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校保护的调查报告(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学校保护的调查报告(大全)》。
此刻的我们虽然对景观学有了一些初步的概念,可是并没有构成系统的知识,在研究问题时无法以专业的眼光来分析。所以进行本次的大学学校环境调查时,我们更多是站在一个使用者的角度,去感悟每一天生活在其中的学校,再联系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
“环境”这个词我们经常使用,比如说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环境既能够是自然的也能够是人工的,既能够是具体的也能够是抽象的。对于大学学校的环境,我们认为大学作为教师学生学习的场所,生活的家园,思想碰撞的地方,它是一种礼貌的缩影,其环境包括由建筑单体、园林景观等因素构成的具体环境,以及由这些具体环境所孕育出的人文精神DD即抽象环境,也就是一种氛围。这两者结合起来构成的学校环境应当使生活在其中的学生感到愉快。所以我们在进行调查的时候是从这两个方面分析的。
我们的大学学校环境调查以合肥几所主要大学为主要对象,一般大学都将整个学校分为学校入口区域、图书馆门前广场、教学楼广场、宿舍楼区域及食堂前的休息广场五个部分。
一、学校入口区域
高校入口处往往是代表一个学校的标志,也是人们对整个学校感官上的第一印象,所以入口处的景观环境设计尤为重要,其主要由校门这一建筑单体及周围景观构成。一些老校区以前设计的校门与新建的一些校门还是有差别的,除了北大,清华那样久负盛名的学校校门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很多学校的校门还是比较大众化的,而此刻的校门设计更注重与学校历史文化和特色专业的结合表现。安徽建筑大学校门具有徽派特色,表现出建筑的细节,体现出建筑类院校的特色,体量也与广场相配合。老校区的校门却不引人注意,很多坐车经过的人难以发现那里还有一所大学。入口处景观环境主要有两种设计类型,一种是进入大门后就是一条作为轴线的道路,在其尽端一般会有一个标志性的建筑物或者是一座雕塑。另一种是大门与大广场相接,正对着主教学楼。前一种往往是在有必须历史的学校,或是老校区,道路的两边种植高大的树木,营造出一种深静幽远的氛围,弥漫着浓厚的书香气息。后一种类型一般是在高校的新校区,因为用地面积充裕,空间比较开阔,大门,广场以及主教学楼的大尺度给人一种现代化、高科技的感觉,代表了学校是与现代社会接轨,吸收和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场所。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新校区入口是大面的铺地,带有喷泉的广场,很有气势的校门和教学楼,视觉印象更加开阔,十分吸引人。这一种类型适用于面积比较大的地块。安徽农业大学和医科大学的的老校区也属于前一种类型。安农的入口道路尽端是一座有必须历史的建筑,并且前面还有一个小花园。安医入口道路两旁也是高大的行道树,一眼望去便能够看到道路尽头教学楼和前面树立的白色雕像。
经过对合肥各大院校的入口景观的调研,我认为此刻好多的新校区大门入口处建设一个大广场的方法并不好,学校外的城市是喧嚣的,学校要求的是一种安静的环境并且要求学生有一个平静的心境去上课!光秃秃的硬质的地面无论是从空间还视觉感很难将学校与外界的喧嚣完全隔绝开来,而老式校区的景观轴线道路加大了教学区与城市的距离,起到了隔离的作用;配有高大树木的不太宽的路给人的视觉上是最深远的感觉;当人走过幽静的两旁种着大树的小道时,浮躁激动的心会随着慢慢的静下来。
二、图书馆门前广场
上文已经提到了图书馆门前广场,可是,是针对本校图书馆广场是入口景观的一部分的情景来分析的。我们认为把图书馆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来看,他是高校的一个文化精髓所在,他及其周围景观所构成的.环境不仅仅仅是学校整体环境中的一个亮点,他的环境所能孕育出的文化学习的氛围对学校的学习气氛也起着必须的引导作用。在本次的调研活动中,我们发现当今高校的图书馆周围环境的设计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将图书馆的环境布置得十分幽静,绿化面积大,点缀水景,营造出一种安静的适合读书学习的氛围。这种设计中图书馆通常远离主要交通道路。以安农大的图书馆周围环境为例,其地势较低,远离交通频繁的地方,很多的绿树和中间的喷水池让人感到舒适,愿意在那里停留看书。学生聚集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一种人文环境也就随之构成,而这对于一个学校整体学习气氛的营造起着引导作用。另一种类型是图书馆的广场布置得十分有气势,以硬地为主,辅以绿树和水景,传达出一种开放、自由、催人上进的现代气息。清华大学的图书馆广场位于轴线的水景和建筑围合出的空间,让人看到后才生一种让人振奋,想要学习并对学术知识肃然起敬的感觉。
但对于一些大学的图书馆广场,很多同学提到它时的反应是停车场。由于所处位置和客观设施的缺乏,图书馆广场的性质已经发生了错位。仅管它满足了交通的要求,但在塑造具体景观环境和营造学校文化氛围方面并未能很好地为学生服务。没有同学会研究在图书馆门前看书或活动,在精神上,大家对图书馆门前广场的环境没有响应。我们认为由于图书馆所处位置和功能需要的限制,其广场应以硬质地面为主,满足停车的需要。因为在主干道旁,不适宜将图书馆广场布置得郁郁葱葱,摆上桌椅等园林小品,这样的景观环境无法起到实际的作用,没有同学愿意坐在人来人往的路边看书。应当以硬质地面为主,辅以绿化,再点缀体量较小的雕塑或喷泉等具有必须艺术性的景观以营造必须的文化气氛。站在功能角度研究图书馆广场的问题,我们得出了与上文中把图书馆广场作为入口景观一部分时的不一样的结论。
三、教学楼广场
主教学楼作为大学学校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其周围环境是人群流动最频繁的地方,也应当是大学学校环境中的一个亮点。如今的教学楼前的广场多采用大面积的铺地配合着必须的绿色植物来布置,动静相照,软硬结合,加之楼的大体量和丰富的立面造型,烘托出了一种学校的文化氛围。楼广场的大面积硬地满足了交通和停车的需要,且适当的绿化点缀突出了教学楼这一中心,在那里能够经常以楼为背景举办一些学生活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这样的问题,经常有一些学生在广场上溜旱冰,其实这在必须程度上赋予了教学楼广场环境以活力。可是在夏天夜晚时有人在广场上纳凉、聊天、跳健身操,我们认为这不仅仅仅影响了上自习的学生,更严重的破坏了教学楼广场的环境。一个大学学校的主教学楼广场应当具有一种开放、现代同时又很严谨的环境氛围。所以教学楼广场尽可能避免距教工生活区太近,防止在使用功能上有时会产生必须的偏差,影响教学区的环境氛围。
四、食堂前的休息广场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吃饭对我们的重要性,而食堂对一个学校亦是如此。对于食堂前的休息广场,我觉得其存在是很必要的。茶余饭后是人们精神最放松的时刻,有个舒适的地方休息是人们的一种习惯性的心理趋向。这种环境应当简单且给人以亲切感,简单的座椅,软软的草坪,绿树,阳光,周围来往的人也是一种景观。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各大院校的食堂前广场是学校中使用率最高的地方。开敞的空间和座椅完全满足了人们休息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在秋冬季节和夏季的夜晚,当天气很好时,饭前饭后的时光食堂前的休息广场中坐满了休息聊天的学生。并且,作为来去食堂和宿舍的必经之路,这时的学生有悠闲的也有匆忙的,学生时代时的我们自己也有一种体会,在这个休息广场中,来来往往的人亦是一种景观。有些学校因客观环境没有供给供人停留休息聊天的绿地,外校的同学来校参观时,食堂前的休息广场恰恰满足了这一环境空白。可是,也存在着另一个问题,在除了吃饭以外的时光中,这个半开敞的休息空间比较空荡,许多同学反映两三个人坐在那里聊天时心理上会感觉很别扭。
五、宿舍楼区域
宿舍作为一个特殊的居住区,大学学校中重要的一部分,其环境不仅仅仅在必须程度上影响一个学校的形象,更关乎学生的身心是否愉悦。试想一个高校如果宿舍区很糟糕,会给人留下何种映像,而成天生活在一种脏乱差的环境下,学生又怎样能安心学习。我走访几所大学进行了比较。有的刚走进学校时感觉绿化多环境美,可当来到宿舍区的时候,美感顿然消逝,自行车一辆一排胡乱的停着,卫生环境也不好。有的院校给我第一映象是严谨和洁净,而当来到宿舍区的时候,缺少绿化,这让人感觉整个的环境很生硬。仅观察和体验,我认为宿舍区与应当具有安静、卫生、绿化多的很柔软的环境。结合整洁的寝室楼高绿化会让人更很舒适。
六、结语
总结本次的大学环境调查结果,结合自己大学时代的感受,我认为大学学校环境应供给给学生能够交流、学习和游憩的空间,同时具有一种现代学校人文氛围。很多大学学校缺少一些较私密的交流场所以及能够让人驻足游玩的空间,学校中没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环境,配备的操场与广场,根本无法使学生静心学习。应当增加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学校雕塑,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和艺术作品,以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学校的休闲型配套设施也会更加完善。学校环境--它不仅仅仅是功能的也是社会的。
这学期,学校各个楼层的水房进行了装修,并在楼内建造了教师专用厕所,减少了学生厕所的人数,还在厕所内放了一些手纸,供我们使用……但有些同学竟利用学校为我们提供的条件来破坏环境,于是我对此事做了调查。
调查:
我利用下课时间对水房、厕所以及操场做了环境检查,发现厕所内满地手纸,水房里满地是脏水和脚印,操场上更是垃圾遍地。
分析:
1、有些同学有侥幸心理,见四周没有人注意他,便随手把手里的垃圾扔在了地上,然后若无其事地离开。
2、厕所中,有些同学发现学校在厕所里放的'手纸后,便抽出许多来玩。还有些同学往厕所里扔空瓶子,造成下水道堵塞。
结论:
通过调查和分析,我得出了以下结论:
1、有些同学心理素质不好,动不动就“大闹学校”。
2、有些同学没有环保概念,用手纸于,而且一次拿一大堆,还往地上乱扔。
3、一些同学认为把垃圾扔进垃圾桶太麻烦,就养成了往地上扔垃圾的坏习惯。
4、一些同学认为水房里没人管,便胆大包天地在水房里拿拖布打闹。
同学们破坏校园的环境的行为就摆在眼前,难道我们能袖手旁观吗?
建议:
希望老师抽出时间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同学们手拉手一起维护校园环境。校方也要加强管理,派一些值周生在厕所、水房和操场监督同学们对学校环境的爱护。
调查目的:
在学校校园的环境当中,校园环境文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学校为了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的文化建设。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显得尤其重要。根据老师的要求我们要对校园进行了一次细心的调查,找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方法,有利于我校环保问题的解决。
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
调查情况:
针对我们调查的内容,发现了校园里隐藏有好多的客观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我们的学习,也对同学们的身体产生了影响,具体情况如下:
校园占地93公顷,教学区占地62公顷,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校园以欧式建筑为主体,中西合壁,学习区与生活区均以院系为单位组团构建,不仅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而且使其能够享受到具有建筑类院校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的沐浴与熏陶,培养了学生的专业与文化素养。
但学院远离市区,校园方向感不明确,缺少指示牌。
我的调查所在年级大二基本占80%,大部分都是男生,大部分认为校区的地理位置为环境幽静,对校园的建筑风格表示校园建筑风格和谐统一,整体颜色灰色为百分之90%边界基本一般,对校区最容易识别的`区域图书馆占50%以上校区功能评价功能单一,缺少各功能间的参透和融合占了40%,从生活区到教学区花费时间大概5分钟― 0分钟占了40%剩下的60%基本为 0分钟以上,校园指示标基本无设置,对校园公共设施认为设施合理,能满足的使用要求的占 5%,不能满足的占45%,剩下的基本为无设施,学校中缺乏场所娱乐为 00%对校园运动场位置合理的占80%,对校园总体使用状况感觉一般。总体来说对于学校的一些环境意向同学们的感觉还是不错的。
我认为校园环境文化作为校园的生态系统,其特质环境主要是指校园内经过人们组织、改造和而形成的校容校貌和校园学习环境。具体指校容、校貌、自然物、建筑物及各种设施等。这种物质环境自然是一种环境文化,它的作用体现出“桃李不言”的特点,却能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受此熏陶、暗示、感染。所以,学校物质环境文化的设计必须强化环境育人意识,使校园环境充满着文化色彩,“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讲话”。作为学校的教育者,如果能使用学校各种物质的东西都能体现一种学校的个性和精神,都能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奋发向上的感受,那么,校园的物质环境就会成为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老师,起着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校园环境文化影响着学生对事物的看法从而使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同时,又制约着学生的行为,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一个整洁的校园内,学生是不会随地吐痰的;在一个幽静的校园内,学生是不会高声嘶叫的;在一个充满现代文化气息的校园内,学生是可以陶冶情操的。校园环境文化特别是其中的精神环境文化一经形成,就对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影响,反过来良好道德观念又会推动校园精神环境的优化,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和行为。校园环境文化是通过感染、模访、从众、认同的心理机制,使学校全体成员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引起个人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以求与校园环境文化趋于一致,达到学校育人的目的。
根据以上报告所体现出来的问题,我想已经很明确的表达出来了,希望大家共同改善我们美丽的校园,打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空间。
我的家乡位于湖北省随州市淅河镇,短短三年光阴,这个距离随州大约10公里的城镇如今已成为了开发区,在市政府的大力号召下及相关政策的吸引下,各种各样的工厂在此安家落脚。曾记得以前从随州到淅河还有几里的田地,到如今已被成片的建筑群所取代。公路拓宽了,居民住宅增多了,烟囱也一排排地竖起来了,但是,成片的耕地消失了,肥沃的良田也没有了。想起五六十年代,毛主席那代领导人的愿望:将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转变。如今,开发区正在红红火火地践行着这条理论,我不好说些什么,但我总感到一些不安,仿佛失去了什么似的。
这条理论承载着几代人的梦想,并且也实行了几十年,但我从心中默默地祈祷它前进的节奏慢下来。因为我注意到,在这两三年的时间内,我所在的城镇周边地区的已有不下四分之三的面积盖上了房子,不论是厂房还是居民点。如果其他地方照此发展下去,几年之内,没有多大影响,但几十年呢?我真担心到时没有饭吃。在火车上,听到有人兴高采烈地谈论着北京的外环高速和天津的正在靠拢,过不了几年,天津和北京将连成一片。但我并未显得多高兴,因为连成一片的背后是成千上万亩的耕地沦为开发区,从此将一毛不拔。长春火车站据说正在兴建,而随州的新火车站相对救火车站向外延拓了两到三公里,但我相信,不出几年,这个新火车站将成为记忆,更新的火车站将在它的外围几公里处新建。火车站就像是城市的腰带,腰肥了,要带就要换新的,但腰之外还有别的腰,如果他们不瘦身的话,总有一天腰们都会死死的挤在一起,谁都别想活了。
在我村附近新建了一个工厂,名叫多金硅,据说投资了十几个亿。除了占据了我们附近几个村的耕地外,还将一些连绵不断的山丘夷为平地,山上的树也被砍个精光。如今,我那的人正在加班加点的砌房子,因为再过一年,他们就要从这里搬出去,房子砌得高点,装修的漂亮一些,到时赔的钱就多一点。工厂告诉村民,一旦工厂正式运行,就会污染地下水,为了大家的身体健康,请大家迁走。这个地方依山傍水,看来工厂很会选地。然而耕地赔偿事宜在执行时也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村长和书记私自将土地与工厂交易,钱自己揣了,后来村长带着十几万逃了,而书记到公安局自首,关了几天又被放了出来,如今村长正在捉拿中。发展重工业无可厚非,但眼睁睁的看着曾经呆过的灵秀之地转眼间被工厂摧毁,从此,青山不再,河水乌黑,空气污浊,想想心中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曾记得小平同志这位伟大的工程师,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号召下,各地争相招商引资,各种工厂如雨后春笋一般林立而出。记得九十年代时的很多作品故事建立在招商引资的基础上,当地的经济发展不起来,老百姓着急,当地政府更急,于是他们为企业投资创造了各种便利条件,于是乎,化肥厂、农药厂、材料加工厂一骨碌的全都来了,甚至连皮包公司也来了,圈了一块地作为今后发展的起始点,总之,当地的经济发展起来了,人们也欢呼了(估计是当地政府)。然而,问题也来了,环境污染,耕地破坏,水土流失曾听说一个地方,那的人靠收破烂发了财,但污染了地下水,当地人不得不花钱从外地买水。估计将来我那的人也要买水过日子了。政府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提出了一个保护环境的新方案:先污染,后治理。现在又是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政策是好的,可执行起来那就是各具千秋,每个准。再说了,污染后才想起治理,那是要花大价钱的,听说有的工厂赚的钱还不够治理了,与其这样,不如不建。树砍了要花十几年才能长起来,重金属的厂房污染的耕地几十年都不能再耕种,水污染了几里之内的人生活都不会轻松。曾记得,家门前有条小河,清澈见底,经常有人在里面洗澡,但自从上游建了一个化肥厂之后,就再也没人去了,浑浊的很。国家要保护环境,又要发展经济,对那些已建成的工厂又能怎样呢?工厂照样运行,废物照样排放,环保局的顶多是多收一些罚款,受累的永远都是老百姓。如今,看着这样的一个工厂正在兴建,我真为那里的老百姓担忧。
除了调查周边的环境变化外,我还仔细观察了国家的“三农”政策的落实情况,感受最深的有三点:一是农业税取消了,以前说农业税时的那一大帮人,来时凶神恶煞,现在终于没了;二是公路修到家门口,以后下大雨再也不用担心车轮陷在泥里出不来了;三是修水渠,这条政策正在执行中。但我对修水渠却有所怀疑,虽然水渠修好了,可以减少水流向田地途中的损耗,但是水库流向农田的水是日益减少,没水过来,再好的水渠也是白费。有人要问这是为啥,其实很简单,水库储存的水不曾增多,而城镇的需水量却如火箭般的增长,并且没有止境。灌溉农田的利润太低,这个能省就省。如今的农村基本上是处于无人管的状态,大家除了要灌溉时才关心堰塘有没有水,平日里谁也顾不上公共设施。在家看关于农村的电视剧时,看到那些自私自利的镜头我深信不疑,看到有人站出大声疾呼,带领大家走向小康之路便说此种情节纯属虚构。
农村现在种地的人是越来越少,田地处于半荒芜状态,收成是一年差似一年。我父亲曾算了一个帐,发现收获除去成本,没赚到几个钱,人还累得半死。举个例子,以前只需打两次杀虫药,现在三四次还不行。如今的房地产是一个很热的'行业,这阵风也已经从城镇刮到了农村。许多的房地产商们感到城镇的竞争压力太大,于是将目光投向了农村。农村的地皮,那是相当的便宜,也是相当容易弄到手,于是,相当多的房子在耕地上诞生了,再过几十年,这里就是开发区。农民也不傻,他们也预感这是一个机会,纷纷在自己的耕地上建房子,有子女的留给子女住,没有子女的建好后卖给那些没有房子住的人。如果你到农村走走,那么,你就会发现许多建筑突兀在耕地之上。这种现状任其发展导致的好后果十分严重,可谁又改为这些后果负责呢?我们的子孙么?利益是罪恶的源泉!
哎,我真担心将来没有饭吃,因为我发现身边的耕地是越来越少了。修水渠占地,建铁路占地,造居民点,造厂房,还是占耕地。耕地有限,但要造的东西却是无限。以前说粮食产量下降是种粮不赚钱所致,但现在一定是耕地不足所致。现在还未过年,蔬菜的价格却涨的吓人,青菜三块一斤,菠菜四元一斤,萝卜也涨到八毛而以前,青菜一两块,菠菜也是两块多,萝卜三四毛为何会这样了?用马克思的话说是:供过于求。往年,公路两侧都是耕地,菜农在上面搭大棚,种蔬菜,但如今,耕地变为了一排排建筑,以前的菜农现在也没有才吃了。我想象着几十年之后,我们中国被迫在其他国家上租地,种粮,然后将粮食运回中国:或者用中国的工业品去换粮食。将来,也许我们可以很轻松的买到各种工业品,但我们却很难买得起自己的口中粮。真希望这样的一幕不要到来。
我很想号召大家都起来保护耕地,但我知道: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他们也在呐喊,可又见到谁付诸行动了?虽然如此,我还要喊:保护耕地,人人有责,从现在做起吧,否则,将来我们真的要喝西北风了。
根据《中共云南农业大学委员会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和《关于做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查阶段各项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学习调查阶段,调查组一行以我所联系的部门和学院为主要调查对象,对我校校园环境建设问题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调查情况的整理、汇总和分析,形成此报告。
调查的基本情况
xx年4月14、15、16日连续三天,调查采用召开座谈会、走访、实地查看等方法,专题对校园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调查。根据现代大学对建筑、绿化、景观和文化要素等有形和无形的软、硬环境的要求,对校园环境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分析,充分估价业已形成的实体功能和文化元素,同时查找缺失和不足之处,提出整合、优化、改造、建设、提升的对策和措施。
云南农业大学校园环境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
我校校园环境建设总的情况是新老校区分区布局,老校区环境改造充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点,原有建筑保存较好,道路、花园改造优化合理,形成了主体建筑突出,其他建筑相呼应,错落有致,功能相互补充的建筑格局。道路曲径通幽,形成了微循环系统,基本满足了交通和人行的需要。新校区区域划分科学,办公区、教学科研区、生活区等功能分区界限分明。特别是标志性建筑科研综合楼外型独特、气势雄伟。校前区广场视野开阔,与气派的校门相协调、相呼应,反映出现代大学的恢宏气势。校训、校园精神的提炼,连接校园新老校区的天桥和文化墙,使校园有了最主要的文化元素,反映了农大的历史积淀、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特色。总之,从整体看,农大校园区域划分合理,建筑物布局科学、功能完善,绿化、美化基本成型,总体上满足了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存在问题
总体规划有待进一步完善、调整和优化。我校校园是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逐步扩大的,总体规划未能及时跟进,目前未能形成新校区、老校区、后山新征地扩展区相统一的总体规划,而规划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亟待从学校发展定位、战略目标出发,着眼长远,立足现实,应尽快组织力量对校园整体规划进行完善、调整和优化。
校园建设缺少文化元素。目前除校训、校园精神外,理念文化层尚未形成系统,包括大学精神、校风、校训、人才培养目标在内的核心价值体系尚未完全成型。同时缺少文化载体和文化符号,具体表现为无校歌,缺少主题突出的文化景观和园林绿化,老校区建筑长期以来以序号命名,道路无规范名称等。在一些细部问题上也体现出文化观念的不足,如新老校区缺少垃圾桶,老校区蜘蛛网式的空中电线,灯光设计不够科学等。上述现象的存在,与我校70年的办学历史不相符合。
校园植物景观量少而单调,没有形成多样性群落,绿化档次不高,与农大学科水平不符。同时环境与人缺乏互动,环境育人的功能没有完全体现。
功能布局不尽合理,地下管网尚未健全。新校区办公、教学、科研、生活区域划分虽已成型,但细部功能不全。老校区由于历史原因,边发展边建设,缺少统一规划,分区不够合理,部分区域功能交叉,客观上造成管理困难,人员混杂,有的地沟气味难闻,校园环境未能充分体现大学应有氛围。
对策和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调查过程中反映的.情况,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在原来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规划的基础上,聘请全国知名院所和专家,对学校整体规划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学校总体规划要根据科学谋划、超前规划、扩大数量、强化质量、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的原则进行编制和调整;要兼顾软、硬环境建设,使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要定战略、看长远,根据学校发展战略的需要,规划硬件建设;校园规划一经确定,不应因领导的变动而变动,不应因领导的意图而随意改变,应维护总体规划的严肃性、法定性、连续性,保持学校的持续和谐健康发展。
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既要重视文化软环境的建设,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并重,又要重视文化硬环境的建设,建设若干文化设施,使之成为农大特色文化的载体,运载和传承理念文化。在这方面,校训和大学精神的凝炼概括已开了个好头,但农大70年办学历史仍需进一步挖掘提炼,同时文化也是一个不断建设发展的过程,为此,有必要成立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做好文化建设的规划,并组织实施,长期不懈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做实、做强学校的软实力。
加强和改进校园绿化环境。根据云南气候和学校实际,分区域建设若干园林景观,体现大学的清幽、厚重、古典、雅致和生物多样性,融中西、传统与现代为一体,打造特色鲜明的云南农大绿色环境。
进行学校视觉形象设计,统一学校标识系统,规范学校重大活动、典礼议程。充分挖掘学校资源,结合学科特色,形成在云南乃至全国高校都有影响的文化活动品牌。现有的如普洱茶学院的茶文化系列活动已经有一定影响,工程技术学院的汽车知识竞赛等也很有特色。建议在全校开展以学院为单位、突出学科和专业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创建活动,力争打造出能够代表农大水平的文化活动品牌。
推荐专题: 学校保护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