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总结 > 调查报告 > 详情页

小学生的职业调查报告

2024-01-17 22:44:22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生的职业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生的职业调查报告》。

第一篇:小学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近期,我发现我班近视的人逐渐增多,度数越来越高,占我们班的40%。因此,我想知道近视形成的原因和预防近视的方法。

二、调查方法

1、通过上网调查,寻找一些有关于近视的.原因。

2、通过多种途径,了解预防近视的方法。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四、结论

近视形成的原因:

(1)看电视距离太近;

(2)书写时的坐姿不正确;

(3)照明光线过强或过弱;

(4)长时间坐在电脑前;

(5)不合理饮食;

(6)遗传因素或不认真做眼保健操……

五、建议与措施

(1)每天坚持做两次以上眼保健操。

(2)读书或写字时做到“一尺”、“一寸”和“一拳”。

(3)不要再坐车或行走时看书,也不能躺着或趴着看书。

(4)尽可能少上网,少看电视。注意时间的安排,不能让眼睛处于疲劳状态。

跟据上面的调查,告诉我们要好好爱护自己的眼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二篇:小学调查报告

一、调查概况

我于20xx年10月份,对我实习的一所重点中学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六中学进行,共发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三、调查结果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学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七成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接近两成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一成的中学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青年人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接近六成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接近两成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一成以上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六成以上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两成以上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一成以上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不到九成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八成以上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九成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五成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七成的学生希望学到较多的、实用的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

4、学习目的九成的学生有读大学愿望。

(二)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的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中学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

一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大学失去信心;

二是学术性较强的中学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高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高职或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八成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的艰难性。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四成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三成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我于保山一中进行教育实习,实习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课的教育实习,二是班主任的工作实习。在这期间我积极地努力地工作,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我还在实习期间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工作,是针对语文这门课而言的。调查的过程十分辛苦,为了得到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想法,我颇费了一番心思,最终的调查结果还是很让我满意的。

第三篇:中小学生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人:

xxx

调查时间:

星期六下午

调查地点:

市场等

调查目的:

找出错别字,分析结论。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

我国的语言文字有很多种,但是,经常有些商家不断地将祖国的语言文字错用、滥用、误用;而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的误读字和语病更是屡见不鲜。为了加强对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觉性。我展开了深入的调查。

问题的调查

为了更好地深入调查,我于星期六下午展开了调查。大约调查了一个小时。一些店面广告牌上出现了很多这样的现象:把依依不舍写成了衣衣不舍,依恋写成了衣恋,时尚写成了时裳一问才知道,原来都是店主故意写错,自作聪明地把偏旁去掉或用错。还完全为了追赶时尚潮流,吸引更多的顾客来购物,所以才不管什么字体规不规范呀,用错字没有。还有一些小学生作业上的错别字更是见怪不惊

研究与分析

经过我的仔细分析与研究,大概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一些商家为了追赶潮流,吸引顾客,故意使用错别字。

2、书本报纸上的错误大概都是由于印刷错误,印刷员太疏忽。

3、由于小学生的粗心,而造成写错别字。

4、一些小学生不会写个别字,而错写偏旁,多一笔,少一画。

希望一些店主不要在故意使用错别字,滥用语言文字。一定要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可以专门成立一个小组,纠正那些错别字用者。

作为后代,我们有责任传承汉字文化。将我们的汉字学好,写好。我提议,从我们自己做起,身边和人做起,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让我们的祖国更美好!

第四篇:关于小学调查报告范文

一、调查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上网已在学生中形成了一股热潮,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关于小学生上网的调查报告。为了更好地了解互联网对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的影响、迷恋网络的原因,我们于***年**月,对学校四--六年级的学生上网情况作抽样调查问卷,测查结果见表

表1 四年级学生上网情况抽样调查统计表

性别 人数比率 上网主要地点 上网主要目的 网吧 校电脑房 其他 打游戏 聊天交友 资料查询 男生 26% 17% 16.7% 65% 33% 25% 26% 女生 11% 0% 22.2% 76% 11% 11% 37%

表2 五年级学生上网情况抽样调查统计表 性别 人数比率 上网主要地点 上网主要目的 网吧 校电脑房 其他 打游戏 聊天交友 资料查询 男生 72% 44% 35% 20% 50% 38.7% 27% 女生 60% 1.2% 50.5% 48% 12% 55% 22%

表3 六年级学生上网情况抽样调查统计表 性别 人数比率 上网主要地点 上网主要目的 网吧 校电脑房 其他 打游戏 聊天交友 资料查询 男生 87% 57% 36.7% 25.7% 53.3% 35% 23% 女生 67% 3.2% 34.2% 66% 12.1% 27.1% 21.8%

从抽样调查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

1、对于上网,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基本上都会上网,熟练上网的比率也越来越高,且男生多于女生。

2、上网的目的,主要是玩游戏、交朋友、聊天,其次才是阅读或查资料,高年级一部分学生也有意或无意地进入过**网站。

3、在网络中迷恋的、家庭氛围过于压抑的那些学生大多选择去网吧上网。

4、学生上网时间,一般选择在双休日、放学回家时,平均每星期上网时间为2-3小时,做到有节制与适度;但有15%的学生痴迷于网络之中,难以自拔,每星期上网时间至少7小时,几乎是天天想去,工作报告《关于小学生上网的调查报告》。

5、对于上网的感觉,有85%的学生觉得开心、舒畅、爽、刺激。

6、上网的经济来源,65%的是来自于父母给的零用钱或压岁钱,2.5%的是向同学借的,还有32.5%选择其它,不愿细说。

7、父母懂得网络知识的只有38%;对于孩子上网,持支持、理解态度的不多,仅仅为20.6%,大多家长是见网色变,禁止孩子上网。

二、对策

(一)从学校方面出发

1、加强思想教育 网络带给了少年儿童巨大而无行的积极因素,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严重的消极影响。小学生由于年龄少,辨别能力差,自制力、意志力都有待于进一步增强。作为教育者,应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进行意志力、控制力、责任心的培养,加强自律与他律,使他们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辨别能力。自律,就是让学生从内部向自己施加准则与控制。著名教育家朱智贤教授指出:离开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教育这个外因或外部矛盾是无法起作用的。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只有激起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教育。因此,在矫治学生痴迷网络的行为时,让他们自我教育,进行自律是很重要的。但是,要真正让痴迷于网络中的学生自拔却不是一件易事,除了对学生加强自律,进行自我教育外,还必须让他们进行他律,对他们的外部施加准则与控制。

2、把电脑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工具 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除了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还要以活动训练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对人物采访、辩论会、资料查询等活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他们在活动中说说、看看、查查、写写,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由于活动中学生是以主体活动者的角色出现,而不是旁观者,他们始终参与活动进程。因此,学生有了独特的亲身感受,才会不知不觉中明白了网络所带给他们的精彩,也清楚了上网应有所选择与控制,进而达到自我克制的目的。在学校的网站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书,倡议全体少先队员:①不进网吧玩游戏;②进网吧上网必须征得家长同意;③上网要上健康网。

3、以爱感染学生 学校是塑造学生人格的场所,无论孩子在家庭中有多么特殊,在学校里他们都是平等的,一视同仁的。特别是对于离异家庭的孩子,教师首先应了解他们的现状,拟定教育方案,加强爱的`教育,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在生活、学习、同学交往上给他们多加关心和照顾。对于弱势群体,我们组织活动小组,在他们的生日开展祝贺活动,赠送生日礼物;做好家访工作,促进家庭和睦气氛的形成。召开家长会,提高家长素质,科学教育自己的孩子,给孩子多一点儿精神上的爱。因为父母的思想品德、情操性格、文化素养和生活方式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4、转换教师角色

据调查研究,部分学生因为上网影响了学业,根本原因并不在于网络,而是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学习中出了问题。网络对人的影响是因人而异的:那些学习上不成功,受老师训斥比较多或缺少朋友的学生,他们很容易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而对生活、学习成功的学生则不会有太大影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让孩子在生活中获得成功,是抵制不良信息的关键。因此,我们开设了木小论坛,提供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平台,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学习的引路人,正确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努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5、转变学习方式

进入新世纪,信息化时代冲击着教育,以前相对简单的讲和答的课堂教学模式日趋失去其主导地位。利用网络,优化了学生的学,课堂教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人灌或人机灌,而是可以自由且自主的寻找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更深入地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网络,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内涵,我们教育者积极倡导把网络当作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课程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技术支持,而不是将网络作为玩游戏、聊天的代名词,应让学生的主体发展、能动发展和综合发展得以实现。

6、丰富课外活动

现在的小学生,除了教室、厕所、食堂,就是家庭,根本没有活动的空间,就连双休日,也不例外,他们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因此,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同学校达成一致意见:拓展了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减轻学业负担,学校的电脑房每星期六对学生开放,有专门老师指导,让学生查查资料,交流体会;另外,学校还组织了许多兴趣组:如学生们喜欢的航模、绘画、书法、弹琴、舞蹈、手工制作等,尽量把学生的课外生活丰富多彩起来,用健康有益的活动来抗击不良信息的侵袭,少受网吧的引诱,促进身心健康。

(二)从家庭方面出发

1、正确对待网络

从问卷前测中,我们发现家长对于网络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态度:要么放任不管,要么严加管制,见网色变,其实这两种态度都很极端,很偏面,不易于正确引导孩子上网。作为一个网络时代的家长,要以全新的观念面对网络,以积极的态度引导孩子,既要看到网络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在鼓励、支持孩子上网的同时,也要监督、控制孩子上网的内容和时间,因为孩子的鉴别力和自控力是有限的。对此现象,我们特与高年级班主任一起组织一次主题家长会--网络时代中的家庭教育。为了防止少年儿童沉溺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家长应该与孩子建立安全上网规则:

①善于在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②要诚实友好地和他人交流,不侮辱别人。

③要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不随意相信网友。

④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浸在虚拟的游戏时空。

⑤要控制上网时间,有一定的自制力。

⑥不轻易告诉自己家的电话号码与家庭住址

2、做孩子的倾听者、引导者

当今社会,处处充满了竞争,家长、老师都把自己的成功种植在学生身上,希望通过孩子的出息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小小年纪的学生,背负着重压,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这样要求孩子,他们有着很大的不满与反抗,他们渴望与人交流、与人倾诉、被人理解、得到真正的关心(包括身体上的与心理上的)。为了正确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家长不管多忙,每天抽出一定时间了解孩子,做孩子的倾听者、引导者,与孩子建立一种朋友的关系,家长绝不要老以一种我是家长,你必须服从的态度来教育孩子。另外,家长不要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

3、掌握网络技术

作为家长,对互联网不应是拒绝而是了解,应从提高自身水平入手,从而进一步引导孩子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从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47%的家长根本不懂网络的有关知识,只有16%的家长比较熟悉。好多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省吃俭用买了电脑,却发现孩子玩游戏入迷,好不痛心。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最好的办法是家长首先要熟悉网络,帮助孩子安全使用网络,这也有助于改变自己的消极形象,消除与孩子的代沟。作为家长,只有熟悉网络知识,才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上网,一起探讨网络问题,这样,既可以了解孩子,又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

(三)社会提供环境

社会--少年儿童生活的大环境,应该以育人为主,培养健康一代为主,不妨多提供给他们学习、活动的场所,如青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等。可令人担忧的是现在青少年活动场所越来越少,街头网吧却一家连一家,网吧事件牵动着许多人的心。喜人的是国务院总理朱F基于20xx年9月29日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63号令,公布《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这个条例共分5章37条,已于20xx年11月15

日开始施行了。该条例规定:从11月15日起,网吧、电脑休闲屋等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不得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违者将受到罚款、停业整顿、吊销经营许可证等处罚。条例还规定: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应当在入口处的显著位置悬挂未成年人禁入标志,并要对上网消费者的身份证等有效证件进行核对、登记,并记录有关上网信息,供文化行政部门、公安机关依法查询。每日营业时间限于8时至24时。该《条例》的实施,可以说是给青少年一个希望的春天。可是由于现在直接管理部门还没到位,有些混乱,致使一些网吧老板浑水摸鱼,趁机昧着良心赚钱。我们真诚地期望着文化部、公安部与当地管理部门联合起来,加强工作力度,把《条例》落到实处,使网吧管理走上正常化轨道,还孩子一片晴朗的天空。

(四)统一认识,加强管理

对于少年儿童上网问题,家庭、学校、社会首先要统一观点,加强管理。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家长、教师、网吧老板等大人,统一认识,既要支持、鼓励少年儿童上网,又要承担监督管理的责任、引导疏通的义务,将他们的兴趣引导到对更多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来,让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去摸索互联网上其它异彩纷呈的内容,而不仅仅是游戏和聊天。

第五篇:小学社会实践教育调查报告

为了研究网络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厦门市教育局专门成立了“网络德育专题调研组”。调研组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以无记名方式对399名中学生(初中占34.1%,高中占65.9%)、222名中学生家长(文化程度为识字不多、小学初中、高中以上的分别占4.1%、40.3%、55.2%)、257名中学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同时,还通过社区走访、个案访谈等方式进行调查,分别召开了中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4次座谈会。

(一)中学生及其家长对网络的态度和相关行为的情况

1.中学生上网率极高,上网时间长,多数家长却从未上过网,大部分教师上网经验不够丰富

互联网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中学生。调查显示,93.5%的中学生表示对网络感兴趣,并有11.4%的中学生认为“很长时间不上网是令人难以忍受的”。我市中学生的上网率高达92.1%,其中有24.5%的中学生是互联网上的常客。75.8%的中学生每月上网的总时间在10小时之内,而6.8%的“网虫”则超过了30小时。周末和节假日是中学生们上网的高峰时段;9%的中学生表示平时每天的课余时间都能够上网,21.3%的中学生上网时间并不固定;35.5%的中学生能自我约束在每次1小时内,24%的中学生每次要在网上滞留3小时以上,24.5%的中学生则不固定。

与孩子们相比,家长和教师们则大为逊色。45.2%的家长表示不了解网络为何物,没上过网的高达69.2%,只有7.7%的家长经常上网。大部分教师的上网时间少、上网经验明显不足。26.7%的教师具有3年以上的上网经历,64.4%的教师则是近一两年内才融入网络的大潮;在上网的教师中,30%表示经常上网,9.1%每天上网;51.9%每次上网时间不超过一小时。同时,还有55.7%的教师坦陈自己很少上网,有近10%的教师称从不“触网”。

2.家里是中学生上网最主要的场所,网吧的主要客源是中学生

过去,我们对于中学生在上网方面的行为规范教育主要针对学校、网吧等公共场所。调查表明,家里才是中学生们上网的最主要场所,应当是网络行为规范教育的重点。“按照上网的时间和次数的多少,对学校、网吧、家里进行排序”一项上,68.2%的中学生首先选择“在家里上网”,远高于首先选择“在学校上网”(28.2%)和首先选择“在网吧上网”(5.8%)。

同时,中学生也是网吧的常客。调查显示,34.4%的中学生到网吧上过网。一些网吧经营者承认,附近学校的中学生是他们的主要客源。78.3%的中学生反映,网吧管理员从不查验自己的身份,穿着校服,仍能大大方方地进去;有的中学生反映,穿校服的会被安排到较偏僻的角落。去年以来,关于“未成年人不得进入网吧”的新规定实施后,情况已大为改善。

3.多数中学生对在校上网的条件不满意,家长、教师呼吁改善条件

近年来,厦门市教育局在全国率先推出全市统一的教育宽带网,各校也纷纷加快了校园网的建设。然而,对于课余时间里在校上网条件表示满意的中学生只有19.4%,不满意率达59.2%(其中十分不满意的占40.6%)。24.9%的中学生在学校里学会了上网技巧,而38.3%的中学生则认为学校并没有把必要的网络技巧教给他们。17.9%的家长强烈呼吁校方能提供和改善在校上网的条件,43.1%的家长提出学校要在加强中学生网络知识和能力上发挥作用。同时,不少教师对于学校的网络资源现状,特别是现有资源的利用率表示不满。据教师们反映,校园网络设施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主要用于展示课件与开公开课,而未能充分运用于平时备课和课堂教学,更不能充分满足学生们在校上网的需求。

4.网上交友已成为中学生乐于交往的形式,网友主要是同龄人

网络的发展正改变着中学生交往的方式。调查发现,42.4%的中学生拥有网友,其中,26.7%同时有5个以上,0.8%甚至有15个网友。55.6%的中学生只喜欢与同龄的网友交谈,找年龄较大、较小的网友交谈的分别只有8.2%与0.8%。同时,中学生们还承认,他们更喜欢结交异性网友。68.4%的中学生在网上聊过天,其中26.2%经常在网上聊天,“聊天室”和qq是其网络聊天的主要方式。

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大部分中学生保持了清醒的认识。调查显示,在“你觉得网上的人都是值得信赖的”一项中,完全不同意的占42.8%,比较不同意的占37.5%,二项合计占80.3%。但必须注意的是,7.3%的中学生仍相信“网上的人都是值得信赖的”,持完全相信的态度。绝大多数(83.4%)的中学生知道网友是虚拟现实的产物,选择“不见面”;同时,也有小部分(14.3%)在网下会过面。

5.多数中学生承认网上内容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

座谈会中,对于接触不良信息的问题,中学生们要求客观看待,不要把他们“一棍子打倒”。他们说:“请相信我们还是有判断力和自制力的。”然而,家长们的疑虑看来难以消除,特别是那些不懂得电脑、无法进行有效监管的家长,其焦虑更甚。

6.多数家长既赞成子女上网,又担心子女上网影响学业

对于子女上网,27%的家长持赞成的态度,反对的只有15.9%,大部分家长则顺其自然,但近半数的家长表示希望子女将来能从事网络工作。高达九成的家长认为,网络最大的好处是“能使子女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并掌握好电脑技巧”;同时,29.5%的家长还觉得网络能促进子女的学习兴趣,11%的家长认为“网络没有任何好处和作用”。58.5%的家长表示,最不能接受的事是孩子上网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业。显然多数家长内心十分矛盾:既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享受网络的好处,更怕因迷恋网络而荒废学业。此外,令家长们深感焦虑的事还有:浏览淫秽、反动、暴力信息,产生网恋,痴迷网络游戏等等。

同样的矛盾也存在于大多数教师身上。调查显示,72.1%的老师认为网络对于学生学习上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能够获取有用信息,开拓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习。45.6%的教师同时又认为,学生上网不仅浪费时间,影响学业,而且会耽于玩乐,无心向学。支持学生上网的教师只有31.9%,42.7%的教师则认为平时应禁止学生上网,只有假期才能允许,21.8%的教师觉得还是任其自然为好。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于学生上网的观点和态度,往往会通过家访、家长会等途径作用到家长和学生身上。

(二)网络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

1.网络环境对中学生的积极影响

(1)中学生使用互联网有助于形成全球意识,强化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透过网络的窗口,他们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使视野空前开阔起来。全球意识的增强,适应了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对于中学生们今后走入日趋一体化的世界,显然是大有好处的。

(2)互联网为中学生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拓宽了他们的视野。网络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学生们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3)中学生使用网络有助于扩大交往的范围,促进青春期心理的健康发展。网络上,电子邮件、oicq、聊天室、bbs等把天涯海角、素不相识的人拉到“零距离”,在相互咨询、交谈、讨论、倾诉、请教的过程中,极大地满足了中学生们旺盛的表达欲、表现欲和社交欲。这对于舒解压力,保持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好处。

(4)中学生常上网,激发了对英语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热情。

2.网络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

(1)网上信息垃圾使中学生深受其害。

(2)中学生迷恋网络对学业产生冲击。

(3)网上聊天引发网恋,调查显示,6.7%的中学生坦言自己有过“网恋”行为(实际比例会更多)。网恋中存在许多情感陷阱,中学生往往是受害者。

(4)网络不良文化弱化了中学生的道德意识。

(5)网吧管理问题依然严重,给中学生造成诸多问题。

(三)、讨论与思考

1.网络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机遇

(1)网上德育更具有时效性和普及性

互联网作为“信息高速公路”,网上德育信息的传播、浏览与被吸收的速度之快,远高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也强于班会课、主题活动、家访、外出参观等传统德育手段,其教育覆盖面更比“一对一”式的个别交谈要大得多。德育工作者可针对中学生存在的思想、心理、生活问题,或及时发布新的教育信息,或组织浏览有关的教育主页,或在聊天室、论坛、bbs里进行在线引导和教育。

(2)网上德育更具有生动性和吸引性

在网上,德育信息可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视于一体,并能应用虚拟现实手段,使中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在自觉浏览的同时受到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熏陶。而传统的德育往往流于说教,形式较单一,内容较乏味,忽视了中学生的接受心理和情感需求。

(3)网上德育更具有互动性和有效性

在网上,可通过e-mail、qq、公告板、聊天室、论坛、网上心理咨询等,德育工作者和中学生都以平等的身份、以匿名的方式进行思想、情感的双向交流。彼此无拘无束,袒露真情,避免了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所产生的隔阂与难堪,有利于德育工作者抓住思想教育契机,增加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网络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

(1)在观念上

目前,社会、家长和教师普遍存在着一种“网络有害论”,片面夸大中学生们在上网过程中潜在的负面影响,过度渲染网上有害信息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对报纸披露的典型案例感到过度焦虑。许多家长不敢给孩子买电脑,更不敢让他们上网“冲浪”;许多教师不是积极地引导中学生们利用好网络上的学习资源,而是消极地对上网行为加以劝阻和禁止。同时,在面对中学生上网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时,许多家长和教师不是以一种宽容、理解的心态,采取积极、有效的引导和防范措施,而是紧张过度,一味进行苛责和惩罚,甚至取消孩子的上网资格。这种因噎废食的态度,其实并不能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堵截”、“打击”,而在于引导和教育。

(2)在队伍上

现有德育队伍的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还相对缺乏,网上德育运作的机制明显滞后,效果未能如意。有些学校的领导或认识不足,或重视不够,或本身缺乏必要的网络德育常识;大部分教师的上网时间少、网络经验相当贫乏。座谈会上教师们惊呼,许多中学生的网络水平已远远走在自己的前面,如个别中学生甚至在课余时间里担任电脑公司的顾问角色。

德育工作者自己不深度“触网”,就无法了解中学生们在网上的所作所为,不能承担起网上“引路人”和督导者的角色。同样家长自己不知道什么是网络,又如何能够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引导呢?有些家长还以为孩子一上网,不是去搞网恋,就是去浏览不健康的信息,难免忧心忡忡。因此,有必要对家长加强宣传和引导。

(3)在网络硬件设施和网络资源上

近年来,厦门市按“宽带网络+数据中心+应用系统”的思路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建设全市教育信息网。目前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共配计算机3万多台,平均12名学生1台计算机,其中,城区平均5名学生1台计算机。全市共建有计算机网络机房近400多间,大部分学校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计算机,大多数学校都建有教师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

然而,仍存在着不少弊端,如大部分网站各自为政,重复投资,网页内容单薄,更新速度慢,学习资源库对外封锁,德育素材严重缺乏等,不能满足中学生和家长日益增长的需求,陷入了低利用率、低点击率和低满意率的窘境。

(四)、对策与建议

网络环境对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许多机遇。江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对于信息网络化问题,我们的基本方针是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这是我们进行网络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我们建议:

1.更新教育观念,推进学校网络德育工作的开展

第一,通过宣传和学习,使全体德育工作者转换观念,统一思想认识,抛弃“网络有害论”,消除“网络恐慌症”,充分认识到网络德育的重要性和网络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重新定位学校德育的目标,把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成熟度作为网络德育的首要目标,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判断力和自制力。

第三,重新设计学校德育的内容,在原有德育内容的基础上突出价值观教育,增强识别评价和选择道德信息的能力;注重道德意志力的训练,使学生的道德认识与行为实践统一起来;开设网络德育课程,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责任感。

第四,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拓展德育的时间和空间。

2.培养网络德育队伍,增强网络德育力量

其一,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讲座和考核,使各级教育管理者、德育工作者以及全体教师掌握网络基本知识、技能,并熟悉网络德育的运作方式和手段,学会常见的德育课件开发工具(如authware、director、flash等)。在讲求实效的前提下,改进和充实目前实施的“厦门市中小学教师计算机考核”的方式与内容,如增加教师利用网络开展道德工作的考核内容。

其二,选拔并培训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网上沟通技巧好,具有丰富的网络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网络德育工作者,由他们提供在线指导,帮助上网中学生解决各种心理、思想、学习等问题;同时,注意在网上收集整理有代表性的德育问题,向有关职能部门反馈,以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3.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和网络行为规范教育,自觉筑起心灵的“长城”

一是加强以理想信念为主题的思想品质教育,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筑起心灵的“长城”,抵制网上各种不良思潮和有害信息的侵蚀。

二是加强中学生网络行为教育和安全教育。制定“厦门市中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三是各校可以组织中学生统一浏览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题主页,向他们推荐国内外诸多优秀网站,把中学生们的上网热情转化为自觉学习先进文化、陶冶高尚情操的动力。

4.提高现有网络德育资源的利用率,增加资金、技术投入,促进德育网络的形成

(1)要进一步加强各校校园网建设,增加资金、技术的投入,并以结对子的形式扶助薄弱学校。争取使各校园网内容充实而生动,形式新颖而优美,更新速度快,宣传做得好,吸引上网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点击率。

(2)从中学生的需求出发,各校园网要建设好学习频道、心理频道、交际频道、游戏频道、生活频道等,建设并管理好聊天室、论坛、在线心理辅导等,在与上网中学生进行交流同时,努力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来引导他们。

(3)各校还应想方设法改善中学生在校上网的条件。可设置学生电子阅览室、电子课堂、网络走廊等,一方面增加中学生上网时间,另一方面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同时,结合课程改革,开设网络教育课程,向中学生们系统地传授网络知识和技巧。

(4)以厦门市教育数据中心为全市教育网络的集成型平台,建设一个全面服务于中学生的大型德育网站。厦门市教育局花费巨资,从美国引进了一套网络教育平台,于XX年5月前投入使用。应充分利用这个平台,集成各校主页,建立学生成长数据档案,以实名制登陆,以实现浏览信息的自动过滤和网络行为的有效监控。

5.切实加强对网吧、网站的监督管理,净化网络环境

理顺对网吧的管理体制,加大依法治理网吧的力度。成立专门的网吧监管机构;设立全市统一的投诉热线电话;建议电信部门发行青少年专用的上网卡,此卡具有上网费用低廉,自动屏蔽不健康网站等特点。

6.加强对家长进行网络德育的指导

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家长网络德育的意识,引导他们以身作则,为子女健康上网树立榜样,自觉担负起对子女进行网络德育和对子女上网的监护责任。同时,由市教育局组织有关人员编写“厦门市家庭网络教育指导手册”,发放给家长,提高他们对子女进行网络德育的水平。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关工委、共青团、妇联、心理学会、家教研究会、新闻媒体等社会机构、组织在这方面的优势,通过举办讲座、咨询、宣传等活动,帮助他们解决网络德育方面的问题。

第六篇:小学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了解中学生环境意识的现状,探索影响学生环境意识的相关因素和推动学生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途径,并借机宣传环保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问卷主题:

增强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问卷内容:

包括三部分:一是关于是环境知识了解的调查;二是对环境意识的调查;三是在生活中环保知识运用的调查。

调查对象:

递铺三小四年级和五年级学生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方法)及个别谈话式、观察法

一、样本分析

共发出问卷750份,收回有效问卷724份。其中四年级351份,五年级373份。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学生们了解了一定的环境知识,但水平并不高。

1、对于你知道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吗这个问题,结果如下:

知道知道一点不知道不关我事

表明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对于树立学生环境危机感教育方面是比较成功的。

2、学生们对一些基本国策的了解是比较多的。在问到“是否了解‘保护耕地,珍惜’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时,有429/724的学生都了解这一点,还有267/724的学生对这项基本国策了解一点;只有23/724的学生不知道这项基本国策。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一点,但在谈话中了解到很多学生不了解现实生活中仍有很多地耕地被随意侵占,而这种行为是不允许的。

3、对于“历年来我国长江总要发生洪水灾害,这和长江上游人们盲目砍伐森林是否有直接关系”这个问题,有690/724的学生直接知道或者间接听说过。这表明洪灾过后各类宣传,各种有针对性教育是有效的。

4、有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很多大中城市淡水资源缺乏:

听说有这回事

知道

不知道

不关我事

但在实际生活中,据观察仍有很多学生浪费水。这表明在教育上还应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

5、学生们对环境方面的一些专有名词了解不多。在列举的十八个环境知识名词中,学生们对计划生育、噪声污染、温室效应这几个词了解较多,超过80%的学生都了解名词的意思及名词的背景意义。而对绿色消费、可持续战略发展、厄尔尼诺现象了解较少,有50%左右的学生都不了解。用公式(N=nA×5+nB×4)对名词的了解程度计分时发现:对这些名词了解较多的学生约25%,大部分学生了解不高。还有18%的学生的知识是比较缺乏。故此在以后环保教育中对环境知识的教育应继续加强,因为环境知识了解越多,环保意识就会越强,对环保事业的参与程度就越高,环保行为越积极。

(二)在生活中环境意识强烈,但对大环境关心不够。

1、在你对环境问题很感兴趣的问题中:

很感兴趣

有点兴趣

不知道不

感兴趣

从上表中可知道学生们对环境问题都比较感兴趣。

2、学生们的环保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课程,报刊杂志,电视广播:

学校课程

报刊、杂志

电视、广播

其他

在700多位学生中有500多位认为他们的环保知识来自于学校课堂,成为他们第一位的来源途径。这有利地说明了学校的环境教育对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充分利用。同时也表明了我校老师的环保渗透教育、环保专题讲座、环保宣传活动等起了重要的作用。

3、学生们谈论环境状况并不常见,对环境大体趋势认识不明确:

经常

有时候

很少

从不

只有59/724的学生常和家人,朋友谈论环境状况。不过也有446/724的学生有时候和家人、朋友谈论环境的状况。从总体看来大家对环境问题看得不是很重要,没有认识到环境问题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接下来第4题“你知道我国环境总体仍继续恶化吗?”只有160/724的学生认为我国环境问题非常严重,这充分反应大家对我国环境的变化重视不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不高。

(三)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高。

1、有良好的环保意识。

在第5题的答案中:

80―100分

60―80分

60分以下

从上可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都做得比较好,体现了学校领导,各位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加强了环保教育,学生们能遵守日常行为规范,有较高的环保意识。但从问卷中,以及私下谈话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学生在环保行为的自觉性不够,有待加强。

2、热心做有益于环境的事。

在问及“是否喜欢收集废旧物品做自己喜爱的玩具,或自己需要的用具”时。有458/724的学生表示曾经试过或喜欢这样做。在问及“有没有尝试过用不着破布做抹布等到家庭日常用具”时,有558/724的学生表示做过,也有104/724的学生表示虽然没做过但想过。这些都表明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无意识或有意识地学会利用废物,变废为宝。

3、关心校园、家乡环境,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如:

⑴对学校环境教育的意见。

①学校足球场能铺上更好的草坪就好。

②可长期贴些有环保教育性的照片和图片。

③多组织一些大型的环保宣传活动。

⑵对递铺环境建设的意见:

①某些地区空气污浊,垃圾遍地,绿化不够,且被人破坏严重。如拆迁房屋的旧屋基地;递铺下街有卫生死角等。

②街上的小贩,占据人行道摆摊,有损市容。

三、四年级、五年级学生的环境知识、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三方面的比较。

1.五年级学生的环境知识水平明显比四年级高,就环境知识的十八个名词来分析。

75--90分

50--75分

50分以下

四年级

75 / 360 202 / 360 83 / 364

五年级

108 / 364 223 / 364 46 / 364

从分数段计算来讲,处于高分数段(75--90分)的学生,五年级的百分比明显高于四年级级的学生,处于最低分数段的也明显少于四年级级的学生。从各个名词的理解程度来讲,选理解的五年级学生比例也明显高于四年级级的学生。这说明在进李中的一年里,学生们经过环境渗透教育课、环境专题讲座、环境知识宣传等各项活动,对环境知识的理解确实加深了。

2、五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环境意识比四年级学生强。

80―90分

60--80分

60分以下

四年级

178 / 360 156 / 360 26 / 360

五年级

224 / 364 138 / 364 16 / 364

从上可知五年级整体上比四年级的学生环保意识强。但整体形势不容乐观,在有些选项中,如:节约用水、不乱丢垃圾、不随意践踏草地、不在公共场所高声喧哗等方面做比四年级学生差些,虽然这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某些特性,但不能纵容他们,应该更严格地要求他们。

四、调查后的建议和反思

针对对四年级、五年级大部分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对一部分学生的日常行为观察,日常谈话和以上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1、对全校的学生分年级制定系列、系统的环境教育计划,使环境教育制度化、规范化。

2、加强环境教育的社区活动,如向市民宣传环保知识、派发环保宣传资料等。

3、不同学科教学都与环境教育有一定的关联,推行环境教育“科科有责”,不同学科之间应加强合作,共同推行学校环境教育。

4、加强日常行为中的环境意识。在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不浪费纸张、不要常倒剩饭菜、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不践踏草地等日常行为规范方面加强监管。

推荐专题: 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小学生的职业调查报告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