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础教育发展现状调查报告(优秀范文三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基础教育发展现状调查报告(优秀范文三篇)》。
一、调查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
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ZUI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调查对象
此次我调查的对象就是针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展开的。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
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有关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三、调查目的
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3、通过分析具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的案例,切实掌握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
5、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共同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四、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而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政府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
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也只达到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2001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2004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共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
虽然2006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ZUI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
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机、、、美术等方面的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
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湖南省为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衡阳市农村学校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
尽管通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
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三)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己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
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
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五、营胜村基础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调查我来到了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一个普通的乡村-营胜村,调查结果如下
(一)教育现状
据数据显示该村约有人口1500多,学龄儿童接近200多,全村只有一所小学,六个年级共有教师9名,9名教师中无本科以上学历者,7名专科学历,2名初中学历,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调查发现,该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很多教师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由于照顾不过来,只能让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办公条件差,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人,老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大,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营胜小学全貌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约,该村近3年未补充过教师,导致教师严重不足和失衡。而镇上的中心学校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普遍超编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同时由于一批学历低、素质不全面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再加上“民转公”教师,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村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行为必须实行全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2、学校管理方面有待改进。一是校长结构欠合理,老的老了,工作精力有限;年轻的又过于年轻,没有什么工作经历,更谈不上有较好的工作经验。二是部分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较为片面,只注重学校教学管理,对教学管理以外的,如学校安全管理,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管理的力度不够。
3、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补”后,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一定影响,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上面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受到一定的影响,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如校舍建设、绿化学校的创建等。
六、关于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因此,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经费方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建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一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
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ZUI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我国在农村教育上,普遍实行九年义务免费教育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教育的成果,同时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创建过程。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封建制度的影响,我国农村教育的质量仍处于较低水平。在暑假期间,我对大北曲村的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到了一些基本情况。
一、调研基本情况:
生活在广大农村学龄儿童的教育现状是目前社会所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国家就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保障农村儿童受教育权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情况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对青岛市城阳区大北曲社区的教育现状进行调研,主要集中于一些对教育有重大影响的主体,例如老师,学生,家长等。调研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研时间集中于8月1日至10日,共10天。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国家教育经费的不足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现实,最近几年教育经费支出进展GDP的2%左右。问题是这些有限的教育投资,大部分还被锦上添花地投放在基础较好的城市学校,尤其是其中的重点中小学。这对急需雪中送炭的农村来讲是多么的不公平。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各政府、电力、交通等机构拥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利用部门所掌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部门利益,或从财政分配计划中优先得到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何况我国现行的教育经费负担模式是城市教育由国家负担,而农村以县级统筹为主,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教育经费的缺乏,加之一些教育官员的膨胀,农村中小学教育基础设施缺乏而且无法保证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师资力量薄弱
通过对一名中年村民的访谈了解到,多年前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他们的教学经验通过日积月累的教学实践获得。当时由于地方财政支出有限,教师工资又难发齐,这给教师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很多乡村任教的教师还要承担一些摊派,如修建公路、地方报纸的征订,这些费用全都直接从教师工资中扣除,这些摊派根本就不同教师商量,犹如强盗拦路抢劫,这些做法直接损害了教师的利益。造成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事业人员编制的影响,难以注入“新鲜血液”,使得一些学校不得不招聘代课老师,以解燃眉之急。多年之后,教师的师资力量已经明显加强,教育部也逐渐重视对师资力量的培养和教育,教师工资的发放和福利应经有了很强的保障。地方财政和教育部门也逐渐加强对教育的财政支出和投资。
(三)应试色彩浓厚,师生不堪重负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数十年来,农村中小学老师一直无法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一些区县镇级教育管理部门在年末,拿中学升学率,非毕业班优秀率,及格率,统一排位,排位的优先,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晋升加薪。于是老师不管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定位,以为只顾加时间。使学生们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通过对老师同学的调查了解到,老师们5:00天刚蒙蒙亮就起床辅导,晚上9:30结束课程,学生们甚至比老师起得更早,睡得更晚。老师,学生在重大的学业压力下,不得不增加学习时间拼搏学习。
(四)农村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脱离农村社会的实际
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等因素的制约,农村教育形成了单一的全日制普通学校教育结构,忽视了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而农村教育的内容和学科设置脱离农村实际。接受教育的毕业生回去后缺乏实际的生产能力,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目前,农村人才呈现出“三少”的特点:中高级人才少,专业技术人才少,直接为“三农”服务的人才少。没有形成健全有效的农村教育和科技培训体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方式、内容和规模比较薄弱,缺少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实践基地。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的不协调性,严重限制着农村教育本身的长远发展。
(五)农民收入水平偏低,教育负担过重
我国城乡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城市居民收入是乡村居民的2.9倍。农村居民收入低下,加上孩子多相比城市居民在教育经费上负担较重,农村的支付能力较弱,加之过重的教育负担,降低了农村对教育的有效需求,使农村教育处在较低的水平。同时,考入大学的农村学生无力负担高额的大学学费,是众多农村学子止步于大学校门外。
(六)教育观念落后
农村普遍认为教育投入是消费性的,而缺乏教育投入是生产投入,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观念;认为教育是单纯传授知识,而缺乏教育担负着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创新的任务观念。这些落后和陈旧的教育观念,制约了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农户对于受教育程度对于子女的影响程度不够重视,认为上不上大学不要紧,只要能混口饭吃,有一技之长,在社会中有生存能力足够。农村家长的学历普遍较低,文化底蕴差,大多数农村家庭很少看得见纸笔和书籍,大部分家长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功课。农户用在子女教育的时间比较少,种植大棚需要消耗的时间比较多。
三、思考建议
(一)加大教育经费的合理化投入
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我们要首先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乡村小学、中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问题,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放宽私人投资办学,来补充政府投资教育的不足,建立一个机制对农村教育投资监督。再次,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学校,增加学校的决策权,并向学校提供良好的办学环境;对农村教师问题要切实做好改变教师的素质,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不合格的民办教师给予辞退,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最后是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当地政府应该把农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分配资源时着重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为农村教育提供土地资源和其它的设备
(二)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千秋基业,教育为本。硬件只是教育发展的外部条件,教师的素质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世界上的名牌大学也好,国内的一些名校也罢,都是建立在名师的基础上的。综合了解的情况来看,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仍有待提高。相当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实际教学能力,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农村教师中民转公教师多,代课教师多,层层拔高使用的多,教师整体水平难以保证。此外,由于待遇低、工资拖欠、专业教育程度低、师资来源复杂、管理松散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一些农村教师工作责任心、职业意识淡漠。在调查中,我们也体会到农村教师的艰辛。许多农村教师工资水平较低,一些津补贴至今未得到解决,城乡教师实际收入差距大。为此,各级政府应切实解决农村教师待遇问题,并加强农村教师的培养和管理。
(三)义务教育城乡统筹兼顾
光提免费的义务教育还不够,应该加快实现农村义务教育主要由中央和省财政来负担,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从各个国家来讲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因为不同的县与县之间,财力差别实在是太大了,如果以县为主,就不能够保证义务教育的公平。有鉴于此,我认为,必须逐步取消城乡分割的教育投入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对县级、尤其是贫困地区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压缩高等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教育投入逐步向义务教育倾斜。加快义务教育的统筹和兼顾。
(四)调整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内容
教育体制僵化,办学形式单一,农村基础教育脱离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缺乏与农村社会的血肉联系,这是当前农村教育问题的突出表现。在教育体制上,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各成体系,实行条条管理,各自强化,没有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已有的教育设施和相对雄厚的师资力量办职教和成教,而是另起炉灶,占用了有限的农村教育资源,制约了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由于农村职教和成教的设施、经费和人员很难一步到位,造成农村职教、成教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五)改善农村教育观念
观念决定了人的选择,而农村家庭对教育的看法则决定着他们孩子未来的命运。要着力改变家长片面的就业观和人才观,让家长拥有长远眼光,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教育,全面提高孩子德、智、体等各方面的素质。大力宣传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倡导形成科学的、关爱的、民主的家庭教育方法,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使家长重视孩子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培养,促进家庭形成良好教育环境,使孩子在家庭中愉快、健康地成长。此外,学校也要向家长介绍、讲解一些实实在在的家教知识、家教理论。让家长多抽一点时间与孩子沟通。
四、调研总结
在此次调研中,我看到了他们的实际生活条件与对子女期望之间的矛盾;也听到了他们对一些热心人对他们子女无私帮助的感谢。但是,在与当地老师的交谈过程中,我也了解到虽然这里的孩子非常需要社会的帮助,可是一些帮助并不能真正用于孩子的教育。能够发动社会的力量来帮助需要帮助的农村儿童,自然是一件有益于社会和谐的好事。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样的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条件造成的。显然,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首先解决农村家庭的收入问题。只有农村收入的提高才能根本解决义务教育的问题,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提高农民素质,促进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调查目的
教师职业决定了教师必须拥有健康的心理,而在现实生活中个别教师虐待学生的事件时有发生。为了弄清我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我们开展了《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标准及对策研究》的南充市普教科研课题研究。通过调查分析,摸清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为县教育局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决策依据,为课题后期研究成果提供对比的依据,并为全面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基。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国家级贫困县--仪陇县中小学教师。我们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本县仪陇中学、金城中学、复兴中学、永乐中学、马鞍中学、金城小学、永乐小学、马鞍小学等12所中小学的367名教师组成样本(其中高中教师133名、初中教师142名、小学教师92名,女教师129名),作为研究对象。
(二)调查方法
1.调查工具
运用精神卫生界临床常用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为测试工具。该量表共有10个因子、90个评定项目,其中包括思维、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等内容,能全面反映被试心理和行为全貌。量表采取五级评分制:无该症状反应的评1分;轻度评2分;中度评3分;偏重评4分;严重评5分。
运用“工作压力自测问卷”为测试工具。该量表20道选择题,选A得3分,选B选得2分,选C得1分,并将各小题得分相加。
2.调查数据的搜集与处理
发出问卷400份,采用团体施测法,由经培训的教师担任主试,由主试向被试说明测查要求后,被试填写问卷,当场回收。课题主研人员确定有效问卷367份,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均数差t检验、z检验和方差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教师生活在沉重的压力与焦虑之中。
(二)结果分析
1.近1/5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其主要心理障碍是强迫症状、躯体化、饮食与睡眠、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其中发生率在4%以上的因子有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该结论也与国内许多研究的结果相一致。很多研究发现,教师职业倦怠使人的自信心下降,工作的紧张性增加,工作满意感下降。还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多数对个人在工作中的角色不清楚,因此导致心理健康问题,使躯体健康下降,饮食睡眠不好,抑郁增加。同时,工作中的人际冲突也会使工作满意感下降,强迫是工作及生活紧张导致心理压力的一种反映,教师普遍责任心强、工作强度大,常常为了工作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这显然不利于心理健康。
分析其原因,我们认为,导致教师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不佳的原因可能有:一是社会转型期道德伦理等的新旧交替,使社会行为标准出现了暂时失范现象,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及教育学生的必要性,使他们对这一现象体验得更深刻;二是大幅度的教育改革,需要教师在学历、现代教学方法与技术、知识更新等方面要有全面的发展,使得教师很容易产生压力和焦虑;三是教师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家庭负担重;四是教师渴望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社会对教师这一群体的期望值太高,家长、学校、社会的压力,使得教师长期生活在压抑的氛围中;五是教师之间的相互竞争,衡量标准的单一化(仅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使得教师之间人际关系紧张;六是教师的娱乐时间很少,得不到有效的放松等。
2.男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不如女教师
分析其原因,我们认为,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尤其是住房改革和医疗制度的改革,对于传统意义上担负养家糊口职责的男教师,冲击力远远大于女教师;另外,工资待遇低、住房紧张、经济困难这些生活事件很容易带入家庭,从而引起家庭矛盾,而男性又通常被认为是有责任改变现状的角色,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对男教师的影响无疑比女教师要大得多。
3. 40-49岁年龄段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正常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这说明体力心力的自然消耗、知识技能的相对滞后,会使中年教师感到不适。另外,人到中年子女成长不利,父母年迈多病,家庭住房等,都会增加一些忧虑和实际负担。并且这些教师的教龄大都在20年以上,长期单调刻板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很容易引起职业倦怠,出现情感冷漠和身体虚弱。强迫症状较突出可能与教师职业特点有关。作为教师,往往追求完美的人格,把教育作用绝对化,不给自己留有余地,无形中容易损伤自己的心理健康。
已有研究表明,40--49岁年龄段教师,主要担心的是子女问题、健康问题和住房问题,大多数学校目前都实行竞聘上岗的举措,这给教师的生存带来了压力。并且,40一49岁的教师正处于生活事件多发阶段。所遭遇的生活事件越多,尤其是负面生活事件,则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就越多。
四、调查结论
1.农村教师心理趋于健康。本研究的367名中小学教师在躯体化、焦虑因子上得分高于全国成人常模,精神症状得分与全国成人常模一致,其余7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全国成人常模,其中躯体化得分呈极显著性,说明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趋于健康。
2.男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不如女教师。男教师与女教师相比在敌对、躯体化、强迫症状上呈显著性差异,在人际关系上呈极显著性的差异。
3.不同年龄段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或不显著差异。其中40--49岁年段教师心理障碍多于其他年龄段教师,说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程度不一。
4.存在心理健康障碍或心理健康困惑的教师人数比例低于其他同类研究。低于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组对辽宁省中小学教师的.抽样结果(51.23%)的32.97%;低于刘霄对中西部地区教师的调查结果(25%)的6.74%。
5.对不同群体教师心理健康的特征研究结论亦不一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组对辽宁教师研究的结果是:“从心理有问题教师的分布上看,小学多于初中,初中多于高中,城市多于乡村,而小学女教师的心理问题多于小学男教师。”另据刘霄对中西部地区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结论:“中西部地区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成人常模;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不如男教师;40岁以上教师躯体症状、强迫症状问题较突出;40岁以下教师在人际关系方面问题较突出”。而我们研究的结论恰与国家课题组的结论相反:从心理有问题教师的分布上看,中学教师多于小学教师,男教师多于女教师。与刘霄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如男教师”结论例外)。
6.重视农村教师心理健康与教育。在新课改实施中要想实现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重视农村教师心理健康与教育。
推荐专题: 小学基础教育调查报告 基础教育调查报告 基础教育发展现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