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武进人才市场调查报告(推荐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武进人才市场调查报告(推荐6篇)》。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工作要求,规范和推动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和发展,近期,我们组织各地农业部门对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对产地批发市场的基本情况、经营状况、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全面调查,结合平时研究和掌握的资料对市场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总的看,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需解决,今后要结合鲜活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加快推进“十二五”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提升市场服务功能。
一、对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形势的基本判断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坚持把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分类培育市场体系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据农业部门不完全统计,截至20xx年6月底,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3606家,占地面积64.86万亩,从业人员达到262.38万人,投资规模1101.97亿元,市场年交易额13422.5亿元。
(一)农产品批发市场覆盖范围广。经过多年的不断建设,全国从综合市场到专业市场、从种植业到养殖业到特色产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范围基本覆盖了各农业产品。目前在全国3606家农产品批发市场中,综合性市场1367家,占37.9%;专业市场达2342家,占64.9%。其中粮油市场212家、蔬菜市场992家、水果市场390家、畜禽市场320家、水产品市场182家、特色产品(含花卉、食用菌等)市场246家,批发市场经营范围涵盖了种养业各产品。
(二)产地市场主渠道作用十分明显。调查显示,全国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含产销结合市场,下同)2627家,占农产品批发市场的 72.8 %,其中规模以上的产地批发市场1037个,占产地批发市场的40%。产地批发市场实现年交易额6709.23亿元,占市场年交易总额的50%,带动农户 1.1亿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4%。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十分明显。主要特点:
一是蔬菜市场是产地市场的主要代表。调查显示,大多数蔬菜产地批发市场设立较早,占市场比重大,运行机制较为健全,社会经济效益比较明显。目前,全国蔬菜产地批发市场689个,占产地市场近三分之一,带动蔬菜种植1.58亿亩,相当于全国蔬菜面积的60%。产地市场集中分布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占全国的80.6%。其中东部地区330个,山东占57%;中部地区217个,河南占44%。经营品种除了蔬菜外,还有季节性水果和其它农产品,常年经营,交易活跃。亿元以上的蔬菜产地市场286个,年交易额13123.2亿元,成为产地批发市场的主要代表,形成了“产地市场——运销商——销地市场”的大流通模式,是向大中城市和外省市供应蔬菜瓜果的重要源头。
二是水果产地市场优势区域集中度明显。在国家推进优势产业带建设的带动下,具有品种特色的水果产地市场正在快速成长,集中度明显提高。目前全国产地水果批发市场发展到184家,占全国水果市场总数的47%。产地市场主要分布于渤海湾的山东、辽宁、河北和西北黄土高原的陕西、甘肃苹果优势产区,这些地区以苹果为主的产地批发市场发展到84家,占全国水果产地市场的46%;长江上中游、赣南湘南桂北、浙南闽西粤东三大柑橘优势产区产地批发市场发展到47家,占全国水果产地市场近30%。一些优质水果产业带发展如山东栖霞、浙江黄岩、江西赣州等地产业带发展与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的引导密不可分。
三是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大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全国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207个,占全国畜产品批发市场的68.5%。从分布看,产地市场大多分布于畜牧业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其中中部地区82个,占产地市场的40%;西部地区65个,占产地市场的31%。大多数畜禽市场以活畜、禽和肉类交易为主。与果蔬产品相比,畜产品多数实行屠宰企业一体化流通,如新疆XX县古勒鲁克农村畜禽交易市场、内蒙XX旗丰绿畜产品交易市场、广东XX市白沙江南禽畜批发市场都实行活禽+屠宰+销售+企业加工为的一体化的流通模式。
四是水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交易活跃。全国水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大多分布在东南沿海、黄渤海水产品捕捞和养殖带以及江苏、安徽、江西等长江中下游淡水养殖带。目前全国水产品产地市场100个,其中沿海的江苏、浙江、山东、海南产地批发市场59个,占全国产地市场近60%,由于水产品的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带动产地市场交易活跃,市场辐射面广,年交易额上亿元的市场达到60个,从业人员3.8万人,年成交额625.87亿元。
(三)产销市场结合趋于紧密。各地根据产业优势和经济发展特点,培育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农产品市场。全国有产地市场2347个、销地市场1005个、产销结合市场280个,其中江苏苏州南环桥、广州江南果菜市场、山东维尔康肉类批发市场等发展快、规模大、机制活,成为销地市场的代表;江苏扬州联谊、山东寿光、青岛丁家庄、湖北麻城等市场结合其促进农业生产和满足城乡消费需要的特点,担当了产地市场与销地市场的双重角色;江苏东台华东山羊市场、山东青岛城阳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河北XX市金凤禽蛋农贸批发市场、新疆XX市华凌畜产品批发市场等,因地、因时制宜,投资小,辐射面大,是产地市场的典型。
(四)市场辐射能力逐步增强。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也不断增强。江苏XX县水产批发市场、武进夏溪花木市场、华东苗禽市场投资企业、苏州众诚鸭业有限公司分别成为全国最大的螃蟹专业市场,华东地区最大的花木交易市场,全国最大的苗鸭产销集散地。苏州南环桥批发市场下属的蔬菜批发市场日成交量1200吨,水产批发市场日成交量200吨,鲜肉批发市场日成交生猪1500头,畜禽批发市场日成交40000 羽,干货批发市场日交易品种20xx种,是XX市及周边地区农副产品集散中心。
二、当前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虽然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存在功能不够强、规模不够大、政府引导和扶持跟不上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地与销地以及集散地之间布局不合理。近年来,随着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优势区域鲜活农产品集中度稳步上升。目前全国优势区域苹果、柑橘集中度达到50%以上,水产品集中度达到80%以上。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后,客观上要求建立集散能力强的产地批发市场和冷藏能力大的保鲜库。但目前产地与销地以及集散地之间布局不合理,销地市场发展比较充分,目前年交易额在1亿元以上的销地批发市场558个,而中西部鲜活农产品主产区产地市场年交易额在1亿元的只有346个,发展相对落后。目前全国1个县不足1个产地批发市场,而东部占50%左右、中部占30%、西部只占 20%。特是中西部蔬菜、水果主产区,常年蔬菜产量占全国的40%、水果占45%,而年交易额上亿元的产地蔬菜市场只占25%,水果市场占30%,畜禽市场占不到全国的4%,生产和市场建设重倚轻的矛盾十分明显,这是导致优势产区鲜活农产品滞销卖难时有发生的重要原因。
(二)产地批发市场及集散地基础设施薄弱。总体看,全国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以小型为主,年交易额1—5亿元的占到30%,亿元以下的占58%,且多数市场规模小、设施简陋、服务功能不强。在被调查的西部10省(区)376个产地批发市场中,占地面积在20亩以下的小市场占到 52%,占地面积在2亩以下占到5%,交易额在5亿元以下的占到78%,80%的市场缺乏冷藏保鲜、冷链物流设施、信息或质量检测设施,许多产地批发市场的场地没有硬化,缺乏遮阳挡雨的设施,甚至连上、下水道都没有,脏、乱、差的问题十分突出。
(三)市场交易方式陈旧,交易效率低。目前,大多数产地批发市场仍沿用对手成交、现金结算的交易方式,处于自发、紊乱状态,难以形成公开、公正的交易价格,影响交易安全,还往往导致强买强卖等欺行霸市现象发生。据调查,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实行连锁经营的交易额占总交易额不到 20%,90%左右的农产品通过对手交易销售,只有不到10%的市场全部或部分采用了电子商务交易技术,交易效率低。调查显示,42%农户自己销售农产品,45%农户卖给个体商贩,只有不到3%的农户通过订单销售。这些情况使得我国农产品一般要经过3-4级流通环节,既降低了流通效率,也增加了流通成本,不利于农民增收,对于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四)流通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低,营销规模小、效率低。由于农民个体户或农村经纪人是目前承担农产品运销的主要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起步较晚,农产品批发市场内大多数经销商的营销规模小、效率低,缺乏有实力、信誉好、规范化的大批发商、代理商组织,因此不能形成稳定的、规模化的农产品供应链条。而且,运销商与生产者之间是一种买断关系,这样既不利于提高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谈判讨价能力,又不能使农民分享流通环节的利润。
(五)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滞后。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较快,数量不断增加,规模逐步扩大。尽管我国农产品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但现有的一些管理规定散见于《城乡集市贸易管理办法》、《商品市场登记管理办法》和《农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而这些法律法规但要么缺少配套措施,要么贯彻执行不理想,有的内容陈旧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目前,特别是缺乏专门针对批发市场的法律法规问题非常突出,这使得农产品批发市场竞争混乱无序,缺乏有效的行业管理和政府监管,难以形成市场各方主体良性互动机制。而在发达国家,如日本专门制定有《批发市场法》,并和其他法律一起对批发市场类型、设立条件、参与人构成、交易原则、投资方法、上市商品规格要求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保证了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健康发展。
三、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的主要任务
我国已进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在国内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农业更加对外开放、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以及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大背景下,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步伐,完善市场功能,构建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当前产地批发市场要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建设和改造一批鲜活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配套建设必要的储藏保鲜设施和产后清洗分装等初级加工设备,支持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一)强化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市场功能。一是在鲜活农产品优势产区新建或改扩建产地批发市场。在蔬菜、水果生产集中连片,面积在20万亩以上,商品率达80%以上;畜产品、水产品生产集中度较高、商品率达70%以上、商品量达10万吨以上且没有交易场所的地区建立产地批发市场。对已有市场但基础设施差、集散功能弱的实施升级改造,重点考虑对既是鲜活农产品优势产业带的产地批发市场又是农业部定点市场进行升级改造。主要是加强市场供水、供电、道路和通讯等系统的改造建设和交易棚厅的改扩建,切实改善市场交易环境。二是推进产地批发市场功能拓展。在批发市场提供交易场所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拓展价格信息汇集、产品质量控制等功能,鼓励市场开展加工配送、质量监管、规范包装、发展现代流通、壮大市场主体、完善公共服务等。三是加大产地批发市场辐射效应。指导各地编制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市场经营领域和建设区域,处理好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传统市场和新型业态之间的关系,注意不同类型市场功能上的衔接和配合,发挥市场体系群体效能。
(二)支持储藏、冷链和保鲜物流设施建设,减少产后损失。当前,我国鲜活农产品特别是果蔬保鲜、冷藏冷链物流产业应用范围窄、发展滞后,果蔬采用低温物流只有10%-20%(每年果蔬产后损失高达25%—30%),冷链物流肉类只有10%,水产品只有20%,而发达国家果蔬保鲜物流占总产量的80%,果蔬菜损失率在5%以下。支持储藏、冷链和保鲜物流设施建设重点:一是支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储藏、冷链和保鲜物流设施,主要包括:建设市场储藏货物仓库、气调保鲜库、恒温库、冷冻冷藏库、冷藏运输等基础设施,逐步解决鲜活农产品批发交易过程的冷链“断链”现象;二是支持优势产区和西部地区专业合作组织或农产品营销企业建设储藏、冷链和保鲜物流设施。主要包括建设鲜活农产品产后预冷保鲜、冷藏冷冻、冷藏运输等基础设施,使主产区和中西部鲜活农产品冷藏保鲜、冷藏冷冻及储运能力明显提高。
(三)支持配套清洗分装等初级加工设施建设和市场交易环境改善。强化农产品产后的商品化处理。配套清洗分装主要建设:产品清洗设施、分选操作台、自动分选机、水果打蜡设施、包装设施等。市场交易环境改善主要包括:水电道路系统改造、市场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质量安全检测系统建设和卫生保洁设施完善。
(四)支持农民合作营销组织建设。引导、扶持农民合作营销组织购置必要的冷藏保鲜和冷冻运输等设备,在规定的低温条件下进行农产品加工、分选包装、储藏和运销。推进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和经营,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产品物流带动能力。
四、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的措施及建议
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产地冷链物流作为政府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主要资金来源于公共投入。现提出以下工作措施和建议。
(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市场建设应借鉴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经验,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与发展实行分级规划与管理。部一级负责对具有全国性或区域影响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统一规划与布局,当前重点是组织编制好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十二五”建设专项规划(20xx— 20xx),理清市场建设思路,明确指导思想、建设原则与区域布局,综合考虑农产品生产规模及其商品流量流向、地理区位和交通状况、消费群体规模和消费习惯等多种因素,正确处理产地市场与销地市场、专业市场与综合市场的关系,经过科学论证,形成布局合理、统一有序、流通顺畅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为争取国家建设项目做好必要准备。省级负责制定辖区内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规划,严格防止受局部利益驱动盲目布点,搞重复建设、无序竞争,造成“有场无市”,浪费人财物和土地资源。
(二)争取各方支持批发市场建设。一是协调中国农业银行落实与我部签署的《共同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加大贷款投放力度。二是积极争取亚行贷款进行批发市场建设。20xx年拟选择安徽、宁夏、江西、重庆、山东、辽宁等6个省市为备选试点省,项目总投资21亿元人民币,其中利用亚行贷款1.5亿美元。三是研究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扶持政策。参与完善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研究科学用好增值税转型政策帮助农产品流通企业减轻增值税负担;研究降低农产品批发市场土地使用税和降低农产品批发市场用水用电价格等问题。同时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国家对优势产区鲜活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公益性设施建设给予直接投资。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设施配套、功能齐全、辐射带动力强的产地批发市场,支持批发市场电子结算管理系统、安全监控系统、质量检测系统、信息收集发布系统、垃圾处理设施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帮助完善和提升市场功能,增强流通效率。
二是对市场其他设施和优势产区、西部地区专业合作组织或农产品营销企业建设储藏、运输、冷链和保鲜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贷款贴息支持。主要用于市场土地平整硬化、水电路配套、交易厅棚建设、储藏保鲜库土建工程等,建议安排财政贴息贷款予以支持,以引导鼓励利用信贷资金。
三是将鲜活农产品物流相关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在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财政专项中增加农产品物流设施相关设备购置项目。主要包括储藏保鲜机电设备,鲜活农产品清洗、分选和装卸设施设备,农用运输设备、畜产品分割设备等,帮助增强物流技术装备水平。
四是将尽快研究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建议国家抓紧研究制定《农产品批发市场法》或《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条例》,明确批发市场的公益或准公益性质,对市场类型、设立条件、参与人构成、交易原则、投资方法、上市商品规格要求、行情波动、风险控制、上市商品组织等做出界定,并及早列入立法计划,解决法律缺失和空白问题。
摘要:本文在对我国食品行业调研的基础上,对食品行业紧缺的工作岗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旨在为高职院校食品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指导,解决学生就业和企业需求的供需矛盾。
关键词:食品行业;食品专业;人才需求
1 前言
“民以食为天”,食品和食品工业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充足的食品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优质的食品是国民健康的保证,所以,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工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食品工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坎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有了很大的发展,近年来,国家也已经将食品工业的发展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这为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开辟了光明的道路[1~2]。
众所周知,食品专业人才是推动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大力发展我国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千万国民的健康营养。而国家高等院校的食品专业正肩负着培育这种人才的重任,目前众多职业院校的食品专业以培育高等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为企业培养出大批的一线操作技术人才,切实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鉴于此,本文对食品行业的紧缺工作岗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旨在为高职院校食品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2 我国食品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食品要求也越来越高,进而推动了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从表1可以看出,近10年食品工业的总产值一直保持增长趋势,从1997年到20xx年食品工业总产值从5317亿增长到24430亿元。
国内外经济学家公认:在未来5~10年内,中国将是全球收入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期间至少有1亿家庭(约有3亿多人口)将进入年收入l万美元以上的行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消费市场。由此看来,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空间非常大,食品专业技术人才市场的前景也是乐观的。
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专家的预测,今后食品工业发展的六大趋势将是有机化、方便化、工程化、功能化、专用化和国际化。中国食品工业企业必须振作精神,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同时,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我国食品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通过对我国食品工业现状的分析与探讨,能够很好的把握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促进我国食品工业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加快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速度。
3 我国食品工业从业人员情况及食品专业毕业生从业情况
依据20xx年食品工业年鉴的数据,当年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食品工业从业人员为200~300万人,在全国的食品行业中随机抽选20家企业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见表2、表3和表4。表2是20家大中型食品企业从业人员情况,从表2可以看出,目前企业的人员主要还是大中专及以下学历,主要从事生产操作。表3是食品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在企业中的从业情况,大部分毕业生都从事一线生产操作。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食品专业就业不存在市场饱和问题。很多企业现在还紧缺高级管理人才及生产、销售人才。表4是食品企业目前的人才需求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企业现在急需管理型人才,其次,则是生产操作及销售人才。
4 我国食品专业未来人才需求预测
当前,我国的食品工业正朝着规模化、产业化、系列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进行调研发现,食品专业人才需求量大,特别是新形势下人才需求的岗位类型发生了变化,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出现较大缺口,从事食品加工和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除了需要掌握相应的现代食品贮藏、加工、管理、营销等相关理论知识外,更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这就要求培养食品类专业人才的院校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4.1 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
1996年完成的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显示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工业部门总产值中首次攀到了第一位,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从1997年至今,我国食品工业的产值始终在gdp总量中占第一位,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企业对食品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持续增加。调查发现,企业所需的食品人才中生产操作人员、销售人员的需求比较大,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出现较大缺口。食品企业的职位需求主要集中在食品生产操作工、销售人员、食品检验工、食品制作工、食品包装工、一线qc、基层管理人员、食品加工设备操作工这几个岗位。
4.2 提高食品的营养与安全作用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食物结构将迅速发生变化,这就要求现代食品加工行业必须改造传统的食品生产方式,进行食品深加工、开发新产品,提高食品质量和减少营养损失,为人们提供大量经济、安全、高质量的食品。
因为食品安全问题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因此近年来食品安全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20xx年9月1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规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具有相应的食品生产加工专业技术人员,检验人员必须取得从事食品质量检验的资质,食品检验人员实行职(执)业资格管理制度。通过对业内有关人士的调查表明,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人才缺口达80万。因而,培养优秀的食品营养与安全方向的人才势在必行,功在千秋[3~4]。
5 对职业院校食品专业教学改革的意见及建议
人才培养需要符合行业需求,要适合企业口味,学校在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同时,更加需要更多创造实践、实习实践的条件与机会[5]。
5.1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学校应该以能力培养为本位,针对食品行业人才岗位的需求,以科目课程改革为基础,对专业课程进行课程调整。根据现代食品企业需要生产操作工、食品销售人员、食品检测工、一线qc、基层管理人员、食品加工设备操作工等实际,调整课程的设置,将《食品工艺》调整为《果蔬加工》、《粮油加工》、《酿造酒工艺》、《软饮料工艺》和《乳品工艺》等工艺课程,同时增加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5.2 实施“双证制”教育
为适应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的要求,将“双证制”纳入教学计划,规定本专业学生必须取得至少一项职业资格证书方可毕业。实施校企合作,有效地提高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及就业能力和就业率。
参考文献
[1] 黄卫萍,杨昌鹏,农志荣.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与培养探析[j].广西轻工业,20xx(6):109~111
[2] 张有林,苏东华.食品科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j].食品工业科技,20xx(1):139~141
[3] 任迪峰,王建中,张柏林,等.面向21世纪高等林业院校食品专业发展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xx(1):18~21
[4] 张d.高职食品专业技能的培养与企业需求结合模式的探索[j].科技信息,20xx(30):236
[5] 李文钊,阮美娟,陈野.对食品工学课程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xx(1):63~64
XXX公司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一、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公司是由原国有企业甘肃XXX公司重组而成的民营股份制企业,员工都是从原国有企业职工转变身份而来,现有员工xxx人,其中:中高层管理人员xx人,专业技术人员xx人,技术工人xx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公司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公司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日趋激烈,归根到底是人才队伍的竞争。我公司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建立和完善制度,加大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力度,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为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开辟干事创业的广阔平台。公司从完善《XXX公司劳资人事制度》、制定《甘肃XXX公司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办法》、《甘肃XXX公司技工管理办法》和《XXX公司学习培训制度》着手,健全培训教育设施,加大员工培训投入,提高管理人、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工资待遇,激励员工学知识、学技术,组织员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安排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到高校学习管理和专业知识,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培养一支懂经营、会管理的管理队伍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为公司今后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二、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方面 为了适应公司生产需要,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专业技术职务聘用制度,也为了积极稳妥地使我公司专业技术职务聘用工作转入正常化,全面地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工作,建立健全了专业技术人员聘用档案,制定了专业技术人员聘用细则。通过对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的聘用,对本年度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工作职责履行情况、个人工作技能等方面的进行综合评估,客观、全面、有效的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全年工作业绩,了解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状态,并根据聘用结果给予相应的待遇,激励专业技术人员钻研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来,创造性地开展专业技术工作,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骨干作用,进行技术创新,全面推进公司的技术装备水平。
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工作,由各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和专业技术人员年度和平时考核结果择优提出推荐名单,报公司专业技术考核聘用小组考评,考评合格者报总经理聘用。各单位考核要坚持实事求是、公正合理的原则,单位领导和员工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对照不同专业系列、岗位的职责,确定各类人员的考核内容和细则。考核结果要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档次,作为聘用、续聘、缓聘、低聘和解聘的主要依据,要充分体现奖优罚劣、鼓励竞争、优上劣下和按劳分配原则。
聘用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必须要德才兼备,遵纪守法,讲究职业道德,热爱本职工作,具有团结协作精神。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是公司进行聘任的依据,聘用专业技术职称要具备相应的任职资格,在任职资格具备的情况下,根据工作需要择优聘用,聘用后即可享受相应的待遇。聘用技术职称,要考核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绩,优先聘任本职工作优良的专业技术人员,不搞论资排辈。专业技术职务聘用原则上应当由低向高逐级晋升,个别业绩特别突出,符合破格条件者,由单位写出破格报告,经专业技术考核聘用小组考核通过,报总经理同意后,方可申报高一级职务,破格晋升。
2、技术工人管理方面
为了加强公司技术工人的管理,准确反映技术工人的实际技能水平,使技术工人的劳动报酬与职业技能相适应,以充分调动员工学习科学文化技术的积极性,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结合《XXX公司劳资人事制度》,制定了《XXX公司技工管理办法》。
建立技术工人管理制度,使技术工人的培训、考核、使用等情况和其待遇相结合,逐步实行技术工人凭《职业资格证书》上岗,特种作业人员凭《职业资格证书》和《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书》上岗。公司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设置技术工种岗位,按照所设定的技术岗位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择优使用技术工人。技术工人只有在技术岗位工作时方能按技工对待。公司对技术工人实行技术等级制,分为学徒、初级、中级、高级四个等级,技术工人的技能级别以员工所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为依据,并结合公司内部技术考评情况确定相应的技术等级。考评小组评定的技术等级仅在本技术岗位工作时适用,有效期为一年,技工技术等级考评工作每年考评一次。现已在技术岗位工作的已经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工人,须经公司技术等级考评小组考评确定其技术等级后按相应的技术等级对待。
从社会招收录用的新员工,具有本工种大专、中专、技、职校学历,或经职业技能培训已经取得本工种技术等级证书的,可在试用期满后申请认定和考评定级,其他人员从事技术工种须经三年学徒期,学徒期间岗位工资为相应技术岗位初级级别的80%,学徒期满经职业技术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并经公司技术等级考评小组考评合格后方可定级,首次定级从初级开始。技术工人取得本技术等级一年以后,可参加高一级的技能鉴定。对平时进步快、表现突出、成绩优秀并提前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徒工,可以提前转正定级,提前转正的时间不得超过学徒期的一半。
技术工人定级以所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依,同时还要与员工的实际操作技能、平时的劳动态度、工作质量、有无安全事故等因素相结合进行确定。技术工人改变技术工种时,须先经技术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办理。对改变技术工种的员工在取得新技术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后,经公司技术等级考评小组考评合格后方可按新技术工种对待;对离开原技术工种岗位一年以上,又回到原技术岗位的,应有三个月的熟练期,期满后经考评合格方能按原技术等级对待,熟练期间按低一级技术等级对待。
公司成立了技术等级考评小组,负责公司内部技术工人技术等级的考评工作,考核小组由公司人力资源部、经营管理部及用人单位会同相关部门指定有关人员组成,考核小组的日常办公地点设在人力资源部。内部技术等级考评以日常业务考评为主,主要考评技术工人平时的工作能力、工作成绩、工作质量、工作态度等。为了鼓励员工学习科学文化技术,提高技能水平,员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考试期间,工资正常发放。
3、培训学习方面 为了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规范公司理论学习的组织与管理程序,增强学习的自觉性,让员工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变组织中每位成员的个体学习为团队学习,加强沟通,增强学习实效,提高员工的理论水平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加快信息经验在团队内部的交流共享,实现团队智商的最大化,培养一支懂经营、会管理的管理队伍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打造高效团队,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推动公司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愿景,制定了《XXX公司学习培训制度》。
学习形式采取专题学习、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法。专题学习由人力资源部组织,集中学习由人力资源部会同公司办公室组织,分散学习由各单位根据情况和需要组织或个人自学。学习时间分定期学习和不定期学习,周六定为公司学习日,每周六上午为固定学习时间,除生产工人外,其他人员必须参加学习,学习时间不安排其他工作。集中学习以党支部为单位,每月组织至少一次,每次学习不少于小时,每年集中学习不少于40小时,领导干部带头学。集中学习的对象主要是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骨干,集中学习建立签到制度,因故不能参加学习的应提前向人力资源部履行请假手续,事后及时补上学习内容。集中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观念教育;企业管理知识;公司经营理念;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企业文化建设等。每次集中学习后,参加学习人员要结合本人或本单位的实际写一篇心得体会,感悟学习感受,反思工作得失,检验学习效果,交流本人认为在工作学习生活方面最有价值的经验有,同时也将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予以及时反馈,建立信息资讯的共享渠道,学习心得于学习后一周内交人力资源部。分散学习指各单位每周六上午组织本单位员工进行的部门学习或班组学习,由各单位负责人组织,本单位一般管理人员及基层员工参加学习。分散学习实行点名考勤制度。分散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公司生产经营目标计划;绩效考核相关指标;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全面质量管理知识;思想观念;业务知识及内部管理知识;生产工艺流程及经营管理流程;岗位知识;安全知识;团队精神及爱岗敬业精神教育;员工行为规范教育;员工责任感、忠诚度、大局意识教育;员工创新精神教育;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分散学习由各单位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切实可行月度学习计划,各单位于每月30日前将次月将学习计划报人力资源部,分散学习由本单位负责人组织学习,学习要有学习记录和考勤记录,记载清楚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参加学习人员、学习笔记、意见建议等,由人力资源部监督检查学习情况。为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习效果,人力资源部不定期聘请专家学者,对有关法律法规、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前沿知识做专题辅导讲座。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公司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管理人员思想观念还不够新;年轻技术骨干流失率较高;专业技术人才适应性差,成长缓慢,后继乏力;专业技术人员缺少学习新理论、新知识的动力;专业技术人才创新的主动性不强,才队伍建设还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缺少尖子人才和高素质的综合管理人才。以上这些问题是制约我们发展的“瓶颈”。四、人才队伍建设发展总体思路
1、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首先要明确我公司发展的定位问题。要按照建设技术管理型企业的目标,做好发展规划。针对市场需求和行业技术发展动态,结合我公司的具体情况,制定发展目标。在技术发展上,以专业化大公司为目标,并体现自身特色。各专业要根据全公司总体发展目标和本专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既符合专业发展方向又符合我公司工作实际的发展思路,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
2、进一步推进工资绩效考核制度。积极推行岗位管理的模式,明确岗位职责和机构设置,强化岗位责任,并落实生产单位第一责任人负责制,不断完善岗位职责和绩效考核体系,并逐步推行与之配套的岗位工资制,从而更有效地调动职工积极性。为人才引进和交流创造灵活的机制。
3、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根据全公司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强技术培训的宏观管理,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培训质量,通过实施人才工程,发掘和培养一批优秀人才。对那些工作表现出色,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同志进行重点培养,并在全公司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学术氛围。
4、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通过改革科研管理机制,正确处理好经营生产和科研工作的关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公司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技术人员大胆创新,跟踪行业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引进新工艺,开展新业务,及时把新技术、新工艺转化为生产力,为我公司的发展积攒后劲,保证企业持续、良性地发展。
二〇一〇年十月十五日
一、 农村家电基本情况
(一) 农村家电产品普及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跟城市一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家电产品在农村得到较快的发展。从普及情况看,实用型家电产品在农村家庭中普及率较高。
全国农村市场电视机和手机的百户拥有率最高,分别达到98.2%和80.3%;其他实用型家电产品如手机、厨卫、冰箱、洗衣机产品的百户拥有率也相对较高。享受型家电普及率较低:而享受型家电产品由于主要针对年轻消费者,在农村家庭中的普及率较低,如空调百户拥有率只有22.1%。部分产品由于技术等原因遭到了市场的淘汰,如冰柜产品由于和冰箱功能重合,无论是普及率和潜在购买方面,都非常低,基本遭到了市场的淘汰。
厨卫家电、小家电、洗衣机和冰箱属于传统的家电产品,伴随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妇女参加工作的机会增多,替代家务劳动的诸多产品在农村市场得以推广,这几类家电的普及率分别达到了78.3%、72.1%、66.8%和58.2%。 电脑产品和数码产品的消费主力集中于年轻人,农村的年轻一代在信息化的熏陶下,对相对复杂的信息产品具备了一定的操纵能力,在农村市场,电脑和数码产品的普及率达到了19.9%和14.8%。
(二) 农村家电产品的保有量
农村家电产品的保有量非常不均衡,各产品之间差别较大,传统实用型家电保有量较高,数码、电脑、空调等农村新兴产品保有量非常低。
彩电从单户保有量看,仍然以保有1台为主。农村家庭CRT每百户的拥有量为107台,液晶和等离子分别为7台和4台。手机产品每百户家庭保有量达到150部。
冰箱、洗衣机的百户保有量分别为60台和68台;绝对多数家庭拥有1台。空调产品在农村市场普及率比较低,每百户拥有挂机和柜机分别为20台和5台。
电脑产品在农村市场普及较低,主要以台式机为主,每百户家庭保有量为17.4台。笔记本仅2.6台。农村数码产品的保有量非常低,比例最高的MP3每百户也仅为7.3部。
厨卫家电产品中,电饭煲是保有量最高的产品,平均每百户拥有61.8台,微波炉最低为10.9台。小家电产品中,百户拥有率最高的是电风扇和电话机两类产品, 电风扇的保有量最多,平均每户家庭117.3台,其次是电话机为42部。而加湿器和吸尘器仅为1.5台和1.2台。
(三) 农村消费者家电产品使用年限
农村消费者家电产品使用年限呈现两极分化,CRT彩电、洗衣机、小家电等传统类家电产品购置时间普遍较长,空调以及电脑、数码等农村新兴产品普遍在近两年购置。
CRT电视由于产品技术成熟较早,53%的农村消费者是5年前购买的;平板电视由于价格和技术的原因,主要是3年内购买的。手机主要集中在2年以内,手机资费和手机产品价格的下降推动了手机的普及。农村电脑产品使用年限主要集中在1-3年间,占50%以上。数码产品使用年限集中在2年以下和2-3年,占80%左右。
冰箱产品作为耐用品,使用时间非常平均,并且以使用了5年以上为主,达到了32.5%。从购置时间看,使用5年以上的家庭比例最高,达到了36.7%。
洗衣机从购置时间看,使用5年以上的家庭比例最高,达到了36.7%。空调产品购买与使用时间,以3年以内为主,达到了57%以上;使用4年以上的用户比例,只有21%左右。厨卫电器:燃气灶、油烟机和压力锅用户的购置时间大部分在5年以上,比例分别为48.5%,47.8%和40.7%。电磁炉、微波炉等属于新型产品,大部分用户的购置时间在3年以内。
(四) 农村消费者家电购买需求
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家电消费群体,90%以上家庭规模在5人以内,其中三口之家的比例是35.8%,四口之家的比例是31.3%。农村居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82.6%的家电消费者仅仅接受过中等以下教育。
农村家电消费群体的平均收入水平较10年前有大幅的提高,在家电消费上具备一定实力,家庭年收入超过两万的已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年收入在5000元到两万的消费群体比例占到40%。
农村市场对电视机的采购倾向最高,在有购买意向的家庭中,43.6%的受访者有意向购买电视机,其次是厨卫家电和冰箱。农村家电消费者在家电产品选择方面更注重实用性,倾向传统的家电产品。厨卫家电、冰箱和洗衣机因其高实用性在农村市场较受欢迎,分别有30.2%、28.9%和24.7%的潜在消费者选择购买。
数码、电脑、空调、手机的意向购买比例分别达到24.4%,19.7%,18.5%和18.2,数码、电脑、空调这些普及率较低的产品,也体现出了较高的购买意愿,而手机由于普及率较高,并且购买年限较短,购买比例低于预期。
二、 中国农村家电消费呈现的五大特点
本次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家电消费特点明显,增长潜力巨大,在收入不断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不断高,个人素质提升的情况下,农村消费者开始对一些新兴产品体现出较大兴趣,农村消费能力呈现上升趋势;此外,调查还发现,当前农村家电消费环境令人担忧,农村消费者消费满意程度较低,农村家电市场需要升级,加强监控和管理,在保障农村消费者利益的同时,刺激农村家电消费增长。
(一)彩电、冰箱等普及率较高家电产品需求继续旺盛
传统实用型家电,目前在农村的普及率已相对较高,由于使用年限较长、收入提高等因素,农村传统家电的需求非常旺盛。实用和经济是农村消费者购买这些产品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在家电购买意向上,彩电、厨卫家电、冰箱、洗衣机占据了较高的比例。
彩电、冰箱、洗衣机、厨卫家电是较早走入农民生活中的家电产品,在农村已被广泛使用和认知,并且仍呈现出进一步普及的态势。
(二)电脑、数码等普及率较低产品需求开始凸显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平板电视、空调、电脑、数码等产品在农村的普及率仍就非常低,作为在城市早已经被实用和熟知的产品,在农村家庭却很少见。但近两年以来,这些产品需求开始凸显,并且在20xx年的购买意向中,也呈现出极大的潜力。
在具有家电购买意向的消费者中,46%的消费者有意愿购买彩电,其中购买平板电视的比例高达71.2%,而对目前保有量最高的CRT电视购买意愿仅29.1%。可以预见,CRT在城市的生存空间被压缩的情况下,在农村市场也不容乐观。
空调产品近两年需求开始呈现,空调产品购买与使用时间,以3年以内为主,达到了57%以上。在20xx年家电产品购买意愿中,近20%的消费者有意向购买空调。电脑、数码产品更是体现了需求和增长态势,数码产品使用年限集中在2年以下和2-3年,占80%左右。受价格水平的下降,网络推广传播等因素影响,电脑、数码被广泛认知,并呈现出购买需求,20xx年有意向购买这两类产品的消费者分别为19.7%和24.4%。
(三)农村消费者关注质量甚于价格
调查发现,农村消费者对质量的关注超过了价格,在影响农村消费者购买家电产品的因素中,质量排在首位。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产品质量有保证、价格便宜、产品售后维修有保证、交通方便、家电品类齐全,可选择性多。
农村家电产品质量状况令人堪忧,杂牌产品比较多,农村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问题颇为担忧,而价格要求上,农村消费者虽然也比较在意,但没有产品质量强烈。
此外,农村消费者对售后维修服务、可选择性方面也比较关注,从某种程度上说明,目前农村家电渠道建设比较落后,产品质量、服务能力更是让人担忧,农村消费者的很多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村家电市场需要尽快完善,以便更好的刺激消费。
(四)农村消费者心理承受价位超预期
在有购买需求的消费者中,20xx年能承受的家电产品价位,超出预期。被访的有购买意向的消费者中,普遍能够接受中等偏上的价格水平,特别是在冰箱、洗衣机、空调产品上,价格承购意愿更高。
农村居民对冰箱的需求档次集中于1501-2500元,合计64.3%的消费者支付意愿在这一区间,28.7%的消费者愿意支付20xx-2500元购买冰箱。洗衣机的潜在消费者支付意愿以1501-20xx元最多,31.8%的消费者愿意支付这一价格。
冰箱城市销售价格,平均价格集中在2500-3000元这一区间,洗衣机在重点城市平均售价约为2400元左右,本次调查发现,部分农村消费同样具备可观的价格支付能力。
20xx年计划购买空调的潜在消费者,对挂机空调的支付意愿集中于1501-3000元,占总需求者比例的74.3%;对柜机空调的支付意愿较为分散。作为享受型家电,农村消费者不但体现出了一定的购买意愿,在价格的承受能力上,农村消费价格承受能力上限,比较接近2800元左右城市销售均价。 从调研结果看,目前部分农村消费者心理承受价位超过预期,特别是对空调、冰箱、洗衣机价位承受,非常接近城市价格水平。
(五)消费满意程度低 渠道信任感不强
本次调查发现,农村家电消费环境令人担忧,消费者对各种服务满意程度普遍不高,消费者对自身权益所知甚少,对渠道缺乏信任感。农村家电市场环境亟需规范,加快服务能力建设需加快,从根本上解决家电消费的售前、售中和售后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一些主要的消费因素方面,诚信导购、价格便宜、产品多样性、售后服务保障等满意度都在50%上下,处在比较低的水平。目前农村消费者,对于现有渠道表现出了极大的无奈和购买担忧,多数消费者表示,无法辨别产品是否合格,没有更多的产品选择比较,同时服务概念非常模糊,自身作为消费者应享有的权益了解甚少。对渠道的不信任感明显。
三、 苏宁公司“农村阳光”工程
20xx年年报显示,苏宁分布在三四级市场的店面为134家,占门店总数的16.5%,而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这些店面却体现出了较强的抗压性,单店同比并未出现明显下滑,侧面证明了农村家电市场消费蕴含的较大潜力,这也进一步坚定了苏宁开发三四级富裕市场的信心和决心。
除了为政府和行业提供辅助决策外,本次农村家电消费调查报告也是为苏宁的三四级市场开拓起到了“火力侦察”的作用,苏宁在农村消费习惯、产品需求、渠道优劣等方面的研究,势必使苏宁开发三四级市场的阻力大大减少,这种“提前做功课”的意识和充分体现了苏宁稳健谨慎务实的企业风格。
(一)“千县连锁发展”计划
苏宁开拓三四级农村市场的计划,将重点着眼于全国3000多个县中具有较高消费能力的县级市场,实施连锁发展计划,同时苏宁已经启动符合农村市场环境特点的“乡镇店”模式规划项目,从经营面积、产品结构、展示方式、经营模式等方面设计最符合农村消费特点的店面模式。
(二)“农村定制产品采购”计划
针对此次调研中体现出的农村特殊家电消费结构和产品性能需求,苏宁将启动“农村定制产品采购计划”,其中家电下乡产品比例在20-30%左右,其他采购将集中于苏宁和各大厂商开发定制产品,充分考虑农村消费者实用、省电、居家环境、家庭群体众多等特性,例如针对农村洗衣用水难和晾干难的特性,专门联合厂家设计研究只具有脱水功能价格实惠的白电产品;推出中低端配置的傻瓜型数码相机,并在门店设置数码照片冲印点辅助推广等。这种类似的产品定制开发计划在惠民便民的同时也有望成为厂商的全新增长点。
(三)“4亿元农村家电消费券惠农”计划
为扩大农村家电消费和配合苏宁的开店计划,苏宁还将从4月初到五一黄金周之前的一个月内实施大规模的“惠农计划”,在现有三四级市场门店推出针对总面值为4个亿的农村家电消费券,涉及到各大品类,农民凭借身份证在各大门店直接领取,每户限量领取面值在1000元以下的各类产品套券,苏宁将确保在原有最低成交价基础上兑现农村家电消费券的使用,并且部分家电下乡产品在享受国家13%的补贴基础上也可参加此项活动,将进一步拉动家电消费。这也是家电消费券首次从城市向农村进行推广。
(四)“千家农村服务网点推进工程”
在3.15前夕苏宁发布的服务蓝皮书中,苏宁09年四项服务规划中已经提及全年建设3000家服务网点的计划,全面建设售后维修实体店,实现“服务就在身边”的零距离,其中有1000家就位于三四级市场。
“千家农村服务网点推进工程”将采取自建和授权两种方式具体实施,能够实现空调、彩电、冰洗、生活电器、数码、电脑、手机等全品类家电的现场维修功能,同时还将开发农村用电安全检测等诸多特性服务。从20xx年3月份开始,苏宁已经开始对售后网点及服务人员展开新一轮的资质认证,只有通过系统的、规范的考核,才能被授予苏宁售后的服务资质。
(五)“四万农村用工就业和职业培训”计划
三四级市场拓展计划也带来了大量的用工需求,面向自身发展和解决社会就业的双重目标,苏宁预计在农村市场开拓的3-4年内将直接提供2万个农村就业岗位,间接带动近2万个授权服务网点的用工需求,主要集中在店面销售、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等终端体系,苏宁将对招聘的农村员工实施全面的职业和技术培训,实现服务的本土化和专业化,在解决大量社会就业的同时有效保障苏宁一系列农村阳光工程的开展和推进。
四、 “家电下乡“制约因素
“家电下乡”作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一项经济政策,同时也是一项利民工程,在政策推广中,带来了积极影响,但也存在一定制约因素。
(一)“家电下乡”影响积极
“家电下乡”政策给农村家电消费者购买电器带来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对刺激农村市场消费有着重要作用。受访者中因为“家电下乡”政策刺激确定购买的有15%,有购买可能的消费者比例达到了59%。仅2.2%的受访者表示不会购买。
“家电下乡”是一项惠农政策,实施两年来深得人心,预计从20xx年到20xx年将拉动内需过万亿,农村家电消费水平将提升到城市20xx年的消费水平。这一财政补贴政策拉动了内需,缩小了城乡家电消费差距,强化了农村家电服务体系。
(二)政策宣传力度有待加大
家电下乡政策的知晓度还有待提高,电视仍然是农村家电消费者获取家电下乡政策的主要途径,通过这一途径了解“家电下乡”的消费者达到了79%。朋友介绍的认知途径比例达到了25.8%,家电下乡政策农村消费者中引起了关注。
但目前农村消费者对家电下乡政策知晓度仍然较低,全国有39.2%的用户没有听说过该政策,35.6%的农村消费者对具体细节不清楚。同时,各个省份对“家电下乡”政策的认识差异较大,广西省70%的消费者没有听说过该政策,山东省消费者对该政策知晓度最高,但仍然有19.7%的消费者没有听说过该政策。
(三)存在一定制约因素
虽然家电下乡对于刺激农村市场有积极的作用,但家电下乡政策方面,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制约“家电下乡”政策执行的因素中,主要是“领取很麻烦”,43.1%的消费者认为这一因素制约政策刺激效果。另外,农村消费者对产品档次、维修和质量等其他类的顾虑也占据了一定比例。
调查发现,受访者在购买家电下乡产品时,认为补贴领取方式太麻烦可能会制约产品购买。“家电下乡”政策推行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漏洞,导致农村居民的购买补贴无从落实。从这方面看,应加强补贴发放的监管,减少补贴的中间环节,或者采取消费券的方式购买下乡家电。
五、 “家电下乡”建议
家电下乡作为一项扩大内需的手段,一项利民工程,怎样把家电下乡政策进一步完善,让更多的农村消费者受益,从而建立完善的农村家电零售体系。
通过此次调研对“家电下乡”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加强规范的综合性零售网点建设
针对目前消费者对农村家电销售渠道普遍存在的不信任感,和在购物多样性选择、价格透明、售后服务规范等方面的重点需求,国家需要加强对规范的综合性零售网点的建设,对具备资质和能力的企业给予更多鼓励和扶持,推动高度分散的农村家电渠道的整合,从而使农村消费者的家电消费真正买的舒心、用的放心。
(二)鼓励和扶持农村物流配送网络建设
针对家电下乡产品销售渠道普遍位于较为富裕的乡镇,相对偏远地区对于产品购买、物流配送安装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便,整体物流成本单台配送成本过高的现状,建议政府鼓励和扶持农村物流配送网络的建设,整合企业和社会物流资源,利用行业领先企业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实施近中远程多级配送,在家电下乡补贴中划拨部分预算用于支持必然亏损的远程配送,还可鼓励依托物流力量进行家电下乡大篷车活动的开展,直接为农户实施上门购物和送货到家的服务,便利于民,鼓励消费。
(三)适度放宽家电下乡产品限价
针对消费者对于家电价格存在的一定比例的较高预期,例如消费者对于液晶电视的心理支付价格集中于3500元以下,高于此前国家规定的不到20xx元的限价,适当在限价区间上进行放开,从而避免当前厂商在三四级市场主推小尺寸液晶电视的现状,才合理价格竞争的基础上再加上政府给予的下乡补贴,将使32寸以上液晶电视消费需求得到有效释放。
(四)加强家电下乡政策的渗透宣传
针对目前农村消费者对家电下乡政策知晓度仍然较低的现状,以及农村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特征,加强家电下乡政策的渗透宣传,在财政补贴的
整体预算中划出一小部分比例的宣传推广费用,在电视、广播、乡村明墙、家电下乡产品手册等传播方式上进行相应的投入,同时整合家电下乡中标厂商的宣传资源,给予部分支持,对家电下乡政策进行全面立体的渗透宣传,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扩大家电下乡的受众,拉动消费。
(五)开辟传播家电下乡知识和直接购物的网络平台
针对当前农村信息化家电快速普及的现状,以及网络平台在信息传播速度、全面性上的优势,政府主导或者联合企业共同开辟传播家电下乡知识、展示家电下乡产品的网络平台,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施直接的网络购物,对于家电下乡政策普及和直接形成销售将有极大的帮助。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在今后长时间内要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作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的常州,早在1985年就进入老龄化城市行列,比全国提前15年,到2008年末,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64.28万,占全市总人口358.74万的17.91%。
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9.8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76%,占老年人总数的15.39%;90岁以上老人1.0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29%,占老年人总数的1.62%;百岁老人180人。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76.84岁。
我市人口再生产从传统型过渡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必然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老龄工作和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意见》、《关于对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实行政策扶持的意见》等文件,推进各级老龄工作机构和老年群团组织建设,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做好老年人优待工作,组织开展关爱老人心理健康活动,等等,不断推进老龄事业发展,使全市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逐步提高。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与方式
为积极践行和谐老龄化战略,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服务理念,有效解决养老服务需求,从今年3月份起,常州市民政局和常州市老龄办组织开展了市区养老服务需求大调查。调查采取实名填写问卷形式,利用民政和老龄信息平台进行汇总分析,对市区城镇户口按一定比例抽取了10084名老年人。在地区分布上,武进区2300人,新北区1155人,天宁区3218人,钟楼区2711人,戚墅堰区700人;在性别比例上,男性占49.53%,女性占50.47%;在年龄结构上,60-69岁的老人占35.99%,70-79岁的占51.74%,80岁以上的占12.27%。从而有效地保证了调查的科学性。主要内容包括老年人就餐、日间照料服务、精神关爱等方面需求情况。整个调查经历了准备、实施和汇总三个阶段,总共历时两个月的时间。
本次调查严格按照社区准入制要求,贯彻费随事转的原则,由各区按抽样调查老年人数印发《常州市区养老服务需求调查问卷》,由社区具体组织填写,并将收集的信息录入网上填报系统,由社区信息平台进行汇总分析。在整个调查过程中,社区干部认真负责,有的利用星期天和晚上深入到老年人中间耐心调查,然后将调查问卷逐份上报,一旦发现差错及时纠正,问卷回收率达到100%。这次调查的一个明显特征之处在于采用实名制填写的形式,防止出现虚报谎报的现象,也便于以后的抽查,确保了此次调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通过这次市区养老服务需求大调查,基本摸清了居家养老、社区就餐和日托服务等方面需求,为我市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政策,加大老年设施投入和发展老年服务提供了决策依据。
二、市区老年人需求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一)老年人基本状况
1.文化程度偏低
在被调查的10084名老年人中,文盲、小
推荐专题: 市场调查报告格式 市场调查报告 武进人才市场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