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总结 > 调查报告 > 详情页

电子产品市场调查报告模板(范文三篇)

2024-02-20 02:59:28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子产品市场调查报告模板(范文三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电子产品市场调查报告模板(范文三篇)》。

第一篇:市场调查报告模板

随着全国上下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房地产行业也随之蓬勃向前发展。据建设部和财政部的规定,商品住宅的业主、非住宅的业主按照所拥有物业的建筑面积交存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每平方米建筑面积交存首期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数额为当地住宅建筑安装工程每平方米造价的5%至8%,业主大会成立前,商品住宅业主、非住宅业主交存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由物业所在地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代管,这样一来,也就产生了数额巨大的由财政统一管理的住房维修专项资金。而如何管理、使用好财政住房维修专项资金,使其不断增值并进行良性流通,是摆在我们相关职能部门的一道新的课题。

一、住房维修专项资金的定义、用途

住房维修专项资金是指专项用于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保修期满后的维修和更新、改造的资金。按照法律规定,住宅共用部分是指法定或房屋房屋买卖合同约定的由住宅业主或者住宅业主及有关非住宅业主共有的附属设施设备,一般包括电梯、天线、照明、消防设施、绿地、道路、路灯、沟渠、池、井、非经营性车场车库、公益性文体设施和共用设施设备使用的房屋等。住房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直接关系到广大购房群众的共同利益,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我市住房维修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现状

目前,我市严格按照建设部和财政部颁布的《住房维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严格按标准执行了住房维修专项资金的缴存,截至本月中旬,全市缴存住房维修专项资金的共有人户,总金额共计亿元。据调查得知,当前,我国住宅小区中成立了业主委员会的寥寥无几。所以,这样一来,买受人即房屋业主所缴存的维修资金就演变成为了由相应的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的存在银行专户的资金了,并且几乎都呈休眠状态,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三、住房维修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大多数住房都没有到达需要维修的程度,所以数额巨大的`维修专项资金目前都存在了主管部门开设的活期银行账户中,没有被盘活,加之受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巨额的资金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没有被投资到有效的领域中,导致其实际价值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如果长此以往,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变这种情形,不仅仅会浪费很多管理方面的人力物力,并且将会使其价值随着通货膨胀大大贬值,最终将极大的影响到广大购房群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严重的负责影响。

四、关于盘活住房维修专项资金的对策与提议

因为住房维修专项资金涉及到千家万户,稍有不慎将会带来影响和谐稳定社会大局的不利后果,所以,在盘活住房维修专项资金上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合法性原则。也就是说盘活财政管理的住房维修资金的方法和措施必须贴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路线方针政策这一前提,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二是稳妥性原则。即是指盘活住房维修专项资金必须要能有效的规避风险,不能投入到高风险的行业和领域,必须坚决杜绝可能产生资金流失风险的投资行为。三是分散性原则。即是指利用住房维修专项资金进行投资的时候必须注意要将资金根据实际情形进行划分,要在保证不影响其发挥其使命的前提下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有效的投资,要注意避免孤注一掷地将资金全部投向某一个行业和领域的情形发生。

在具体的方法和措施上,提议从以下途径着手:

1、将现有的资金划分为三个部分,三分之一用于继续坚持现有的储蓄理财状况,三分之一用于银行业的其他金融理财产品,剩余的三分之一用于其他相对稳妥的投资方式。

2、在储蓄理财方式上可将以往的全部用于活期储蓄方式转变为不约定存期、一次性存入、可多次支取,支取时需提前通知银行、约定支取日期和金额方能支取的通知存款以及中短期定期存款。在实际操作中视实施时的具体情景决定一天通知存款和七天通知存款及中短期定期存款的金额和比例,以确保这部分资金最大限度的获取收益为前提,有效的促进这部分资金的保值和增值。

3、在采取银行行投资理财产品时,提议主要用于购买货币市场基金和纯债券型基金,并且注意审慎划分购买两种基金的比例和金额,并委派专门人员进行随时跟进,确保在收益最大化时能够及时抛售并提前确定下一轮购买方案并付诸实施。

4、继续实施好委托贷款。在实施委托贷款上要注意其金额不宜超过总金额的三分之一,同时注意在选择和确定委托贷款对象时把好关,密切关注贷款对象的经营状况和所贷款项的使用情景和资金流向,扎实做好贷款担保工作,最大限度的规避专项资金的放贷风险。

总之,财政住房维修专项资金的盘活是一项职责重大,意义深远的事关广大购房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作为负责管理这笔数目庞大资金的职能部门,只要我们怀着高度的职责感和使命感,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不断探索新的保值增值方法,不断开拓新的更有利的投资渠道,就必须能够做好财政住房维修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有效的盘活这一笔数额巨大的资金,从而为实现其应有的作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电子商务调查报告

电子商务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产业,具有“三高”(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价值)、“三新”(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等特性。为关注新业态,了解常州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近日,国家统计局常州调查队开展企业电商发展现状开展专题调研(共获取115家有效样本)。

一、行业发展迅猛

1996年,中国电子商务之路启程,常州电商也应运而生,1999年,阿里巴巴进入到常州,到现在常州电商行业已经走过20余年的历史,期间也涌现出了“第九大道”、“淘常州”、“贝尔地板”、“棉先生”、“顶呱呱”、“米素壁纸”等常州本土的淘品牌,其中,一些已经消亡,一些发展态势不容乐观,但也有一些仍在蓬勃发展。

1.交易额年增长近五成。市商务局统计资料表明,20xx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520亿元,同比增长%。全市形成了常州创意产业基地、武进西太湖电商产业园等一批品牌电商的集聚区。阿里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xx年中国城市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常州市排名20xx年中国“电商百佳城市”第28位,位列江苏省前列。

2.主要交易平台增速迅猛。市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20xx年常州17家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亿元,同比增长%;电商平台交易额超过亿元的企业共8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2家。

3.常州主要行业纷纷触网。常州市的机械、纺织、服装、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的企业主动“触网”,利用互联网再造企业生产、管理和销售流程,加快企业转型升级。20xx年常州跨境电商产业园获批省级,“装备通”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四海商舟公共海外仓获评省级外贸新业态试点,阿里巴巴“一达通”落户运营,“华贸通”平台入驻企业超过390家,实现进出口额亿美元,同比增长倍,列全省同类平台前列。

二、“小舢板”特性突出

电子商务作为新的商务业态,和互联网技术紧密联系,需要人数不多,年轻人占主导,“小舢板”特征突出。但电商技术更新快,营销模式更迭迅速,风口变化较快,导致部分企业的电商部门“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1.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企业电商部门员工的结构和企业发展紧密相关。调查资料显示,企业电商部门规模在100人以下的占比为%;从平均年龄结构看,25-30岁是主力,占比为%,30-40岁占比为%,25岁以下占比为%,40岁以上占比仅为%。企业电商员工流动率较高,调查资料显示:每年流动20-30人占比为%,流动10-20人占比为%,流动30-40人占比为%,而流动5人以下的仅为%。

企业电商发展迅猛,但竞争压力大,淘汰率高。调查资料显示:就从事电子商务的年限而言,%的企业为2-3年,%的为4-5年,1年以下的占比%,运营5年以上仅占13%。

2.企业处在电商运营初级阶段。经过20余年的发展,常州企业电商进入深化创新阶段的仅占受访企业%。调查资料显示,%处在起步阶段,%的处在初步采用电商销售阶段、%处在调整使用阶段、完全接受电商的占比为%、对电商进行常规化管理占比为%。

面对互联网经济,常州企业互联网战略意识还不强。调查资料显示:%的企业有战略计划,但尚不完善;正在计划的占比为%,有计划的占比20%,%的`没有计划。

3.营销模式以B2B、B2B+B2C为主。调查资料显示:从营销模式看,目前常州企业主要是采用B2B+B2C模式、B2B模式,占比依次为%、%。采用020(线上和线下联动)模式占比为13%,B2C模式为%,采用F2C、O20+F2C占比依次为%,%。

从营销手段看,企业自营占比为%,委托第三方贷运营占比为%,采用分销占比为20%,采用自营+分销占比为%。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互联网经济的本质与传统经济无疑,同样以盈利模式制胜,创新盈利模式是成功的关键。当前,常州企业从事电商活动层次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实现大的发展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一)自身技术流、信息流把控不强

1.自主运营能力不高。从利用的平台看,以完全外包给电子商务服务公司、自建网站或平台为主,占比依次为%和%。%受访企业利用的是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如淘宝、天猫、京东、苏宁等。

从技术力量看,%的聘请专业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提供运营指导,仅有%的没有聘请,依靠自己技术力量。

2、个性化产品服务较少。制定产品与顾客的需求更加吻合,顾客满意度更高,产品细化、服务定制化是市场细分的极限化,是互联网时代下消费市场发展的需要。调查资料显示。80%的受访常州企业电商提供的是标准化产品,20%的提供是部分个性化定制产品。

3、自有物流体系不健全。物流业发展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保障,从企业角度讲,高效的物流体系能更好促进企业电商发展。常州企业电商部门自建物流体系比例不高。调查资料显示:%的受访企业是采用运输仓储公司物流,%的采用是第三方物流企业,13%的是自建物流体系。

(二)重视不足,运营面临不少困难

1、电商运营环境有待改善。调查资料显示,受访企业认为电子结算不畅、网上企业信誉难以识别、价格竞争激烈、上下游企业电子商务发展不足是目前常州企业从事电商遇到的主要问题,占比分别为%、%、%和%。

2、自主运营能力存在短板。常州的企业以实体企业为主,尤其是制造业,这些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注重传统式的管理,接受互联网这种新商业业态意愿不强、能力不足,相关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调查资料表示,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现有电商业务流程不合理占比依次为%、%和%。

3.电商人才缺失是一大制约。电商发展创新根基在人才。调查资料表明,企业目前最缺的电子商务人才依次为运营策划、技术开发和维护、物流管理、信息资源分析、采购管理、网络推广、产品经理等人才,占比依次为%、%、20%、%、%、%和%。

从培养人才角度看,高校培养的人才适应电商瞬息变化的能力不足,调查资料显示:受访的企业认为“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占比最高,占比为47%;认为“仅有书本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占比为%;认为“高职毕业生工作能力比本科毕业生强”的占比为%。认为“能够很好胜任工作的毕业生”的占比仅为%。

四、多方合力“扶上马送一程”

1.改变传统企业经营思维。常州企业以经营传统企业的思维来经营电商,造成电商发展“水土不服”。调查资料显示:适应竞争、降低成本和扩大销量是企业开展电商活动主要原因,占比依次为%、%和%。电商作为新业态有自己独特的运作规律,在掌控足够的流量资源前,不宜过多考虑成本因素。

2.建立独立电商决策运营机构。龙道电商和优智数据负责人认为,常州制造业产品好,竞争力强,在产业链和研发领域有优势,线上销售成效不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审批层次过多,不适应瞬息万变的线上风向。例如审批一项网上推广活动,部门层层审批,前后历时一个月,而线上爆款商品风头已过。建议成立独立的电商决策执行机构,为企业更好地开展电商营销提供更好地政策信息支持。

3.完善电商发展环境。互联网经济是虚拟经济,也是法制经济,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完善信用体系、支付安全是促进电商发展必要条件。调查资料显示:受访企业建议政府完善安全支付体系、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完善信用体系、制定电子商务法规,占比依次为%、%、27%和%。

4.引导行业抱团发展。立足常州产业实际,按上下游企业搭建平台,抱团错位发展。调查资料显示:受访企业建议相关行业协会搭建行业(区域)平台、组建相关电商行业联盟。占比依次%、%。

5.大力引进储备人才。龙道电商负责人建议,企业要加大对电商人才的培养投入,尤其要对入职的员工持续开展多种形式学习培训,只有舍得在人才上的投入,才能获得创新的持续动力。

第三篇:市场调查报告模板

农业农村的发展直接表现为农民收入的高低,要实现农民增收,调整结构是关键,即经过引导和改善投资结构和种植结构,经过寻求最有效的方法组织农民生产,探索出最节俭土地,劳动时间和生产成本,生产适销对路,效益比较高的农产品,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就要求我们自觉依据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围绕市场需求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使农业产生三大变化,一是使农产品总量供求基本平衡,品质适销对路,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农产品“两低”状况,即农产品优质率低,优质农产品产出率低,提高农产品在县内县外两个市场上的竞争力;二是使农业全面转向优质、高产、高效的轨道,使务农的劳动力收入逐步接近全社会平均水平;三是使农业构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和布局,不一样地区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

随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农产品已由买方市场转移到卖方市场,对农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县镇党委、政府把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为全镇经济工作的中心来抓,充分利用金沙江峡谷地区的光热资源,区位扰势,构建以资源为基础,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的的农业产业框架,逐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扶持开发冬早返季蔬菜,并已初具规模,作为镇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产业。现将这项产业调查情景报告如下:

一、冬早返季蔬菜开发的现状和经验

镇地跨7个行政村,107个小组,5324户,19523人。全镇可供开发用于种植冬早返季蔬菜的热区面积,达10280亩以上,这些地方的年降水量300-400毫米,年30℃积温为6000℃左右;年的太阳总辐射量为6000兆焦耳米2左右。光热充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开发冬季农业具有成本低,品质好,无公害的天然优势。

1993年,全镇在地区科委的帮忙下启动了冬早返季蔬菜的开发,当年在村(办)的4个小组,120户,农户地里试种蚕豆、辣椒、西红柿、黄瓜等120亩,单位面积新增纯收入500元。到目前,全镇返季蔬菜已覆盖7个村,98个小组,4152户,种植面积达6075亩,产量1869。8万公斤,产值20xx。78万元,蔬菜种植种类也由单一品种发展到14大类50余个品种组合,种植形式由零星的单家独户种植向规模化集中连片种植发展,营销方式由农户自产自销发展到外地商贩批量收购;产品覆盖面也由最初的本县周围扩大到昆明、东川、会泽、成都、重庆、西昌等大中城市,并根据市场需求种植适销品种,生产方式正向订单农业过渡,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冬早返季蔬菜已发展成为镇农民继甘蔗、蚕桑为后盾的又一大收入来源。20xx年,全镇有4152户,农户种植返季蔬菜6075亩,产值达20xx。78万元,户均4953。7元,占全镇经济总收入的15。67%。

全镇自推广种植冬早返季蔬菜19年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主要经验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并将其转化为经济、市场优势。在具有资源优势的同时,党委、政府意识到要发展一个新的产业就必须用市场规律来调整农民的生产行为,在有限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合理配置现有自然资源中的作用,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交给市场,政府要在试验,示范和科技推广与良种、培训、筛选、供应等服务中发挥主导作用,并对蔬菜适销大开绿灯,从而将政府调整种植结构的行为变成了农民自我的行为,政府抓主流,农民增收益。镇政府组织了以果蔬站农科人员为主体的引进,试验示范机构,高起点引进市场销路看好良种,并根据当地资源条件进行试验筛选,进而经过示范逐步推广适宜的品种,及时供给技术指导,使农民种植时放心,销售后开心,不种的动心。同时,还组织农科技术人员到周边地区的市场进行调查,为农民供给咨询服务。在蔬菜成熟期,则专门到产区了解产量和运输情景,对一些运输难,卖难的农户,由政府出面协调车辆,帮忙联系买主,深受群众欢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和科技人员的进取性,确保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

二、返季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冬早蔬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受市场需求不旺,各地产业结构调整和一些非适宜区设施农业发展的影响,全镇的冬早蔬菜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光热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相对削弱,原先并不十分突出的矛盾正逐渐凸现出来,作为目前制约这一产业发展的“瓶颈”。

1、基础设施薄弱,水利化程度低。比较大的困难就是水资源条件差,灌溉面积少,水利化程度低,据统计全镇水利化程度仅35。3%左右,远远低于全县的平均水平,受水的限制,不少适宜种植返季蔬菜的土地无法获得较高的收益。镇总耕地面积18000亩,由于水源退化,20xx年返季蔬菜只开发种植面积6075亩,现只靠几眼泉水进行灌溉。虽然有炉房水库水,这几年雨水少,无水进入水库,只能坚持人畜饮水,种植地里,水越缺乏越不供。2、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低,规模小,品种结构不尽合理,部分群众由于害怕承担市场风险,不愿加大资金投入,导致蔬菜种植的科技含量低,种植方式粗放,农户除采用地膜覆盖外,设施农业仍是空的,在施用化肥、农药和病虫害防治方面也还停留在低水平上,农户习惯凭想象施用,并且在种植品种上仍以青蚕豆、青豌豆、早洋芋、四季豆、番茄和莲花白等常用蔬菜为主,经济价植较高的品种早包谷、早黄瓜、早辣椒、苦瓜、茄子等种植较少。

3、政府和中介组织的服务亟待提高。首先是村、小组两级对发展蔬菜产业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及时引导农民种植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其次是农科人员的服务意识,水平有待提高,异常是培训、推广和试验、示范等工作滞后,大多数农民仍处于盲目种植阶段,再次就是中介组织不健全,民间流通组织发展较慢,市场价格、供求等信息不灵,收购价格经常为外地商贩所左右,农民种植蔬菜的潜在市场风险加大。此外,对外宣传力度也不够,有特色产品,但无特色品牌。

4、无储藏库,蔬菜保鲜技术落后。外地商贩不及时到,就卖不掉,受保鲜技术制约,绝大多数农户只能种植经济价值低,耐藏的冬洋芋,莲花白等品种,影响群众增收和规模化种植。

5、开发程度低,品种结构不合理。返季蔬菜实际是冬早蔬菜,生产季节单一,开发程度低;生产的蔬菜品种几乎是番茄、莲花白、冬早洋芋、四季豆和少量蚕豆、辣椒、黄瓜等品种,并且种植分布区较窄。

6、科技水平不高,耕作种植粗放。从大面情景看,全镇种植返季蔬菜的科技含量低,传统种植方式普遍,许多菜农除用地膜外,其它科技措施应用较少,化肥用量配比凭想象施用,病虫防治不能对症下药,造成投入增加,成本增加。有的农户误用,滥用残留农药,导致产品质量差。此外,全镇农科人员总数比例才到0。01%,远远低于全县水平,且部分农科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不能很好地为生产服务。

7、生产资料供给品种单一质量差。据对25户农户调查结果显示,全镇化肥、农药、籽种品种单一,质量差。市场销售混乱,出售的种籽、农药也不保险,严重的挫伤了菜农的生产进取性,生产成本增长,既不增产,也不增收。

8、本地流通组织发展缓慢,市场风险大。从过去十几年的营销情景看,因为没有中介服务组织,市场信息不灵,主要靠外地人来收购,收购价格受外地人左右,压价现象严重。本地的流通组织发展缓慢,大部分农户只注重蔬菜种植,不注重营销。

三、镇返季蔬菜将如何发展

镇有丰富的光热资源,据气像资料证明,热天季节主要表此刻夏秋长,冬春短,夏季长达194天,秋季87天,春天84天,地温方面1月平均最低气温为13。1℃,总体气候特点是夏秋多雨,冬春少雨,属干热季风气候小区,尤如一个天然大温棚,开发返季蔬菜具有成本低,投资少的优势。经过19来年的发展,返季蔬菜开发有了必须的群众基础。据调查统计,20xx年至20xx年全镇种植面积为6058亩,产量1632。83万公斤,收入达1796。16万元,20xx至20xx年种植面积扩大到6075亩,产量1869。8万公斤,收入达20xx。78万元,部分农民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较好的种植技术和营销策略,群众有了较强的市场风险意识和品牌观念,为支柱产业的构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前正是国家修建白鹤滩电站,县内人口多,需要的蔬菜多,加之国家调整农业结构政策的出台,是镇开发返季蔬菜的最佳时机。从而加快市场网络体系建设,搞活流通渠道。

在生产规模上从20xx年开始至20xx年全镇返季蔬菜开发规模为20xx年5981亩;20xx年6012亩;20xx年6058亩;20xx年6075亩;20xx年6184亩。在生产格局上,农业基础建设要明显提高,水利化程度到达57。1%,农业装备水平要明显改善,科技水平要到达全区发达地区水平,服务体系健全,使镇返季蔬菜这一区域特色框架基本构成,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使返季蔬菜成为镇的支柱产业。

四、发展返季蔬菜,应抓好的工作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镇村两级在今后抓返季蔬菜产业时必须改革“条块分割,分兵把口”的旧体制,切实转变职责,围绕农民增收这个重点,实现从指导型向服务型转变,把主要精力转移到服务上来,成立开发返季蔬菜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种植及市场营销等方面,为农民供给全方位的服务。

2、努力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建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更是发展返季蔬菜的根本条件,要发展返季蔬菜产业必须大力发展以水利为中心的基本建设,努力增加灌溉面积,加大培肥力度,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土地利用率。

3、狠抓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科技培训推广力度,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基础设施薄,其根本原因就是科技水平落后,所以,在开发返季蔬菜产业时要把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充分发挥农科部门的职能作用,主动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联合,引进先进技术和成果,强化技术培训、示范、推广工作,培养和造就一批农民技术员队伍,组建必须数量的蔬菜研究学会、协会组织,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4、提高服务质量,各地农业部门和农科部门,要强化质量意识,抓好化肥、农药、良种的供销服务工作,加强管理力度,杜绝假冒伪劣化肥、农药、种籽坑害农民。

5、建立示范基地做好示范引导工作。强化服务职能,抓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建一批示范基地,经过示范服务带动大面,示范筛选一批适宜本地种植的各类优良品种,向广大农民推广,真正为农业搞好示范服务工作。

6、抓好流通营销工作,返季蔬菜产业要真正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就要真正在指导思想上,从过去只重视生产转变到既重生产,更重质量,重营销上来。把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引入具体工作中去,开拓生产门路,拓宽销售渠道,如实解决好农民卖菜难的问题。搞活蔬菜流通,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大力发展以民间流通为主的多种流通组织,培养和扶持一批农民经济收入队伍;二是抓好信息网络建设工作,使农民和运销户能及时、准确地得到蔬菜供求价格等市场信息;三是建立蔬菜营销有限公司,走“公司+农户”的道路,实现订单农业。

7、抓好社会化服务建设。全镇各级各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为返季蔬菜产业发展共同努力,政府要从镇财政增加投入,拨出必须专款支持这一特色产业的开发;金融部门扩大农业的贷款规模,保证农用资金的投放;工商、税务要规模执法,提高服务质量,尽可能为这一特色产业发展供给优惠政策。

8、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多渠道,多方位宣传的特色经济和区位优势,增强质量和品牌意识,扩大影响,争取更多市场份额。

9、建立健全中介组织,搞活流通,探索技术,销售有偿服务的路子。农科人员有偿挂钩包扶农户,供给必要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建立信息网络,为农民供给及时准确的供求,价格等市场信息,帮忙农民进行中、长期市场的预测分析,联系买方变盲目生产为有计划、有目的生产。建设有必须规模的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吸引外地客商进入参与交易,以解除蔬菜“难卖”的问题。

推荐专题: 调查报告模板 市场调查报告模板 电子产品市场调查报告模板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