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总结 > 调查报告 > 详情页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调查报告(范文三篇)

2022-07-21 09:19:42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经济管理专业调查报告(范文三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经济管理专业调查报告(范文三篇)》。

第一篇:农村经济管理专业调查报告

铜陵智通职业技术学校教务处 铜陵智通职业技术学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

调 查 报 告

一、调查目的

党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十一五”国家建设的重点内容,这是农民的福音,也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机遇。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角度看,要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必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乡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将公共财政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必须有众多领域专门人才的智力支持,带领广大农民走一条靠知识、靠科技致富的新路。新农村建设既是农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是时代赋予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历史使命。

从现实来看,我国有九亿多农民,35岁以下的农村青壮年劳力占2亿多,但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足9.1%,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而发达国家农业从业人员中受过正规农业教育者高达45%~65%。我国有自然村 70余万个,如果每个自然村每年吸引1~2名农科大学生,则全国农村每年需要上百万的农科大学生。

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土地、水等农业资源稀缺及国际竞争力低下等问题,现实表明,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与科学发展观相悖,必须充分利用土地等农业资源,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换言之,农业增长方式必须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集约型生产方

第1页 铜陵智通职业技术学校教务处 式最终取代粗放型生产方式,需要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农业人才,短期培训和科技下乡活动无法从根本上满足这一需求,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某些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科学而合理的选择。首先,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对“三农”有着与生俱来的特殊感情,与其他高校的毕业生相比,他们更愿意扎根农村,更能艰苦创业,可以在广阔的农村找到自己的落脚点,为新农村建设建功立业。其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与农业紧密相连,投身新农村建设可以很好地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带领广大农民克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大力发展集约农业、规模农业、生态农业,推动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第三,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对信息时代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有深刻和具体的理解,他们善于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捕捉机遇,掌握信息,帮助广大农民回避市场风险。第四,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其影响力将会大大超出这一事情本身,不但会引导大量青年农民回到自己的家园,开创自己的事业,而且还会吸引大量的城市资本投入到农村,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

我校开设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正是适应国家需要,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正确做法。为了更好的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我校特安排相关人员进行社会调查活动。

二、调查方法与调查内容

第2页 铜陵智通职业技术学校教务处

(一)实地企业调查法:访谈权威性的行业专家和企业负责人,重点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从事的岗位及能力需求进行调查。

(二)文献调查法: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渠道进行文献检索,搜寻项目研究需要的资料数据。重点调查数控技术应用行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人才需求状况。

三、调查分析

1、国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经济的发展轨迹大体经历了产业演进的过程,即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度,并且实现工业化,最后发展到后工业化,最终走向现代化。所以,其对农业人才的培养可以说是在发展的最初阶段。并且由于其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性质,在人才的需求上就非常侧重于实践能力和实际能力。因此,在教学上,能否按照适应市场需要的模式来进行人才的培养,便成为衡量教学教育的重要指标。这就使得其教学安排及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实践环节,必须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从而在课程及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作为评判教学成功及其功效的重要指标,不论是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还是在教学设施配备及人员结构安排上,都紧紧以增强和提高学生能力为出发点。如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启发式、案例式、参与式,充分地展开和运用互动方式来进行知识的传授,以增强教学效果。在课外教学环节中,也十分注意鼓励和督促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与有关农场、试验站或者相关企业建立合作或协作关系,要求学生利用

第3页 铜陵智通职业技术学校教务处 假期或业余时间参加一些实践性的活动,以增强其个人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这样,就无疑成为其人才培养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由于他们对人才个性的发掘和考虑,在日常的教学中,使得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方式来加强对学生能力的锻炼。例如在美国大学的类似专业中,组织不同形式的活动并积极吸引学生参与,有些情况下还以是否参加过相关的社会活动作为对学生的考核内容。等大学毕业时,每个学生便基本具备了较高的进入社会和参加工作的能力。由此可见,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增强学生进入社会和参与竞争的重要方式,是发达国家基于市场压力考虑而对学生和社会的负责。

2、我国传统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缺陷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主体地位基本上属于一维性质,即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往往缺乏主动性,尤其是由于没有增加或者缺少能够充分开发学生潜能的环节而使得学习效果降低。虽然从范畴上看,实验课、实习课等都属于实践性的环节之一,但是,由于导向的不同而使得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运用与学生之间往往存在衔接不是非常到位的情况。此外,在传统教育中,比较注意教师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存在,如“一言堂”、填鸭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占了较大的比例,对学生启发式和鼓励学生参与的互动教学由于受到条件限制而被忽视。如在许多情况下,因为课堂学时较多,时间

第4页 铜陵智通职业技术学校教务处 安排过紧,对实践环节考核不很注重,使得主观或客观地造成学生实践能力的相对缺乏。

从客观来看,教学经费的短缺,可能迫使一些本应该具备的教学环节被取消,如外出参观以增加阅历、直接参加生产实际以熟悉和了解生产过程等,这些活动多多少少由于经费原因而被减少。从主观方面看,由学校到学校的学生经历使得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与参与能力较差,长期的应试教育也削弱了学生的自主与自立意识,使得他们存在着对传统教育的更大依赖和认同,加上教育模式的惯性运转,也成为实践性教学推广的一定障碍。这也就是我们过去所面对的如何提高人才质量,依据社会需要来增强学生能力,培养更为优秀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高层次合格人才的基本环境,由此而成为我们必须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以增强学生竞争能力的内在必须和现实需要。

3、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基本做法

面对社会需要和专业培养预期目标的实现问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务必需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充分运用一切方法与措施,完善教学过程,强化教学效果,增强学生能力培养。本着这一要求,我们近年来围绕课题研究,积极开展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研究与探索,分别从不同角度来加强对学生的独立与自主能力的培养。主要的做法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积极联系实际生产部门,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根据教学环节需要而为其了解农业生产实际、了解农村经济管理现象及其特点,增强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所

第5页 铜陵智通职业技术学校教务处 必须设立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为其从学校走向社会所增添的一个缓冲环节,是促使其认知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为此,在教学经费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仍然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或者与他们建立协作关系,共同建立校外基地,为学生的校外实习提供平台。近几年来,我们围绕本专业的人才要求,促使学生“了解农业,认识农村”,先后在多个地方设立了实习基地,对于这些基地,不仅进行了挂牌活动,而且使之成为学生认识农村社会经济的窗口,与当地部门建立并形成了长期的良好协作关系。通过参加实习基地的相关活动,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农村与农业生产的实际状况、农民家庭的收入与支出、农村的文化建设和社会保障的发展,而且还对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服务。如一些带队老师与学生积极完成当地部门的相关任务,通过调查研究,为地方政府提供咨询建议,或者在实习期间为地方举办培训班,讲解有关的农业与农村政策、农业生产基本技术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②增加教室之外的教学环节,将参观教学纳入到教学方法之中 教学参观是一种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是围绕某一些理论知识点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的教学内容,来设立和探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往往对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具有重要作用,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形式。由于课堂教学往往较为注重知识体系、注重理论传授,而又因空间与设施所限,无法让学生更为清楚和直观地了解这些知识,从而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为此,延伸课堂教学环节,扩展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课外参观性的教学方式,

第6页 铜陵智通职业技术学校教务处 便成为促使学生知识能力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多年来,相关专业课的教学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了一定能够形式和时间的课外参观,以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如股份经济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对股票交易的过程、环节和程序有一个直观性认识,代课老师便安排了学生到证券交易机构,请相关的职业人士讲解相关的知识、参观交易过程、了解交易程序,从而江课堂与书本知识形象化。又如在管理学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制造企业管理的物资调配和产品安装及现代化的流水线有一个实际了解,特安排学生参观有关企业的管理流程与作业流程,对学生进行现场讲解和解答有关的管理知识。再如,为了使学生对传统农业与现代设施农业之间的区别有清楚的了解,有关代课老师亦抽出一定时间,安排学生对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参观,使学生对未来农业的发展有了一个清新的认识。所有这些,对加强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和强化实践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③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增加并丰富课堂训练环节

虽然课堂教学是一种最为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如果对课堂教学环节做出比较合理的安排,运用有效的方法,增加相关的内容,则亦对提高学生能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实践中,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根据课程特点进行了必要的改革和探索,将一系列通过课外活动而完成了的相关学习内容进入到课堂环节,以丰富课堂内容,增强课堂效果。如农业经济学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的教学中,根据课程进度和内容,分别安排不同的专题,让学生在课外完成,然后当授课进度达到某些环节时,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来展开探

第7页 铜陵智通职业技术学校教务处 讨,采取演讲、辩论等方式,使得相互启发,增强理解并加深印象。对于一些与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话题,让学生现身说法,结合课堂理论知识,发表自己看法和观点,并利用所学知识来支撑和佐证自己,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还将一些典型的案例引进课堂,通过分析和学生讨论,使得学生对一些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清楚。此外,运用模拟实验以增强学生对管理问题的处理能力,以及聘请有关知名的专业人士走进课堂,围绕某些专题为学生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也成为一个可取的实践性教学方式。这些方式的运用,尽管并没有离开课堂,但是却也起到了与课外其他实践性环节相类似的效果。

四、调查结论

为了达到教改方案的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要求,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尽管通过不断努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果,但是,在今后的发展中,仍然需要进行不懈的努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进一步加大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投入。在目前以效率为判断标准的情况下,实践性教学往往较难获得明显的收入,因此,许多人士对其投入到这个环节上的资本往往存在疑惑。这必须予以进行观念上的更新。

其二,不断增强学生与社会的沟通能力,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目前的大学生更多的是独生子女,娇惯和宠养使得他们对接触社会和处理问题具有恐惧心理。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改变他们的这以状况,调节他们的心态,鼓励和督促他们更多地与社会保持接触,以增强其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第8页 铜陵智通职业技术学校教务处

二○○九年十二月

第9页

第二篇:农民收入问题调查报告

一、农民收入状况分析

1.农村土地利用率低,创造的价值少

种田收益少,土地利用率低。由于生产成本过高,生产的产品价格低,90%的农民认为种地越来越不合算,所以农民种地的进取性不高。今年状况稍有好转。

农村土地利用率低,所利用的土地创造的价值很少。农民大多从田间收入一些传统的粮食作物,从单位面积土地收益来看,除去成本以后,所剩不多。

2.农民实际收入低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的实际收入很低,人均年节余仅125元。按家庭收入有否节余分布看,无节余甚至是入不敷出的农户比例占61%,收入高的农户集中在少数。有33%的农户基本无节余,每年的收支勉强能持平。

在无节余的农户中28%的农户则是每年辛苦劳动不仅仅无剩余,反而要靠借款、欠债维持生计。这部分农户中,约有8%的家庭是因为家中有孩子上大学的费用过多而造成负债;而剩下的20%的家庭的情景则让人心痛:家中没有象样的家具,房子低矮、漆黑,有许多人还表示因为缺钱,除非万不得已是不会上医院看病的。

节余的农户占39%,其中人均节余额在500元以上的农户比例为6%;人均节余额在200―500元的农户比例为9%;剩下的24%的农户人均节余额都在200元以内。

3.农产品转化率低、加工增值少

农产品商品转化率低。调查结果证明,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作为商品部分的(占农产品总量的28%)是自我食用部分(占农产品总量的72%)的约13。

农产品加工增值少。对于出售的产品,95%无任何加工而直接销售。在5%的加工部分,加工程度很低,如将黄豆加工成豆腐,将大米加工成年糕等,创造的农产品附加值少。

4.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少,外出打工收入低

调查中发现,农村劳动力就业面临困境:一是农村劳动力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剩余。尤其是在以产水稻为主的江夏区大桥乡,村民们说:“我们每年就忙那么几阵子,合起来也就两三个月吧。”二是农民在非农领域就业难。在所调查的地区,乡镇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不景气,吸纳剩余劳动力的容量有限;农民自身资金积累少,缺乏技术,做生意、办工厂困难很大。三是剩余劳动力大多选择外出打工,但获得收入较低。调查结果显示,外出打工的农民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56%。但据外出打工的农民讲,他们出外打工都是干重体力活,辛辛苦苦做一年,只能收入1200元左右。

5.生产成本高

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成本高。在所调查的五个区域,农民从田间获得的年收入不足350元人,而肥料、种子、生产工具和灌溉、脱粒等生产成本合计高达105元人,若计算劳力支出,生产成本就更高了。

6.不合理的经营性支出多

调查发现,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承担了许多不合理的经营性支出:某些农村基层组织与所谓的服务农民的经营性公司相结合,经过垄断经营,或明或暗地提高农民所需生产资料的价格。一农户反映,某粮种的实际价格为2元包,而那些组织摊派过来必须要4元包。农民信息相比较较闭塞,政府又在致富信息上指导不多。调查中我了解到,有的农民轻信了一些小报上的虚假信息,被骗去了不少的钱财,也有的因为投资的项目不切合实际而赔了本。

7.落后的消费意识造成不合理的消费支出多

不合理的消费支出主要表现:一是农村重人情,婚嫁寿葬的支出多。过分强调人情的“礼尚往来”给不少家户带来不必要的负担,你花3000元,我花5000块,攀比现象严重。二是农民平时省吃俭用,而逢年过节支出过大。三是部分农民有抽烟、喝酒、赌博等不良嗜好,并且越是贫困的地方这种现象越严重。

二、农民收入不高的原因

1.部分农村基层组织对工作的思路不明确

71%的农民认为,收入不高的最主要原因是基层引导不力。部分农村基层组织认为农村的生产由农民自我负责,放弃了对农民生产的引导。实际上在市场经济的今日,农民发展经济,需要农村基层组织有力的引导。如果农村基层组织在工作思路上不以引导农民发展经济为中心,那么农村的工作就难以做好。

2.农民的效益观念不强

农民在生产中没有注意农业种植结构的合理性。调查数据显示,农产品中粮食居多,粮食作物的产量占了农产品总量的74.5%,而一些相对单位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种植的比例却不到5%。

3.农民文化素质水平低

调查数据证明,高中及相当学历的仅占13%,小学及小学未毕业者,其比例高达48%。以上只是理解基础文化教育的情景,而事实上,掌握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的人是很少的。

三、农民增收的潜力

1.农民盼望致富的迫切心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创造财富的源泉

在所调查的地区中,60%以上的农民表示为了能够在闲暇时赚点钱,他们什么活都愿干。据出外打工的农民介绍,为了早日富裕起来,他们愿意用自我的辛勤劳动去换取低廉的报酬。

2.农民已经启蒙性地理解市场经济意识

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民经过报纸、电视、收音机等媒体的宣传,出外打工者的切身体会及身边发生的事情等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理解了许多市场经济的信息,思想意识也开始有启蒙性地转变。

3.富饶的土地是农民致富的物质基础

农民的收入较低,但他们所赖以生存的土地仍然具有极大的活力。只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对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使土地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必将为增加农民的收入供给稳定的保障。

4.国家已具备加大对农业投入的经济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收入持续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经济上已具备了对部分地区农民进行产业化引导和扶持的经济实力。

5.农产品加工潜力大,市场需求大

在实际生产中,农产品附加值的增长与加工深度成正比。比如小麦,0.2斤小麦值不了0.1元钱,但加工成面粉就能值0.2元钱,再做成馒头呢,就能卖0.4元钱,若做成面包,大概就会再增值到2块钱,但如果哪位老先生用它作成了面人(玩具),恐怕就能卖7、8元钱了……况且,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农产品的加工深度越来越大。

四、对农村工作的几点提议

1.基层组织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工作

发展农村经济是搞好农村一切工作的源头,农村基层组织应据此开展一系列的工作:前期准备的工作上,各级组织应当做好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各种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应用、市场意识、技术信息等的引导,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放宽农民进行其它生产的限制。在实际工作中,县、乡(镇)各级政府应当提出具体的发展经济和农民增收的目标,并结合当地实际情景,制定详尽的工作计划,在资金和技术两个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要素上,供给政策上的支持。

2.根据自愿原则,相对集中土地,构成规模经济

村里在进行土地调整时,留足农民要种的田,将愿意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尽量集中在一齐,经过招投标的方式,将集中后的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给种植(养)大户经营。由于大户专业经营,规模大、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能够使成本降低,效益提升,土地的潜力得以充分挖掘。需要注意的是:在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转让自愿和联产承包职责制不变的基本原则。政府要作的只是引导,切不可强制执行。

3.引导农民建立合作性服务组织

农民合作组织应按市场规律建立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合作经济组织应参与市场竞争。为了避免垄断,应允许自发地组建多个实体,竞争服务。合作经济组织的业务以服务农民为宗旨而开展,包括科技、购销、加工、储运、资金等服务。

据调查,武汉市建设乡新集村90%的村民是菜农,若能建立农民合作组织,在蔬菜的产前、产中、产后对农户供给相应的信息与服务,或依托武汉这个极大的蔬菜消费市场进行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综合经营,将必然提高菜农的收益,提升产业化水平。

4.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从农村的实际情景来看,农村经济的发展应当以农业作为根基,牢牢把握提高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环节,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在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产业布局上下功夫,经过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以武汉市建设乡新集村为例,该村依托武汉这个极大的生活消费市场,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居民的收入在所调查的地区中较高。但该村的蔬菜产业化程度低,仍以农户小规模经营为主,品质单一,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小。该村能够优化产品结构,对中低档蔬菜扩大产业规模,与口、武昌、青山石化等大型蔬菜市场加强联系,逐步将其建设成为武汉的中低档蔬菜基地;同时,加强与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的联系,发展高科技蔬菜、反季节蔬菜,供应武汉各大酒店。

5.继续在农村倡导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

对于农村的改革,还有必要继续倡导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农户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虽然可能暂时地拉大,但先富起来的农户和地区能够起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并带动其它农民和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调查对象中,有一农户家产达三、四百万,户主是一个包工头,他的发展也只是短短四、五年的时间。由于他的辐射作用,周围的村民随其打工,也增加了不少收入。象他这样有经济头脑、市场意识强的能人,在农村中并不少见,但因为资金、技术、政策、土地等生产要素条件不具备,他们的潜能无法完全释放。如果县、乡(镇)政府领导将这些人作为重点服务对象,让他们首先富裕起来,他们就能在农民增收中更好的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起来的人再引导单个的农民向农民合作组织或农业公司等转变,这样能够加快农业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步伐。只要农民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并且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农民的收入就能够提高,农村就能够富裕。没有农村的富裕,就不会有城市的长久繁荣。我们吃的穿的都要靠农民耕种,真诚地期望农民早日富裕,农村和城市共同繁荣。

第三篇:农村小学教育调查报告

农村教育问题的成因是多样的,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师资配备不足,留不住人才;最严峻的现状是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根本的改善必须举全国之力而为之,且要坚持下去。

一、xx村小学情况

(一)学校基本现状

xx村小学建于1958年,学校总占地面积20000多平米,建筑占地面积1600多平米。学校的办公用品均是由中心校统一购置,学校共设有1个微机室,1个阅览室,没有实验室,学校操场设有篮球架和乒乓球台。2007年学校购置了电脑,共22台,3~6年级可以上微机课,课上2人使用一台电脑。全校共6个班级,6个年级,学生共198人,以前学生有200多人,每个班级至少30人,但后来越来越少,到镇里和县城去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

(二)在校教师情况

学校有老师20人,2个领导,6个班主任,班主任主要教语文和数学。全校只有2名英语老师,负责3、4、5、6年级的教学。学校无专业音体美、思想品德、自然老师,都是一个老师教多个科目。在缺少老师时,学校会寻求代课老师代课。老师大部分住在乡镇和县城,每天上下班自己坐车回家。教师年龄在34~56多岁之间,最长教龄长达36年,最短教龄为10年。工资3000元/月,过节时没有待遇,每年只有降温补贴100元。学校会逐年评选1名优秀教师,老师调动不大,如果有调走的原因也很多,有的是因为工作需要,有的是根据个人原因。

(三)学校教育管理方面

每学期开一次家长会,但家长来的人数很少,其中老人占很大比例。因为老师家多住在乡镇和县城,来回不方便,平常教师不常与家长沟通。学校每学期考一次试,试卷由中心校统一印发。每学期评选百分之三十的的三好学生,百分之十五的优秀少先队员。每学期期末老师都会进行家访,针对对象是学困学生和贫困学生,每次5~10个学生。学校采取硬式教育,考试之后不排榜。

(四)老师分析学生情况

1、老师们认为,孩子好坏不能根据考试成绩来评价,因为孩子成绩起伏不定,有可能同一科目,上次考试成绩与这次考试成绩相差太远。而且孩子有自己的特长,有可能英语不好,数学却很好,这些都不能用来比较孩子的好坏。

2、现在上学书本都不要钱,每年只需要拿些卷纸钱,所以因为家里贫困而退学的原因极低,孩子不爱学习的主要的原因就是认为学习累,吃不了苦,越是家庭条件好的越不爱学习。孩子学习氛围差,害怕问老师问题。

3、还有一种是父母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他们根本不管孩子学习,也管不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贪玩,也越来越难管,爷爷奶奶很多也会溺爱孩子,随着孩子来。因此,孩子玩起来更加无所忌惮,很多都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

4、老师们普遍认为,学生家长认识不到孩子学习的重要性,采取放羊式教育,家长以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对孩子的教育了,对孩子的学习也是不管不问。一位老师说,农村家长与乡镇里家长重视程度相差太多,乡镇里家长重视程度远高于村里重视程度。

(五)费岭村孩子升学情况

村里只有1所小学,初中要到乡镇去上,个别小升初考的好的会考到县城去,但多数是选择离家稍近的乡镇中学,所以村里学生都能念到初中,但初中升高中需要进行考试选拔,所以高中生就比较少了,村里每年都会出大学生5~10个。

二、当代农村教育现状分析

(一)现状1:父母重视教育程度低

1、家长普遍文化水平差

根据我们的走访,发现农村家长学历基本为小学或者初中,甚至还有很多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收入、就业机会、生活条件等各个方面都明显优于农村,学历高有能力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农村,选择进城打工,留下的都是那些在城市混不下去的人。从而导致农村人口呈现两极分化严重,老的老小的小。父母都迫不及待的将孩子送入学校,父母只是想让学校去管孩子。家长白天都忙工作或忙着干农活,只有晚上才能有一点的时间顾及孩子,由于家长的学历水平都很低,根本无法辅导孩子学习,也不知道该怎么在学习上帮助孩子。孩子发现自己跟不上的时候,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办,也没太放在心上。

2、家长采取放羊式教育

农村孩子上学一直以来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放羊式教育,家长因为工作或农活而无暇顾及孩子,老师只是完成上课的任务,课下一般很少管学生是否学习,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上的散漫、不认真。在放羊式教育的模式下,学校对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几乎是一片空白。往往是,学生问题日积月累最终演变为一个个具体到恶性时学校才出面干预。这种教育模式虽然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性,提高自立能力,但是也存在着诸多弊端。

3、留守儿童现象

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带,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孩子的爷爷奶奶的教育观点和方法与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有着本质的冲突,更多的家长认为自己把孩子送到学校,一切责任就在学校了。他们不问不管,一旦孩子有什么事,或者学习成绩不好,他们就会到学校吵闹,久而久之,矛盾就突显出来了。留守孩子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性格孤僻、偏执,难以沟通。目前,留守儿童现象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

4、家长态度微妙

绝大多数家长还是支持孩子学习的,他们深知务农的艰苦,想让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生活是现实的。在了解农村父母教育理念时发现一个很大的偏见。农村父母认为,关心孩子就是在物质上给孩子钱让他们念书,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关心,他们不会抽时间陪孩子学习,也不会关心他们学习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会做的大多只是,想起来的时候询问下孩子学习情况,跟孩子说几句早已听出老茧的励志名言。家长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其实十分微妙,一方面,每个家长都认为读书重要,只要孩子会读书,自己不论砸锅卖铁也会供孩子读书。而另一方面,读书无用终究还是存在于家长的观念中。在他们身边,一些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也难找到工作,周围一些没文化的孩子出去打工却能赚很多钱。这种微妙的心态造成了,如果孩子会读书家长会十分支持,如果孩子读书成绩不理想,父母会想不会念还不如打工算了。

(二)现状2:教育教学资源严重短缺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缺乏或不完备,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图书室,有的学校图书室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经常缺乏资金买新的,体育课没有孩子玩的东西,上体育课就是学生自由活动的时候。学校没有多媒体设备,有的学校最多有几台录音机,教师上音乐课就用嗓子干吼,而且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大多数科目没有专门的老师,就是由班主任代上。硬件设施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教育一个最普遍的现状。

(三)现状3:师资力量薄弱

农村教育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是中国教育的主要部分,其普及程度及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全国普及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实现程度,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作为农村教育中的主力教师,身上担负着任重而道远的责任。然而,农村师资力量的薄弱却直接影响着农村教育有效的实施。而导致这一因素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几点:

年龄结构不合理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化,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峻。村小多数是年龄偏大的教师,年青的教师很少。

教师学历水平较低

一方面高等学校毕业的教师不愿意来乡村学校任教,另一方面好多老教师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一般都是专科、本科毕业生,很少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专业教师不足

在城市,专业化教学是理所当然之事,或许不值一提,而在许多农村小学,专业教师却严重不足,像音乐、美术、劳动、自然教学大多是兼职的。

教师素质普遍不高

教师素质包括多个方面,如学历、职业道德、思想观念、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农村小学中专生、初中毕业生在教师队伍中占了绝大多数,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很不完善,又因长期生活、学习、工作在乡村,教学中缺乏热情和竞争意识,无法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信息闭塞,几乎无科研能力可言。

教师身体不适应

由于生活条件差、学校环境差、内外压力大、待遇不高、不良习惯等因素影响,农村小学教师身心素质明显下降。

教师教育待遇不等

作为农村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超负荷工作量也许都不是问题的根本,待遇上的问题或许才是师资流失的重要原因。据了解,一个农村教师每月的工资就是工资卡上的钱,奖金什么的基本没有,一年下来,也领不了几个钱,而城区学校每个月加上课时津贴、班主任费等,每个月多领好几百元钱。农村学校的教师过教师节最多领100元,而城区学校最少就是500元。待遇上的差别,让许多教师都把前途放在城区,想尽一切办法调到城区成为大部分农村教师的奋斗目标。长此下去,农村师资大量流失。

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如此,其结果必然导致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社会矛盾越来越激烈。

三、改变教育现状的建议

俗话说:再穷不能穷教育。针对目前农村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经费挪用重点抓,教育资源用到实处

据调查的情况,当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改善农村小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必需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尽可能向农村地区倾斜,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没有相应的教育条件,教学仪器、图书资料,提高质量只能是一名空话。中央及省级财政可依据各乡村学校的学生数将乡村教育的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划拨给乡村学校,这样可避免教育经费在多个中间环节的截留现象,又可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均等性、可靠性。同时,要注重改造小学的微机室,购置必需的教育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使村办小学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我们要首先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

2、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

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证村小师资队伍稳定和扩充。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知识分子的政策,想方设法改善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因为教师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在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农村小学教师能够参加。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另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发展农村小学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由于所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心、激励和帮助。尽可能对每个学生,尤其是打工子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对他们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使老师的鼓励变为孩子学习的监督和动力。

3、更新教育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保证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课时,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农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教育管理水平。

父母从精神上关心孩子,帮助孩子。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平时家长应多注重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虽然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里,但是也不能撒手不管,及时与老师交流,常常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情况,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有帮助的。孩子教育从小抓起,从小培养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不断鼓励孩子向远大理想而努力。

推荐专题: 会计社会实践报告 教师述职报告 关于农村经济调查报告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