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基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总结》。
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气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根据市气象局工作部署和县党代会、人代会精神,以气象服务为中心,坚持两个文明并举,紧紧围绕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目标,积极创新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切实提高气象监测、天气预报水平。通过全局上下的不懈努力,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现总结如下:
一、尽责尽职,努力做好气象服务
1、梅汛期服务准备充分,措施落实。
2、高温干旱期人工增雨效果明显。
今年高温时间长,其中大于等于xx℃高温酷热天气达到了xx天,创历史新高。随着高温干旱的逐步加剧,我们共向县委、县府书面发布了xx期重要气温信息,及时分析前期气候,预测未来天气,当好领导决策的气象参谋。同时,密切关注和关心全县旱情发展趋势,积极行动起来,为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组织预报、测报人员密切监视天气变化,抓住有利于实施增雨作业的天气,及时向上级报告,共争取实施人工增雨xx次,对缓解我县的旱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预报服务准确及时。
春节、五一、国庆等节日天气预报准确,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县第xx届党代会召开,为配合会议筹备组的工作安排,我们精心组织业务人员,认真分析天气系统的变化,及时准确地发布了党代会期间的天气预报。在人大、政协会议期间,我们都积极主动地开展了准确优质的气象服务,受到有关领导的肯定。
二、内容创新,公众气象和专业气象服务广受好评
1、电视气象服务贴近生活。
投资xx多万元,更新制作设备,招聘播音员,改版气象节目,增加天气分析、生产、生活、健康提示、地质灾害、后天天气、雨量实况等特色内容,观众反响良好。
2、公众气象服务内容丰富。
在开展3―5天逐日滚动预报,旬、月、汛期等中长期预报,人体舒适度、紫外线、中暑、着衣等指数预报,森林火险等级、旅游景点、降雨概率、百叶箱外阳光直射及水泥路面气温等特色预报的同时,今年我们协同国土、水利、民政等部门一起对地质灾害和防汛防旱重要地点进行了检查,率先推出了xx地质灾害预报预警xx,开展了气象条件诱发地质灾害可能性的等级预报,在电视气象上播出。全年共制作发布了各类公众气象预报xx余份。
3、专业气象服务特色明显。
自动气象站业务规章制度
一、岗位职责
(一)测报组长职责
⒈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遵守国家政纪法纪。负责对全组人员进行职业责任、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组织和领导全组人员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测报任务。
⒉团结全组人员,合理组织分工和安排班次,充分调动全组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⒊督促检查全组人员严格执行自动气象站观测规范及各项规章制度。
⒋组织业务学习和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全组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⒌负责考核测报业务质量和测报人员的工作。
⒍保护好观测环境和场地,组织好仪器设备的安装和维护。
⒎负责台站档案和气象测报业务技术档案的填写和核实。
⒏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坚持参加测报值班(一般不少于全组值班平均数的三分之二),遇重要任务或复杂天气时要做好组织、指导工作。
(二)观测员职责
⒈严格执行自动气象站观测规范和各项技术规定,及时准确地完成本班各项任务,按时取准取全第一性气象资料并按规定提供气象情报,做好气象情报服务工作。
⒉服从领导,积极完成分配的各项任务。
⒊关心集体,团结协作,作风正派,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
⒋努力学习政治、文化和专业知识,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气象观测员。
(三)仪器维修保管员职责
⒈建立器材出入库登记制度,帐物清楚。
⒉保管好器材,防止丢失、质变和浪费。
⒊负责仪器的维护保养,发现故障及时排除,做到小修不出站。保证使用仪器合格,运转正常。
⒋负责按时撤换和送检仪器,不使用超检仪器。
⒌对备份仪器定期检查,使之处于良好状态。
⒍当仪器维修保管员工作变动时,全部仪器设备要当面移交清楚,双方签字,以示负责。
二、工作制度
(一)值班制度
⒈严格执行自动气象站规范和各项技术规定,及时准确完成本班各项任务。
⒉值班时严守岗位,不擅离职守,集中精力监视天气变化,不做与值班无关的事;不私自代班、调班;保持值班室整洁、肃静,不让无关人员进入值班室、观测场。
3.按规定巡视仪器。每正点前检查采集器、主机的运行状况;遇有疑难问题及时报告,采取措施。对于配备辐射传感器的气象站,每天巡视时要检查辐射仪器的水平、方位、纬度、线路联结等安置状况,清除传感器玻璃罩或薄膜上的灰尘等附着物。辐射观测传感器出现问题要及时换用备份仪器,或用毫伏表进行人工观测、计算,不得缺测,保证记录完整。
4.配备辐射传感器的气象站遇有大风沙、降水等影响记录准确的天气现象,应及时采取措施保护仪器;遇有雾、露、霜、雨、雪、风沙、浮尘等附着仪器,应及时予以清除。
5.注意云、能、天的变化;进行人工观测时必须携带观测簿,观测一项,记录一项,不得追记。严禁伪造、涂改,防止缺、漏、早、迟测和缺、漏报等现象发生。人工观测记录字迹要工整、清楚,严禁字上改字和用橡皮擦、小刀刮。
6.认真校对上一班的全部观测记录、数据和气象电报编码,认真填写值班日记。
7.每天必须定点对时,保证时钟走时误差在允许的范围之内,且采集器与数据处理微机的时钟一致。
8.严禁在数据处理微机上进行非业务操作。
9.注意观测和积累本地天气变化的一些特征现象,为做好天气预报提供线索。
(二)交接班制度
⒈值班员要为下一班工作创造条件,提前做好交班准备;接班员在班前要注意休息,严禁酗酒,认真做好值班前的一切准备工作,按时到达值班室。
⒉交接班必须严肃认真,当面做好四交接:
现用的仪器、设备、工具;
值班用规范、技术规定、表簿等;
本班的天气变化及其特点;
下一班要继续完成的工作和其它注意事项。
⒊交接过程中发生的天气(如有危险天气需编发)和临时任务(指交接班完毕,双方签字以前需要处理的事项,如自动气象站故障等),由交班员处理,接班员主动协助。
⒋接班员未到,值班员不得离开岗位和中断工作。
⒌交接完毕,双方签名,以示负责。
(三)场地、仪器设备维护制度
⒈严格执行《各类气象探测环境的技术规定(试行)》,保护好观测环境。
⒉经常检查百叶箱、风向杆、围栏是否牢固并保持洁白,一般1~3年油漆一次,大风和降雨(雪)等天气之后要及时检查、清洁仪器。
⒊严格执行仪器的操作规程,保证仪器状态良好、运转正常。现用仪器发生故障应及时查明原因,不能排除的立即更换,并在1小时之内报告上级维修部门,严禁私自拆卸自动气象站主要部件。超检仪器应及时撤换。
⒋仪器损坏要及时查明原因,填写“损坏仪器情况报告表”,报告上级业务和装备主管部门。
⒌保持观测场内整洁,浅草平铺,草高超过二十厘米时,应及时剪割;地温场要保持裸地及土质疏松,雨后及时耙松;观测场四周在规定距离内不能种高杆作物,在围栏上不得爬蔓生植物和晾晒衣物等;沙漠地区要及时清除围栏周围的堆沙。
⒍现用仪器设备由白班每天小清洁一次,每月按自动气象站规范规定全面检查清洁一次。配备辐射传感器的气象站,每天清扫一次辐射传感器感应部分外部(遇到恶劣天气时应增加维护次数),由组(站)长组织每月全面检查、维护仪器一次。定时、及时更换干燥剂、薄膜罩等。
⒎安装、维护仪器一定要严密组织,保证安全。⒏数据处理微机要专机专用,并按规定操作维护。
(四)报表编制和报送制度
⒈有关原始记录及月报表、数据磁盘应妥善保管、归档,不得毁坏、丢失。
⒉台站应在按规定时间形成月报表文件,经预审后按规定的方式于次月10日前报出。
⒊台站应形成年报表文件,经预审后按规定的方式于次年1 月20日前报出。
(五)业务学习制度
⒈业务学习采取集体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学习时间每周不少于4小时。
⒉学习内容要密切联系业务工作。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达到“四懂得”、“一熟记”、“一熟练”,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
懂得自动气象站的基本工作原理、操作、维护和日常维修方法,能正确安装、操作和一般维修。
懂得各种云的定义、生成原理和大气变化的关系,能够正确地识别云状,判别云码。
懂得各种天气现象的成因与特点,能够准确判断出现的天气现象。
懂得各种要素计算公式,订正图表的制作原理和方法,能够熟练运用。
熟记各种气象电码型式和编报规定,能够在自动气象站不能工作时迅速正确地人工编报。
熟练操作微机。
⒊坚持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实际业务工作能力。
⒋业务学习要定期考核,并作为对测报人员考核的内容之一(具体考核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制定)。
(六)检查制度
⒈台站应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综合评定办法》以及自动气象站的技术规定每年进行一次自检。
⒉台站自检由站领导主持,自检情况记入台站档案的记事栏内,并报上级业务管理部门。
⒊自检中发现的问题要积极采取措施改进,并将改进情况报上级业务管理部门。
(七)报告制度
⒈每年定期向上级业务管理部门上报全年测报工作总结、安排。
⒉每月的测报质量考核月报表应按时上报业务管理部门。
⒊台站档案变动情况表(格式另发),于次年1月31 日前填写一式三份,报上级业务管理部门。
⒋不定期专题报告
⑴典型经验,先进事迹,好人好事。
⑵发明创造、技术革新成果。
⑶台站发生重大问题。如伪造涂改记录、损坏自动气象站器、丢损原始记录资料、缺测、缺报,安全事故以及场地、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等。
人工影响天气试题
一、填空题(40分)
1、《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共计 22条。
2、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作业地的 气象
主管机构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提前公告,并通知当地公安机关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3、运输、存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使用的高射炮、火箭发射装置、炮弹、火箭弹,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武器装备、爆炸物品管理的法律、法规。
4、火箭发射控制器的检测电路与升压电路相互(独立),检测电路用于检测火箭外线路(电阻),升压电路只在发射状态下用于控制火箭的(发射)。
5、在非作业期间,人雨弹、火箭弹应当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统一组织清点回收,由军队、当地人民武装部协助存储,作业站点禁止存放。
6.火箭发射架的导轨起(定向)作用,可以调节其(方位)和(仰角),要求在使用和移运中不(变形)。
7.火箭弹的4个主要组成部分为(发动机)、(尾翼)、(播撒装置)、(伞航)或(自毁装置)。
8、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使用的火箭发射装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组织年检;年检不合格的,应当立即进行检修,经检修仍达不到规定的技术标准和要求的,予以(报废)。
9、、经批准的作业站点,必须调查和掌握火箭射程范围内的城镇、厂矿企业、村庄等人口稠密区的分布情况,绘制安全射界图。作业时,火箭的(发射方向)和(角度)应避开上述地点,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10、作业指挥人员和作业人员应遵守作业规程和业务规范,按照作业装备的(使用方法)和(程序)进行操作、排除故障,禁止违规操作。
11、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和违法、违规事件时,必须及时(逐级上报),不得(隐瞒不报、谎报和拖延不报)。
12、作业时,严禁超时作业。在申请的作业时间内未完成作业,应(立即停止);需继续作业的,重新申请(作业时间),批准后方可继续作业。
13、作业时,发射方向应在(射击方位坐标图)界定的范围内,严禁向城镇、人口稠密区、油库、重要电力设施等方向射击。
14、公告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布告)等方式,广泛宣传公告内容,使作业区人民群众了解作业时的注意事项,最大程度地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15.《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规定》第四条规定,对于已取得上岗证的作业人员,每年应在作业期前(培训)、(考核)和(上岗证)注册,未通过(考核)的,取消其上岗证。
二、单项选择题(25分)
1、作业点设置应离居民点500以上
(A)300米;(B)500米;(C)1000米;(D)2000米。
2、火箭弹移运时要求有包装,应使火箭弹的轴向与运行方向(垂直)。
3、(A)平行;(B)垂直;(C)倾斜;(D)任何取向均可。
3.《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规定》第十八条规定,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制定人工影
响天气作业安全事故处理预案。发生(C)时,必须及时逐级上报,不得隐瞒不报、谎报和拖延不报。
(A)哑弹;(B)申请不下空域;(C)重大安全事故和违法、违规事件;(D)降水停止。
4.进行火箭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时,一般火箭发射架的仰角应选择在以下哪个范围?A
(A)45°~65°范围;(B)45°~80°范围;(C)30°~65°范围;(D)﹥45°范围。
三、简答题(20分)
1.当前,我国的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法规主要包括哪些?
答: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国家、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关于人工影响天气的规范性文件和规章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人工影响天气有关各项规章、制度、业务流程等。
2.《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规定》第四条规定,作业人员的培训内容应包括哪些?
答;主要包括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作业业务规范,作业装备、仪器操作技能和安全注意事项;基本气象知识。
四、论述题(15分)
请论述地面增雨外场作业实施流程
答:
1、指挥中心下达准备作业指令;
2、作业人员根椐指令到达作业地点;
3、调整发射装置;
4、装火箭弹;
5、作业人员向指挥中心报告准备情况;
6、申请空域;
7、指挥中心下达作业指令;
8、发射火箭弹;
9、作业人员向指挥中心报告作业情况;
10、根椐指令撤出作业地点。
五、问答题(共20分,每题5分)1.致冷剂的成核机制是什么?
2.如何严格执行规定,安全、高效地组织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AgI常用的三种制备方法各具什么特点,请分别说明。AgI 制备的三种方法:
①溶液燃烧法:把AgI溶于已加增溶剂的丙酮溶液中,经搅匀完全溶化后,喷射至火焰中燃烧。溶液燃烧法主要用于飞机撒播,也可用于地形云人工增雨或山区人工防雹作业,在山坡高处设置地面燃烧炉。
②焰剂燃烧法:为固体燃料发生器,可用于飞机发射或下投,也有火箭焰弹和高炮焰弹。常用碘酸银做试剂,当其分解微AgI时,有多余的氧气释放,能组织AgI的分解,也可添加富含碘的试剂,以抑制AgI的分解作用。
③爆炸法:讲AgI粉末与TNT炸药或红磷、氯酸钾混合物充填于火箭或炮弹头部、用引信发射至云内爆炸。
上述3种制备法各有特点:溶液燃烧法燃烧慢,单炉发生率小,但成核率高;爆炸法瞬间爆炸高温分散,单位时间输出率大,但成核率低,焰剂燃烧法成核率居中。
20.涂有水溶性颜料的滤纸色斑法的原理和方法:是一种地面低速碰撞印痕取样器。在滤纸上涂上敏感显示剂,通过图像分析系统分辨色斑的对比度进行正确的测量和计算,通过微机直接给出谱分布。由地面雨滴谱可计算空中雨滴谱和空中含水量。
1、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轨道:包括人工增雨抗旱、河流和水库增水、增雪、防雹减灾、机场和公路消雾、森林防火服务、重大活动保障等。
2、人工影响天气定义:为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一定的有利时机和条件下,通过人工催化等技术手段,对局部区域内大气中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人工影响, 使其发生某种变化,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目的的活动, 从而达到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目的的一种科技措施。
7、滴谱:又称滴径谱,指云,降水粒子个数按其尺度的分布。分为核谱、云滴谱、雨滴谱和冰晶谱、雪晶谱和雹谱,可用表、图、公式来表示。
8、人工增雨作业的潜势条件:大尺度背景+中尺度条件(云和降水处于发展或持续阶段;云层较厚,有持续上升运动;云底较低,有过冷水;冰晶数浓度偏低)
11、人工增雨作业的直接条件:云的宏观结构信息和云的微观结构信息(针对以云为主要对象的人工增雨的各种信息的获取是人影业务发展的瓶颈之一)
18、人工防雹的原理
1)向雹胚形成区播撒人工冰核,通过核化和凝华碰冻,迅速形成毫米尺度的人工雹胚。目的即为:增加雹胚,争食水分。
2)向雹胚形成区播撒巨核盐,形成大云滴,以减小含水量。
3)在云内同时引发动力干扰,发动下沉气流使雹云提前解体,或破坏冰雹增长区的动态平衡流场。
23、在催化剂运载工具中的最佳选择 飞机、地面燃烧炉、火箭、高炮
飞机:特点:直接云中播撒最佳选择,机动性强,播撒均匀,覆盖范围广。火箭、高炮:特点:目标准,播撒集中,冰核数浓度高;适合对流云人工增雨和防雹地面AgI丙酮溶液燃烧炉:特点:经济、方便、不受空域限制适合山区地形云增雨和防雹
24、人工抑制闪电:
(1)在云内播撒人工冰核,加强云内冰晶化过程,以削弱起电机制功率;(2)在云内播撒金属箔针,增加电晕放电,从而降低电位梯度;(3)进行人工引发雷电作业;(4)在雷暴云内阻止产生闪击。
25、云的生成过程:由于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所以当空气团作垂直上升运动,会因绝热膨胀而降低温度。如果空气团内包含足够量的水汽,虽然开始时没有达到饱和,但只要能维持足够长的上升运动,由于绝热膨胀而降温,最终达到饱和而生成云。
26、空气团的上升运动据其起因可分为如下四种: 湍流、对流、地形抬升和缓慢大范围的辐合抬升。
27、膨胀降温、辐射冷却及增加水汽可加速形成云雾。
28、控制积云发展的因子:控制积云发展的因子除了大气层结的稳定度和水汽等基本条件以及启动积云发展的抬升条件外,还有两个因子:积云内外的空气混合,环境风的垂直切变。
第一章人工影响天气简介
1概述
人工影响天气是指在一定的有利时机和条件下,通过人工催化等技术手段,对局部区域内大气中的物理过程施加影响,使其发生某种变化,从而达到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的一种科技措施。目前,人工影响天气主要是指人工增雨和人工消雹,当然也可以扩展到人工消雨、消雾、防霜、人工引雷等方面。
瑞典科学家贝吉龙等1933 年提出,在大部分形成降水的混合云中,降水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云中是否有足够数量的冰晶,能否通过冰水转化过程形成大水滴。到1946 年,美国科学家雪佛尔和冯纳格相继提出,可以在冷云中通过播撒干冰或碘化银的方法,适当增加云中的冰晶数量,促使降水的形成。这些研究指出了人工增雨的基本科学原理,开创了人工增雨作业的历史。有关人工消雹的研究工作也于20 世纪50 和60 年代达到了高潮,其理论依据是前苏联科学家苏拉克维奇提出的所谓“过量播撒”理论。该理论认为,冰雹一般是在冰雹云中一个范围不很大的冰雹累积带中由初始冰雹胚胎碰并周围的水滴或冰晶而增长形成的。如果在这一冰雹累积带中增加大量的冰雹胚胎,造成这些冰雹胚胎争食该区域中有限的水滴或冰晶资源,就能有效抑制大冰雹的生长,从而达到减轻冰雹灾害的目的。2人工增雨防雹的基本原理
自然降水的产生,不仅需要一定的宏观天气条件,还需要满足云中的微物理条件,比如:0℃以上的暖云中要有大水滴;0℃以下的冷云中要有冰晶,没有这个条件,天气形势再好,云层条件再好,也不会下雨。然而,在自然的情况下,这种微物理条件有时就不具备;有时虽然具备但又不够充分。前者根本不会产生降水;后者则降雨很少。此时,如果人工向云中播撒人工冰核或吸湿性颗粒,使云中产生凝结、凝华的冰水转化过程或促使形成许多大云滴,再借助水滴的自然碰并过程,就能使降雨产生或使雨量过大。人工增雨分冷云催化和暖云催化,我国基本上多数地方是冷云催化(含混合云),华南极少部分云属于暖云催化。所谓冷云,就是云中温度在零度以下,混合云就是云中上部温度在零度以下;暖云就是云中温度高于零度。地面摄氏零度的水是要结冰的,高空摄氏零下十几度依然有液态水,这就是过冷水。过冷水遇到凝结核或附着物会瞬间成冰,尤其是在摄氏零下7到零下11度之间,过冷水极易快速结冰。在过冷云中启动降水产生的因子是水向冰转化的冰晶效应,冰晶效应迅速地使冰粒子长成可以发生重力碰并的大小,而成为降水粒子。据高空探测得知,自然云中自然凝结核很少,形不成冰晶直至长成雨滴。因此,在过冷云中如果因为缺乏冰晶或冰晶甚少而不能降水或降水强度甚弱的话,可以通过人工向云中播撒催化剂,如碘化银、干冰、液氮等,增加云内冰晶浓度以引发云层降水或增大其降水强度,这就是冷云催化原理。要促使暖云增加降水,可以在云中播撒直径略大于0.04毫米的水滴,使它们同云滴碰并,长成雨滴而降落到地面。此法效率很低,每克水大约只能形成几百万个雨滴胚胎。如果播撒大小适当的吸湿性盐粒,也能促成雨滴的生成,且效率比播撒水滴高,每克食盐大约能形成几千万个雨滴胚胎,再通过碰并过程形成雨滴。目前,暖云催化主要是向云中播入一定大小的吸湿性颗粒,如食盐、氯化钙等,造成云滴谱的变化,促进碰并过程的发生,从而引发暖云降水或增大其降水强度。
人工防雹就是采用人为的办法对一个地区上空可能产生冰雹的云层施加影响,使云中的冰雹胚胎不能发展成冰雹,或者使小冰粒在变成大冰雹之前就降落到地面。由于产生冰雹的主要条件是云中要有上下强烈运动的气流,并且蕴涵大量水分,只有这样,云中小的冰雹胚胎才有发展成冰雹的足够水分供应,才有机会捕捉云中水分使自身不断增大。因此,人工防雹的原理是设法减少
或切断给小雹胚的水分供应,一般需要向云中播撒足够量的催化剂,以产生大量冰晶,迅速形成更多的水滴或冰粒,造成同雹胚竞争水分的优势,从而抑制雹块的增长。观测结果表明,冰雹云的中上部存在着过冷水含量很大的累积带,为冰雹生长区。在累积带之上气流升速较小,温度又低,很容易产生雹胚,它们靠碰撞过冷水滴而长大。在强烈上升气流作用下,雹胚多次往返于液态水累积区,增大并生长成冰雹。人工通过“三七”高炮或火箭发射把装有碘化银的防雹弹发射到云中,增加冰雹胚胎,去争食有限的水分,抑制冰雹的生长或雹灾的形成。另外,由于人雨弹在云中爆炸,可以产生两种效应。一是爆炸后产生的冲击波产生震动效应,可以直接影响或干扰云中有组织的上升气流,进而阻止冰雹云的继续增长,同时也可使冰雹受到强烈震动后变软。二是爆炸使过冷水滴冰晶化,因而减少了云层中过冷却液态水的存在,起到抑制冰雹的生长或限制大冰雹形成的作用。
3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条件与时机
我们知道,要想通过人工增雨的方式增加降水,必须有云,有云才能有雨,但不是所有的云都有降水潜力,只有那些有降水潜力和开发利用可能的云才可催化致雨,天高云淡是无法达到增雨目的的。一般说来,在降水性天气系统背景下,处于发展阶段的积雨云、浓积云,回波顶高处在-5℃ —-20℃之间,强度大于25dbZ,云层厚度在3公里以上,水汽含量为3克/立方米以上,适合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在抗旱期间,云回波顶高在-5℃以上,强度大于25dbZ,处于发展阶段,出现雨幡或降水时,也可对大范围系统降水性层状云作业。降水过程过境后,处于减弱衰亡的对流云;一般性层状云等类均不利于增雨作业。
降雹是在强烈发展的由积雨云组成的雹暴系统中产生的强对流天气现象,是一种离散性较强的局部灾害性天气。造成这种天气的系
统与天气尺度的系统相比,水平尺度范围小,生命周期短,通常称为强对流中小尺度系统。中小尺度雹暴的产生与发展,是在一定的大尺度天气形势下发生发展的。这些大尺度天气形势,除存在有利于雹暴发生、发展的大气物理条件外,也基本上决定了它产生的强度和类别。根据多年来玉溪市降雹天气系统的统计分析,玉溪产生冰雹天气的天气形势主要有两高辐合型、低压环流型、副高南侧偏东气流型,其中副高南侧偏东气流型为主要形势,这些均可作为作业天气条件的选择依据。防雹作业时机的确定要依据实时雷达监测结果,结合其它可用的实时资料如实时天气图、云图、闪电监测结果、数值模拟结果等综合分析后做出选择。一般选择云体“跃增”阶段作业,应用雷达对云体回波连续跟踪,当发现雷达回波顶高、液态含水量等值跃增的情况时,作业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当处于发展阶段的雹云移到作业范围内时,就应开展作业,宜早不宜迟,当大冰雹还未完全形成时,播撒一定量的催化剂就能起到过量播撒争食含水量的作用。4玉溪市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方式
目前我国人工增雨常用的方式有三种:一是以高炮和火箭为主的地面作业;二是以在地面布置AgI燃烧炉为手段;三是飞机催化作业。在固定目标区(如为水库增水)作业,特别是对飞机飞行安全有威胁的强大对流云进行的催化作业,宜选择以高炮和火箭为主的地面作业方式。在经常有地形云发展、交通不便的山区,宜选择在地面布置AgI燃烧炉为手段。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催化剂主要依靠山区向阳坡在一定时段常有的上升气流输送入云实现增雨,不需要申请空域,具有很大的时空灵活性。由于燃烧炉需要依托上升气流,因此,要有合适的地形,才能有足够的上升气流,才能使碘化银烟剂正好抵达需要的高度和方位。其明显的缺点是难以确定催化剂入云的剂量。飞机催化作业的面比较宽,可以根据不同的云层条件和需要,选用暖云催化剂及其播撒装置,选用制冷剂及其播撒装置(如干冰、液氮),也可挂
载Agl燃烧炉、挂载飞机焰弹发射系统。还可装载探测仪器进行云微结构的观测和催化前后云宏、微观状态变化的追踪监测。不过不是所有的云都可以用来“播雨”的,一般说来低云族中的雨层云和层积云,或中云族中的高层云较为适宜;少云或者晴空条件下,就不能进行飞机人工增雨。飞机人工增雨作业高度一般在5000到6000米的高空,这样能增加15%至20%的降雨量。一架飞机可一次作业3小时,每天能作业7至8小时,飞机实施人工增雨投入大,作业效益高。这三种方式各具特点,适宜性各有不同,我省人工增雨采用地面作业方式,发射装备主要以火箭为主。由于高炮和火箭对强对流云体作业比较适宜,目前我国人工防雹采用的是以高炮和火箭为主的地面作业方式。在我市,采用的发射装备有WR型火箭、BL型火箭、JFJ型火箭和三七高炮。
人工影响天气摘要
人工影响天气是用人为手段使天气现象朝着人们预定的方向转化,如人工降水、人工降雹、人工消云、人工消雾、人工削弱台风、人工抑制雷电、入工防霜冻等。
概述
人工影响天气()用人为手段使天气现象朝着人们预定的方向转化,如人工降水、人工降雹、人工消云、人工消雾、人工削弱台风、人工抑制雷电、入工防霜冻等。人类活动无意识地使天气发生变化,如都市对天气的作用等,不属于人工影响天气,而称为人类对大气的无意识影响。人工影响天气主要是利用云(雾)的微物理不稳定性。例如在温度低于0℃的冷云中往往存在着大量未冻结的水滴,播撒成冰催化剂可使它们转化为冰晶以促进水滴的形成,释放的潜热会改变云的热力、动力结构,在不同场合下可以促进降水、减少冰雹、消云(雾)或者减小台风风力;在暖云(雾)中播撒大小适当的盐粉可以促进雨滴的生成,在不同场合下可以促进降雨或者消云(雾)。从自然变化中把播云造成的变化区分开来是很困难的,因此人们对于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的效果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估价。
总之,除人工消除过冷雾的技术比较成熟,已在一些重要机场投入使用外,总的说来,人工影响天气尚处于试验研究阶段。
简史
从避雷针开始,到往云层里播撒食盐、干冰和碘化银,影响天气的尝试,几乎可以说古已有之。首次有科学根据的人工增雨建议是气象经典著作《风暴原理》(1841)的作者美国埃斯皮(Espy,1839)提出的,他认为在潮湿的空气中可用烈火产生上升气流来造云致雨。但是,真正的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活动,应该始于1946年的美国。那一年11月13日,谢弗(Schaefer)和冯内古特(Vonnegut)实施了人类首次在云中撒播干冰,5分钟后几乎整个云都转化成雪粒并形成雪幡,这次成功的试验开创了人工影响天气的新时代。
1、从避雷针开始
人类最早影响天气的科学尝试,也许应该追溯到避雷针。避雷针一般认为是富兰克林在1749年发明。实际上首次有科学根据的人工影响天气建议是美国气象学者伊斯派于1839年提出的,他认为在潮湿的空气中可用烈火产生上升气流来造云致雨。
2、不成功的尝试
使用炮击消除冰雹的做法到最近30年才普遍使用,但是最早的尝试是在1896年,一位意大利市长斯汀格使用一个2米高的大炮产生冲击波来消除冰雹,在实验的2年之内没有雹灾发生。1918年,法国科学家把装满液化气体的炮弹发射到空中。1921年和1924年,美国科学家两次用飞机向云层播撒带电沙粒,试图促使云层碰撞而降雨。这些实验基本上都失败了。
3、朗缪尔-沙弗尔实验
历史上首次成功的人造雨雪发生在1946年11月13日,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聘请的化学家艾尔文?朗缪尔设计实验,他的助手文森特?沙弗尔驾驶飞机,在马萨诸塞州格雷洛克山上空把2.7千克干冰倒在云层中,引发了一场暴风雪。
4、中国的第一次
中国最早做的人工降雨是在1958年,吉林省这年夏季遭受到60年未遇的大旱。这次作业用的是食盐,由空军二航校的飞行员周正驾驶一架杜-2型轰炸机,在云层播撒了将近200千克。杜-2型轰炸机是当时解放军的主力机型,这次行动也是一次准军事行动。
5、引导天雷
最早的人工引雷实验应该是法国人做的。但纽曼等人利用火箭拖导线技术,于1960年在美国最早实现了真正实用意义上的人工引雷。20世纪70年代,研究者们发现用红外或紫外激光也能实现引雷。
6、阻止飓风
20世纪60年代美国军方秘密启动了“风暴狂人”项目,试图在大西洋上使用人工降雨技术来改变飓风的生成规律。这个计划只对少数的飓风进行了测试,因为资料还未解密,至今也不清楚该项目是否成功。
7、被禁止的气象武器
1967-1972年,美国曾进行过“中间人—爱国者行动”,利用飞机播撒干冰的方法人工降雨,延长雨季,用于截断越南的“胡志明小道”。这一行动先后出动2600架次飞机,造成山洪暴发,杀伤巨大。1978年,一项国际条约禁止将人工影响天气用于军事和敌对目的。
8、中国人的应用
1987年5月,大兴安岭特大火灾中发射了降雨弹4700发,据说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火势。20世纪90年代,国外对人工影响天气的兴趣开始减小。2009年2月,中国北方地区发生了38年罕见的干旱,很多地方使用碘化银炮弹促使增加降水,使人工增雨在中国成为新话题。
方法
人工影响天气最主要的方法是播云,即用飞机、火箭或地面发生器等手段向云中播撒碘化银等催化剂,改变云的微结构,使云、雾、降水等天气现象发生改变。
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人员在作业点将火箭发射架定位
按对象的性质不同,播云所用的催化剂也不同,其催化过程可分为两类:
①冷云催化。温度为0~-30°C的云中,往往存在过冷却水滴,若在这种云中播撒碘化银或固体二氧化碳(又称干冰)等成冰催化剂,可以生成大量的人工冰晶。这类催化剂的成冰效率很高,1克催化剂就可生成数量级为1万亿个的冰晶,使1立方公里云体内产生浓度为1个/升的冰晶。在某些云中,人工冰晶通过伯杰龙过程可形成降水,从而达到人工降水的目的。在强对流云中,人工冰晶能长大成冰雹胚胎,同自然冰雹争夺水分,使各个冰雹都不能长成危害严重的大雹块,这样可达到防雹的目的。在过冷云(雾)中,人工冰晶使云(雾)滴蒸发而自身长大下落,又可达到消云(雾)的目的。在冷云催化过程中释放的巨大潜热会改变云的热力、动力过程,着力于这种动力效应的催化称为动力催化。动力催化可使某些对流云的云体发展而增加降水。在台风云系某些部位的动力催化,可能改变台风的环流结构而削弱其最大风力,从而减轻台风造成的灾害。
②暖云催化。在云中播撒直径略大于0.04毫米的水滴,使它们同云滴碰并,长成雨滴而降落到地面。此法效率很低,每克水大约只能形成几百万个雨滴胚胎。如果播撒大小适当的吸湿性盐粒,也能促成雨滴的生成,且效率比播撒水滴高,每克食盐大约能形成几千万个雨滴胚胎,再通过碰并过程形成雨滴,此法可促使暖云增加降水。在暖雾或某些暖云中播撒盐粒使雾滴或云滴蒸发,盐粒吸湿长大下落,也可达到消雾或消云的目的。
播云的手段有三种:
①地面播撒,通过空气运动,带入云中。此法虽然简易,但催化剂从何处入云,能有多少入云,都很难掌握。
②将催化剂装入火箭弹头或高射炮弹内,发射到云中的预定部位。此法虽迅速和直接,但是载量有限。③用飞机将催化剂直接播入云内。此法机动性强,载量也大,但有时受飞行安全的限制。
除播云方法外,用加热空气的方法消雾或防霜冻,也有一定效果。但此法耗费很大,只能用于很小的范,如机场跑道的消雾和果园的防霜冻。此外,用向上喷射的高温气流以促使空中或云中的局部空气产生对流运动,增加局地的水汽凝结和降水;改变地面状态或在空气中播撒碳黑微粒以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改变局地空气的热力结构。这些方法还处于探索阶段。
人工影响天气涉及多种学科和技术。它的理论基础是大气科学,特别是云和降水物理学。它在试验设计和效果检验中,广泛应用数理统计的成果。在播云催化剂的研究过程中,要用到结晶学和表面化学等学科的知识。催化剂在空中和云中的扩散,涉及了大气湍流和小尺度运动。在观测技术方面,涉及气象要素和云中微粒的测量技术、气象雷达(包括多普勒雷达、双波长雷达)技术、微波探测技术、气象卫星测量以及示踪剂测量、超微量化学分析等。在播云技术方面,涉及火箭、炮弹和烟火剂等的设计和制作问题。在数值模拟的进展方面,则依赖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状况。从另一方面说,人工影响天气的开展,也促进了大气科学及有关领域的发展。
在20xx年度,乡本着农村气象服务农业生产,服务农村防灾减灾的宗旨,认真扎实开展工作,为全乡农业生产及为农户创收奠定了基础。通过努力,全乡全年没有发生一起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事故。由于气象信息预报准确,全乡农业生产没有因气象灾害受影响,群众收益逐步提高,气象信息工作得到了全乡广大群众的认可。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健全领导机构:
乡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分管农业的副乡长为副组长,林业、水务、国土为成员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各村相应成立了以村长为组长,各社社长为成员的村级领导小组。
二、成立防灾减灾应急小分队:
乡成立了以书记和乡长分别为组长的`2支应急小分队共计20人,在防汛期间24小时待命。
三、多渠道及时提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
乡气象服务站通过手机短信,山头广播及大小会及时将气象信息发布给全乡群众,为广大农户农业生产提供准确即时的信息,为减少自然灾害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坚持值班值守制度。
在防汛期间,乡村坚持24小时轮流值班,通讯24小时保持畅通,地质灾害易发地段重点时段全天候监测。
五、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减少全乡气象灾害的发生。
在20xx年全乡移民搬迁2户,分别在村,7社。全乡整治山平塘12口,在重点地段安装警示牌5个,标语6幅。
总之,20xx年的农业气象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气象知识的宣传上不到位,在农业技术、农产品销售信息上服务不到位。在今后的工作中,克服困难,不断改进,认真做好来年的气象工作。
推荐专题: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总结 基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