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总结 > 开题报告 > 详情页

中国古代文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推荐8篇)

2021-12-30 08:40:32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推荐8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古代文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推荐8篇)》。

第一篇:中国古代文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墨家的言说方式与墨学的中绝文选题依据(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研究的特色及重要参考文献目录等)研究现状:墨子,名翟,生活在春秋末战国初,鲁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是墨家思想的创立者及集大成者,他和他的弟子根据他的言行所成的著作>全面体现了他的墨家思想,构建了完整的墨家体系。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学派主要思想观点都被收录在《墨子》一书中。《墨子》是我国先秦时代学术思想集大成之作,堪称包罗中国古代各门学说的百科全书。其论述涉及政治、经济、逻辑、语言、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军事等诸多学科领域。墨子创立的墨家学派,在战国时期,与孔子创立的儒学,并称显学。儒墨两个学派在当时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拥有众多的学徒。在战国后期的一段时间内,墨家学派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在中国封建文化时代牢牢占据主流文化地位的儒学,在当时有“天下非杨(朱)即墨”的说法,更是引起了儒学大师孟子的不安。但墨学的显赫只维持了一两百年,秦汉以后突然衰落无闻。直到清中期以后,才被一些学者发掘、搜索并加以整合和研究,使墨学重新回到世人的面前。从秦汉到清中叶,墨学中绝长达两千年之久。20世纪前,墨学研究主要成就在清代,研究的主要成绩有二:一是《墨子》文本整理。二是《墨辩》研究的兴起。秦汉以来,由于当权者对文化统治政策的变化及其它原因。墨学失去了与儒学并称“显学”的地位。文人传承不盛,从秦汉开始至元代一千五百多年间,墨学著作的整理仅10种(包括佚书);明代270余年,墨学著作整理26种;清代260余年,墨学著作整理达到了52种。秦汉以来,自刘向校书后,《墨子》一直没有被系统的整理过,故脱、讹、衍等现象十分严重,以至不可读。至清代,文人毕沅、孙诒让等人的校释整理,才使《墨子》成为了可读可解之作,为20世纪墨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墨子》文本。然而,清代墨学的主要研究成果在于《墨子》的文本整理,而系统的义理研究专著几乎是空白。在这方面,当时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也是整个中国古代典籍研究通病――重校释轻义理,有待于现当代研究来匡正和补救。当时,由于时代的原因,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梁启超的《子墨子学说》一改前人序跋、礼记、评说、眉批中述说墨家义理的传统做法,效法西方,引入比较学的方法,首开以学术专著的形式对墨家义理进行著书立说。书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对墨家义理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其所进行的墨家宗教研究、墨家政治学说研究、墨家经济学说研究、墨家兼爱思想研究、墨家实践思想研究等一直是20世纪墨家义理研究的热门话题,而清中期以后,《墨辩》研究的兴起,墨家科技论说的发掘以及墨家科技理论被逐步的认识,也开创了20世纪墨学研究的新形式。20世纪50年代后,特别是50年代到80年代初,因为中国特殊的政治时代原因,墨学的研究分为散为大陆墨学与台湾墨学研究。其两者在研究类别、研究方法上各有特点,虽然两者在重视社会学说、逻辑和科技论说方面一样,但是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大陆多墨辩逻辑与墨家科技的研究,而台湾多墨家社会学说研究。究其原因,还是跟两地不同的政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首先,在综合研究上,由于当时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大陆著作数量明显少于台湾,其中只有任继愈先生的《墨子》称得上是研究专著。而台湾,则有薛保纶的《墨子的人生哲学》、高葆光的《墨学概论》等多种较高评价的著作。其次,在综合研究之外,台湾此时期,引人注目的还有不少专题研究著作,社会政治方面的有张幸助的《墨子的社会思想》、学说比教方面的有陈拱的《儒墨平议》、语言学方面的有周富美的《墨子假借字集证》等等,门类多样。而这段时期,大陆墨学成就是《墨辩》的研究,这也是跟当时国内政治运动不断,学者思想和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研究多选择与政治无关的研究方向,因而多以墨辩逻辑和墨家科技论作为研究对象。是以综合方面有谭戒莆的《墨辩发微》、高亨的《墨经校诠》;逻辑研究方面有詹剑峰的《墨家的形式逻辑》;墨家科技方面有陈奇酋的《墨子的科学――力学和光学》。在此年间,共有墨学论文约456篇,而其中台湾地区的论文就有398篇。其后,70年代末,中国的特殊政治时期结束,文化界得以蓬勃发展,到90年代末,共有墨学论文1248篇,而台湾地区只有157篇。这足以说明,大陆墨学研究后来者居上,墨学研究得到长足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研究日益成熟,在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伴随着西方理论的传入和新的研究资料的发现,墨学更是得到长足发展,研究方向涉及政治、经济、逻辑、语言、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军事等诸多学科领域。研究范围更是不断扩大,由此走向多元化。然而,相对于墨辩逻辑和墨家科技论研究的繁荣,墨学的文学研究相对薄弱。进入新世纪以后,墨学的文学研究日益被研究者重视,于1990年12月29日,山东大学与滕州市联合组建了墨子研究中心,又于1992年10月6日成立了中国墨子学会,这两个组织的建立,都大大推动了墨学的研究。近年来,墨学的文学研究,综合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的争论。一是墨子的里籍和时代。二是墨子的思想体系和研究。三是墨子和其他学派的关系。四是墨学“中绝”原因探讨。今天,我们主要探讨墨学的“中绝”。对于墨学的中绝,古今学者都有着大量的探索与研究。古人的说法大抵有:庄子说墨家“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庄子•天下篇》)。荀子以为墨学蔽于用而不知文,他说,“墨予信昭昭然为天下忧不足”是“墨子之私忧过计”(《荀子•富国》)。王充则说“墨家薄葬右鬼,道乖相反。……废而不传,盖有以也。”(《论衡•案书》)班固认为墨家“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义,而不知别亲疏。”《汉书》而到了近代,则说法更完备:梁启超说:“非乐,审美观念低减到零度,这的确是墨学失败的原因”.胡适则说:“由于儒家的反对,墨家学说之遭政客猜忌,也是墨家后进的‘诡辩’太微妙了。”吕思勉认为墨家中绝之原因在于:“墨之徒党为侠,多以武犯禁,为时主之所忌,又勤生薄死,兼爱天下,非多数人所能行。”方授楚对于墨家的衰亡多有论述,综述有以下几点:“墨学自身的矛盾;理想之过高;组织之破坏;拥秦之嫌疑。”蔡尚思认为墨家衰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墨家所提倡的平等爱动摇了传统的宗法血统观念和传统的政治制度;墨家的“非命”不利于当权贵族;墨家主张苦行,也和政治上的有地位者大相矛盾。郭沫若则认为,墨家后学多数逃入了儒家道家而失掉了墨子的精神:墨家后学过分接近了王公大人而失掉了人民大众的基础。现当代学者对墨学中绝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以贾敏仁为代表的政治原因论认为,墨学的“兼爱”、“尚贤”、“非攻”、“节用”、“节葬”等主张以及反对“世卿世禄制”的观点,注重实践经验和逻辑推理的科学精神,从根本上违背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血缘宗法制度,从思想主张到行为方式都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流于空想,以致于使墨学逐渐为时人(尤其是统治阶级)敬而远之。以唐迅、顾玉平为代表的社会原因论以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自由平民阶层在秦汉封建制度下转化为地主或小生产者,墨学阶级基础消失;墨学及其代表的自由平民阶层不容于封建宗法制;墨学所擅长的自然科学如力学、几何学、光学不适应我国封建时代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实际社会所需的科学发展领域与墨家所长不相符合,逐渐为人们所否定。亦有从理论与文化角度看墨学中绝的。王志平在《墨学衰亡的原因》中提出,墨学之衰亡在于其理论自身存在着深刻的逻辑矛盾,缺乏灵活的内外调节机制,使其在诸子百家论战及社会取舍中处于不利地位。而谭家健认为:墨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存在,与秦汉以来统治阶级的价值取向发生较大偏差,为统治者所抛弃,遭遇儒家长期刻意压制,以致于不能作为一种持续的知识系统而存在。张剑平亦说,墨学中绝是由于墨家学说以及墨学思想、墨家行为与夏商周以后形成的以“礼乐”为核心的中国礼乐文化格格不入。。以上诸说大体都从墨学自身入手,得出墨家在理论方面存在有不足,其学说衰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自身具有的缺陷以及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些卓有成效的研究为探讨墨学猝亡提供了重要的方法。目前取得的成就主要是:主要史实基本清楚;对于墨学的“中绝”基本持肯定意义;总体脉络初步呈现。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是:(1)文献资料不够丰富,逻辑仍不够清晰,猜测研究多,事实性研究少;(2)理论模型尚未建立,事件评述多,体系意识缺乏。(3)寻求外在原因多,也就表示不稳定因素及其多。选题的理论意义:立足前人的研究成果,充分吸收,勇于创新。立足于文本,全面完整的展示《墨子》的思想;从《墨子》的言说方式方面去寻求墨学“中绝”之因。思想和理论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墨家思想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并且曾经跟儒学并驾齐驱,它为什么会在不到两百年的时光里就消失殆尽,是一种很值得探究的现象,并且墨学产生的基础跟其他诸子思想产生的基石是完全不同的,墨子本身就是一个从贱民成长起来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思想很自然地会偏向于贱民的利益,这在中国封建文化是很特别的一个存在,也许正是因为他的不同,跟主流文化的思想对立,才使得它快速的没落和消失,但是也正是因为它的消失,使中国古代文化少了一种平民文化的声音,使得中国封建文化2000多年来,一直只为特权阶级服务。正因为如此,这是我们研究墨学“中绝”原因探秘的意义所在。本文极力从众多观点中,立足《墨子》文本,从《墨子》言说方式进行文学层面上的分析,创新寻求其中绝原因之所在。参考文献:一、参考书目(一)典籍类1.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2.朱熹:《四书章甸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3.孙诒让:《墨子问诂》中华书局1989年。4.辛志风、蒋玉斌:《墨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5.张纯一:《墨子集解》成都古籍出版社1988年。6.水渭松:《墨子直解》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7.周才珠:《墨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8.金良年:《论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9.孙波:《墨子》华夏出版社2000年。10.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1.王充:《论衡》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12.马端临:《文献通考》(全二册)中华书局,1991年13.刘坤生:《老子解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4.扬天字:《周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5.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1982年。16.金良年:《孟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7.韩兆琦:《史记笺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18.扬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l9.张双棣:《吕氏春秋译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二)研究类1.郭沫若:《青铜时代》人民出版社1954年。2.栾调甫:《墨子研究文集》人民出版社1957年。3.梁启超:《墨子学案》商务印书馆2004年。4.方授楚:《墨学源流》中华书局1989年。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6.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孙开泰:《中国春秋战国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8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9.章炳麟:《葑汉微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10.刘杰文:《中国墨学通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二、参考论文(一)期刊论文梁启超:《墨子学说》,《新民从报》(第3编)3卷1904年。胡适:《墨家哲学》,《太平洋》第1卷11期,1919年4月。舒适:《墨家哲学》续,《太平洋》第1卷12期,1919年7月。李毅忠:《墨学衰微的原故》,《学灯》上海《时事新报》副刊,1923年9月。唐钺:《论前秦无所谓别墨》,《现代评论》第2卷32期,1925年7月。彭国栋:《墨学之渊源》,《甲寅周刊》第1卷31期,1926年2月。徐诵先:《墨学研究》,《厦门大学季刊》第1卷2期,1926年7月。胡怀琛:《关于墨翟问题的研究》,《知难周刊》第80、81期,1928年10月。梁启超:《墨经通解叙》,《国学论丛》第1卷4期,1928年10月。王德生:《儒墨关于仁爱的研究》《东北大学周刊》第103期,1930年10月。曹诗成:《战国时期儒道墨三家尧舜的比较》,《齐大周刊》第1卷2期,1930年12月。姚秀龄:《论儒墨言爱之异同》,《朝华月刊》第2卷3期,1930年12月。白寿彝:《老孔墨思想的产生》,《晨星》第4卷9期,1931年。白寿彝:《老孔墨以前的思想》,《晨星》第4卷8期,1931年。杨行建:《二千年前的一个非战论者―墨子》,《尚志》第2卷1、2期,1932年12月。董慧敏:《论孔子泛爱与墨子兼爱之异点》,《女师学院季刊》第1卷1、2期合刊,1932年12月。丁布夫:《墨子人生观及其主义》,《汗血月刊》第2卷6期,1934年3月。冯友兰:《墨家之起源》,《华北口报》1935年。胡有猷:《儒墨之异同》,《江汉思潮》第4卷5、6期,1936年6月。蒙文通:《墨子之流变及其原始》,《重光》6期,1938年6月。一东:《儒墨学术思想的梗概》《再建旬刊》第1卷12、13期,1940年5月。任继愈:《介绍墨子的思想》,《语文学习》1957年1期。联抗:《怎样看待墨家的‘非乐’》,《人民音乐》1959年7月。杨建刚:《谈谈墨子的阶级成分》,《光明日报》1961年11月。车载:《关于孔墨思想的阶级性问题》,《新建设》1963年7月。李昆:《墨翟和柳下拓―兼记“显学”墨家的没落》《四川大学学报》1975年2期。蒙文通:《论墨家之衰微与儒家合流》,《图书集刊》3期,1975年。周富美:《墨学的兴衰及其影响》,《国科会论文摘要》1976年。周典德:《墨子出身小手工业者说辨析》,《辽宁师院学报》1981年6期。周勤:《从儒墨的兴衰看中国社会结构的特征》,《社会科学战绩》1983年3期。谭家建:《墨子在先秦散文的地位》,《中州学刊》1983年4月。邢兆良:《墨家科学思想的兴和衰》,《厦门大学学报》1986年3期。龚维英:《墨家巨子授受情况钩沉》,《东岳论刊》1987年2期。王世达:《墨学为什么衰落》,《新时代论坛》1988年1期。王秀山:《试论墨学的衰微》,《平原大学学报》1988年2期。黄世瑞:《墨学衰微原因绉议》,《学术月刊》1990年2期。张知寒:《孔墨异同略论》,《山东社会科学》1990年2期。陈厚忠:《墨子“兴天下之利”的社会功利价值观》,《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2期。周云武:《墨辩消亡的历史原因》,《湖湘评论》1990年4期。余卫国:《墨学衰微原因辨析》,《宝鸡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4期。陈荣华:《墨学中绝探缘》,《淮阴师专学报》1991年3期。任重:《墨学中绝原因浅探》,《社会科学辑刊》1991年3期。王志平:《墨学的衰落:论墨学衰落的主因》,《兰州大学学报》1992年2期。姜建设:《墨家学派的社会思想和墨学的邃然湮灭》,《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2版。郭墨兰:《试论墨学骤衰的原因》,《墨子研究论丛》二,山东大学出版社93年版。郑宝琦:《析墨学中衰之原因》,《墨子研究论丛》二,山东大学出版社93年版。周才珠:《墨学中绝探微》,《贵州大学学报哲社版》94年4期。李元、庆余:《墨学从“显学”到“绝学”原委探析》,《北方论丛》1995年5期。郑宝琦:《墨学中绝主因再探》,《墨子研究论丛》三,山东人民出版社95年版。魏洪峰:《墨学何以成为绝学》,《船山学刊》96年2期。白奚:《墨学中绝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哲学研究》1996年第12期。高建立:《儒墨学说的不同特征及其兴衰结局》,《蒲裕学刊》97年3期。贾敏仁:《墨学衰之的原因》,《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97年17卷3期。唐迅、顾玉平:《墨学衰微原因新探》,《南通师专学报社科版》98年1期。陈代波:《十年来墨学的研究综诉》,《中国哲学史》1998年4期。张科:《墨学衰微原因探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99年17卷2期。李匡夫:《与儒家“仁政”分庭抗争的墨家“义政”》,《中国行政管理》99年6期。董淑靖:《试析墨子思想的困境》,《空大人文学报》8期,99年6月。杨玉昌:《从儒墨之争看中国文化道路的选择》,《天津社会科学》99年4期。曹胜高:《墨学衰微考辩》,《社科纵横》99年4期。罗维明:《论墨学衰亡的原因》,《广州师范学院报》99年20卷8期。赵小雷:《论墨家学说的理论形态及其成因》,《广东社会科学》99年5期。周海平:《墨家学派中绝原因研究》,《常熟高专学报》2000年1期。张剑平:《“墨学”中衰原因探索》,《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1期。朱传萧:《论墨家学说兴起、中绝、复起》,《墨子研究论丛》五,齐鲁书社2001年7月版。管爱华:《显学能够重光――论墨子的“义利统一”观》,《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4期。暴庆刚:《墨学成为绝学探因――兼以儒家、道家做证》,《东方论坛》2002年2期。丁宏武:《墨学中衰原因探微》,《殷都学刊》2002年3期。周才珠:《论墨学兴衰的内在因素》,《职大学报》2002年3期。杨建平:《试论墨学中绝的原因》,《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5期。林庆:《墨学“中绝”论质疑》,《学术探索》2003年1月。徐晓敏:《墨学初兴探源》第5卷1期2003年1月,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张亲霞:《从墨学价值目标的缺陷看墨学中衰的原因》,《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4期。郑杰文:《新书》《淮南子》等所见西汉前期的墨学流传―――“墨学中绝”说的再检讨《山东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金小璇、王春阳:《墨家式微原因探析》,《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8期。江秀玲、沈正军:《墨学兴衰略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4期。丁为祥、文光:《墨家科学理性的形成及其中绝》第2l卷第11期2005年11月自然辩证法。桑东辉:《墨学“中绝"的五大原因探析》,《泰山学院学报》第28卷第5期2006年9月。李若晖:《“儒墨’’连及与墨家消亡的时间》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张艳荣:《汪中的墨子观》,《巢湖学院学报》总第76期2006年第8卷第1期。高建立:《先秦儒墨学说的异质性特征分析》第24卷第6期06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陈玉婷:《绝而后兴――墨学现当代研究》,《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第29卷第l期2008年1月。宋波:《试论传统墨学的近代复兴》,《商洛学院学报》23卷1期2009年2月。孙中原:《兴危继绝综合创新-《墨经辞典》的价值》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第27卷(总第107期)。王教源:《空前却不绝后返本定可开新―《墨经正读》序言》,《包头职大学报》2010年第1期。高硕:《儒墨命运之探源――从孔子和墨子的“天人观”分析》,《文教资料》2010年11月下旬刊。张振华:《墨学“中绝”之因及时代意义新论》,《丝绸之路》政治与哲学,2011年第4期总第197期。崔文芊:《简述墨家科学思想的历史命运》,《时代报告》理论与实践2011年6月。港台方面:李绍:《略谈墨子精神》《恒毅》第5卷9期,1956年。遁翁:《墨子学说的评价》,《人生》第13卷3期,1956年。亚杰:《墨学盛衰及其时代背景》,《现代政治》第1卷8期。周弘然:《墨学之兴衰》,《人生》第22卷11期,1961年10月。郑康民:《墨家的起源》,《建设》第10卷11期,1962年4月。覃适芝:《谈》,《建设》第12卷8期,1964年。周耀:《孔墨学说之比较》,《孔孟月刊》4卷7期,1966年。许荻:《兼爱思想与博爱思想原始意义之异同》,《思想和时代》第140期,1966年。刑义田:《浅谈儒墨学说的相异点》《人事行政》23期,1967年。周亿孚:《墨学的渊源与流派》《景风》18期,1968年。王冬珍:《墨子思想渊源与时代背景》,《国文学报》8期,1979年。赖哲信:《墨家衰落内因探索》,《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集刊》26卷,1982年6月。董俊彦:《墨学后世衰微之原因》,《教学与研究》5期,1983年6月。陶香:《墨子思想探微上、下》,《艺术学报》33期,1983年。丁宗裕:《墨学探微》,《中华文化复兴月刊》22卷5期,1989年5月。二:学位论文1、魏明云.论墨学中绝的组织因素【D】河南大学.2006年2、刘丽琴.论墨子的人格精神【D】.2005年3、宋静静.墨辩影响研究【D】2010年4、刘泰东.墨学由显而绝之考辨【D】2008年5、王明增.浅论中古时期墨学的流传和影响【D】2010年6、李云.学术的儒墨关系论说初探【D】2010年主要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健问题或技术难点以及预期达到的目标:一、主要研究内容本文以“墨家的言说方式与墨学的中绝”为研究对象,依托墨家学派学术典籍《墨子》为蓝本;从墨家经典《墨子》的言说方式出发,着重研究墨家学派从诞生到成为显学,然后又在两百年不到的时光里突然地消失没落作为研究重点。努力寻求墨家学派做为一种学术思想,它的突然消失是什么原因,它的经典《墨子》两千多年来,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文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甚至到上个世纪前期,依然无人真正读懂,这种不平常的现象到底是为什么。而墨学的消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组和建构又有着怎样的影响。根据以上思路,文章拟从四个方面进行考擦:第一章为概论部分,“墨学”从诞生起迅速成为显学,对这一现象加以概述。第二章墨学从诞生到迅速崛起然后迅速没落,墨家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墨家学团的迅速壮大的情况,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细化分析。第三章对墨学的中绝进行具体分析。首先依托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墨学的“中绝”问题上,研究论证已经很多,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墨学的自身原因,“文化传统、思想意识、阶级基础、组织形式”;二、墨学的外部环境因素,“社会结构的变化、失去学术阶级基础”。但是都没有从文本层面进行分析,因此本文希望从文本方面,从墨学的言语方面创新性的寻求墨学的“中绝”之因。第四章提出自己的观点,根据《墨子》的言说方法,对墨家学派的中绝之因,寻求有力的证据,利用个案分析,对比研究,对自己的的观点进行有力的阐述。第四章论速“墨学中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第五章墨学“中绝”的作用及影响。墨家思想兴衰流变的深入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墨学的核心要义及其自身理论所存在的局限性,从而为墨学自身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准确定位;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特别是先秦诸子思想流变的辨证规律,理清思想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联。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墨学的迅速崛起与淹没;2、对《墨子》的言说方式进行细化研究,并以此来分析墨学的“中绝之因;3、从墨学的言说方式看墨学“中绝”的自身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三、预期达到的目标从文本细化的层面对《墨子》进行分解,根据《墨子》言说方式来分析墨家思想的的特点,并依此来分析墨学的没落,寻求解开《墨子》在两千多年里成为不传之学的密码,并且根据此成果分析墨学迅速崛起又迅速没落的原因。而我们研究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继往开来,在不断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使其更好的创建未来的文化建设,为现今的先进文化建设提供力所能及的有益借鉴和指导。主要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实施方案):一、文本细读。采用文本细读法分析归纳出具体材料。二、个案分析。采取归纳法总结分析相关问题。三、理论研究。对比研究即是对资料的搜集、分类与辨析。作品中大量的观点材料并不是作者凭空的自我创造,而是作者的真实记录。而文本内容等有很大一部分是保存在当时的史书和诸子书中的。对比研究这些材料有利于探清资料的来源及作者将其纳入作品的途径。中国古代在文学方面虽没有完整系统的理论,但古代的文学作品却大多包含粗略的半成框架式的理论体系。本文的理论研究是结合具体的文本,从《墨子》本身言语的角度进行阐述探因。研究地点、年度计划及经费预算:一、研究地点二、年度计划20XX年9月―20XX年7月:准备阶段20XX年7月―20XX年4月:选题、资料收集阶段20XX年4月―20XX年7月:构思框架、制定提纲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0月:初稿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二稿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3月:定稿阶段论文创新点(博士)或新意(硕士)预测:一、首次提出墨学中绝之因,因其《墨子》的言说方式,其言说理论本身粗鄙、浅陋不足以入得主流文化的眼,导致文人传习不盛,后代传承不繁荣。二、首次对《墨子》中绝之因,在进行内因和外因的分类考辩之外,对《墨子》的文本进行对比研究。论文提纲:摘要绪言绪言一、“墨学”的流变与从“显”到“绝”的过程二、《墨学》“中绝”的研究现状(一)大陆的研究现状(二)港澳台的研究现状三、选题的意义及研究价值第一章墨学初创综述第一节《墨子》墨学的产生第二节墨学的概说第二章墨学崛起为显学的成因分析第一节纪实一、取材于《韩非子》二、取材于《孟子》三、取材于其他作品第二节墨家思想的传播和墨家学团的壮大第三章从墨家言说方式看墨学的中绝第一节墨学的言说方式第二节墨学的言说方式与儒学的对比研究第三节墨学的中绝第四章从墨学的言说方法,分析墨学的“中绝”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第一节从言说方法看墨学中绝的自身因素第二节从言说方法看墨学中绝的外部因素第四章墨学“中绝”的作用及影响第一节一、墨学的核心要义及其自身理论所存在的局限性二、墨学自身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定位第二节墨学“中绝”的影响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结语附录参考文献后记

第二篇: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要怎么写呢?写些什么内容呢?下面随小编一起看看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模板,仅供参考~

一、论文研究的来源及意义

对于20世纪90年代初才红遍大江南北的著名诗人汪国真来说,青年人尤其是在校的大中学生,可谓耳熟能详,汪诗因此有一大批忠实的读者。汪诗不仅有青年人的生活和那种明白晓畅的表达方式,而且汪诗更有一种超然、豁达、平易、恬淡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来自于诗人汪国真对中国宋元以来传统诗歌的那种豁达、飘逸和洒脱的人生哲学的二次创造。诗人汪国真的这种人生态度被现今社会称为"汪国真式的人生态度"。毋庸置疑,它是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能够让广大的青年人在复杂的生活中得到极大的启迪,坚实理想信心。

本篇论文通过对汪国真诗歌的艺术特点进行研究探索,旨在为广大的文学研究者提供一些肤浅的价值理论,让更多的人广泛地认识并认同这位上世纪盛名卓越的抒情诗人及其诗歌特点,明确汪诗在诗坛上的地位,从而期望有更多的读者和文学爱好者对汪国真及其诗歌添加关注的眼神。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汪国真作为当代一位抒情诗人,他完全不同于闻一多、徐志摩、顾城、舒婷等这些早期中国诗坛上的领军人物,汪国真的诗歌创作阶段比较晚,将近不惑之年才功成名就。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诗歌中没有一丝一毫的政治色彩,用平凡的'语言抒发着平凡的人、事、物,朴实无华却隽永深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诗风是难能可贵的,因此其诗歌在广大的读者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尽管如此,现今中国文学界对其诗歌的研究屈指可数,缺少广泛而有力的学术性的研究和探索,而在国外这块广褒的文学土地上,依然没有他光辉的影子。当然,这种现状的产生,尤其多面原因,一是汪诗的影响力几乎只局限于青年人这一层面上,诗歌内容通俗易懂,不需深入体味,因此在创作上不必进行权威的学术解析;二是现今文学界里,诗歌这以文学形式的地位每况愈下,已经处于文学的低潮阶段,其发展受到各方面的制约。所以,对于汪国真诗歌的研究,我觉得应该着力加强。

三、论文研究目标

本论文研究目标是:对汪国真诗歌的特点进行探究,凸现汪诗的艺术魅力,进而弘扬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使广大社会认同"诗歌来源于生活,却更深层次地反映生活"的观点。

四、论文研究内容

汪国真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蜚声文坛的著名中年诗人兼书画大家。汪诗能从平凡的事理发现伟大,从普通的感受中看出永恒,主题昂扬,寓意深刻隽永,表现出诗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文学功力。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汪国真的时代背景;

2、关于汪国真创作高峰期的分析研究;

3、汪国真诗歌的特点及研究;

汪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题材上较有针对性、篇幅短小、明白晓畅、精炼而富有哲理、充满了音乐美、诗中小我与大我并存,等等;

4、汪国真及其诗歌在当代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

五、论文研究方法

分析研究、对比研究、研读归纳研究

六、论文进度安排

2009年11-12月,收集材料,建立论文大致的框架模型

2010年1月上旬,完成开题报告并提交导师审批

2010年1月下旬至2月,写作论文初稿并提交导师审阅

2010年3-4月,根据导师的意见和建议,对论文进行二次修改完善

2010年5月,在二次修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最后定稿

七、论文参考文献

01、《诗学原理》,徐有富著,北大出版社

02、《诗歌美学》,谢利文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03、《诗论》,朱光潜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04、《谢冕论诗歌》,谢冕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05、《中国古代文论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

06、《汪国真诗文集》,汪国真著,广东旅游出版社

07、《从席慕容、汪国真到洛湃》,杨光治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08、《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09、《汪国真抒情诗精选赏析》,王昆编著,中国妇女出版社

10、《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姜红伟著,黄河出版社出版

11、《新作家文丛》,若冰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12、《现代诗歌创作论》,薛世昌著,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

13、《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美国当代诗歌》,王卓著,山东文艺出版社

14、《中国新时期诗歌研究资料》,郭旭辉编,山东文艺出版社

15、《海子作品精选》,海子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16、《郭沫若经典作品选》,郭沫若著,当代世界出版社

17、《徐志摩作品精选》,徐志摩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18、《语言学大意》,乐嗣炳著,中华书局1923年出版

19、《中国诗学专著选读》,张寅彭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泰戈尔诗选》,(印度)泰戈尔著,冰心等译,中国书籍出版社

第三篇: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一、选题的根据:

1)本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2)综述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1.传统语文教学使得师生在课堂中均处于被动地位,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寻求一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成了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本文作者从新形势下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无为之教的策略,并研究了采取无为之教的原因,分析了当前课堂教学中无为之教实施的状况和原因,最后重点探讨了实施这一策略的原则和策略!

2.不可否认,迄今为止,完整、系统地用纯理论来论述无为之教的并不多见,但无为之教也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西方,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和儿童中心论以及中国孔子的“因材施教”法,老庄的“无为而治”和“北魏南李”(魏书生和李镇西)教学法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与无为之教相通或类似。笔者在详阅其它相关资料,并借鉴成功的教育典范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提炼、类比等方法完成了此文的创作,意义深远!

二、研究内容:

拟将本文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阐释无为之教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部分分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无为之教的必要性、优越性和可行性。

第三部分指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无为之教的现状及其造成现状的原因。

第四部分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无为之教的原则与策略。

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教育实习)。

3.调查研究法。

(二)可行性分析

1.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

2.符合现代教育的“主导”、“主体”理论

3.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外因辩证关系

4.成功的教改经验和先行者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四、进程安排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3/1--3/20广泛搜集材料,确定论题范围,最终确定论题,撰写开题报告。进行开题报告,并认真听取答辩组老师的意见。

3/20--4/7围绕选题,撰写提纲,并完成初稿,并交指导老师审阅。

4/7--4/23充分听取指导老师的建议后,修改论文,完成二稿。

4/23--4/30在老师指导下,在二稿的基础上对论文的各个方面,尤其是论文格式规范予以完善,基本定稿。

5/1以后准备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

1.韦志成。语文课程教育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熊生贵。理想的语文课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3.张鹏举。颜振遥初中语文自学辅导教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4.蔡澄清、张鹏举、陈军。蔡澄清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5.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陈梦稀。现代教育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5

7.纪大海。教育漫语:现代教育生活的领悟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阎广华。“无为”而教:网络环境下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另类”谋略[J]电化教育研究,2015

9.李镇西。民主与教育:一个中学教师对民主教育的思考[D]四川: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15

10.B、A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第四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现在正是大学生们忙着写毕业论文和做毕业设计的时候,xiexiebang.com范文大全特意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的相关材料,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帮助。

师范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陈嘉学号:2003101222

院(系):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题目:解析张爱玲小说的恐怖电影式镜头

指导教师:刘文菊副教授

2007年3月27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1。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院、系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1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址上下载)打印,不能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1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5年4月26日”或“2005-04-26”。

4、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引注标准要参照《韩山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标准》(韩教字[2005]53号)执行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张爱玲与电影有过长期亲密的接触,在小说写作中创造性地化用了电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组合带有丰富的视像性和表现力。文本以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为切入口,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在体会张爱玲语言的“现代性”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1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张爱玲小说的表现手法。

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表现手法的研究主要从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电影造型、电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张爱玲作品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技巧:

(1)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何蓓)等;

(2)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造型:《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何文茜)等;

(3)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申载春);《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张江元);《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屈雅红)等;

(4)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死亡意识: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等

国外研究现状:

海外研究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标等人对她作品的介绍与评述”“第2阶段1985年至今,辐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分析和评价”。1995年9月后,她在美国辞世后,海外学者多运用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来剖析。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张爱玲的小说映照了1个阴阳不分、鬼气森森的世界,恐怖镜头繁复缤纷,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拟鬼,她笔下的人物均飘荡在凄冷荒凉的宿命轨道上。本文尝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在学术界既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张爱玲小说、相关的研究书籍及其评论等出发,分析整理资料,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当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4.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

方案、进度:

2006年11月—2007年2月初:收集资料。重读作品,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资料。

2007年2月—2007年3月中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

2007年3月—2007年4月:论文修改。听取老师意见,撰写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评审。

2007年4月——:定稿。

预期效果:

本文结合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阐释,尝试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5.已查阅参考文献:

书籍:

1、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2、金宏达,《华丽影沉》【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张新颖,《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M】。北京:3联书店,2001年12月第1版。

4、宋家宏,《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5、李稚田,《第3类时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6、吴战垒,《电影欣赏》【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7、陈卫平,《影视艺术鉴赏与评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8、聂欣如,《类型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学术论文:

1、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5卷第4期第51页。

2、李祥伟《“丑”趣———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象》,学术论坛,2005年第6期第140页。

3、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广州广播电视大学报,2004年第4期第38页。

4、张江元《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涪陵师范学院学报,第26卷第4期,第54页。

5、屈雅红《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6卷第6期,第33页。

6、何文茜《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第39页。

7、何蓓《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0卷第4期第40页。

8、申载春《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9卷第5期第12页。

9、吴晓,封玉屏《电影与张爱玲的散文写作》浙江社会科学报,2004年第1期第204页。

网络资料:

1、《恐怖情节心理分析》

2、《绽放在暗地里几个唯美的惊惶意象》

3、陈文珊《女性·月亮·鬼气——试论《聊斋志异》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年月日

院(系)审查意见

院系(公章):

年月日

第五篇: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主要说明了这个课题研究的意义以及该课题的可行性,下面是CN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欢迎参考~

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通过性格分析透视纳兰词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本文把性格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深入剖析纳兰词的创作动机和情感基础,充分认识纳兰词的文学价值及其意义,扩宽了纳兰词的研究角度,使对纳兰词的的思想内涵了解得更为透彻全面。

从实践意义上,本文不同于以往单纯对词的研究方式,从作者的性格分析出发,对作者的文学作品进行映射和渗透,进而得出纳兰词更深层次的解读角度。

二、研究方向的动态及本文创新点:

现有资料对纳兰词的研究呈现两种趋势:一是以晚清研究为代表的着重于从词情、词风、词律等传统角度的研究;二是以王国维为代表的在新文化运动引入的西方新的研究方式,在纯审美立场上重视审美的对象以及意境的构造。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运用心理学上的性格分析以及哲学辩证等相关知识,从性格矛盾去透视纳兰词,将作者与作品有机地联系起来,更深入挖掘其思想内涵。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提纲:

第一部分:回顾各个阶段对纳兰词的研究的成果以及概述别人眼中的纳兰。

第二部分:结合纳兰容若的生平事迹以及历史背景分析其性格形成的原因,以及性格特征。

第三部分:分析纳兰词中意象的影射及其词的风格特点。第四部分:用辩证法论述性格悲剧与文学风格的联系与矛盾。

四、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查阅文献

心理学性格评定与分析法

唯物辩证法

五、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文学资料:纳兰容若的生平事迹及其历史背景资料、纳兰词作品集、传统对纳兰词的研究观点,主要参考文献《饮水集》、《纳兰性德评传》、《人间词语》等。

心理学资料:影响人性格形成的因素及其性格类型的特征。主要参考文献有《普通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

哲学资料: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理论。主要参考文献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等。

六、毕业论文进度安排:

1.选题20xx年3月10日――20xx年3月20日

2.开题报告20xx年3月23日――20xx年3月27日

3.收集资料及实施研究20xx年4月06日――20xx年5月15日

4.完成初稿20xx年5月16日――20xx年5月23日

5.完成修改稿20xx年5月27日――20xx年6月03日

6.完成定稿20xx年6月07日――20xx年6月15日

7.论文答辩20xx年7月04日――20xx年7月04日

第六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选题范围

说明

1.所列选题均由北京大学中文系老师提出,涵盖了中文专业各个学科;

2.所列选题有的是具体题目,有的只是选题范围,学生应在此范围内确定具体题目,以利于形成观点;

3.专题写作教材中有论文范文,可作参考;

4.毕业论文还有更具体安排。

一、语言学方面对立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互补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说汉语的音节说同音词说同义词说汉语的词类划分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或偏正式、述补式等)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汉语的借词

二、现代汉语方面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普通话语音研究XX作家(或作品)语言研究网络汉语研究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词典释义研究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汉字和汉文化现代汉字学的研究内容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部件研究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如何整理异体字如何整理异形词规范汉字的研究汉字的前途“修辞与语境”浅谈“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

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谈词语运用要做到“准确朴实”谈词语的“巧妙配合”谈“成语的活用”谈“叠用句”谈“四音节语音段落”谈“比喻”

三、古代汉语方面对汉字性质的认识学习音韵学的心得体会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的看法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古代汉语“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论穆旦的诗论钱钟书《围城》论贾平凹的散文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论余秋雨的散文论余华的小说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评“样板戏”对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三个人物的塑造舒婷诗作简析王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作的意义评王安忆的《长恨歌》评铁凝《玫瑰门》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论王朔的《动物凶猛》论韩东的诗歌写作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茅盾笔下的上海都市图景——读《子夜》《无常》、《女吊》(鲁迅),《水里的东西》(周作人),《放猖》(废名)比较论

四、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

《日出》中的次要人物(黄升东、福生)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或《茶馆》人物论《我与地坛》文本细读

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

分析王安忆(或莫言、余华、铁凝的一篇新创作的小说)

我读海子的诗

重读寻根小说

老舍与北京城(或张爱玲与上海、王安忆与上海、王曾祺笔下的昆明、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赵树理与山西等)

五、中国古代文学方面论《诗经》的赋、比、兴艺术论《诗经》的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论《诗经》的婚恋诗论《诗经》的妇女形象论《诗经》中的战争诗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论《诗经》的讽刺艺术孔子与《诗经》《诗经》作品研究(具体作品可任选)《诗经》与楚辞比较论楚文化与楚辞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论屈原的人格美论《离骚》的艺术构思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比较略论《九歌》的艺术成就屈原作品研究(具体篇章可任选)陶渊明的田园诗(可侧重内容,也可侧重艺术特色)王孟山水田园诗(可分别写王、孟,也可分写出山水、田园)中唐山水田园诗(可任选某

一、二个作家,也可以比较研究)李白山水诗研究送别诗中意象研究(可集中写某一种,如美酒等)杜甫咏史怀古诗研究刘禹锡咏史怀古诗唐人咏物诗研究(可选择某一种,或某

二、三种对比研究)宋人咏物词研究(可选不同词家咏同一物对比研究,如咏梅等)唐人送别诗研究(可选几家,或若干首对比研究)《琵琶行》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关汉卿、马致远之比较汪道昆之短剧徐渭的《四声猿》汤显祖孟称舜

论唐传奇中的爱情小说试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地塑造论《水浒》的人物描写(亦可选择某一个人物,如论武松,论宋江,论李逵等)试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或论孙悟空形象)论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论《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论王熙凤形象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论《红楼梦》整体反映生活的特色

六、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方面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尤利西斯》中的“内心独白”技巧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神话模式论存在主义作品中的荒谬感论罗格——格里耶小说中的“物化”《百年孤独》中对“魔幻”技巧的运用论《百年孤独》的叙事艺术论黑色幽默的杂糅手法博尔赫斯小说的玄学色彩论《日瓦戈医生》中俄罗斯精神

七、中国古代文论方面“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先秦儒家文论研究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发愤著书”说综论“文学自觉”说新探六朝人物品藻与文论之关系《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谈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李渔戏曲理论研究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柏拉图“艺术模仿自然”解密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特征论亚里斯多德的“净化”说贺拉斯《拾遗》与亚里斯多德《诗学》比较布瓦洛《诗的艺术》再评价狄德罗“美在关系”说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说比较

八、西方文论方面

康德美学思想与现代艺术议黑格尔的艺术发展观论黑格尔的自然美与艺术美论泰纳的文艺思想别林斯基与形象思维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特征从叔本华到尼采现代主义与自我表现精神分析学和文艺学评卢卡契与布莱希特的论战詹姆逊论后现代主义李白咏月诗与法国波特莱尔所作咏月诗(见《巴黎的忧郁》、《恶之花》)的比较研究林纾译文一种与后来译文的比较研究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看西方人对中国农民的误读王国维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研究钱钟书论“通感”从《春江花月夜》看诗歌、音乐、舞蹈的关系从梁山伯祝英台故事到“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看中西文学形式交流的可能

九、比较文学方面

十、美学方面劳动与“自然人化”的美学意义论“审美关系是美的核心”美感特征简析论审美想象论悲剧与崇高论艺术的美学意义当代大众传媒和审美消费主义对传统艺术门类(诸如文学)的挑战论审美鉴赏的创造性论“审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

第七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花开三生,情深缘浅

--浅析网络小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写作艺术

学生姓名:李南兰

学院:中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蒋晓城

2014年2月26日

课题名称:花开三生,情深缘浅--浅析网络小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写作艺术

flowersofthreelives,deeplovebutegoodluckisshallow--Researchoftheartofwriting《thetenmilepeachblossomofthreelife》

(1)本选题研究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平台越来越开放,网络也越来越普及,国内自20世纪末,兴起一种文学新形势--网络文学,从而一发不可收拾。众多网络小说平台不断发展扩大,网络小说的门槛越来越低,玄幻、武侠、仙侠、言情、都市、历史、穿越等小说类型在网络小说中不断创造数量极为庞大的文学文本,甚至有一部分成为新的文学经典。纵观当今文学现象,网络文学的发展一日千里,而对于网络文学的研究还缺少系统而全面的论著,网络上也仅有文学爱好者进行简单对网络小说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

网络文学在数十年的光景中逐渐呈新型之势,发展成为巨大的产业。据不完全统计,网络文学覆盖的读者已达2.74亿人、注册写手200多万人、市场年收入40多亿元。并且男频和女频不相上下,男频诸如起点中文网、幻剑书盟等,女频诸如红袖添香、锦江中文网等。本人所研究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虽然在言情小说中算不上其中的佼佼者,也称不上巨著。然而它独有的写作艺术与文学模式,开创了仙侠言情体裁的一个新境界,为众多女性读者为之痴迷,并称之为“仙侠言情之红楼”,在心中的地位没有其他书可以比拟。因而选此为题。

(2)本选题的意义、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意义:自网络文学兴起以来,虽然大部分读者都为之喜爱,进行书评或者在贴吧论坛抒发意见看法,但是鲜少有人对新兴的网络小说文本进行具体的解读分析论述。因为这些小说没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也没有诸多作家学者的关注与认可,甚至在茫茫网络文学中一逝而过,但不能否认在数年之后,网络文学也能历经沉淀,出现耀眼的珍珠。因而算是较新的论文选题。

重点:本选题重在研究《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语言写作艺术特色,以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题目意义和在文中的体现,以及小说写作模式与叙述方式的独特性三个方面。

难点:怎样在没有任何研究资料的情况下,依据文学语言分析模式与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全面而有意义的研究。

创新点:能够脱离传统论文对于文学著作的研究仅限于经典传统或者大众认可的文学文本,关注网络文学,关注新型小说构成。

(3)论文的结构及简要说明

引言(研究背景及原因)

1.《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文学意义

2.《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写作艺术研究

2.1《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语言艺术特色

2.1.1以诙谐写悲凉

2.1.2以无情衬有情

2.2《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结构艺术特色

2.2.1错杂但合理的倒叙

2.2.2繁复但合情的插叙

2.2.3三生三世的布局结构

2.3《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人物塑造特色

2.3.1有情却无情的白浅

2.3.2无情却有情的夜华

2.3.3形象生动的其他角色

3.《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亮点与瑕疵

3.1创新点与亮点

3.2瑕疵与局限

4.总结

(4)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写作艺术剖析

2.《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折射出的内涵及意义

(5)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课题研究步骤:

(a)查阅并研读相关资料及参考文献;

(b)撰写开题报告及上交审核;

(c)撰写本课题论文;

(d)修改提交审核。

2、课题研究方法措施:

(1)资料收集方法

除了图书外,数据资料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对本课题的研究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资料收集的方法主要为上网查寻、借阅图书、查阅报刊杂志等。

(2)资料研究方法

结合图书馆图书与数字资源,搜集相关文章,然后进行筛选整理,归纳整和,总结已有的研究动态,分析得出结论和启示。

3、研究工作进度

第一阶段(2013.12——2014.2)

查阅并研读相关文献;在对相关文献资料熟练把握的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2014.2——2014.4)

研究资料、拟定论文写作结构;撰写论文初稿。

第三阶段(2014.4——2011.5)

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做论文修改,定稿。

(6)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7)教研室意见:

签名:

第八篇:文学类论文开题报告

文学类论文开题报告精选范文

引导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学类论文开题报告,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更多开题报告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题目:《论亦舒笔下女性的传统与现代》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亦舒是当代香港著名的言情小说家,她与倪匡、金庸被并称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亦舒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二十多年经久不衰,一度出现过这样的说法“台湾有琼瑶,香港有亦舒”。然而,亦舒充满强烈的现代都市气息的作品,以洞察世情的目光,简洁优美的笔调,穿梭于传统与现代之中,其鲜明的女性形象塑造与艺术感染力使其自成一家。虽然亦舒主攻言情小说,但写的却是当代香港女性的于情感上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本文在香港的历史性与现代性的基础上研究发现,解读亦舒小说女性形象的钥匙既不是性格,也不是性别,而是人物的文化身份。通过剖析她们悲剧性生存体验背后的心态,论文发现了她们价值观系统与文化身份的特殊结构:她们显在的价值立场是现代的、商业化的;潜在的价值立场却是传统性的。现代价值观以理性方式存在,传统价值观以无意识、非理性方式存在。从而通过亦舒笔下女性无法冲破的传统回归和现代的叛逆来探究香港都市女性的心理和生存状况,以及她们如何适应时代变迁的,从而表达作家对这一女性的真切关怀。

二、概述国内外研究成果

国内关于亦舒小说研究,主要概括为:1、研究香港文学的专著:目前出版的几部香港文学史、小说史,如刘登翰主编的《香港文学史》、王剑丛的《香港文学史》等,都有研究亦舒的章节。2、直接研究亦舒的论文:从统计的《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索引》中提及的文章,再查阅九十年代以来几篇专门研究亦舒小说的论文,如张秋蕙的《徘徊在传统与

推荐专题: 英美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