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家乡风俗文化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家乡风俗文化调查报告》。
一.引言
观察山东聊城,山东菏泽,重庆垫江,广西钦州的不同春节习俗,感受疫情下的中国传统为文化习俗,对比小时候的春节与现阶段的春节,体会传统文化在科技十分发达时的传承,并亲自体验春节的习俗。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1研究方法
通过亲身实践调研对春节习俗的变化进行研究;上网搜集相关地区的习俗,进行分析;通过问卷星制作调查问卷,对传统的习俗和地方文化进行研究;在线上进行讨论总结,交流各自的心得。
2研究过程
1.首先小组制定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
2.小组内进行分工,简单制定计划。
小组人员:娄存哲、林国运、李加生、刘天琦、于浩、龚世泓、罗海 、张德须
小组分工:
娄存哲:撰写调查报告。
林国运:制作春节习俗调查问卷。
李加生:分析春节习俗调查问卷采集的相关数据。
刘天琦:上网查询相关地点的春节传统习俗,综合调查结果分析变化。
张德须:制作调查成果PPT。
于浩,龚世泓,罗海翰杉纸锥未航诟鞯氐拇航谙八祝⒔岷匣チ瞎サ拇航谙八捉卸员取
全体:分发调查问卷,学习了解各地相关春节习俗,并参与春节传统习俗活动。
3.网上收集的各地的春节传统习俗,了解不同地区传统春节习俗的相同点。
(1).扫尘
扫尘,又称扫屋、扫房、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版国民间春节传统权习俗之一。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南方称“扫屋”,北方称“扫房”。
(2).贴年红
贴年红,即是贴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称为贴年红。贴年红是中华传统春节习俗,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春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3).吃年夜饭
吃年夜饭,又称“吃团圆饭”。除夕饮食习俗。因除夕年饭既有祝贺丰收、庆祝全家团圆之意,又有驱疫健身、图吉纳福之愿望,故极有讲究。
(4).守岁
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是中国民间的年俗活动之一。新年前夕夜晚守岁,民俗活动主要表现为点岁火、守岁火,即所有房子都遍燃灯烛,合家欢聚,迎接新年。
(5).拜岁
拜岁,春节风俗之一,是指在岁首新年辞旧迎新之际,拜祭岁神(太岁)。拜岁是中华民族流传至今最悠久的传统风俗之一,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人们在岁首举行祭祀仪式,迎新岁、祈年、接福。
(6).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等 。
拜年的时间一般为初一至初五,过了腊月初八就走亲访友多被视为拜早年,而正月初五以后、十五之前走亲访友为拜晚年。早年和晚年都属避免遗憾的应急或补救性质,民间有谚语: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
(7)大年初一、十五吃糖水汤圆,年十五元宵烧烟花。
4.小组积极参与各地春节习俗,了解春节文化
花糕(山东)
枣窝窝
(山东)
饺子
(山东)
汤圆
(重庆)
炸货(藕盒、带鱼、地瓜、丸子、炸肉、面鱼儿):(山东)
贴春联:(山东,重庆,广西)
家族年夜饭(广西)
舞狮舞龙: (广西)
花灯(灯笼,孔明灯):(山东,重庆)
烟花:(山东,重庆,广西)
5. 集体分发,收集整理问卷信息。
回收的问卷星调查问卷问题与数据分析:
(1)您所在的地区?
问卷的回答者大多集中在山东省聊城市和重庆市垫江县,少数回答者位于广东、山西和湖北等地。
(2)往年您除夕夜一般和谁一起过?
大部分回答者和家人一起度过,一部分回答者选择和亲戚、朋友度过。
(3)今年您除夕夜和谁一起度过?
大部分人还是和家人一起度过,因为疫情的原因,和朋友、亲戚一起过除夕夜的人减少,就地过年政策使和同事过年的人增多。
(4)你了解你的家乡关于春节的习俗吗?
大部分人还是了解自己家乡的过年习俗的,但也有人对自己家乡的习俗不太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在外地生活的人,极少回到家乡。
(5)你家乡的春节特色习俗有什么?
包饺子,制作花糕,炸藕盒、地瓜盒、丸子,吃汤圆,赶年集,扭秧歌,挂灯笼等特色春节习俗。
(6)以下春节习俗您做过哪些?
大部人都会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守岁、吃饺子、拜年、贴春联和年画,也有部分人看舞龙舞狮以及祭灶迎灶神,除此以外还有祭祖等活动。
(7)往年春节期间你的娱乐活动有什么?
大部分人会走亲访友和胡吃海喝,也有一部分人选择在家宅和外出旅游,还有人表示自己并不娱乐。
(8)今年春节期间你的娱乐活动有哪些?
受疫情的影响,大家的活动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外出旅游和走亲访友的比例下降,在家宅的比例上升。
(9)对于春节你最期待的是什么?
大部分人最期待的是难得的休假以及压岁钱,也有部分人最期待走亲访友和不用上学放肆的玩。
(10)相对于小时候,你更喜欢什么时候的春节?
大部分人还是喜欢小时候的春节,因为没有太多顾虑。也有部分人更喜欢现在,因为有很多事可以自己做主。也有少部分人认为都不喜欢和没有感觉。
(11)对于过年,当地政府是否有举办一些活动来维系相应的文化习俗?
部分地方还是有举办一些活动,但大部分地方要么形式单调枯燥,要么没有,也有人表示并不清楚。
(12)你觉得随着城市化越来越普及,各地的春节习俗还需不需要保存?
大部分人认为是需要进行保存和传承发扬的,也有人表示无所谓,少部分人认为没有保存的需要,由此可见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6. 通过与各地人们的交流,对比各地区之间的春节习俗差别。
(1)山东春节的习俗
A.饺子
春节的第一顿饭大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驱邪恶,求吉利。
B.请家堂
年三十"请家堂",把老祖宗们请回来过年,以此来纪念已经逝去的祖先,也寓意着人们没有忘记自己的根。
C.制作花糕
山东人民为了祈求来年步步高升,好运连连,所以制作几层的花糕来以此祝福,花糕之中有枣,也有红红火火之意。
D.炸藕盒,丸子,面鱼儿等
制作炸货一直是山东聊城、菏泽等地的传统习俗之一,制作的炸货一般用于祭拜先祖,由于北方气候较冷,制作的炸货放于室外即可,不必专门冷藏。
E.拜岳父
拜岳父一般在初三进行,俗称“走丈人家”。
(2)重庆春节的习俗
A.赏腊梅
重庆人喜欢春节在家里摆上淡黄色的腊梅花,其花瓣带有回清香的味道。从腊答月开始,不论你到花市还是在普通街道,到处都能看到来自近郊的农民身背背笼,里面装满含苞待放的蜡梅花。
B.腌腊肉
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香料,腌入缸中。十五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
C.扫阳尘
在祀灶前后至除夕,都要有一次卫生大扫除,墙角床下及屋柱屋梁等处一年的积尘,在这一日都扫干净;箱柜上的金属把手等擦一擦。
D.放飞孔明灯
重庆人民放飞孔明灯用以祈福将祁福许愿的愿望写在孔明灯上,以保佑家人阖家平安。
(3)广西钦州春节的习俗
A.钦州人过年一定要买一盆金桔,一盆水仙,或者一棵桃花,表示大吉大利。
B.舞狮舞龙
除在广场表演之外,还沿街起舞,逐家逐户去拜贺,以示醒狮临门,安好吉祥,主人家则悬赏于门,包红挂青,让瑞狮去摘取,名曰“采青”。借此活动希望狮子能把好运带到家里。其次是舞龙,千姿百态,不同的龙舞,寄托着人们不同的理想和愿望。春节是喜庆之日,耍舞的多是热烈奔放的彩龙、金龙和纱龙之类。
C.家族年夜饭
传统的客家人喜欢家族聚在一起热闹的团圆感觉,有浓烈的家族观念意识,大家在重要的节日聚在一起,欢欢喜喜地感受家族的繁荣与亲人们隔不断的亲情。
7. 小组整理分析,在线上进行研判总结,体会从前春节与疫情下的通讯技术发达的现阶段春节的变化。
经过了与各地小组成员的交流,发现在疫情成功控制的今天各的人们仍然按照之前的春节习俗进行活动,过年的基本活动都有条不紊的进行,人们红红火火的过年氛围依旧火热,一家人或一族人聚在一起一同过新年,送祝福。
8. 制作调查研究成果的PPT,小组成员完成审查。
三.总结
虽然现在的通讯技术非常发达,人们的祝福方式变了,但是人们没有忘记之前中华传统家人们的团圆方式,依旧聚集在一起,在合理的情况下共享新春团聚时刻。通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在远方的亲人们互相祝福,使得亲人们的情感更加真挚,疫情终究抵挡不住人们之间的亲情。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春节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在继承中不断创新,才能使传统文化焕发出自己的光彩。所以,在寒假期间我们开展了对中国春节年味的调查,加强学生对春节的认识和了解,以便更好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1 关于春节的介绍
1.1 春节的起源
春节指华夏传统历法夏历的元旦(与中国现行的公历元旦不同),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农历新年、大年、岁首、正旦、正月朔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度岁、庆新岁。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__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1.2 春节的习俗
扫尘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1.3 春节食俗
蒸年糕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包饺子
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2 关于大学生对春节年味的认识了解调查
近年以来,总听闻身边的人抱怨说现在过年“年味”越来越淡了,越来越没有意思了!听的多了,再有自己的感受,觉得确实是这样的道理。适逢寒假,在家无事,为了验证是否大多数人都是如此感受,我们便制作了一份关于春节年味的调查报告,放到网上,进行验证。问卷很短,只有十道题,接下来就让我们一题一题的地进行分析,看最后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吧。
在问卷最后,我们向大家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您是否看好春节在未来的发展势头?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并非绝大多数的民众都看好我国春节的未来发展,看好者仅占45%,同时不看好的民众比例也达到了32%,从这道题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国人对我国春节未来发展趋势的迷茫或者说不信任。看到这里,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有所觉醒,不要让我们传统的春节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每个华夏子女都应当好好努力!
3 存在问题
3.1 西方文化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青年们或多或少的会感觉身心疲惫,因而需要机会放松。此外,高新技术的发展,各国文化之间相互交融也十分明显。中国的传统节日注重的是一种习俗和纪念,比如清明节、端午节、劳动节、国庆节等,而西方的节日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放松和情感的表达。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青年人逐渐热衷于西方节日,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万圣节,这些节日为广大青年提供了一个放松自己、张扬个性、表达情感的平台,同时商家也迎合了这股潮流,捕捉、甚至制造消费热点。从以前的不为人知,到现在的众人皆知,商家的炒作和新闻媒体的宣传都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从这方面来说,青年们更加追求一种享受,而逐渐淡化中国的传统节日。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大部分同学还是比较喜欢春节的,但春节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中国传统的崇敬之情。
西方文化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容小觑,我们必须正视各种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3.2 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年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也很少关注传统文化方面的信息。对于青少年来说,更加注重生活的享受,对传统文化的起源等便很少了解。总之,现代社会的人们可能只是了解有哪些传统节日,而真正了解节日起源,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人却越来越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逐渐淡化,很多传统工艺也因此失传,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来说,无形是一重大损失。
3.3 对传统文化的实践不充分
以前,人们对待传统节日都很期盼,而现在,更多的是一种形式。拿春节来说,以前的人们总是提前几周开始准备年货,做新衣服,收拾屋子,做各种春节食物,而现在,由于工作繁忙,人们很少去在意这些事情,多数到了春节前几天才开始准备。现在的春节,少了很多过年的味道。对于春节的各种习俗,以前人们总是习惯自己写对联以表示对新春的祝福,而现在,大街上各种对联花样十足,虽是好看,但却少了好多意义。
高新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生疏了不少。拿拜年来说,以前人们总会挨家挨户的拜年,以表新年的祝福,而现在,人们更多的是通过短信、网络等进行祝福。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沟通的机会逐渐减少。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亲身实践越来越少,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4 建议与对策
4.1 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传统节日的关注程度,合理的调整各种传统节日的休假实践。一方面,可以让人们得到身心的放松,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去体味中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政府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程度,对于那些即将失传的传统艺术,应该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政府可以建设相应的组织,以督促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更多可行的途径。
4.2 学校及各工作单位
学校可以多组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以提高同学们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比如,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组织各种文艺演出,优秀文章征稿以及春节对联等活动。这样,学生们可以从中收获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从而更好的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此外,学校还要加强教育力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要多关注、多实践,在创新中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4.3 媒体部门
媒体可以加大宣传的力度,增加各种途径,拓宽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比如一年一度的春晚,媒体方面应该迎合广大人们的需求,投其所好,才能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此外还可以增加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公益广告,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4.4 个人
正确对待西方节日和中国的传统节日,从自身做起,多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利用空闲时间,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多了解、多思考、多实践,不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要具有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比如:自己写一幅对联,做一个油灯等等。用实际行动弘扬传统文化,在实践中体味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我们也应该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的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
调查时间:
寒假假期
调查地点:
爷爷奶奶家
调查渠道:长辈、网络、书籍
调查方法:
向长辈询问、在网络上查找、浏览书籍
调查结果: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大。
一、调查目的:
春节是中国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而春节的习俗在不同的地域又有不同的特色。汕尾春节民俗文化作为汕尾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别有一番风味。本次调查着重于了解汕尾春节的民风民俗,继承和发扬汕尾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共筑青春中国梦。
二、调查时间:
20xx年1月31日―20xx年2月4日
三、调查对象:
家乡的居民(主要包括小孩、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等)
四、调查方式:
结合地方文化,为了能更直观详细地得出结果,在本次调查中,采用了抽样法来完成本次社会调查
五、调查结果:
(一).贴门神、春联
春节,代表了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意味着新春的到来,是美好的象征。周而复始的过着春节,可为什么要过春节呢?相传,古时候有个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会出来吃人。有一个聪明的小孩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人们在门前贴上红对联,挂上红灯笼,并放鞭炮。“年”被吓跑回湖里。从此,人们每年都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年”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人们第二天都会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见到了人都会说“过年好”。这个习俗也就被传了下来。直到今天,人们仍会说“过年好”。家家户户都会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门户装点一新。把“福”倒过来贴,有“福到了”的意思,还会在家里吊上大红灯笼,还会在家里的花盆插上富贵竹,代表着全家富贵。在贴“福”这个字,根据村里的老人讲述,我要具体介绍一下,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二)全家吃团圆饭
除夕这天,女人们会准备晚上要吃的食物,主要的食物鸡,这鸡必须拜过神,据说
拜过神的鸡,吃了之后就会平平安安。还会准备其他的食物,例如,鸭、鹅,海鲜,葱头,蒜头。葱头代表孩子学习越来越聪明,蒜头代表着孩子在学习上算数好。在春节期间每一样食物都代表不一样的寓意。做好了食物,就会一家人一起坐下来吃团圆饭。
(三).大年初一
拜茶:正月初一早上,在洞头岛上至今还保留了一种叫拜茶的习俗。拜茶即以红枣、桂圆、年糕等煮成甜茶谓"红枣茶",取其吉利之意:红枣--日子越过越红火,桂圆--合家团圆、平安顺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两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烛、烧金纸、放鞭炮。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汤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或出门在外,或在家干活儿,若遇雨受阻,人们便会以"正月初一喝汤的"这话自嘲。喝过茶后,还要再烧线面吃,俗谓"长寿面",既是图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长命百岁,又因喝茶不够饱,作为添食,可收一举两得之效。紧接着就去拜神,拜完神回来后就要带上柑到期亲友家中拜年。拜年以亲疏顺序上门,故在我的家乡有俗谚:“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主客互相致吉利话,主人请拜访者吃柑,共品功夫茶,客人赠送主人柑,主人与柑回敬,俗称“换敬”,表示回敬美好愿望。
(四).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还有年糕,柑橘。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被我的家乡人称为“食日昼”。不仅是嫁出去的女儿要回娘家,就连亲戚也要带着柑橘来拜年的。
(五)迎神接福
正月初五是“神”或日“迎神”的日子。原来,年前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诸神都在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下界人间行为的善恶。正月初这天,再回到下界来继续监督人们,于是家家户户便在初五日迎接神的.光临。迎神时,富裕人家要供上三牲--鸡、鱼、猪头,如果经济不允许,也可免去,但是一盘米、一盘红糖却少不了。因为奉上白米千盘,意谓新年五谷丰登;红糖一盘,暗含生活甜蜜。焚香上礼毕,便燃放爆竹,这时神灵便全部各就各位了。
六、总结情况
为了较深入了解如今汕尾春节的民俗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可以知道:青年一代对于春节拜祭祖先的习俗已经不似上一辈那么重视,大多数青年人只是把祭祖当成上一辈的事,对于祭拜的实质并不了解,只是形式上的遵从。尽管对于拜祭的各种情况并不甚了解、重视,但是仍有一半比例的青年人认为春节祭拜神灵是有必要的,拜祭所花的费用属于不可节省的正常开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过年应该拜神祭祖的想法是根深蒂固的,无论是这一代还是上一代,对于拜祭的花费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七、提出建议
从调查的结果看,汕尾地区的春节气氛越来越浓烈,而拜神是春节期间在汕尾地区的传统习俗,然而这个习俗对整个社会思想的发展却是弊大于利,大致体现为下面几个方面:无谓花费巨大;宣传迷信思想;严重污染环境。所以由此我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尽量减少拜神中的无谓开销;
2.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打击封建迷信思想;
3.摒弃迷信内容,弘扬优秀文化;
4.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开拓创新。
调查时间:
20xx年xx月xx日
调查地点:
xx省xx市xx区
调查方法:
在互联网上收集资料。问长辈
调查人:
xx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贴窗花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推荐专题: 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家乡风俗文化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