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总结 > 开题报告 > 详情页

MPA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大全)

2021-12-31 12:22:54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MPA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MPA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大全)》。

第一篇:MPA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公共服务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责任一、学位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一)研究目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成为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核心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各国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探讨。迄今为止,这些探讨基本是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即公共服务提供的内容、数量以及方式。其中,公共服务提供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概念的办界定;公共服务提供的数量主要是对民众需求偏好的判断;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供给主体。政府需要确定谁来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市场、社会单独提供,还是有所合作;二是供给的形式。政府可以通过委托授权的方式引入市场机制参与公共服务的生产和供给,如合同外包、特许经营等。政府也可以在自身内部引进企业管理的先进手段和方法,模拟建立“内部市场”,实现内部的决策和执行相分离,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生产效率。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是公共服务领域中的一场制度创新,西方发达国家市场化改革的成果显著。上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在财政负担过重、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的背景下开始推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应该说,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市场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市场和社会力量逐步进入了历来由政府垄断的公共服务领域,如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经营;在传统的自然垄断领域(如电信行业)放松了规制;市政公用事业领域进行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如南京、湖北等地的公共交通服务引入民营资本等。然而,我国实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环境和条件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明显区别。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较早且日益成熟,而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缓慢,市场经济欠发达,法制建设滞后。从效果来看,我国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长久以来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低下的历史问题,但却又不可以避免地带来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使改革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如当前饱受诟病的民营公交、民营消防等公共利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实质性竞争机制的缺失;市场化改革中的权力寻租行为等。鉴于此,如何在巩固现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深化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认识,认真剖析改革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原因,深化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改善我国公共服务的供给状况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研究任务。(二)研究意义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逐步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各国实践证明,公共服务市场化,一方面能够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改善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够减轻政府过去不堪重负的财政负担。但也有学者指出,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情差异较大,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也不相同,我国实质上还不具备市场化的环境和条件。上世纪90年代,公共服务市场化思想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国内,当时就对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至今这场争论仍未停息且有加强的趋势。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改革的利弊逐步展现出来。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引入西方国家市场化的相关理论后,积极探索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实现形式,如合同外包、特许经营和民营化等。实践证明,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在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公共责任的缺失;实质性竞争机制的缺乏;权力寻租行为;公平问题等。显然,这些问题有的是由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有些则是历史遗留的问题。国内学界在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对于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认识日益全面和系统,包括对公共服务的边界、市场化的动因、市场化的实现形式、市场化产生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应改进策略等。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我国市场化改革的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也产生了新的问题。面对这些新的问题,需要我们用新的思维和策略来解决。公共服务市场化是世界行政改革的核心主题,也是我国行政改革的重要方向。当前我们要研究的已不再是“要不要市场化”的问题,而是如何深化推进市场化,将适宜的公共服务负责任地交给适宜的供给主体。在我国深化公共服务市场化进程中,如何适应变化的行政生态环境,理顺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如何通过公共服务市场机制的良性运作,改善公共服务供给,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而展开研究和写作的。(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公共服务市场化最早的研究和实践始于西方,国内的研究大多是在借鉴西方国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定的理论创新和发展。由于各国国情的差异,每个国家对市场化改革的研究思路也有所差异。但相同的是,世界各国的研究基本都是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展开,即公共服务是什么、为何要进行市场化改革及怎样改革。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公共服务边界的探讨。1954年,现代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的保罗•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在《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中归纳了公共物品在消费中的两个本质特征:一是非排他性,一是非竞争性。这个归纳成为公共物品的经典定义;1965年,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詹姆斯•M•布坎南(James•McGill•Buchanan)进行了补充,他在《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准公共物品的概念。国内学界对于公共服务的定义颇有争议:娄成武教授认为,公共服务是政府提供的以服务形式存在的公共物品,是公共物品的具体表现形式。这种观点指出了公共服务的供给者是政府,公共服务的性质是以服务形式存在公共物品;涂晓芳博士认为,公共服务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非公共组织对公共事务的处理而产生的公共物品。关于公共服务的边界,至今仍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相对国外而言,国内学界的讨论更加激烈。第二个问题“公共服务的供给为何要进行市场化改革”,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支撑和实践需要两个方面。理论支撑主要有以保罗•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为代表的“公共物品理论”、以詹姆斯•M•布坎南(James•McGill•Buchanan)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以詹姆斯•N•罗西瑙(JamesN•Rosenau)为代表的“治理理论”、美国行政学者罗伯特•B•登哈特(RobertB•Denhardt)和珍妮特•V•登哈特(JanetV•Denhardt)提出的“新公共服务理论”以及上世纪80年代在英国、美国等国出现的“新公共管理理论”。而我国的学者在理论研究方面,大多是对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成果进行简单的借鉴和一定的发展,这与我国如火如荼的市场化改革实践似乎不太相称。理论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进程,国内外在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现实要求方面的情况大同小异,大多都是为了缓解政府财政压力过大、供给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的局面。第三个问题“如何进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E•S•萨瓦斯(E•S•Savas)在其《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一书中认为,政府可以通过政府服务、政府间协议、政府出售、合同外包、特许经营、内部市场等10种不同的制度安排来提供公共服务。B•盖伊•彼得斯(B•Guy•peters)在《未来政府的治理模式》中指出,通过政府间协议和合同外包等方式提供公共服务、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将成为未来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主导模式。自我国实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以来,学界对“如何进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国家行政学院宋世明教授在《工业化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对中国行政改革的启示》一文中强调,应该把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纳入到中国行政改革的实践框架中,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谨慎地规划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具体制度设计;娄成武先生则从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进程中政府责任出发,认为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主导,应发挥参与作用、监督作用及引导作用。政府应充分发挥其政策功能,消除不合理的管制,完善相关的监管机制。此外,还有学者关注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带来的各种现实问题,如中山大学王乐夫教授就指出,市场化会带来经济性损失、公平性问题、腐败与垄断等问题。因此,要对市场化进行科学分类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审慎态度进行市场化改革。由此可见,国内外关于公共服务市场化较全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随着公共服务市场化不断深化和发展,它将会产生一系列的现实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国情,深入分析阻碍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进程的现实因素,明确政府责任,提出我国深化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策略。二、学位论文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一)主要内容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既是市场经济由不成熟向相对成熟转变的时代要求,也是我国政府应对自身困境的理性选择。虽然我国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时间仅十几年,但这场源自公共服务领域的改革已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在肯定我国所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各方面条件尚不够成熟。突出地表现在市场经济不发达、法制不健全、社会民主意识淡薄、第三部门发展缓慢等不可回避的事实上。笔者认为,我国在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后,如何理性地面对改革中存在的客观问题,冷静地分析我国新时期新阶段市场化改革的现实条件,明确我国政府在改革深化阶段的职责,提出操作性较强的改进策略是我国当前公共服务供给的研究重点。全文共分为五章,第1章为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公共服务市场化问题提出的背景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指出本文的写作背景;第2章为相关概念的界定,探讨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不可绕过的“公共服务”和“公共服务市场化”两个重要概念,对“公共服务”和“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内涵等相关内容进行阐述;第3章对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实践进行审视,对其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揭示阻碍当前我国公共服务改革进一步深化的现实因素;第4章通过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市场化改革的探索,总结其正反两方面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第5章是本文的重点,本章针对我国当前市场化改革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现实条件,从决策职责、服务职责和监管职责三大方面指出我国深化公共服务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责任,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二)重点(1)西方发达国家市场化改革的经验探索及对我国的启示。(2)我国当前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现实条件及政府责任(三)难点(1)我国当前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现实条件(2)我国当前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中政府责任的界定及改进策略(四)可能取得的创新之处(1)对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经验总结;(2)对当前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中政府责任改进的策略。三、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一)研究方法(1)文献阅读法:论文的写作要查阅大量相关书籍,因此可借助于图书馆、资料室、电脑上网等手段,搜集所需的信息与资料。本论文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国内外相关著作、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博硕论文和报刊资料。。(2)社会调研法: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针对我国目前国税系统公务员分类管理深入调研,掌握客观情况,从而为本人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来源。(3)案例分析法:任何理论都来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而案例就是一种经典的实践经验总结。通过不同国家职位分类管理的案例可以分析总结其原因,从而提出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4)系统分析方法:把基层公务员分类管理放到整个公务员管理的大系统中分析,强调基层国税系统公务员职位分类的重要意义。(5)比较研究法:本文有针对性地选取了美国和法国的经验教训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比,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两个重要变量的作用得以凸现。(二)研究思路首先,同过文献查阅了解公务员职位分类管理的现状,基层公务员分类管理的历史背景、现状及发展趋势;重点分析我国基层公务员职位分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基层国税系统公务员职位分类提供鉴戒。其次,对当代域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税务系统公务员分类管理探索实践进行系统分析,了解域外国家和地区基层税务公务员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我国基层国税系统公务员分类试点地区之一―新余市渝水区德试点工作,描述试点工作的背景及试点的机遇与挑战、优势与弱点;并且系统阐述了渝水区试点工作的进展状况(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不足);在文章的最后部分结合试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我国基层国税系统公务员职位分类管理的措施。本论文的分析路线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是:文献阅读―→社会调研―→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处理―→运用理论分析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并完成学位论文。四、计划进度(1)20xx年3月到20xx年6月,确立研究方向,查找资料,阅读文献并开始部分调研工作;(2)20xx年7月到20xx年9月,确立论文题目,撰写论文提纲,完成文献综述报告和开题报告工作;(3)20xx年10月到20xx年3月,进一步深入实地调研,大量查找和阅读文献资料,对文献资料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完成论文初稿;(4)20xx年4月到20xx年6月,完成论文二稿;(5)20xx年7到20xx年10月,论文定稿、打印;(6)20xx年11月,论文答辩。五、论文框架(章节目录)深化公共服务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责任第1章引言1.1问题的提出1.2选题的意义1.3国内外研究的综述1.4论文写作的框架第2章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概述2.1公共服务2.1.1公共服务的内涵2.1.2公共服务的类型2.2公共服务市场化2.2.1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内涵2.2.2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特征2.2.3公共服务市场化的主要形式2.2.4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理论基础2.2.5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实践需要第3章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实践审视3.1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有益探索3.2当前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3.2.1供给主体问题3.2.2财政扶持问题3.2.3公共利益问题3.2.4公平问题3.2.5腐败问题3.2.6社会稳定问题3.3当前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制约因素3.3.1思想观念滞后3.3.2法律体系不健全3.3.3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3.3.4市场监管不合理3.3.5利益相关者的阻力第4章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实践与启示4.1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实践探索4.1.1强制投标4.1.2私有化4.1.3合同出租4.1.4凭单制度4.2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借鉴与启示4.2.1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实践反思4.2.2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经验启示第5章我国深化公共服务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责任5.1强化政府的决策职责5.1.1审慎引进公共服务的市场机制5.1.2做好改革的前期论证工作5.2深化政府的服务职责5.2.1加快政府的职能转变5.2.2进一步健全相关配套的法律制度5.2.3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公开5.2.4大力扶植和培育第三部门发展5.3优化政府的监管职责5.3.1加快公共服务监管的法制化进程5.3.2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的监管机制第6章结论与展望6.1结论6.2进一步工作的方向致谢参考文献六、参考文献目录(50篇以上,含教材、专著、学术论文、网络资源路径)(一)教材、专著类参考文献[1]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2]宋德福.中国政府管理与改革[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3]张昕竹.中国规制与竞争:政府与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5]唐铁汉,袁曙宏主编.公共服务创新[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6]李军鹏.公共服务学[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2007.[7]毛寿龙,李梅,陈幽溉.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8]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9]王名.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0]孙学玉.企业型政府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陈振明.公共部门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3]樊纲.市场机制与经济效率[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14]汪玉凯主编.公共管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15]康绍邦,赵黎青,杨青主编.中国社会公共服务[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16]孙晓莉.中外公共服务体制比较[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17]陈富良.放松规制与强化规制[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1.[18]句华.公共服务中的市场机制:理论、方式、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9]余大章.企业民营化:国外企业民营化对中国的启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20]韩继志.政府机构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1]蒋劲松.责任政府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2]程启智.中国: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23]王成栋.政府责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4]薛刚凌主编.行政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5]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M].王逸舟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26]乔治•斯蒂纳等.企业、政府与社会[M].张志强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7]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等.公共服务的制度构建[M].宋全喜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28]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9]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上册)[M].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0]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1]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32]丹尼斯•缪勒.公共选择[M].王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33]罗伯特•B•登哈特,珍妮特•V•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非掌舵[M].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4]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出版社,2002.[35]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吴爱民,夏宏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6]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张胜军,刘小林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37]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治道与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38]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M].吴良健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39]夏书章.公共服务[J].中国行政管理,2003,(10).(二)学术论文类参考文献[40]廖晓明,黄毅峰.论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保障中的主导地位[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6(1).[41]宋世明.工业化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对中国行政改革的启示[J].政治学研究,2000,(2).[42]周志忍.英国公共服务中的竞争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1999,(5).[43]张成福.责任政府论[J].公共行政,2000,(4).[44]王乐夫、陈干全.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民营化存在问题分析――以公共性为研究视角[J].学术研究,2004,(3).[45]娄成武,尹涛.论政府在公共服务民营化中的作用[J].东北大学学报,2003,(9).[46]陈立军,蔡放波.政府公共服务输出的市场化[J].行政论坛,2001,(5).[47]李艳波.关于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4,(7).[48]李招忠.中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困境及改革思路[J].西北师大学报,2004,(3).[49]胡象明、鲁萍.治理视角下的政府服务市场化[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5).[50]李艳波.关于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4,(7).[51]陈荣富.以审慎态度进行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J].宁波大学学报,2003,(12).[52]涂晓芳.公共物品的多元供给[J].中国行政管理,2004,(2).[53]陈振海,杨恺杰.美国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J].党政论坛,2004,(3).[54]李招忠.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对中国行政改革的思想启示[J].暨南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55]张青.关于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思考[J].现代管理科学,2004,(7).[56]刘俊生.新公共服务服务而非掌舵[J].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10).[57]刘文俭.民营化不等于私有化[J].中国改革,1997,(12).[58]熊清化等.中国市场化改革的社会学底蕴[J].管理世界,1998,(4).[59]吴群芳.公共选择理论与“公共服务市场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2,(3).[60]徐增辉.论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及政府责任[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4).[61]刘艳,蓝猷平.我国民间组织发展的路径窥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28(3).[62]蓝猷平.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困境与对策[J].南昌高专学报,2008,(5).[63]马力宏.公共服务:挑战和创新[J].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5).[64]唐晓嵩.关于中国公共服务改革的思考[J].甘肃理论学刊,2005,(6).[65]张立荣.当代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取向与启示[J].党政干部论坛,2005,(2).[66]Dr.PierreMorgenrood.PartnershipforPublicService[J].PublicSectorHighlights.2004(24).[67]E.S.Savas.Privatization:TheKeytoBetterGovernment.Chatham.NJ:ChathamHouse1987.[68]KieronWalsh.PublicServicesandMechanism,MacmillanPressLTD,1995.[69]OwenHughes.PublicManagementandAdministration:AnIntroduction.MacmillanPressLTD,ST.MartinsPressInc,1998.

第二篇:公共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总结我国国有林权改革的经验,对伊春市林权改革进行重点研究,并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运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对这次改革的成果与不足进行分析,以下就是公共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明确了改革要依法进行,严厉打击改革中的寻租问题,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落实责任;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逐步扩大四有林的比重,并对其提供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对中国的国有林权改革发展战略进行创新,有利于政府制定更加有效的林权改革政策。

(此部分主要介绍:此类研究目前在国内外形成了哪些成果?包括著作、文章等,这些成果各自提出了什么观点?以及还存在哪些研究欠缺?而“欠缺部分”正是你所撰写论文将要完成的重点部分。)

1.国外产权理论

1960年10月,科斯在美国《法学与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社会成本问题》。这表明产权经济理论已从一种思想或观点,发展为一门新的经济学科―产权经济学。

西方产权理论的主要观点:

(1)科斯的观点:产权主要指财产的使用权,即实际营运和操作的财产权利。在交易成本存在的情况下,人们在怎样的产权组织制度下交易,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有重要影响。

(2)德姆塞茨的观点:德姆塞茨说:“所谓产权,是指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产权不仅是通常理解的是主体对物的所有权,它还包括一系列与物或劳务相关的权利。支配资源重新配置的根本原则是产权所有制,一是产权公共所有制,二是产权私人所有制;三是产权国家所有制。

(3)阿坎纳和张五常的观点:阿坎纳把产权定义为资源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资源或产品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愈多愈高,价格也就愈高。

张五常认为产权界定的具体形式选择(公有或私有),决定了交易成本的大小,进而决定了整个社会经济乃至政治的运行机理。而且产权界定过程中也产生交易成本,这样他将狭义的交易成本概念推广到广义的制度成本概念。

(4)布坎南的观点:最初的财产权是一种自然的分配。对各自财产权的认可被国家以法规形式加以确定,形成社会产权制度;产权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激励达成交换协议;经济学的任务是研究产权制度和规则的变化,即探索从交易中确保相互受益的规则变化。对无效率的规则制度就要审查修改,寻找的产权结构。

第三篇:公共管理硕士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1)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2)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1)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3)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先从某一行业出发,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然后,逐步扩展,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所以,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XX.07-XX.09:完成论文开题。

XX.09-XX.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XX.11-XX.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XX.01-XX.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XX.03-XX.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XX.04-XX.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傅家骥、仝允桓等.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02]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XX

[03]柳卸林.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04]赵志、陈邦设等.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管理科学学报.XX/2.

[05]王亚民、朱荣林.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风险投资.XX/6

[06]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控制与决策.XX/6

[07]夏清泉、凌婕.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国际商务研究.XX/5

[08]陈劲、龚焱等.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中国软科学.XX/1.pp86-88

[09]严太华、张龙.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经济问题.XX/1

[10]苏永江、李湛.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学术研究.XX/4

<11>孙冰.企业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中国管理科学.XX/4

[12]诸克军、杨久西、匡益军.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石油勘探有利性综合评价.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XX/4

[13]杨力.基干bp神经网络的城市房屋租赁估价系统设计.中国管理科学.XX/4

推荐专题: mpa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开题报告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