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最新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最新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大全)》。
大学生最希望从事什么职业?
不同单位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别,而同一个单位内部职位也是千差万别的。就像计划经济时代工厂里“坐办公室”与“进车间”一样,这中间不仅有工作环境、工作待遇的差别,同时还有工作地位的差别。这次调查的职业问卷栏中专业技术(26%)、管理(24%)和策划(19%)等位于前列,而这三种职业也是目前社会上比较吃香、发展前景较好的,现在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更加趋于实际,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理想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大学生对社会的趋同。其结果必然造成学生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择业与毕业生本身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前三位之下顺延为销售人员8%、行政人员8%、公关人员7%、财务人员4%和其他4%。
大学生选择职业的标准是什么?
高校学生职业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几年有了较大的变化。据1995年浙江大学学生就业价值调查和1996年《北京大学生毕业生的调查》,收入高是影响毕业生选择职业的第一因素。而对这次大学生首选企业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因素为发展前景(19%),其次为施展才干(18%)、薪酬福利(16%)。虽然收入(薪酬福利)依然是影响毕业生选择就业的主要因素,但已退居第三位。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对学生来说,就业的`心态理性化,心理上比较稳定;对用人单位来说,则个人事业发展前景上更多,变提供高薪福利为提供人才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从而迎合毕业生在事业成功和实现个人价值上的追求。
除前三位外,工作环境占13%、经济效益占11%、所在城市占9%、专业对口占4%、出国机会占4%、解决户口占4%、知名度占2%。
大学生最愿意去哪个城市工作?
在吸引人才的城市中,传统的三强依然没有改变,只是上海已取代北京成为最具有吸引力的城市,32.37%的大学生将它作为第一就业目标,北京(27.67%)和深圳(12.13%)紧跟其后,广州、大连等城市也是大学生比较向往的就业城市。在吸引人才方面,上海凭其独特的城市魅力和人才政策的调整走在了其他城市的前面。
地位排行为:上海32.25%、北京27.56%、深圳12.56%、广州6.85%、大连5.01%、西安1%、重庆0.94%、武汉0.52%以及其他城市共占13.79%。
大学生想挣多少钱?
大学生对职业的报酬最直接的认识就是工资待遇。在调查数据中大学生对工资待遇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工资底线从300元到4000元以上不等。如果我们考虑一些专业、学历的差异以及地区间的差异,依然可以认为,文科不及理工科,本科生不及研究生,发达地区、大城市的学生工资要求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和西部地区学生的要求。
本次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们对薪水的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工资底线平均值为2244.6元。19.59%的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xx元,认为20xx―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0.94%;另外,希望自己的月薪在3000元到4000元的占17.22%,希望在每月4000元以上高收入的人数和1000―1500元其中认为每月能挣4000元以上的与希望值在1000―1500元的大学生数量相当,各约占15%。只有9.4%的人满意每月1000元以下的工资。
据国家城调总队的20xx年全国抽样调查资料表明,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深圳,人均为21577.24元。我们仅与深圳进行比较,他们的平均月收入也不过1798元,可见,大学生对自己薪金的期望是比较理想化的。
大学生,一定得“专业对口”吗?
那句成语“学以致用”在找工作中似乎没有得到太多体现。当问到大学生对“专业对口”的看法时,44%的人回答“找工作尽量专业对口,但不必强求”。30%的人认为“专业并不重要,只要工作合适就行”,也就是说有近3/4的人并不强求专业要对口,在工作中发展自己学了4年的专业知识。而认为“应该专业对口,在工作中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的人只有两成。甚至为了某种原因愿意放弃专业的占5%。经常听到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说,最重要的是能找到工作。
第一个单位能留大学生多久?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职业稳定性相对来说在1―3年。充满着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死守饭碗已经成为过去时,不跳槽才难。
当被问到“您打算在第一个单位工作多久?”时,25%的人回答1―2年,29%的人回答2―3年。6%的人回答3―4年。还有18%的人回答在“合同期内”,如果按照通常情况下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为5年的话,再加上还有2%的人只想在第一个单位工作“一年以下”,5年之内会有70%的人离开第一份工作。希望“尽量稳定下去”的只有两成。
大学生们希望多大岁数功成名就?
59%的人希望能在28―35岁间打拼出一番事业。20%的人希望成功时间是25―28岁。大部分人期望的成熟期集中在25―35岁间。在35―45岁间磨练有成的占9%,无所谓的占9%,希望25岁以下年少即得志的占2%,希望自己在45岁以上才成功――宛如姜太公垂钓遇文王者最少,只占1%。
大学生找工作准备什么?
大学生们清楚地定位了自己应该具备的个性品质,他们认为企业看重的个性应该是“勇于创新”(18%)、踏实(17%)、合作(16%)、乐于参与竞争(10%)等,与信息时代倡导的个性特征相吻合。
而面试是将这些自信和气质的外在化体现。要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1/4的人觉得在求职过程中最有必要购置的是“面试服装”,22%的人觉得手机是必不可少的,还有15%的人一定会在找工作过程中添置BP机,13%的人会特意购买电脑,当然书籍(8%)、上网卡(6%)、化妆品(3%)等也是不可少的。他们为找工作做了预算,四成人准备花500―1500元,还有23%的人准备花1500元以上,只有8%的人准备花100元以下。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扩招和就业“市场化”随着这一进程的加快,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一个承载着父母、社会和自己期望的特殊群体,我们通常有着很高的自我定位,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有着很高的期望,社会对我们的要求也很高,这让我们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
第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现状
1999年以来,我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使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显现,近年来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且形势越来越严峻。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280万人,比XX增加68万人。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338万人,比XX年增加58万人;在XX,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创纪录的690万。据统计,XX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727万,就业形势吃紧难以避免。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可能更难。大学生就业难!这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陈词滥调。社会问题。
“毕业后失业”是所有即将走出大学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的问题,就业压力很大。目前,中国正处于总人口和总就业人口的高峰期,总就业人口将在最近两三年达到峰值。就业压力可能会使就业结构的矛盾更加突出。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古以来就有尊重教育的优良传统。然而今天,中国大学制度培养出来的高材生却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第二部分,大学生现状;就业难”理由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整个社会就业问题的缩影。许多国家都存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但目前我国这一问题相当严重。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为了尽可能满足更多人对高等教育的渴望,必然会导致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导致就业问题日益严重。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无法创造如此多的就业机会,也无法满足大学毕业生日益增长的需求。
一、社会
(1)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结构性矛盾影响就业形势。就业难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东西部差距扩大造成的地区结构矛盾。大学生就业难在于“困境”情况:一方面,毕业生不允许去毕业生想去的地区和单位,或者毕业生质量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山区和乡镇长期无法招收应届毕业生。
(2)国家就业制度及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就业指标、户口、档案等问题。,导致部分大学生放弃现有机会,用人单位无法招人。第三,就业竞争激烈,市场过饱和。随着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岗位肯定减少了,大学培养的学生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使他们在求职竞争中处于劣势。
(3)就业过程中存在不足。首先,双向就业信息不通畅,毕业生无法从用人单位获得完整信息。同样,雇主也因为信息不完善,找不到最合适的人才。此外,就业环境中存在男女就业不公平、文理就业不公平、面试暗箱操作等不公平现象,使大学生就业趋势更加严峻。
(4)社会壁垒的形成。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经成为主流,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找工作的大学生都有“非本地户口免于讨论”经历,因为用人单位所在地没有户口,大学生错过了很多好的工作机会。国家就业制度及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就业指标、户口、档案等问题。,导致部分大学生放弃现有机会,用人单位无法招人。
第二,学校
(1)高校专业设置和调整滞后于社会发展,未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调整,且往往依赖自身师资条件,专业设置盲目,专业趋同现象严重,导致供给结构失衡。
(2)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过时。关于技术岗位的实际招聘,很多单位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反映,高校的一些专业课不能满足单位的实际需求。
(3)忽视专业素质培养对学生的重要性。很多高校根据不同专业开设鉴赏课,但没有一所高校在其课程中设计专业素质课。这使得很多大学毕业生连工作中基本的职场礼仪都不知道,给自己的职场发展制造了障碍。
(4)教师工作量增加,整天忙于处理事务性工作,没有时间补充新知识,缺乏职业指导的专业研究。
第三,大学生自身
(1)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很多企业人力资源人员认为当代大学毕业生主要缺乏以下几个方面:
①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②能力水平低,尤其是实践能力不强。
③综合素质不高,难以满足更高层次岗位的需求。大学生缺乏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较差,缺乏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有些学生在待人接物方面仍然有各种缺陷。
(2)大学生自身定位不准。大学生缺乏对自我客观科学的理解,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大部分学生对社会需求表现出不关心,职业目标模糊,不能把专业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很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无法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环境。他们过于急于追求职业和社会提供的超出自身素质的条件,缺乏正确的择业取向。主要表现在:择业期望普遍过高,想一毕业就拿高薪,想得到好职位,想把人扔进地里,不考虑有没有“成千上万的军队穿过了这座木桥。的力量;过于注重单位的医疗和养老保障制度,只针对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企和外企。择业期望值普遍偏高,不肯放下架子,缺乏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的精神。“不能高,就不能低”,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尴尬原因。
(3)大学生自身性格缺点。最近几年很多大学毕业生都是“90后”他们普遍依赖父母,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社会对“90后”这一代人的评价褒贬不一,用人单位认为“90后”大学生员工普遍存在一些缺点,如松散、忠诚度低、责任心不强等。
第三部分,解决方案
(一)国家
(1)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机制,促进就业。通过各种政策鼓励人才合理流动,限制毕业生自由就业的障碍,如户籍、档案等。,并加强对支边支农的指导和支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政府应该注意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同步增长。经济发展不仅盲目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且提高人民的福利。国家应构建以大学生就业为核心的公共政策体系,努力扩大就业。在某些情况下,应该毫不犹豫地牺牲一点被挤压的增长率,以确保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2)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规范。企业是大学生消费的最大基地,政府应通过合理的优惠经济政策引导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并通过法律法规等政策规范其行为,解决就业难问题。
(3)利用市场经济推进和加快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在专业设置上改造传统专业和基础学科,加强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专业建设,适当减少专业数量,扩大专业知识课程范围,使专业设置更加优化;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要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各学科的融合,建立学以致用的培养体系,根据企业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决定性环节,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4)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素质。高校在推进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同时,应关注教育质量,注重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教学要先育人,学校要加大投入,加强育人指导。高校也应该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给予更多的指导,让学生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促进自己的成长和成功。
(二)用人单位
(1)社会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务实的人才观。单位要改变经验论和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大家做出贡献。其次,选择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应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和实际岗位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制定合理的选拔标准,根据岗位要求确定招聘人员的质量和数量。最后,确定科学的招聘程序。需要确定招聘考试程序,制定考试内容,按照程序[5]进行考试后择优录取。合理的用人单位用工制度可以更好的增加用人单位与求职大学生之间的了解,帮助用人单位招到理想的人才,帮助求职者找到理想的工作。
(2)用人单位要承担社会责任。用人单位不应该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人才,用人单位要积极吸纳各级高校毕业生。给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承担社会责任的舞台。
(3)建立合理科学的组织人事制度。减少“人际关系。就业干预的重要措施是建立合理、科学的组织和人事制度的基础,应坚决贯彻执行。道德是前提,能量是标准”组织人事制度,即公开选拔、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多愁善感、圈子化;建立优胜劣汰的岗位流动机制;对人和工作进行科学评价,知人善任,合理分工;根据业绩大小实施奖惩;科学地分别衡量权威和人才的优劣,明确二者的界限和衡量标准,充分调动权威和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信息透明和有效的监督机制是公平行政的有力保障,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的公开透明将大大降低腐败的概率。建立合理、科学的'组织和人事制度,将防止利用关系滥用权力。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合理地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地位提升和职业流动问题。
(三)学生
(1)培养和树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和保证。在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教育中,应特别注意培养以下人格特征:乐观、自信、主动、善于合作、创新、意志坚强、谦虚礼貌、自力更生、抗挫折能力强、自控能力强、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以增强自己的就业心理能力。作为各种就业压力的实际承担者,没有人能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败,但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对就业失败的态度。就业成功是每个毕业生内心深处的强烈愿望。当一个人一无所有却敢“想象成功”他有严谨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乐观自信的心理状态;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可以使心智不断完善,而积极的心理状态可以给生活带来愉快的心理体验,不断激励人奋进,这就是自信带给人的力量。可以看出,乐观和自信是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心理动机之一。其次,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意志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心理条件。大学生应该培养自己决策的坚强意志和果断力,避免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和失去机会。人格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的人格对正确思考和理性做事的重要作用。所以大学生要善于听取意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实践中预防和克服懦弱、自卑、孤独、狭隘、忧郁、狂躁。
(2)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建立和实施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道路。职业生涯是指个体职业发展的过程,一般指一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过程。科学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点和任务,做好规划,对于更好地从事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至关重要。
(3)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品质。成年人是第一个成功的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成功的基础和保证。另一方面。大学生不仅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提高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树立团队精神,适应当代社会快速发展,投身社会实践。大学生在提高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要提高身心素质,努力实现从高中生到大学生、从学生到社会人、从青年到有前途、有担当的青年的转变,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根据专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对现有知识进行科学重组,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提高知识的整体效率。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满足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是求职的基本保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还要掌握创造更多和更新知识的技能,掌握学习专业知识与提高技能有机结合的方法。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他们应该塑造自己,发展自己,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就业要求,使自己适应科学进步、时代发展、择业需要,努力提高就业能力。
(5)端正心态,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大学生要改掉天之骄子的观念,低调走进职场,不要自卑错过就业机会。不能盲目追求“孔雀东南飞”。大都市就业竞争压力大,城乡基层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广阔天地。
(6)加强社会实践。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周末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7)通过多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充分利用招聘会、网络资源等。,主动出卖自己真正的人才,珍惜并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第四部分,结论
总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我国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学生、高校、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就业难”发展中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将继续高速发展,高校将走上良性发展循环,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高校毕业生将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力量。而且,大学生要树立良好的心态,调整就业心态。当获得理想职业的时机不成熟时,我们应该采取“先就业,后职业选择,再创业”就业过程被认为是获得个人职业经验的重要经历。通过就业,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职业发展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合理的职业流动,逐渐实现自我价值,实现职业成功。
20xx年4月-10月,市妇联与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六大驻青高校联合开展了这一调查。据统计,六大驻青高校20xx年应届毕业生中女大学生10782人,本次调查共发出女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两种调查问卷共7005份。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的就业率、一次签约率和月收入均低于同届男大学生。那么,女大学生们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呢?
择业观念仍存在误区
调查结果显示,在对理想工作单位的选择上,69%的女大学生选择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及三资企业,重点考虑的因素依次为职业稳定且高报酬、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工作环境好、有社会保障。就业热点仍然集中在我们传统认为的所谓“适合女性从事的行业”,如医院工作者、财务、审计、银行职员、新闻工作者、餐饮旅游、市场、广告、公关、行政、文秘等。可见女大学生对自身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她们宁愿放弃自己的专业,也要追求体面、收入高的工作,这无疑延长了她们求职的时间,增加了她们就业的难度。
求职过程中遇性别歧视
在问及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65%的.人回答是求职过程中遇到过男女不平等的情况,主要表现是:用人单位在招聘简章中明确写着“只限男性”、“同等条件下男性优先”等字样,也有些用人单位虽没明确说只要男性,但女大学生在面试中也被问到过带有性别倾向的问题,如“我们这个职位会经常要求加班加点,你认为女性从事合适吗”和“你有男朋友吗”等等。
而用人单位被问及选人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什么时,86%的单位认为他们看重的是“综合劳动能力”(劳动效率),除此之外他们还要看劳动力成本。女大学生工作后结婚、生育、哺乳、养育幼儿的职能对工作会产生一定影响,在此期间,企业需要安排人选临时替代其工作,从而增加企业的劳动成本。
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因缺乏工作经验和应试技巧而被用人单位拒绝的女大学生高达87%。在问及用人单位女大学生的素质能力有哪些不足时,59%的单位回答是女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成本高,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招聘有过工作经历的大学生。
推荐专题: 就业自我鉴定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最新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