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总结 > 调查报告 > 详情页

小学数学教育调查报告(范文五篇)

2024-05-10 23:15:19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教育调查报告(范文五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教育调查报告(范文五篇)》。

第一篇:小学教育调查报告

前言:

音乐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关系实在太密切了,人文素养又与我们“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音乐传播的渠道有很多,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接触到音乐,这些音乐将会给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在这样大的背景下,教师有效的运用音乐课堂中的教材针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推动学校的发展,将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一线的音乐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实验,根据课改理念,深刻的感受到新课程给我们的音乐课堂、音乐生活、音乐工作带来的变化、生机和活力。

结合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家长、学校更多的关注了孩子的音乐技能,对于音乐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却是忽略的一个重要的课题,目前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普遍重视的是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注。人文素养的培养一直是儿童艺术教育中相对薄弱,甚至被冷落的一个领域,人文素养的开发和培养将直接影响孩子的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

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本市各镇部分小学音乐、艺术教师、家长。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面向全市各镇,寄、发调查问卷共300份,收回问卷200多份,从中随机抽取了100来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1、小学音乐、艺术教师、家长对这个课题的四种态度

调查表明,小学音乐、艺术教师、家长对在小学音乐中培养人文素养表示赞同占68%;比较赞同占30%;可有可无占2%;不赞同0%。

2、小学音乐、艺术教师、家长对在音乐教育中培养人文素养效果的评价

调查表明,小学音乐、艺术教师认为效果非常满意的占10%,认为较满意的占36%,认为一般的占38%,认为不满意的占16%。这表明,小学音乐、艺术教师的工作还是任重道远,教师将要进一步探讨音乐教育的有效性。

3、学校对音乐教师工作的支持态度

调查表明,学校对音乐、艺术教师工作非常重视的占18%;比较重视的占68%;不重视的占14%。可见,绝大多数学校对小学音乐、艺术教师工作的态度是积极、端正的。

4、学校音乐、艺术学科制度建设

调查表明,认为学校音乐、艺术制度是健全的占12%;基本健全的占54%;不健全的占28%,完全没有制度的占6%。这表明,学校对音乐、艺术学科的制度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5、学校对音乐、艺术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

调查表明,学校对小学音乐、艺术教师培训经费投入较多的占13%,投入一般的占44%,投入很少的占38%,完全没有投入的占5%。着表明,对小学音乐、艺术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不同学校差异较大。从总体看,仍然缺乏足够的经济保障和支撑。

第二篇:小学数学调查报告

审题是解题的开始,小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而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障碍,很多情况下都会在审题这一初始环节中有所体现。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审题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地,积极地,有意识地从学生心理倾向中分析出产生审题障碍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下面结合教学实例,分析一下学生审题中产生障碍的主要表现,以及谈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战胜学习困难的做法与体会。

一,粗心大意引起结果出错------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例:xx.58-5.49+4.51

=xx.59-(5.49+4.51)

=xx.59-10

=7.59

上面是学生经常出错的典型案例。究其原因:在题目中,学生不是没有掌握加减法计算法则,而是仅凭直觉,一眼看出5.49与4.51可以凑十,于是动起笔来一挥而就;导致结果出错也就不奇怪了。

上述情况的出现,与学生审题时缺乏细心,耐心是有密切关系的,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在引导学生数学审题过程中,要十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审题中,要教育引导学生自始至终细心推敲,耐心思考。解题时要有自信,但不能过于轻信自己的经验与直觉;尽管题目文字极其简单,但我们审题时思维却丝毫不能简单化,从而提高思维的深刻性与批判性,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二,事理不清引起算理错误――增加生活数学知识的积累

例:张师傅把一根长120厘米的自来水管锯成6截,每锯断一次需小时,张师傅共用了多少时间

这是一道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植树问题”类的应用题。如果学生阅历不够丰富,解此类问题时,很可能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不少学生对张师傅只要把水管锯断5次,就能锯成6截的事理不熟悉,因而思路无法展开,错误列式为×(120÷6)也就见怪不怪了。

帮助学生找出题目中隐含的条件,弄清事理与算理,有助于克服学生解题时的心理障碍,提高解题能力。由此及彼,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处处留心与数学有关的生活常识,丰富并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登上五楼,实际上只需登四个楼层之间的楼梯;把一根管子锯成4段,实际只需锯三次;钟敲10下,实际一声与一声的间隔只有9次。……随着对生活中数学算理的感知,以及这些知识的积累,为学生开阔视野,开拓思路,正确审题,分析与解答应用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手段单一引起思路狭窄――学会用线段图启发思路

例:商店里运来一批红,蓝墨水。红墨水占总数的,如果把40盒红墨水换成蓝墨水,蓝墨水则占总数的,红墨水,蓝墨水各多少盒

有些学生在审题中习惯于从问题与条件中苦苦寻找联系,探索思路,却从不愿意借用线段图进行审题分析,认为用画线段图费时费事。这种单一的审题手段,势必引起思路狭窄,在碰到上面这样的题目时,这些学生就出现了审题障碍。我从“人需要各种营养成份,才能健康生长”,“战士需要各种武器,才能打好胜仗”入手,启发学生:我们只有把握各种审题手段,才能打开解题思路。并指导这些学生学会用好线段图,分析解答应用题。借助线段图表示出的数量关系,学生在对线段图的观察,感知中发现:调换后蓝墨水多的40盒与〔〕相对应,由此可以求出红,蓝墨水的总盒数。这样,学生在审题中借助线段图晓事理,明算理,悟转化,很快把握了数量关系,理顺了解题思路,并从中尝到了甜头,提高了借助线段图与其它手段参与审题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四,迁移障碍引起思路中断――把握课题类化的规律

例:修一条路,甲需要12天,乙需要15天,甲队工作效率比乙队快百分之几

这条题目中具体的路程是未知的,只给出两队的工作时间,却要比较工作效率。许多学生认为条件不完备,思维陷入困境,思路难以为继。其实,如果学生在审题过程中能从“工程问题”这一思路去思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求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应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具体事物统一起来,这就是进行课题类化。而这种类化首先体现在审题阶段。把握知识迁移和课题类化的规律,我们就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既然“路程÷时间=工作效率”,本题中隐含的抽象的工作总量“1”分别除以甲,乙的工作时间,也可以得到甲,乙的工作效率与,在此基础上,再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百分数的应用题,再也不是难事了。

五,心理习惯引起思维定势----学习领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例:一根绳长xx6米,第一次用去68米,第二次用去75米,这根绳比原来短了多少米

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就犯下错误,多数同学都是因为心理习惯,思维定势造成的。受“是条件都得用上”的思维定势影响,不少同学做成了xx6-68-75=33(米)。为将学生这次出现的错误经历转化为他们认知方面的财富,我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进行转化思考:“这根绳为什么会短”“能否把比原来短的米数”换种说法当学生悟出“比原来短的米数”就是“用去的米数”后,我再让学生举一反三,诸如:“比原来少多少钱”就是指“用去了多少钱”,以加深理解。最后,我启发学生对“一根绳长xx6米”这一多余的条件进行再认识,消除思维定势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学生在学习领会转化的思想方法中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六,指向错误引起思维障碍-------提高善抓题目关键的能力

例:某汽车厂六月份上半月完成了原计划生产任务的一半,下半月前5天每天生产160台汽车,后10天每天生产150台汽车。结果超额完成300台。这个厂上半月生产汽车多少台

学生在审题过程中,注意力集中在“上半月完成原计划生产任务的一半”上苦思冥想,以为一定要求出原计划生产的台数,这个题目才能解决。却想不到只要把思维的聚焦点转移到“另一半上”:即下半月实际完成的台数中,去掉超额数,就是原计划生产的一半。只要找准方向,抓住关键,转化思想与方法,所求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审题中善抓关键,把握重点,选准角度,学会从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就能有助于学生克服障碍,提高审题,解题的能力。

第三篇:小学数学调查报告

审题是解题的开始,小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而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障碍,很多情况下都会在审题这一初始环节中有所体现。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审题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地,积极地,有意识地从学生心理倾向中分析出产生审题障碍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下面结合教学实例,分析一下学生审题中产生障碍的主要表现,以及谈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战胜学习困难的做法与体会。

一,粗心大意引起结果出错------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例 : 17.58-5.49+4.51

==17.59-(5.49+4.51)

==17.59-10

==7.59

上面是学生经常出错的典型案例。究其原因:在题目中,学生不是没有掌握加减法计算法则,而是仅凭直觉,一眼看出5.49与4.51可以凑十,于是动起笔来一挥而就;导致结果出错也就不奇怪了。

上述情况的出现,与学生审题时缺乏细心,耐心是有密切关系的,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在引导学生数学审题过程中,要十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审题中,要教育引导学生自始至终细心推敲,耐心思考。解题时要有自信,但不能过于轻信自己的经验与直觉;尽管题目文字极其简单,但我们审题时思维却丝毫不能简单化,从而提高思维的深刻性与批判性,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二,事理不清引起算理错误――增加生活数学知识的积累

例:张师傅把一根长120厘米的`自来水管锯成6 截,每锯断一次需小时,张师傅共用了多少时间

这是一道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植树问题” 类的应用题。如果学生阅历不够丰富,解此类问题时,很可能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不少学生对张师傅只要把水管锯断5次,就能锯成6截的事理不熟悉,因而思路无法展开,错误列式为×(120÷6)也就见怪不怪了。

帮助学生找出题目中隐含的条件,弄清事理与算理,有助于克服学生解题时的心理障碍,提高解题能力。由此及彼,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处处留心与数学有关的生活常识,丰富并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登上五楼,实际上只需登四个楼层之间的楼梯;把一根管子锯成4段,实际只需锯三次;钟敲10下,实际一声与一声的间隔只有9次。…… 随着对生活中数学算理的感知,以及这些知识的积累,为学生开阔视野,开拓思路,正确审题,分析与解答应用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手段单一引起思路狭窄――学会用线段图启发思路

例:商店里运来一批红,蓝墨水。红墨水占总数的,如果把40盒红墨水换成蓝墨水,蓝墨水则占总数的,红墨水,蓝墨水各多少盒

有些学生在审题中习惯于从问题与条件中苦苦寻找联系,探索思路,却从不愿意借用线段图进行审题分析,认为用画线段图费时费事。这种单一的审题手段,势必引起思路狭窄,在碰到上面这样的题目时,这些学生就出现了审题障碍。我从“人需要各种营养成份,才能健康生长”,“战士需要各种武器,才能打好胜仗”入手,启发学生:我们只有把握各种审题手段,才能打开解题思路。并指导这些学生学会用好线段图,分析解答应用题。借助线段图表示出的数量关系,学生在对线段图的观察,感知中发现:调换后蓝墨水多的40盒与〔〕相对应,由此可以求出红,蓝墨水的总盒数。这样,学生在审题中借助线段图晓事理,明算理,悟转化,很快把握了数量关系,理顺了解题思路,并从中尝到了甜头,提高了借助线段图与其它手段参与审题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四,迁移障碍引起思路中断――把握课题类化的规律

例:修一条路,甲需要12天,乙需要15天,甲队工作效率比乙队快百分之几

这条题目中具体的路程是未知的,只给出两队的工作时间,却要比较工作效率。许多学生认为条件不完备,思维陷入困境,思路难以为继。其实,如果学生在审题过程中能从“工程问题”这一思路去思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求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应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具体事物统一起来,这就是进行课题类化。而这种类化首先体现在审题阶段。把握知识迁移和课题类化的规律,我们就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既然“路程÷时间=工作效率”,本题中隐含的抽象的工作总量“1”分别除以甲,乙的工作时间,也可以得到甲,乙的工作效率与,在此基础上,再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百分数的应用题,再也不是难事了。

五,心理习惯引起思维定势----学习领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例:一根绳长176米,第一次用去68米,第二次用去75米,这根绳比原来短了多少米

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就犯下错误,多数同学都是因为心理习惯,思维定势造成的。受“是条件都得用上”的思维定势影响,不少同学做成了176-68-75=33(米)。为将学生这次出现的错误经历转化为他们认知方面的财富,我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进行转化思考:“这根绳为什么会短 ”“能否把比原来短的米数”换种说法当学生悟出“比原来短的米数”就是“用去的米数”后,我再让学生举一反三,诸如:“比原来少多少钱”就是指“用去了多少钱”,以加深理解。最后,我启发学生对“一根绳长176米”这一多余的条件进行再认识,消除思维定势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学生在学习领会转化的思想方法中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六,指向错误引起思维障碍-------提高善抓题目关键的能力

例:某汽车厂六月份上半月完成了原计划生产任务的一半,下半月前5天每天生产160台汽车,后10天每天生产150台汽车。结果超额完成300台。这个厂上半月生产汽车多少台

学生在审题过程中,注意力集中在“上半月完成原计划生产任务的一半” 上苦思冥想,以为一定要求出原计划生产的台数,这个题目才能解决。却想不到只要把思维的聚焦点转移到“另一半上”:即下半月实际完成的台数中,去掉超额数,就是原计划生产的一半。只要找准方向,抓住关键,转化思想与方法,所求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审题中善抓关键,把握重点,选准角度,学会从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就能有助于学生克服障碍,提高审题,解题的能力。

第四篇:生活中的数学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件事成功的概率,并且也是激发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初中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制约,动机兴趣当然就会直接影响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作为一个实习的初一数学教师,我选择这一课题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现状及影响他们数学学习兴趣的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去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对数学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

本课题的调查研究是对本校初中三个年段17个班的部分同学(119名)进行问卷调查,总共发出问卷120份,收回119份。调查后对问卷上的回答逐个进行统计,并分别计算出每个答案在总人数中所占的百分比,然后对所得的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与研究。

三、调查结果显示

(一)初中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不浓厚

1、喜欢上初中的数学课的同学只有近一半(其中很喜欢的只占总人数的11.8%,喜欢的占35.3%),还有43.7%的同学对上初中数学课的情感体验一般,9.2%的同学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初中的数学课。

2、只有近一半同学对数学感兴趣(其中有兴趣的只占总人数的34.5%,曾经有过的占13.4%),还有47.9%的同学对学习数学情感体验一般,4.2%的同学明确表示对学习数学完全没有兴趣。

3、数学科在所有学科中,按学生喜爱的程度,排在第一的只有11.8%,排在第二的有15.1%,排在第三的占40%,排在第四或以下的占36.1%。

4、喜欢做数学作业的同学只有29.4%(其中很喜欢的只有5.9%),而有52.1%的同学对做数学作业很勉强,还有18.5%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做数学作业。

5、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是“兴趣爱好”的只占25.2%,是因为“中考的压力”而学数学的有37.8%,而有31.1%的同学学习数学的动力是认为“数学有实用价值”,还有5.9%的同学是由于“老师管得严”才学数学的。

(二)初中生对学习数学缺乏信心,自主学习数学的少,依赖他人学习数学的多。

调查中发现:初中数学课堂中,最喜欢“听老师讲解”的人数占44.5%,最不喜欢的只占7.6 %,最喜欢“与同学讨论”的人数占45.4%,最不喜欢的只占3.4%,而最喜欢“上台板演”与最喜欢“上台当小老师”的'人数分别只占3.4%与4.2%,但最不喜欢的却分别占29.4%与47.9%,最喜欢“举手发言”的人数只占2.5%,最不喜欢的也占11.8%。这说明初中生在数学课堂上不喜欢表现自我,不愿暴露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他们很少自主、主动学习数学,这恰恰也是他们对数学缺乏兴趣的标志。

(三)学习兴趣

影响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教师自身方面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当然还有教材内容的原因。不能说老师没教好,或说学生自己上课不听讲,课后抄作业等,更不能将责任全推到教材内容上,抱怨所学知识太难。其真正原因应该说这些原因都有一些,只是比重多少罢了。

1、调查表明,有45.4%的同学认为老师上课的风格对他们培养数学兴趣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老师的“个性品德”与“专业素养”分别占23.5%与21.8%,而对学生培养数学兴趣的影响最小的是“外貌(年龄,衣着等)”。这说明教师上课的风格不能再是以前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了,而应改变,现在大多提倡“师生平等,共同学习”的教学模式。而让学生感到数学老师与自己共同学习,这样对他们具有一定的鼓励,是影响学生兴趣的因素之一。

2、喜欢初中数学,有25%是因为“小学数学基础好,从小就喜欢”,只有5.4%的同学是因为“老师讲课很精彩”才喜欢,而有46.4%的同学是因为感到“数学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还有23.2%,有的同学是因为觉得“数学对今后的生活,升学有用”而对数学感兴趣。这说明,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教学方法需要不断改进,而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了对自己有帮助是影响学生兴趣的主要因素之一。

3、不喜欢初中数学的同学,有28.6%是因为“小学数学基础不好,从小就不喜欢”,有7.9%的同学回答是因为“老师教得不好”,而认为数学“学了没多大用”的同学只有4.8%,但认为“数学太难”的同学却有49.2%,还有9.5%的同学有其它原因。这说明,教材内容偏难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因素,而小学数学基础是否打好,也是学生对数学兴趣形成的重要条件。因此,教材内容需要降低难度,学生自己也要牢固掌握基本知识,打好基础。

4、最受学生欢迎的数学教师是“耐心细致,和蔼可亲”型的,最喜欢这一类型教师的学生占43.7%,最喜欢“语言生动、风趣幽默”的数学教师占32.7%,而最喜欢“知识渊博、思维敏捷”的数学教师的学生,与最喜欢“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数学教师的人数一样只占11.8%,这说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行为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因素。

四、培养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建议

(一)让学生享受学以致用的乐趣

调查中发现:多数同学认为初中数学学习中“应用”这一环节最难占62.2%,但还是有35.3%的同学认为“把数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是培养他们学习数学兴趣的关键。数学的最大魅力就是它的实用,它是人人必需,个个必用的一种工具,而任何知识的学习,有用才会有学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另一方面,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选取贴近生活实际的题材,把生活问题变为数学研究对象。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为生活实践服务。只有这样,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才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价值感与渴求感,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力量,尝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的乐趣

调查中发现: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同学中,因为觉得“数学太难学”的人数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因为“基础不好,从小就不喜欢”。这说明这些同学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很少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此对学习数学缺乏信心。

人类需要成功,而学生需要成功的感情更为强烈,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坚定学习愿望的内在动力。如果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很少尝到成功的滋味,他们就会过高估计数学的难度,认为自己不是学习数学的料子,从而对学习数学失去信心,失去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在平时练习、课堂作业、考试中,要给大多数学生成功的机会,在课堂提问或上台板演时,要让学生能体面地、自豪地坐下去或走下去。当学生出现差错或回答不出时,不要简单地给予否定

第五篇:数学教育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们当今社会的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特别是处于小学学习期间,他们在最需要父母的时候,却很少得到父母的关心和呵护,在学习、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照顾,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只有我们教师树立爱生如子、亲生如女的思想,并以此行动,才能帮助这些儿童正确认识自己,减少自卑感,树立自信,获得成功。

一、案例的基本情况

姓名xxx,性别,女,出生年月:20xx年7月,学校:鲁山县让河第五小学。学习成绩中下。家庭中的角色:家中共两姐妹,姐姐在上大学。

案例的家庭情况:来自普通的家庭,上一年级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留下她和50多岁的奶奶住在一起.,一年才回来一两次,在家呆的时间不长,回到家中对她的关心也不够,对她生活和人际上关心甚少,反而经常问她的学习情况,她感觉不到父母的关心,经常感觉自己被忽视,感到自卑,压力也越来越大。

父母均为农民,都是初中毕业,家庭中等收入。教育方式为放任型和溺爱型;对孩子的期望是希望她能考上重点高中,在亲戚面前争光。

二、案例心理的研究

她是个很内向,很孤僻的女生,平时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也不爱说话。在老师同学面前不苟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是把头埋在抽屉底下,也不专心听讲,老师提问时总是低着头,要老师再三鼓励才敢起来回答,起来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只有她自己可以

听到。平常独来独往,课间休息也孤独自处,沉默寡言,很不合群,经常坐在位子上,不跟其她同学接触,其她同学过来和她讲话,她只是点点头,目光从来不敢和对方接触,老师和她讲话,她也只是低着头,不敢抬头看老师,老师问她问题她也不回答。在关键时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家人对她的期望高,内心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一年级的时候父母亲就不在身边,每天上学看到其她同学都有父母接送,听到他们在课后谈论他们父母对他们的关心,带他们去什么地方玩,给他们买很多东西,心里既羡慕又嫉妒。长期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内心跟其他同龄孩子不一样,缺乏自信,不愿与人交往,缺乏交往技能,内心孤僻,感受不到父母对她的爱,感受不到温暖,内心变得越来越冷漠.无论上课还是下课都不愿与同学交流,对老师和同学产生了排斥心理,把自己封闭起来,变得越来越自卑。

三、案例原因分析

(一)个人因素

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恐惧听到同学们提到自己的父母,又怕同学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嘲笑她,变得越来越自卑,在大家面前不苟言笑,学习习惯不好,上课不认真听讲,容易走神,自己做自己的事,老师课后布置的预习和复习工作不能很好地完成,课外作业也不能及时、认真地做完,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便越来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试都很紧张,很担忧,考试对她来说,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经历的挫折多了,失败也就多了,便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她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

即使在成功面前也很难体验到胜利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家庭因素

父母长期在外,很少打电话回来关心她,即使打回来了,更多的是关心她的学习,看到其她同学都有父母的关心,自己很自卑。而奶奶则很溺爱她,什么事都随着她,对她很放纵,什么事都帮她做好,家里的事情都不用她做,长期如此,她的生活就不能自理,看到其她同学都在讨论自己会做什么,她就很自卑,觉得自己什么事都不会做,越来越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自卑、孤独、离群等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三)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老师对她不够关注,和她接触很少,在老师那儿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美,使她感觉到自己被忽视,间接影响其她同学对她的评价偏低,有时会受到同学的排挤,不能很好地融入到他们当中,长期如此,她便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慢慢地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不敢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越来越不自信,自卑感就慢慢地占了上风。

四、教育过程及有效方法

对于这类留守儿童,小学一二年级是最需要父母关怀,父母爱的时候,从小失去父母的爱,心理就有了缺失,要改变这些孩子的交往问题,首先父母应多给予关注,给予爱,可以采用学校和家庭配合的方法改善他们与周围的关系,特别是应注意融洽他们与亲人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满足他们归属与爱的需要,让他们感到家庭和班集体的温暖,心理上有安全感,消除戒备心理,能够接受别人与她交往。同时要注意让他们扩大交往范围。当他们能够接受别人与她交往时,要给予强化鼓励,并帮助他们主动与别人交往,逐渐扩大交往范围,让他们走出封闭的自我,多与性格开朗的人交往,让他们变得开朗起来,多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

我采取了以下有效方法教育帮助:

(一)、我和她的班主任说了这件事,也了解了她的一些情况,并在上课和课后给予她关注,陪她一起玩。在每次的上课中,我都会特别关注她,前几次发现她都不举手,我很想叫她起来回答,但又怕如果她不会回答,伤害了她,就不敢叫她,偶然的一次,我提问了一个问题,她竟然举手了,我马上趁这个机会叫她起来回答,她回答得很好,声音也非常响亮,我借机对她大家表扬,告诉她"你是最棒的!你能行!"那次我看到她露出了一丝微笑。以后的上课过程中,她都会频繁举手,每一节课我都有叫她起来回答,并让全班同学关注到她。,让她慢慢地树立自信,融入到集体中。

(二)、在傍晚放学的时候,我陪她走出校门,在校门口遇到她奶奶,趁机了解了她的`家庭情况和她在家里的情况,并通过她奶奶和她的父母取得联系,并说了她在学校的一些情况,并和她父母商量,多与她联系,多关心她,多抽空回家看她,多与她奶奶联系,及时了解孩子、观察孩子的变化,及时通过沟通疏导孩子心理,用爱来引导与她人交往,培养与她人交际的能力。

(三)、我和她的几个好朋友带动班上同学在课间主动找她聊天、

交流,解决她生活学习上的困难,经常找她进行谈话,询问生活以及学习上的一些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沟通,并让她家附近的同学和她一起学习、玩耍,充分让她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有一个阳光健康的心理状态,让她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和关爱,以积极、肯定的态度来帮助她树立自强、自立、自信的信念。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她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课堂上有意识地提一些适合她的问题,多给予鼓励,增强自信心。

通过我们共同努力冯某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她的学习成绩在不断提高,上课能专心听讲,敢于举手发言且声音响亮,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游戏,愿意参加各种活动,与班级、同学融为一体。

一学期后,她改变了很多,上课坐得很端正,很认真地听讲,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下课主动与同学交流,一起聊天,一起看书,据同班同学反映,她上课很积极,成绩也很好,在班上属于中上水平。与她家长联系,发现她进步很大,比以前自信多了,能够主动地参加课外活动,与人交流,不像以前那么自卑了。

作为小学老师,面对冯某的改变,我更加认识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此,针对冯某这样的留守儿童,老师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应更多地关注他们的优点和特长,找机会放大他们的优点,使他们一步步放开自己的心结,正确地评价自己,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感受到大家的温暖。农村留守儿童,尤其是留守小学生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缺乏自信,经常感到自卑,我们要让他们感觉到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足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要相信自己,相

信自己能行,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我们要及时的给予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感到:"我能行。""我是最棒的!"

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关心农村留守儿童,让这些弱势群体得到应该得到的关爱,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社会的骄傲。大家行动起来吧,人人为留守儿童现出一点爱,明天将变得更加美好!

推荐专题: 小学教育调查报告 小学数学教师述职报告 小学数学教育调查报告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