天回忆不起来,只觉得精力不足,情绪不稳。

4.攻击

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经常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为癖好,表现出攻击性。

5.恶劣的人际关系

心理不健康的儿童一般没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往往由于个人心理不健康等原因,与人产生交流障碍。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缩现象,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人格格不入。

发展主要观点

1、心理、意识

瓦龙认为,人是一个处在与周围环境经常相互作用中的积极的活体,不仅是行动的客体,也是行动的主体。他在《心理生活研究概论》一文中写道:“无论是心理学的或是生物学的事实,都是从活体与其环境的接触开始。”随着个体的生长、环境的变化及教育的影响,心理活动根据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被动到主动的顺序,有干什么地发展起来。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心理活动不仅显示着连续的、多层次的、多水平的特性,而且也显示着一定的结构性和阶段性。这是由人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和关系的多样性所决定的。心理的特征似乎是渗透于社会和生物两者之中,并以一定方式将它们连接、贯穿起来,通过转化为行为和活动而最终得以实现。所以,研究人的心理,既不能离开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又不能脱离机体的生长,也不能忽视心理活动的连续性和整合性。在这几方面的相互关系中,人的发育成熟往往起着主导作用。

2、实质

瓦龙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一种“内化”的过程。所谓“内化”,是就心理活动所反应的对象说的。最低级的心理活动,例如反射,总是直接地反应外部的刺激,愈是发展了的高级的心理活动,就愈能对内部刺激作出反应。高级心理活动诚然也由外部刺激所引起,但是外部刺激往往先转化为内部刺激,因而直接反应的不是外部刺激而是内部刺激。所以,从心理反应的直接对象来说,发展就是向内转化。

比如,新生儿和婴儿,他们的心理总是对外界刺激的简单而直接的反应。随着他们的生长和周围环境的影响,随着生活经验不断积累,逐渐形成一些自我的活动,由直接寻外界的反应转化为随意反应。此时,他们具有了一定的主动性,逐渐形成一些自我的活动,由直接对外界的反应转化为随意反应。此时,他们具有了一定的主动性,逐渐形成一定的能力、情感、意志特点。他们在接受外界刺激后,往往会把这些刺激与自身特点结合起来,转化为内在的动机世界,然后再作出反应。也就是说,发展的过程,即是逐渐摆脱外在世界的直接影响,建立一个内在动机世界的内化过程。从发展顺序上看,婴儿时期身体现动作发展较快;学前阶段语言与感知发展较快;小学阶段社交与逻辑思维的发展较快;青春期生殖系统的发展较快。在瓦龙看来,愈是低级的心理活动,愈是直接地反映外部世界;愈是发展到高级的心理活动,愈转向内化,其内在联系愈紧密,完整性愈高。

3、动力

瓦龙在阐述心理发展的动力和规律时指出了心理活动中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问题。他认为,发展不仅仅是心理机能数量的增长,还是质量互变的过程。心理机能数量的变化只是以展的条件,还不是发展的本质。心理的真正发展,有待于心理整体的质变。瓦龙认为,心理发展的动力在于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对立统一;对于简单的、低水平的心理活动来说,主要依靠成熟就可以了,但对于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来说,学习所起的作用将占更加主要的地位。

在瓦龙看来,儿童一方面有极其复杂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又有极其分化的生物因不比,这两方面是对立的。但同时,社会环境只有通过生物因素才能对儿童起作用,而儿童的生物因素又是由于人类长期的社会生活才逐渐形成的。所以生物和社会这两方面是相互作用着的,这就是两者的辩证关系。瓦龙还指出:这种对立统一,在儿童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呈现出平衡现象。这种平衡不是不再发展,它将被机能的觉醒所打破,从而使儿童的心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应当注意的是,虽然瓦龙认为机能的觉醒和机能的生长决定了心理活动出现的时间顺序,但他同时肯定了心理活动的内容是由外在环境决定的。

瓦龙在论述心理发展的动力时,也曾使用了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概念。他所说的内因是包括机体的生长与成熟、兴趣和学习的。瓦龙认为机体要进行一个活动还需要有一种力。对一个机体业说,如果力量不充分,活动仍然不能出现。这就要靠主体的兴趣来发动力量进行活动,而且经过学习,兴趣会得到恢复、保持和再生。瓦龙认为各种心理活动是有区别的,因为它们所涉及的机能的水平是不同的。在淑及低水平的机能时,主要依靠成熟就可以了,愈涉及高水平的机能,愈需要较多的学习。所谓外因,主要是指社会环境。虽然瓦龙很重视内因的作用,但他未忽视过外因。他认为人从出生起就一直是受着环境的影响的。

4、规律

瓦龙关于心理发展的规律的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

(1)心理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前所述,瓦龙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受着内外因素的制约。他一方面对J・皮亚杰理论中忽视了生物成熟这一内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批评,同时也批评了那种研究儿童时脱离其周围环境的错误做法。

(2)心理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整体性。瓦龙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它一定的秩序,而且心理机能的发展顺序大体上是由机体成熟和机能觉醒来决定的。任何一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其心理活动总是呈现为一定的体系。

心理的发展过程,并不是某些心理活动的简单发展,而是从一个体系向另一个体系深化,从而体现出发展的整体性。

(3)心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瓦龙认为在儿童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其心理活动具有各自不同质的特点,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5、智力的辩证法

瓦龙认为,智力发展的根本问题就是:

(1)智力的两种形态的“转化”问题,即从感觉―运动的智力这一形态到言语的智力的另一形态的转化问题。

(2)智力与语言的关系问题。瓦龙指出,智力的两种形态的转化问题,乃是由于有新的因素――解剖学的和机能的构造。由于有了这种新的因素,再加上生活中的一些新的条件,转化才成为可能。同时,使“转化”得以进行的还有模仿。模仿保证了两种智力形态的转化。模仿有两个相对立的极:一极是摹写、复制以及与模型相对立的表象。当转化有了这个模仿的两极时,转化就成为可能的了。但是,如果只把模仿作为是完成智力活动的条件,那么这个理由也是不充分的。转化之所以可能,还在于两种智力的基础。这两种智力的共同基础是空间具有一定的秩序,它不令有运动的一贯性,而且还包含言语的一贯性。对这两种空间都需要具有一定的直观能力。当人们有了这种一定的直观能力时,他们的智力形成了。智力的存在和言语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儿童的智力和动物的智力之本质上的不同就在于儿童有言语的活动,而动物则没有。瓦龙还认为,言语是一种手段,它使得儿童能对知觉的印象加以分类和组织,言语可称为人的智力活动和发展的条件。

瓦龙最后结论说,如果要给智力下一个定义的话,既不需要用判断的标准,也不需要用内省的方法,更不必将儿童的行动还原为本能的和习惯的盲目活动。儿童的活动之所以能达到目的,主要就是由于有智力活动的存在。智力是“主观的诸因素和客观的诸因素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简言之,智力就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这就是智力的辩证法。

6、儿童的年龄分期及特征

瓦龙主张按照“儿童时期的年龄”(即儿童的心理年龄)来划分“儿童的年龄”(即儿童的生长年龄)。虽然情调龙同时也注意到了用心理年龄来划分儿童发展水平的局限性,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划分出大致的段落来,因为“无论随着机能水平而来的进步和形式是怎样地混杂不清,有些整体总是存在着的,这些整体总是各有其标志,各有其特殊的方向的,这些整体在儿童的发展中总是一个特别的阶段。”

瓦龙将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分为四个时期,即动作的发展时期(出生到3岁)、主观或个性时期(3~5、6岁)、客观性时期(5,6~11,12岁)和青少年时期(12,14岁以后)。动作发展时期,也可称为感觉―运动阶段。在这一时期,儿童总是通过不断的反馈来达到发展的目的。例如,眼睛感知手的运动,觉得有趣,反馈到大脑中,手就继续运动,以便继续感知。由于儿童逐渐学会了走路和说话,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加深了。在主观或个性时期,为了从难以认识自己的境况中脱离出来,儿童表现出了“时相”。在第一个时相里,交替扮演角色的游戏开始消失了,儿童开始喜欢自以为是;在第二个时相里,儿童出现了一种新的需要,这就是要显示自己、要别人承认自己的长处;在第三个时相里,是一个新的转向的进行。这时,儿童从本身找出来的长处不再能满足自己了,而是需要用别人的长处来自我装饰。在客观性时期,儿童的主要兴趣又从自我转向外界事物,这主要是缘于儿童交往的扩大、学校教育的影响和智力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外界事物的看法不再是主观、片面、孤立的了,而是形成了客观的、联系的认识体系。在青少年时期,瓦龙认为这时儿童的心理倾向又从外界事物转到内心世界,从对外在世界的认识转变到对自我人格的体会,而且与主观或个性时期相比,在富于主观的改变这一特点上有了新的发展。

瓦龙在总结他对年龄分期的观点时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阶段性及每一阶段的整体性,划分阶段应从整体方面看,而不能仅以心理整体所含的某一或某些方面为出发点;发展中的尖锐的转变,为前后两阶段的分水岭,即以质变为准。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显示着各种心理活动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对立,通过转化,从一个水平进入到较高的新水平。要适当根据生物成熟的观点,因为在个体发育的最初阶段,发展服从于生物的规律性,然而这并不意味没有社会性的因素的作用,心理发展的源泉主要是机体与环境的对立统一。

瓦龙的阶段发展理论,决定了他的儿童教育观点,主要表现在:

(1)瓦龙认为过去的教育主要立足于启发儿童的智慧、传授知识,这种做法是把智力的发展孤立起来看待了。当前应当强调儿童的智力发展与整个人格或个性发展以及儿童的社会性的密切关系。

(2)瓦龙也注意学校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学校应当是一个良好的环境,学校的生活制度、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和教学方法等等,都必须适应并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使儿童在各个方面都能顺利发展。

现代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除了原有的观察法、实验法等以外,又引入了一些现代化手段,如单向玻璃观察室,显示刺激的录音、录象和电视设备以及电子计算机处理研究资料等。西方国家在婴儿心理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这与现代科学技术的采用有一定关系。

中国古代教育家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虽也涉及很多儿童心理方面的问题,但儿童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中国出现较晚。20世纪初期,开始有人翻译介绍西方儿童心理学著作,如艾华编译的《儿童心理学纲要》陈大齐译的《儿童心理学》等。

中国最早开创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陈鹤琴,他于1919年留学回国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他的《儿童心理之研究》是中国第一部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他还用日记法对其子从出生到 三岁进行了长期的观察,这也是较早的有系统的儿童心理研究工作。

二十世纪30年代,黄翼重复过皮亚杰的实验,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著有《儿童心理学》、《神仙故事与儿童心理》、《儿童绘画之心理》等书;还进行了儿童语言发展及儿童性格评定等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儿童心理学取得很大进展。50年代,在苏联儿童心理学的影响下,着重探讨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方向问题。60年代,朱智贤编写的《儿童心理学》一书批判地吸取国内外研究成果,密切联系中国的实际,对中国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起了积极作用。

60年代前后,中国儿童心理学除理论方面的探索以外,实验研究工作也广泛开展起来。实验对象,大多集中在幼儿期和童年期的儿童。研究课题以认知发展的研究较多,如学前儿童方向知觉的特点、6~7岁儿童的时间知觉、儿童的色形抽象、学前儿童因果思维的发展、儿童左右概念的发展、4~12岁儿童图画认识能力的发展等等。还进行了关于6岁儿童入学问题、儿童道德品质形成问题以及儿童脑电等研究。

二十世纪60年代,中国儿童心理学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儿童心理发展方面,几乎没有重视方法学研究。约从70年代后期起,一些学者开始重视,对方法学的研究,并在研究的课题、类型、设计、变量、被试、标准化及具体实验研究方法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常见心理问题

厌学、做事磨蹭、拖沓、情绪不稳、乱发脾气等,儿童心理问题成为家长教育的最大烦恼,儿童心理咨询能有效解决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提高孩子的自信和情商,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专业服务机构

各级综合医院心理科

专业的精神卫生机构

心理医院

儿童心理咨询网

咨询要点

儿童心理咨询专门解决儿童心理问题。它往往结合生理、心理、社会三大因素来分析导致儿童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工作为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消除厌学逃学和学习障碍、协调同学关系和亲子关系、学生职业规划、青春期性心理教育、不良品行纠正与健全;性格塑造;儿童神经症治疗(儿童自闭症、儿童多动症、儿童抽动症、口吃、考试焦虑症、社交恐惧症、网络成瘾、学校适应不良综合症等)。

儿童思维

思维发展阶段

皮亚杰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是:

一、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两岁左右)。这一阶段是思维的萌芽期,是以后发展的基础。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决定着未来心理演进的整个过程。

二、前运算阶段(两岁左右到六七岁左右)。这一阶段又称前逻辑阶段,这时儿童开始以符号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表现在儿童的延缓模仿、想象或游戏之中。

三、具体运算阶段(从六七岁左右到十一二岁左右)。在这个阶段,儿童已有了一般的逻辑结构。

四、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左右到十四五岁左右)。此时儿童的智慧发展趋于成熟,思维能力已超出事物的具体内容或感知的事物,思维具有更大灵活性。

皮亚杰早期研究儿童语言和思维等认识的发展,并从此入手,最后创立了发生认识论,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献。因其学识渊博和贡献卓越,他于1968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心理学卓越贡献奖,1977年又获该会桑代克奖以表彰他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1972年于荷兰获得荣誉地位相当于诺贝尔奖的“伊拉斯姆士”奖金。

道德认识发展阶段

皮亚杰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的考察和研究,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有序的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皮亚杰认为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思维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他们不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招待规则。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道德认知不守恒。例如,同样的行动规则,若是出自父母就愿意遵守,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规则的含义,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这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单方面地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也就是说,他律的道德感在一些情感反应和作为道德判断所特有的某些显著的结构中表现出来。其基本特征是: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儿童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二是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顺从,即把人们规定的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皮亚杰将这一结构称为道德的实在论。

第二,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例如,认为打碎的杯子数量多的行为比打碎杯子数量少的行为更坏,而不考虑有意还是无意打碎杯子。

第三,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道德实在论的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或者完全正确,或者完全错误,还以为别人也这样看,不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看问题。皮亚杰与英海尔德在谈到这个时期的儿童特点时说:“道德实在主义引向客观的责任观,历而对一种行为的评定是看它符合法律的程度,而不管是出于恶意的动机违反这个原则,还是动机好却无意违反了规则。例如,儿童在理解不准撒谎的社会价值之前很外(因为缺乏充分的社会化),在对有意的欺骗与游戏或纯粹的愿愿望有失真实区别之前,成人就告诉他们不要撒谎。结果说真话就成了儿童主观人格之外的东西,并引起了道德实在论和客观责任观,从而使儿童认为一切诺言的严重性似乎并不是看有意欺骗的程度,而是看实际上跟真实性相差的程度。”

第四,赞成来历的惩罚,并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还把道德法则与自然规律相混淆,认为不端的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惩罚。例如,对一个7岁的孩子说,有个小男孩到商店偷了糖逃走了,过马路时被汽车撞倒,问孩子“汽车为什么会撞倒男孩子”,回答是因为他偷了糖。在道德实在论的儿童看来,惩罚就是一种报应,目的是使过失者遭遇跟他所犯的过失相一致,而不是把惩罚看作是改变儿童行为的一种手段。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皮亚杰认为儿童大约在7~12岁期间进入道德主观论阶段,这个阶段的道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儿童已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规则不再被当作存在于自身之外的强加的东西。

第二,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研究表明,12岁的儿童都认为,那些由积极和动机支配但损失较大的儿童,比起怀有不良动机而只造成小损失的儿童要好些。由于考虑到行为的动机,因而在惩罚时能注意照顾弱者或年幼者。

第三,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儿童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并能较现实地判断他人。

第四,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

第五,提出的惩罚较温和,更为直接地针对所犯的错误,带有补偿性,而且把错误看作是对过失者的一种教训。

达到自律性道德阶段的儿童,在游戏时不再受年长者的约束,能与同年龄儿童平等地参加游戏,彼此明白自己的立场与对方的立场,共同制定规则,遵守规则,独立举行游戏比赛。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进行判断,他们只注意行动的外部结果,不考虑行为的动机,他们的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面人的命令或规定。这是一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后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已能从客观动机出发,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标准来判断是非,这是一种为儿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观的价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属于自律水平的道德。皮亚杰认为只有达到了这个水平,儿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

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皮亚杰认为,当可逆的道德观念从利他主义角度去考虑时,就产生了关于公正的观念。公正观念不是一种判断是或非的单纯的规则关系,而是一种出于关心与同情的真正的道德关系。也就是说,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皮亚杰认为公正观念是一种高级的平等关系,这种道德观念已经能够从内部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四篇:心理健康教育课题开题报告

《职业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河北省宽城县职教中心李慧颖

《职业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研究》课题是经河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审核批准的立项课题(课题编号:JKT10151)现将本课题相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教师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等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加。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最主要的是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时代呼唤的是建设小康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探索出更加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科学有效的方法,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政策的需要。

如何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呢?除了办学规模、结构、设施以及课程设置的模式等因素外,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学生的心理素质,一个学生的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成才的先决条件。然而,中职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却较为普遍地存在着问题。由于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的变革、观念的更新、市场的竞争、就业的压力、也无疑会给他们的心灵带来很大的冲击。他们中的许多人心理素质极差,甚至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如:缺乏理想和追求,对前途感到渺茫;不喜欢学习,成绩欠佳;不能很好地协调人际关系,冲突不断;经常受到抑郁、紧张、焦虑、恐惧、自卑等不良情绪的困扰;情感脆弱、意志薄弱、自制力差;酗酒、逃课、早恋、上网吧、甚至悲观厌世等等。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都会极大地影响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也将影响到他们将来的工作和事业。本课题就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提出来的,旨在探索出适合对中职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困扰学生的不良心理,矫正各种不良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化解升学就业的压力,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促进学生身体、生理、心理全面健康发展,培养出时代所需的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本课题研究在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办学质量、构建和谐校园、推动职业教育繁荣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 1

值和实践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现状

心理学的发展往往与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心理学、包括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早而且也比较成熟,国外围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有一门学科叫学校心理学,本世纪初产生,30年代后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近年来发展很快。在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形成了较完整和成熟的体系,有心理卫生、心理咨询机构,配有专职人员,并建立了一系列的职业道德规范、培训标准、权力范围等。在国际上,已专门成立了一个学校心理学联合会。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80年代起步,起步晚,发展快。上个世纪80年代在国外广为流行的心理咨询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阶段的主要形式。如今,已有不少学校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从1993年至今,有关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心理调适等方面的著作,己经出版40余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国家级课题十余项和省部级课题几十项。这些课题的研究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中国当代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课题的界定

(一)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2、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3、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4、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是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课题研究范围的界定<

推荐专题: 课题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格式 幼儿园多动症开题报告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