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总结 > 开题报告 > 详情页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开题报告精选

2022-04-22 11:22:19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开题报告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开题报告精选》。

第一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报告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报告

一种集成式自供电纳米化学传感器的设计和制作

项目成员:何旺球(1426410514) 王鹏云1426410408 陶俊贤1326410232 黄家仪1326410116 指导教师:祝元坤 摘要:

本项目以石墨烯作为基本功能单元,设计并制备一种新型的集成式化学分子驱动自供电传感器件;超薄二维纳米材料(石墨烯)作为基本功能单元制备新一代的自供电传感器件,使器件能感受到环境中化学分子状态的改变而输出电信号。石墨烯部分被聚合物薄膜所覆盖且另一部分暴露,当器件接触极性分子时,可以产生明显的电信号。因此,本项目的研究具有一定应用前景和重要学术价值。该类自供电传感器件可能应用于生产微型纳米传感器,具有自主创新知识产权。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纳米材料及纳米科学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种微纳电子器件不断被研究开发,并在军事、生物医学、环境监测等领域展现出十分诱人的应用前景[1]。微纳电子器件不仅尺寸小,而且具有功耗低、速度快、易于大规模集成、可移动等特点,但微纳电子器件需要有微尺度电源系统来供给电能,来维持正常工作。随着电子产品小型化,亟待开发即能为之提供能量并且小、轻、具有柔性的自供电传感器件。如果微电源器件能够持续收集环境中的能量并转换为电能,将会永久性解决电池耗尽的问题。因此,开发具有能量转换功能的微电源,并与传感器等器件集成构建自供电系统,是非常迫切的。可穿戴、物联网、智慧城市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将推动微纳电子器件市场的迅速发展,牵引微电源产品的技术变革和不断创新。

微纳自供电器件是当今的研究热点,目前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点:1)不断提高能量转换效率。如何在减小尺寸的同时保持高的能量转换效率,需要新材料和新工艺。2)具有柔韧性。未来可穿戴、可移植等器件的发展需要柔性的器件与之配套。3)易于集成。为满足自供电、自供能驱动等系统的需求,微电源器件应易于和传感器等进行集成。4)可从环境中持续捕获能量。微电源器件不仅要有能量存储功能,还要能持续将环境中的能量转换为电能。自然界不缺能源,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报告

关键在于如何将能量有效收集并转换为电能,这需要不断开发新型的自供电传感器件,将环境中潜在的光能、生物能、热能、振动能、电磁能等能量源转换为电能。

微纳自供电传感器件的国内外研发现状:哈佛大学C.M.Lieber教授采用Ge/Si核壳纳米阵列制作了太阳能电池[2]。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Z.L.Wang教授在2006年提出了纳米发电机的概念,利用ZnO纳米线的压电效应实现机械能到电能的转换,并在之后的研究中发展了压电电子学的概念[3]。最近,他们在单个原子厚度的二硫化钼内观察到了压电效应,并研制出全球最纤薄的发电机兼力学感知设备,其不仅透明轻质且可弯曲和拉伸[4]。复旦大学的彭慧胜教授成功制备出可拉伸的线状超级电容器,为可穿戴智能设备中电能的供应提供了一个解决思路[5]。上海交通大学利用非硅微加工技术制备了基于MEMS的压电发电机并表征了其俘能效果。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在新型柔性可穿戴仿生触觉传感器即人造仿生电子皮肤方面做了系列工作[6]。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万林教授首次实现石墨烯表面拖动海水液滴发电, 并揭示了其中的物理机制,为石墨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方向[7]。中科院沈阳金属所设计并制备出基于碳纳米管/石墨烯的柔性能量存储与转换器件,并发现其具有循环稳定性好、可快速充放电、可弯折等优异性能[8]。北京大学和大连化物所在石墨烯PN结的调控调制掺杂生长与光电转换器件研究中进行了前沿性探索[9]。

在之前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团队提出一种可将环境中的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新型器件——分子驱动自供电传感器件,当器件所处环境中化学分子状态发生变化时可触发电信号,从而实现电能的捕获。当极性化学分子接触部分覆盖的ZnO纳米线时,ZnO覆盖端和暴露端由于功函数不同而产生内部电势差[10]。利用这一原理可制成自供电的酒精检测仪,也可检测不同浓度、不同类别的有机化学试剂[11-14],当人吸气-呼气循环作用于器件时,如图1所示,在无任何外接电源的情况下,器件可产生 2-8 nA 的脉冲电流信号,交换电极可获得相反方向的电流信号,这意味着电流信号非测试系统误差或电阻变化引起的。器件能将人体连续的吸气-呼气转换为电信号,这意味着人呼吸也可以发电,无疑是令人振奋的。以化学分子驱动器件产生电能是继光电、热电、压电效应之后的一种全新的器件设计理念,包含丰富的物理内涵;基于这种理念构建的器件未来在物联网传感器、 2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报告

可穿戴器件、生物医疗器件等领域的自供电检测/自驱动系统构建等方面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图1 吸气-呼气循环作用于ZnO阵列自供电传感器件所产生的电信号 超薄二维纳米材料,如石墨烯等,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成为材料界最为活跃的研究主题,在能量转换与存储、柔性透明显示、复合材料、传感器、集成电路等领域表现出十分诱人的应用前景[15]。石墨烯的费米能级可以通过原子分子掺杂和气体分子的吸附进行有效调控。基于这一点,我们提出利用超薄二维纳米材料(石墨烯)作为基本功能单元制备新一代的自供电传感器件,使器件能感受到环境中化学分子状态的改变而输出电信号。前期的研究发现,石墨烯部分被聚合物薄膜所覆盖,部分暴露,当器件的暴露部分接触乙醇分子时,可以产生35 nA左右的电信号[16-18]。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石墨烯作为基本功能单元制备自供电化学传感器件是可行的。本申请项目提出以石墨烯作为功能单元制备自供电化学传感器件,有望获得高转换效率、超小尺寸、稳定的微电源器件,为自供电式微纳器件设计及性能优化打下基础。理论和实验结果表明,石墨烯的功函数可以通过原子分子掺杂和气体分子的吸附进行有效调控前期研究工作从实验上证明了利用半导体功函数调控实现能量捕获的可行性,但是,器件要取得实际应用,必须要有高的能量转换效率,且能实现持续电能转换,这就需要对器件性能影响因素及器件工作机制进行深入研究[19]。除此之外,ZnO材料化学稳定性差也是器件实用化的重要瓶颈。因此,有必要寻找新的替代材料实现类似能量转换功能。在本项目中,我们将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器件工作机制的研究,推进分子驱动自供电传感器件的实用化。石墨烯作为器件功能单元的可行性与优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报告

势:近十年来,石墨烯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成为材料界最为活跃的研究主题,在能量转换与存储、柔性透明显示、复合材料、传感器、集成电路等领域表现出十分诱人的应用前景[20-23]。理论和实验结果表明,石墨烯的功函数可以通过原子分子掺杂和气体分子的吸附进行有效调控[24]。基于这一点,在本项目中,我们提出利用石墨烯作为基本功能单元制备新一代的分子驱动能量转换及自供电传感器件,使器件能感受到环境中化学分子状态的改变而输出电信号。在前期的研究中,我们利用石墨烯制备成器件,石墨烯部分被聚合物薄膜所覆盖,部分暴露。当工作端接触乙醇分子时,工作端工作函数发生变化,而密封端工作函数仍保持不变;由于同一种材料费米能级必须处于同一水平,由于载流子的迁移,器件两端产生接触电势差[25]。实验结果表明,乙醇液滴可使器件可产生35 nA 左右的电信号,这表明石墨烯作为基本功能单元制备分子驱动自供电传感器件是可行的。以石墨烯制备器件具有以下优势:首先,二维石墨烯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对化学分子有更高的敏感性,更容易进行表面电势的调节;其次,石墨烯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质,可以做成柔性器件;再次,石墨烯的电子输运性质和功函数可在很大范围内调控,表面改性、应力、化学环境等都可以使石墨烯功函数发生变化。综合这些优势和前期研究结果,我们认为,以石墨烯作为功能单元制备分子驱动自供电传感器件,有望获得高转换效率、超小尺寸、柔性、稳定的微电源器件,满足实际需求[26-27]。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及气体

固体材料:超薄二维纳米材料(石墨烯)

所用极性有机液体:无水乙醇、异丙醇、丙酮、二氯甲烷、吡啶、二甲基甲酰胺主要测试光照:黑暗、日光灯、紫外灯(365nm)

2. 2 实验设备及仪器

本实验所用到的设备仪器: 2.2.1半导体参数分析仪

半导体参数分析仪是一个模块化、可定制、高度一体化的参数分析仪,可同时进行电流-电压 (I-V)、电容-电压 (C-V) 和超快脉冲 I-V 电学测试。使用其可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报告

选的 多通道开关模块,可轻松地在 I-V 和 C-V 测量之间切换,而无需重新布线或抬起探针。半导体参数分析仪是最高性能的分析仪,可加快用于材料研究、半导体器件设计、工艺开发或生产的复杂器件的测试。使用时,先将器件连接在参数分析仪上,打开电源和电脑上的系统。设置程序,测试器件的伏安特性曲线、转移特性曲线,探究器件的迁移率、载流子浓度等基本的电学性能和半导体材料的电流电压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图2 (a)半导体探针台和(b)半导体参数分析仪

2.2.2X射线衍射仪(XRD) 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ion,XRD),其工作原理是根据布拉格方程2dsinθ=nλ,图3所示,实验仪器根据接收的θ角度变化信息及其强度分布信息可以得到晶体的点阵平面间距和原子排布信息,分析晶体的点阵平面间距和原子排布信息便能获得材料成分和内部原子(分子) 结构等信息。

图3 布拉格衍射示意图

本论文中采用的XRD型号为D8-ADVANCE,由德国Bruker-AXS公司生产,如图4所示。衍射实验使用的测量电压和电流分别为40kV、30 mA,实验中的衍射X射线为Cu-Kα射线,射线波长为0.1541 nm。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报告

图4 D8-ADVANCE型转靶X射线衍射仪

2.2.3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扫描电子显微镜可以方便的得到所制备材料的形貌特征及结构特征,是材料研究的关键。在使用过程中,其利用多种信号转换,得到经电子束激发相应材料表面产生次级电子信号,利用这种电子信号来完成对材料的形貌的表征形成我们所看到的图像特征。对导电性较差的样品,为避免观测样品表面时,因积累电荷从而影响观测,通常需要喷涂一层重金属薄膜。

本论文采用美国FEI公司生产的QuantaFEG450型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ield-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FE-SEM)对样品进行表面形貌和结构的表征,主要测试参数为:电子枪和样品的距离10 mm,加速电压为30 kV,电流为10μA。

2.2.4石墨烯等二维超薄结构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

近十年来,石墨烯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成为材料界最为活跃的研究主题,在能量转换与存储、柔性透明显示、复合材料、传感器、集成电路等领域表现出十分诱人的应用前景。理论和实验结果表明,石墨烯的功函数可以通过原子分子掺杂和气体分子的吸附进行有效调控。基于这一点,在本项目中,我们提出利用石墨烯作为基本功能单元制备新一代的分子驱动能量转换及自供电传感器件,使器件能感受到环境中化学分子状态的改变而输出电信号。

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方法以及Langmuir-Blodget方法制备了大面积(氧化)石墨烯材料。化学气相沉积法是制备石墨烯常用的方法,该方法的优点在于易实现石墨烯的大面积合成,常以铜、镍、铂等金属为衬底,通过渗碳冷却、表面催化等工艺制备得到大面积连续的石墨烯薄膜。实验中,以C2H4为碳源,H2为载气,以Ni和Cu为催化剂,生长温度控制在800-1000℃,通过调控对开式管式炉中的碳源、压强、温度以及生长时间,控制石墨烯的生长厚度。利用化学气相沉积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报告

方法,获得了表面连续的大面积石墨烯材料。

为了进一步探索并优化化学气相沉积实验过程,我们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制备了大面积二维超薄半导体纳米材料,并以此二维超薄结构的半导体纳米材料制备类似的化学分子驱动自供电传感器件,借此与高质量石墨烯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器件制作工艺类比,优化化学分子驱动能量转换及自供电传感器件性能,并深入探究器件工作机理。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制备了具有二维超薄结构的氧化锌以及二硫化钼半导体纳米材料。探索了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二维超薄结构的半导体纳米材料最优化生长工艺;研究了不同升温速度、生长温度、生长时间、掺杂元素、反应气体及载气比例以及流量等条件,制备的大面积二维超薄结构半导体纳米材料的成分、结构、形貌以及光、电、机械等性能;实现了在不同表面状态的硅、二氧化硅以及不同晶体取向的蓝宝石衬底上生长高质量大面积二维超薄结构半导体纳米材料。

在实验研究上,以化学气相沉积法生长的大片石墨烯和化学剥离的氧化石墨烯(或还原氧化石墨烯)为实验对象,综合利用带环境气氛的Kelvin探针显微镜(KPFM)、聚焦离子束刻蚀(FIB)等材料领域先进样品表征、加工手段开展研究;归纳分析化学分子接触时石墨烯功函数变化的微观机制与器件的宏观行为,为基于功函数调控的微纳能量转换器件的材料、器件设计及性能优化打下基础。通过研究生长条件及复合工艺,对石墨烯材料以及二维超薄结构半导体纳米材料结构、成分以及形貌、光学和电学等性能,获得了控制大面积二维超薄结构纳米材料的最优化生长工艺。

2.2.5基于二维超薄结构纳米材料的化学分子驱动自供电传感器件制作

以化学气相沉积制备的大面积石墨烯材料和Langmuir-Blodget方法制备的大面积氧化石墨烯薄膜为功能单元,制作化学分子驱动的自供电传感器件。

基本器件制备工艺流程如图5所示:1)选择CVD生长的大片单晶石墨烯,转移到Si/SiO2衬底上。综合拉曼、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半导体参数分析仪等手段表征所制备的石墨烯的微观结构及物理性质;2)用铝箔做掩膜遮住中间部分石墨烯,用电子束蒸发法在石墨烯两端镀电极,用导线将电极引出以备测试; 3)用铝箔做掩模,遮挡一半石墨烯,通过低压气相沉积法在器件表面旋涂一层派瑞林(Parylene C) 覆盖另一半石墨烯。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报告

图5石墨烯化学传感器件制作的工艺路线图 (a) 在铜上生长的石墨烯;(b) 将石墨烯转移到Si/SiO2衬底上;(c)用铝箔做掩膜覆盖石墨烯中间部分;(d)用铝箔做掩膜蒸镀两端电极;(e)引出两侧电极,用铝箔做掩膜,沉积parylene C;(f)去掉

掩膜得到所需器件。

经外引导线,获得了以大面积石墨烯为功能单元的聚合物半遮盖式化学分子驱动自供电传感器件。此外,选取了具有较高表面积的氧化锌和二硫化钼等二维超薄结构半导体纳米片材料,制作大面积二维超薄结构纳米材料的化学分子驱动自供电传感器件。通过设计掩膜版的位置和大小,镀制电极,涂覆半遮盖式聚合物薄膜等步骤,制备了化学分子驱动自供电传感器件。

图6自供电传感器的结构图

3 结果与讨论

3.1超薄二维半导体纳米材料(石墨烯)基本电学性能研究

化学分子驱动自供电传感器件的性能评价主要涉及对其基本电学性能以及在化学有机溶液作用下输出电学性能的测试。基于此,我们首先测试了大面积石 8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报告

墨烯基化学分子驱动自供电传感器件的基本电学性能:包括石墨烯化学分子驱动自供电传感器件的漏电流行为,以此评价器件封装完好性以及相关介质层的绝缘性能等;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测试石墨烯化学分子驱动自供电传感器件的伏安特性曲线,获得了石墨烯化学分子驱动自供电传感器件的工作特性以及电极接触类型等关键器件参数,如图7(a)是超薄二维半导体纳米材料(石墨烯)的伏安特性曲线;最后,在P型硅/二氧化硅介质层衬底的作用,通过调控背底栅极电压,测试了石墨烯化学分子驱动自供电传感器件的转移特性曲线,测试了器件的半导体类型和栅极电压的调控作用等器件参数,图7(b)是栅压对石墨烯伏安特性曲线的调控作用。作为对比,对基于大面积二维结构超薄纳米材料的化学分子驱动自供电传感器件进行了类似的基本电学性能测试。

(a)

(b)

图7氧化石墨烯自供电传感器件的电学性能;(a)伏安特性曲线;(b)背底栅

极电压对其伏安特性曲线的调控作用

3.2 化学分子驱动能量转换器件性能测试

在获得化学分子驱动自供电传感器件基本电学性能的基础之上,测试了不同化学有机溶液作用下,大面积石墨烯和二维结构超薄纳米材料的化学分子驱动自供电传感器件的输出电学性能。首先测试了无外加电压激励作用下,化学分子驱动自供电传感器件的漂移电流以及电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获得了能量转化器件的背景噪音以及稳定性等关键器件指标,图8(a)所示为传感器件的背景信号;随后,通过控制滴加化学有机溶液,测试了大面积二维结构超薄纳米材料化学分子驱动自供电传感器件的电流以及电压随时间变化规律,图8(b)所示,分析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报告

了化学分子蒸发速度与器件电流电压信号的变化规律,建立了有机化学分子的极性、表面张力、润湿性等参数,与器件输出电学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机制,探究了化学分子在二维超薄半导体纳米片表面的吸附-脱附行为及器件能量传递机制。化学分子吸附在二维超薄半导体纳米片表面时,器件产生电信号,伴随载流子的转移,二维超薄半导体纳米片密封端和暴露端的费米能级达到平衡,电信号消失;要使器件持续工作,必须使化学分子处于不断吸附-脱附的动态循环中。

(a)

(b)

(c)

(d)

图8(a)GO传感器件的背景噪音信号;(b)滴加6微升二氯甲烷后的电流以及电压随时间变化曲线;(c)不同量丙酮的电流随时间的变化曲线;(d)源极和漏极反向连接后,滴加6微升二氯甲烷的电流以及电压随时间变化曲线 随后,研究了不同滴加量作用下,大面积二维结构超薄纳米材料的化学分子驱动自供电传感器件的电流以及电压随时间变化规律;图8(c)为在分别滴加 10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报告

10微升和5微升丙酮溶液时的比较,滴加量多时电信号持续的时间明显加长。测试了暴露面积以及遮盖不同位置下,大面积二维结构超薄纳米材料的化学分子驱动自供电传感器件的电流以及电压随时间变化规律,获得了最优化的聚合物遮盖层材料种类以及遮盖位置和暴露面积等器件关键设计。在此基础之上,获得基于二维超薄结构纳米材料的化学分子驱动自供电传感器件的最优化制作工艺。

此外,通过正负极(源极漏极)倒转连接等方式,重复测试了大面积二维结构超薄纳米材料化学分子驱动自供电传感器件的电流以及电压随时间变化规律,获得了预期的形状相似但方向相反的电流电压信号,如图8(d)所示为氧化石墨烯器件正负极(源极漏极)倒转后滴加二氯甲烷的电流电压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结合直接采用二氧化硅介质层作为功能单元制作的器件测试结果,证明了在滴加极性有机液体后产生的电流电压信号非偶然发生,而是由于化学有机溶液分子驱动作用下,石墨烯以及二维超薄纳米材料等功能层产生的必然规律性信号。

4 结论

本项目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了超薄二维半导体纳米材料(石墨烯),并研究了超薄二维半导体纳米材料的成分、微观结构、形貌和光电性能。我们选择了生长质量良好的超薄二维半导体纳米片,经过一系列的工艺,制备了化学分子驱动的超薄二维半导体纳米材料自供电传感器件,测试了其基本电学性能。在获得化学分子驱动传感器基本电学性能的基础之上,测试了不同化学有机溶液作用下,大面积石墨烯和二维结构超薄纳米材料的化学分子驱动自供电传感器件的输出电学性能。

5 展望

本课题对化学分子驱动自供电传感器件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证实二维超薄材料纳米传感器件在极性分子作用下能够产生稳定持续的电能,为解决微纳电子器件的微电源的维护和替换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来研究制备自供电传感器件,也希望能对自供电传感器件的其他性能进行探究。相信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自供电传感器件作为一种优秀的纳米功能器件,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报告

6 参考文献

[1] X. Wang, B. Ding, M. Sun, J. Yu, G. Sun, Nanofibrous poly-ethyleneimine membranes as sensitive coatings for 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based formaldehyde sensors. Sens. Actuators B, Chem., 144 (2010) 11-17. [2] H. Bagheri, M. Ghambarian, A. Salemi, A. Es-Haghi, Trace determination of free formaldehyde in DTP and DT vaccines and diphtheria-tetanus antigen by single drop micro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J. Pharmaceutical Biomed.Anal., 50 (2009) 287-292. [3] M. Yoosefian, H. Raissi, A. Mola, The hybrid of Pd and SWCNT (Pd loaded on SWCNT) as an efficient sensor for the formaldehyde molecule detection: a DFT study, Sens. Actuators B 212 (2015) 55-62. [4] Y. Zhang, M. Zhang, Z.Q. Cai, M.Q. Chen, F.L. Cheng, A novel electrochemical sensor for formaldehyde based on palladium nanowire arrays electrode inalkaline media, Electrochimica Acta 68 (2012) 172-177. [5] J.R. Hopkins, T. Still, S. Al-Haider, I.R Fisher, A.C. Lewis, P. W. Seakins, A simplified apparatus for ambient formaldehyde detection via GC-pHID, Atmos. Environ. 37 (18) (2003) 2557-2565. [6] F.M. Ren, L.P. Gao, Y.W. Yuan, Y. Zhang, A. Alqrni, O. M. Al-Dossary, J.Q. Xu, Enhanced BTEX gas-sensing performance of CuO/SnO2 composite, Sens. Actuators B 223 (2015) 914-920. [7] N. Han, Y.J. Tian, X.F. Wu, Y.F. Chen, Improving humidity selectivity in formaldehyde gas sensing by a two-sensor array made of Ga-doped ZnO, Sens. Actuators B 138 (1) (2009) 228-235. [8] S.P. Zhang, T. Lei, D. Li, G.Z. Zhang, C.S. Xie, UV light activation of TiO2 for sensing formaldehyde: how to be sensitive, recovering fast, and humidity less sensitive, Sens. Actuators B 202 (2014) 964–970. [9] R.Q. Xing, L. Xu, Y.S. Zhu, J. Song, W.F. Qin, Q.L. Dai, D.L. Liu, H.W. Song, Three-dimensional ordered SnO2 inverse opals for superior formaldehyde gas-sensing performance, Sens. Actuators B 188 (2013) 235-241. [10] V. Selvamanickam, R. Mallick, X. Tao, Y. Yao, M. Heydari Gharahcheshmeh, A.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报告

Xu, Y. Zhang, E. Galstyan, G. Majkic, Improved flux pinning by prefabricated SnO2 nanowires embedded in epitaxial YBa2Cu3Ox superconducting thin film tapes, Supercond. Sci .Tech 29 (2016) 085016-085028. [11] L.A. Ma, Z.H. Wei, X.Y. Ye, T. Lin, T.L. Guo, Structure and enhanced field emission properties of cone-shaped Zn-doped SnO2 nanorod arrays on copper foil, Mat. Let. 174 (2016) 32-35. [12] G.E. Unni, T.G. Deepak, A. Sreekumaran Nair, Fabrication of CdSe sensitized SnO2 nanofiber quantum dot solar cells, Mat. Sci. Semicon. Proc. 41 (2016) 370-377. [13] W.W. Chen, Y.K. Liu, Z.J. Qin, Y.M. Wu, S.H. Li, N.L. Gong, Improved ethanediol sensing with single Yb ions doped SnO2 nanobelt, Ceram. Int. 42 (2016) 10902-10907. [14] J. Jang, S. Choi, S. Kim, M. Hakim, I. Kim, Rational design of highly porous SnO2 nanotubes functionalized with biomimetic nanocatalysts for direct observation of simulated diabetes, Adv. Funct. Mater. 26 (2016) 4740-4748. [15] L. L. Zhu, M. H. Hong, G. W. Ho, Hierarchical assembly of SnO2/ZnO nanostructures for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Scientific reports, 5 (2015) 11609-11619.

[16] L. L. Zhu, M. H. Hong, G. W. Ho, Fabrication of wheat grain textured TiO2/CuO composite nanofibers for enhanced solar H2 generation and degradation performance, Nano Energy, 11 (2015) 28-37. [17] E. Comini, G. Sberveglieri, Metal oxide nanowires as chemical sensors, Mater. Today 13 (2010) 28-36. [18] F. Schedin, A.K.Geim, S.V. Morozov, E.W. Hill, Detection of individual gas molecules adsorbed on graphene, Nat. Mater. 6 (2007) 652-655. [19] Y. Lin, W. Wei, Y.J. Li, F. Li, J.R. Zhou, D.M. Sun, Y. Chen, S.P. Ruan, Preparation of Pd nanoparticle-decorated hollow SnO2 nanofibers and/ their enhanced formaldehyde sensing properties, J. Alloys Compd. 651 (2015) 690-698. [20] H.Y. Du, J. Wang, M.Y. Su, P.J. Yao, Y.G. Zheng, N.S. Yu, Formaldehyde gas sensor based on SnO2/In2O3 hetero-nanofibers by a modified double jets electrospinning process, Sens. Actuators B 166-167 (2012) 746-752.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报告

[21] S. Chen, Y. Qiao, J. Huang, H. Yao, Y. Zhang, Y. Li, J. Du, W. Fan. One-pot synthesis of mesoporous spherical SnO2@graphene for high-sensitivity formaldehyde gas sensors. RSC Advances 6(30) (2016) 25198-25202. [22] X. Li, J. Wang, D. Xie, J.L. Xu, R.X. Dai, L. Xiang, H.W.Zhu, Y.D. Jiang, Reduced graphene oxide/hierarchical flower-like zinc oxide hybrid films for room temperature formaldehyde detection, Sens. Actuators B 221 (2015) 1290-1298. [23] H.J. Kim, J.H. Lee, Highly sensitive and selective gas sensors using p-type oxide semiconductors: Overview, Sens. Actuators B 192 (2014) 607-627. [24] J. Huang, L. Wang, C. Gu, M. Zhai, J. Liu, Preparation of hollow porous Co doped SnO2 microcubes and their enhanced gas sensing property, Cryst Eng Comm 15 (2013) 7515-7521. [25] M. Chi, Y. Zhao, Adsorption of formaldehyde molecule on the intrinsic and Al-doped graphene: A first principle study, Comput. Mater. Sci. 46 (2009) 1085-1090. [26] H.H. Kim, J.W. Yang, S.B. Jo, B. Kang, S.K. Lee, H. Bong, G. Lee, K.S. Kim, K. Cho, Substrate-induced solvent intercalation for stable graphene doping, ACS Nano 7 (2013) 1155-1162. [27] J. Park, W. H. Lee, S. Huh, S. H. Sim, S. B. Kim, K. Cho, B. H. Hong, K. S. Kim,Work-function engineering of graphene electrodes by self-assembled monolayers for high-performance organic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J. Phys. Chem. Lett. 2 (2011) 841-845. 14

第二篇:开题报告

一、论文题目

国际工程的项目管理研究

二、选题意义的研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投资多元化的大型复杂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外建筑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将迫使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与国际惯例接轨。

与此同时,随着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研究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国际上出现了许多新型项目管理模式。我国的国际项目管理公司若想在这样的环境下站稳脚跟,就要对国外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找到我国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不足和缺陷,在借鉴和启示的基础上,最终找到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在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进行研究。本论文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及其基本理论进行了简单的论述,然后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分类及其体制构建和流程改善进行了分析,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模式存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以及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与防范进行了研究,最后以JXJG国际工程项目为案例,对其目前现状及其改进措施进行了论述,并针对其国际管理中的经验,提出了可借鉴的方面。

(1)分析我国建筑企业面临的国际工程总承包风险,选择适合我国建筑企业特点的总承包管理体系,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健全高效管理体系。

(2)通过科学的方法建立规范高效的项目管理体系,增强建筑企业承建国际工程的能力,进而增强企业的社会效益与品牌。

(3)通过分析承揽国际工程与管理国际工程中存在的风险与不足,有针对性选择项目、组建高素质项目管理班子。充分发挥项目经理的领导作用,掌握国外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学会按国际惯例解决项目承包中的争议问题等。尽量解决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的国际工程承包风险,从而将企业的品牌开拓乃至站稳于国际大市场中。

三、课题的基本内容

本论文第一部分为前言,论述了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方法、贡献与创新及其论文中其余部分的结构安排及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为概念论述,对国际工程项目以及管理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简单的说明。

第三部分为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体系流程和组织体制的构建。首先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分类进行了说明,然后分别从组织架构体系以及改进管理体系流程等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应当建立战略决策层、成立财务管控层、规范实施作业层;而管理体系流程方面应当概念、规划、实施以及收尾等四个分阶段梳理流程。

第四部分为我国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新模式,认为我国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着政府对于项目管理扶持较弱、相关工程总承包法律法规不健全、项目管理学术活动沉闷、项目管理市场认可度较低、思想观念上不重视项目管理活动、项目组织管理各自为政、项目管理体系不完备、项目管理机构不专业、项目管理人员不专业、项目管理技术非常落后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种新型模式,对于这种模式的实施进行了分析。

第五部分为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与防范,首先对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特点进行了简单的说明,然后对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归类,最后分别从风险识别、风险应对的方法、风险应对计划编写、风险控制与监督等角度提出优化措施。

第六部分为JXJG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案例分析,以JXJG国际工程项目作为案例,对其项目现状进行了介绍,然后构建了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与改进措施,对其组织架构、项目质量把控、项目安全、项目执行进度、合同争议等进行了完善,最后对JXJG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七部分为结论。对于论文以上章节所做的研究进行了整理与总结,得出结论,提供一定的建议。同时说明本论文的缺陷及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论文的后继研究方向。

返回目录>>>

第三篇:开题报告

本选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文通过对我国会计行业的简单分析,透过对影响我国会计行业发展的潜在因素的分析,结合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我国会计行业国际化发展的策略,以期吸引更多部门、组织和个人参与到这项事业当中来,并通过各种手段,整合相应的工作资源和社会力量,形成构建我国会计行业国际化发展的整体合力,以为更好地推动我国会计行业国际化发展抛砖引玉。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针对我国会计国际化问题的研究这个选题,国内外已经有一些学者发表过一些文章,也分析研究了我国会计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但是纵观当代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在从业人员素质、会计准则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并且没有得到改善,因此选择我国会计国际化问题的研究这个课题进行研究依旧是十分有现实意义的。

围绕本选题已做哪些准备工作,计划再做的工作:

已经通过互联网的途径查询了很多需要的资料,例如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这方面的学术研究,认真研读了他们的学术文章,还研读了一些有关会计准则的资料。计划再通过身边能接触到的互联网信息,会计从业人员等方面综合分析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及方法。

计划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

1.计划查找大量资料,全面了解会计国际化这个进程。

2.尽可能多的、范围尽可能大研究该领域其他学者的学术文章,寻找到其中的共同点。

3.尽可能全面的分析出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给出合理化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胡玉红.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0(28)

[2]唐芳.中国会计国际化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0(26)

[3]王延祥.试论我国会计国际化[J].经济研究导刊.2010(11)

[4]徐世伟.我国会计国际化发展现状及发展建议[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6)

[5]王婉.浅析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J].企业技术开发.2011(03)

[6]王潇明,王成龙,王青.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及策略选择[J].中国经贸导刊.2010(15)

[7]黄小敏.会计国际化的总体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1)

[8]世居文.论我国的会计国际化[J].民营科技.2012(01)

[9]杨勇.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1(05)

[10]李松.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国际商务财会.2011(04)

返回目录>>>

第四篇:开题报告

一、简述

设计计划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研究的是如何保证设计的优良度和高效性,以及如何指导设计的展开。在设计需要科学计划这一概念已成为现代设计界共识的情况下,我国业界内部对设计计划学的认识与研究,还没有跟上设计发展需要的步伐。针对我国设计教育现状,本书将就该学科的教学方面,提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设计计划方法。以期为设计类学生深入理解设计,更好地掌握设计的方法提供必要的指导。

二、学术价值分析

1、选题依据

计划在今天已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大至国家事务,小至个人日常生活,社会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划,各类大大小小的成功项目,很大程度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导入,实施了相应的计划活动。计划学的兴起是知识经济时代资源整合化的大势所趋。而反映到艺术设计学的领域,我们可以发现,计划同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如何设计,如何保证优良的设计,这都需要科学的调查研究,需要精准的分析定位,需要详实的设计依据,需要合理的组织安排,这些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形式,风格的赋予层面的“设计”相异而相成的工作,就是设计计划的内容。而如何正确进行设计计划,存在着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成为当前学术主流的大环境下,设计计划应该可以打通各设计专业间的藩篱,为取得成功的设计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上的支持。

在设计先进国家,对设计计划方面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尤其在设计方法研究方面,已取得比较成熟的结果,出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技术预测法,科学类比法,系统分析设计法,创造性设计法,逻辑设计法,信号分析法,相似设计法,模拟设计法,有限元法,优化设计法,可靠性设计法,动态分析设计法,模糊设计法等。这些方法侧重于不同的专业设计方向,而设计计划面临不同设计专业,更需要的是一种整合的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计划方法。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计划自身的学科特点,从现有的成型的方法群中进行提炼,总结出一套适应现在情况的设计计划方法来。

2、创新性及难度

本文将参考管理决策方法与相关设计方法研究的成果,试图寻找一套对于我国设计师来说,明确可行的跨专业设计计划的方法体系。

本文致力于从简明实效的角度,为设计计划人员提供易于操控,而且便于和各个专业设计师进行沟通、交流的方法。要求该方法不仅对专业设计团队的计划环节有用,对个体设计人员的的设计工作也应具有指导作用。这就需要针对我国设计现状,从国内外各学科领域名目众多的相关方法中进行精心挑选,合理安排,科学综合的处理,创造出一套高效的计划方法来。虽然国外的相关成果业已成熟,但如何在众多不同侧重角度的方法中总结出理想的计划方法,需要我们对所有已知方法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同时明了我们设计各专业的工作规律,以期做到跨专业的有效性。

本文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在对计划的理论性分析与研究中,需要树立对计划的正确理解与认识,进而廓清设计计划的概念。接着将在设计计划方法论层面的研究上,对设计计划及其方法论进一步阐述。鉴于国内现在并没有对设计计划有深入的的系统的研究,该书内容基本上属此方面问题的首次讨论,面临着缺乏大量相关经验及理论借鉴的景况,所以需要作者在目前积累的实践性资料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中加以总结与深化。

本文最大的难度在于资料的搜集上,国内相关资料匮乏且本方向的研究缺乏交流的气候,而由于我院互联网情报系统的不完善和出于对技术保密的考虑,也很难从互联网上得到理想的资料。作者只能从书店,图书馆和其他专业的老师和同学手中求取所需要的信息。当然本研究方向的直接信息是很缺少的,更多是从其它方向的研究成果中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方法的研究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课题,也需要从很多领域进行比较分,探索总结。而从一个学科到另一个学科的跳跃性研究,需要迅速转换思维及反复调整视点,这也对作者的思维技能,思考方式,学术视野及知识积累等方面的研究素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3、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由于国际设计交流间的局限和我国设计界的特殊情况,尤其是国内设计教育上的某种封闭性和滞后性,我国业界对设计计划方法的认知尚不够深入,还缺乏一套完整的,在教学和实践中简明且易于操作的设计计划方法。经初步调查,当前学界内仅有的几本相关著作,也仅限于对西方某些设计方法与程序的简单的介绍,没有很专业地从计划的层面进行系统阐述,而市场上连篇累牍的相关书籍主要是从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方面着手,对设计类诸专业的设计计划,并不具备现实指导作用。所以亟待有这么一套专业性较强的设计计划方法及其论著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本书的出现将对设计计划这一门新兴学科,起到填补教学用书空白的作用。而从技术的角度而言,本书的完成也有相当的可行性,在分院近几年来的设计策划课程的教学中,已为之积累了大量新鲜的实践性,经验性资料。而分院的教育架构,亦为这个跨专业的研究项目做好了充分的人力物力资源上的准备。

4、预期成果

本书预期字数为12万字,分为理论与方法两大版,仅阐述设计计划的相关内容,更重要是推出设计计划的概念与方法。所涉及范围主要包括管理学,决策学,认识论,方法论,创造学,心理学,行为组织学,人类学,社会学,设计学,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最终将完成一本集科学有效的方法程序,大量生动案例及实际操作指导于一身的,具有教学指导作用的专业书籍。现在本书工作已大致完成资料收集阶段任务,在下阶段三个月的时间内,我将就所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完成方法程序的完善工作。

返回目录>>>

第五篇:开题报告

课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要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全面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而较强的自信心又是一个人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挑战困难,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基础,所以在人格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迫在眉睫。我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有50%左右的学生缺乏学习自信心,在学习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由于缺乏学习自信心,他们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意见,不能主动地去思考,不敢大胆地去尝试,不敢确定较高的学习目标,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最新教育类开题报告范文精选3篇最新教育类开题报告范文精选3篇。

鉴于上述原因,我确定了《小学生人格教育中自信心培养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在人格教育中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能较快地以自信的心态融入学习生活等各项活动中。

课题研究的目标

探索并揭示一个具有较强自信心的学生,其心理品质的具体内容及表现。

总结提炼,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途径和方法,构建本校学生自信心培养的操作模式。

客观揭示当前小学生公民人格教育中自信品质自主建构的策略,以促进前两个目标的实现,并为自信心品质培养提供借鉴。

着眼全体学生,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在实践中使学生自信起来,自主起来,自能起来,心理素质不断提高,成为适应社会的强者最新教育类开题报告范文精选3篇工作报告。

研究的内容:

目前小学生公民人格自信现状调查。

目前小学生人格自信教育的主要措施及效果

返回目录>>>

推荐专题: 课题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格式 大学生消费开题报告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