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生存现状的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生存现状的调查报告》。
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生存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 调查时间
2009年2月6日—2009年2月8日
二.调查地点
陕西省咸阳市第一届中国民间花馍艺术节会场
三.调查对象
部分民间文艺家、参观市民
四.调查方法
随机采访
五.调查结论
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咸阳市人民政府、陕西省文化厅和陕西省英才组织委员会承办的第一届中国民间花馍艺术节于2月6日至8日在咸阳市举行。 参加这次艺术节活动的有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甘肃、安徽、陕西省7省和中国民协以及陕西省的渭南、延安、铜川、汉中以及咸阳的13个县市区,共160多位民间艺术家。参与展销的花馍及艺术品共有400多种,其中:7省4市均有花馍品种和艺术品参与展销,咸阳市13个县市区每个县的花馍品种均在12个品种以上,民间艺术品均在5种以上。民间艺术品有:剪纸、布艺、布贴花、香包、刺绣、青铜工艺品、泥塑、黑陶、皮影、农民画、马勺脸谱、茶叶、古钱币、蛋壳工艺、土织布、乾州四宝、奇石、根雕、景泰蓝画、石刻、拓片、树脂工艺等40多个种类。
民间花馍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别在黄河流域各省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在咸阳素有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红白喜事送礼馍的习俗,无论是添子增寿,还是“女儿追节”都得将蒸好的各种造型、花色不一的花馍送给亲朋好友,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受赠者要以“回馍”的方式表达对赠送者的谢意。
“咸阳花馍”被誉为“中国绘画艺术的活化石”,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的习俗。其造型生动夸张,制作精巧细腻,民俗气息浓郁。花馍又名面花、面塑、礼馍,花饰以花鸟鱼虫、蔬菜、水果等万物生灵为主,表达对祖先的祭祀、老辈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丰富内容。
在此次艺术节的会场里,我就民间传统文艺的生存现状、未来结局及其产业化发展前景等有关问题,随机对部分参观的市民和参展的民间文艺家进行了调查采访。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以下现象:
1.大部分市民在参观前并不了解晓各地区的传统民间文艺,甚至对自己家乡的传统文艺特产也知之甚少,只有个别特别喜爱传统文艺,平时关注和收集有关信息的市民(都为中老年),对展出的相关以内容很了解。
2.90%的被采访者认为民间传统文艺的现状堪忧,应受到重视和扶持,并支持将传统文艺产业化。同时,几乎所有的被采访者认为传统文艺的产业化前景良好。
3.对于各参展队所代表的传统文艺的继承方式,50%表示为家族继承,30%为收徒拜师模式,而剩下的20%则表示该传统文艺已濒临失传。
4.从事该传统文艺人员的年龄阶层75%为中老年,25%为青少年。
5.有60%的展区表示其参展的传统文艺已经产业化,如成立文化传播公司、个体门面经营等,其中有的已日趋成熟并初具规模,有的则刚刚起步处于摸索尝试阶段。其余40%未进行产业化的部分是由于不了解传统文艺产业化现状处于观望状态,部分则是由于关注度小、濒临绝迹而无法进行产业化。
6.对从传统文艺中取得经济效益的方式,一半属于自产自销,一般则是由某些专门的组织、公司或企业等从艺人手中收购进行组织营销。
7.已经把传统文艺产业化的民间艺人都对产业化现状十分满意,认为能够取得一定经济效益和文化影响,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并解决了部分农村甚至城市人员的就业问题。
8.大多数文化艺术制品已经是不仅仅只具有其传统的作用和意义,更多的是作为被人们收藏欣赏工艺品或是馈赠的纪念礼品。还有的如华州皮影,则是作为一种传统而又新奇的表演形式生存于世。
9.大部分的民间演艺人对其所从事的传统文艺并不抱悲观态度,而且坚定地认为该民间文化艺术所象征或代表的传统习俗仍然被人们认可和履行着。
通过以上现象,我发觉传统文艺的生存现状比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 首先,社会关注度很高。本届艺术节是由民间组织和政府相关部门联合举办的,咸阳市副市长也在开幕式上讲话,说明政府关注度高;本次活动还吸引了国内众多媒体前来报道,说明了媒体关注度高。
其次,人们对传统文艺仍然具有相当浓厚的兴趣并希望其能够流传下去。活动期间,每天从各地前来参观的人员是络绎不绝,展厅里已经达到摩顶接踵,人挨人、人挤人的程度,甚至由于参观市民过多,组织单位不得不限制参观时间来控制人流。很多家长还专门带着孩子前来,让孩子接受传统文艺的熏陶。
最后,传统文化艺术逐渐规模化、产业化。产业化的现状及前景都被人们所看好。从前人们认为专门的民间艺人是填不饱肚子的,因而人们越来越不重视传统文艺。可现在由于产业化带来的经济收入,在我的调查中,已经有三分之二的民间艺人不再只是农闲或业余时间才从事该文艺活动,而是专职进行文艺创作和继承。并且,在民间艺人的队伍中,已开始出现部分刚毕业的青年学生,这说明了产业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得更多的年轻人也开始接受、认可并乐于从事有关传统文艺方面的工作。
由此,我得出结论,传统文化艺术由于国家和人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其生存现状较前些年已有明显好转,并有进行产业化的趋势,但还有很多传统文艺仍然濒临失传甚至绝迹,继承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总的来说,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已开始受到受到重视,但仍然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扶持。
通过此次调查,我感受到了民间民俗文化的巨大的魅力,但是也了解到在魅力的背后存在着很多无奈的景况。而造成这些无奈景况的原因主要为:
1.民间艺术生存空间日渐萎缩
2.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濒临失传甚至绝迹。大多数民间民间艺术处于自生自灭的“瘫痪”状态。
3.民间艺人的还存在一定的专业盲区,尽管技术已比较精湛,但艺术层面往往比较苍白,致使技与艺不能很好的融合,并且缺乏创新。
4.大量民间艺术的珍贵实物和资料惨遭损毁。
5.研究人员和经费短缺制约民俗文化保护
经过对有关人员的采访、浏览各种资料和深入的思考,我认为为了使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有更好的生存现状,使其更好的被继承和发展,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紧制订民间艺术保护规划。要着眼长远,立足实际,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思路,加紧制订民间艺术保护规划,真正把民间艺术资源建设列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对一些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典型民间艺术,建立健全资料档案,列入《保护名录》,制定详细、操作性强的抢救保护方案,落实保护措施和经费,进行系统全面的保护。例如,我国于2002年启动了定位为“继承前人,造福今人,有益后人”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该工程通过召开专题工作会议,举办专业培训班(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广泛采取民意调查的方法,运用科学、规范、有序、权威的手段,分别从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文化普查入手,出版系列丛书,以达到向民间艺术向国家方针提供决策性指导的目的。
(二)加强民间艺术传承人队伍建设。对濒临失传、又具有重要价值的民间绝技、绝艺、绝活,要采取重点扶持政策,鼓励带徒授艺,使民间绝技后继有人,同时组织人员进行记录、整理,尽快用录像、录音、文字、照片等方式,把民间艺术的资料留存下来;对长期从事优秀民间艺术制作、表演,形成风格、自成流派、有成就者,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推出民俗品牌性人物,譬如通过《百家讲坛》一类的文化传播平台,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成为大众的精神依托。要引导年轻人学习民间艺术,培养下一代传承人;要创造条件,促使民族民间艺术进学校、进课堂,在中小学倡导成立兴趣班,建立民间艺术传承、保护、研究的骨干队伍,促进各种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
(三)提供民间传统文化的坚强保障。要切实加强领导,成立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为民间艺术资源建设提供组织保障;要建立长效机制,加大财政投入,设立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并列入每年财政预算,主要用于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普查、征集、保护、利用、人才培养及重要项目和传承人的扶持。同时,积极开拓多种筹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民间艺术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建立国有和民间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
(四)创造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在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同时,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保护与建设的关系,挖掘一批文化艺术资源,参与到旅游和经济活动中去,走边保护边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积极创新农村文化活动载体,经常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以及参与面广、影响深刻的节庆活动,引导这些活动之与民间艺术资源的发挥相结合,既满足群众“求美、求乐”的需求,又为民间艺术资源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五)树立全民保护民间艺术的意识。文化的源头存在于民间,只有在民间这块丰富的土壤中,才能孕育出属于世界的宝贵财富。要从教育入手,从小抓起,渗透到每个层次的人群之中;积极宣传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从文化资源是一个地区软实力标志的高度,鼓励人们更多地了解民间艺术资源,进一步提高广大民众对抢救和保护民间艺术的认识,增强全民保护民间文化的自觉性,培养人们对民间文化的感情,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支持、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六)与时俱进,积极创新。由于世界文化的融合,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原本的基础上一成不变,而是需要发展与创新。一方面,可以
借鉴西方经验,恰当的融合一些世界文化,另一方面,要避免我们自己的民俗文化被吞噬的危机,做自己的东西。正如人们常说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最后,用采访中一位民间艺人告诉我的话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民间文化需要社会的参与和扶持,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我们的传统文化与艺术才能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才能蓬勃发展!
推荐专题: 实习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网 山西传统文化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