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总结 > 调查报告 > 详情页

春节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2022-06-02 01:52:51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春节传统文化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春节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第一篇:春节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一)研究目的

1、熟习调查的进程,把握学习方法,了解独占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益于进步本身的文化素质好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一次夸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宏扬民族文化。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的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醇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传统的春节,融进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意味,并担当起一种文化功能:

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往和未来;

二、祭奠,缅怀祖宗之德,继续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亲礼节来往,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当社会职责;

四、民间文娱,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情感之波,体味人生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躲厚重的含金矿躲。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热进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很多还相传至今。

尾月开始办年货:

据中国传统,踏进尾月,已适合办年货,除买腊味、糖果外,水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圆。

年二十四谢灶:

在灶头放齐贡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乞求来年衣食丰足暨身体健康,以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是清算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讲,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乞求将往年的霉运及不如意统统扫走,而本身亦要洁净,听说这样做即可以消灾祛病。

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寓意。晚上一家聚会一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的丰富是年夜饭的特点。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久长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吃过年夜饭以后,长辈要发压岁钱,根据古时的民间风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钱一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们大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乞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整,开始放爆竹,庆祝新一年的来临。

正月初一宜祭祖:

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风俗。在先人排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水果等。随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祭祖终了后,晚辈向长辈拜年,拱手相互恭贺。另外,年初一不可扫地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祥的话亦不能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亦尽可能不要打坏碗碟,假如真的不谨慎打坏了,就是例如碎碎(岁岁)平安,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等好兆头的话。

初二妇女返外家拜年:

初二是出嫁女回外家的日子,相传年初一回外家,会令外家变穷,所以要初二才返回。另外,返娘你家拜年不能空手,必须预备一些贺礼,如糖果或水果等。

年初三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团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年初四接财神:

话说年二十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则是诸天神由天界返人间之时,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则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备齐。并要焚香点烛烧金衣,以欢迎诸神回人间。

另外,还有扫尘:除陈布新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都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看和辞旧迎新的祈祷。贴春联:将春联贴在门口,贴够八张,代表由头发到尾。帖窗花:在窗上帖各种剪纸窗花,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潢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挂年画:寄托人们喜庆美好的愿看。

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来迎接这个日子,念一遍寄托新年美好愿看的句子,这时候福倒了真的福到了!希看在城市里生活久了的人们在加快生活节奏中还能记得这个宝贵的传统文化,并将它传承下往。

第二篇:春节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一)研究目的

1、熟悉调查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以此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的功能:

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

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责任;

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渲泄感情之波,体味生活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开始办年货: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圆。

年廿四谢灶:在灶头放齐供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砟暌率撤嶙慵吧硖褰】担笊找录叭鼍疲詈媒恍┨劳璺旁谠钌希蚪笱刻峭糠旁谠罹慕鹌嶙稚希Ч岣选

年廿八洗邋遢:年廿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气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去病。

年三十晚要送年: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日,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意义。晚上,一家人聚首一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得丰富是年夜饭的特色。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久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吃过年夜饭之后,长辈发压岁钱,根据古时的民间习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钱一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们大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正,开始放爆竹,庆祝新一年来临。

正月初一宜祭祖: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习俗。在祖先神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祭祖完后,晚辈向长辈互相拜年,拱手互相恭贺。此外,年初一不可扫地或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利的话亦不能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亦尽量不要打碎碗碟或盆具,如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说例如「碎碎(岁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等好兆头的话。

年初二妇女返娘家拜年:年初二是出嫁女而回娘家的时候,相传年初一回娘家,会令娘家变穷,所以要年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家拜年亦不能空手,必须准备一些贺礼,如糖果或生果等。

年初三赤口: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团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年初四接财神:话说年廿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t是诸神由天界重返人间之r。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则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并要焚香点烛烧金衣,以欢迎诸神重临人间。

年初五开市日:年初五可将供奉神位的供品收起。做生意的人可以拜神开铺,发红包,以求大家工作顺利,而一些过年的禁忌都可以解封,过回平时的日子。另外还有,扫尘:“除陈布新”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贴春联:将春联贴在门口,贴够八张,代表由头「发」到尾。贴窗花: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

第三篇:经典传统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5篇

参加社会实践,让我们体验社会生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生活,以帮助我们今后能够更快、更好的融入社会。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传统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更多调查报告相关推荐↓↓↓

家具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茶叶市场调查报告

环境污染调查报告

近视调查报告范文

饮料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经典传统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

一、调查课题的基本内容

(1)实践方案简介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今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大行其道,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成为大学教育中缺失的一环。作为全国十大独立院校之一,我院领导极为重视大学校园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以太谷是优秀传统文化形意拳发源地这一得天独厚优势为依托成立了形意拳中心,并将形意拳教学纳入大学生课程范围。此举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影响深远,同时也有利于我院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本小组通过对太谷形意拳的理论学习,追根溯源,实地探访,亲身体验等方式,深入了解形意拳这一传统文化瑰宝,调查形意拳当前的发展、传承现状,找出影响形意拳发展传播的症结所在,研究并从本专业的角度并对形意拳的发展传播提出建议。

(2)团队介绍

国贸103班社会实践第一组

(3)实践口号与主题

“传承形意拳文化,保护民族瑰宝”

(4)实践的目的与意义

在实践过程中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危机感与责任感,并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出建议,学以致用,提高理论实践水平。

(5)实践背景

形意拳与太极拳、少林拳、八卦掌并称中国四大名拳,同时是中国三大内家拳(太极、形意、八卦)之一。形意拳风格讲究硬打硬进,几如电闪雷鸣,在内家拳中独树一帜。山西晋中太谷县是形意拳创立、发展、传承的主要区域,被称为“形意拳之乡“我院极为重视形意拳事业的发展,成立了形意拳中心,并将形意拳纳入大学课程。

(6)实践方式

1、理论学习

通过查阅资料,咨询老师等了解形意拳创立,发展,传承的历史,并对形意拳特点有初步认识。

2、实地探访

与理论学习结合,前往李洛能故居,车毅斋纪念馆,宋氏形意拳陈列馆等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展品跟碑文的观摩学习,深入了解形意拳发展的历史。

3、亲身体验

拜访太谷形意名家,进行学习,采访,记录,了解各派形意拳的风格特点,对形意拳的养生、技击效用有一定了解,并对各派形意拳的传承及发展现状进行调查访问;如有条件,可进行一段时间的形意拳实地学习,深入了解形意拳的风格特点、技击养生效用。

二、实践阶段安排

(1)活动地点:太谷本地 如条件允许,前往祁县探访形意拳源流-心意拳

(2)前期准备:

1、分工明确,强化责任意识。主要为资料收集,组织协调,过程记录(拍照,摄像,录音,笔记),后期制作(争取实践完成拍出一部视频作品)

2、资料收集与组织协调。收集形意拳资料并进行集中学习,实地考察时的组织协调工作,拜访形意名家之前的提前了解与事先预约。

3、过程记录。安排专人负责实践过程的摄影摄像及其他资料的记录整理。

4、有备无患,确保安全第一。每次活动做好出行准备,包括服装、药品、避暑用品等,并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做好充分的预案工作。

5、经费预算。落实经费来源。

(3)活动开展:

1、集中学习形意拳资料,对形意拳的源流,发展,特点有一定了解。

2、前往李洛能故居,车毅斋纪念馆,宋氏形意拳陈列馆等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展品跟碑文的观摩学习,深入了解形意拳发展的历史。条件允许的话前往祁县探访形意拳源流-心意拳。

3、拜访太谷形意拳名家,进行学习,采访,记录,了解各派形意拳的风格特点,了解形意拳的养生、技击、文化内涵,并对各派形意拳的发展现状及原因进行调查访问;如条件允许,组员分成两队分别对车氏宋氏形意拳进行为期一周左右的系统学习与深入了解。全程跟踪记录学习过程。学习结束后进行内部总结,以亲身体验对两派形意拳进行分析比较,加深对形意拳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4、在实践过程中结合自己专业知识,对形意拳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举措进行讨论,提出建议。

(4)成果总结

1.团队日志:活动当天安排队员就每天的活动情况做详细记载,并对次日的活动做好安排。

2.个人感悟:每位队员将自己在整个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心得体会整理为个人的实践心得。

3.调研报告:将活动过程中所有拍摄的照片、视频、访谈记录等等进行汇集整理,完成实践报告。

(5)活动预期效果:

此次实践活动预计会对形意拳发展、学生和学校学院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使三者达到共赢的局面:

首先,对形意拳发展而言,本次实践活动虽然人微言轻,但对于形意拳的发展和推广是个有益的尝试。此次实践活动对形意拳发展的思考及其所包含的现实意义将影响深远。

其次,对学生而言,一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增强的对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实践过程也是一个锻炼自己的过程,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可以学以致用,团队合作过程可以锻炼自己的团队意识及组织协调能力。通过实践可以获益深远。

再次,对学校学院而言,一方面可以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来提高学校学院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学校学院整体的教育实力与实践力度。

三、其他活动要求及注意事项

(1)活动经费

经费来源:学院社会实践活动专项经费,自筹

经费开支与报销事项:

1、活动的一切开支本着节约为前提,杜绝浪费

2 、财部应向队员公开当天的各种开销

3、每一笔资金的支出都应有发票,并注明用途、经办人姓名,并交由 队长签字后,方可向财务部部长报销

4、 各小组要保管好活动经费支出的发票或相关收据

5、 活动结束后,及时上交《活动收支明细表》

(2)管理制度

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了让每位实践队员在实践过程中全心地投入,展现温大学子们的独特魅力;为了维护实践队良好的形象,规范队员的行为。特按照大学生实践守则作出如下规定: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2、遵守组织纪律,按时完成实践内容并明确活动目的,积极主动配合工作需求

3、活动过程中不得擅自离队,不得擅自进行危险性的活动

4、如需离队或暂时离队,应向实践队队长说明具体情况,表明去向,做好登记,并随时保持联络,如批准必须要按时归队

5、遵守实践队作息时间安排,在活动过程中不得迟到、早退

6、队员要顾全大局,以团队为重,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成员之间要互相协助,团结一致,同舟共济,如遇到紧急事件,要听从指导老师以及实践队队长的指挥,寻找有效方法解决

7、在实践过程中实践队队员要衣着大方、整洁,合乎大学生的衣着标准,不损害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

8、队员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要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尊重实践单位意见,虚心向群众学习

9、队员要树立环保意识,不乱扔垃圾和废品、不随地吐痰等

10、队员时刻牢记“安全第一”,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安全防范,注重团结互助

11、队员要吃苦耐劳,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饮食、住宿等困难要勇于克服

12、注意饮食卫生,做好防暑工作,如感觉身体不适,及时向实践队后勤部反映

13、保管好公共财物及自身财物,爱护公共财产

14、所有实践队员必须端正工作态度,树立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健康形象,展示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严格遵守实践制度。

经典传统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二)

中华传统文化以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鲜明特色而屹立于民族文化之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今年暑期实践中,校团委与校友会发起“文化中国行”实践项目,并获得北京大学校友基金的支持与赞助,扶持青年学子长期开展弘扬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文明、发扬民族精神、传承国学精粹的实践活动。

经过层层筛选,北京大学赴南京云锦研究暑假实践团、北京大学赴福建厦门调研实践团、北京大学艾德莱斯暑期社会实践团、北京大学禅学社赴海北藏族自治州实践团、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邹鲁行社会实践团、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敦煌实践调研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赴大连暑期社会实践团、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赴江苏开弦弓村村史调研实践团、北京大学赴福建泉州暑期调研团、北京大学耕读社传统文化研修夏令营等十支团队入选“文化中国行”项目。

1.山南水北,品中华传统之神韵

五千里神州大地,塞北江南,雪山草原,不同的地域孕育出各异的文化,而每一种文化的精髓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禅学社于今年7月底在丝路南段——青海省海北州进行“汉藏文化交流现状调研”的社会实践。该州内27个民族和谐共处,是汉藏友好之路唐蕃古道起点,王洛宾因在此创作《在那遥远的地方》获联合国“东西文化交流特殊贡献奖”,中国首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原子城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禅学社对海北州社会和谐、多民族共荣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考察,为当地文化政策提供合理化建议,发掘、整理、推广传统文化和谐因子,为社会的长治久安、实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作出文化方面的贡献。

江南依旧那江南,料此江村应如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赴江苏开弦弓村村史调研实践团来到开弦弓村,看看风云激荡的百年过去,这座村落是否还是费老笔下的江村模样。江村团以史学视角和方法为主,合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手段和档案整理、实地参访、口述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完成《江村的变与不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赴开弦弓村》实践报告,整理3万余字口述史稿,收集136份问卷调查,拍摄1400余张实地参访照片,记录近1万字社调日记和5000余字成员心得。

2.寻根探祖,访华夏文明之圣地

齐鲁之大地,聆圣道于杏坛,忆先祖于泰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邹鲁行社会实践团来到儒家文化发祥地——山东济宁,探寻儒家文化的源头,观摩孔孟颜曾四圣遗迹,考察儒学研究中心,调研圣地乡情民俗。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丝路驼铃,敦煌悠悠伫立。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敦煌实践调研团远赴陇西,在敦煌、嘉峪关、张掖、西宁等地开展调研活动,领略丝路沿线文明古迹的独特风貌,考察“一带一路”战略在甘肃等地的实施现状。这两支团队在对中华文化圣地的探访中,不仅加深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提高了对华夏文明的自豪感,并且利用各种平台宣传自身见闻与调研成果,号召更多的北大学子担负起调研、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与责任。

邹鲁行社会实践团成员在嘉祥县武梁祠阅读墓葬出土石刻

锦绣金陵,六朝古都南京以时光为梭、智慧为线,织出云霞般绚烂的云锦。北京大学赴南京云锦研究暑期实践团来到江南古都石头城,一行6人参观云锦研究所、江宁织造府和南京博物院,深入了解云锦的历史与现状,领会中华传统工艺的精美。在调研中,团队经过仔细考察、认真思索,并精心模拟推演云锦工业的发展前景,提出南京云锦发展的思路,以供当地政府企业参考。

3.薪火相传,继神州文化之绝学

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仅体现在诗词歌赋的隽永,而且深深印刻于传统工艺的精巧。

重拾灯下千古事,再闻影中鼓乐声。辽南皮影数百年间影影绰绰,带给民间无限欢乐,在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兴起后,辽南皮影陷入窘境。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赴大连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辽宁大连,调研辽南皮影的现状,力图为辽南皮影戏进行深入调研,提出合专业实际的建议方法,共筑辽南皮影的未来。

艾德莱斯传统工艺被誉为“二十一世纪最后的丝绸手工制作工艺”,如今这种自然经济的古老手艺正在市场经济的潮流中苦苦挣扎。为此,艾德莱斯实践团10人前往新疆乌鲁木齐、和田及喀什三地,调研艾德莱斯手工业的现代化转型状况。艾德莱斯实践团深入新疆腹地,看见的不只是艾德莱斯绸这一传统工艺产品在现代社会中的生死抉择,更多的是了解到了其背后体现出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艰难转型。如何在市场经济下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已成为几乎所有民族共同面临的问题。实践团领队依力亚尔说道:“这一问题的提出不仅仅因为某一民族文化‘传统、古老而具有价值’,也不仅因为其技术精湛、色彩绚丽,更重要的是这些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符号象征,是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

本次“文化中国行”项目还吸引了广大留学生的加入,不仅加加深了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热爱,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给活动带来了靓丽的风采,给团队调研带来了别样的视角。泰国留学生曾增金随队走进了辽南皮影戏,惊喜地表示本次活动给她带来了极大的收获,加深了她对中国的了解,并表示期待以后继续参加类似活动。

悠悠华夏千古,脉脉文明永续。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是中华文明面向未来的土壤,是实现中国梦最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智慧源泉。广大青年在传统的探索与弘扬中汲取养分,坚持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古为今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文化自信心。依托“文化中国行”项目,北大学子走向中华文化的源头,拥抱华夏精神的内核,在挖掘与调研中继承传统,在保护和继承中发展创新,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作出贡献,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注入活力。

经典传统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在继承中不断创新,才能使传统文化焕发出自己的光彩。所以,在寒假期间开展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春节的调查,加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以便更好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1 关于春节的介绍

1.1春节的起源

春节指华夏传统历法夏历的元旦(与中国现行的公历元旦不同),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农历新年、大年、岁首、正旦、正月朔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度岁、庆新岁。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1.2春节的习俗

扫尘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1.3春节食俗

蒸年糕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包饺子

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2 关于大学生对春节的认识了解调查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寒假期间,对在校大学生,通过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以了解他们对春节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收回86份,有效问卷86份,问卷回收率为78.2%,问卷所反映出的问题具体如下:

2.1中国传统春节跟西方圣诞节相比,您更喜欢哪一个?

A春节 B圣诞节

由图表可知,94%的同学更喜欢春节,这说明在文化开放交融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还是比较高的,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2.2您了解春节的习俗吗?

A非常了解 B了解部分 C不太了解

由图表可知,86%的同学对于春节的习俗只是了解部分,并不十分清楚春节的具体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却越来越少,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提高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2.3您知道春节的来历吗?

A非常清楚 B不太清楚 C不知道

由图表可知,仅有34%的同学非常了解春节的来历,而11%的同学不知道春节的来历,这反映出,当今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太少,缺乏对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不能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2.4您年三十的晚上你都干什么?(单选)

A看春晚,吃年夜饭 B上网通宵(玩游戏、聊天)

C出去玩(放鞭炮、烟花)等 D其他

由图表可知,71%的同学在年三十晚上还是会进行守岁、吃年夜饭的活动,10%的同学喜欢出门放鞭炮、烟花等,这说明,对于春节中一些常规性的活动,同学们还是比较能传承的。但是,在当今社会,这些习俗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所以还需要多一些关注。

2.5您给亲朋好友拜年的主要方式?(多选)

A手机短信 B打电话 C上网发贺卡以及QQ拜年

D去家里问候 E不拜年

由图表可知,42%的同学选择打电话拜年,18%的同学选择通过网络拜年,15%的同学选择电话拜年,仅有24%的同学选择去家里问候拜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日益便捷,手机短信,网络聊天。这些技术在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会面越来越少。与以前挨家挨户拜年相比,现在的拜年大部分只是走一种形式而已,缺少了年文化的味道,这值得我们去反思。

3 存在问题

3.1西方文化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青年们或多或少的会感觉身心疲惫,因而需要机会放松。此外,高新技术的发展,各国文化之间相互交融也十分明显。中国的传统节日注重的是一种习俗和纪念,比如清明节、端午节、劳动节、国庆节等,而西方的节日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放松和情感的表达。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青年人逐渐热衷于西方节日,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万圣节,这些节日为广大青年提供了一个放松自己、张扬个性、表达情感的平台,同时商家也迎合了这股潮流,捕捉、甚至制造消费热点。从以前的不为人知,到现在的众人皆知,商家的炒作和新闻媒体的宣传都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从这方面来说,青年们更加追求一种享受,而逐渐淡化中国的传统节日。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大部分同学还是比较喜欢春节的,但春节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中国传统的崇敬之情。

西方文化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容小觑,我们必须正视各种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3.2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年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也很少关注传统文化方面的信息。对于青少年来说,更加注重生活的享受,对传统文化的起源等便很少了解。总之,现代社会的人们可能只是了解有哪些传统节日,而真正了解节日起源,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人却越来越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逐渐淡化,很多传统工艺也因此失传,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来说,无形是一重大损失。

3.3对传统文化的实践不充分

以前,人们对待传统节日都很期盼,而现在,更多的是一种形式。拿春节来说,以前的人们总是提前几周开始准备年货,做新衣服,收拾屋子,做各种春节食物,而现在,由于工作繁忙,人们很少去在意这些事情,多数到了春节前几天才开始准备。现在的春节,少了很多过年的味道。对于春节的各种习俗,以前人们总是习惯自己写对联以表示对新春的祝福,而现在,大街上各种对联花样十足,虽是好看,但却少了好多意义。

高新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生疏了不少。拿拜年来说,以前人们总会挨家挨户的拜年,以表新年的祝福,而现在,人们更多的是通过短信、网络等进行祝福。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沟通的机会逐渐减少。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亲身实践越来越少,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4 建议与对策

4.1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传统节日的关注程度,合理的调整各种传统节日的休假实践。一方面,可以让人们得到身心的放松,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去体味中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政府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程度,对于那些即将失传的传统艺术,应该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政府可以建设相应的组织,以督促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更多可行的途径。

4.2学校及各工作单位

学校可以多组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以提高同学们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比如,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组织各种文艺演出,优秀文章征稿以及春节对联等活动。这样,学生们可以从中收获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从而更好的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此外,学校还要加强教育力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要多关注、多实践,在创新中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4.3媒体部门

媒体可以加大宣传的力度,增加各种途径,拓宽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比如一年一度的春晚,媒体方面应该迎合广大人们的需求,投其所好,才能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此外还可以增加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公益广告,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4.4个人

正确对待西方节日和中国的传统节日,从自身做起,多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利用空闲时间,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多了解、多思考、多实践,不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要具有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比如:自己写一幅对联,做一个油灯等等。用实际行动弘扬传统文化,在实践中体味传统文化的内涵。

同时,我们也应该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的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

经典传统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四)

今年寒假期间,进行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采用“点面结合”,即选取典型项目踩点的方式深入学习和了解了_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传承、保护现状,并在大学生及其他各类人群中宣传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而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实体可以以一种固定的形态被保存下来。它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其传承载体只能是人,而这无疑增加了它的传承难度。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正面临着极大的困难。诸如苏绣、香山帮建筑营造技艺、御窑金砖等,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与其保护与传承所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成正比。为保护人类珍贵的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呼吁中国艺术研究院以及其他各有关单位为研究和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相关的工作,重点深入到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地区!

_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梅山、老街历史、山地渔猎文化、稻作文化、新化山歌、舞春牛、手狮舞、抬故事、梅山傩戏等艺术……数不胜数,不得不令人自豪。但另一方面,_地区的大部分人们对自的非遗了解的并不是很深。

由此我们想到,何不在大学生及其他一些社会群体中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辉历史和保护现状从而激发公众的保护热情呢?这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活动目的:

1.构建和谐社会、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全面推动文明对话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发展问题,深入认识它的概念内涵和独特价值!

3.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法及其传承规律,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种实践问题!

4.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让大家了解非物质文化当前的发展状况,呼吁大家(特别是高校大学生)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来!

5.利用大学生的独特视觉角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迹,寻访先辈足迹,了解先辈的生活意识形态,引发对传统文化走向的思考,甚至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探究!

活动成果:

1.活动激发和体现了公众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产,我们的活动旨在探索非遗有效的保护、传承机制,宣传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激发公众的保护意识。活动过程中,公众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了对苏州非遗的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们为拥有这些璨灿的文化遗产而骄傲。

2.活动中我们深入学习和了解了_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以及它的独特内涵。

目前,_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不容乐观,公众对于娄底非遗的关注度不高。前面说到非遗的的传承载体只能是人,而对于众多古老的技艺,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学会并且学成后相对一些赚钱较快的工作也有其弱处。所以许多年轻人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另外它的传承方法一般都是由老艺人授徒,传承效率不是很高。

另外非遗之所以能被这样保护是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内涵的。百年来业余生活的方式,已经在无形之中打上了娄底独特的烙印。这些一旦失传,损失将是巨大的。

3.关于非遗保护的方法和规律总结。

活动中,通过资料我们了解到目前由国务院文件提出的非遗保护的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由这十六个字可看出,非遗急需的是抢救其次是保护,这些古老技艺,少一样就没一样,不抓紧抢救就很有可能失传!另外传承的同时也要寻求发展,以更好地生存下去。但是我们也必须知道,但凡此类保护都是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而对于大部分付出这些投入的单位也好,个人也好,其目的不仅仅是单纯的非遗技艺得以传承,而是他的经济利益是否值得那样的投入?其次,人们都是爱追求现代化的、更舒适的生活的,而一些非遗项目能否与现代化的生活环境相契合?

通过几天的活动以及一些资料并结合自己的思考,我提出以下几点对非遗的保护上的建议:

第一、首先要在公众中宣传非遗的基本知识,要让人们从而认识到非遗对于民族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人们对非遗的认同感。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非遗历经几百年已经有了民族的根基,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身份证。

具体的我们可以经常搞一些活动,如传统戏曲节目进社区、进校园,非遗作品展览之类的,当我们从自己身边的非遗中看到自己先辈的身影,并联想到自己时,难道我们不会为自己是中国人,拥有这样的传统文化而自豪吗?我相信一旦有了这样的认同感大家就会自发地为保护非遗尽一份力。保护非遗是要有一定的民众根基的,并不是光靠一个传承人、一个保护单位就能做好的。

第二、“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非遗的保护也与此有相通之处,我想从小就开始教育孩子关于非遗的知识无疑是有好处的,因为毕竟他们是要承担起保护非遗的重任的啊!就好比现在一些小学课程中开设了京剧课,孩子们从小就接触、了解了,长大了自然会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对京剧的保护热情。

第三、国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目前我们已有了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但借鉴一些国外好的政策来完善自己还是有好处的。

第四、对非遗传承人及普通艺人提高待遇,比如在日本,对国家级的艺人每年都会拨放相当数目的扶助金以供他们专心磨练技艺和培养传人。这样,艺人们有了客观的收入后自然能心无旁骛地欠薪锻炼,发扬非遗技艺。另一方面,就目前来看,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方式效率不是很高,可否扩大规模,“批量”式培养艺人呢?

第五、非遗项目在传承的同时也应该也所创新,在继承传统项目的同时开发新的发展方向,以有利于自身的生存。但需要注意的是,创新的同时也不能丢了传统,创新更多的是方法而非目的。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想法,还有许多的不成熟的地方。

活动后记:

一个星期的活动让我学到了很多,我为我们有这样璀璨而光辉的文化遗产而自豪,但同时也为它们艰难的处境而揪心,祖宗留给我们的财产我们没有理由丢掉。

非遗是一个民族文化内涵的最佳体现,而当我们盲目追逐外来的一些新鲜的文化如圣诞节等等,我们渐渐冷落了我们自己的,传统的东西。谁还会想到我们过端午节的意义?仅仅是去超市买一些速冻的粽子吃了意思一下吗?会有人再郑重其事地亲手包了粽子并联想到我们的屈原、我们泱泱大国的悠悠历史了吗?你会说有,但你必须承认这样的人越发地少了……8月7号立秋,向来我们有立秋节气“啃秋”的习俗,即在立秋之日啃吃西瓜,意用西瓜啃去余夏暑气,啃下“秋老虎”,迎接凉爽的秋季。但今年我自己家就没有“啃”瓜,甚至,我是在立秋当天才知道有这个习俗的!不想说“悲哀”这个词,但确实有很多无奈吧!

前些日子又听闻韩国要将“风水”申请为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贴吧内自然是哗然一片,韩国,你已经不是一次企图窃取我们的东西了!但我们在指责韩国的强盗行为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这一切是为什么?如果我们一早就已经将这些申请了、保护好了,他韩国还能有可乘之机吗?难道真的要等到那么一天,端午节不是我们的了、汉字不是我们的了、中药不是我们的了、风水不是我们的了……我们一回首发现那些曾经属于我们的东西不再属于我们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吗?亡羊了还补的了牢吗?我是很想平静地写完的,但到了最后这边自己又有些愤慨了,因为韩国,更因为我们自己!

非物质文化遗产啊,几百年流传下的东西能毁在我们手里吗?

经典传统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五)

在这个长达一月的寒假里,我参加了_文化中心第__期的传统文化学习,讲座的主题是:幸福人生。这是一次封闭学习。不但学习了国学经典,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将之付诸实践。在这短短的学习时间里给了我不少触动。在这里把我的感想和大家分享。

我到达中心的时间是下午,_文化中心位于_市__区的一个比较偏的地方。后来才知道,这是社会给界爱心人士筹资建设起来的。虽然简陋一些,但是也让我体会到他更深一层的含义。

刚到文化中心的时候,就发想了一件事。人们见面时是鞠躬礼。起初我不明比为什么。中心的老师在第一堂课上给了大家一个答案。要学会谦卑,最实际的方法,就是低下头,放下身份。这才是鞠躬的目的。养成这种习惯,人自然而然就学会谦卑。如同一个永远装不满的茶杯,才有可能被灌输更多的东西。学会鞠躬,做到谦卑,是我在这一天的下午最大的收获。

第二天在上我们很早就起来了。天都没亮,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了一套健身操。然后按秩序进入课堂向孔夫子敬礼后进行早读。早读的内容是国学经典——《弟子规》和孝经。我曾经看过百家讲坛上有关于《弟子规》的解读。内容是明白的。本以为学起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结果却让我大吃一惊。上课根本脱离了书本!因为咬文嚼字不是我们这次学习的目的。讲座的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健康、教育、经济、和谐、礼仪。

而第一天早上的学习内容是:健康。

主讲师是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的彭鑫博士。他不仅介绍了饮食和常见病的关系。还提出了五行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应关系关系,并且提出了相关的事实依据。他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与金木水火土和人体器官的对应关系。提出了文化与健康的理论。此外他还用事实论据告诉我们素食与健康的关系。在这里,他提倡的健康饮食和绿色饮食是基于现代的畜牧养殖业以及现代低碳生活的要求来提出的。

在文化中心的日子里,三餐都是吃素的。经过这次讲座,没有人抱怨。结束的时候很多的学员都自发的要求坚持下去。要知道坚持吃一个月的素食所减少的碳排放相当于种树18棵。而养活一个肉食者所需的土地面积是一个素食者的12倍。在人口激增的今天,这确实是一个发人深思的事实。正如广告上经常出现的口号: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也如彭新博士说的,保护环境,从吃素做起。

晚上的主题是“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人们有一个共同感的语言,就是音乐。当我看到乐谱的时候,发现里面的歌曲我并不陌生。然而,当老师上课的时候我才发现并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问题不是那些唱歌技巧。讲师来自于汤池。当她唱起《母亲》这首歌的时候,我想,是我太感性了,泪湿了眼眶。抬头看去,周围的人也都是一样。在接下来的几个晚上,我们接受了好几场关于“孝”的事迹报道会。

有__年照顾植物人父亲的儿子,也有用相机记录父母三十年光阴的摄影展。孝经有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在这里,我深切的感觉到,不管身处什么养的年代,孝,都是道德的根本。是立身立德的根本。而我在这方面,真的是太欠缺了。

礼者,天地之序也。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可见礼仪的重要性。现在有很多礼仪培训的课程,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古语有云:德挥动于内,而礼发于外。在学习和运用各种礼仪的时候,应该注意的是更多“德行”方面。李越老师在讲台上给我们讲述了她是如何从一个企业管理者成为一个讲师的经历。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靠的是道义而非金钱。至于当今社会,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而礼仪,作为道德的外在表现,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想起以前在院学生会里工作和当亚运志愿者的的日子,不得不说,礼仪确实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心的白墙上用这样子一句话——学为人师。刚进入中心时我发现不光是见面要鞠躬,这里的每一位,包括学员,都被称为“老师”。上了课,才知道,只一句“老师“不光是相互尊敬。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和鞭策的力量。来到这里,不光是受教育,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则。

人人都有这种精神,整个环境就不同了。本次讲座的大部分学员是大学生。刚来的时候对于鞠躬,食素,剩饭,早起都不太适应。可是几天的讲座下来,大家都能做到。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安安静静地,大家自己改了过来。想起在学校学习的生活。不得不让我感慨中国的传统文化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小到一个教室,大到整个社会,如果人人如此,那么社会不就和谐了吗?英国的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就提出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除了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别无他法。

而在现代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关于国学的教育更是引来各方争议。然而看见日韩两国尊孔重道,对于源于中国的文化了解至深的今天,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是否应该好好反思。在这几十年里,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是否失去了什么。

回顾过去几十年,我们学习要辩证的看待问题和事物,却没有让我们完全的抛弃传统文化。精华的部分会流传下来。问题在于,如何辩证的继承和发扬。我认为文化的传播,并不单是口头的“告诉”。“身教”不但是老师们应该做到的,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学会“身教”,那么周边的人也会受影响。这就是教育。

经济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从社会经济活动中不良现象开始说起的。贪婪,欺诈,骄奢,不诚分别对应了不仁,不义,不礼,不信。如果做到了仁义礼智信,所谓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即使在经济困难的时机,也未必没有生机。中山大学的钟茂森教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证明了这个论点。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想立而不倒,同样需要传统文化的支持,这种支持来源于内心。

在中心的生活很充实,很感动。我学会了忏悔自己的过往,感恩别人对我的关怀和帮助。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作为中国人,我们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我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吸取它的养分,做一个合格的中华儿女。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及流失的调查报告模版

传统文化传承及流失的调查报告

圣诞将至无论是商业街还是校园社区写字楼都弥漫着深深的节日气息,商家打着节日的旗号进行促销,情侣们借助洋节日巩固感情......洋节日正在慢慢侵蚀传统节日的领地,传统节日正在逐渐被我们遗忘,节日被我们过的成了四不像,,中秋节成了“月饼节",元宵节真正的成为了“汤圆节”洋节正在上位大有确立自己正统地位之势。

一、调查目的

面对洋节的愈演愈烈,传统文化节节败退之势,借助此次调查希望能更了解传统文化传承及流失的现状,加深认识,挽救传统文化。

二、调查方法

上网调查、查阅资料

三、调查内容

资料一:《新华网》报道:重庆渝中区临江门巧巧解放碑幼儿园,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指导中心的王老师给幼儿讲解经典文化课。上课前,王老师拿出一幅彩绘孔子肖像悬于黑板上问:“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谁?”孩子们好奇地盯着画像,犹豫了一下,然后30多人同时脆生生地回答:“圣诞老人。”《南国都市报》报道:记者在海师附中、海口九中几所中学采访38名初中学生,调查题目有:你最喜欢的节日是什么?为什么喜欢这个节日?知道圣诞节是为何而设吗?知道端午节、重阳节是为纪念谁吗?31名受访学生回答:最喜欢的节日是春节和圣诞节,理由是:过春节可收到红包,过圣诞节又好玩又有人请客吃洋快餐。初中生们大都喜欢过圣诞节,多数学生不知道端午节是为纪念屈而立,没有人知道重阳节是为纪念谁而设。相反,教师节,没有人会挂出孔子像;端午节,没有人会挂上屈原像;重阳节,没有几个家庭,会认真把节日的来历,结合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美德

传统好好地传授给孩子们。恰恰是许多传统纪念日,往往流行于只做形式,不讲实效,象学雷锋,3月5日来了,3月6日走了。

资料二: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字的颠覆 上世纪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破坏 商业文化不追求永恒、不负传承,只要谋利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缺乏法律保护和人才培养 当前教育种种弊端导致传统文化的严重流失

资料三: 关于传统文化的调查问卷

1.您以前了解多少的传统文化?

A精通 B较多 C一般 D很少 E几乎不了解

2.您从什么渠道来了解传统文化?

A电视 B网络 C其他书刊 D学校教材E老师及长辈 F朋友 G其他

3.您对下列哪一类型的传统文化最感兴趣?

A手工艺(包括刺绣等湖南特色手工艺品) B饮食文化(包括湖南各种特色菜系)

C文学(包括戏剧,诗歌,小说等) D科学技术(包括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成就)

5.您的家人对您了解或学习传统文化持什么态度?

A非常支持 B不制止,中立 C反对

5.您支持发起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保护的运动吗?

A支持并且愿意参与 B支持但不愿参与 C无所谓 D不是很赞同 E极力反对

6.您认为有什么因素阻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A近代西方的文化侵略 B文化大革命 C民间流传的局限性 D国家保护措施的不足 E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

10.您对传统文化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形式怎么看?

A无所谓 B应该对最重要的进行保存C尽可能的保存

D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E其他

11.您认为保护传统文化可以使用什么方法?

A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B在学校等基层教育机构中开展教育

C成立一些组织对其进行保护 D由国家处理并采取措施 E民间流传即可

12、您对保护传统文化是什么态度?

A非常支持,这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也非常急迫B应该保护但还不是时候C没必要,让社会竞争去淘汰那些落伍的文化。D无所谓,不怎么关心。

13、您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步流失?

A时代的进步,被时尚的新事物替代了B外来文化的侵蚀、渗透,国人逐步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C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媒体过多的宣传了一些商业性浓的娱乐文化和外来文化。D不知道,不在意

14、您对外来文化的入侵有什么看法?

A赞成,能促进国际间文化的交流,促进进步,带来商机。 B反对, 通过不断渗透,来影响国人,商业目的很浓。 C中立,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D不了解,没什么看法

15、您对保护传统文化有何建议和看法

发出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73份。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但对传统文化了解较少,家长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持中立态度,大部分同学希望传统文化能够传承下来,同时也对外来文化充满好奇并热衷于过有意义的洋节日。大部分同学希望通过革新传统文化的形式增加内涵加大宣传来促进其传承发展。

四、结论

通过调查发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的形势严峻,但土壤深厚。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了解历史、教育后人、凝聚国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功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希望在全社会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人人都来为这件事贡献一份力量。社会应形成保护传统文化风尚,学校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关部门应牵头或支持民俗活动的开展。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调查及逐渐流失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调查及逐渐流失原因

摘要:本文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现状的探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地域性以及其他特点进行探讨,并且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情况以及流失原因调查整理的总结报告。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多样性

地域性

逐渐流失原因

一、何为“中国传统文化”

鸿蒙初开,人类开始有神识以来,中国一直是以“泱泱大国”的地位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中国“大国”的地位不仅体现在其地大物博,人口繁多上,还体现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逐渐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等特点。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包含其它文化形态的兼容并蓄的民族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意义很广泛的词语,它包括诸如以忠孝礼义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诸子百家的经典观点,琴棋书画,传统诗词戏曲文学,传统节日及习俗,传统中国建筑,中医学,宗教哲学和民间工艺等等。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领先于世界文化水平。孔夫子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体现出的谦虚好学,是孤傲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山姆大叔不能体会的;中国古代有俞伯牙为钟子期摔琴,为失去知音从此不再弹琴的惺惺相惜之情,是牵着香榭丽影们看歌剧的同样衣着光鲜的绅士们不能体会的;一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所表达的意境,在外语翻译来只是堪堪几个单词,形似神不似,两者是不可以比拟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星空中不可磨灭的一颗璀璨明星,是中国古代的统治者,贵族,中下层平民百姓,共同创造和维系的古代精神文明结晶。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

曾经如此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现如今却面临着逐渐流失的尴尬境地。我国的本土文化,民族文化不断遗失。

在我国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已被蒙古国申报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也被印度尼西亚申报为该国的文化遗产。20年前,对全国的皮影戏进行考察,有2500个皮影班活跃在山区平原城乡,

现剩下不到250个;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而棒子小国还敢觊觎孔子和汉字的归属权···

短短的几十年间,我国损失了传统剧种134种,占戏剧品种总量的35%。而日本漫画在我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80%左右;韩国的各种快餐式的电视剧文化以及网络游戏占据中国市场75%之多。更不用说以绚烂的电脑特技为一大特点的美国大片在中国电影市场中大放异彩。

以上这些,只是有数据可查的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状况。还有那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古老“行当”正在以人们不知不觉的速度离开人们的视野。可曾记得走街串巷的“补碗人”?诙谐可爱的糖人?那些手艺人的吆喝声,渐渐成为记忆中那隐隐的一缕幽香···

更可笑的是,不久前在新浪微博上热门转发的一条关于“爆米花”的微博,有些“00”后竟然不认识那图片上圆圆滚滚的爆米花机器,竟有人认为是什么新型武器!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流失情况,可见一斑!

三、导致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流失的原因

经过调查总结,归纳出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流失的原因: (1)上世纪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破坏: 一场类似焚书坑儒的浩劫,从挖祖坟挖到批孔,将中国许多文化遗迹破坏殆尽,各方人才下放牛棚田地,教师成臭老九„„使得中国文化出现空前断层,许多文化古迹被破坏,是非黑白颠倒。

在那时,许多中国古老的珍贵文化消失在“红卫兵”高涨的革命热情中。和古代中国有关联的东西,不论是“糟粕”还是“精华”,一律被打上或“封建”或“资本主义尾巴”的记号,恨不得其万劫不复。同时使文革之后成长起来的一辈人缺少了对文化探索的热情,人们变得冷漠,对中国文化的流失视而不见。这种心态直接影响了之后几代中国人,导致现今中国传统文化消逝的状况,虽然有人提出,但在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冷漠的背景下,保护起来何其困难。

(2)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时无法适应: 从清朝时的天朝上国思想,发展后来宠洋媚外;从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对旧道德、旧文化的全盘否认;从文化大革命,发展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全盘鄙弃;再看改革开放后,让洋节日和英语上升到一个空前绝后崇高地

位,以致于本来就被冷漠的传统节日,受白话文稀释的中国语言,均遭到史无前例的漠视。

推荐专题: 实习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网 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