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总结 > 活动总结 > 详情页

参加义务劳动活动总结(范文五篇)

2022-10-25 08:55:51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参加义务劳动活动总结(范文五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参加义务劳动活动总结(范文五篇)》。

第一篇:义务劳动活动总结

虽然天气寒冷,但也抵挡不住同学们饱满的热情。下完一二节课,我们首先找到了实验室管理人员,他知道我们要来等待了好久,并热烈的欢迎,我们也感到非常自豪。管理人员带领我们参观了要打扫的实验室,并告诉我们那些地方需要打扫,那些仪器要注意保护,不能损坏。

在班干部有序的安排下,同学们分成两组,分别到各自需要打扫的实验室。接着,同学们开始热火朝天地打扫起来。有的擦桌子,有的拖地,有的整理仪器,有的清洗仪器……同学们做的不亦乐乎。

一场打扫过后,同学们似乎露出了些疲惫,但热情依然高涨。实验室也随着打扫变得更加干净、整洁。

在打扫的同时,同学们也不忘参观各种实验仪器,因为我们打扫的是生物实验室,我们学的专业是生物工程。同学们抓住这个学习的机会,在不损坏仪器的前提下了解各种先进的设备。在劳动的同时又能学习知识,不亦乐乎。

同学们团结合作,分工明确。若有先打扫完的会主动帮其他同学打扫,在相互帮助下,实验室的气氛变得更加和谐。

“我以评建为荣,我为评估作贡献”,同学们都抱着这样的想法参加此次活动。通过此活使我们更加体会到评建的重要性。加强了同学们集体荣誉感,让简单的一次打扫变得更有意义。

第二篇:义务劳动实践心得总结

劳动实践活动,能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多动脑多动手,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不怕困难,敢于尝试的精神。同时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让孩子们爱劳动,爱生活。这样的活动孩子很喜欢,希望学校以后多组织,让孩子们在劳动中尽情发挥聪明才智,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用他们灵巧的双手创造自己的作品!

学生体会:

今天是我们五年级同学去劳动基地参加劳动实践活动的日子,我们一大早就来到学校,激动地等待出发。

在车上,我们还都很兴奋,这可是我们期盼已久的呀!

一到劳动实践基地,我们立刻开始今天的实践任务---制作“东方号”集装箱船。老师先介绍了一些船的发展史和模型的工作原理,然后开始教我们做集装箱船。制作过程一共分六个步骤:一、电动部分的组装;二、船架的组装;三、甲板的安装;四、上层建筑的安装;

五、集装箱的拼接、六、贴粘贴、整合。我前三步很快就完成了,但到第四步上层建筑的安装时,有几个小零件需要用胶粘在一起,我怕粘到手,心里不由得有点紧张。可是越紧张就越粘不好!后来看到同学们都要粘好了,我鼓起勇气,小心翼翼地去粘,终于小零件们粘接一起了-----小房子完成了!再把集装箱拼接在一起,把贴纸贴在船上,我的“东方号”集装箱船终于大功告成了!看着实践手册上鲜艳的“优秀”两个字,我心里美滋滋的,像吃了蜜一样甜!我要把我的“大作”

拿回家,好好向爸爸妈妈展示一下!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不仅使我增长了有关集装箱船的知识,更让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多动脑筋,敢于尝试和大胆实践,有耐心,认真去做,就会“战无不胜”!

第三篇: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总结

实践,对于我们大学生的成长来说,是一件很有帮助的事情。尤其是对于我们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更是需要去把握的一件事情。这一年大学的沉淀,逐渐让我明白,一个人的进步绝大部分是依靠于实践的,只有我们真正亲身去体会了,去感受了,我们才会明白,理论的基础是实践,我们的生活也是在实践当中形成的。

这次暑假我父母通过介绍,让我去了一家超市做收银员,一开始我觉得收银员这样的工作没有什么好做的,看起来很简单,没有太多实践的意义。但后来父母一直坚持,希望我去历练历练,我才勉强答应了这一件事情。第一天去接受培训的时候,我是没有太多激情的,当时自己也没有想明白该怎么去做,所以对一切都有些迷茫,好在认识了一个新朋友,有个伴,不然我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坚持下去了。

进入培训之后,我才发现原来作为前台的一名收银,是这么一件重要的工作。的确,收银是和金钱打交道的工作,在一些细节方面都是要多加去注意的。也是通过这一次培训,让我对收银这份工作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收银这份工作并不是我们平时看上去那样,只要扫扫商品,收收钱,其实更多的是我们看不到的一个部分。比如说对待工作的一个态度,必须是要严谨的。

这次在收银工作当中我也遇到过用假钞的。在这件事情上我是吃过亏的,所以我特别的在意这一点,我也在培训当中认真的学习了如何识别假钞,在工作中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能够非常从容的去面对,并且处理好这个问题。第一次处理的时候,我还是有点慌张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领导过来帮助了我,我也从中学习到了一些技巧。有些人其实就是欺负你年纪轻,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在这份收银工作上,你必须把自己当做一个进入社会的人看待,也要勇于去挑战任何一项磨难,不要怕事,为自己建立起自信,积极勇敢的面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

这次实践教会了我很多在学校没有学习到的知识,首先就是在思想上,我变得更加的严谨认真了。不管对于工作还是学习,都会尽量保持一个严谨的态度。其次就是保持一个清醒的状态,调整好自己的作息,保持充沛的精力,给自己一个好的状态去工作和学习,这是我需要去培养和学习的一个方面。

第四篇: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总结

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中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近三个月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我在实践中得到许多的感悟!

社会在向前发展,时代也在不断进步,各行各业的人们都以新的形象展现在新的时代。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同样也要与时俱进,要以新的形象去面对新的时代,以新的特点去适应新的时代,这对每个中学生是十分重要的。我认为中学生应具备这样的新形象:敢于创新,重于实践,还要学会为人民服务。创新对一个国家来说显得极其重要。创新惯穿于人类发展的任何时期、任何角落,它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社会发展的枢纽、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加速了社会的进步,丰富了社会的财富。一个国家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创新就要被陶汰,就要被消灭。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在新时代中,各行各业都在飞速发展,如果没有创新精神,是难以适映现代社会的。所以说,勇于创新是中学生应具备的新形象。除了创新,实践也很重要。有了新方法,不去实践,也只是夸夸其谈,毫无实际意义。学校之所以重视我们中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就是想让我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将新的创意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有利于我们良好素质的培养,同时,我们创新能力也得到更好的发挥。而且,我们能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知识,只有你亲自做了,体验了,才会有新的感受,“绝知此事要躬行”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重于实践也是中学生应具备的新形象。

创新和实践,我认为它们最根本在于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中学生必须做到的。一个不热爱国家和人民的人,又怎能谈得上具备新时代的新形象呢?如果不为人民服务,他心中只有自我,是难以有所作为的。有些中学生认为要为人民服务就得大有作为,其实不然,只要能补一块砖,添一片瓦,都是可以的。所以说,为人民服务是中学生应具备的新形象。在新的时代里,我们中学生要具有新的形象。我坚信,只要我们具备敢于创新、重于实践、乐于为人民服务的新形象。我们中学生是能够与时俱进的!

第五篇:义务劳动实践心得总结

劳动是什么?很多人并不能真正了解,他们都认为劳动是苦的,是累的。其实这只是“劳动”一词的障眼法,劳动是甜的是快乐的,只是亲身才能体会。每一次我帮妈妈打扫卫生,擦玻璃,扫地,都把我和妈妈累得满头大汗。可是,我和妈妈的脸上却挂着灿烂的笑容。这是因为我和妈妈都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劳动的乐趣无穷无尽,比如说你可以体会到用自己的双手劳动而创造出一个个成功,这种乐趣,这种喜悦,就像在蓬勃生机的春天辛勤的劳动,在满地金黄的秋天得收获那样无法语言来形容的感觉。

劳动的乐趣无穷无尽,比如说你劳动为人做出了贡献,心情就像春天开放的花儿一样灿烂。当你用劳动做好一件事受到了别人的赞赏。心里一定比蜜还甜。这时你就能体会到劳动的乐趣。

劳动像一块甜甜的豆沙糕,让你体会到乐趣。

劳动像一个苦果,让你感受到疲劳。

有喜有忧,有苦有甜,真是百般滋味在心头。

劳动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假如说地球创造了人类,那么劳动将是人类创造新地球的武器。

中华延绵五千年,有许多是教我们要劳动:劳动创造了一切。勤劳的人再穷,也会有富裕的一天。懒惰的人再富,也会有贫穷的一天。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字样,应该永远牢记我们心中。劳动是体现一个人有修养有道德有文化,有内涵的最明显的标志。是呀,老舍先生也曾经说过: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句话真是耐人寻味,即讽刺了不会劳动的人,又体现了劳动的可贵。有一位商人曾说过:辛勤的劳动是发家最关键的本钱。劳动似一把无坚不摧的利剑,只要好好运用就能穿透世上一切坚硬的东西。劳动是最光荣的,不劳动是最可耻的。

勤劳的人被人称赞,懒惰的人被人唾弃。勤劳帮助了自己,懒惰害苦了自己。我们应该靠辛勤地劳动换老收获,而不是靠一步登天做着自己的白日梦。

推荐专题: 体育活动总结 劳动竞赛活动总结 参加义务劳动活动总结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