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总结 > 调查报告 > 详情页

语文教师职业调查报告(范文6篇)

2023-12-03 22:29:00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教师职业调查报告(范文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教师职业调查报告(范文6篇)》。

第一篇:教师队伍现状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调研对象

此次我调查的对象就是针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展开的。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 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有关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三、调研目的

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3、通过分析具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的案例,切实掌握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5、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共同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四、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特别是《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而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达到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2001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2004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一共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虽然2006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美术等方面的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湖南省为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衡阳市农村学校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尽管通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三)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己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五、营胜村基础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调研我来到了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一个普通的乡村-营胜村,调研结果如下

(一)教育现状

据2009年数据显示该村约有人口1500多 ,学龄儿童接近200多 ,全村只有一所小学,六个年级共有教师9名,9名教师中无本科以上学历者,7名专科学历,2名初中学历,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调查发现,该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 很多教师 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 由于照顾不过来, 只能让 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 办公条件差, 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 人, 老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 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 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 由于他们的年 龄偏大, 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 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约, 该村近 3 年未补充过教师, 导致教师严重不足和失衡。而镇上的中心学校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普遍超编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同时由于一批学历低、素质 不全面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 再加上“民转公”教师,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 村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行为必须实行全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 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 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2、 学校管理方面有待改进。一是校长结构欠 合理, 老的老了, 工作精力有限; 年轻的又过于年轻, 没有什么工作经历, 更谈不上有较好的工作经验。二 是部分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较为片面, 只注重学校教学管理, 对教学管理以外的, 如学校安全管理, 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 管理的力度不够。

3、 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 补”后, 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 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一定影响, 由于政府财力有限, 上面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 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 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 如校舍建设、绿化学校的创建等。

六、关于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因此,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经费方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建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一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2、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完全支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水平,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长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比如可以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二)师资方面

1、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援助项目,加强对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方面对农村教师要有所倾斜,比如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适当增强教师培训名额等。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实施“教师交流机制”,把城里的老师交流到农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带动农村的教育;农村教师则到城市学校去实习,充实提高,以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从而有效控制辍学率。比如河南省在1995年就硬性规定,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为将来评职称的一项条件。同时给予支教大学生提前半年转正的优惠条件。2006年,郑州市又出台了新的教育救助政策,从2007年起,郑州市将在5年内实现所有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1年。郑州市教育局文件规定:从2006年起,市直学校每年下乡交流人数应不低于全体教职工的10%。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对农村有所倾斜,比如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巡回授课,鼓励紧缺学科教师的流动等。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他们一是害怕无机会再进城市的学校,二是担心自己到农村会被同化。因为农村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新教师难以进行教学改革。为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政府就要给予到农村任教的师范毕业生一定的优惠政策。

4、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与条件开发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硬件上相差甚远,在短期内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农村学校的教师也不能总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农村一切可用的现有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开发适合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贫困家庭方面

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贫困家庭在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享有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辅助性的机制保证他们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贫困本身则有可能成为“世袭”的不幸命运。这种个人命运的恶性循环。最终使整个社会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救助作为农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立稳定的教育救助机制

各级政府要成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贫困学生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中小学救助受援捐赠中心”,同时还要增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救助专项资金,并将助学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整合各方面力量,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的经常性助学活动,推进救助贫困学生工作。

2、加大教育救助力度

对贫困学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资金为主,继续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并要落到实处。同时要以经常性捐赠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发动各界人士捐款助学,对口帮扶。目前,无论是政府的救助、社会的捐助,还是学校的奖励与减免,总体来看教育救助覆盖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额度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级财政要每年安排贫困学生专项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扩大教育救助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逐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可能。2005年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教育部首次发布《全民教育国家报告》。该报告列出了我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表:到2007年,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到2010年,全国农村地区将全部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到2015年,全国将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然而,政府、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贫困救助问题,相对来说关注不够,虽然有一些相关政策,但执行中存在若干问题。从全国范围看,多数地区至今缺少刚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进行教育救助时,要把救助的范围扩大到高中。

总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管齐下的教育救助体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农村教育救助及时性、长效性的重要保证。

七、启示与结语

通过几天时间的调研,我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以上就是这次实践活动所获得的一些具体情况,但光了解情况并不够,既然是调研报告,就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下面我将结合我校在09级学生中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简单阐述和总结下关于这次对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调研活动,以便更好的达到“关注民生,和谐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的目的。

从调研的对象――营胜村以及参考整个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来看,我认为,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之所以令人堪忧的原因有:一是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农村本身的经济水平十分有限,而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就体现不出,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二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和不精。广大农村地区师资稀少并且专业度相比之下严重不足,这对农村教育是严重不利的。三是农村家庭本身的贫困问题致使农村基础教育始终得不到提高,“没钱上学”是广大农村孩子受教育的一个严重的障碍。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问题是中国的重要问题,而农村的教育问题更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就本次调研的是营胜村而言,他们就亟待靠经济去帮助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经济、推动经济增长,以此来实现民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才能让营胜村变得富有,和谐,美好,才能让中国更加强大,富强,和谐,稳定!

第二篇:师范生教育实习调查报告

时间似一股流沙,晃眼间已从指间悄然流逝,来不及珍存便已悄然消逝。一个月的实习生涯在没有告别中结束了,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小手,作别三班的人儿。

一、实习基本情况

20××年4月14日到20××年5月9日是我的整个实习期。14号那一天,怀着紧张而又兴奋更有些许期待的心情跟随着黄老师(带队实习老师)一起来到了南宁市第二十八中学,这个我即将与这里的师生度过一个月的学校。

南宁市第二十八中学,是南宁市教育局直属国办、高完中,自治区普通高级中学的一所学校,作为普通中学却有其可贵之处。该学校坚持“厚德树人善待人生”为办学理念,以“建设一所有特色、教有特点、学有特长,校风正、校园美、设施全、质量高、特色强的师生向往、家长放心的现代化品牌学校”为办学目标,以“教育就是服务,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服务,为每一位学生素质提高、和谐发展和为可持续发展服务,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功”为办学宗旨,一所重德育,培养社会良好公民的学校。而事实证明,在我一个月的实习观察中,二十八中确实是坚持贯彻这种德育的教育观念,在所有日常工作及对学生的教导工作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我所带的班级是高一(3)班,一个总体学生成绩一般也可以说是较差的班级,但是从班主任工作指导老师的介绍中得知,虽然咱们班的学生成绩平平,但是各方面都很优秀,很多学生有自己的特长,而且性格活泼可爱,心地纯朴善良,就是略微调皮捣蛋,不过总的来说,挺不错的一群“大小孩”。后来在一个月的相处中,我也看到了他们的闪光点,慢慢地爱上了这群活泼的“大小孩”。

二、实习主要内容

作为一名实习生,虽然从学校要求的角度看,我们是需要到二十八中对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进行学习,让理论联系实际,把我们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教学技能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但是在我认为,在二十八中所需要学习和改进的不只是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还有的就是学习如何为人处事。

因为,对所带班级的学生来说,我是一名实习老师,但是更多时候我的身份就是一名学习者,我需要从教学指导老师和班主任工作指导老师处学习技巧、积累经验知识,因此,在学校中我需要学会去处理与这两位老师的关系,还需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工作,作为学习者的我则必须要学会谦逊,学会放低姿态、虚心求教。首先,我能做到从思想上改进自己,以一种端正的思想态度来对待我的实习工作,不管在实习期间遇到任何困难与挫折以及委屈,我都会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用宽容的心来包容一切。其次,我是一名教学工作的实习老师,我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取,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贯彻新观念、新方法,不做传统的“教书匠”。最后,作为班主任工作实习老师,我秉承关爱学生、发展学生的理念,不因学生成绩差而厌烦学生,而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努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多一份自信、多一份努力,未来他们也能成为社会的“佼佼者”。

从纪律上来说,对于二十八中,我是一名“客人”,我需要对“主人”尊敬,所以对于二十八中的一切校纪校规及各种要求我表示绝对的遵从,从不迟到早退,待人有礼,并且也注意各种言行举止,避免产生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在与班主任指导老师及教学指导老师的相处中,我是一位学习中,所以我会遵从两位指导老师的一切安排,一切工作和活动必须向老师请示,得到老师的同意之后才可以开展,对于班级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及时向班主任汇报,向班主任请示解决方案,也可以与班主任交流沟通各种解决方案,而唯独不能做的就是独断专行,擅自做主处理各种问题。有了这样的思想纪律意识,所以在一个月的与老师相处过程中,我没有出现任何的违纪行为,也不曾出现过任何的越级行为,与两位老师相处甚好。生活就是这样,你尊重别人,别人同样会尊重你,只有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建立的关系,才能维持融洽和长久。

一个人的思想和纪律表现则是体现一个人怎么样的为人处事的方式,之前作为一名“纯正”学生的我,并不知道如何更好地为人处事,而进入了二十八中之后,拥有“老师”和“学生”双重身份的我,学会了如何恰当地处理这两者的关系,懂得该怎么样更好地为人、怎么样更好地处事。所以,实习的生活仿佛进入了社会,社会才是能让人更快成长的环境。

第三篇:师范生教育实习调查报告

xxxx年9月13日,我怀着希冀与期盼的心情拖着行李来到XX小学,这个在之前与我八竿子打不着的小学是我要实习三个月的地方。刚开始,我以为三个月的时间会很长,转眼之间,时间哗啦啦地流走,留下意犹未尽的我。这三个月,是我大学期间过得最充实、最辛苦,却也是最有挑战性和成就感的日子,这段时间,我体会了做好一名教师的艰辛,也看到了学生们的可爱,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感和重要性,第一次真实地感受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重量。

作为一名师范生、准教师,教育实习能检验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我们了解和熟悉教师工作的最佳途径,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次顶岗实习的机会,是对我们的一次锻炼,也是一次挑战。在实习之前学院专门为我们开展的实习动员大会上,指导老师就要求我们在做好知识准备的同时还要做好心理准备,特别要注意角色的转换,每人的一言一行都要以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刚来到实习单位,角色的转换确实成了摆在我面前的首要任务――在大学里,我还是学生,在实习单位,我是老师。起初,学生们稚嫩的“老师好”竟让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羞红了脸。还记得第一次站上真正属于我的讲台,原本准备得好好的自我介绍因为紧张而匆匆结束。经过这三个月的锻炼,我也能面对学生不再紧张了。我们这次实习的主要任务是顶岗――帮去参加培训的老师上好课,让他在我们学校安心培训。由于我们置换的拖老师上着的有四年级的数学、音乐、劳动、体育、信息,还带着三年级的信息、体育和三生,如此多的学科种类和课时量,让初来乍到的我和同学不禁深吸了一口气,但经过我们的讨论和分配后,我还是有信心完成好我的工作的。实习的生活是紧张而忙碌的,早自习、午自习还有晚自习,用早出晚归来形容也不为过。在课后还要备课、批改作业,甚至还要为某个学生状态不好寻找原因和补救方法而大伤脑筋,但也不得不说,在这样忙碌的生活中,我辛苦并快乐着――为学生每一次的进步,甚至只是他们一句贴心的话语。在整个备课――上课――课后反馈的过程中,我要求自己多看教材、认真备课、主动向指导老师请教交流,在指导老师和学校其他老师的建议中不断提高自己。

在这次实习中,我主要的工作是四年级数学的2―4单元、科学全册内容的课堂教学,还有四年级的音乐课,劳动课,这些对于完全没有实际讲台经验的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在学校讲课练习时候的模拟课堂与真正面对这些学生的感觉真的有很大不同,在课堂上,永远预设不到下一秒学生会丢给我一个怎样的问题,特别是科学课上,对于物理和生物都不是很好的我,挑战性无比巨大,让我深深地感受到知识浩如烟海,让我不得不在书本和网络上寻找资料,扩充自己得知识,深刻的体会到教学相长的内涵。“教师要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不再只是教材上的理论。作为一名教师,知识结构要合理是基本要求,而当今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互相渗透,相互融合,加上新兴学科的不断出现,给我们的知识面提出来更高的要求。

关于这次实习的收获和体会,在课堂教学能力方面上是很明显的。学校以教学为主,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学,教学也是教师的最主要工作。字实习期间的教学工作中,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提升了自己的教学组织能力,在教学上我做到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努力做到因材施教,还充分利用了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用多媒体的方式形象直观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获得学校老师们的好评。在课堂教学之前,课前准备一定要做充分,这是我在实习中最大的感受,只有课前准备充分了,才会在课堂上胸有成竹,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创设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和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教师才能真正主导课堂。另外,由于语言是教师传播知识和与学生交流的主要手段,所以,作为教师来说语言表达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这一点,在实习中我也有深刻的体会。作为教师要让学生爱听、听得懂、听进去,不得不说语言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除了要做到与学生交流外,对学校其他老师,学校领导要做到尊敬,有礼貌,能良好的沟通,表现自己的能力。此外,在组织管理能力上,我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师工作经常面临的对象的班级集体、学校集体,而在集体中进行共同的活动,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就必须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实习期间,组织管理学生时,我没有采取强势的管理方式,而是采用亲和路线――玩的时候能与学生玩在一起,但在课堂上树立教师必要的威信,让学生不是因为“怕”我而服从管理。

其实,在实习这段时间我领悟得更多的是在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素质方面。“教书育人”决定了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思想上人格上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教书”与“育人”并重,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思想品德融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热爱教育事业,才有可能搞好教育工作。培养人是一项伟大而复杂的艰巨事业,它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只有一般的职业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在实习期间我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是真的很累――早上6点半起床已经太晚了,晚上要下晚自习才能回寝室,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教师并非一个理想的职业和谋生手段,相等待遇情况下,它比一般行业更累,因此,教师只有是真的热爱教育事业,才能对教育事业抱有执着的追求,坚定自己的选择,在当前“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环境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在平凡而伟大的教书育人中寻找到人生的价值。其次,作为一名教师还要热爱自己的学生,要尊重和理解学生,在人格上平等对待,做学生的朋友,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在这点上,我很自信的说我做到了,我相信教师只有首先付出对学生的爱,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最后,我还要说说我在实习中关于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感受,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起着示范和榜样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为期三个月的实习结束了,但对我的教育生涯来说它只是一个开头,教育实习使我增强了教学实践能力,体会到了作为人民教师的乐趣和光荣,更让我爱上了这份工作,更加坚定了我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的信念。

第四篇:教师队伍现状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20xx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xx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调研对象

此次我调查的对象就是针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展开的。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有关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三、调研目的

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3、通过分析具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的案例,切实掌握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5、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共同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四、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特别是《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而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达到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20xx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20xx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一共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虽然20xx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机、、、美术等方面的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湖南省为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衡阳市农村学校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尽管通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三)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己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五、营胜村基础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调研我来到了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一个普通的乡村-营胜村,调研结果如下

(一)教育现状

据20xx年数据显示该村约有人口1500多,学龄儿童接近200多,全村只有一所小学,六个年级共有教师9名,9名教师中无本科以上学历者,7名专科学历,2名初中学历,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调查发现,该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很多教师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由于照顾不过来,只能让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办公条件差,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人,老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大,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约,该村近3年未补充过教师,导致教师严重不足和失衡。而镇上的中心学校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普遍超编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同时由于一批学历低、素质不全面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再加上“民转公”教师,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村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行为必须实行全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2、学校管理方面有待改进。一是校长结构欠合理,老的老了,工作精力有限;年轻的又过于年轻,没有什么工作经历,更谈不上有较好的工作经验。二是部分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较为片面,只注重学校教学管理,对教学管理以外的,如学校安全管理,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管理的力度不够。

3、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补”后,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一定影响,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上面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受到一定的影响,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如校舍建设、绿化学校的创建等。

六、关于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因此,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经费方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建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一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2、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完全支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水平,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长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比如可以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二)师资方面

1、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援助项目,加强对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方面对农村教师要有所倾斜,比如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适当增强教师培训名额等。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实施“教师交流机制”,把城里的老师交流到农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带动农村的教育;农村教师则到城市学校去实习,充实提高,以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从而有效控制辍学率。比如河南省在1995年就硬性规定,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为将来评职称的一项条件。同时给予支教大学生提前半年转正的优惠条件。20xx年,郑州市又出台了新的教育救助政策,从20xx年起,郑州市将在5年内实现所有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1年。郑州市教育局文件规定:从20xx年起,市直学校每年下乡交流人数应不低于全体教职工的xx%。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对农村有所倾斜,比如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巡回授课,鼓励紧缺学科教师的流动等。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他们一是害怕无机会再进城市的学校,二是担心自己到农村会被同化。因为农村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新教师难以进行教学改革。为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政府就要给予到农村任教的师范毕业生一定的优惠政策。

4、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与条件开发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硬件上相差甚远,在短期内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农村学校的教师也不能总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农村一切可用的现有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开发适合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贫困家庭方面

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贫困家庭在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享有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辅助性的机制保证他们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贫困本身则有可能成为“世袭”的不幸命运。这种个人命运的恶性循环。最终使整个社会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救助作为农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立稳定的教育救助机制

各级政府要成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贫困学生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中小学救助受援捐赠中心”,同时还要增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救助专项资金,并将助学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整合各方面力量,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的经常性助学活动,推进救助贫困学生工作。

2、加大教育救助力度

对贫困学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资金为主,继续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并要落到实处。同时要以经常性捐赠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发动各界人士捐款助学,对口帮扶。目前,无论是政府的救助、社会的捐助,还是学校的奖励与减免,总体来看教育救助覆盖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额度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级财政要每年安排贫困学生专项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扩大教育救助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逐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可能。20xx年11月xx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教育部首次发布《全民教育国家报告》。该报告列出了我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表:到20xx年,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到20xx年,全国农村地区将全部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到20xx年,全国将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然而,政府、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贫困救助问题,相对来说关注不够,虽然有一些相关政策,但执行中存在若干问题。从全国范围看,多数地区至今缺少刚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进行教育救助时,要把救助的范围扩大到高中。

总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管齐下的教育救助体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农村教育救助及时性、长效性的重要保证。

七、启示与结语

通过几天时间的调研,我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以上就是这次实践活动所获得的一些具体情况,但光了解情况并不够,既然是调研报告,就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下面我将结合我校在xx级学生中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简单阐述和总结下关于这次对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调研活动,以便更好的达到“关注民生,和谐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的目的。

从调研的对象――营胜村以及参考整个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来看,我认为,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之所以令人堪忧的原因有:一是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农村本身的经济水平十分有限,而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就体现不出,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二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和不精。广大农村地区师资稀少并且专业度相比之下严重不足,这对农村教育是严重不利的。三是农村家庭本身的贫困问题致使农村基础教育始终得不到提高,“没钱上学”是广大农村孩子受教育的一个严重的障碍。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问题是中国的重要问题,而农村的教育问题更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就本次调研的是营胜村而言,他们就亟待靠经济去帮助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经济、推动经济增长,以此来实现民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才能让营胜村变得富有,和谐,美好,才能让中国更加强大,富强,和谐,稳定!

第五篇:教师调查报告

近一年来,调查人员对重庆市500余名一线教师进行了详细调查,结果发现76.9%的教师感觉压力大,51%的教师落下“职业病”,37%的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工作时间长婚姻亮红灯

教师看似每天只上几节课,其实备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要耗去他们很多时间和精力。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常常是从早上六七点到学校,一直要到晚上十点等学生睡下之后才能休息。工作时间过长,给老师的家庭生活带来极大压力。

在调查中,不少中学有女教师三十多岁还没结婚(比如复旦中学就有好几位),究其原因是从早到晚都在学校,根本没时间谈恋爱。而有的学校在分校实行全封闭的寄宿制教学,很多分校的教师不得不夫妻“同城分居”。学校占据了老师太多的时间,以致不少教师的婚姻亮起红灯。

家长要求高教师好难当

“现在的家长越来越挑剔,老师越来越难当。”很多老师在调查中称,一些过于溺爱孩子的家长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一老师在接受调查时说,过去家长都非常信任老师,放心地把孩子交给老师来教育和管理。现在,很多家长有自己的一套教育理念,对老师的教育方法不以为然。“孩子没有做作业,他认为无所谓;孩子与同学发生纠纷,他总认为自家孩子对。”这类家长让老师非常头疼。

有不少老师抱怨,班上几十个学生确实很难做到百分之百的公平,在诸如安排座位、选派干部等问题上稍有考虑不周,一些过于敏感的家长就会指责老师不公平,会“伤了自尊心”、“造成心灵伤害”等,让老师们“战战兢兢”。

实行招聘制教师怕“下课”

近年来,绝大部分学校实行了聘任制,教师不再是铁饭碗,老师们担心被解聘,工作压力也越来越重。

调查中有38.5%的.老师对学校的管理制度和领导风格不满意,但是出于对上级和领导的服从,为保全自己的饭碗,很多老师委曲求全,有好的建议也不敢提,有好的方法也不敢去试,独立的个性被磨蚀,并且过大的工作竞争压力对身心造成伤害。

调查报告认为,除了以上压力之外,教师们还存在着调整自身不良情绪的压力;找不到快乐的压力;疲劳过度对身体造成伤害的压力;收入不如其他行业的压力;学校升学率考核的压力;为职称忙碌的压力;学生家长不理解教学方式的压力等。

第六篇:教师工作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为什么现在许多老师不想当老师了?除了待遇低,还有工作累。如果是工作本身需要“累”,那也无话可说,自己的选择,有什么值得抱怨的?问题是,许多“累”是教育以外的因素造成的,是强加给教师的负担。

所以,稳定教师队伍,除了“加薪”(提高工资水平),还要“减负”(减少不必要的工作负担)。

无论任何时代,教师的本职工作都是教书育人。毫无疑问,教师专注于教育教学的研究思考,专注于每个学生的身心成长,专注于教师素质的不断提升,国家的教育事业才能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然而,纵观目前绝大多数学校教师的教学常态,却不完全是——有时候甚至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1. 目前教师日常工作状态

很多学校的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忙碌了一整天,看着似乎做了很多事,但真正该做的却没怎么做。不是不想做,而是没时间做,教师们的时间和精力大都耗费在了一些所谓的“重要事情”上——比如,写不完的各种应付材料,填不完的各种上交表格,迎不完的各种检查验收,还有补不完的各种活动资料……这里的每一项似乎都“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关系着学校和教师的督导考核评估!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级部门似乎谁都可以给学校派任务,比如消防四个能力建设、禁毒示范学校创建、七五普法档案、病媒生物防治、节水档案、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消费维权等等。而这些任务实际上跟学校的教学常态没有多大干系。

教书,被附加了更多教育以外的事;当班主任,却戴着各种不合理的管理和评价的“制度枷锁”;甚至做校长,也处处被不合理的要求约束,没有真正的自主权。无效而无聊的非教学事务挤占了教师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教育、教学、教研这些学校的本职工作反倒成了其次。

2. 国家对教师工作的界定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该做什么,国家法律有明文规定。

《教师法》第七条:

“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教师的本职工作并不轻松,尤其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如果再增加大量额外的非教学任务,让教师们负荷沉重、疲于奔命,挫伤了教育热情、降低了职业幸福感,那么,这对国家的教育事业是严重不利的。

3. 本次调查说明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项关于当前教师低效工作的网络问卷调查,用数据说明教师目前的超负荷工作状态;希望通过对实际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来思考如何更好地改善状态、提升效率,促进教育事业的长久发展。

本次网络问卷调查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参与调查的人数为2787人。问卷共设计了8道题目,主要针对基础教育领域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教师,从其所在地域、学校、岗位、基本教学任务准备、教育教学研究、时间耗费等方面,对教师在校工作的实际情况作调查分析。

二、数据分析

下面是问卷调查的相关数据统计和分析。

1. 教师基本情况

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教师,主要来自河南、四川、山东、广东、湖南、江苏、浙江、湖北、贵州、河北等省份,占比总量达72.53%。其次是占比不多的安徽、福建、甘肃、重庆、江西、山西、陕西、云南、北京、广西、海南、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宁夏、青海、上海、天津、西藏、新疆等省市。

从地域分布来说,他们多数集中在中、东部南方地区,这与我国各地教育发展的实情也是吻合的。同时,根据数据统计,在这些地域中,来自全国一级城市的教师占比只有1.1%,二线城市的教师占比10.44%,三四线城市及其所属乡镇地区的教师共占比88.46%,这在较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当前最基层教师的分布状态。

参与本次调查的教师以小学和初中阶段为主,分别占比47.7%和34.3%。这表明,在这两个阶段出现的非教学事务现象比其他阶段更为突出,中小学教师的此项工作负担要比其他更为沉重。

那么,是所有教师都感到这种负担呢,还是只有其中某一部分教师呢?

通过问卷数据显示,普通教师和班主任是反应最大的群体,分别占比37.8%和34.5%;其次还有不少的中层干部或校级干部也有表示。

这说明,在学校教学常态中,从校级领导到普通教师,都难以完全摆脱这种非教学事务的干扰。

2. 教师工作常态

为了摸清教师在校工作常态,我们设置了3个问题。

第一,你觉

推荐专题: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语文教师职业调查报告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