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南农村调查报告(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南农村调查报告(大全)》。
为全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根据乡党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安排和要求,做好学习调研段的调查研究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20字针”,为了解xx村的农村现状,摸清该村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方式和工作思路,确保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我们村两委班子,多次深入我村5个自然村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村地处铜川市东区与东坡矿相邻,铜罕线穿村而过,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农户369户,人口1489人,占地面积16平方公里,有耕地2680亩,其中苹果780亩,蔬菜350亩,党员42人,两委会成员5人,组干部5人,党小组5个,村民沿川道居住,分散复杂,村道长,路面老化,低洼不平,基础较差,属村矿结合部。近年来,由于党的政策好,落实到位,加之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我村在基础设施上有所改善,新建了村两室、村卫生室,实施了移民搬迁,使我村向新农村建设迈进了一步。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央、盛市、区、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xx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当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xx村现有耕地2680亩,人均耕地面积1.8亩,全村主要是以苹果、蔬菜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20xx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3100元。
产业结构情况:xx一、二组以苹果、粮食种植为主;xx三、四组以蔬菜种植为主;xx五组以林木、干杂果,烟草和粮食种植为主。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水、通电视、通电讯。现xx村建设有一所卫生室,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村上建有1个科技文化活动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户120人,65周岁以上老党员生活补贴6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1411人,参合率90%。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村“两委”班子共5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4人,村民委员会委员3人;全村共有党员42人,其中:男性党员39人,女性党员4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3次;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下几方面:一是村组道路多年得不到修缮、巷道没有硬化以及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下雨天仍无法行走,从而影响了民村的生产、生活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的成本;二是水利设施落后,不能满足村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村组建设杂乱无章,比较凌乱,路面硬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小组村还未实现道路硬化等;四是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投入资金不足、投入困难,均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全村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低。全村的田地比较零星、分散,多数是梯田和坡地,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增加了劳动成本,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受到制约和影响,使农业增效、增收困难。劳动力素质低,其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心理,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3、农民收入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当前,全村仍面临着缺乏新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产品市场化程度低,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增收项目不多,农民增收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20xx年,xx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3100元,在高楼河乃至全区村中处于中等水平;农业产业化建设起点较低,除苹果种植具有一定产业化外,蔬菜种植产业化规模还较小,蔬菜土地面积太小,无法建温室大棚,形成蔬菜产业化,还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烟草、干杂果种植才刚刚起步。
4、新农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统一布局。xx村委会在新农村建设上,村“两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够清晰,缺乏统一规划、安排和部署。有的村组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上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够、方法不多;在宣传、发动群众方面也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对如何建设、怎样建设本村的新农村路子不宽。
5、近年来,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部分组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成项目和原有集体资产的日常的管理维护不到位,对这些资产,村组没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维护制度,村民对建成的设施保护意识薄弱,特别是在移民搬迁、乡村道路等农村公共基础设的管理维护上意识淡雹措施不力、制度办法不到位。
四、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新农村建设和各项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宣传党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有关决议、决定和重要举措,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村组会议等进行多渠道宣传,在村内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央“20字方针”和“多予、少娶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突出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加强班子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好的班子带领大家向前发展;村党总支与村委会加强团结,紧密沟通、严密组织,要形成一支有号召力,能干实事,乐于奉献的村“两委”班子,明确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的主力是农民自己,激发广大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是关键。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体村民以集资、投工投劳等方式积极参与各村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三)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逐步落实。村级“两委”班子要认真研究,立足本村实际,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实际的新农建设发展规划,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统筹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生态环境,对于新农村建设,要按照规划稳定有序推进。在项目规划上,近两年xx村委会在项目规划上的重点一是加强乡村公路修缮、养护,保障公路的畅通,争取能列入路面硬化项目;二保障部分村组的生产、生活用水;三对于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乡村道路规划、卫生共厕建设、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设、等建项目要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安排。
(四)抓好农业科技文化的培训、推广。一方面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要积极推广运用各种集约、高效、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如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劳务的开发,全面实施外出打工人员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培育,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搞好规划,保护好耕地。应坚持“围绕增收调整结构”的思路,正确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对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扶持、培育,并发展好现有的优势产业。
湖南农村调查报告
--------------------------------------------------------------------------------
一、担忧:耕作难以为继
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关系到我国亿万人吃饭问题。记者最近深入湖南农村采访调查,在感受近几年接连丰收的喜悦的同时,发现土地流失、种田收益太低、公共水利设施损坏和废弃等,给耕作带来很大的冲击,甚至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粮食生产存在隐忧。 土地流失严重
湖南省汨罗市长乐镇是一个千年古镇,改革开放27年来,该镇规模急剧扩张,几乎是27年前的3倍。长乐镇长新村九组1979年93口人,田地66亩,人均0.72亩,到2006年人口增加到131口,由于征地和宅基地占地,田地减少到52.4亩,人均只有0.4亩地。长新村一组、六组、十组的田地则基本上被征光,人均耕地只剩下一两分。初步估计,整个长新村因征地和宅基地扩建占地减少田地近六百亩,减少一半以上。
土地流失的另一个问题是抛荒。抛荒的原因一个是农民外出打工无人耕作,其次是由于污染或水利设施损坏、废弃而无法耕种。长新村九组有3户人家的田地因无人耕作而长期抛荒。
种田收益太低,农民失去积极性
汨罗市天井乡长岭村八组农民李永康曾经跟记者算过一笔账:一亩田按双季稻计,需化肥157元,农药70元,种子74元,农机水电70元,农膜等杂费30元,总计需付出成本(不含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401元。在风调雨顺不发生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双季稻亩产平均为1600斤,收入为1120元,减去成本,纯收益为719元。按36个工作日计,农民每个工作日创造收益也不足20元。而一个农民外出打工,月工资一般在800元以上。因此,一个农民哪怕种十几二十亩田,也不如出去打工划得来。去年当地稻飞虱虫灾十分严重,长乐镇长新九组傅银霞两亩田打了190多元钱的农药,农药支出上升了40%,从而收益更低。有农民之所以还在种田,用傅银霞的话说“就是为了混点口粮”。
公共水利设施损坏、废弃,农民种田无保证
记者一进入长乐镇采访,当地农民反映最多的就是水利设施的损坏。长乐镇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当地农民种田却不得不抽取地下水,平均每亩地要多支出水费100元左右。 长新村原来有从兰家洞水库引水灌溉的水渠,并且长新村在长乐镇的东西两头沿汨罗江岸建有两个抽水泵站。包产到户后,属于全体村民所有的公共水利设施逐渐无人管理。渠道湮满淤泥,杂草丛生,无法使用;抽水泵站则不知所踪,农民干脆在泵站地基上建起了房屋;更有甚者,在长乐镇东边三眼桥用来防洪排涝的闸门竟然被当地政府作价卖给了外地老板。农民提起这些事情,既气愤又无奈:种田本来就没什么收益,而水利设施的毁坏又使农民每亩地要多支出100多元水费;更可怕的是,过量地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源受到化肥、农药的污染,同时使地下水位不断下降,造成当地农民饮水困难,疾病增多。
农技站蜕变为商业机构,赚钱的同时甚猎凇翱优?
提起农技站,农民的表情都非常复杂。因为农技站的人都是当地人,又经常跟农民打交道,大家又都有点沾亲带故。所以他们说得非常艺术:“农技站是好的,就是太想赚钱。”“也为农民服务啊,都写在农技站的黑板上,你得自己去看。”“我田里的稻飞虱本来打一种农药就可以的,农技站的老陈生怕打不死,非要我买两种不可,又怕我剂量不够,本来50毫升可以,他非叫我打100毫升。人是个好人,就是太想赚钱”。
甚至有农民悄悄告诉记者,在农技站买的农药打不死虫子,多大剂量都不行,逼得农民
只好到县城去买,等农药买回来,损失已无法挽回。
年轻人不愿种田,农业耕作后继乏人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现在种田的农民大多是40岁以上的人了。年轻人很少种田,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即使在家也情愿做点小生意。记者问过很多年轻人,有的甚至连自家的田地在哪都不知道,更别说扶犁掌耙、抛粮下种了。
汨罗市八景乡智峰村新华组70岁的老农民徐方湖忧心忡忡地说:“后生伢子都不会种田,将来怎么得了啊!”
记者和农民谈到这里,他们都表示农业技术是有传承的,即便是实现了机械化,浸种、育秧、查看墒情,把握节气等都需要经验和知识。现在40岁以下的农民都不会种田,再过20年,就基本上没人会种田了。农业耕作后继乏人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
二、困惑:乡村治理究竟怎么了?
在记者生活成长的湖南农村,农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不过,更让人惊诧的变化是,这里已不再是记者曾经生活过的宁静淳朴的乡村了:盗贼公行,治安混乱;赌博、吸毒、嫖娼行处可见,金钱至上,人情淡薄;上不起学,看不起病,渠道失修,泵站废弃,道路破烂泥泞;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垃圾乱扔,污水横流„„
农民的生活改善了,但却体会不到幸福和安宁。乡村究竟怎么了,其根本原因又在哪里?记者为此在湖南农村进行了专门调查。
小农经济格局无法凝聚社会力量
走进村庄,人们三三两两地在屋檐下晒太阳,大部分是老人和小孩;屋子里则传来一阵阵麻将声。谈起农村的情况,大家觉得现在好多事情都没人管。
汨罗市长乐镇长新村九组农民周普水说道:“人民公社时候,政府什么都管,连田里种什么庄稼,什么时候出工都管,劳动所得也都归集体,农民做事没什么积极性,出工尽是磨洋工,日子越过越穷。包产到户后呢,各人种各人的田,各人赚各人的钱,收入是比以前多,人心却没以前齐。”农民陈正根说:“以前农闲时节,公社会组织大家兴修水利。现在渠道早就淤塞了,泵站上面居然盖起了房子,也没人管。水库的水根本就进不来,农忙时节我们只好打井,每亩地得多出一百元多的成本。”
记者跟一些乡镇干部和农民聊天,大家觉得,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确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生产单位基本上为一家一户,很少有大的农业生产联合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处于小农经济的状态。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形式仅仅是把农民捆绑在一起劳动,组织原则、生产方式、技术手段乃至分配方式还相当落后,最重要的是没有跟市场衔接。
小农经济的格局阻碍社会分工的深化,使农民的人际交往仅仅限于邻里、亲戚之间。以前兴修水利、修桥补路等事情总有公社或大队在农闲时节组织大家一起来干,现在则找不到谁来组织。村组长更是没有人愿意当。长新村九组农民周志勤说:“组长吃亏不讨好,谁都不愿意当。开村民会议选举组长,大家都是你推我,我推你。有时候没办法,只好抓阄解决。” 更可怕的是,农民对社会公共组织非常陌生,有的甚至不知道谁是乡长,谁是村长。公民意识也相当缺乏,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也不知道维护自己作为一个公民的权益,同时,在对政策理解上存在“代沟”:八景乡智峰村新华组七十多岁的老农民、老党员徐方湖,对取消农业税这样多数农民拍手称快的政策却大惑不解:“自古以来,皇粮国税,天经地义是应该交的。我们不交税还能算中国公民吗?政府如果觉得农村困难,可以多给我们想一些增加收入的办法啊!现在的后生伢子连田都不愿意种,不交农业税正好如他们的愿,都不知道自己是哪国人,长期下去怎么得了啊!”
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中坚力量流失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东南沿海急需大量廉价劳动力,而农村自包产到户后,大量劳动
力剩余。为生计谋,农民们纷纷外出打工。湖南省汨罗市一带,40岁以下的农民绝大部分在外打工。长乐镇长新村九组有劳动力55人,其中30人在外打工,留下来的基本是40岁以上20岁以下的人。长新村九组喻国光四个子女都在广东打工,连孙子辈的也随父母在外地,只留老俩口守着一栋房子。天井乡长岭村八组李永年一个女儿出嫁,两个儿子在外打工;李永康一个女儿出嫁,一个儿子打工;李汉庭家同样如此,基本上子女都在外打工。用李永年的话说,“要是农村有事做,或者岳阳、汨罗能找到工作,谁愿意自己的孩子到千里之外的广东去打工啊,我们老俩口万一有个病痛,身边都没个人照顾。”
对此,接受记者采访的农民多数认为,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第一,造成农村常住人口结构非常不合理,不仅老人无人照顾,也造成了大量儿童无人看管而流失。农民在外打工也许暂时能够改善家庭生活,但丧失了天伦之乐和长期发展的机会。第二,青壮年往往是农村社会的中坚力量,对社会、家庭的稳定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造成农村的公共事务乏人过问。农村中修桥补路等公益活动往往因人力财力匮乏而无法实施,村上负责人找上门来不是老人就是小孩,老人通常会推辞说“我儿子不在家,家里事情我做不了主。”小孩则茫然不知所对,村上事情往往因此而搁浅。
财政虚弱,乡镇政府行使公共权力有心无力甚至也缺乏公信力
目前,乡镇一级财政虚弱,成了除东南沿海一带的一个普遍现象。乡镇财政不仅仅是虚弱,而且是负债财政。就汨罗市而言,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乡镇负债2.1亿元。其中新市镇负债1900万元、长乐镇负债1500万元、大荆镇负债1000万元、天井乡负债800万元、智峰乡负债200万元等,竟无不负债乡镇!乡镇干部每天为吃饭问题发愁,对地方公共事务往往是有心无力。
更为严重的是,因为乡镇债务大多来自民间举债,长期借债不还,使农民逐渐对乡镇干部失去信任,乡镇政府作为政府基层组织已逐渐丧失公信力。长乐镇一餐馆老板说:“乡镇干部来吃饭,打欠条可以,不能用镇政府名义,只能以他个人名义打欠条,而且我会跟他讲清楚,这是你个人欠我的钱,与政府无关。哪个领导都一样,哪怕是书记、镇长”。实际上农民情愿相信个人信誉,而不相信政府信用。
乡镇一级干部往往是三四十岁年富力强的年轻人,他们抱着一腔热情,很希望在乡镇干出一番事业来。但要想干出一点成绩,没有财力不行。所以乡长、镇长们只有想尽办法,跑省城、上北京,去伸手要钱,或者凭借个人信誉,继续向民间举债。两方面都没有办法的,则心灰意懒,千方百计调离乡镇。
公共权力缺失,黑势力乘虚而入
由于小农经济的落后,农村社会中坚力量的流失和乡镇财政的虚弱造成乡村公共权力缺失,在某种程度上给黑势力渗透乡村公共事务以可乘之机。
记者在农村调查时,农民们忧心忡忡地谈起在乡村债务纠纷和邻里矛盾中,由于乡镇政府不闻不问,一些社会上的二流子、烂仔乘机介入进来,他们纯粹以个人利益为目的,不问是非曲直,谁给他钱就给谁出面摆平麻烦事。地方上的老百姓因为斗不过他们,最后大多只能忍气吞声满足他们的要求。慢慢地,此类“替人了难”的事情就成了社会上那些二流子、烂仔们的生财之道。这些人甚至相互呼应、支援,俨然成了乡村社会一股令人不敢小瞧的势力。甚而发展成为欺行霸市,收取保护费的黑社会团伙。
更为可怕的是,乡村基层组织有时候在某种场合不得不依靠他们的力量,而某些行为不端,心术不正的乡镇工作人员进而跟他们结合在一起,侵害农民的利益,变成他们横行无忌的保护伞。
日趋复杂的乡村,治理谁来担当责任?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交通和通讯的迅猛发展,城乡日益融合,虽然在经济上依然存在巨大的差距,但在生活娱乐方式上已经没有多大区别。以前封闭宁静的乡村已不复存在,各
种丑恶愚昧现象纷纷出现。如地下“六合彩”、吸毒、“包二奶”等。农民可能物质生活比以前丰富了,但并没有感到幸福。记者在调查中,问及农民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但不外乎如下答案:希望有个稳定的收入,希望老来有靠,希望治安稳定,希望农村的公共事务有人管,希望小孩学费别那么高等等。实际上就是希望自己有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的环境,希望乡村治理真正走上轨道。
而乡村治理的混乱局面,谁来担当责任呢?
三、焦虑:怎么提高农民收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提倡“多予少取”,实际上是要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那农民的收入状况究竟怎么样,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
种田收入仅仅解决吃饭问题
记者曾介绍过湖南农民计算种一亩田的收益(不计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为719元。以湖南汨罗市为例,人口总数65.89万,其中非农业人口8.83万,耕地面积51.16万亩,农民人均耕地0.89亩。四口之家,耕地为3.56亩,收入为2559.64元,减去2400斤口粮(人均600斤/年),那么四口之家农业可支配收入仅为879.64元,汨罗市2005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628元,则农业收入仅仅占17.64%,而这还必须是在风调雨顺没有任何自然灾害的前提下。实际上,879.64元的农业可支配收入仅仅是农民出去打工的月平均工资,连维持日常开支都不够。所以说种田收入仅仅是解决吃饭问题。
从另一角度来讲,如果单纯种田要达到人均3628元的收入水平,按四口之家来计算,就必须耕作20亩地以上。事实上,由于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一个熟练农村壮劳动力种20亩田地没有困难,只需农忙时节请两至三个零工。据调查,汨罗市普遍存在着一个家庭把亲友邻居的田地归拢一并耕作的现象,特别是耕地面积较多的营田办事处、白塘乡、磊石乡、大荆镇、红花乡、天井乡、火天乡、黄市乡等地。天井乡长岭村李含辉、李永康都种了20亩以上。这种集约经营的出现,意味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富余。就汨罗市来分析,一个农民可以耕种自有承包地5倍左右的田地,也就是说,理论上80%的农民完全是富余。增加农民收入,安置农民就业,从农业的角度来看,能提供的空间不大。
外出打工:无奈的选择,但是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
劳动力的大量富余,加上乡镇企业的衰落,农村已没有多少就业机会。所以当家里的孩子初中或高中毕业,家长总是送给他们一句话:“打工去吧”。
根据对当地劳动部门的调查和对农民的个别询问,就湖南岳阳市来说,打工人员的流向主要是广东,其次是江浙沪一带,然后是北京。广东江浙以加工企业为主,上海、北京以餐饮、娱乐等服务行业为主。收入男性在800-1000元左右,女性在700-900元左右,但女性更容易找到打工机会。
农民第一次出去打工一般在同村的亲戚或邻居的带领下出门,或者在外地工作的亲友介绍,有些长期在外打工者干脆当起了专业的职业介绍人——“龙头”。沅江县漉湖芦苇场的汤幸安说“农民知道什么啊!还不是跟着亲戚朋友走。”
农民工很少与打工所在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也没有什么社会保障。记者在汨罗市长乐镇长新村、天井乡长岭村、红花乡红旗村和沅江县漉湖芦苇场调查,外出打工几乎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长新村九组的喻俊小姑娘在深圳兰玻公司打工,公司跟每个打工者都签订了劳动合同,回家后当作一件很稀奇的事情告诉大家。
打工者以16岁至40岁的为主,40岁以上就很少出去了。当然也有长期在外打工,已找到相对稳定的职业的人,那些人已基本上脱离了乡村生活,跟年龄大小也没什么关系了。比如说长新村十组的阳中明在广西做市场营销,已在南宁定居,长新村九组的鲁朴平、喻威在深圳做工厂管理,也已在当地定居。
工资拖欠也很严重,基本上每个打工者进入打工场所都被要求交一定金额的押金,一般
在200元左右,多则达500元,有的甚至要求押身份证,当打工者主动辞职时,押金一般不予退还,有的工厂甚至以扣留身份证的手段不让打工者辞工。
有小部分农民外出后不愿意辛辛苦苦打工,就在社会上游荡,从事一些盗窃、抢夺、卖淫等犯罪活动,带坏了农村的社会风气。
总的来说,一个农民外出打工,一年一般能带回5000元以上的收入,对农民的收入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从表面上来看,打工的收入占到农民总收入的50%以上,但这是以牺牲农民的幸福(背井离乡)和未来发展机会为代价的,大量的劳动力外出,造成农村社会真空,对农村经济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农民从内心来说并不愿意外出打工,打工只是他们无奈的选择。如果本地有很好的工作机会,谁都愿意选择留在家乡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 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提高收入,分享城镇化成果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村城镇化的步伐也不断加快。据调查,改革开放前,汨罗市只有三个镇:城关镇、长乐镇、新市镇,现在已经发展到17个镇。汨罗市的非农人口根据统计为
8.83万,但实际上有很多农民已经“洗脚上田”在镇上定居,真正在城镇生活的人口应该不下于12万。集镇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社会商品流通量的大量增加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第三产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那些没有外出打工的则在家从事以服务业为主的非农产业。记者从小一块长大的玩伴除鲁朴平、鲁端平在深圳打工外,其余都在家乡从事非农产业。毛红在镇上做服装生意,毛云龙从事长途客运,周志勤农闲做木工和蔬菜水果贩卖,陈福根做杂货生意,彭昔胜则有一门不错的纸扎手艺;记者的哥哥周明新种一些经济作物,每到春节期间,则利用自己酿造甜酒的好手艺制作长乐镇传统特产——糯米甜酒,一个春节大概能收入5000-6000元。在城镇化过程中,农业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化。有的把田地交给别人种,有的只种某种经济作物,甚至出现专门的收割队伍。
从对汨罗市17个镇和其他县市集镇调查来看,目前在家乡从事非农产业的人还不是很多,收入所占农民总收入的比例也只为30%左右,但增长的趋势越来越快。农民们也很愿意在本乡本土找到自己愿意从事的工作,一则方便照顾家庭,二则能够守业慢慢将自己的事业做大。当地经济也因此得到很好的发展,一些县乡干部反映,农民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对增加当地税收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
收入增长之外的关切
总的来说,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打工、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和农业耕作。其中打工收入占50%,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收入大概占30%,农业耕作收入则不到20%。而人均3628元的收入仅仅得以温饱,实难进入小康。如汨罗市小孩上高中一期学费为1200元加上杂费900元和其它食宿费,半年即需要5000元,几乎为农民全年收入的一半。
在采访中,农村一些有识之士认为,提高农民收入关键还是在中央所制定的“多予少取”政策,多予就是多给予农民好的政策,给予农民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少取就是尽量减轻农民负担,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否则高昂的学费和医药费使农民刚刚得以温饱又跌入贫困。
同时,湖南一些县乡干部认为,中西部经济落后导致农民纷纷到东南沿海去打工,增加了社会成本,也不利于中西部经济发展。他们认为,应大力发展中西部经济尽快改变我国经济不均衡的局面。加快中西部城镇化建设,使农民能够就地转移,进而大量减少农民,使农村贫困的面貌真正得到改变。
“农村集体经济调查报告”调查报告
定制服务
定制原创材料,由写作老师24小时内创作完成,仅供客户你一人参考学习,无后顾之忧。发表论文
根据客户的需要,将论文发表在指定类别的期刊,只收50%定金,确定发表通过后再付余款。加入会员
申请成为本站会员,可以享受经理回访等更17项优惠服务,更可以固定你喜欢的写作老师。
文章简介:近年来,勺窝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和政府有关农业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出台了一系列强乡富民的措施,农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随着农村税费改革,乡镇企业效益下降,农村集体收入普遍减少。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的组成部分,是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一种经济成份,只有农村经济发展壮大了,才能从源头上减轻农民负„近年来,勺窝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和政府有关农业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出台了一系列强乡富民的措施,农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随着农村税费改革,乡镇企业效益下降,农村集体收入普遍减少。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的组成部分,是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一种经济成份,只有农村经济发展壮大了,才能从源头上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三农”问题。因此,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重要措施。如何在新形势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解决村集体无钱办事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小康社会,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任务。
一、当前发展集体经济的客观要求
1、集体经济是村级财力的主要来源。村委会属于村民自治组织,不是一级政府,开支不在政府财政预算之内,因而无固定的经费来源。村干部的补助,村里一些必要的建设,仅靠“乡统筹、村提留”不够用。只有发展村集体经济,村级组织才有属于自己自由运转的资金。
2、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保障。村集体经济发展得好,村级组织统一支配的财力雄厚,就会完全有能力为全村人办大
3、集体经济是巩固农村基层组织的根本保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得好,有钱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村兴民富,村党支部就会得到村民的拥护和爱戴,党的形象和威信也会不断得到提高和巩固。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困民穷,不但不能为村民谋利,而且还要为完成层层下达的各项指标不断伸手向农民要钱,增加农民负担,违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这样一来,影响了干群关系和党群关系。长此以往,就有可能动摇我们党的基础。
4、集体经济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坚强支柱。要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当前已达到小康标准,并向现代化迈进的村,基本上都是集体经济搞得比较好的村。
二、勺窝乡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基本情况
勺窝乡总面积60.52平方公里,辖有23个村行政,有农户7148户,人口27236人。耕地面积15440.13亩,林地15444亩,荒山荒坡30004亩。各村都以农业种植业为主。而一些村虽
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但没有任何企业落户,集体收入几乎为零。部分村因有外来投资,开办煤矿企业,可获得一部分收入,维持了村一级工作的正常开展,如没天地村、勺窝村、压落村。据统计,勺窝乡没有一个村年集体收入达万元以上的,可想而知,各村的集体经济是何等薄弱。近年来,勺窝乡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在没天地村建立了桃园示范基地1个,杨梅示范基地1个,引进外来投资,开办煤矿企业5个,从而解决了大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发展了农村经济。与此同时,还在湖坝村建立了蔬菜示范基地1个,六营村建立了60户的养牛示范基地。同时,还向上级争取,为没天地村、勺窝村、湖坝村开通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借助远教的资源优势,给农民传授农村先进实用技术、典型经验等,以此来带动其余各村的经济发展。但是,由于群众思想观念还比较陈旧,缺乏有较强经济意识,有魄力,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带头人。导致了农村集体经济始终发展得比较缓慢。
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的组成部分,发展如何影响全乡经济大局。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将使农民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必然削弱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不转自http://但影响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贯彻实施,容易使农村产生不稳定因素,而且拖慢了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不发展,必然会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拖后腿。
三、勺窝乡当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勺窝乡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原因主要是基础弱,条件差,此外,影响因素和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村一级领导班子素质不高,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不合理,有的长期处于软弱涣散状态,不能很好的带领群众发展集体经济。大多数村干部年龄偏大,思想僵化,观念守旧,没有开拓创新精神,过多强调客观困难,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发展经济的能力较低。
2、鼓励支持村级发展集体经济的优惠政策少。对乡村发展的总体规划、生产布局、资源优势、发展思路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政府对农村发展集体经济缺乏必要引导,缺乏强有力的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一些扶贫措施没有起到“造血”作用,无法引导村集体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3、集体积累来源渠道单一,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思路狭窄,有的村干部一提及发展,往往过分强调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等客观条件,不能立足已有的土地、资源等优势求发展,资源没能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4、通村道路路况差,运输不方便。甚至有的村还不通,导致了丰富的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大开发利用。
四、勺窝乡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思考
1、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应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选好带头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必须首先着眼于农村党支部班子的加强和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选好村领导班子,把那些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发展集体经济的强烈意识、开拓精神和不怕吃苦、秉公办事的人选进班子。*年年初,已对部分村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实行村领导年轻化,大部分都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都能胜任村一级的工作。而且还要有计划地培养一批热爱家乡,扎根家乡,立志于改变家乡面貌,事业心和责任感强的有理想、有文化的年轻一代。同时,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干部的培养教育。
2、发挥资源优势,找准发展路子。要因村因地制宜,正确认识资源,创新发展思路,一切从当地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不搞“一刀切”,不搞一个模式,确定不同的发展路子,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通过立足优势,选准路子,可以集体开发林场、果园、菜园、园林、养殖场、个人承包增加集体收入。
3、增强政策扶持力度。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发展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特别是加快发展村级经营经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继续放宽政策,放开领域,放手发展。乡党委政府要强化服务意识,切实转变观念和职能。积极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在政策制定、项目引进、信贷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给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从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对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应在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大力改善农民基本的生活和生产条件,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之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
5、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应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制定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办法,盘活现有资产,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对集体原有资产及农村资源,要通过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交付农民开发利用,盘活集体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6、扶持种植(养殖)大户,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对种植(养殖)大户进行适当的扶持,如资金,技术和信息扶持,先让一部分农户取得效益,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影响周围的农户。加强对农户技术指导,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其附加值。如:*年7月,乡党委、政府给予优惠政策,帮助六营村贷无息款,每户贷2000元,从而建立了60户的养牛大户,并由畜牧站进行技术指导。
7、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优势,大力加强资源的整合力度,发挥好远程教育的作用,培养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从而带动农民群众科技致富的积极性,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 http://.cn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老龄人口的过快增长已经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大陆总人口数已达13.39亿,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为了解决各种复杂的老年问题,国家颁布了许多社会福利政策,目的是不断地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体系,使老年人群体老有所依、老有所靠。根据这一问题,本公司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抽样调查,以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为例,共有706份问卷,其中北京市有403份,上海市有303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和分析,我们了解到了一些有关养老问题的真实状况:
1、是否担心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
担心和不太担心可以说是各占一半,有将近43%的人对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有所担心,57%的人不太担心或尚未考虑养老问题。从所获得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大城市,人们对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并不是很担忧。一是北京上海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完善,医疗卫生设施更发达;二是北京上海的养老机构非常多,并且有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做后盾;三是在北京和上海工作生活的人要面对的其他方面的问题(譬如说房价问题)比较多,因而养老问题属于次要;四是北京上海适合年轻人打拼,许多年轻人选择年老后退居二线城市。
2、选择的养老方式
在这一问题上,选择有子女抚养的居家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及公立养老机构占多数,也有少部分人选择其他的养老方式。总体而言,养老方式的选择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各种各样的养老方式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可见,人们对未来的养老有了更新的认识,不再死守着家庭养老和养老院等单一的养老概念了。同时,随着北京上海等地社区服务中心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使得老年人的生活更
加丰富精彩。
3、赡养老人的意识
当今的社会,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但要考虑自身职业的发展,还要顾及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生养小孩赡养老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根据数据显示,将近一半的人不愿意把老人送进条件较好的养老院,尊重父母意愿的接近30%。被问及自己未来赡养老人的压力时,有36%的人认为压力大,25%的人认为压力较小,37%的人选择没什么压力或没考虑过。可见人们赡养老人的意识日渐淡薄,许多人不愿意负起赡养老人的责任,认为赡养老人会加重经济等各方面的负担。由于计划生育导致独生子女的增多,“4+2+1”模式的家庭越来越多,所以人们将面临经济上、时间上等诸多的养老问题。同时,人们对赡养老人的概念也比较模糊,赡养老人不是只把老人养活,二是要悉心照顾老人,周到的考虑老人物质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和需要。近年来,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在精神上的孤独寂寞是不可想象的。许多空巢老人并不缺少物质上的东西,而需要在精神上给与帮助和照顾。而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不但没有赡养老人的意识,甚至还出现了啃老的行为。
养老问题是每个人都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民生问题,而养老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日趋严重。虽然国家一直在加强社会保障方面的工作,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针对以上调查结果,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适当延长事业、企业单位人员的退休年限,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2、完善医疗卫生保障体制,使老年人的身心更加健康,鼓励老年人继续为社会服务。(如:国外的空姐都是年龄大的人,香港的出租车司机老年人居多。)
3、不断地开拓更多的养老方式,根据不同的家庭环境和经济条件,提供不同种类的与之适合的养老方式,有效地节约社会资源,做到因地制宜。(如:日本号召老年人发挥“余热”,美国提出“家园共享”结伴养老,英国采用异地养老,德国实行养老保险“转摊法”等。)
4、不断地完善社区服务中心,扩大社会工作者队伍,支持民间NGO组织的发展壮大,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精神娱乐方式。
按照县第十期青干班的计划安排,xx镇调研组一行五人通过走访和座谈等形式对xx镇的农村工作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xx镇农村工作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2003年xx镇与b乡、a乡合并后,现有行政区域面积1396.44平方公里,全镇总户数9482户,共有人口34600人,其中农业户数6104户,23880人。全镇辖47个行政村,67个自然屯,18个镇直单位,22个州县直单位。全镇有耕地面积6397公顷,镇党委辖65个党支部,968名党员(农村党员731名)。全镇共有致富能手和大户339个。2003年全镇社会总产值达16500万元,其中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16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900元,财政收入达到370万元。
xx镇在合并后,区域面积的增多,人口数量的增大,使整个农村工作呈现出一些新的态势,经调查表现在:
1、机构庞大,人员众多,对村屯的指导力度加大,但也相应存在人浮于事的不足。新组建的xx镇政府共执行行政编制58名,现有在职人员55人,其中副乡(局)级领导共有人,事业单位各站所共有人员107人。这些人员中行政编制工作人员是按照原乡镇合并的三定方案进行安排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只是将原先的各部门按照行业隶属进行了合并,没有进行机构改革。由于合并后,原本相同的工作由三套人马来运作,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力量,虽然所辖面积增加人口增加了,但是一些基础工作由于已经完成,虽然对村屯、基层的指导上力量得到了增强,但是由于工作量有限造成了人浮于事的现象的存在,忙的人总是在忙,清闲的人总是清闲,有些人甚至无所事事。
2、经济发展和村屯建设的互补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乡镇合并前,b乡和a乡在整体经济上与xx镇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局部上却各有长处,如:b乡的养殖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农民对养殖的认可程度远远超过其它两个地区。a乡的人参市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对小沙河以至周围地区的幅射效用已形成。xx镇的小城镇建设以及它独特地理优势,长期以来已形成了这个三角地区的经济中心和物产品的集散地。这些在合并前都是较为突出的特色。合并后,由于新一届xx镇党委、政府及时调整视角,树立全局观念,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三个地区的资源进行整合,既发挥各自的条处,调动其积极性,又注意从全局出发,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使资源和优势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更好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三大主导产业的定位,使整个xx稳步向农业大镇的方向迈进。xx镇党委、政府通过对全镇整体形势的分析,将xx镇总体发展定位为:以药材、畜牧、特色经济三大产业为主,以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旅游、商贸、土特产品加工为辅的生态经济强镇。号召全镇人员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一条主线,促进两个转变,实现六个突破,加快一个进程。这样的定位及发展思路,我们认为是完全符合xx实际情况的。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xx虽然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产业兴镇的氛围,但由于xx造纸厂及一些企业的陆续下马和破产,导致xx镇的财政税收完全依靠于农业。如何在农业上大做文章,通过农业增效来实现农民增收,经济发展,这应该是作为乡镇当家人考虑的事情,虽然我们现在是需要跨越式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并不是要我们本末倒置,完全抛开农业的基础地位,一味地去空喊口号,空谈跨越,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xx镇把自己定位于一个生态经济强镇,是符合农业乡镇的情况的,作为一个粮食的主产区,土地资源丰富,土地质量高,农民对于在土地上耕作有着无比的亲切感,对于他们来说与其去刮风式的种这种那,不如踏踏实实的种粮食这样安全放心。
4、实现六个突破为镇域经济的增长找准了切入点。药材业的突破,是实现农民增收落脚点之一。xx镇在药材业的突破上用建设药材大县的理念来谋划全镇的中药材发展,通过依靠科技提高产品的质量,依靠大户拉动形成群体规模。他们注意到大户的典型带头作用是发展整个药材业的关键,今年上半年共为大户协商资金达430余万元。这方面xx镇从技术革新着手,发挥科技能人李洪洲的力量在全镇推广人参重茬技术,解决人参种植业发展资源不足的问题。另外,由于xx镇附近没有工业污染源,土壤质量高,生态环境优良,适于种植道地药材,因此把发展药材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一个方面,在稳步发展粮食作物生产的同时,通过附加值高的药材业的突破可以为经济增长奠定基础。
畜牧业的突破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落脚点之二。xx镇现有牛24645头,50头以上的大户有8个;猪16942头,50头以上的大户有34户;鹿969头,大户发展5个;蜂5285箱,大户有22户。由此可见,xx镇畜牧业的基础有一定的基础。今年以来,xx镇党委政府把畜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一是加快牧业小区建设步伐,计划兴建一个投资100万元,养牛300头的规范化、科学化的.牧业小区。培育三道村的暖棚养猪产业,引导他们建立养猪协会,实行科学养猪,规模养猪,变一家一户的单独养殖为全村一个品种,不同梯次出栏的整村化养殖,尽最大努力提高农民养猪的效益。二是抓好模式户、标准户和专业户的培育工作。通过各方面的扶持,一些大户的示范标准得到了提高,邻里效应开始产生。如:王连红有养牛已达到300多头,出栏270头;郑兆梅养猪达到300多头,出栏240头,带动周围9户人家进行生猪养殖。王德清的养鹿已发展到110多头,今年共接待参观达600多人次。正是由于这些标准户和模式户的带动和影响下,xx镇的畜牧业才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今后的突破提供的保障。
“一村一品”建设的突破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切入点。在xx镇的调查中,我们对“一村一品”的建设颇为赞赏。在现代农业中,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是站稳脚跟,就得在规模上、科技含量上达到一定的层次,这既利于政府的管理和服务,也利于对其进行科学的跟踪指导,一家一户的单兵作战在现代农业中是形成不了气候的。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们的认可程度不同,搞全面的统一也是不可行的。如何处理这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xx镇党委政府在这方面就坚持了一个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有针对性的发展特色农业,一个村屯或几个条件相似的村屯发展一个适合本村(本地区)的品种,即“一村一品”。这个作法非常符合当前我县农村的形势,更符合“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即不搞“大一统”,又避免单而薄的处境,提高了农民的市场竞争力。现在“一村一品”的建设已初见成效,其中:“土豆村”有三道白河村和木条村,面积达到300公顷;“瓜果村”有胜利、杨木和德化村三个,种植面积达到120公顷;“蔬菜村”有四合、xx屯、东风村等三个,种植达到80公顷;“葵花村”有山后和东南村二个,种植面积达到200公顷。“养猪村”有三道村,养殖生猪达到3000头;另外,如“苏子村”、“白瓜籽村”、“细辛村”等也都相应地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形成了一定的品牌。这些“一村一品”的建设,经过预测计划收入4950万元,人均收入900元,同比增长9.8%,可见只有农业形成一定的规模,农业的增效才能有大幅度的提高,农民才有抵御自然灾害,抗击疾病的能力,否则只依靠一个单一的粮食作物,一旦遇上灾年,摊上疾病就会很容易返贫,给自己和亲人以及社会带来负担。
股份制农业和劳务输出工作的突破是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结合点。xx镇党委、政府通过搞活经营机制,放开经营主体,镇机关干部直接与农户联系,发展股份制农业,机关干部共出资354万元,投入到药材业、畜牧业、林业和第三产业上来,为这些产业的发展注入的资金,使农民一些想干没钱的事业得以实现,而且由于机关干部的出资,也相应地增加了机关干部对农业关注程度,对产业发展的前景预测和中期监控以及后期的销售和管理都有很大的好处,形成了干部与农民经济利益一体化的格局,提高了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劳务输出工作方面,如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xx镇党委政府也有了很好的尝试。针对镇里土地相对集中,一些种、养、加工业的大户需要一些季节性用户的现状,引导农民成立劳务市场,鼓励一些土地不多的农户靠为大户打工的形式来增加收入,这样既促进了一些大户的发展,又相应地为小户、散户创造了收入,使镇内资金的流转合理化。
培育市场功能,增强经济调节能力是发展经济的一个着力点。xx镇原为老县城,是这一带经济中心,对平衡三地之间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xx镇党委政府从兴办xx“万人大集”着手,打造xx在整个乡镇经济中心的地位。引建和扩大建xx中心市场,整治市场流通环境,使其成为了区域性的农副土特产品集散地,使xx地区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得到了良性循环。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感到xx镇在发展农业大镇上的确下了很大的功夫,农业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一些方面还存在的一些差距,主要有:
1、产品不优,没有品牌。在“一村一品”建设中,许多项目还只是追求面积的数量,而没有注重质量的提高,也忽视了品牌效应,有时还存在效仿和低水平的重复等现象。
2、科技含量不够,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农作物、产品及其它轻工产品多是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与原材料生产水平上,科技含量少,附加值不高。
3、没有带动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xx镇在实行“三大主导产业”,定位于农业大镇,但是农业产品本身就是初级产品,产品加工性强,xx镇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能带农业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各产业之间的有机结合还没有形成。如粮食的流通还仅仅停留在农村经纪人的自发性的流通环节,没有在镇办形成高附加值的产品,农业所获的效益不大。
4、缺少高税收的工商企业。今年以来,由于农业税和特产税(除烟叶外)的全面免征,使xx镇的财政收入锐减,这使xx这个靠农业吃饭的乡镇,现在吃饭成了问题,如果能充分挖掘资源,引进一两个高利税的企业,一方面镇财政收入有了保障,另一方面对于劳动力的转移也有了途径。
三、几点建议
通过几天来在xx镇的调查,我们发现xx镇在做大作强农业大镇的工作上还在很大的潜力可挖,如果一如既往地贯彻好现在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农业大镇的前景一定会实现的。这里根据我们的调查提几点建议:
1、发挥产粮大镇的优势,严格落实农村政策,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xx镇地大物丰,粮食产量在全县位居前列,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关键是在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上来。一是狠抓政策宣传。要进一步组织人员进村入户,宣传两个“一号文件”,通过大张旗鼓宣传政策。使党的惠农政策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二是狠抓政策落实。做农业税的免征和粮食直补款的发放工作,严格兑现程序,严格阳光操作。三是规范涉农收费,防止负担反弹。坚持把规范涉农收费巩固税改成果、推进配套改革的重大举措来抓,从源头上控制涉农收费反弹。
由于粮食价格的上调,及中央优惠的粮食政策,成为一个粮食大镇也是xx的发展出路,在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同时,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把土地向大户集中,探索新的农村全作方式,把一部分农民变成劳务型农民,使掌握新型农业技术和头脑灵活的农民作为粮食种植业的领头人。在相同的土地是创造最大的效益。
2、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板块经济。
据调查现在xx镇农村经济的现状是大而全,品种多,规模相对来讲还是小。许多“一村一品”的项目的建立还是靠村屯支部或一两个带头的影响下形成的,有的也许一两年内取得了短期效益,但是不能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这当中政府应发挥管理的职能,组织专家对整个乡镇的土壤、气候、矿产等资源进行规范,必要性打破村屯的界限,因地制宜,因时而宜,发现板块经济,既要注重粮经结构比例,又要注重当地实际情况,既要注重稳产高产,又要注重经济效益的平衡。
3、充分挖掘镇内资源,盘活镇内资金,培育新的投资主体。
当一部分人率先富裕起来后,他们的眼光不是放在效益农业上,而是大部分钱投在房地产、餐饮、零售和娱乐业上,直接在农业的投资规模小,而且投资的人群相对较少,这一方面是由于这部分人在刚脱离土地时,对土地的一种解脱感和认为自己以前吃苦太多,现在应该享受的满足感,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当前农村投资主体的单一,许多有钱农户不知道该把钱投向何处,由于意识和眼光的局限性,他们只能在别人已有的例子上寻求答案,这就造成了商店建了一家又一家,批发的零售的;住宅楼盖了一幢又一幢,地暖的楼中楼的;网吧开了一个又一个,纯平的液晶的;人们只是在别人的成功中去寻求思路,而没有去创新,去创造一个独有的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来发展。因此,作为党委、政府应当去培育新的投资主体,把老百姓手中的钱流通起来,引导农民向小型企业(如加工业)进行投资,多建设一些前店后厂式的中小型企业。加工业的建设上不妨在打造xx品牌上下功夫,如xx镇的“干豆腐”口感好,质量优,被许多老安图人所认可,应该把这个品牌打出去,要把质量再提高一个层次使其绿色化,无公害化,用公司+农户的方式,与农民签订大豆的订单,与企业签订销售的订单,用市场化的方式来运作这个品牌的发展。多开发一些新的品种,把干豆腐的形式多样化,包装艺术化,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相信这也是一个阳光产业。
4、抓住“东边道”建设的有利时机,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建设利税大户,为财政收入的增长注入活力。
xx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资源丰富,加之“东边道”铁路的修建更是给xx带来了无比的发展机遇,应当审时度势,应当借这个机会把xx的优势展现出来,尽可能地引进一些大公司到xx来安家落户。政府多营造企业发展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政务公开,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办事手续。加强信用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既要注重招商,又要注重留商、亲商,这样才能为税改后的政府财政收入的保障上开辟财源。
5、增强忧患意识,加快农业行业协会建设。
行业协会建设可以说我们现在还没有一个成型的行业协会,有的虽然制度健全了,但是执行起来的随意性,参加人员的无组织性,使行业协会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不大。因此政府要引导农民建立规范的行业协会,并且依靠这些组织为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产销信息服务,避免企业无序竞争,互相压价,互相内耗。以往的农民产业化过程中,加工业或营销业没有与农户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一部分加工企业尽管与农户签订了合同,下了订单,但也很不规范,受经济利益驱动,市场价格高时,农户就把空气农产品卖到市场;市场价格低时,下单企业压价收购或废弃合同。企业与农户之间缺乏一种紧密、相互制约的合作关系,现在应当先由政府工作人员担任行业协会主要领导职务,逐步由行业业内人士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两到三年内政府工作人员逐步退出各类行业协会,由协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另外,鼓励引导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加、销一体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龙头企业的溶化加工、开拓市场的作用。通过以上办法逐步在xx镇形成一个行业协会发展促进农村发展的优良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