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贫困人口与脱困对策情况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贫困人口与脱困对策情况调查报告》。
一、贫困现状
xx位于延安市南部,属省级贫困县,总面积4182平方公里,辖8镇2乡1个街道办事处3个社区服务中心、240个行政村,总人口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2万人。XX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49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498元。
1、农村贫困现状
按照省定1600元的贫困标准,我县农村贫困人口约2.4万人,其中位于洛河峡谷及支流等重点区域19687人、贫困村数128个、辖320个自然村;按照市定1800元的贫困标准,我县农村贫困人口2.6万人,其中位于洛河峡谷及支流等重点区域21090人,贫困村数128个、辖320个自然村;非重点贫困村中的贫困人口约4910人。
我县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在高塬沟壑、洛河峡谷及支流葫芦河等流域,这些地区生存条件较差,主导产业尚未形成,扶贫难度很大。我县农村贫困人口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占全部经济收入的90%以上,从事种植业的贫困人口约85%以上;养殖业占全部经济收入的2%、从事养殖业的贫困人口为5%;工资性收入占全部经济收入的7%,其中从事服务业的占3%,外出务工人员占7%。农村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上占24%、45岁以上占48.3%、18岁以上占88.4%、16岁以上的89.3%.农村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下高中及其以上学历占5.7%、初中学历占38%、小学学历占37.3%、文盲19%。
农村贫困人口中享受养老保险8081人、低保7140人、救助10640人。XX年以来,移民搬迁35处、931户、4291人,脱贫2.152万人。
2、城市贫困现状
按照生活保障线标准,我县城镇“三无”人员166人;有一定劳动能力和不固定收入,但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贫困居民2665户6653口人,下岗职工370人,失业人员436人,零就业家庭46户,分别占贫困人口5.6%、6.6%、1.7%,因灾、因病生活困难的家庭292户,城镇贫困户中经营性收入26.5%,工资性收入73.5%。无住房户居民633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共有XX户,5240口人。
3、贫困主要原因
目前,我县城乡贫困因素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原因:一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条件差,主导产业尚未形成。我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高塬沟壑、洛河峡谷及支流葫芦河等流域区域。这些地区资源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没有形成主导产业,有近30%的农户用水、吃粮、花钱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暖而复寒、饱而复饥的情况也较为严峻,刚刚脱贫不久的群体抗灾能力弱,稍有变故就可能重新返贫。二是贫困人口多,整体素质差。贫困人口由于知识贫乏,文化水平低,现代科技意识、商品意识不强,自给自足思想严重,再加上大多体弱多病,劳动能力弱,外出务工受限,发展产业项目受限,创收门路非常有限。三是财政投入强度偏低,扶贫成效巩固较难。国家扶贫项目覆盖面偏小,资金投入较少,如今年连片开发的三个贫困村,每村100万元的资金量,50%用于贫困户的产业扶持,30%用于基础设施建设、20%用于村容村貌整治。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的资金只有50万元,只能用于贫困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一年的扶贫结束了,扶贫成效并不明显,一旦没有了国家的支持,现有的成果将很快恢复原状,更难以巩固提高。
城镇贫困人口贫困原因:一是部分企业倒闭,下岗职工增加,并且这一群体大多年龄偏大,职业技能不符合社会需要,再就业难度大,无收入来源。二是城区失地农民,从业难,生活无来源。三是部分家庭因灾因病致使家庭负债,生活困难。
二、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近年来,县委政府十分重视贫困人口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对城乡贫困人口扶贫优惠政策,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大病救助等工作,使扶贫、居民生活保障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农村扶贫开发工作。XX-XX年,全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793.08万元,共启动实施扶贫重点村72个,农村安全饮水9处,集雨窖灌3394眼;组织实施贫困人口搬迁931户4291人、危房改造78户355人;投放扶贫贴息贷款6390万元,建立互助资金协会11个,投入社会扶贫资金3146.84万元;组织培训转移输出贫困户剩余劳动力1036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万多人次,这些有效地改善了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全县贫困人口由XX年的2.63万人下降到0.478万人(按1196元贫困标准)。二是城市居民生活保障工作,城镇居民截至目前共有XX户,5240口人纳入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占城镇人口的3.1%。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723.8万元,实现了困难居民保障全覆盖,做到了应保尽保。并积极开展了各项救助工作,临时救助126人,发放救助金41.8万元,大病救助121人,发放救助金72.2万元。积极组织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开展各种职业技术、家政培训,组织引导无业居民再就业。
三、意见和建议
1、加大财政投入,着力改善农村基础条件。自然条件差是我县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生存环境仍然是重中之重。政府在工作决策、安排资金项目时,首先要优先照顾到人的生存环境问题,要千方百计帮助贫困地区搞好基础设施规划,加快农业基本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水、电、路综合治理,不断优化农业生产条件,这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基础。加快发展老区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整体水平,这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保证。同时,加大小额信贷、互助资金支持力度,重点解决贫困人口发展生产资金短缺问题。
2、实施移民扶贫,改善恶劣生存环境的人口居住条件。对那些自然资源匮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极差、交通不便的贫困地区人口实施移民搬迁。按照市上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移民搬迁必须向县城、重点镇、社区集中,而我县重点镇、社区主要集中在塬面乡镇,而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川道乡镇,计划在洛河峡谷地带规划一些社区,把移民搬迁的重点向川道社区辐射。
3、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教育扶助的力度。加大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投入,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使大多数贫困人口掌握一至二项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为贫困农民发展生产和外出务工创造条件。对贫困农户子女就读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每学年给予一次性补助或提供助学贷款,以此进一步缓解低收入农户的子女教育费用压力,促使贫困家庭子女改变命运,真正解决低收入家庭的脱贫问题。
4、创造条件拓宽城镇贫困居民的就业渠道。一是招商引资创办工业企业,使下岗职工、失业青壮年开创优惠政策进入厂矿企业工作就业。二是根据社会需求,政府组织培训,使无业人员掌握一定的技能,发展劳务输出。三是对确无劳动能力的,做好养老保险、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工作。
三、团树村困在何处
1、产业发展活力不足。一方面,种粮是农*业,是农民生存的主要来源,但是贫困农村的实际情况是,耕地面积本来就不多,而且地块小,地力差,村民种粮积极*普遍不高,现有耕地得不到充分种植,种夏不种秋,打夏不复播,复播面积不达50%,有个口粮就满足了。村民想办企业、搞养殖,土地审批手续又不好办,一系列因素使得农民的积极*受挫,发展信心不足,集体经济力量十分薄弱。
2、农民生产生活困难重重外出打工的村民由于自身学历和素质低等诸多因素制约,在城市工作的环境、条件和待遇普遍较差,面对低收入、高消费的巨大压力,他们又成为背负着精神、物质双重压力的[城市边缘人"。同时,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村里留守的都是被称为[三八、六一、九九部队"的妇女、儿童和老人,这些人中很多都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和生活保障,缺乏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渠道,生活水平很难得到改善。
3、政策落实中潜伏不少矛盾隐患。近年来,从*到地方对[三农"的扶持政策不少,如:免收农业税、种粮直补、义务教育免费、新型农合及村村通补助、集中供水补助、沼气建设补助等一系列政策。客观地讲,这些政策的*对于减轻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一些边远贫困农村,落实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实际情况是:对于农民个人人人有份的政策,效果好,矛盾少,比如免除农业税、粮食直补、义务教育及合作医疗等,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但没有意见和矛盾;对于集体公益设施补助的政策,农民个人不是太关心,比如村村通工程、沼气补助工程、集中供水工程等等,由于受贫困村客观条件限制,很多政策往往成为一纸空文,无法付诸实施,即使勉强落实,也是频频举债;对于涉及农民个人利益的公用事业*政策,农民非常关注,比如:植树造林、通道绿化、修路及城中村改造等牵涉到用地占地的政策,如果补贴不到位,补助不到手,或是补偿价格低等因素,都会引起农村矛盾和造成不稳定局面。
四、团树村因何而困
1、宏观政策支撑乏力。近年来,国家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方面连续*了许多政策措施,主要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和资源配置制度逐渐消解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对立,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尽管如此,城乡之间深层次的结构*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长期以来,由于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制度安排,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国家按照户籍身份来分配教育、卫生、社保、就业等方面的资源和利益,使城乡[二元结构"从经济方面延伸到教育、文化、就业等社会生活领域,更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同时,没有*针对贫困农村如何有效脱贫的政策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一直以来处于发展中的弱势地位,贫困村则更是问题多多,积重难返。
2、地方引导支持力度不够。虽然按照*要求,各地都接连制定*了种种支农惠农政策措施,但对位置偏远的贫困农村来讲,仍显得收效甚微。在产业政策上,表现为力度不大,特*不显,没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特别是对农村土地补偿、有效利用闲置土地等方面要求不明确,往往是管得严,统得死,直接限制了村里经济发展;在资金来源上,一方面是仅有的征地补偿费微不足道,贫困农村受到各种既定条件限制,往往争取不到相应的帮扶资金。另一方面贫困农村想发展,想贷款,难以突破重重门槛阻碍,缺少资金支持,无法发展壮大相关产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缺少扶贫济困帮扶的长效机制,人才引不进或引进来留不住,智力支撑薄弱。
3、农民自身素质欠缺。一是文化水平低,决定了大多娄数农民只能从事技能要求较低的工作,收入水平也只能是低水平的。二是思想僵化,心理承受能力差。在结构调整上,思路狭窄,不敢主动出击,存在等靠要思想和过分依赖*心理,瞻前顾后,怕担风险,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三是择业观念陈旧。部分农民不愿意离土离乡去务工,在村里种点地,找点事混日子;有的农民只愿到大企业、好企业、工作稳定的单位就业,怕苦怕脏怕累,又想*待遇高,致使很难实现就业。
4、村级党组织力量薄弱。相对于邻近城市的农村,贫困村既无资源,也无企业,位置偏远,基础设施滞后,可以说什么都靠不住。作为村干部来讲,基本上处于上压下挤的工作环境中,地位比较尴尬,一方面*布置的事情不好完;另一方面农民想办的事情他们又办不成,同时,安全稳定的压力又很大,有的干部迫于上级*稳定的压力,硬不起来,怕惹麻烦,[摆平就是水平,没事就是本事",回避矛盾,无所作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
五、对团树村的发展的几点建议
1、大力实施非农产业带动。当前情况来看,积极发展非农产业、以非农产业的发展带动农业的发展是解决贫困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长期*和根本*措施。
2、搞好劳动力转移。继续坚持就地转移和向外输出两条腿走路的做法,进一步加大农民工转移输出力度。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务工能力,让他们能走出农门,能干好工作,能挣得到钱。建立农民工培训档案,完善相关制度,推动农民合理有序向城市、城镇转移,到非农领域谋求发展。进一步拓宽外输渠道。积极筹划建设农民工信息服务中心,通过这一平台,为进出的农民工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在做好对外输出的同时,也要积极做好回流引进的工作,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利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为家乡做贡献,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提高劳动者素质。从战略高度认识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不仅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也是低收入家庭增加收入的长远基础。一是努力普及初中教育。必须把发展教育的重点放在普及初中教育上,努力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解决部分少年儿童不上学和中途辍
学的问题,防止新一代文盲人口的产生。二是通过开设各种培训班,对一些上过小学、初中或高中的农民进行职业培训,传授给他们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争取几年内使每个低收入家庭都有一个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和经营特长的劳动力,这对贫困农村的经济发展既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又有长远的作用;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中等*学校、农民职业中学,培养一批中级层次的人才,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二、三产业,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贫困农户由于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生活消费,维持简单再生产都比较困难,要想扩大再生产依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难的。对于贫困户,各级*应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财政拨款。确保每年新增基本建设资金应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应向贫困农村倾斜,以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富裕农村与贫困农村之间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差距。同时,要改变面面俱到的救济式的扶贫形式,[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六、结束语
总之,故乡贫困根本的原因在于传统的农耕模式上基本没有改变,人们思想观念落后,不重视思想文化教育,或许是他们已经习惯陶渊明[田园式"的生活。可是有一天干旱降临,那就是2009年,三年连续干旱,团树村属于重灾区。干旱打破了他们沉睡的梦,也深深触痛了我的心,有的人开始外出打工,希望他们不是为打工而打工,几年后能回村带动村里人发展;有的人开始寻找新路子„„
最后由衷的感谢村干部及本村村民对我的调查的支持,感谢我的父母给予我时间去实践与调查,在举步维艰中攒钱给我上学,千次万次叮嘱定要好好学习,把大学读完。
最近,市统计局联合有关部门在市开展了农村贫困状况专项调查。调查采用对称等距抽样方法,在每个县区抽选10个行政村,进行村级基本情况调查,重点在每个村抽选1个村民小组进行农民收入调查,市分别对县区抽选1-2个村进行复查。通过调查,较为全面地了解掌握了巴中农村的贫困状况、致贫原因,针对现实状况,提出了一些脱贫致富的思路和对策,以期为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一、发展现状
自1993年建地设市以来,xx市始终坚持以扶贫开发为中心,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创造了[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巴中精神,特别是2004 年以来连续8个*[一号文件"锁定[三农",各项惠农政策密集*,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农村基础条件得到改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脱贫致富步伐不断加快。
(一)调查村基本情况。调查的40个村共240个村民小组,其中:通电的238个,通固定电话的150个,通公路的176个,通有线电视的125个,通自来水的43个,分别占村民小组总数99。2%、62。5%、73。3%、52。1%和17。9%。农户总数 12266户、46955人,其中:举家外出户分别占总户数、总人口的28。0%和25。2%。共有整半劳动力28128个,当年转移输出到乡外的劳动力 15727个,占总劳动力的55。9%,其中输出省外的劳动力11955个,占转移输出劳动力的76。0%。20**年,平均每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33。2万元,其中财政资金投入15。3万元,占总投资的46。1%。平均每村拥有办公用房110平方米,有52。5%的村建了卫生室, 30。0%的村建了幼儿园。平均每村集体收入0。8万元,资产总额9。1万元,负债总额31。9万元。20**年末调查村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电、电话、电脑、摩托车分别为97台、90部、1台和8。2辆;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45501人、农村养老保险6628人、享受农村低保3606人,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96。9%、14。1%和7。7%。
(二)调查户收入状况。调查的40个社有农村常住户1247户、5389人。 20**年常住户农民人均纯收入3799元,其中:**收入2325元、家庭经营纯收入1293元、财产*收入13元、转移*收入167元,分别占 61。2%、34。0%、和0。4%和4。4%,**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最大来源。从农民收入分组看,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274元以下的182户、 738人,1275-1500元的89户、349人,1500元以上的976户、4302人。
(三)调查户贫困程度。国家统计局对贫困标准的定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条件下,维持人们的基本生存所必需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即维持简单再生产和基本生存的标准。1986年国家确定的最低生活标准是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04元,1995年调整为530元,20**年调整为1196元,20**年调整为 1274元,今年拟实行1500元的新标准。按照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74元的贫困标准计算,调查户的贫困发生率为13。7%,线下贫困户的人均收入为1068元,仅为总平均收入3799元的28。1%。按照今年国家拟实行的1500元新标准计算,调查户的贫困发生率为20。2%,线下贫困户人均纯收入1218元,为总平均收入3799元的32。1%,这也反映出巴中作为西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贫困面宽、贫困程度深的现实市情。
(四)贫困户类型特点。一是劳力缺乏负担过重型。如xx区青木镇平桥村朱祥程全家4人,1个劳力,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xx县凤仪乡檬树村詹远义,全家7人有两个老人和三个孩子,为照顾老人和孩子上学,夫妇俩无法外出打工,导致收入单一生活困难。二是疾病折磨债台高筑型。如xx县新场乡刘明通,家中3人,其中2人长期多病,大多时间不能正常劳动创收。xx县南风乡云盘村唐瑞高,由于去年妻子患严重的风湿*心脏病,他只好放弃在广东务工,回家照料家人,积蓄用尽债台高筑。三是缺乏文化不善经营型。一些家庭有劳力,也很勤劳,但由于缺文化、缺技术、不善经营,劳动成果只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难于有所突破;还有因智力低下致贫的,如xx县沙河五郎村沈勇全家3人,本人弱智,妻子有精神病,既没种地也没打工,仅靠政策补贴和低保收入生活。四是天灾人祸致贫返贫型。常见的自然灾害主要有特大旱灾、暴雨洪灾、山地灾害等,如xx县镇龙镇真武村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土地零星、十年九旱,去年大春就出现严重干旱导致水稻大幅减产。还有工伤、交通事故等都可能导致一个家庭深陷贫困之中。
二、致贫因素
(一)产业结构层次偏低,辐*带动能力不足。一是产业结构层次低。20**年,xx市人均gdp为8168元,仅相当于全省、全国的46。8%和 30。3%;三次产业结构为29。1:33。8:37。1,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比全省、全国高14。4个和18。9个百分点,仍然处于低层次的农业经济阶段。二是以城带乡能力弱。由于巴中远离大中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区位优势缺乏,城市化水平低,不能形成汇集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的高地,城市都还处于较为落后的发展阶段,对农村扶贫开发的带动力更显缺乏。20**年xx市城镇化率为29。3%,比全省40。2%、全国49。7%分别低 10。9和20。4个百分点。三是龙头企业带动无力。由于企业自身实力不够、资金紧缺,难以扩大生产规模,消化更多的农产品。另一方面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合同定单的履约率低,导致企业对其失去信任。致使农业产业链条难以有效延伸,以工促农的作用难以发挥。
(二)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现代农业发展缓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脆弱,部分水库、河堤、渠系存在病险隐患;多数塘堰已拍卖给个人,抗旱救灾用水得不到保障,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尚未根本转变;乡村道路建设滞后,不少行政村虽然修通了公路,但毛坯路多、路况差,通而不畅、晴通雨阻的现象仍然存在;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0。38千瓦,比全省低20。0%以上;农村电网改造不彻底,一些地方存在变压器老旧、电压不稳、电杆歪斜、入户线路老化等隐患。二是传统农业根深蒂固,加之受山区自然条件的限制,难以大范围使用先进生产工具,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千家万户小规模分散化经营难以与大市场接轨,农业结构调整难度大,市场风险频发,比较效益低下,现代农业发展缓慢。
(三)农村青壮劳力短缺,生产投入增长缓慢。一是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据20**年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xx市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2。6%,初中占45。2%,小学占31。2%,文盲半文盲占11。0%,其中受过*培训的劳动力仅占19。4%。二是农村青壮劳力大量外出,留守劳力年龄结构老化,从事农业生产和公益建设等均存在劳力短缺的问题。目前农村本地雇工*高达每天80-100元,技术工人在120元以上,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农业粗放经营。三是乡村债务沉重,化解艰难。据20**年乡镇信息资料显示:xx市乡镇债务余额达9。7亿元,村级债务余额5。8亿元。
(四)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涉农服务绩效不高。一是基层农技力量薄弱,乡镇农技推广多与农资销售相结合,兽防人员一般只负责打预防针,立足生产一线开展农技*服务的较少;还有基层农技单位事业经费不足,面向农村服务收费困难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科技兴农"职能的发挥。二是农村融资渠道不畅,信用社贷款额度低、期限短,一般最高额度2万,最长期限1年,难以解决规模发展的需要,且银行、信用社限于行业利益,往往贷富不贷穷,对贫困户的资金支持不够到位。三是多数乡镇没有信息中介组织,乡镇*主要依靠广播、板报等发布少量信息,造成农民对市场信息反应不灵,用订单指导生产更是稀少。四是农业保险的险种、险期设置不科学,理赔手续繁琐,农民的自觉接受程度较差,农业保险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五)政策刺激效应递减,自主脱贫意识不强。一是政策刺激效应递减。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策效应无疑是刺激生产力发展最活跃的因素,但从刺激效果看却是呈递减趋势的。二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输出,农民家庭非农收入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农民增收的重心已离开农业。三是农村生活条件改善缓慢,村道公路覆盖率低,路面硬化率低;农村办学条件虽有改善,但教学质量仍然不高;农村安全卫生饮用水达标率低,自来水通村率仅为35。3%;农村卫生状况和医疗保障较差,一些农民反映新农合报销手续烦琐,报销标准低。由于农村[四难"问题未得到根本缓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脱贫致富的积极*,也降低了农民[安居乐业"的幸福感。四是农民自身投入能力弱,且部分农民存在 [等、靠、要"思想,缺乏增加投入和脱贫致富的主动*和积极*。
(六)财政投入强度偏低,扶贫成效巩固较难。一是国家扶贫项目覆盖面偏小。xx市有2374个行政村,如按xx市每年安排扶贫重点村的数量计算,20**年为72个,期限为每年轮换一次,每个村要全部得到国家扶持,其期限也是十分漫长的;如按整村推进[修路治水、产业发展、新村建设、社会事业"等项目来安排,按每村需500万元计算,共需扶贫资金118。7亿元,相当于过去**年财政*扶贫资金的14。9倍,这不仅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而且每村500万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二是一些乡村反映项目争取程序繁锁,资金到位迟缓,而且难以整合部门之间的扶贫资金,形不成资金的集聚效应。如:xx县泥溪乡柏垭口村是去年的重点扶贫村,也是该乡7年来唯一享受了5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的村,但该村系距乡*7。8公里的高山村,本身基础条件极差,50万元扶贫款加上人平投劳80个,也只解决了4个社的饮水和毛坯路建设问题,一年的扶贫结束了,扶贫成效并不明显,一旦没有了国家的支持,现有的成果将很快恢复原状,更难以巩固提高。
推荐专题: 个人原因辞职报告 关于贫困户贫困原因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