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总结 > 调查报告 > 详情页

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三篇)

2022-05-05 23:38:12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三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三篇)》。

第一篇: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时光飞逝,转眼之间,xx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接近尾声。在经过烈日的“烤验”和台风的“洗礼”之后,一个个小分队满载着丰收的果实,用自己的行动在炎炎夏日里撑起一片片绿荫。

根据浙中团[xx]8号、12号文件,紧扣团中央今年的活动主题――服务和谐社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我院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既传承以往的“科技、文化、卫生”下乡服务活动,又突出以广泛开展“感知就业”社会实践活动,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就业紧密结合,开拓社会实践新领域。成立了“三下乡”实践小分队,突出送医送药下乡――这一直是我院暑期社会实践的特色和重点,足迹遍布安徽、舟山、宁波、桐乡等地,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健康的春风。

活动特点:

特点一我院首次博士团暑期社会实践

在学院团委的大力支持下,我院研究生工作部组建的一支由博士研究生参加的暑期社会实践代表队本着弘扬中西医结合理念,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通过在丽水市中医院、遂昌县中医院、遂昌乡间等地开展多次大型会诊活动、中医学发展研讨会、以及学术讲座与交流会等活动,为提升中西医结合理念、服务地方医学、加强临床经验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达到了“提升研究生中医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以科研优势为依托,服务地方经济和文教卫生事业”的双赢的效果。

特点二创建首家省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为进一步宣传党的十六大精神,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加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不断增强民众的健康意识,并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培养和锻炼学生无私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全国百支大学生农村政策宣讲团”、“浙江省大学生医疗卫生服务实践团”――浙江中医学院紧密结合学生自身专业特长,广泛开展了“增才干、长见识、做贡献”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经省派驻新街道驻贝村农村工作指导员彭建华、成信法老师牵引搭桥,浙江中医学院团委与新街道团工委认真协商,双方决定在新街道设立浙江中医学院大学生共建社会实践基地。

特点三感知就业开创实践新领域

今年学校共确定了49支重点小分队调查用人单位,采访校友,一方面队员们收集到了大量的真实资料,充实学校就业信息库,增强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灵敏度,同时,调查实践也很好地培养了队员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团结协作的能力。另一方面,队员们也意识到:要想尽快地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在整个社会中的定位,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

为扩大暑期社会实践范围,让更多的学生积极投入到暑期社会实践中去,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学校也积极鼓动学生参加就业实践,学生结合自身所学专业,自行联系到用人单位展开为期两周的实践锻炼,了解相关行业的工作流程以及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很多学生在经历了实践中种种酸甜苦辣,跌宕起伏之后,深刻认识到:现在的社会市场化竞争越演越烈,如何才能与时俱进,不被发展迅速的社会淘汰,成为每个即将走上社会的学生必须解决的难题,同时这也将引出很多的社会问题,所以在校大学生应时刻关注发展,关注未来,不断提升自己!

由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领导,校团委负责具体协调,进行宏观指导和调控的xx年暑期社会实践即将全面结束,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学子们在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服务、交流中受到了真切的感染和体验,思想得到了升华,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增强,人生观、价值观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更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二篇:社会调查报告

大众体育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人口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利用随机调查提问的方法,整理数据并由此可得知城市人口进行体育锻炼健身的趋势。

对于我们自身来说,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首先是增强体力、增进健康;其次是为了消遣娱乐和精神情绪的修养、改善;再次就是为了增加社交机会,与朋友同伴交流。也有部分人是为了提高运动能力和延续学生时代形成的体育习惯。

在遇到健康问题的时候,体育人口首先想到参与体育活动,而非体育人口首先想到的事补充营养保健品、改善生活规律、加强营养等非体育手段。

带着看看农村社会体育人口状况,问问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内容及效果。我们对广场进行体育锻炼的群众进行了调查。据调查,体育人口的活动项目主要有长走与跑步、羽毛球、体操、舞蹈、跳绳,体育人口在身心方面的锻炼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其身体和心理的基本状况明显优于非体育人口。如各种慢性病的发病率低于非体育人口7.1个百分点。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只有非体育人口的12%肥胖的发生率低于非体育人口1.5个百分点。而有身体疲劳、体力衰退感觉的人,体育人口比非体育人口要少一半。体育人口饮酒、吸烟的比例比非体育人口要低得多。

在参加群众体育活动点的人群中,以年长的人员为主体,女性所占比重较大,男性较小,分析其主要原因,应该是男性普遍工作比较繁重,身心比较疲劳,闲暇时间都是抓紧时间休息,很少有人出来锻炼。活动点的活动时间-----晨晚练为主,其中晨练占80.7%,晚练占47.7%,其中有一部分活动点是晨练与晚练都开展活动的。活动点稳定性较强,常年坚持的占93.4%。64.0%的体育锻炼者活动点的活动时间不随四季的变化而变化,活动时间最长的季节是5―10月份。每天活动时间在2小时以内的占总数的57.8%,在2小时以上的占总数的42.2%。

据调查,影响居民参加活动的主观原因,其中缺乏兴趣的占45.2%,认为“没有必要”的占18.2%认为自己“身体较弱,不宜参加体育活动”的占11.4%,学生时代就不喜欢体育活动的占11.0%,认为“体育活动不适合自己的举止行为”占6.9%,担心他人讥笑的占7.3%。对于影响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客观原因,缺少时间的占35.8%,缺少场地设施的占25.5%,精力不足的占20.8%,不懂锻炼方法和场地远、不方便的占8.9%,其他占11.0%。据此可见,时间与场地设施的问题依然是影响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体育消费额等有所改善,政府为改善群众健身活动的条件作了大量工作。但是,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场地设施及资金短缺问题依然是困扰群众体育发展的关键问题。

调查表明,人们的体育意识在不断加强,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所也大体不一,有20%的人在马路上锻炼,5%在家里,20%在学校,45%在广场,10%则以其他的方式进行锻炼。由此可见,在广场参加活动的人较多,这是由于广场的设施比较齐全而且锻炼的氛围也好,而还有大部分人在学校,马路上进行身体活动,这也是现在人们进行体育活动的心趋势。

对于人们参加活动的方式,以社区活动为主的占10%,与家人一起锻炼的占10%,个人锻炼的占20%,与朋友一起锻炼的则占50%,而10%的人则以其他方式进行锻炼。由此看出,人们锻炼时大多愿意与朋友在一起,这也更能促进人们的锻炼乐趣,同时又增加了友谊,另有多数人喜欢个人锻炼,只与人的兴趣爱好有关,还有的是社区举行的,这也应该大力提倡,为我们热爱健身的人提供更好更多的机会。

经过这次实际性的调查可知,社会体育在农村居民中已经广泛的展开,人们对身体锻炼的兴趣也越来越高,而社会体育的方式多样,种类繁多,人们在何时何地都能进行身体锻炼,这为农村的体育人口提高,提供了有利得条件,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空余时间也越来越多,而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人投身社会体育,农村的体育人口会日益壮大。

第三篇:社区的治安状况调查报告

兰州市高校周边社区治安的调查报告

摘 要:高校及其周边地区可被视作特殊的社区,这类社区具有社会功能上的双重性、校园内部的小社会性和社区建设依托的特殊性等特征。对高校及周边地区的治安管理具有公共行政管理、文化形态管理、社会治安管理等性质。对高校及周边地区治安进行长效管理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应积极开展有关高校及周边地区治安长效管理的理论研究,明确高校及周边地区治安长效管理的目标和体制,重视形态管理建设,建立与高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管理目标相一致的长效运行机制。

关键词:高校周边地区;社区治安;长效管理

高校环境作为人类社会整体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受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广义地看,高校环境是高校物质的、社会的、精神的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高校环境通过创建一定的物质形象、意识形态和人际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师生情感、思想和行为的形成高校是社会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搞好校园及周边环境的社会治安,不仅对高校自身的稳定发展而且对生活在高校周边地区的居民的生活安宁,以及对地区社会稳定,都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及其周边地区的社区特点

(一) 社区性质的双重性

从居民、地区、共同关系、社区组织、社区意识等社区构成的五大要素理解高校及周边地区环境,可以将高校及其周边地区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社区,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高校内外的“居民”,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所以高校及其周边地区在文化形态方面对于其他社区会有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同时,高校及其周边地区又有与一般社区相同的性质,校内外的居民,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与一般社区居民同样的生活需求和安全需求。所以,高校及其周边地区所形成的社区具有文化社区和一般社会的双重属性。作为文化社区,它对于城市其他社区具有文化辐射的影响作用;作为一般社区,它同样需要接受管理,社区居民也需要接受与其他社区相同的生活服务、安全服务和教育服务。

(二)校园内部的小社会性

高校既是人们集聚其间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特殊区域,又是教育管理的一个单位,更是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具有复杂人际关系的社会群落。无论教育改革使得高校在办学形式、学生来源、人员结构、学术交流等方面发生怎样巨大的变化,校园的小社会性质一直没有改变。作为小社会的校园,学生、教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在一起工作、生活。发展中的校园中,基建项目不断,施工人员常年在校内施工,暂住人口、流动人口大量增加。随着高校扩大招生,实行多渠道办学,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学生与学生的交往、师生间的交往、师生管理人员、服务人员间的交往,构成复杂的社会性的人际关系。高校管理机构的行政性质,高校管理的向前进层制,教学科研活动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但校园并不完全是封闭化的特殊社区,校园与校外是密切沟通的。校园内的建筑施工人员更是些暂住人员或流动人员,另一方面,教育改革,校园服务的社会化、企业化使得校外的企业和人员越来越多地介入校园生活。校园是一种特殊的小社会,同时又是大社会的组成部分。高校的形象评价采用社会标准,这些标准以社会需要为基准建立,从一个或几个侧面标明一个高校的地位,另外,高校管理应该采用社区———社会型管理模式,这是由高校具有的小社会性所决定的。显而易见,高校因其文明程度使得其更容易成为“居民”具有一定社会心理归属感的场所,较为容易形成自主性的组织,而“我们有较为急迫的必要在较为宽广的领域中发展具有自主性的市民组织” 。

(二) 社区建设依托的特殊性

我国形成了区、街、居三级法定性社区和三级社区组织体系,根据多年借鉴国外“社区 发展”的基本理念,结合中国社会的客观实际,明确提出了“社区建设”的口号,逐渐建立了“两级 政府 (市、区)、三级管理(市、区、街)、四级落实(市、区、街、居)”的新体

制可以看出,街道、居委会 是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依托。但是,高校及其周边地区的

社区建设具有比较特殊的社会依托。首先,校园内部社区建设基本上独立于市区街道政府行

政部门,主要以高校自身的管理机构为依托,根据高校的建设规划和管理计划而确定。

二、高校及其周边地区治安管理的性质定位

(一)高校及其周边地区治安管理属于公共行政管理

公共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的有效活动,高校作为教育单位,归属于

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但高校校园的社区治安主要归属于地方治安行政部门管理。从社区治安

的角度看,高校治安既包括人的安全,也包括高校资源的安全,高校是社会教育资源的载体,

社会教育资源属于国家和公民所有,高校提供的教育服务是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共服务,其管

理者行使的是公共行政职能。高校及周边地区的治安管理就是要通过正确处理高校内外部环

境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使高校及其周边地区保持平稳安全,保障高校内部的教学科研工作

正常进行,保障校园内外工作的人们及其所拥有的财产安全,生活正常有序。高校及其周边

地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总有治安问题存在的可能。高校社区敏感性强,一旦出现问题不良

影响广泛,更需要减少或杜绝各类治安问题的发生。有效的管理是治安问题防控的关键,所

以,对高校及其周边地区治安问题的防治需要进行治安管理。校园及其周边地区都是公共治

安秩序管理的主要区域是整个社会治安工作的一部分,搞好校园内部及周边地区的治安,可

以为教学、科研、建设等项工作创造优良的环境。高校要树立积极预防的观念,防止和克服

社会治安与己无关的认识,不断清除诱发犯罪的原因和条件,全面落实防范措施,在社会治

安综合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高校周边社区治安管理要重视文化安全的管理

高校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校园“居民”具有较高文化素质,他们的思想观念、

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可能为社会其他成员所效仿,因而形成一定的文化风尚。无

论从校园文化的角度还是其对社会文明的影响角度,高校及其周边地区治安的好坏都与社会

文化建设息息相关。因此,对高校及其周边地区的治安管理应该重视文化安全方面的管理。

从治安管理角度看,文化安全主要是指文化设施安全、文化活动安全、文化人物安全和文化

物品安全等方面。当然,高校本身即是文化设施。从安全保卫的角度看,高校内的场馆设施、

教学科研设施及设施内的各种文化设备,应该是治安保卫的重点目标。高校内文化活动频繁,

文化活动不仅会造成校内人员的活动规律变化,还会促进校外人员大量进入校园,给治安保

卫工作带来新的内容。高校的专家学者是社会的财富,一些文化人物在社会上有很高知名度,

作为公众人物,对他们的保卫工作会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三、高校周边社区治安需要长效管理

治安长效管理是指在综合考虑历史、地理、人文环境等条件,按社会管理的整体导向,

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选择最合适的管理方式,以最经济的投入,达到最优的治安管理效果。

治安长效管理机制是具有持续效应、综合效能的一种社会管理机制,需要具有前瞻性、规范

性、全局性和综合性,管理方式上应该上下联动、内外结合、条块协调、标本兼治。长效管

理应该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时空概念,对管理提出数年、数十年乃至更长时间跨度内健康、

有序发展的高要求;二是质的概念,使管理更突出其有效性,即管理要突出效果,产生效益;

三是扩展的概念,其内涵从单一的市政管理扩大为广泛的综合的城市管理。社会治安长效管

理正成为当今城市管理者追求的目标,是体现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它既不等同于原来意

义上的治安行政部门的职能管理,也不是一般治安管理的简单延伸,不仅有时间、空间的新。

(一)高校及周边地区治安长效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对高校及其周边地区进行治安长效管理是高校和社区稳定发展的需要,高校的教

育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要创造良好的效益必须有稳定安全的环境,高校内外的师生居民

也需要有稳定安全的环境才会有安宁的工作和生活。其次,高校治安的特殊内容需要长效管

理。高校是特殊的文化社区,对高校的行政管理,不论是教育管理还是治安管理,都必须重视文化因素和文化形态。对高校及其周边地区的治安进行全方位的长效管理,才能真正保障高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长期发展,持续取得优良的效益。最后,高校及其周边地区的长效治安管理有利于促进城市(或市镇)的长效治安。高校及其周边地区既是社区也是更大社区的组成部分,高校及其周边地区的稳定安全是城市(或市镇)稳定的重要条件。高校及其周边地区实现了长效治安,对于整个城市(市镇)的长效治安既具有示范作用,也具有促进作用

(二)高校及其周边地区治安长效管理的可行性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长效管理已成为城市(市镇)建设的基本理念,受到各级管理者的重视。对高校及其周边地区进行长效治安管理,易得到各方面的理解支持,这是顺利开展这项工作的必要前提。其次,社区建设的蓬勃发展为高校及其周边地区治安管理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两级政府(市、区)、三级管理(市、区、街)、四级落实(市、区、街、居)”的体制容易在高校及周边环境管理中发挥作用。高校自身的行政组织在这一治安管理体制中能更好地发挥其重要作用,双方结合容易形成治安管理上的合力。最后,高校师生组织纪律性强,日常活动的区域范围相对固定,师生群体的自我认同和相互识别使高校及其周边地区成为特殊的社会和社区,这种社区人群结构的特殊性有利于治安管理制度得到贯彻执行。

四、建立高校及其周边地区治安长效管理机制

(一)积极开展有关高校周边社区治安长效管理的理论研究长效管理正在成为社会管理的基本理念,但目前对长效社会管理的目标、体制、运行机制等认识比较模糊,从理念到理论再到具体实践,建立长效治安管理机制,需要认真探讨的内容还很多。应该积极开展对高校及其周边地区治安长效管理的理论研究,大胆借鉴吸收国内外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有益经验和成功模式,结合高校及其周边地区的社区特点,建设符合时代发展的高校及其周边地区治安长效管理机制。

(二)明确高校及其周边地区治安长效管理的目标和体制

对高校及其周边地区实行长效治安管理,其目标就是要达到高校社区和高校周边地区社区的长效治安,即实现高校周边社区的长久稳定安宁,保障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有长期稳定安宁的环境,保障高校师生及其他工作人员和周边社区居民长期都有稳定安宁的生活环境。为了达到这样的长期目标,需要有长期稳定的能取得优良效益的高校及其周边地区的社区治安管理体制。在公安行政部门的分工分层管理体制下,政府教育行政与治安行政的相互配合,治安行政与高校行政的相互配合,校内治安管理与校园周边治安管理的相互配合,应该是高校及其周边地区长效治安管理体制中的重要内容。

(三)建立高校及其周边地区治安管理的长效运行机制

一个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不仅需要有明确的管理目标,合理的管理体制,而且也需要有健康的组织气候。组织一方面受组织制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受组织中个人因素的影响,高校及其周边地区的治安管理,归根结蒂,要靠具体管理制度的落实和管理者具体的组织实施。笔者认为,长效治安管理必须重视对形态管理的建设,这种建设主要通过机制体现出来。机制不仅可以保障管理制度也可以使管理者的自由裁量受到有效的制约。对高校及其周边地区治安的形态管理,主要应抓好文化形态和环境形态的管理。文化形态的治安管理效能的积极发挥,容易使各项治安管理制度管理应从文化形式的组织入手。在这里,限制不是恰当手段,提供多样化的、适应“居民”健康发展的文化选择才是真正有效的手段。对校园及其周边社区,应积极倡导或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师生和其他居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环境形态的管理则可以通过规章制度来倡导和实施,其物质性特点和物质与文化的交融性更具有操作性和明示性。校园环境和社区环境中的建筑面貌、设施设备、场所场地、道路树木等等,管理的文明化、条理化和规范化,都有利于实现治安长效管理的目标。

推荐专题: 安全生产述职报告 食品安全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