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总结 > 调查报告 > 详情页

薪酬水平调查报告分为哪几部分(范文三篇)

2023-07-11 23:09:01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薪酬水平调查报告分为哪几部分(范文三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薪酬水平调查报告分为哪几部分(范文三篇)》。

第一篇:薪酬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贫富差距的问题成为了中国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地域差异造成的中西部差距,由于工业重工业分布不平衡造成的城乡差距。这些社会的差距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大学校园作为一个社会的缩影,亦缩略的表现出了贫富差距问题。在表面上面看来,大学生贫富差距问题只是物质性方面的问题,但是究其本质它体现了社会阶层分化,已经涉及到了社会认同等深层次的问题。面对这个表面看似简单实则很严峻的问题,我们作为大学生到底了解多少,对此,我开展了这次社会调查。

此次调查采用网络调查的方式,从日常生活到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均有涉猎。共发放100份调查问卷,问卷共8道题目,均围绕“当代大学生群体贫富差距问题”展开, 在收回调查问卷后进行了总结整理并且制作成了图表,方便对周围的大学生群体贫富差距问题的思想观有了一个初步且较为明确直观的理解。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多数在校学生的消费状况比较适中,整体看来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是其中也不乏“贫”“富”两种较为明显的对比,后者消费群体每月的平均花费是前者的3倍甚至更多。这是由学生的来源地区、家庭收入差距、城乡差异等诸多方面共同影响的结果。

在调查中还发现,大学生的贫富差距最直接的体现在消费方面。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同学花钱大手大脚,追求另类与时尚,消费多元化。而条件较差的学生却要依靠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方式来维持学业和生活。例如条件较好的同学经常去学校外面吃饭,经常逛街等放松自己;而条件相对较差的同学则几乎每天都在吃食堂,也很少外出游玩等。而就衣着、食物、日常用品而言更是一目了然。调查现象表明,在本校乃至整个中国的各大学校中,贫富差距问题确实较严重的存在于当代大学生群体中。

一、贫富差距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收入的差距是造成大学生贫富差距的最主要的原因

家庭收入的高低直接造成大学生子女的贫富差距。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为他们的高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 使他们给予子女的钱物较普通家庭的多一些,而有些情况父母的高消费在一定程度上给其子女起到了误导作用。进而家庭收入

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大学生消费支出的多少,即家庭收入高,其子女则体现为较富;

反之,则体现为比较贫。

2、贫富差距的存在给予贫困生施加了严重的心理压力

针对大学生群体贫富差距问题日益严重,且给大学生心理成长造成的冲击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韩东晖说:“一般是富裕一点的学生在学校要比较活跃,而贫寒一点的学生则相对比较自我封闭一些。”由于自我封闭的错误行为,导致一部分贫困生存在“破罐子破摔”的错误思想,导致他们不能正确面对现状,不能用正确的精神动力去鼓励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去改变现状,突破由于家庭环境带来的贫困的状况,于是贫富差距问题愈加扩大。

3、大学校园无法很好的整合身份差距

如今大学生群体贫富差距现象已成为问题,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如今“学得好,不如有个好爸爸”等话语逐渐广为流传,如此,大学生进入大学时的身份差距很自然的被带入校园内并影响着同学的日常生活。其中,学校对于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确实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大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的差距而产生的不平衡心理。

4、炫耀性消费的产生

随着中国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很多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不知创造财富的艰辛,甚至有些带有炫富的心态而毫无顾忌的大把花钱;而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有的会对此羡慕不已而激起自己的奋斗热情决定以后也让自己的后代过这种生活,但有的却仇视这些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而加入“攀比”的行列,不仅为自己的家庭带来巨大的压力,更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校园炫耀性消费。

二、贫富差距问题引发的系列问题

1、人生观价值观带有功利性

虽然大部分的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仍有小部分学生推崇“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人生观。这直接导致了部分同学考虑问题不会想大局,只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

2、仇富、显富对立心理

贫富差距使贫穷大学生与富有大学生之间形成了“仇富”和“显富”心理的对立。富有大学生行为言语无意的`冲撞或伤害了贫困大学生,而贫困大学生因为自身存在浓厚的自卑感,却表现为极强的自尊心憎恨富裕的学生。这种心理的严重对立最终导致大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张。

3、以贫富划分交往群体对象

在校园集体生活中,贫困大学生与其他生活优裕的大学生朝夕相处,日常生活消费反差巨大,强烈的自卑感让他们很容易把自己严实的包裹起来。贫困生之间则因为生活都比较拮据,在一起的共同话语比较多;反之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也同样经常和一些条件差不多的同学聚在一起吃饭游玩,群体划分逐渐明显。

4、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校园贫困生与其他同学相比受到外界环境和自身双方面的制约容易造成消极的心理特点。大学之前贫困学生由于成绩优异还是有对自我价值的心里的肯定和认可,但进入大学后,大家都是学习上的精英,原有的优势荡然无存,心理落差极大。近年来,由于贫富差距的问题引发的大学校园犯罪现象屡见不鲜,小则小偷小摸,大则危机人身性命。

三、如何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及其引发的系列问题

1、贫富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态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财富的地位是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但是在校园之中,每个同学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没必要因为自己的家庭环境而自卑或者骄傲,即使富裕学生享受的财富也是上一代创造的,每个人都应该依靠自己的奋斗努力,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好。避免盲目消费和攀比消费,学习理财意识,量力而行,尽自己的能力。

2、完善助学帮困机制,加大对贫困生的物质扶贫力度

目前我国高校基本上建立了“奖、贷、助、补、勤”为主要形式的资助体系,对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困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应鼓励贫困生参加勤工助学,把勤工助学作为高校资助贫困生的重要途径。在设立校内助学岗位的同时,要积极主动的面向社会,拓展更为广阔的助学空间,使每一个贫困生都可以申请到勤工俭学的机会。

3、加强价值观教育和贫困生的心理辅导

面对大学生群体贫富差距的问题,学校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要使学生正确对待金钱。要使贫困大学生建立起自强的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成长的信心,把逆境转化为财富,用奋斗改变命运。调整大学生的心态,使他们优化人际关系,调整心态,放宽眼界,塑造健康人格。

4、增强贫困生“从我这一代开始奋斗”的意识

在国外孩子18岁后父母就不再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而是鼓励孩子自己赚钱来养活自己,此举很好的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意识与能力,我们应该倡导并借鉴这一做法。要让学生更多的依靠自己能力来发展生活,“与其用一百个理由证明自己贫困,不如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劳动战胜贫困”。正如湖南怀化学院特困生洪战辉在20xx年“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上所说:“苦难和痛苦的经历并不是我接受一切捐助的资本,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自己劣势的现状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篇:薪酬调查报告范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和农村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农村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适应农村经济形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各级政府和银行信贷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发展战略谈些粗浅看法。

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很不平衡,很多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民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其突出问题是:

一)发展农村经济的短期行为和指导思想上的急于求成。表现在有些县乡对已经制定的经济发展规划不能自始至终贯彻执行。有些还会因为行政领导的意图或领导班子的换届而任意更改。有部分农村干部在具体工作中思想跟不上,不能适应,有的还存在一年看、二年干、三年等着换的短期行为。据江苏省高淳县委组织部对166名乡村干部进行抽样调查显示,乡村干部中积极性较高的占20%,处于被动应付地位的约占60%,有20%的乡村干部实际起不到作用或作用很小。个别的喜欢盲目争项目、铺摊子,大量的资金投入,效益却不理想。有的不仅没有解决温饱,反而背上了债务。农村的干部群众往往急于求成轻率地提出一年脱贫,二年致富,三年奔小康、三年解决温饱、五年脱贫致富之类的口号。实践证明要使我国农村彻底摆脱贫困,绝不是一两个五年计划可以完成的。因此,必须从指导思想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

(二)农村人文环境较差,思想受到束缚。很多农村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施不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市场规模狭小,商品经济活跃不起来。在1990年4

月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四川代表介绍全省1990个乡没有文化站,一年3000万农民看不上电影,文化消费作为软需求受到冷落,降到可有可无的位置。因而,很多农民对传统习惯抱残守缺,长期处于封建宗法式的自然经济状态,形成封闭式的循环格局,对历史上形成的小农经济思想缺乏冲动意识。较为普遍的心理是: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下蛋攒个油盐钱。从这种现状上看,绝不仅仅是收入水平、消费水准、生产效益等经济上的差距,而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在内,甚至整个社会进化过程中历史阶段的差距。

很多农村,尤其是一些边远、贫困的农村,基础教育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差。在贫困落后的贵州省,511岁的儿童入学率只有65%。农村人口中的文盲、半文盲明显高于城市。以东部地区为例,文盲、半文盲人口比例超过30%的省份都是以农业为主的省份。江苏省的文盲、半文盲率为27.62%,但农村文盲率却高达40.58%。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下,因而对本地区的优势和劣势缺乏明晰的认识。以致一些农民产生了无可奈何、听天由命、任其自然的心理。劳动力素质低下,文化环境不仅束缚着人们的手脚,阻碍着人们的视听,还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造成农业科技应用缓慢,推广艰难,近10年来,全国有26000项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问世,其推广率仅达到30%,而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应用率达60%80%。农产品的产、供、销等生产经营活动缺乏有效的信息引导和明确的努力方向。

(三)乡镇企业发展滞后。乡镇企业普遍面临着资金效益不高、市场占有率低、产业结构失衡、技术力量薄弱和人才缺乏等问题。乡镇企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地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发育不成熟,投资环境差,资源出不去,人才、技术、资金进不来,乡镇企业未能走出耗能高、效率低、质量差、粗放生产的误区。二是企业生产形式和经营基本相同,产业结构、企业布局不合理,争速度、争规模、争原料、争能源,市场竞争力差。三是有的企业靠行政推拉生成,因陋就简,土法上马,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缺乏,长期处于低层次运转状态。四是集体经济的衰退使乡镇企业资金先天不足。据新华社报道: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我国农村原生产大队、生产队财产约800亿元,到1985年只剩有300亿元。在商品经济观念淡薄的情况下,一味靠输血,并没有引发出乡镇企业的经营活力,反到铸成了一种依赖有余、自给不足的恶性循环链条。据新华社1991年报道:农行系统乡镇企业贷款中逾期贷款占四分之一,坏帐5%。企业高比例负债经营,加之经营行为短期,后劲不足,步履艰难。

针对目前发展农村经济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迅速扭转被动局面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改变农村自然经济状况,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受自然、社会、历史诸多因素的限制,农村要彻底改变自然经济状况并非易事。需要国家从交通、邮电、电力、卫生、教育、广播、宣传多方面进行有机配置和有效的投入。在当前大多数农民基本解决温饱的前提下,改善农村经济的着力点:一是要提高农村组织者和领导者的素质,培养科技带头人。二是应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以回乡知识青年为重点,由县乡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培训。从长远规划上讲,应抓好基础教育,办好农村职业技术中学,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内外输出。三是推行科技兴农、发展生产力。结合实际,引进、组织、动员一批科技工作者,深入农村多层次、多形式进行农业技术集团承包。四是兴办第三产业,搞活商品流通,鼓励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加快农村集镇建设,积极发育农村市场。五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实行远交外引,东进西出,南北合作,外向开放政策。六是狠抓交通,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为农村经济发展搞好基础建设创造良好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

(二)加速乡镇企业的发展,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加速乡镇企业的发展,要解决好规模速度与巩固提高两方面的问题,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政策为依据,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与提高并重的路子。

1、完善乡镇企业经营机制。通过承包制、股份制、厂长负责制等方式,确立企业独立经营的地位,建立高效灵敏、指挥自如的决策管理机制。

2、根据企业各自的规模、效益、明确企业与个人的利益关系,建立企业激励机制。确定适当的消费与积累比例,完善企业分配机制,制定提高人员整体素质的发展规划,抓紧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引进机制。

3、立足优势发展骨干。立足资源丰富,农副产品各具特色,贫困地区劳力充足等优势,选准企业的生成点和发展源,按资源区、农牧区、城郊区、边贸区、民族区等不同类型经济区,优先发展材料工业,农牧产品加工业,大企业配套加工业,出口创汇产品加工业以及民贸商品生产等。

(三)广泛开展经济联合,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农村经济需采用多种形式,开放让利,引进资金,引进设备和物资,大搞横向经济联合和发展外向型经济。

1、依靠大城市、大企业的设备、技术、资金、人才优势,开展城乡联合,以城带乡,以大带小,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以骨干乡镇企业为龙头,组织行业性企业集团和联合群体,实行行业联合,以龙头带龙尾,以强带弱,形成规模生产和规模效益。利用资源优势开发区域联合,主动吸引外资,用别人的设备资金、技术和人才,武装现有乡镇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联营,引进最新科技成果或高薪聘请技术人才和管理方面的行家里手,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2、积极走进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逐步提高自身的出口创汇能力。在较大规模上利用外资,引进并吸引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较大范围内参加国际劳务合作,成为加入与推进国际循环的重要组织成员。改革工艺、更新设备,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发展名、优、特和出口创汇产品。利用农村资源优势,由易货贸易逐步向外向型合资企业发展。在边境地区利用当地优势,发展奶牛、养、猪等家禽基地生产,出口创汇。有条件的村发展适度规模的出口蔬菜基地建设。边贸地区走贸工农一体化的道路,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优势,进行劳务输出,建立跨区域、跨系统、跨产业、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多类型、全方位的农村经济市场格局。

第三篇:薪酬调研报告

2019年薪酬调研报告-范文汇编

薪酬是用人单位提供员工的劳动力的报酬。本文将介绍2016薪酬调研报告。

2016薪酬调研报告(1)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燕郊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径是调整 农业 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政府 带领燕郊村民紧紧围绕 粮食 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燕郊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2016年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20**年 统计,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 劳动 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从调研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研,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医疗 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 经营 管 理 技能、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二是 科技 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从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来看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加大。

2016薪酬调研报告(2)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障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收入依然增长缓慢。

由于农民的收入本来就较低,加上生活支出不断增加,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等,使得农民的收入相当低,增收非常困难。我们调研显示:

(1)农民绝对收入水平较低。20**年,全国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622元,折合为320美元,平均每天不足1美元。更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其收入水平比全国平均值还要低得多。按照人均635元的贫困线标准,20**年年底全国尚有2900万绝对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人均825元(100美元)的标准,则全国有9000万左右的人口低于此标准,而这个数量大于欧洲任一国家的人口总数。20**年公布的绝对贫困人口数字,同2002年相比,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80万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虽然不属于统计中的贫困人口,但是收入水平很低,仅仅略高于贫困线,只要气候等生产条件稍有不利变化,就会陷入到贫困人口的行列中去。这部分贫困人口和准贫困人口的收入提高,将受到自然和经济基础条件的约束,难度非常大。近年来,减贫速度不断减慢。20**年医药行业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将持续深入,今年将成为医药企业迅速扩大势力范围,提速发展的重要战略年。在这个关键时点,人才争夺战也在悄然打响。年初,华东区某医药商业公司以三倍年薪挖角竞争对手同岗位人员;2月,华北区某医药公司以20%的薪酬涨幅激励核心团队,提高员工满意度;3月初,华南地区某生物制药公司在人才招聘会中,以高出同行业80%的薪酬标准招揽各界英才。虽然吸引和保留核心员工的方式有多种,毫无疑问,薪酬福利是权重最大的要素。在生物制药方兴未艾,中药技术二次创新,化学药物占据优势,医药商业规模扩容的今天,各类医药企业的薪酬水平到底如何?我们从北京众达朴信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推出的《20**年一线城市医药行业薪酬福利调研及20**年预测分析报告》中,可以得到一些答案。

生物制药研发人员薪酬水平较高

生物制药是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制药技术将成为未来创新主动力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从对研发人员的薪酬策略上,可以看到生物制药行业对研发人员的重视程度。从众达朴信的一类城市医药行业薪酬报告来看,生物制药行业的研发专员、研发经理和研发部长的年度总现金中位值分别是:95685元,184585元和286873元。研发人员20**年的涨薪涨幅在15.8%,处于各职能前列。化学药物的研发人员薪酬水平略低与生物制药,研发经理的年度总现金为145328元,而中药企业的研发经理相应数据为128846元。

医药商业销售人员薪酬优势明显

未来几年,医药商业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容、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药品批发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行业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销售人员一直是医药行业离职率最高的职类,而对医药商业行业来讲,销售人员对其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众达朴信薪酬调研报告中来看,20**年医药商业销售代表、销售经理、销售部长的年度总现金分别为89658元,223588元和387685元,生物制药的销售人员薪酬也逐年增加,销售经理年薪中位值为173560元,化学药物销售经理年薪中位值为165872元。国外销售和国内销售的薪酬差距依然很大,销售部长层级薪酬差距在35%-50%。

中药行业缩短薪酬差距

中药行业占医药行业约为22%份额,属于外商投资受限的行业,政策重点扶持,也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子行业。随着中药行业创新力度加大,利润逐年增长,薪酬水平也与同行业缩短了差距,中药行业的经理层级年薪范围在12-18万之间,较上一年度增幅14.8%.各类型医药公司涨薪幅度预测

20**-20**年的医改,为医药行业长远发展建立了基石,医药行业市场被全面看好。根据众达朴信的监测数据显示,参与调研医药企业20**年实际涨薪幅度为13.2%,20**年预计涨薪幅度为12.6%,其中生物制药预计涨薪幅度为13.3%,化学药物预计涨薪幅度为12.8%,医药商业和中药预计涨薪幅度分别为12.2%和11.3%。其中研发、生产和销售仍然是涨薪重点部门。

福利项目不断完善

医药行业福利完善程度相对较高。由于制药企业大部分都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所以超过70%的企业提供班车和工作餐。超过60%的医药企业提供旅游、过节费、文体票等体现员工关怀的福利项目。未来几年,有30%的医药企业会提供弹性福利,这项政策会有效地保留和激励核心骨干员工,提高雇主满意度。

(2)增收速度缓慢。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过去的情况比速度大大降低。改革开放的前6年,农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长按可比口径计算在14%~20%之间。而1997年以来平均只有4%。二是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比差距很大。200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均GDp为4460元,大约相当于540美元,按农业人口折合为人均300美元左右。到 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人均GDp要达到3000美元。农村人均要实现这个目标,每年的增长率要达到12.2%。即使考虑到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将农村人均GDp的目标确定为社会平均水平的一半即1500美元,每年的增长率也要达到8.4%。同这个要求相比,实际发展速度要低得多。

(3)城乡差距加大。改革开放以来的25年中,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年份有16年,而城乡差距缩小的年份只有9年,缩小年份主要集中在19781983年和19951997年的两个阶段。其中的主要原因,在前一个阶段是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而在后一个阶段则主要是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城乡收入比例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为2.56:1,1983年缩小到最低,为1.82:1;然后不断扩大,到1994年达到了一个新高,为2.86:1;然后降低到1997年的2.47:1;从1998年开始,逐年显著扩大,20**年扩大到3.23:1。近几年来,尽管诸多因素都很有利,农民增收速度可以超过5%,但是仍可能落后于城镇居民,使城乡差距继续扩大。

(4)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之间农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并且这种差距没有缩小的趋势。总的说来,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从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地区递减的趋势。上海、北京和浙江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是西部云南、贵州、甘肃和陕西等省的3~4倍。由于城市居民在不同地区之间相对差异较小,因此,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呈现出明显的由东向西的递增趋势。即东部沿海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别较小,而西部地区城乡差别更大一些。

2、造成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原因

(1)农民整体素质还不高,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一是文化素质较低。据调研分析,农民劳动力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6%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二是思想僵化,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结构调整上,思路狭窄,不敢主动出击,存在等靠思想和过份依赖政府心理,瞻前顾后,怕担风险,不敢大胆地调整产品结构,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三是绝大多数农民对市场把握不准。从调研情况看,多数农民不了解和掌握市场行情,对市场需要什么,既不去研究,也不会去搞深入细致的调研,捕捉不到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在组织农业生产时,不是先看市场后抓生产,而是今年的生产看去年,对市场判断不准把握不准,造成的结果是什么赚钱种什么,种出什么就赔钱。

(2)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还跟不上形势要求。总体看,一是特色主导产业总量小,覆盖农户少。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还不高,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弱,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低,大部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还是单纯的买卖关系,产业化经营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低,初级原料生产比重大,大部分农产品基本上是从农田到市场,缺乏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高科技含量产品少,加工增值率低。二是结构调整还只是停留在规模扩张上,缺乏在内在质量提高上下功夫。以蔬菜为例,近两年来,有的地区蔬菜种植特别是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连年快速增长,为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种植结构雷同,品种特色不明显,科技含量不高,大路菜多,贮藏、保鲜、深加工及包装、运输等严重滞后,如不抓紧研究对策,将有可能出现新一轮的结构过剩,应引起高度重视。

(3)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引导、协调、服务功能滞后,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诸多困难。一是信息服务滞后,手段缺乏,不能及时给农民提供各种市场信息和致富信息,使农民无所适从,组织生产难,进入市场难。二是技术服务跟不上。原因是部门管理制度不完善,科技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使科技人员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主动上门服务意识差,其结果是科技人员得不到实践,农民得不到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特别是高新技术应用上,技术与生产严重脱切,导致农民增收难。三是信贷部门缺乏有效的资金扶持措施,一家一户贷款困难。调研发现,多数农民都有强烈的增收意识,并有一些可行的增收项目,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而难以上马。

(4)农民的负担比较重。据调研显示,我国农村大部分农民家庭都有两个孩子,孩子要上学会需要一笔很大的投资,现在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上大学,不一辈子像他们一样只是个农民,供一个子女上大学几乎要花掉农民家庭三分之二的开支;家庭长辈的供养也需要一笔的开支。除此之外,还有农作物每年的成本开支。家庭生活费,子女教育费,农业成本费,三个最基本的方面的开支累加起来,对与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来说,生活就难上加难了。

体会 我国农民数量如此之多,要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要带领农民奔小康,要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对策有:

1、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农民自身的素质。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这就要求政府部门下乡组织农民技能培训,打破思想僵化的局面,让农民大胆尝试,自主创新,随机应变,让农民更多更早的了解市场的最新信息和动态。收入来自与农民,农民必须从自身做好。

2、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这是农民增收的基础。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在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同时,切实抓好质量安全管理。二是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产业带。三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四是大力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和农村服务业,提高乡镇企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3、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途径。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可以增加农民的资源占有量,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扩大农产品市场需求,同时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一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小城镇,壮大县域经济,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和管理,把农民进城务工当成一项产业来抓,促进农民工跨区域流动,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4、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帮助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降低农村经济发展成本,促进农民增收。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基本建设资金应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应向农村倾斜,以逐步缩小城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差距。二是对农业、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尤其是要配合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方式,逐步建立对种粮农民生产直接补贴机制。

5、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一是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坚持依法征税,加快乡镇机构改革,尽快取消农业特产税。二是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和规范粮食市场,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积极探索对农民的补贴机制。三是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和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解决农民因患传染病、地方病等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推荐专题: 薪酬调查报告 薪酬水平调查报告分为哪几部分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