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计算机就业市场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计算机就业市场调查报告》。
前言:“就业”是大学毕业生面对市场进行自我定位,从而自主选择职业的过程。
在中国,随着“婴儿潮”和“大学扩招”导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使该群体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并被赋予了多层次的社会意义。 通过宏观层面的分析不难看出,经济的快速收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人才需求产生发化;新职位的涌现对人才的渴望和需求在不断增加;高校虽然在扩招,但学科的重复建设,以及扩招过程中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都在客观上增加了就业难度。
就业市场供求双方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高校因自身体制限制而对行业发化和市场要求的反应迟缓,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和压力。就此,我们小组对大学生就业形势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目的
掌握湖在校大学生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了解和看法,更好的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二、调查对象与手段
1、调查对象:郑州华信学院大四学生
2、调查手段:本次调查采取的是网上调查。通过同学相互通知。了解大家的就业形式。参加调查的同学有100人
三、调查时间:
20xx年1月15至1月25日
四、调查内容
大学生多当今就业形势的看法,根据当今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择业方向等。薪酬待遇,在校期间的表现对就业的影响。
五、调查结果
1、普遍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担心就业。
调查发现,100%的大学生对当今就业形势都存在一定的了解。其中认为当今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大学生高达67%。另外,普遍大学生都关注就业信息,且出现对就业过忧现象。从大一就开始关注就业信息的大学生高达45%,还有22%的学生在大学前就已经开始关注就业信息,只有3%的学生在大四时才对就业信息进行关注。
2、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
从调查发现,普遍大学生对就业城市期望都较高。在调查的人群中,希望到发达的大城市工作的人占65%,愿意到中部城市工作的人只有8%,愿意到西部工作的人更加少,只有4%。而且他们对就业的收入期望也较高。对于到小城镇工作,大部分大学生都不愿意,只把其作为后不选择。调查人群中,52%的人心目中可接受的工资都在2000元左右,而对于1000元以下的收入没有人能接受。
3、就业依赖性大
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最有效的找工作方法是依靠他人推荐,而并非自己的自荐与介绍。其中认为通过熟人介绍是最有效方法的大学生高达85%,通过学校推荐是最有效方法的有39%。
六、调查结果思考
1、对就业信息关注
在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程度都很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部分大学生都处于失业状态。而当今的信息媒体较为广泛,在校大学生对社会的接触较多,对社会就业形势的了解较深入。另一方面,可能是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较完善,是学生能较清晰的了解当今形势。
2、对职业的期望状况
影响职业期望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声望地位稳定性因素(城市位置与社会地位),内在价值因素(发展空间和兴趣爱好),外在价值因素(薪水高低)。其中在职业选择中考虑的首要因素的选择情况(见下图),薪水高低成了大多数被调查者的首选,接下来依次才是发展空间、兴趣爱好、城市位置、社会地位。导致这结果可能是由于当今社会过多的追求拜金主义,而缺乏了对工作内在价值的思考,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思考。就业观滞后。
3、就业依赖性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求职都存在一定的依赖性,普遍认为靠人际关系是找到工作的最有效方法。导致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当今社会由于人才市场较为饱和,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各用人单位对应聘者有多重选择。在这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行为,形成了一种靠人际关系上岗的'潜规则。
七、结经验体会
针对本次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小组经讨论,就关于缓解大学生就业严峻形势,提出以下建议:
1、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是不少就业岗位并非人满为患,既存在着“人找岗位”的现象,也存在着“岗位找人”的现象。针对此,我们应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改变他们只选择在大城市就业的思想。让大学生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能只把职业活动当成谋生的方式和手段。
2、重视个人素质的培养
就业与择业需要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为基础。大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就应当树立独立生活意识,克服消极依赖思想,充分利用大学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牢专业基础,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完善自我。一个人有了真才实学,能够适应多种岗位,就更有利自己的就业。
3、提供完善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能使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具有更深的了解,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对此,学校应多对学生开展开展就业指导。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正随着教育部组织的中小学各学科的课程标准的研制在积极、紧张的讨论和制订之中。为了更广泛地了解社会各主要行业对高中数学课程及内容的需求,以便为“标准”的制订提供充分依据,特请您对下面的问题进行考虑并给出回答。相信您的回答定会对“标准”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感谢您对基础教育的关心和支持,谢谢!
一、高中数学课程中给您留下印象最深的内容和方法是什么?哪些内容和方法对您的影响较大
二、您认为高中数学课程内容中的“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三角函数”等内容的功能和意义如何?
三、请回答附录一中问题一和问题二。
四、你认为还有哪些内容可以列入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中?
五、对于附录一中问题一和问题二所列的内容,也许在您的工作中或您所在行业中很少用到,但是数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是否对您的工作产生影响?
六、您所在行业及您的工作中对数学的需求是什么?
七、你认为高中数学课程中应重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八、你认为高中数学课程中应强调培养哪些数学能力?
附录三关于数学在理科中应用的调查报告
我们对理科中物理、化学、计算机基础中数学知识的应用进行了相关的调查。调查过程中翻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询问了不少相关的专家,现将结果公布如下:
一、物理学中的数学知识
数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和工具。离开了数学,物理学几乎寸步难行。现行大学物理系的数学教材几乎囊括了所有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都必需具备相当高深的数学知识。理论物理中所应用的数学知识有:空间及其拓朴、映射、实分析、群论、线性代数、方阵代数、微分流形和张量、黎曼流行、李导数、李群、矢量分析、积分变换(包括傅里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偏微分方程、复变函数、球函数、柱函数、函数、格林函数、贝塞尔函数、勒让德多项式等。实验物理中所应用的数学知识呈主要集中在概率统计学中。包括一维、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概率分布、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参数估计、极大似然法等。其中概率分布包括伯努力分布、泊松分布、伽马分布、分布、t分布、F分布等。从上可以看出,上述数学知识对物理专业来讲,必需了解,且有的需要深入了解。比如群论、空间及拓朴、积分变换、偏微分方程、概率分布、参数估计等。工科和理科、师范类和非师范类、物理专业和非物理专业、其物理学习中所应用的数学知识也有范围和程度上的变化。工科就没有理科要求高,物理专业中所涉及的数学知识也比非物理专业所学物理课本上的数学知识丰富的多。
二、化学中的数学知识
初等化学只是简单介绍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合成。除了相应的计算外,与数学的联系没有物理学那么紧密。高等化学需要更深入的研究物质,因此需要相应的高等数学知识为基础。下面我们就化学理论和化学实验两种课程来讨论。化学理论中所应用的数学知识有:级数及其应用、幂级数与Taylor展开式、Fourier级数、Forbemus方法、Bessel方程、Euler-Maclaurh加法公式、String公式、有限差分、矩阵、一阶偏微分方程、二阶偏微分方程、常微分方程(包括一阶、二阶、线性、联立)、特殊函数(包括贝尔函数和勒让德多项式)积分变换、初步群论等。化学实验中所应用的数学知识有:随机事件及其概率、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随机分量及其分布、大数定理、中心极限定理、参数估计等。从上面可以看出,化学中的数学知识主要应用于计算,因此大部分是一些数学公式和方程,并没有更深一步理论推导及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要求。所以,化学专业中数学知识的`要求不高,只限于了解并会套公式而已。
三、计算机基础中的数学知识
计算机基础与数学联系十分紧密。当今更为火爆的网络软件开发等信息界的精英,大部分是数学出身,数学在计算机中的应用是不言而喻的。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系所开设的数学课程几乎和数学系不相上下,无论广度,深度都达到相当水准。从事计算机软件、硬件开发不仅需要高深的数学知识为基础,而且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些离开数学是不可能的。计算机基础中所应用的数学知识主要有:数理逻辑、图论、数据处理、线性代数、概率分布、参数估计、群论、积分变换、微分方程、拓朴等。计算机系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因为这在软件开发,程序设计上必不可少。笔者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许多计算机系学生辅修或自学产业数学课本,由此可见数学的重要性。
四、分析总结
由于物理、化学、计算机基础与数学的联系十分紧密,所涉及的数学知识也十分广博,其需要的基本数学知识、基本技能都应在高中课本中出现,如:逻辑量词、矩阵的代数运算、行列式、初等积分等,为大学奠定基础的高中数学课本还应重视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在调查中也了解到许多非数学专业学习的高等数学即使是数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时都有一定的难度。这主要是高等数学的思维方式与思维方法与初等数学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中适当涉及现行高等数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并穿插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另外,数学知识也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理论型的数学学习着重培养思维能力和思考方法。所涉及的数学知识较深,实用型的数学学习着重培养形象思维、空间想象及联想。所涉及的数学知识较浅。理论型的数学知识在其它学科中应用的较为广泛。高中数学内容也可适当加入相关内容。
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机遇。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是社会需求。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这其中大约有很大部分要由中等职业教育来承担培养任务,这为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城市化率比世界平均低十几个百分点,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今后,我国城镇化速度将明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园林、商业及社区服务、交通旅游等方面需要数以千万计的技能人才,这必将带动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的巨大需求。
一、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人事部、教育部等六部门xx年联合发布紧缺人才报告,报告称,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年增长百万、汽车维修人员两年内需求80万、护士未来10年需求增加百万。随着我国软件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到xx年,我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软件人才28万人,初级软件人才46万人,再加上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行业,初步测算,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软件专业人才、网络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人左右。据CCID的总裁杨天行先生大胆预测,明年全球计算机网络市场很有可能呈现“中国一枝独秀”的快速发展局面,这对计算机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不仅需要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操作和维护计算机系统的普通人才,更加需要掌握一定的编程语言、网络知识、网站建设与维护等操作能力的专门型应用人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成为全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方向。
二、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现状分析
由于现在世界上计算机应用已经朝着多元化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飞速发展,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而当前我们很多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设置和教学方法,与计算机的发展及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在当前的形势下显得过于单薄和简陋,毕业的学生除了在一些计算机应用水平较低的行业和机关外,已经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专业化、高技能、高素质的需求。
三、中等职业教育的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中职在校生的总人数、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在校学生的总人数及其真正的就业率可以看出,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将严重制约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主要问题如下:
1、专业目标与人才规格问题
(1)实际动手能力不够:
很多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很“清楚”,但是对主板、CPU、显示卡、网卡等实物却不认识。或虽然认识,但是对如何组装一台微机,却一窍不通。有的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计算机网络课程也学过,但对于一台其他都正常,但不能上网的电脑,却不能够找到问题所在并加以解决等等。这些都说明,我们所培养的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不够,不是一名合格的劳动者,
(2)专业知识不够深入:
很多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想从事办公自动化的相关工作,或者从事图片处理相关工作,或者从事网络维护相关工作等,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这些内容在学校里都已学过。但实际上,相当一部分中职的毕业学生是无法从事这些工作的。因为他们在学校里虽然学过相关课程,但往往浅尝辄止,不够深入。这自然也就制约了我们毕业生的就业率。
2、课程体系结构问题
(1)“结构僵化”问题
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指出:“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灵活的学习制度”。建立灵活的学习制度,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构建柔性课程体系结构。在飞速发展的技术和瞬息变化的市场面前,目前的课程体系结构是无法满足其要求的。
(2)“学科化”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先是在职业教育中提出“非学科化”,进而在工程教育领域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科技发展所呈现出的'知识爆炸、学科交叉、技术融合的新态势。在这个问题上,计算机及应用专业与许多专业相比,面临的挑战显得更为严峻。因此,突破传统的课程设置学科化的束缚,改造和组建新的课程体系结构势在必行。
3、课程教学模式问题
(1)“中心论”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特征是:
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居主导地位,教学以课堂教授为主,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教”重于“学”;
②教育价值取向不是受社会需求和市场驱动,而是教育系统内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评价;
③教学注重理论性、系统性和学科性等,缺乏结合工程实际的背景以及实例,实践能力薄弱。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在xx年工作会议上指出:“时代的发展,正在促使教育从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为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心论”的本质在于体现教育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需求的使命,以及顺应市场、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学生的价值取向。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和伙伴。
(2)产教结合问题
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教学中反映出的理论脱离实际、教学内容游离于工程背景之外、学生缺乏工程实践、职业能力薄弱等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没有解决好产教结合问题。计算机及应用专业面向应用层面,必须通过学校与产业界的密切联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即插即用”型人才。
4、全面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问题
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在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上过于狭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在教学模式上,应试教育烙印很深,过多地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不够紧密,不利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我们有一些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埋头苦学专业知识,整天沉迷于电脑所带来的快乐之中,忽视了接人待物的技巧的培养。其实作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良好的团队精神某些时候比专业知识可能更加重要。
四、中等职业教育的计算机及应用专业课程改革思路与建议
1、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教育部教职成[2000]2号《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要求“贯彻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这是我们设置教学课程和进行教学改革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制定教学指导方案的重要原则。需要指出的是,学校的教学内容还应体现在教学计划之外的隐形课程之中。因此,必须努力营造文明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良好育人环境。
2、发挥好德育的主阵地作用
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加强经济与政治基础、哲学基础、法律基础、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等必修课程建设,整合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态伦理和环保教育、社交礼仪教育等内容,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德育课程体系。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外德育资源,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劳动意识、职业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环保意识、法律意识和民族精神、进取精神、合作精神、科学精神;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社团建设,发挥德育评价与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做到环境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3、制定科学的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教学计划
对本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和合理分解,确定专业能力规格是制定教学计划的关键,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应以实现能力培养规格要求为目地,全理的安排各教学环节,构建新的以理论、实践教学互为补充,以培养专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体系,结合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最终使学生通过劳动部和国家相应部门的考核鉴定取得岗位证书和等级证书,达到培养目标。
4、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本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原则,利用现代先进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即恰当地创设课题,归纳要点,科学地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是解决时间与内容间的矛盾,进一步开发教师想象和创造力,形成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大大缩短教学时间,为实现学分制,弹性学习创造了条件。
5、师资队伍建设
组织开展教师专题培训,通过主题式和问题式培训形式,提高教师的课程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加强产教结合,鼓励教师走进企业,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建立以校本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为核心的教研制度,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实现教师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导师”转变。但是,这一转变并非意味着教师的地位与价值的弱化,相反教师的作用和责任更加重大。因此,对教师也提出了更加全面和高水准的要求,包括基本素质、专业学识、业务能力、职业道德、人格魅力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进课程改革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6、教学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常常是教育内部的标准,教学测量和评估的方式往往也比较单一和僵化,与业界标准和工程实际缺乏直接联系。职业教育因其特点,在运行管理上与企业有许多共同之处。作为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新的教学改革方案,我们应尽快着手引入国际跨国公司或国内知名大公司的技术认证标准,满足产业界对于“即插即用”型人才的需求。
因此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评价上应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全面反映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发现和激发学习者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习者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充分反映学习者不同智能类型和水平;广泛采用笔试、口试、面谈、观测、现场操作、工件制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成果演示、作品评价、学习方法记录、自评、第三者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
学校应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建立校长、教师、学习者、家长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取信息,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评价职业学校教师工作绩效过程中要突出课程能力,并把课程实施和开发水平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内容。
推荐专题: 计算机专业实习报告 计算机实习报告 计算机就业市场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