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总结 > 调查报告 > 详情页

走进家乡文化调查报告

2024-05-10 23:16:53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进家乡文化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走进家乡文化调查报告》。

第一篇:家乡调查报告

一、吃的讲营养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在逐步改变,食物消费注重结构的调整,注重讲究营养。XX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269元,比XX年增长28.3%,年均增长5.12%。主要表现为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农村居民人均主食消费308元,占食品消费支出的24.32%,比XX年下降1.8个百分点,各种营养较丰富的副食类消费增加,如:XX年肉及制品人均消费286元,比XX年增加149元,增长87.59%;水产品人均消费32元,比XX年增加14元,增长77.77%;水果类食品人均消费45元,比XX年增加26元,增长36.84%。

二、穿着讲时尚

过去农民不富裕是一衣多季,现在农民富裕了是一季多衣,而且非常注重讲究服装面料、款式、和品牌。过去的布鞋、胶鞋也被各式皮鞋、波鞋所替代。XX年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167元,比XX年增长70.42%,年均增长11.21%。其中人均服装支出118元,比XX年增长118.54%,年均增长16.93%;购买面料支出2.2元,下降45.13%,年均下降8.83%。XX年农村居民人均鞋帽袜类支出40元,与XX年的32元相比,增长了25.11%。

三、住房讲宽敞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农村生活水平提高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大部分住上了楼房。XX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309元,比XX年增长70.73%,年均增长11.33%;年末住房面积人均36.4平方米,比XX年多了7.1平方米,增长24.23%,年均增幅4.42%。其中,楼房面积26.6平方米,增长40.71%,年均增长7.13%,占住房总面积的73.12%。钢筋混凝土面积20.5平方米,增长49.64%,年均增长8.44%;砖木结构面积15.9平方米,增长5.33%,年均增长1.10%。现在农村一幢幢新房处处可见,它们不仅外观新颖漂亮,而且室内装璜考究、设施齐全、美观舒适,改变了原来基本不装修、室内没摆设的状况。

四、家电讲高档

随着收入的稳步增长,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政策的落实,农村居民一改过去买得起家电而用不起电的状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高档家用电器已不再是奢侈品,正成为农村居民生活要素的重要内容而逐步走进寻常百姓之家。截止XX年底,郴州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洗衣机30台、电冰箱29台、彩电93台,比XX年分别增长66.73%、163.61%、89.83%,年均增长10.81%、21.24%、13.72%。一些更为高档的热水器、空调等耐用消费品正在成为收入水平较高农户的消费热点。

五、交通、通讯讲便利

近几年以来,各级政府加大了为民办实事的力度,使农村交通、通讯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城乡路网四通八达,为农民使用现代化交通、通讯工具“铺平了道路”。XX年人均交通、通讯消费支出240元,比XX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0.61%,交通、通讯成为近几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其中,交通工具人均支出23元,增长43.8%,年均增长7.52%;通讯工具人均支出42元,增长3.2倍,年均增长33.23%。XX年底每百户农户拥有摩托车42辆,移动电话75部,电话61部。

六、文化娱乐丰富多彩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文教娱乐费用的支出不断增长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XX年农村居民人均用于文教娱乐方面的支出344元,比XX年增长30.81%,年均增长5.52%。XX年底每百户农户拥有组合音响23台、照相机5架、家用计算机2台、高档乐器1台。

七、生活环境优美

近年来,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都得到很大改善,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XX年,全市100%的行政村通了公路,100%的行政村通了电话,100%的行政村通了电,农户住宅电话普及率已达60.61%,农户饮用自来水普及率达43.21%。森林覆盖率逐年增长,水泥硬化乡村公路里程逐年增加,城镇化率逐年提高。XX年起,我市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农民生活的提高将从制度上得以保证,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力增强。

八、人口素质提高

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与人口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十五”期间,郴州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从全市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看,XX年7-15岁农村小孩的入学率为97.8%,比XX年提高0.7个百分点。农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比重由XX年的64.81%上升到XX年的73.52%。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为8.6年,比XX年高0.3年。

郴州大手笔展示大变化“南大门”成省级文明城市

9月27日,在全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表彰会上,郴州市成为继岳阳、常德和长沙之后,由省委、省政府正式命名的第四个省级文明城市。该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也即将圆满成功。

从“南大门”到“后花园”

1995年,是郴州XX多年建制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这年,国务院批准郴州撤地建市。但当时的郴州城市规模过小,城市人口少,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偏低,与湖南“南大门”的位置、与连通粤港澳的区位优势以及与广大市民的愿望和要求均极不相称。

为了赢得加快发展的主动权,在调查研究、审时度势、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时任市委书记的梅克保和市委、市政府一班人集思广益,确立了“加快建设湖南‘南大门’,努力营造粤港澳‘后花园’”的战略思路,变区位优势为开放优势,变交通优势为流通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推动郴州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市委、市政府的意图很明显,一方面,通过加快建设“南大门”,实施“开放带动”首选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力求使郴州的经济发展成为全省的“亮点”,并对全省开放和发展起到好的带头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营造粤港澳“后花园”,紧贴市民的需求,改善人居条件,美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建设文明城市,扩大对外开放度和知名度。

1998年,年富力强的梅克保调任衡阳市委书记,儒雅清秀的李大伦从湘西来到郴州走马上任。在对郴州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后,XX年,市委、市政府又确立了“南延东进”的城市发展战略,提出5-8年在城南新区再建一座郴州城的目标。

短短7年里,郴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近40亿元,完成大小工程项目300多个,其中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0.8亿元。XX年,中心城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共24个,计划总投资4.6亿元,完成投资3亿多元。今年,市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1个,计划完成投资7亿多元,到目前为止,完成投资1.6亿元。XX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总量再居全省第二;综合经济指标名列全省第三;利用外资总量跃升全省第二。

两大城市杰作

城市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面貌是一个地方精神风貌、投资环境、领导管理能力的综合反映。为了把城市做大做好做美,郴州市树立了“抓城市建设和管理就是抓经济”的思想,城市建设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如今,让郴州市民津津乐道的两大手笔均已建成,并开始发挥了效益。总面积达13.69万平方米、总投资8000多万元的五岭广场,建设资金采取以地生财方式筹集。工程从1999年10月正式动工,次年5月1日交付使用。它的建设是市委、市政府的一篇“杰作”,它在做活经营城市文章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土地是城市最大的'存量资产,做活土地文章是盘活存量资产的关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盘活存量资产最有效的手段,城市建设是工业化的载体,可以说,修建一条路,带动两边土地升值,激活一批产业,从而推进工业化进程,为政府增加税源。

据统计,从1999年至XX年,郴州市城区市政基础设施总投入达10.8亿元,相当于前20年投资总和的20倍,其中政府直接投入只占15%,信贷投入占28%,其余57%均靠经营城市而来。今年,该市组织开展了“城镇经营建设管理效益年”活动,市城区通过市场经营又将筹资15亿元,完成11个城市建设重点项目。

郴州的第二大手笔是郴江河的治理。郴江河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近7亿元,在规划建设方面,坚持了多目标兼顾的原则。沿江道路及防洪堤坝的建设,不仅仅单纯是解决道路交通和城市防洪问题,还兼顾了改善郴江河水域生态环境,改进河道可达性与亲水性,改善沿江单位、居民生活环境,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该项目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沿江风光带的建设,充分考虑了城市居民对城市空间环境的需求。主要是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的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使人与自然更贴近、更融合。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没有个性和文化品位的城市是没有生气和灵魂的城市。在城市扩容过程中,郴州市委、市政府十分注重城市品位的提升。

郴州市在这方面的做法,一是提升城市生态品位。郴州自古为林中之邑,南宋诗人吴镒曾留下“他年休歇处,诗里识郴州”的美言,北宋词人秦观更是写下“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千古佳文。根据城市的地理和自然优势,郴州市提出了“以山壮城、以水秀城、以绿美城,把森林搬进城市,让城市变成花园”的口号,在建设中力求使基础设施、园林绿化、公共建筑和设计达到个体与群落、局部与整体、自然与色彩的和谐统一。先后修建了由人行游道、河西走廊、江滨游园等景观组成的郴江沿江风光带,建设了人民路、国庆路生态园林带、天堂温泉生态园林景区和王仙岭生态旅游区。XX年,该市实施了“5000棵大树进城工程”,今年3月又开展了“城区绿化月”活动,掀起了全民参与绿化的热潮。城区公共绿地面积都超过了省级园林城市标准。

第二大举措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人民把城市雕塑比喻为“城市的眼睛”,郴州市的城市雕塑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既注重自然景观的开发又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如“苏耽跨鹤”城雕借古寓今,折射出郴州今昔的巨大变化;“神农作耒耜于郴”城雕置身于开阔大气的五岭广场之中,显得庄严凝重,喻示着郴州悠久深厚的历史文脉。

第二篇:关于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原因和目的:

现代流水线生产的工艺品越来越多,这样更加凸显了传统手工艺品的可贵。为了加深大家对竹编艺术的了解,我向大家介绍我们家乡宁波的传统文化――竹编。竹编是一种传统的工艺,历史悠久。

二、调查的地点:

宁波市鄞州区非遗馆

三、调查的方式:

通过视频采集和与传统工艺传承人的交流

四、调查的内容:

宁波竹编艺术

五、调查的结果:

宁波是竹编的“故乡”。宁波地区盛产毛竹,所以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就利用这丰富的资源编织成一个个竹制品。宁波竹编富含了人民辛苦劳作的结晶,凝聚了丰富的宁波文化。宁波的竹编历史久远,明清二代的江南举人赴京应试的考篮和食篮都是竹编的。鄞县、奉化、余姚山区有几十家乡村办竹编厂的竹编工人,能巧妙地利用篾丝和篾片,编制各种神形酷肖、情趣盎然的各种动物,并和传统的罐、篮、盒、盘结合起来,制成鸡罐、鸭盘、猫头鹰盒等,既实用又可观赏,成为馈赠亲友的好礼品。

竹编所用竹丝断面全为矩形,在厚薄粗细上都有严格要求,厚度仅为一两根头发丝厚,宽度也只有四五根发丝宽,根根竹丝都通过匀刀,达到厚薄均匀,粗细一致,观者无不赞叹其难。竹编工艺品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在传统技艺街区展出了不同风格的竹编作品,既有历史悠久,技艺高超的青神竹编,又有将现代流行时尚与中国传统文化工艺相结合的刘氏竹编,博采众长。

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需要配以其它色彩的制品就用染色的竹片或竹丝互相插扭,形成各种色彩对比强烈、鲜艳明快的花纹。

六、调查的心得体会:

此次调查是我利用周末空闲时间回了趟家,去了西江古村进行实地拍摄的。这一趟收获不少。其实说实话,我之前并不知道我们家乡的工艺竹编已经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对此我甚至不曾了解。这次的拍摄也让我明白了,虽然身为宁波人,但其实我对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了解并不透彻,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会更多地去关注家乡的传统,家乡的文化。在拍摄视频的过程中,我们与叶良康师傅进行了交流。

(叶良康是宁波市目前仅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竹编传承人,其工艺竹编项目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7岁开始学做竹编,到现在47年了。”老人对竹编的坚持、执着和热爱感染了许多人。)因为同姓的缘故,我偶然间得知了我的祖辈与叶老师傅还是同村人,这多么奇妙的缘分呐!我不禁为我姓“叶”而感到骄傲、自豪。叶老师傅一脸笑意地告诉我们:他做了47年的老手艺终于有了接班人。塘溪镇上城小学校长童士峰知道竹编工艺面临传承的困境后,以东山村的名义申报鄞州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并将基地设在上城小学。同时,该校出资5万多元建立了工艺竹编陈列室和制作室,并成立了以美术专职教师朱双阳为组长的竹编传承小组。从2009年9月开始,叶师傅每个星期都会花半天时间走进上城小学,手把手地教10名“徒弟”做竹编。从叶师傅的这件事中我反思到:不仅仅是竹编,宁波还有多少传统手工艺正在面临着失传的危机,那么更何况是中国呢?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保护传统文化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第三篇:家乡调查报告

一、引言

本次家乡调查报告旨在通过深入调查和细致分析,全面了解家乡的发展现状和潜在优势,以便为家乡未来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在实地走访、问卷调查以及数据收集的基础上,我们得以形成这份详尽的报告,期望能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调查背景与目的

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家乡作为重要的发展节点,其地位日益凸显。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家乡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现状,同时分析家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以便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三、调查方法与过程

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我们通过设计问卷,广泛收集家乡居民对家乡发展的看法和建议;同时,与当地政府官员、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对家乡发展的理解和期望;此外,我们还对家乡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以获取第一手资料。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 经济发展方面

家乡的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新兴产业如旅游业、电子商务等发展迅速,为家乡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也存在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缓慢、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2. 社会进步方面

家乡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同时,家乡的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居民的安全感不断增强。但是,仍需要关注部分地区的贫困问题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3. 文化传承方面

家乡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方文化,这些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推进,部分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困境,需要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

4. 生态保护方面

家乡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加大了对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力度。家乡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仍需关注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和治理。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认为家乡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加大产业转型升级力度,推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

2.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3. 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挖掘和弘扬家乡的文化资源。

4.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六、结语

本次家乡调查报告虽然只是对家乡发展现状的一个初步探索,但我们已经看到了家乡在各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潜力。我们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家乡的未来发展一定会更加美好。我们也将继续关注家乡的发展动态,为家乡的繁荣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篇:关于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

调查主题:

传统节日

调查对象:

家乡居民

调查地点:

广西壮族自治区

调查时间:

20xx年5月

调查人:

高一某班学生

一、调查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活动内容和重要意义,进一步了解家乡的文化传承和文化特色。

二、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抽取广西自治区各地居民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

三、调查结果

1. 庆祝方式

(1)花灯节: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届时人们会点亮花灯,舞龙、舞狮等传统表演也十分盛行。

(2)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的节日,主要内容是歌舞表演、击鼓传花等活动。

(3)端午节: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同时还会举行龙舟比赛等传统活动。

2. 活动内容

(1)花灯节:花灯制作工艺独特,灯的形状五花八门,包括动物灯、人物灯等。

(2)壮族三月三:届时会有壮族传统歌舞表演,穿着壮族传统服饰的人们在广场上载歌载舞。

(3)端午节: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同时还会举行龙舟比赛等传统活动。

3. 重要意义

(1)花灯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的传统节日,通过花灯展示了家乡的灯饰工艺,也传承了民族的文化。

(2)壮族三月三:是壮族族人传统的节日,庆祝方式丰富多样,展示了壮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并弘扬了传统文化。

(3)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广西地区举办的端午节活动,深受人们喜爱,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

四、调查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了解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传统节日庆祝方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重要意义深远。这些节日不仅彰显了家乡的文化传统,也促进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在今后的文化活动中,应当继续加强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和传承,以保护和发扬家乡的文化遗产。

第五篇:家乡调查报告

一、引言

本次调查报告旨在全面分析家乡的发展状况,深入剖析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对家乡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通过实地调查、问卷收集与数据分析,我们力求呈现一个真实、全面的家乡面貌。

二、家乡概况

我的家乡位于一个充满历史底蕴的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地方经济的扶持政策的实施,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三、经济发展状况

1. 经济结构:家乡的经济结构逐渐多元化,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新兴产业的崛起为家乡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 就业状况:随着经济的增长,家乡的就业机会逐渐增多,吸引了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同时,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扶持政策,促进了就业市场的稳定。

3. 发展挑战:虽然家乡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四、社会文化状况

1. 教育事业:家乡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为家乡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2. 文化活动:家乡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同时,现代文化元素也逐渐融入家乡的文化生活中,为家乡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 社会治理:家乡的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政府积极推动法治建设,加强公共安全管理,为群众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五、环境状况

1. 自然环境:家乡的自然环境优美,山水相依,生态资源丰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

2. 环保措施:为了改善环境质量,家乡采取了一系列环保措施,如推广清洁能源、加强工业废水处理、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率等。这些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家乡的生态环境。

3. 环保意识:随着环保知识的普及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乡人开始关注并参与环保行动。他们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深刻感受到家乡在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等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家乡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挑战。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提高家乡的产业竞争力。

2. 加强创新驱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 继续加强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4. 深入挖掘和传承家乡的文化资源,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提升家乡的文化软实力。

5.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我们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家乡的未来发展一定会更加美好、更加繁荣。我们将继续关注家乡的发展动态,为家乡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推荐专题: 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走进家乡文化调查报告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