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总结 > 调查报告 > 详情页

大学生就业难调查报告

2024-07-16 23:32:34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就业难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就业难调查报告》。

第一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更好的了解济南市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我们以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创业大学生群体为样本,对本校的大学生创业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在摸清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要因素,探讨研究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基本思路,并力求探索加快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实现途径和保障措施。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提出背景

早在1990年,我国就开展了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的项目研究,但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比较低。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的创业者群体中,“具有大学学历的创业者在全部创业群体中仅占3.7%”,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这说明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够完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逐步形成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这种新的就业模式,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从被服从的地位,变为就业市场中两个平等、互选的主体,双方都有自主的选择,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更高的素质来面对选择,更强的独立创业者精神来迎接挑战。大学生作为社会向前发展的源动力,必须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基本现状

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大学生通过个人及群体的努力,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才能、技术和所形成的各种能力,以自筹资金、技术人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在有限的环境中,努力创新、寻求机会,不断成长创造价值的过程。目前,随着苏州市正在创建国家型创业城市,作为有知识储备的大学生群体的创业已引起重视,沧浪区在氛围的营造、政策的扶持等方面进行了努力探索,建立了大学生自主创业孵化基地、虚拟创业工作室等一系列措施,大学生自主创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自主创业热情高涨,但实践者有限。

近年来,劳动保障、工商、税务以及教育等政府各机关部门,对大学生自主创业都相应地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大学生创业热情明显高涨,但是,真正加入到自主创业行列的大学生却很少。据调查统计,沧浪区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占66.13%,但真正创业的只占35%。从数据上显示,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还处于发展阶段。

2、创业项目单一,创新力度不大。

大学生是知识的集合体,在创业领域里,理应从事一些高科技或与知识储备相关的产业,可是数据表明,80.65%的毕业生在选择创业时,出于规避风险,往往选择一些启动资金少、风险低的行业,如培训、广告、贸易等小而适合自己的行业。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先积累经验。

3、创业教育欠缺。

所谓创业教育就是大学生毕业以后,能够走上社会进行自我创业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10月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要使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我国教育部也在1999年颁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而创业教育在学生进入高校时就应该纳入教学体系,但是我国大部分高校仍是停留在就业教育的阶段,很少有高校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导致学生对创业方面的意识、知识、技能欠缺。就以苏州的一些高校为例,学校中除了举办诸如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以外,并没有专门设置相应的创业教育课程。

4、创业政策有限。

一是创业政策不配套。大学生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联动,群策群力,制定出适合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

二是政策执行力不强。许多政策国家早已颁布出台,但是有关部门不能够落到实处;

三是政策治标不治本。目前,大学生在创业中享受的优惠政策也仅仅局限于办理营业执照、社保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但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对市场的分析这些问题不解决,即使外部条件再好,企业也还是会面临破产。

四、案例分析:

案例一:曾在2000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创造发明大赛上获一等奖的清华大学电子系研究生,为自己的发明想了个好“点子”,他将自己发明的计算机软件首先免费给用户使用,当有了一定的`客户后,与几个同学合伙在寝室里办起了“寝室”公司,在不长的时间里就拥有了近百万资产。

评论:创新思维一般是指认识领域内的一种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的思维,它是人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从某些事实中进一步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或新思路。这种瓶思路人们习惯上也将其叫做“新点子”,这种新点子既可以用在新产品的开发或创业上,也可以用来解决各个领域里的某些实际问题。有时候,一个奇点子、一个新主意或一个妙招数,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使一个人由失败转变为成功,由穷人变成富翁。

五、关于大学生创业情况的调研总结

我们本次针对本校大学生的创业问题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报告,在此次调研中,我们紧紧围绕大学生对创业的想法和存在的问题,认真开展好调研研究,希望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调研报告。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获得了很多在课堂上不能学到的东西,不管是选题还是实际操作都和想象的有所不同,虽然在调研中有很多困难,但我们还是用我们的智慧克服了困难,有几点经验,这是值得我们在以后做调研时应该吸取的。

1、紧扣当今社会的实际,精心选择调研课题。选题很重要,它决定了调研有没有必要,能不能体现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建议有没有价值。我们这次选择了大学生创业问题,这在当代中国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随着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很难找到工作,毕业等于失业,可是作为社会的高素质人群,存在这样的状况很不利于社会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建设,所以提高到大学生就业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而让大学生创业更能很好的促进就业。所以我们选择了这样一个有价值的题目。

2、抓住重点,积极开展调研。主要开展对策性调研,调查当今大学生创业现状,包括他们主观的想法和客观存在的创业环境,以及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政策,立足全面,突出重点,从而提出可行的建议。

3、健全调研机制,确保工作落到实处。首先是明确分工,把工作落实到个人,做到每个人都发挥效力。其次是制定目标计划,不盲目,争取每次出去调研都能取得有用的数据。

虽然我们这次调研很成功,也总结了我们的经验,但是在调研中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下次注意。

1、沟通方式有问题。因为我们要调研的人群包括大学生、政府人员等,这就要求我们不能采取一种沟通方式,而要因人而定,因具体人而定。

2、调研准备不充分。由于原来参加调研比较少,社会调研经验不足,调研准备工作做的不够细致,下次争取做得更好。

创新思维与常规的逻辑思维不同,它突破了逻辑思维的局限性,因而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逻辑思维一般难以突破传统,故很少有新思想产生;而创造性思维恰恰是在逻辑思维看来不合逻辑的地方有所突破,故容易产生新的东西。

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除了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外,还必须树立起由创业导向模式向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人才模式转变的新理念。只有将第一课堂课程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从深层次不断唤醒、启发和挖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团队训练、岗位见习、创业实践等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出创业领军人物,才能在大学生中塑造创新创业理念,从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整体水平,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品格和创业能力。

第二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近年来我市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情况,改善我市创业、创新环境,进一步推进我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20xx年4-6月份,市政常委会组织6个调研组对我市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市直单位,深入县区和企业,召开座谈会、协商会,掌握第一手材料,听取意见建议,分析研究我市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主要困难,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我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基本情况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培育和催生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积极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系列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我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政策措施保障日趋系统,有力服务创业创新。

一是政策支持有力。国务院和省政府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有关促进创业创新及与之相关配套的政策文件,在此基础上,近年来我市结合实际制定了《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涵盖科技、创新、人才、电子商务发展等领域的政策举措和配套文件,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不断多样化、系统化,为推进我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政务服务氛围浓厚。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河源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均把支持创业创新当作一项重要工作进行部署,提出了目标要求和具体的措施。5月1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高规格的全市创新驱动发展大会,对我市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创新驱动发展工作作出部署,进一步落实了各级各部门服务创业创新工作的责任,营造了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载体平台打造多元发展,有力促进创业创新。

一是众创空间建设逐渐起步。全市各级各部门积极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动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精神,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引导各地发展众创空间,加快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初步建成省级众创空间试点单位2家,一大批适合”草根创业”的具有众创空间功能和性质的平台正在建设中,为广大创业者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二是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建成使用。截至目前,全市建设省级孵化器1家,市级孵化器2家,孵化面积达11.2万平方米,已培育企业5家,正在孵化企业53家。源城、东源等县区建设了科技企业孵化器,同时部分县的孵化器也正在建设或筹建中。采取措施深化产学研合作,抓好中小(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加快与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建设了一批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产学研联合创新等产业化基地。目前我市建有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1个,研究院、研发基地5个,校企、校地共建研发平台56个,省市级研发中心40个,企业技术中心16个,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的科技创新企业培育。

三是创业就业平台基地化成新趋势。截至目前,各县区以及江东新区、市高新区均建有规模不等的创业就业基地。如源城区引进博源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在雅居乐二期建设的餐吧创意区、以农产品和休闲旅游为主导的蓝鲸鱼创业就业孵化基地、以销售本地特色农产品为主的雄达创业就业孵化基地;东源联合广东工业大学建设了”互联网+东源实践基地”;和平县建设了”福和”中小企业创业基地。这些创新创业载体涵盖了工业、电商、餐饮、旅游和农产品等多个领域,将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

(三)科技牵引作用持续凸显,有力推进创业创新。

一是科技创新力量不断增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对创新创业的作用不断凸显。截至20xx年底,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1家,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2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4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3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个。20xx年,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同比增长77.14%、46.22%,增速名列全省第二和第六,获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改变了省级科学技术奖连续两年空白的现状。这些机构的设立和建设,壮大了我市的科技创新力量,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全市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二是科技研发队伍不断壮大。20xx年河源市政府与广东工业大学联合成立了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前段时间又成功地引进和设立了广东省科学院河源研究院、广东省科学院-韩国电子部品研究院联合研究中心、广东省科学院电子专业孵化器、河源市创业创新孵化基地等四个创新科研机构,将有力地促进河源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项目带动成为创业创新的重要途径。一批创新型、高新技术型企业在河源的建设和发展壮大,为河源的创新和引进人才起到了重要的牵引作用,依靠企业项目带动科技创新成为河源创新创业的重要途径。

(四)新兴业态发展渐成气候,有力带动创业创新。

一是电商产业快速兴起。大力推进电商产业园建设,至目前止,建成1个市级电子商务产业园和东源、龙川、连平3个县级电子商务产业园,其中市电子商务产业园培育孵化企业24家,培训创业人员900多人次,其中有56人在园区成功创业或就业。源城、江东新区、和平、紫金正在筹备建设电商产业园。一批电商产业园的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我市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创业者创造了新的创业创新天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xx年,全市涉及电子商务的经营主体184户,其中有限责任公司138户,股份有限公司2户,内资分公司29户,个体户14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户;全市有官方网站的经营主体有73户,其中省内企业50户,个体户23户;有数据显示,为阿里巴巴供货的”河源”企业有241家,冠”河源”字号的淘宝店铺110家。

二是物流产业配套发展。与电子商务相配套的物流业在我市得到较快发展,较好地适应和支持了电商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创业就业创造了新的平台和机会。截至20xx年,我市涉及快递、物流的经营主体有180户,其中有限责任公司52户,内资分公司103户,个体户24户,个人独资企业1户。

(五)金融支持体系逐渐构建,有力保障创业创新。

一是形成了支持创新的金融政策环境。从国家层面到省政府出台了涵盖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以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的一系列支持和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金融支持政策;金融机构细化了鼓励创业创新的信贷措施,推出了一批支持创业创新的金融产品;省国税局、省地税局出台了助力广东创新驱动发展的”十项措施”,从税收职能上服务创业创新,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形成了全方位支持创业创新的金融政策环境。

二是出台了服务科技与创新的资金支持措施。市人民政府设立了联合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制度,并制订了《河源市联合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管理办法》,创新科技风险分担机制,引导和带动金融资本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在创业创新、园区配套和企业上市等方面给予融资支持;设立了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专项资金,支持我市企业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复审和培育发展,目前市财政安排该专项资金250万元,支持我市的科技企业发展和创新工作。同时,各县区也安排了规模不等的科技创新专项资金。

三是实施小额创业担保贷款和创业资助政策。截至目前,全市注册成立了23间旨在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就业创业服务的小额信贷担保机构,已向475个中小企业和个体创业者累计发放贷款10.19亿元。20xx年度全市共有146名创业者享受了65万元的创业资助及租金补贴。各县区近年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向创业者发放支持性融资贷款。源城区20xx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899万元,东源县近年发放各类担保贷款、小额贴息贷款、财政贴息贷款共2043万元,和平县近年发放妇女创业贷款500万元,龙川县近年发放生产经营性贷款1963万元,紫金县20xx年发放创业担保贴息贷款及一次性创业补贴219万元。

(六)服务能力建设不断加强,有力鼓舞创业创新。

一是建设服务平台为创业创新服务。以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服务平台为依托,整合了60多家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及专业服务机构资源,为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提供服务。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市被省认定的各类服务机构19家,其中广东省中小企业(河源)培训示范基地1家、广东省中小企业(培训)示范机构1家、广东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1家、广东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创新产业化示范基地6家、广东省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1家、广东省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5家。建立了市、县区、乡镇、村居四级公共就业工作平台。

二是组织技能培训为创业创新服务。与新华网合作,在河源理工学校创建了”河源创客大学”,免费为在校学生和社会青年开展电子商务和众创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为创业人员提供一个零成本创业、零成本运营的平台。今年4月开课以来,已培训”创客”4094人,成功孵化创客企业10家,预期3年内可培养1万名创客人才,孵化500家成功的创客企业。今年4月在河职院开展了首期电子商务创业培训班;拟联合全市高中级院校及社会培训机构成立电商培训联盟,对广大待业青年、军转干部开展电子商务培训;同时依托众多的电商产业园开展电商人才实训培养。人社部门常年免费开展各类培训活动,为创业者以及有创业意愿的劳动者提供创业培训服务,帮助提升创业能力;同时提供创业咨询及创业资助,参加培训的学员可以免费获得市创业指导专家团队捉供的创业项目、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以及相关后续跟踪等服务,符合条件的创业者还可以获得一次性创业资助。

三是营造浓郁氛围为创业就业服务。市人社局与市电视台联合举办”赢在河源”创业励志电视节目,与团市委联合举办”河源市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开展创业意识宣传教育,鼓励和帮助更多有创业意愿的青年创新创业,为广大创业者搭建了一个创业项目展示和资源对接平台。同时通过在市广播电视台、《河源日报》等媒体开办《人社在线》栏目,制作大型户外广告,发放宣传资料,在主要街道悬挂宣传条幅,利用”河源发布”、”河源人社”等微信公众号,开展系统创业宣传,全方位、立体式地宣传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将党和政府的各项就业惠民政策宣传到全社会,营造了浓郁的创业宣传氛围。

二、我市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

(一)扶持政策的宣传广度和深入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各级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出台了很多,但社会公众了解的渠道较少,对政策的知晓度、接受度还需进一步提高。许多大学生和社会青年由于对政策不了解,得不到创业的指导和帮助,如何申请政策支持无从下手,创业的动力不足、意愿不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创业热情,削减了创业扶持政策的效力。

(二)政策措施的操作性和协调性有待进一步加强。有的政策不够精准,针对性不强;有的政策规定太原则、太模糊,操作手续繁琐;有的政策相互衔接不够,申请支持门槛偏高;有关社保补贴”先买后补”的规定操作难、”不好用”且额度小;有关促进创新的财税体制不够完善,对创新投入的抵扣额度不够大。不少地方和部门反映,上级财政在促进就业和鼓励创新方面安排了专项扶持资金,尽管资金数量不大,而且面临工作考核和问责的压力,但有的资金还是用不出去,原因就在于政策不够接地气,可操作性不够强,门槛太高所致。

(三)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有待进一步重视。引进人才政策门槛偏高,吸引人才的效果不明显,达不到预期;由于缺乏吸引人才、聚集人才的有效载体和发达的经济环境,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引进难,更留不住;本地缺乏高水平院校

8 和科研机构,难以培养本土高素质人才,本地外出的学有所成人才又大多在发达地区就业创业,回乡创业的极少。各种因素的叠加,造成河源创新人才匮乏,创业创新缺乏人才要素的支撑。

(四)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和部门对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性还停留在认识层面,上级政策出台了不少,但囿于本级财力的限制,对创新驱动发展的资金支持不足,许多需配套的.政策和资金无法足额兑现,影响了政策措施作用的发挥。绝大部分企业不具备研发的条件,不愿投入资金搞科技创新,所以只能处于产业链的末端,从事低端产品生产,没有创新的意识和意愿;一些具备研发条件的企业,担心创新投入大、风险高,创新动力不足,因而也不愿意投入太多资金到产品开发和创新中去。

(五)载体建设的成效和集聚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总体上说,各类服务创业创新的载体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专业特色不突出,建设档次低。我市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和各类孵化器都是近几年引进和成立的,基本上都处在建设发展的初期,产业集聚能力弱,难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引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能力不足。部分众创空间、创业基地等新型孵化器存在”重硬件建设、轻软件保障”的倾向,管理机制不够完善,载体使用效率亟待提高,培育和进驻企业不多。新兴业态所需的人才尤其是电商人才严重短缺,电商企业普遍反映招人难、留人更难,大部分企业只能将技术支撑环节放在珠三角地区,极大地阻碍着新兴产业的发展。

(六)创业初期融资难和风险保障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我市融资渠道主要以传统金融机构为主,且数量不够多,金融服务网络覆盖面窄,缺乏多元化融资渠道,新兴的诸如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创业融资方式还未真正萌芽。专门针对创业创新的金融产品少,传统融资方式贷款门槛偏高,中小企业融资难,对初次创业者来说更难贷到资金投入创业创新。目前银行在创业担保贷款的政策上与商业贷款一样,在风险评估方面条件比较苛刻,导致许多缺乏自有资金的创业者想贷款创业但受制于无质押而无法享受创业贴息贷款。我市用于扶持创业的专项资金主要来源于省级专项资金安排,市级财政安排的配套资金不多,无法达到上级要求和社会创业创新需求。创业者的创业资金大多来自家庭积蓄,一旦出现风险规避途径有限,创业风险保障问题依然突出。

三、进一步推进我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建议

(一)重规划,谋划前瞻性的战略布局。

一是要尽快制订指导意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河源振兴跨越发展的重要路径和希望所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把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作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作为河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融入河源发展各领域、各环节,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制订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配套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对加快我市创业创新行动作出战略布局和具体部署。

二是要高端谋划未来产业。积极学习吸收发达地区经验,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国际化的视野,靠上一档定位,把推进河源的创业创新放在全面融入深莞惠经济圈的大背景、新形势进行布局,主动对接深莞惠的高端产业,找准产业链生产分工中具有互补性、低竞争、错位性的环节,谋划河源的创业创新大局,为创业者创业提供明确的产业指导方向;在新产业、新生产方式不断涌现,技术换代周期越来越短的新形势下,要聘请和依靠”外智”,以战略眼光、敏锐洞察力发现和瞄准新兴产业,创造条件让新兴产业引入河源,使河源在发展新兴产业上置于与发达地区同一起跑线上,营造更优的创业创新环境。

(二)明责任,建立协同推进工作机制。

一是要着力整体联动,形成及时解决问题运行机制。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领域很广,要做得工作很多,需要横向的密切配合和纵向的步调一致,因此要打破条块各自为政的现状,成立以市政府领衔、多部门参与的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建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部门会商和协同推进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和解决我市推进创业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协调解决的办法和措施,为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创造良好条件。

二是要统筹细化政策,促进创业创新政策落地。对各级各部门的扶持创业创新政策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对顶层设计和宏观政策进行整合、细化,出台实施办法,增强其可操作性、精准性和普惠性,实现政策的互联互通,利用政策优势调动更多的资源共同推进创业创新工作,充分发挥扶持政策对社会大众创业创新的引导帮助作用,促进政策落地,发挥政策应有的效力。

三是要提高行动自觉,形成推进创业创新强大合力。要开展广泛的宣传讨论,使各级各部门充分认识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河源振兴发展的重大意义,增强各部门和广大干部共同服务创业创新的行动自觉;要强化政府推动创业工作的责任,把创业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范畴,落实政府抓就业创业工作的责任人,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努力形成上下沟通、左右联动的促进创业创新工作长效机制,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三)搭平台,建设创业创新服务基地。

一是通过建设改造增加创业创新空间。加强对全市各地企业孵化器、创业基地、众创空间、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创业场所的分类指导和统一规划,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相互补充、错位发展的良好格局。采取给土地、配政策、补资金、优服务等办法,充分利用上级的扶持政策,鼓励新建一批各种形式的创业创新基地,推动各级政府部门、各类产业园区、金融机构与科研院所协同运行,形成”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业创新孵化链条;充分利用城市和工业园区的闲置空间和厂房资源,引进投资企业和服务团队将之改造成创业场所,进一步增加创业创新空间。

二是通过提质增效优化创业创新空间。对现有的各类创业创新空间进行整合资源、强化管理、提档升级;在整合、利用这些创业创新空间资源上,引入”互联网+”思维,以”互联网+孵化器”、”互联网+众创空间”、”互联网+电子商务创业园”等方式,建设全市一体化的创业创新空间联盟,打造开放式创业生态系统,开拓全新的创业创新空间。鼓励这些创业创新空间积极主办或者对接各种创业路演、创业大赛、创业论坛、创业辅导与培训等创业活动,吸引和帮助准创业者参与到创业大军中来,以充足的创业空间壮大我市创业队伍。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建设孵化载体,支持社会力量创办中介服务机构,提供包括共性研发、人才服务、技术、产权和标准、信贷担保和融资支持等各类创业创新服务,打造多元化创业创新生态圈。

三是通过完善配套拓展创业创新空间。在”互联网+”经济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新引擎的业态背景下,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花大力气实施宽带普及提速工程、”宽带乡村”工程,县城推广百兆光纤入户,优化农村宽带网络格局,11 切实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模式落地,为建立不受时空限制、不受地理制约的”互联网+”创业模式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和配套体系,从而建立起城市、城镇、农村均可创业创新的大环境,极大地拓展创业创新的空间和平台。

(四)创亮点,引进培育人才服务创业创新。

一是积极推动河源版”海智计划”。完善人才引进和奖励补助规定,制订鼓励出国留学人员回乡服务和投资创业的办法,吸引和组织海外科技工作者以多种方式为河源发展服务;争取建设”河源市海智计划工作站”,通过专题研讨、短期兼职、项目合作、考察交流、技术培训和咨询以及中介服务等方式,为有志参与河源建设、愿意通过各种途径为河源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智慧和才干的海外创新团队、科技工作者搭建服务平台,为河源创新发展服务。要加快推进引进高水平本科院校到河源办学,以此为载体引进人才、吸纳人才、储备人才、培养人才。

二是加强”人才俱乐部”建设。政府牵头,按照”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技术项目为纽带,以高端人才和专业学会为依托,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工作思路,探索建立”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和”学会科技服务站”,并完善制度,形成院士专家等进站服务的长效机制,促进高端人才、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科技和人才资源更好为企业创新服务。鼓励县区建立”人才驿站”,为各类人才搭建集交流互动、学习进修、休闲娱乐等功能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激情。

三是加强科技人才联络服务工作。努力拓展和创新服务内容,完善高层次科技人才联络服务机制。开展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工作,准确掌握科技工作者的思想动态、心理倾向、流动趋势、分布状况及行为模式,及时准确了解和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愿和诉求,解决科技人才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市管副高以上人才库,对全市市管副高以上人才进行调查统计,建立人才库,并进行信息化管理,对高层次人才的分布状况、流动趋势以及各种结构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和掌握。建立市领导直接联系专家制度,进一步密切市委市政府与各类专家的直接联系,拓宽专家建言献策的渠道,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造环境,营造创业创新良好条件。

一要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政务环境。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和落实简政放权事项,建立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服务清单、负面清单”制度,积极推行”三证合一”登记制度,实行”一照一码”登记模式,简化办事流程,激发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以简政放权的改革为市场主体释放更大空间,实现草根经济和支柱产业共荣。实施最快捷的行政审批限时办结制度,在市、县(区)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创业创新”审批窗口,以”最简化、最省时、零费用”方式统一办理商事登记手续,切实为创业者排忧解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以”马上办”的实实在在行动提高办事效率。全面清理并废除妨碍创业发展的制度和规定,严格落实省政府关于涉企收费的规定;采取切实有效办法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严肃查处不利于创业创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着力营造统一透明、公平竞争、有序规范的创业市场环境。

二要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融资体系。进一步健全我市金融组织服务体系,争取政策支持,组建地方性民营银行,增设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引进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推动银行设立科技支行或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更大力度地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大力推进普惠金融建设,抓好征信体系建设,鼓励各银行机构和小贷公司加大对各类创业者和小微企业创新的小额信用贷款支持力度。引导各金融机构加大业务创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力度,推出适合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产品,支持各金融机构努力将金融资源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倾斜。加快推进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建设,充分利用信贷风险补偿、政策性融资担保和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机制,为各类创业者和中小微企业提供增信服务,推动银行适度放宽贷款条件,简化贷款手续。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加大对中小企业改制和上市辅导等工作的支持力度,推动更多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到新三板、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各级政府要发挥财政资金对大众创业的牵引作用,增加各类创业扶持资金财政预算安排,整合和统筹使用好各类支持小微企业和创业创新的财政专项资金,有效缓解资金分散导致的”杯水车薪”窘况;要加快”过桥资金池”建设,切实为企业解决”融资贵”问题提供临时资金使用的帮助;要协调金融部门和银行,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利率发放贷款,切实减轻企业的贷款利息负担。进一步完善”拨改投”机制,改变政府科技项目资金补贴政策,部分改为股权投资,充分促进政府与债券、基金、保险等资金协调配合,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创业创新。想办法引入风险投资、天使投资方式,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鼓励企业、行业协会、群团组织、社会投资人等以多种方式向各类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破解创业者融资瓶颈。

三要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社会氛围。要通过宣讲团巡回宣讲和”互联网+政策宣传”等方式,加强对创业创新政策的宣传,把支持创业创新的各种政策宣传到全社会,宣传到各阶层群体,调动社会参与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大学生等创业者成功创业典型事迹宣传,邀请创业者现身说法,发挥创业典型引领示范作用,激励广大社会青年大胆创业,激发大众创新创业活力,营造创业光荣、创新伟大的氛围,为创业者加油助威,增强全民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在河源日报、河源广播电台、网站等媒体设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题专刊专栏,统筹策划报道宣传我市促进创业就业、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协同创新、科技创业孵化器建设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对创业先进典型采取政府奖励、给予荣誉、巡回演讲、纳入人才库等措施,发挥创业典型者的引领示范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鼓励、支持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完善创业创新者关爱机制,通过设立创业失败者社会救助基金、医疗救助办法、子女就学和家属低保救济等,营造崇尚创业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社会调查报告范文

调研背景:虽然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问题一直存在,但只有今年,这个问题成为需要中央领导重点解决的问题。的确,全球金融风暴的愈演愈烈已经是超过半数的企业蒙受损失,毕业生就业的形势更加不容乐观。为了更好的帮助我校学生解决以后的就业问题,现对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调研思路:参考已有的“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我们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院进行分析:

1、毕业生设定的目标或愿景

1对未来的设计或愿景,见第2、19、14、25题

2就业前的准备情况,见第5题

3与是否专业对口,见第7题

4地域意愿,见第10、11题

5对用人单位的意愿,见第16、17、20题

2、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获取(包括获取方式和程度两方面),见第8、9题

3、毕业生对就业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见第3、6题

4、就业实际情况,见第4、15题

5、应届生的反思、经验(含要求学校校,见第21、22题;要求自己,见第23、24、26、12、13题)

通过对以上五大方面共25道问题的调查,我们希望分析出我院毕业生对就业的选择、认知的程度以及作为院方应当做什么样的工作来帮助毕业生应对就业问题。

一、纵向比较

对于热能专业,目前仍有过半的同学没有签约就业,有的选择出国留学或考研。除了金融风暴对于产业的影响,大学阶段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招聘信息、区域产业发展信息流通不畅也是主要原因,同学们在学校训练的数据处理能力、获得的专业职业证书并不如交流沟通能力、信息搜集处理能力重要,特别是同学们并没有在大学期间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对于环境专业,与以往相同八成的同学没有就业,其中多数选择考研,另外多数同学认为自己欠缺数据出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较低。对于建环专业就业,同学们的就业率突破七成,但仍认为学校的就业信息支持比较匮乏。

二、横向比较

1、比较实际就业情况,建环专业的同学就业率最高,其次为热能和环境,其中环境专业的同学考研人数最多。2、在大学期间,有自己职业规划的同学不足三成,其中环境专业最高为21%,其余同学对于未来没有明确的认知。3、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同学们的普遍认识实现就业后择业,能够接受工资待遇较低的工作,专业是否对口已不再成为同学们择业的首要标准,国有企业依然是同学们的首选。4、归纳同学们的经验教训,学校的信息支持、在校期间职业规划教育的普及、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首先需要重视的方面。

综上所述,作为学校应当在职业规划教育、自主学习教育、实习实践教育以及信息支持方面加强工作;作为同学自己,应当为自己的未来早作准备,认清当前的外部环境,明确自己的目标,找到理想与现实的交汇点,通过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社会调查报告范文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场经济危机不仅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还导致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各校大学生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面对危机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呢?麦可思公司连续两年调查应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状况,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描述。调查发现,虽然应届毕业生在毕业时的就业率较低,但半年后的就业率有明显上升。不同专业和学校类型毕业生的就业率有所差异,不同地域和不同类型企业或单位接受毕业生就业的数量不同,不同专业、职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薪资水平不同。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率 工资水平

高校扩招后本科毕业生的第一年,毕业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44.6%;20xx年毕业生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20xx年毕业生达到了338万人;而20xx年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五百多万人;20xx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

一. 大学生就业率

(1)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就业率有所差别。研究型大学(“211”高校)毕业生的半年后就业率为94%,毕业时就业率为88%,半年后就业率比毕业初始就业率高6个百分点。非研究型本科大学(非211普通高校)的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毕业时就业率为59%,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实现的。高职/专科院校毕业生的半年后就业率为84%,毕业时的就业率为43%,近一半的毕业生是在毕业半年后才找到工作。

从学校的专业类型来看,外语、外贸类的高校就业率较高。比如,在被调查的2113所院校中,就业能力指数排名最高10所院校分别为:外交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广东外语外贸易大学、深圳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上海杉达学院、上海海事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等。

(2)就业率最高的本科专业前10名为:机械电子工程(100%)、医学检验(99.1%)、医学影像学(99%)、注册会计师(98.4%)、物流工程(98.3%)、勘查技术与工程(98.2%)、建筑学(97.9%)、车辆工程(97.7%)、信息安全(97.2%)、过程装备控制工程(96.8%)。从中可见,这些专业的就业率,最高的达到100%,最低的也有96.8%。在就业率最高的专业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其专业性很强,其他专业毕业生不易进入,这些专业所就业的领域是中国增长较快的行业或职业,如医学仪器、建筑业、运输业、注册会计师等。这表明,对专业训练要求较高的专业其就业率处于最高行列。另外,在就业率最高的10

个本科专业中,月薪在2500 元以上的有8 个,2500 元以下的只有两个。总体而言,就业率最高的本科专业,薪资也较高。

就业率最低的本科专业前10 名为:音乐表演(72.1%)、运动训练(73.9%)、中医学(77%)美术学(79.5%)、音乐学(83.9%)、生物技术(84.2%)、体育教育(84.3%)、生物工程(84.3%)、农学(84.6%)、应用心理学(85%)。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两大类专业,一个大类是艺术类专业,包括美术、音乐和音乐表演专业;另一个大类是生命科学类专业,包括医学、生物学和农学专业。就业率最低的本科专业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都在85%以下(含85%);绝大多数月薪都在20xx 元以下,只有三个专业刚刚超过20xx 元,大大低于本科应届的2483 元的平均水平。这说明,就业率最低的本科专业,“薪情”也不乐观。

(3)最热门本科专业(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的供应量和就业量。这10个热门专业的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达6.7万,占本科总失业人数的32.9%。其中三个专业的毕业生在半年以后失业人数在万人以上,另外,这10个热门专业的半年后就业率分别为9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91%(英语)、95%(会计学)、91%(国际经济与贸易)、91%(工商管理)、86%(法学)、92%(电子信息工程)、96%(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89%(汉语言文字)、90%(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另外,由于上述这10个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庞大,虽然失业率并非最高,但实际的失业人数很大,这10个专业中有九个列位于失业人数最多的十个本科专业中,仅有“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这个专业之外。热门专业失业严重,十个最热门专业占了本科半年后失业总人群的32.9%,对各高校、地区和全国的失业总体水平影响最大。对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的招生人数采取宏观控制,消除供给结构性失业,才能有效降低失业总水平。

调查显示的最冷门的10个本科专业(就业人数最少的专业)分别为水产养殖学、医学影像学、编辑出版学、审计学、勘查技术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药物制剂、运动训练、医学检验和德语,这10个专业的就业需求量都超过毕业生的供给量。冷门本科专业的就业量少,供应量也少,因而就业率相对较高,其中的10个最冷门的专业名列就业率最高的专业。

二. 大学毕业生的薪资水平

(1)薪资水平与预期。毕业生就业前的薪资期待值底线都低于毕业半年后的实际薪资。这可能是由于毕业生们普遍感受到就业压力而不敢对薪资有过高期待。本科的月薪期待值底线比毕业半年后的实际月薪少了806元,相差幅度为32.4%;高职/专科的月薪期待值底线比毕业半年后的实际月薪少了419元,相差幅度为24.2%。这说明,应届大学毕业生对薪资的期待底线值与实际薪资有一定差距。

本科毕业生的月薪水平明显高于高职/专科毕业生。另外,在本科高校毕业生中,不同类型学校的毕业生薪资水平也有所不同。研究型大学(“211”高校)本科毕业生半年后的平均月薪为2949

元,而普通本科高校(非“211”高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平均月薪为2282元,研究型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薪高出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34.1%。

(2) 薪资的地域差异和企业类型差异大学毕业生薪资水平的地域差异。行政等级越高的城市,毕业生的月薪越高。在直辖市就业的毕业生的平均月薪几乎高出地级城市毕业生的三分之一,收入分配的地区差异在毕业生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外合资/独资企业的毕业生月薪远高于其它类型企业,月薪水平排在第二位的是国有企业。反映出了在不同类型用人单位的毕业生的月薪差异。

三. 总结

综合上述数据分析结果,我们发现,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刚毕业之时的就业率较低,但毕业之后的一段时期内就业率明显提高。这意味着,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促进工作不应该只针对在校的将要毕业的大学生,高校、政府相关部门和就业促进机构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工作应该延续至大学生离开校院之后,这样的话,大学生的就业还将会进一步提高。其次的一个发现是,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失业人数有所不同,以及各类专业毕业生从事不符合本专业的工作的比例和数量也有所不同,这说明,目前我国高校各类专业的招生人数与市场人才实际需求有所差距,如果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的确定更多考虑市场需要,可以更有效地降低大学生失业人数和非本专业就业的可能性,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还有一个发现是,目前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其薪资水平预期已降到相当低的水平,低于他们实际获得的平均工资水平。这说明,大学生期待过高工资而导致他们不能顺利就业的说法不完全成立,目前这一因素已不是导致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一个主要原因。最后还有一个值得注意得现象,从事不同职业的毕业生薪资水平差距很大,金融服务业及相关行业和其它一些新兴技术行业的新就业者收入较高,而一些传统的、同时又极为重要的社会公共服务行业的新就业者的收入则偏低。比如,在基础教育行业和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行业的新就业者的薪资明显低于毕业生平均工资水平,而实际上这些行业的工资水平并不低,较资深的教师和医生可称得上是中高收入者,对新进入者采取低工资的策略,有可能会降低这类行业未来的人才素质。

第五篇:大学生毕业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的确,全球金融风暴的愈演愈烈已经是超过半数的企业蒙受损失,毕业生就业的形势更加不容乐观。为了更好的帮助我校学生解决以后的就业问题,现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调研思路:参考已有的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我们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院应届毕业生进行分析:

1、毕业生设定的目标或愿景

1)对未来的设计或愿景,见第2、19、14、25题

2)就业前的准备情况,见第5题

3)与是否专业对口,见第7题

4)地域意愿,见第10、11题

5)对用人单位的意愿,见第16、17、20题

2、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获取(包括获取方式和程度两方面),见第8、9题

3、毕业生对就业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见第3、6题

4、应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见第4、15题

5、应届生的反思、经验(含要求学校校,见第21、22题;要求自己,见第23、24、26、12、13题)

通过对以上五大方面共25道问题的调查,我们希望分析出我院毕业生对就业的选择、认知的程度以及作为院方应当做什么样的工作来帮助毕业生应对就业问题。

一、热能专业

1、毕业生设定的目标或愿景

1)对未来的设计或愿景:毕业生未来选择的大体方向是考研、就业两个,共占72%,其中选择就业的占51%。特别注意到有9%的同学选择了自主创业,11%的同学选择出国留学。对于选择考研的理由,多数人是因为研究生毕业能获得更高的收入、学术深造。择业观念方面,82%的同学选择先就业再择业、一步到位,很少有人选择考研。25题中,15%的同学坚决不接受最差的机会。

2)就业前的准备情况:有13%的同学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其余都没有明确的目标,甚至没有考虑过。

3)与是否专业对口方面:逾八成的同学以找到工作为第一目标,对于专业对口性不很关心。

4)地域意愿: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学们的首选,其余依次为东部沿海、生源地,有11%的同学没有固定意向。对于地域的选择,同学们的首选标准是工作待遇和发展机会要大。

5)对用人单位的意愿:性质方面,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是同学们的首选,其他选择比较平均,没有人选择自主创业。对于首份工资75%同学选择1500--3000,没有人选择800--1000。

2、信息获取方面:就信息获取的程度,对于我校就业政策很了解的人占15%,不关心的占5%;就信息获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选择并且方式很多样,其中通过学校就业网站和网上信息获取信息的人最多,各占17%,其它方式如辅导员老师通知、、学校就业网站、就业市场招聘广告等都有人选择,但人数不多,平均在10%左右。

3、毕业生对就业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有21%的同学认为自己有实力找到工作。

4、应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有52%的同学没有签约任何单位,只有6%。

5、应届生的反思、经验:对学校,25%的同学需要职业生涯规划辅导,30%的同学需要区域与行业发展形势报告,只有28%的同学需要就业常识和应聘技巧或求职心理辅导,有37%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意义不大;对自己,不同的同学认为自己欠缺的素质不同,分布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质是交流表达能力、改革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对于想要自主创业的同学,四成认为需要资金36%认为需要能力和经验。大多同学讲毕业生就业不顺利的原因归为就业人数太多、金融风暴、实践经验少。

二、环境专业

1、毕业生设定的目标或愿景

1)对未来的设计或愿景:有七成同学选择就业,择业观念方面,69%的同学选择先就业再择业,没有人愿意一步到位,虽然很少有人选择考研,但很多考研的同学渴望更好的教育环境。25题中,八成的同学可以接受最差的机会。

2)就业前的准备情况:有21%的同学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3)与是否专业对口方面:选择各个方面的同学人数很平均。

4)地域意愿: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学们的首选,高达61%,其余依次为东部沿海、广州深圳,没有人愿意回到生源地。对于地域的选择,同学们的首选标准是更好的学习机会,其次则是岗位多元化和工作待遇。

5)对用人单位的意愿:性质方面,国有企业、民样大型企业是同学们的首选,其次是外企,政府部门、民营单位不被同学们看好。对于首份工资六成同学选择1500--XX,没有人选择800--1000。

2、信息获取方面:就信息获取的程度,对于我校就业政策很了解的人占17%,不关心的占11%,了解比较少的共有74%;就信息获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选择并且方式很多样,其中通过网上相关信息获取信息的人最多,占19%,其它方式如辅导员老师通知、学校就业网站、学员就业网站等都有人选择,但人数不多,平均在15%左右。

3、毕业生对就业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72%的同学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而且只有14%的同学认为自己有实力找到工作。

4、应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有81%的同学没有任何签约单位

5、应届生的反思、经验:对学校,五成的同学需要区域与行业发展形势报告,有32%的同学需要就业常识和应聘技巧或求职心理辅导,因而有49%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意义不大;对自己,不同的同学认为自己欠缺的素质不同,分布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质是信息收集、汇总、分析、处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自我学习提高能力。对于想要自主创业的同学,五成认为需要资金五成认为需要能力和经验。大多同学讲毕业生就业不顺利的原因归为在校参加技术锻炼机会少、没有适合自己的岗位、实践经验少。

三、建环专业

1)对未来的设计或愿景:毕业生未来选择的大体方向是考研、就业两个,共占78%,其中选择就业的要略高一些。特别注意到有10%的同学选择了自主创业。共有43人选择考研,对于选择考研的理由,多数人是因为缓解就业压力、学术深造。择业观念方面,83%的同学选择先就业再择业、一步到位,很少有人选择考研。25题中,九成的同学可以接受最差的机会。

2)就业前的准备情况:只有4%的同学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其余都没有明确的目标,甚至没有考虑过。

3)与是否专业对口方面:逾六成的同学以找到工作为第一目标,对于专业对口性不很关心。

4)地域意愿: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学们的首选,其余依次为东部沿海、生源地,有16%的同学没有固定意向。对于地域的选择,同学们的首选标准是岗位的多元化和发展机会要大,其次则是工作待遇和国际化水平。

5)对用人单位的意愿:性质方面,国有企业、民样大型企业是同学们的首选,其次是政府部门,外企、事业单位不被同学们看好,值得一提的是有11%的同学愿意选择自主创业。对于首份工资五成同学选择1000--XX,极少数选择800--1000或XX--30000

3、信息获取方面:就信息获取的程度,对于我校就业政策很了解的人占27%,不关心的占9%,了解比较少的共有65%;就信息获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选择并且方式很多样,其中通过学院张贴通知公告获取信息的人最多,占24%,其它方式如辅导员老师通知、、学校就业网站、就业市场招聘广告等都有人选择,但人数不多,平均在10%左右。

3、毕业生对就业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62%的同学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而且只有13%的同学认为自己有实力找到工作。

4、应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有76%的同学已经签约了3个以上的单位

四、调研结论:

1、纵向比较

对于热能专业,目前仍有过半的同学没有签约就业,有的选择出国留学或考研。除了金融风暴对于产业的影响,大学阶段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招聘信息、区域产业发展信息流通不畅也是主要原因,同学们在学校训练的数据处理能力、获得的专业职业证书并不如交流沟通能力、信息搜集处理能力重要,特别是同学们并没有在大学期间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对于环境专业,与以往相同八成的同学没有就业,其中多数选择考研,另外多数同学认为自己欠缺数据出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较低。对于建环专业就业,同学们的就业率突破七成,但仍认为学校的就业信息支持比较匮乏

2、横向比较

1、比较实际就业情况,建环专业的同学就业率最高,其次为热能和环境,其中环境专业的同学考研人数最多。

2、在大学期间,有自己职业规划的同学不足三成,其中环境专业最高为21%,其余同学对于未来没有明确的认知。

3、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同学们的普遍认识实现就业后择业,能够接受工资待遇较低的工作,专业是否对口已不再成为同学们择业的首要标准,国有企业依然是同学们的首选。

4、归纳同学们的经验教训,学校的信息支持、在校期间职业规划教育的普及、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首先需要重视的方面。

综上所述,作为学校应当在职业规划教育、自主学习教育、实习实践教育以及信息支持方面加强工作;作为同学自己,应当为自己的未来早作准备,认清当前的外部环境,明确自己的目标,找到理想与现实的交汇点,通过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推荐专题: 就业自我鉴定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难调查报告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