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总结 > 开题报告 > 详情页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022-03-23 12:32:58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第一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研究目的:

与有过长期亲密的接触,在写作中创造性地化用了电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组合带有丰富的视像性和表现力。文本以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为切入口,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在体会张爱玲语言的“现代性”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1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张爱玲小说的表现手法。

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表现手法的研究主要从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电影造型、电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张爱玲作品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技巧:

(1)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何蓓)等;

(2)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造型:《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何文茜)等;

(3)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申载春);《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张江元);《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屈雅红)等;

(4)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死亡意识: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等。

国外研究现状:

海外研究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标等人对她作品的介绍与评述”“第2阶段1985年至今,辐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分析和评价”。1995年9月后,她在美国辞世后,海外学者多运用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来剖析。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张爱玲的小说映照了1个阴阳不分、鬼气森森的世界,恐怖镜头繁复缤纷,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拟鬼,她笔下的人物均飘荡在凄冷荒凉的宿命轨道上。本文尝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在学术界既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张爱玲小说、相关的研究书籍及其评论等出发,分析整理资料,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当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

4、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

方案、进度:

20xx年11月―20xx年2月初:收集资料。重读作品,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资料。

20xx年2月―20xx年3月中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

20xx年3月―20xx年4月:论文修改。听取老师意见,撰写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评审。

20xx年4月――:定稿。

预期效果:

本文结合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阐释,尝试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5、已查阅参考文献:

书籍:

1、张爱玲,《张爱玲全集》。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xx年6月第1版。

2、金宏达,《华丽影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xx年1月第1版。

3、张新颖,《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北京:3联书店,20xx年12月第1版。

4、宋家宏,《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广州:花城出版社,20xx年10月第1版。

5、李稚田,《第3类时空》。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xx年1月第1版。

6、吴战垒,《电影欣赏》。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7、陈卫平,《影视艺术鉴赏与评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8、聂欣如,《类型电影》。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xx年9月第1版。

学术论文:

1、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xx年第5卷第4期第51页。

2、李祥伟《“丑”趣―――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象》,学术论坛,20xx年第6期第140页。

3、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广州广播电视大学报,20xx年第4期第38页。

4、张江元《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涪陵师范学院学报,第26卷第4期,第54页。

5、屈雅红《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6卷第6期,第33页。

6、何文茜《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xx年02期,第39页。

7、何蓓《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年第30卷第4期第40页。

8、申载春《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xx年第19卷第5期第12页。

9、吴晓,封玉屏《电影与张爱玲的散文写作》浙江社会科学报,20xx年第1期第204页。

网络资料:

1、《恐怖情节心理分析》

2、《绽放在暗地里几个唯美的惊惶意象》

3、陈文珊《女性・月亮・鬼气――试论《聊斋志异》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

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

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即"开题报告内容"),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然后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亦可采用"德尔菲法"评分;再由科研管理部门综合评议的意见,确定是否批准这一选题。开题报告的内容大致如下:课题名称、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起止年限、报名提纲。

报名提纲包括:

(1)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有关文献资料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2)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各项有关指标、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是否已进行试验性研究);

(3)大致的进度安排;

(4)准备工作的情况和目前已具备的条件(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

(5)尚需增添的主要设备和仪器(用途、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等);

(6)经费概算;

(7)预期研究结果;

(8)承担单位和主要协作单位、及人员分工等。

同行评议,着重是从选题的依据、意义和技术可行性上做出判断。即从科学技术本身为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第二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试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思路

学生姓名:xxx

学号:xxx

系部:经济与法学系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在我国工业化发展初期,为了加快我国工业化发展步伐,国家提出农业哺育工业、加快工业资本原始积累的政策。在此政策指引下,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工业发展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就,可是与我国蒸蒸日上的工业生产和日新月异的城镇发展不相协调的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滞后、农民增收的缓慢,农民收入的绝对数和增长速度都远远跟不上跟不上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步伐。我国工农业两条腿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我国贫富差距的拉大,带来了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加快农业发展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平衡发展和转型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临的重要问题。认识到农民增收的迫切性之后,近几年我国政府也从多方面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举措,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减缓了城镇农村居民贫富拉大的步伐。可是我国的农民收入还较大的落后于城镇居民,无论从其收入增加的迫切性上还是从农村发展的潜力方面,进一步加快农村发展步伐、让农民进一步增收成为大势所趋,是我国经济发展一个新增长点,也是解决我国很多社会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参考文献:

[1]邱秋云.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

[2]王庆关于黄冈市农民增收的思考[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xx(2).

[3]顾馨梅新农村建设中促进苏中地区农民增收的对策研究--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xx(23).

[4]赵航.王庆乡村旅游与农民增收[J]-乡镇经济20xx(12).

[5]胡青丹国外财政支农政策对中国的启示[J]-企业导报20xx(3).

[6]曾晓玲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与对策研究[D]硕士20xx.

[7]谢勇.徐倩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探源[J]-城市问题20xx(5)

[8]吕军书有效调控我国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J]-湖湘论坛20xx(07)

[9]吕军书缩小收入差距与构建和谐社会[期刊论文]-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xx(02).

[10]陈赛蓉美国农业政策对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作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二、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

本课题要研究的问题:

1、从我国建国以来,我国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有哪些?知道了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才能够提出相应的对策或者是开发新的途径,或者是拓宽原有的收入途径以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这是研究农民增收问题所必须要了解的问题。

2、在我国过去的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我国农业发展落后于工业发展,农民收入落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原因有哪些。从国家政策、农村地区发展局限性、农业发展局限性等方面对问题进行剖析,只有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3、在认识到我国农民增收的重要性好,我们国家主要从那几个方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有没有遗漏的地方,在三农问题上还有没有更加有效的方法途径。归根到底来说,农民增收与否主要取决于国家的政策倾向,因此向政策看起,借有力政策的东风增加农民收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4、发展较快的农村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怎么样才能让个别地区的成功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很好的推广。提出合理的、有效的、在原有基础上能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拟采用的研究手段:

1、文献法,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搜集相关方面的资料,在网络上有针对性的搜集所需要的数据

2、个案研究发,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研究说明问题

3、经验总结法,对自己家乡所在地区的农民收入状况进行实地调查

4、调查法,通过其他同学对全国各地农村的不同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5、其他方式

指导教师意见:(对本课题深度、广度、工作量及预期达到的目标的意见)

开题报告,经过多次修改后,基本上已经符合学校对于开题报告的基本要求。毕业设计的前期态度积极,认真准备,收集资料,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具体反映如下:

1、按要求写好了开题报告中规定的所有栏目,格式规范;

2、选题符合公布的选题范围和专业要求已经选题的思想性、时代性、开创性;

3、选题与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与专业基础理论相匹配;

4、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具备相应的资源条件和可能遇到的困难;

5、进度安排合理。

第三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试论秘书的知识结构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秘书人员队伍是我国职业队伍中非常重要的一员,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各种组织中从事秘书工作的广大秘书工作者,为组织建设和反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的各种组织也越来越需要众多的秘书工作者。

秘书工作,无论是党政机关还是事业单位,其工作的好坏对这个组织整体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虽然我国的秘书队伍有了很大发展,但我们的秘书人员的知识结构还应该提高,每一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都有其不同的结构,秘书工作也不例外。为了胜任秘书工作,秘书必须根据职业的需要建立起适应秘书工作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地更新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2.国内外现状:

针对在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一形势下,秘书也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分析了现代企业秘书除熟练掌握过去的知识外,还应掌握的新知识。还提出了秘书要不断地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以求秘书能适应这个现代企业的发展和需求。

3.选题研究的内容:

该论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秘书知识结构的构建原则

(一)适应性原则

(二)层次性原则

(三)个性原则

(四)动态性原则

二、秘书知识结构的组成

(一)基础知识

1、科学文化知识

2、政治经济理论基础知识

3、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4、办公自动化知识

(二)专业知识

1、秘书职业知识

2、秘书所在部门的业务知识

(三)相关知识

1、 管理学知识

2、 经济学知识

3、心理学知识

4、 其他相关知识

4.研究与写作计划:

20xx年1月8日――3月10日 撰写开题报告与开题

20xx年3月11日――3月31日 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形成写作提纲

20xx年4月1日――4月20日 深入研究,形成论文初稿

20xx年4月21日――5月10日 论文修改、定稿、打印

5、参考文献:

[1]岳凯华主编.秘书学概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xx

[2]杨蓓蕾编著.现代秘书学引导.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xx

[3]李静梅,韩士生主编.实用秘书学.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4]袁维国主编. 秘书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张同钦,杨峰主编. 秘书学概论.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xx

[6] 常崇宜主编. 秘书学概论.北京,线装书局,20xx

[7] 张清明.秘书参谋职能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xx

[8] 陆瑜芳编著.秘书学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xx

[9] 杨树森. 秘书学概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xx

[10] 任群主编.中国秘书学.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9

第四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题目来源背景(现状、前景)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人类对海洋探索的深入,海洋测绘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能够进行条带式全覆盖测量的多波束测深系统,成为海洋测绘新技术的代表之一。多波束声纳技术发展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多波束测深仪是当前能高精度高效率探测海底地貌的最好装备。不同于单波束测深系统,多波束测深系统可在测量端面内形成十几个至上百个测深点,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回向散射强度数据,多波束测深具有全覆盖、高精度、高密度和高效率的特点,多波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海底地形探测,海底障碍物探测,航道检测等海洋测绘的各个领域,将会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空间。

二、主要研究内容、应用价值、改进及创新

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多波束测深仪的原理与一般应用方法,探讨多波束外业测量的实施,针对多波束测量中影响多波束测深的各因素进行分析;介绍多波束测深内业的数据后处理,分析各个因素对数据精度的影响及改正方法。

应用价值:

(1)介绍了多波束测深仪的基本原理与使用方法

(2)多波束测深仪的校准及安装

(3)影响多波束测深外业实施的各个因素

(4)影响勘测数据处理的误差来源及平差和精度评定方法

(5)展望未来,介绍多波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改进及创新: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虽然多波束测深系统有着单波束测深系统所无法比拟的许多优点,但是,在某些场合,当多波束测量数据出现一些偏差时,却比单波束难以识别和判断,如果这些偏差数据不能够正确进行辨别和剔除,必将影响多波束的测量质量和数据可靠性。因此,必须对造成数据偏差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这些之中包括外界环境因素和仪器本身因素。外界环境因素要视情况而定,仪器本身的精度是大概固定的,本文中就应用水槽法检验了多波束的精度,并进行了实验数据分析。

三、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手段及实验准备情况

案头文献资料研究,案例比较研究,分析归纳法,数据模拟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

四、进度安排

20xx年3月 确定选题收集资料写开题报告

20xx年4月 通过对资料进一步研究撰写初稿

20xx年5月上旬 通过指导老师对论文的意见进行初步修改

20xx年5月中旬 通过指导老师的意见进行再次修改

20xx年5月下旬 交论文终稿准备进行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外文参考文献不少于2篇)

[1] 丁继胜 周兴华 刘忠臣 张卫红. 多波束测深声纳系统的工作原理[J]. 海洋测绘, 1999(8):15-22.

[2] 李荣胜. 浅谈FANSWEEP20型多波束测深仪的原理及参数设置[C]. //江苏省测绘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 南京安泰测绘有限公司, 2009:98-102.

[3] 李成刚 王伟伟 阎军. 传统多波束与具有相干特点的多波束系统的研究[J]. 海洋测绘, 2007, 27(2):77-80.

[4] 张永昭. 影响多波束测深精度的主要因素分析[C]. //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测绘学组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论文集 , 广东海事局测绘大队, 2008:151-155.

[5] 李家彪; 郑玉龙; 王小波; 吴自银. 多波束测深及影响精度的主要因素 [J]. 海洋测绘 , 2001(1):26-32.

[6] 董庆亮. 表层声速对多波束系统测量的影响 [J]. 测绘通报 , 2012(2):7-10.

[7] 潘贤亮; 袁士彬. 声速对多波束测深的影响及改正方法 [C]. //第九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测绘分论坛)论文集, 上海达华测绘有限公司, 2012:53-56.

[8] 董庆亮; 韩红旗; 方兆宝; 潘乐; 陈岳英; 路高峰. 声速剖面改正对多波束测深的影响 [J]. 海洋测绘 , 2007, 27(2):56-58.

[9] 赵君毅; 阳凡林; 刘智敏; 李真; 赵相伟. 多波束测深表层声速误差的动态影响及改正方法 [J]. 测绘科学 , 2010, 35(6):23-25.

[10] 吴自银; 金翔龙; 郑玉龙; 李家彪; 余平. 多波束测深边缘波束误差的综合校正 [J].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5, 27(4):88-94.

[11] 郭发滨; 周兴华; 陈义兰. 多波束测深数据出现失真的因果分析 [J]. 海洋测绘 , 2008, 28(1):59-61.

[12] 胡佳; 李明叁; 孙强. 基于多波束数据的声速误差自动改正方法 [J]. 海洋技术, 2010, 29(4):66-69.

[13] 段福楼; 郇庆军; 王玉峰; 丰启明; 葛健; 任宪伟. 近海区域多波束水深测量的水位改正方法 [J]. 海洋测绘 , 2012, 32(4):44-46.

第五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研究或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1.1研究目的

刑法学对犯罪动机的研究,目的在于在定罪量刑的过程中,犯罪动机所起到的作用。任何的犯罪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犯罪心理的支配下,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性行为。在刑法界也一致认为犯罪是人的主客观相互作用产生的行为,犯罪的助管方面就是犯罪动机,这就需要对犯罪动机进行认真的研究,虽然犯罪动机不是犯罪所必须具有的条件,但是却是在量刑时所需要参照的方面。

1.2研究意义

犯罪动机有助于我们科学的对犯罪的本质进行把握,准确的定罪量刑才能真正地实现刑罚的目的,更全面的发挥刑法的作用。通过对犯罪动机的研究,来确立犯罪动机在我国的合理地位。另外,不同的司法部门对犯罪动机的理解不同,就会做出不同的案件处理,这就导致很多刑罚的不公。这就需要对犯罪动机进行深入的理解,从而更加公平的处理各种案件。

二、研究或设计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2.1国外的研究现状

在国外,在刑事立法中对犯罪动机的问题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在意大利,犯罪动机被作为一种犯罪行为的主观因素在定罪和量刑中得到了充分的考虑,在《意大利刑法典》中,就对犯罪动机的不同对所需负责的刑事责任给予了定量;在德国,犯罪动机被当做定罪量刑的一个要件来处理的,德国刑法对犯罪人量刑的依据主要强调的是犯罪动机;在英国美国的刑法体系中,对犯罪人的定罪量刑主要取决于这个人的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时常影响着量刑的大小,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2.2国内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的刑法理论中,犯罪动机并不是犯罪的要件,对犯罪的性质也不影响,只是在对犯罪人进行定罪量刑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在我国的法律中,没有对犯罪动机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司法条文中也没有出现过动机的字样,对于犯罪动机对犯罪人的裁判的影响作用也是很少,因为犯罪动机是一个主观的影响因素,很难做到公平公正,这就造成了犯罪动机在我国的刑法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3研究的发展趋势

我国刑法学研究逐渐的认识到,犯罪动机影响着犯罪人的心理作用,与犯罪行为和犯罪目的都有着很大的联系,人们也可以根据犯罪动机对犯罪人进行说教,然后达到调节犯罪行为的效果,在我国刑法的理论和实践中,逐渐将犯罪动机纳入到定罪量刑的一个因素来考虑。

三、主要研究或设计内容,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思路:

主要的研究内容是犯罪动机与犯罪行为以及犯罪目的之间的关系,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

1. 犯罪动机的涵义以及特点;

2. 犯罪动机的生成条件;

3. 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以及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

四、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及解决的办法:

(一)工作条件:1、教师指导;2、图书信息资源;3、计算机等。

(二)解决办法:

1、积极主动和导师交流沟通,及时向导师反馈论文设计进展和遇到的问题。同时,和论文小组同学讨论论文写作心得,交流互助。

2、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学院的资料室查阅需要的文献资料。

3、通过学校电子阅览室等途径基本能够满足论文设计的电子设备需要。

五、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

六、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1]冯亚东,张丽.期待可能性与犯罪动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6).

[2]牛忠志.论犯罪动机-为犯罪动机的构成要件地位而呐喊[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xx(01).

[3]陈和华.犯罪动机理论问题之再思考[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xx(05).

[4]钱飞.主观罪恶的心理指数[J].消费导刊.20xx(04).

七、指导老师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

第六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云南,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聚集地,五彩斑斓的少数民族文化滋养着这片神奇的红土高原,在这载歌载舞的海洋世界里,可以一览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在感叹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震撼我们的更是民族的信仰,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的创造力。云南的15个独有民族,因其历史、地域、环境、民俗等多重因素,造就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和人文景观。通过对比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感受民族情感的表达,我们会发现,每一个民族都有着共同的民族心理,这一民族心理维系着民族的凝聚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就像法国著名学者赖明(GustaveLeBon)深有体会地说,从他在各国游历中所带回的最明显的印象,即每一民族具有一种心理组织,就像其解剖学上之性质一样固定,并且有其感情,其思想,其制度,其信仰与其艺术等都是从其中所引出的。早于19世纪末,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研究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独立学科,研究涉及到知觉、认知、行为、人际关系等领域,而后,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与拓展,心理学衍生出众多心理学分支学科,如《民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舞蹈心理学》等等,由此可知,心理学早已根据心理活动为出发点,通过心理现象研究与分析问题,解析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从而实现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因此,舞蹈作为一种以人为载体的特殊行为活动,这种行为表现反映着内在的心理活动,通过对心理活动的探究与分析,亦是进一步对民族文化的本质与发展规律的深层挖掘。自古至今,民族民间舞蹈以其特有的文化底蕴和风格特征,及鲜活动感的节奏与舞韵而生生不息。从原始时期以宣泄情感、通灵祈福到今日的娱乐审美、大众普及,它的“内外形态”经过了一个漫长而细微的变化,每一次的变革都离不开时代发展的影响与推动,这一变迁便是内外的统一体。如《民族心理学》所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与演变历程中,都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的心理模式,使得民族成员以民族所特有的心理方式或心理模式作用于外部世界。毋庸置疑,文化的发展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舞蹈作为以人为载体的特殊行为,具有生命、运动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注定了它的内外形态必然跟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因此,舞蹈心理特征作为舞蹈的内部形态,支配着舞蹈的行为表现,反映着该民族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哈尼族作为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众多,支系纷繁,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品质。在经过漫长的迁徙与战争,生存与发展,该民族的舞蹈文化与舞蹈心理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蜕变过程,当民族传统舞蹈心理面临多种冲击,其渴望求新、求异、又求同的动机与心理,便形成了当代特有的民族舞蹈心理结构。笔者试图通过对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形态特征的分析,挖掘其舞蹈心理特征,通过舞蹈的外部形态所反映的舞蹈心理特征,旨在描述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的形态特征及舞蹈心理特征现状,阐释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剖析其发展规律与发展走向。以及特有的舞蹈心理联系民族民间舞蹈的教育与教学,在编创民族民间舞蹈教材与教育教学中,以强烈的时代感和舞美感紧密结合教学,充分展示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与教学意义。故此,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的探索与研究与民间舞蹈教育教学紧密相连,是深入理解哈尼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正基于此,构成了笔者写作的动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哈尼族历史悠久,作为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支系繁多,舞蹈种类亦是丰富多彩。无论是祭祀性舞蹈、劳动性舞蹈、仿生性舞蹈等,都折射出深厚的文化意蕴与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在哈尼族传统文化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中,哈尼族民间舞蹈也随之反映了社会发展态势和民族文化的时代特征。当代社会,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哈尼族人民,经历着多元文化的冲击,生态环境的变迁,现代审美情趣的影响,这些因素无疑对传统舞蹈文化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心理特征产生了息息相关的影响。通过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所反映出的舞蹈心理特征,揭示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的深层文化意蕴,把握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向,融合当代哈尼族对舞蹈文化的认知与审美追求,在传承,保护,发展的过程中,联系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教学,促进哈尼族民间舞蹈的长足发展,突显其在教育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一、以哈尼族民间舞蹈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历史文化,舞蹈形态、生活环境等为研究的切入点,以探索舞蹈心理特征为出发点,进行多角度的剖析,通过舞蹈外部形态分析其舞蹈心理特征变化,以形态联系心态,对哈尼族民间舞蹈的形态与心态进行昔与今的对比与分析,阐释其当代的内在文化意蕴与发展规律,丰富哈尼族民间舞蹈理论体系,为哈尼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传承与探索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以当代哈尼族的舞蹈心理特征联系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建构与编创,包括元素提取、体态的定位、风格的把握,根据民族特有的舞蹈心理,准确地加工整合舞蹈组合,最终以反映符合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审美需求和心理特征的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材,挖掘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教材的应用价值和审美意蕴,丰富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教材,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

三、哈尼族民间舞蹈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无论是民间类舞蹈,艺术专业类舞蹈,社会舞蹈类等等,哈尼族民间舞蹈的形态与心态亦跟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更新蜕变,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刻有时代烙印的舞蹈的心理特征。通过对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的探索与研究,把握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内在涵义,利于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必要手段。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哈尼族民间舞蹈种类纷繁,建国以来蒸蒸日上的哈尼族民间舞蹈创作,极大的丰富了哈尼族民间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棕扇舞作为哈尼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风格特征。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民族工作者在云南哈尼族地区首见在丧葬仪式中以棕扇为道具而舞,这是早期的棕扇舞表现形式。1957由红河州歌舞团朱子脖嗟家宰厣任栉乇啻吹摹栋尊履瘛罚渭颖本┕焓苣晗桌裢砘嵫莩觯馐鞘状谓厣任杞幸帐跫庸ぐ嵘衔杼ā1986年棕扇舞曾被选中参加由云南省民委和省文化厅联合举办的“云南民族民俗展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进行表演。1988年云南民族艺术节,哈尼族棕扇舞方队参加了开幕式文艺表演。20xx年红河州州庆之时,由红河州歌舞团编导王佳敏编导编排的《白鹇鸟与棕扇》,参加第六届荷花奖舞蹈大赛,荣获作品十佳奖。舞蹈以道具棕扇作为白鹇鸟的羽翼,以模仿白鹇鸟林中窥探、嬉戏展翅、寻食饮水等各种生动有趣的生活状态,惟妙惟肖地展现了“白鹇鸟”优美妙曼的舞姿。棕扇舞作为哈尼族的代表性舞蹈,是舞蹈编导创作较多的哈尼族民间舞蹈之一,在提取哈尼族民间原生态舞蹈元素的同时,编导融合了自己对哈尼族棕扇舞的理解与创新,营造了不同年代赋有时代特征和深层文化意境的哈尼族舞蹈作品,展现了不同时代的哈尼族舞蹈创作与文化发展。

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教学的蓬勃发展,使得民间舞蹈文化得以传承发展,在高校教育的良好平台中,民族民间舞蹈从乡间走入课堂,经过系统的挖掘、整理、加工,最终以教材组合的形式得以应用和发扬。如今,各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层出不穷,如北京舞蹈学院《东北秧歌舞蹈教材》、《维吾尔族舞蹈教材》等等、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精品课程《藏族舞蹈教学组合》、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精品课程《蒙古舞教学组合课》、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精品课程《彝族民间舞蹈代表性组合》、《傣族民间舞蹈精品课程》、《云南滇南彝族民间舞蹈组合课》等等,由此可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建立与发展日益壮大,各高校也在极力挖掘民间舞蹈对其进行传承和保护。目前,搜集《哈尼族民间舞蹈教材》和哈尼族民间舞蹈的教育教学现状,有以下几点:20xx年11月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舞蹈系参加《舞蹈世界》,表演了哈尼族民间舞蹈《四季》、《樱花》、《长街宴》等,包括创作的舞蹈作品《山谷木屐》和哈尼族音舞诗画剧《阿密车》,舞蹈以舞蹈作品的形式表现了文华学院对哈尼族民间舞蹈的创作思路与教学理念。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编创的哈尼族民间舞蹈教材《棕扇舞》和《鼓舞》,立足于本土,传承和弘扬哈尼族传统文化,教材的建构处于初级尝试阶段,还未形成完整的教材体系。红河学院舞蹈系编创的《哈尼族民间舞蹈教材》,从《体态动律》到《乐作舞》、《鼓舞》、《棕扇舞》等一系列的教学,通过哈尼族舞蹈教材中的舞蹈形态与风格特征,向学生传递哈尼族民间舞蹈文化,彰显了红河学院的教学特色。根据以上资料信息的收集,可以得知云南当地的院校已开始对哈尼族民间舞蹈教材的建立进行探索与实践,但是至今,哈尼族民间舞蹈教材的建构与应用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更未普及到舞蹈教育教学中,它的建构与完整还待研究与整理。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运用民族学、艺术人类学、民族心理学,舞蹈形态学,舞蹈生态学等学科对哈尼族民间舞蹈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与探索。在舞蹈本体与舞蹈形态相关的社会文化进行全面的了解与分析,以揭示当代哈尼族舞蹈形态以及舞蹈心理特征的联系,阐释其内在的文化意蕴与发展动态,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建构与发展提供研究途径与理论方法。

一、田野调查法:这是研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主要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方法主要以观察法和调查法为主,通过观察其生活环境、社会环境、传统文化的改变,以及哈尼族民间舞蹈的行为特征,获得第一手资料,以外显性变化论证分析当代的舞蹈心理特征及其变化因素。调查法以收集大量数据,包括事实资料和所需的心理资料,以结合观察法,收集客观详实的资料,运用田野调查法感受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的行为与心理。

二、心理测验法:心理测验法是民族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进行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以自陈测验金额投射测验为主,自陈量表法是让被试者按自己的意见,对自己人格特质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投射测验根据佛洛依德心理分析的人格理论为依据,通过问题,根据被测者无意识的内驱力所推动的答案,探索个体内在隐蔽的行为或潜意识。

三、舞蹈形态学方法:于平老师在其《舞蹈形态学》中将本学科分为“风格化原则”的历史研究和“生命化原则”预测研究,研究当代哈尼族舞蹈心理特征,必须维系其历史,通过舞蹈本体在历时性的变化中,分析其心理特征。通过人体运动的视觉效果,产生对其“心态对应”的感知,即心灵感受与运动人体的“心物同构,”以“形态”联系“心态”,从而通过舞蹈的外部形态窥探其舞蹈心理特征。四、舞蹈生态学方法:舞蹈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其一就是对舞蹈形态的观察与分析,环境对舞蹈的影响必然反映在舞蹈形态上,因而通过舞蹈形态来联系与环境的多层关系。其二,关注历时性文献追溯与共时性田野考察相互印证,运用典型舞畴分析法――形态特征的提取,以把握与分析其舞蹈的本质。

五、写作提纲

中文摘要3-4

Abstract4-5

绪论8-16

一、选题缘起8-9

二、选题目的及意义9-10

三、研究的视角和方法10-11

四、研究现状11-16

(一)、哈尼族民间舞蹈本体的研究现状:11-14

(二)、哈尼族民间舞蹈的理论研究现状:14-15

(三)、当代哈尼族舞蹈心理特征探索研究现状15-16

第一章民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的含义16-18

第一节各学科与舞蹈心理特征的渊源16-17

第二节本文对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的界定17-18

第二章当代哈尼族舞蹈所反映的舞蹈心理特征及影响因素18-32

第一节当代哈尼族多类型舞蹈心理特征18-26

一、民间舞蹈心理特征18-19

二、教育教学类舞蹈心理特征19-22

三、创作型舞蹈心理特征22-24

四、社会舞蹈心理特征24-26

第二节影响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的多元因素26-32

一、物质层面27-28

二、制度层面28-29

三、行为方面29-30

四、心理层面30-32

第三章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解读32-40

第一节民间原初性的舞蹈形态与舞蹈心理特征32-35

一、戈奎乡棕扇舞32-33

二、大水沟乡同尼尼舞33-34

三、绿春县乐作舞34-35

第二节民俗活动中的舞蹈形态与舞蹈心理特征35-37

一、戈奎乡棕扇舞35-36

二、大水沟乡同尼尼舞36-37

三、绿春县乐作舞37

第三节艺术加工类的舞蹈形态和舞蹈心理特征37-40

一、戈奎乡棕扇舞37-38

二、大水沟乡同尼尼舞38-39

三、绿春县乐作舞39-40

第四章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在舞蹈教育教学中的应用40-52

第一节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与舞蹈教材建构的联系40-43

一、教材编创的理念与思路40-42

二、教材编创的目的与意义42-43

第二节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在舞蹈教材编创中的应用43-49

一、传统舞蹈心理特征与当代舞蹈心理特征的结合44-45

二、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解析及教材教学应用45-49

第三节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在舞蹈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49-52

一、突出地方院校特色精品课程49-50

二、当代社会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50-52

结语52-54

致谢54-56

参考文献56-57

六、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学术期刊类:

[1]袁蓉.论云南民族民间舞代表性组合教材发展及其规律[J]艺术教育,20xx年第3期

[2]冀满祥.精品课程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J]高等农业教育,20xx(4)

[3]石裕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xx年第二期

[4]张晨.从民间到舞台的棕扇舞-试论红河哈尼族审美文化变迁[J].云南民族大学,20xx

[5]张谛.哈尼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简析[J].红河学院学报,20xx

[6]曹天明.哈尼族丧葬礼俗中的扇子舞[J].民族艺术研究,20xx

[7]龙倮贵.红河哈尼族原生态舞蹈艺术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xx

学术著作类:

[1]李静.民族心理学[M].民族出版社,20xx.10

[2]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xx.06.01

[3]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7.12.01

[4]王军.教育民族学[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xx年6月

[5]赵荣,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

[6]刘建.宗教与舞蹈[M].民族出版社20xx年5月版

[7]李廷海.中国民族舞蹈教育现状与调查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xx.07

[8]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年10月

[9]李今印、刘金吾.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舞蹈[M].云南民族出版社

[10]云南地方艺术集成志.哈尼族民间舞蹈[M]云南人民出版社20xx年10月

推荐专题: 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 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