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农村社会调查报告(优秀范文六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农村社会调查报告(优秀范文六篇)》。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也随之提高,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以一个农业大国的形象立足于世界,尽管我国的工业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作为我国支柱产业的农业依然需要更强更好的发展,那也就意味着对农民的文化水平和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那么目前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文化生活的现状如何?农民收入提高了,生活富裕了,文化生活“富”了吗?带着这些疑问,我利用暑假返乡时间,对我家乡几十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够对新型农民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一、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及特征:
(一)农民的娱乐方式单调,局限于家庭娱乐方式
电视是目前农村用于休闲的最主要方式,电视在农村的普及,极大地开阔了农民的视野,丰富了业余生活。但由于电视反映农民尤其是农民娱乐的节目较少,其作用的发挥受到了限制。有些地方因为基础设施落后,有线电视开通较少,只能收到地方仅有的几个频道,节目数量少、质量差。基层电视台成为地方领导亮相的舞台,一些部门赚钱的工具,而对群众急需的农业生产技术,群众渴求的文化生活问题关注很少。而且,虚假广告的泛滥导致百姓上当受骗。
打牌、打麻将和下棋也是农民重要的娱乐方式。打牌以前主要是妇女的娱乐方式,但现在一些年轻人也比较热衷于此,且已经由以前的打“空牌”转向“玩儿钱”了,但下注一般较小。中年男性的娱乐方式以打麻将为主,农村妇女当中也有不少以打麻将为主要娱乐方式的,其主要是经济条件较好、空闲时间比较多或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妇女。打麻将只是为了娱乐和消磨时间,下注比较小。年轻人一般都是聚在一起“转街”或打牌、打麻将,由于没有特别适合年轻人的娱乐方式,他们很容易转向不良的行为,比如赌博、聚众斗殴。 串门可以说是农村最常见、最传统、成本最低的休闲娱乐方式了。尤其对于农村妇女来说,串门更是她们业余生活的主要消遣方式。
(二)赶集、庙会、秧歌等传统方式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
集市是农村每周都有的,赶集也是农民业余生活的方式之一。在农村,每个乡镇都有1 ~ 2个村设有集市,基本上是每10天就有3 ~ 4天是集。在集市上,农民可以购买生活生产所需的用品,走走逛逛,是休闲的好方式之一。集市在繁荣农村经济的同时也丰富的农民的业余生活。
每个乡镇都有一个或多个村有每年一度定期举行的庙会,并且曲阳县城也保留着一年一度的庙会形式。每逢庙会,村里张灯结彩,农民也趁此机会走亲访友。庙会期间,有踩高跷、舞狮子、扭秧歌等各种表演,十里八村的全来助阵,到处人山人海,男女老少齐上阵,载歌载舞,其情其景堪称是中国特色的乡间狂欢节。另外,庙会期间都会请剧团唱戏,但是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对唱戏已没有以前那么浓厚的兴趣,看戏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几乎没有。
秧歌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之一。在一些农村,村里会定期组织扭秧歌,村民既是观众又是演员,大家凑在一起其乐融融。每到春节前后,还会组织秧歌队去邻村表演,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公共体育设施不足,体育锻炼缺乏。农村的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农民主要参加的体育活动主要有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秧歌等。但由于大多数农村没有活动的专门固定场地,农民平时很少开展这些活动,只有在春节前后扭秧歌、打球。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村镇每年会组织比赛,例如灵山镇有篮球比赛,县城每年还组织舞狮大赛。但大多数农村,农民只能在自家庭院和公路街道及天然场地开展一些简单的活动。农村基础设施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不能满足村民的要求,影响了体育活动在农村的'开展。
(四)赌博日益盛行,并有趋于泛滥之势。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口袋里钱的增多及大把空闲的时间,赌博行为在农村越来越泛滥。并且,其涉及的范围之广,覆盖了老人、成年人和儿童。在农村,人们普遍并不认为赌博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人们大多数认为这只是休闲娱乐的方式,有的甚至认为赌博是一种经济实力、能力的表现及标志。但是,赌博的危害是极大的。它会造成金钱的浪费和对财富不择手段的追求。打牌还往往会造成家庭的矛盾以及对子女的消极示范作用。恶性的赌博往往还易滋生社会治安事件。
(五)由信息闭塞到互联网时代的“萌芽”。通过调查,一些偏远的农村信息还比较闭塞,农民大多数对外部信息的获得还局限于通过电视或偶尔去一次城市,信息获得渠道较少,严重影响着农民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农村的经济发展。但在一些相对较好的农村,近几年网络逐渐得到发展,但在家庭中普及率并不高。仅有的一两家网吧也只有十几台电脑,且装修陈设简单,设施落后。顾客中绝大多数都是未成年人,而这些人几乎都在玩电脑游戏或聊天。电脑和网络本应成为孩子开阔视野、传播文明的工具,但如果缺乏适当的管理和疏导,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甚至毒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农村互联网的建设和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又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大的考验。
跟据调查结果来看,80%的村没有体育锻炼场所和体育器材;80%的村无图书室、文化活动室或阅报栏,即使有活动室的也是徒有虚名,经常锁着门,活动工具简单稀少,藏书缺少实用性,管理不到位;60%的村广播虽然畅通,但仅限于会议通知和广播找人,没有从事文化宣传和文化服务活动,不能起到活跃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90%的村无文艺宣传队(业余剧团)。
二、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没有规范的文化活动场所。目前农村主要就是缺乏文化活动场所,农民的文化活动类型少,文化生活单一。 大部分农村没有文化广场,没有图书馆,没有老年人活动中心,多数人每天以看电视,打扑克来度过自己的业余时间,只有少数的会唱歌,扭秧歌,下棋等的文化生活,但一年也只有的几次,老年人辛苦了一辈子,晚年的业余生活也只是在唠嗑溜达中度过。
(二) 目前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开展工作难,发挥作用不力。从调查问卷和我们走访的一些乡镇看,大部分乡镇文化服务中心运转困难,组织文化活动少,门庭冷落,形同虚设。
(三) 农村文化人才匮乏。目前不少农村的中青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甚至一些中青年妇女也携子伴夫外出打工了,因此导致大量农村文化精英流向城市,引发农村文化人才缺乏,农村基本上只剩下了“妇、老、幼”的人力结构,导致当前农村开展文化工作和组织农村文化活动陷入困境。多数从事文化生活建设的工作者存在“专干不专”、“管文化的专职干部不管文化”的现象。
(四)“轻文化、重经济”的体制性因素。部分乡镇领导只追求经济发展,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到跑项目和资金上,农村文化生活建设根本不纳入地方的发展规划,更挤不上财政支出项目,同时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考核多注重于经济发展情况,对文化考核无硬性指标。因此形成农村文化建设出现“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五)资金不足,培训不够。由于乡镇财力有限,对于支持文化事业的投入资金少,因此致使一些文化基础设备无能力更新、文化中心平时无资金开展活动,同时因经费困难,上级文化部门很少组织文化专职人员的业务培训,致使基层工作者综合业务素质低,组织、协调及带动能力差,出现农村文化活动开展难的现象。 三、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认识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省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困难,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没有将农村文化建设真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政府工作目标中。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要树立农村文化建设远大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
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政府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农村文化建设综合水平进入东部发达地区行列。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一县两馆、一乡一站(中心)、一村一室一广场、一人一册图书”的目标,并达到国家有关标准。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切实得到解决。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业务素质、人员相对稳定的新型农村文化队伍。
(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免费为农民放映电影。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乡(镇)、村积极发展固定放映场(点),恢复农村集镇影剧院并建设数字化电影院。要不断开拓农村电影市场,广开渠道,通过开展科教片专场、爱国主义教育片专场、未成年人教育片专场、农民喜庆场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实现农村电影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通过几年的努力,把我省农村电影市场真正启动起来、繁荣起来,使农村电影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到20xx年基本实现全省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发展“农民书社”等农民自助读书组织,为农民群众读书提供方便。实施送书下乡工程,以政府采购形式,每年集中招标采购一批适用于农村的图书,直接送到重点县的乡村文化站(室),方便农民群众阅读。改进报刊订阅发行工作,缩短发送时间,使农民群众及时看到报刊。
(四)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民间艺术、民俗表演、民俗旅游项目。
(五)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县文化馆、图书馆的改革主要是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特点,人员能进能出,职务和待遇能高能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事管理新机制。加强对农村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扶持奖励民办文化。
探索农村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新机制新办法。统筹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综合利用,合理布局,加强现有资源整合,努力做到相关设施能够共建共享,着力解决农村文化设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按照我局周五调研日工作总体安排及主要课题分解要求,我们采取走下去、请上来等方式,对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工作进展
大庆市现辖五区四县、58个乡镇、482个行政村。全市人口281万,其中农村人口138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49%。由于县域经济条件限制和历史欠账,我市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较差、环境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我市多年来坚持以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为载体,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区域生态,见到明显成效,让胡路区、杜蒙县成为省级生态县(区),49个乡镇被命名为省级以上生态乡镇,383个乡镇村被命名为市级以上生态村。
(一)建立机制,强化基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重心为县区,为此,我们重点实行了“四个强化”。一是强化四级管理。在全市58个乡镇设置了环保助理,380多个行政村配置了环保监督员,实现了市、县(区)、乡镇和行政村的四级管理机制,把环境监管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二是强化能力培训。专门编制了有关农村环保工作的讲义,组织县区、乡镇和行政村环保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增强基层环保队伍的知识储备。三是强化载体带动。通过生态县区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创建的具体实践,基层环保队伍的能力水平逐步提高。四是强化目标考核。全面实施生态县(区)建设目标责任制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高标准、严要求,农村环境监管有效加强。
(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为了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我们重点在规划设计上狠下功夫。首先,是纳入总体规划。把生态示范创建和农村环境保护纳入《大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我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生态市建设规划中都明确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任务。第二,是制定实施方案。制定实施《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生态市建设实施方案》,以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联合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落实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责任、年度实施进度和推进措施。第三,是科学谋划项目。按照全省统一安排,建立我市“十二五”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库,入库项目61个,并对入库项目进行了初步设计。
(三)各负其责,合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十二五”以来,环保、林业、畜牧、水务、建设等行业主管部门多措并举、合力攻坚,取得较好效果。自然生态有效保护。累计造林4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1.5%;禁牧草原1034万亩,累计治理“三化”草原(场)60万亩,草原“三化”比率降到29%;大同西大海湿地、林甸东兴草甸草原晋升为市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16个。人居环境有效改善。累计完成泥草房(危)房改造5.7万户,14万农村人口受益;绿化村屯746个,村屯绿化达标率76%;实施畜禽三进三退工程,新建、改扩建养殖场(小区)538个,16.2万畜禽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屯。面源污染有效治理。大力开展秸秆禁烧环境监管,提倡秸秆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推广测土配方500万亩,有效控制了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强度;建设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基地600万亩,获得“三品”标识490个。功能设施有效增强。我市四个县在全省率先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场和生活垃圾处理场,实现了“两厂(场)市域全覆盖;强化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监管,建设33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407处,22.08万农民喝上放心水;将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向农村延伸,实现了统一收集、统一运输、统一处理。
(四)突出重点,连片治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关键是整治,重点在村屯。一方面,争取项目推动整治。国家和省从20xx年开始,针对各类突出的环境问题,启动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截至目前,我市列入中央和省计划项目16个,总投资2374.93万元,其中,中央投入797万元,地方配套700万元,村民自筹877.93万元,整治村庄16个,受益人口5.8653万人。另一方面,借助减排促进整治。两年来,全市列入全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的农村畜禽减排项目共160个,去年完成项目76个,减排化学需氧量4415.62吨、氨氮174.94吨;今年,由于洪水影响,我市计划项目84个,到年底可完成项目77个,将进一步为全市污染减排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问题
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对照先进地区经验,结合调研情况,我们深深地感到,尽管我市农村环保工作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但对照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对照国家和省关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目标任务,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需要进一步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一是基层环境管理水平低。在农村基层环保队伍建设上,我国很多地区走在了前面,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山西省阳城县把环境监管的触角向农村延伸,全县18个乡镇467个行政村全部配备了持证上岗环保监督员,在山西省率先实现了环境监管县、乡、村三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在乡镇层面,实现了“五有一专一保障一开展”。“五有”,就是有场地、有牌子、有办公设施、有制度、有工作职责;“一专”,就是乡镇配备了1至2名专职环保监督员;“一保障”,就是工作经费和人员待遇得到了保障;“一开展”就是有效开展工作。在行政村层面,实现了“六有一保障一发挥”。“六有”,就是有场地、有牌子、有人员、有办公设施、有制度、有工作职责;“一保障”,就是工作经费和人员待遇有保障;“一发挥”,就是能够发挥作用。我市虽然在乡镇、行政村环保队伍的建设和能力提高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短期内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没有工作经费和人员待遇保障,且环保工作人员多为兼职、非专职,素质偏低、流动性大,水平提升难度很大,难以适应日益繁重的工作需要。
二是农村环保激励机制弱。为了加快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持续改善农村环境,我国一些地区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相继出台了“以奖代补”、“以奖促治”政策,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村改善环境的积极性。河南省三门峡市农村环境保护生态示范创建以奖代补考核办法中规定,对于国家级生态县、区创建,完成规划编制并通过专家评审的奖励县、区政府3万元,通过环保部验收命名的奖励县市、区政府10万元;对于生态乡镇创建,完成环境规划编制并通过专家评审的奖励乡镇政府1万元,获得省级生态乡镇命名的奖励乡镇政府3万元,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的奖励乡镇政府5万元;对于生态村创建,获得省级生态村命名的奖励行政村1万元,获得国家级生态村命名奖励行政村5万元。同时,为鼓励对生态示范创建工作的探索和创新,对生态示范创建中在环境改善、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等方面具有推广、示范、借鉴意义的生态工程予以褒奖,奖励最高金额为10万元。由于我市没有建立农村环境保护“以奖代补”、“以奖促治”政策,乡镇和行政村的创建热情不高,创建质量得不到到保证,不能充分的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三是治污项目建设推进难。20xx年以来,环境保护部、财政部相继制定了“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实施方案、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及其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加强“十二五”资金管理的指导性意见,对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村庄实行“以奖促治”,对达到生态建设示范区标准的实行“以奖代补”。同时,明确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参照国家政策,安排本级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由于历史欠账和县域经济紧张,我市虽然在四县分别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但乡镇和行政村的生活污染治理还没有全面展开,生活污水管网尚未铺设到位、生活垃圾存贮和收运体系尚不健全,规模化养殖场粪便污染还没有得到根本治理,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还存在差距。按照省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联合行动的要求,到20xx年,全市具备条件的小城镇要完成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置设施建设,60%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要配套完善固体废物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困难很多,压力巨大,迫切需要稳定的资金投入,市级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的建立迫在眉睫。
四是生态示范创建差距大。省政府将我市、杜蒙县、肇源县列为全省生态创建试点,对我市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给予厚望,对照生态市考核标准,特别是国标中规定的“三个80%”,我市达标难度很大,目前我市9个县区,还没有一个国家级生态县区,58个乡镇仅有4个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482个行政村中国家级生态村还是空白,此外,在具体指标上,我市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单位GDP能耗、森林覆盖率等指标还远远达不到国标要求,要想在“十三五”期末实现国家级生态市创建目标,尚需加大推进力度,加快创建步伐。
三、对策措施
“十二五”已经走过三分之二时间,即将进入冲刺之年、收关之年,形式严峻、任务繁重、责任重大。我们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战略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着力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为进一步巩固环保模范城市成果、加快生态市建设进程做出积极贡献。具体工作上力争实现四个新突破:
1、超前规划研究,力争在顶层设计上实现新突破。在系统总结评估“十二五”农村环保工作的基础上,做好“十三五”规划课题研究。一是现实基础专题研究,系统全面掌握我市农村环保基本情况;二是制约瓶颈专题研究,调查分析制约我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关键影响因子,确定需要整治的重点环节;三是治污技术专题研究,调查论证适合我市农村实际的生活污染、面源污染和生态修复的先进技术;四是引导政策专题研究,探讨工业反哺农业、社会资金吸纳等有利于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制度、政策;五是目标任务专题研究,确定我市“十三五”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六是管理机制专题研究,研究制定强化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保障措施。
2 、深化监督管理,力争在项目建设上实现新突破。项目建设是改善农村环境的有效途径,重点是把握好四个环节。一是做好项目。对于已经入库并有希望获得支持的项目,抓紧可研和方案设计,落实项目前期。二是争好项目。对于没有入库,但却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项目,组织县区积极向上争取,争取列入计划,获得支持。三是建好项目。对于已经列入计划获得支持的项目,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保证进度、保证质量、保证达标。四是管好项目。对于建成投产项目,要加强治污设施环境监管,确保稳定运行,达标运行;对于在建项目,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实施督察督办,规范建设、规范管理,确保项目建成运行后达到设计目标。
3、搞好协调推进,力争在综合治理上实现新突破。主要是协调有关部门,加快推进农村环保联合行动,确保实现既定目标。努力修复自然生态。通过植树造林,综合整治土地沙化、盐渍化,治理水土流失;通过草原修复,促进草原改良、草原植被恢复;通过保护湿地,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全面控制面源污染。推进整治畜禽养殖污染减排项目,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强化“三区”管理、推进“三区”治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行测土配方,控制农药和化肥施用。三是改善居住环境。继续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和农村垃圾治理,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村屯绿化、道路绿化,深入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
4、创新管理模式,力争在队伍建设上实现新突破。积极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农村环境管理机制模式,加快基层环保队伍建设。一是纳入目标管理。将农村基层环保机构建设列入年度生态县(区)建设和环境保护目标考核,做到有场地、有牌子、有人员、有办公设施、有制度、有工作职责、有工作经费和人员待遇有保障,在乡镇政府设置环保办公室并配备1至2名环保管理员;在行政村设置一名环保监督员。二是强化素质教育。实行环保管理员和环保监督员持证上岗制度,20xx年上半年完成58个乡镇环保管理员的岗位培训,下半年完成482个行政村环保监督员的岗位培训,合格的分别核发环保管理员和环保监督员上岗证。三是实施工作考核。环保管理员和环保监督员由县(区)环保部门和乡镇政府双重管理、双重考核,由市环保部门制定工作考核办法,县(区)环保部门具体实施考核,并将考核结果通报县区政府和乡镇政府。
这个寒假过的跟以往有很大不同,我第一次自主的做了一次社会实践调查,是关于我们村近几年经济、文化、民生等方面发展变化的。第一次深入农户、与村干部交流,感受颇深。在调查中,我真切的感受到了我们村的巨大变化。同时,也看到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这次难得的机会,我在得到社会实践锻炼的同时,也更进一步的了解了我的`家乡。
首先是经济方面,在前两年,荣乌高速公路的修建占用了我村的大量农田,因此,村与村民得到了相应的补偿。因为当得水利条件差,农田灌溉不方便,所以每年农田收入不稳定甚至有严重歉收风险。而这种类型的补偿每年都是固定的,所以村民都乐意接受。还有,近几年工业园大批建设,既有占用土地补偿又能吸引村里的大批劳动力,带动了我村经济的发展。另外,我村盐滩承包年限去年到期,又有大笔承包费收入,因此,村里按人口每人千元的补助金。我村在土地利用方面,近几年,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多,尤其是棉花,有些农户通过承包土地大面积种植棉花每年也有相当可观的收入。另外,从前年开始,我村开始批放开发养殖区,我村的养殖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例如生猪、肉鸡等的养殖。因为有了较为可观的经济保障,我村各硬件设施也得到了较大提高。前年,我村全面翻修了全村街道,实现了全面硬化。去年,我村各主要干道全部安装了路灯,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此外,还全面实现了电视信号数字化,让村民看上了更多更清晰的节目。我村村民不再是单一种田,而且从事各种打工职业,实现了收入的多元化。村支书张春廷说,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我村实现了村民收入翻番的任务。
在文化方面,我村去年加大了投入。建造了自己的篮球场、健身区。每天傍晚健身区都能看到老人的身影。我村还与邻村联合组建了秧歌队、鼓乐队、老年曲艺队等,每逢较大的集会都会看到他们热闹的身影。在教育上,我村小学因资金不够充足师资力量较弱,硬件设施跟不上人数少生源不足等原因与岔河小学合并虽然路途比以前远了些,但让孩子接收到了更好更全面的教育。同时村里也越来越重视义务教育,努力确保每个适龄儿童按时入学,加大与学校沟通,尽量减少辍学人数。
在民主建设上我村也开始了落实行动,不再是以前的空头支票。设立信访举报箱,有专人负责,每天清查一次,作好记录,并及时与村领导沟通。村务公开栏切实认真的张贴村内财务开支、政策动向、上级指示等,让村民尽快了解到。
经过全村人的努力,近几年我村取得了可喜的发展,并在20xx年被评为“文明村”。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大量修路建厂房,占用了大批土地,导致农田面积锐减。另外,工业园快速发展,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空气、水等环境污染。水利设施不完善,农业灌溉不方便,人畜饮水有时困难。在文化、民主等方面人民群众积极性不高,认识不够。各种政策落实体系还不完善,许多旧老观念仍存在与村民之间,这对经济文化发展带来一些障碍。在医疗卫生发面,虽然有自己的医疗室,但是人手不足,硬件设施条件差,医护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村民就一直病难的问题依然没有彻底解决。
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感受到了家乡的发展变化与存在的问题。只要全村村民同心协力,迎难而上,发挥优势,保持发展,克服不足,解决问题,从实际出发,相信今后的家乡会跟美好。
作为农村出生的孩子,我对现在农村发生的变化感到非常高兴,当然农村的发展仍然存在严重的不足。
我从我寒假在家里的调查以及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所看所见全面的分析一下我所了解的农村。
二十年来自从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实施以来,农民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农业并没有摆脱为别的行业服务的地位,农业创造的财富无情的转移到别的行业,这和别的国家争相补贴农业形成了鲜明对比。农村的变化远远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我就农村的经济,教育,卫生保健,治安,信息化的调查大概谈一下我的看法。
农村变化最大的应该是房子,从小的时候的土坯房到平房,到现在二层的楼房,但是人们的收入并没有实质上的增加,我大概调查了一下,在我们那里,现在一般的家里都是三口人,每家有四五亩的地,每年种地的收入只有两三千元钱,这里面有农民买种子(大约要一两百元)和买化肥(也要一两百元)的钱,还有自己亲自劳作,节省了耕地和丰收的花费,所以如果一普通农家只种地的话,除去日常的生活花费将所剩无几,所以我们那里的农民一般都要去干零时工。在20xx年后,突然流行了外出打工,这是中国的大势所趋,沿海的发展给大量的农民工提供了打工的机会。现在我们村子只要有一定劳动力的人都在外打工了,虽然收入也增加了,但是和中国经济总体水平相比,我觉得还是远远不够的,现在有的家里只有丈夫在外打工,每年能够带回五六千的收入,多点的七八千元的收入,家里的收入也就是自给自足,也就是现在每个家庭平均每年有两三千元的收入,但是每个家庭都有孩子,每个父母都要赚钱为孩子盖房子,现在农村一般都盖的是两层的楼房,如果不盖的话,自己的孩子将很难找到老婆,而且会被人耻笑,而盖一个二层的楼房一般都在两三万,所以丈夫辛辛苦苦储存的钱也就是为给孩子上学的费用,以及将来孩子长大了,给孩子盖房子。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也就陷入了这样一个循环,父母储存的钱给孩子盖了房子,孩子又要养活自己的父母,又要储存钱为了自己的孩子,这里面不能发生任何的以外,包括家人得了什么重病。再看一下我们那里的村的集体经济,没有一个村办的企业,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只能到沿海打工,农民没钱,村的办公机关没有收入,举债运行,到达破产的边缘,农村的问题是非常严峻的问题,农村问题不解决中国不可能富裕,中国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不过中国在发展,农民问题也慢慢的解决。
农村的教育问题也非常的严峻,因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农村的人口占我国人口的决大部分,可能农村的孩子不能决定祖国的未来,但是也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乡原来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小学,而现在好几个乡才有一个小学,而我们市的高中也只有两所高中,而只有一所每年有两三百个考上大学,另外一所只有几十个,这样的状况怎么可能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很多家长还有孩子不是不想上学,一是考不上,二是考上了也可能没有钱上。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但是我问过很多人,普遍的反映却是用处不大。政府要加强对学校的投入以及扶持一些社会急需的行业培训结构。还有就是现在经济的发展使很多的孩子辍学去打工,我们村现在一个村只有两三个上高中的,其余十五六岁的孩子都去打工了,如何让这些孩子重返学校,也是社会要关注的问题。
农村的卫生保健就更差了。农民以前没有医疗保险,而现在突出的问题都是看病贵,所以农民只能是小病抗着,大病等死。还有就是农村没有自来水,随着环境的污染,自己井里的水到了不能食用的地步,就那我们村和附近几个村为例,普遍存在井水过咸的状况,而且杂质过多,越喝越渴,没有人去关注,农民选择了沉默。
农民看病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因素构成的:
一是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抵御疾病能力太弱。由于经济条件差,很多农民大病往往错过了治疗时机,一旦发现已经成了绝症,而且治疗费用高,造成许多家庭因病致穷、因病返贫,债台高筑。
二是农村“三级卫生网”功能萎缩,农民健康无制度保障。随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集体经济实力下降,依赖集体经济运转的农村合作医疗名存实亡,农村“三级卫生网”功能逐步萎缩,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得不到满足。
三是国家卫生投入不足,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多年来,国家对卫生的投入不足,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卫生资源的配置明显存在着倾向城市而忽略农村的趋势。
四是医疗市场竞争无序,医院运转成本增高。由于财政投入少,医院的正常运转主要靠提供医疗服务收取的费用,添置大型先进设备主要靠自筹资金。这种机制实际上把医院完全推向了市场,其后果是形成医疗市场的无序竞争。
五是医院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医德医风与日俱下。由于医疗制度的弊端,我市大多医院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公益性质和群众利益,医疗行风出现滑波,医疗服务质量下降。
六是医药进货渠道不畅,中间环节多费用高。有的医院的药品进货渠道不正规,伪劣药品鱼目混珠,药品入库价与出厂价的差价悬殊。
七是地方疾病防治不力,血防工作形势严峻。我市地方疾病中要数血吸虫病对群众健康危害最大。一旦患上血吸虫病,将伴药终身,若延误治疗到晚血后期将会丢掉生家性命。
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非小事,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水平和社会进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委员们建议:
第一、坚持办医的公益性和服务宗旨,加快医疗体制改革发展。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市卫生工作,围绕如何完善医院的运行机制,维护医院的公益性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加快医疗制度改革。
第二、加强卫生宏观调控管理,合理节约优化医疗资源。市、县(市、区)两级卫生主管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综合监管工作,合理调配优化医疗资源,认真实施卫生区域规划,引导医疗市场健康发展。
第三、加大卫生事业投入,重点倾斜农村卫生。政府对卫生投入应逐年增加,增长幅度应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且应倾斜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真正落实“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卫生方针。
第四、办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牢固构筑农民健康屏障。切实抓好XX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行工作,关键是政府的补贴要及时到位,提高农民的参合率,扩大覆盖面,防止出现“三起三落”。
第五、切实办好惠民医院,真正服务好弱势群体。要使惠民医院真正“惠民”,拿出医疗惠民的硬措施,以解决低收入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第六、大力加强医德行风建设,切实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卫生主管部门和医疗机构要重点抓好医疗机构医德行风建设,使医院为社会服务,医生为病人着想,医疗为病人满意,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彻底扭转过去偏重经济创收的倾向,重塑健康卫士的良好形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改革,农村的治安也成为要关注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我们村的治安越来越差,前年村里的牛差不多都被人盗了,今年家家养狗,但是却被不法之徒给毒死了,村里的青壮年少了,也助长了不法之徒的气焰,甚至达到了明抢明夺的地步。现在这个问题一直没有人去重视,而这个问题却和农民的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造成农村治疗安恶化的因素有:
一是贫困与摆脱贫困的矛盾比较突出。大多数农民仍然处于贫困之中。为了摆脱贫困只好外出打工,很难靠当地条件致富,部分人就把牟取不义之财作为致富之道。因而,在农村的犯罪中,盗窃、抢劫、诈骗等侵财案件占相当大的比例。
二是有的基层政权组织弱化,客观上助长了农村不安定因素。一些农村基层政权组织职能处于半瘫痪状态,对一些民间纠纷置若罔闻,制止不力,估计不足,任其发展,酿成事态;一些农民的矛盾纠纷无法排解,致使农村治安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失去作用,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的能力降低,上访、聚众闹事、阻塞交通等群体性的事件时有发生。
三是执法力量严重不足。农村警力严重不足,与日趋繁重的社会治安形势任务不相适应,基层执法人员顾此失彼,疲于奔命,无法投入繁重的治安工作中去,加之装备落后,人为造成处理不及时,打击不力,不能有效震慑犯罪。
四是黑恶势力和邪教组织屡禁不绝,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因素。
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但是如果和我的父亲说农村的信息化时,他可能认为我在开玩笑,至今为止,我们村还没有建立有限的电视网络,我在家里只能看一两个自己市里的两个台。而安装一个电话不仅要给安装费,还有每个月交月租费,这极大的阻止了农村的信息化,在信息化的今天,农村被屏蔽。
新时期,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三农(农业、农民、农村)问题高度重视,在党的十八大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要求更加关注农村、农民和支持农业,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村庄也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比如已经不再交农业税,农民都加入了医疗合作,看病能够报销60%,而且农民的思想也开放了,很多都为自己买了保险,尽量减少天灾人祸造成的不幸。
但是这些只是农村的部分问题,完全解决农村仍需要党中央更加关注三农问题,大力扶持农业的发展,如果占全国70%以上的农村人口富裕了,中国才真正富裕了。
勤劳致富,这个亘古不变的道理放在今天市场经济大潮下的农村有些不灵了。由于农民的生产是为市场而生产,他们生产的粮食或肉蛋奶,都是用来交换的商品,且没有定价权,谁老实巴交种地谁就吃亏。
自20xx年以来,身为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的我,带领一批批研究生一直在自己的家乡山东省平邑县卞桥镇蒋家庄进行生态农业实践,承包了约40亩低产田,办了一个生态农场。我们目睹了中国农村的很多变化。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这10年的生态农业实践中,中国农村的污染问题不但没有改观,反而越来越严重。由于普遍采取了违背自然规律的生产模式,同时城市垃圾大量进入农村,发达地区淘汰的产业在落后农村落地,因此,农村中出现了多种污染。本文章所反应的问题,是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的真实现状。
调查之一:令人窒息的臭味
20xx年7月,山东几省连遇高温,部分城市达到40度。在这样高温天气下,一些化工厂、养殖场散发的臭味令人窒息。
在我的生态农场西北角,两年前出现了一个非法养殖场,属于工厂化养鸭,鸭子从蛋壳出来到长大25天即可以出笼。在其上游就有一个规模化的屠鸭厂。屠宰后的鸭子进入到南方城市,被一些不知情的消费者吃掉了。经济发达的地方,为转移污染,将工厂化养殖场和屠宰厂转移到了经济相对落后的沂蒙山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里恰好位处水源地上游,这里的污水与生产的垃圾食品又回到了他们的餐桌。
臭气来自养鸭场的鸭子粪便,平时气味就很大,再遇到到高温,臭气浓度增加几倍,臭气熏天。尽管政府规定畜禽粪便要干湿分离,不准冲洗,但这些黑心养鸭场不管不顾,照样用水冲,不仅严重污染了周围河流,在冲洗过程中还添加了大量火碱,这样的鸭粪不仅不能肥地,还会烧死庄稼。
之所以25天鸭子就能够出笼,得益于大量使用饲料添加剂,各种重金属、抗生素、激素都添加到饲料里面,让鸭子异速增长。不要说这样的鸭肉存在严重的质量安全问题,就连粪便都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长期在鸭场工作的农民也有健康隐患。
最近临沂市在铁腕治污,希望借此春风,对于存在偏远农村的严重违背自然规律、严重污染生态环境的养殖场予以清理,早日还沂蒙山人民久违多年的绿水青山。
调查之二:地下水不能喝了
我们在农村调研,发现买水喝的农民越来越多了。最早发现农民买水喝是20xx年春节前后,今年村民发现买水喝已成为普遍现象。沿沂蒙山金线河两岸的十几个村庄,当年都是到河边沙滩取水喝,或者每个村里都有井,喝的就是浅层地下水。如今,河里的水早就不能喝了,现在井水也不能喝了,连镇上供应的自来水也几乎不能喝了。
有条件的家庭花钱打深水井,打井变成一个产业。
河水不能喝是沿河工业尤其屠宰业、工厂化养殖业造成的,河水已严重污染,成了劣五类水;浅层地下水不能喝是农业污染惹的祸,农民为图省事,减少向土地上投入,使用大量的化肥、除草剂等农药,最终导致了赖以为生的地下水不能喝了。原本喝水不要钱的农民,今天尝到了花钱买水喝的苦头那水是要天天买、顿顿买的啊。
水是从山上买的,村庄的上游就是蒙山,蒙山由于植被覆盖好,少农田,所产生的水干净还有一丝丝的甜味。然而,几年前我去考察,发现那里的水源也面临着污染隐患。由于游人增多,山上遍布各种农家乐餐馆,餐饮业的废水直接排放到水源中去。
农民向环境中使用了多少化肥农药?一般一亩地三四百斤化肥,两三斤农药,这些化学物质,能够被利用庄稼或保护庄稼的,占10%~30%,也就是说大量化学物质是用来污染的,污染的比例高达70%~90%。大量化肥、除草剂等农药、地膜造成土壤污染和土地肥力的严重下降,土地肥力下降又带动了农药化肥产业兴旺。政府在源头补贴化肥、农药、农膜等,以至于这些化学物质非常便宜,使用起来连农民都不心疼农民除一亩杂草,除草剂的费用仅为2.1元!
调查之三:害虫越杀越多
进入7月,调查区平邑县卞桥镇石桥、南安靖、卞桥、西荆埠、黄埔庄等几个村子的农民开始忙碌起来。农田里爆发了一种钻心虫,专门啃食玉米芯,即顶端的幼叶,吃完后就钻到植株下面的部位,非常难以治理,农民恨之入骨。
农民每年都要向地里打多遍农药,加上播种期用农药拌种,使用农药四五次属于正常,如果种植果树,每年打药的次数高达20多次。
现在的农田充满了杀机,害虫几乎都是经过农药洗礼的,农药越用越多,而害虫似乎也越战越勇,在过去一百多年的人虫大战中,化学对抗的胜者似乎是害虫而不是人类医院里癌症病人越来越多,而害虫繁殖速度依然成倍增长。
害虫在农药胁迫下,会出现进化,这个进化是在农药诱导下产生的。据说有些害虫泡在农药原液里也毒不死。这类害虫进化出来了一层隔离液态的蜡质毛。如果有人研究农药诱导的害虫进化机理,应当有很好的科学发现。农民不知道其中的原理,每年继续有成吨的农药倾倒在农田里。
有些虫害是农药商和农药贩子人为制造出来的恐慌,为了吓唬农民,其目的是兜售其农药,他们不关心农民是否治住了害虫,他们关心的是农药的销售量。
当农田出现的害虫的时候,仅仅是每亩出现2~3头害虫的时候,植保专家就建议农民喷洒农药,还推荐他们使用哪一种农药。如果不打,农民们经常听到的是下面的话:你不打农药吗?不打庄稼都毁了。
一些政府官员也成了农药商的传话筒:不打农药,产量会减少70%,甚至会绝产。
现在农药的名称越来越奇怪,如一步绝、一月无虫等,既充满了对害虫咬牙切齿的恨,又充满了对农民的诱惑不怕你不来买。
调查之四:河流变成臭水沟
山东省平邑县卞桥镇蒋家庄村的东面有一条小河,叫金线河,是沂河的上游。沂河是淮河流域泗沂沭水系中较大的河流,从江苏入海。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沿河十几个村庄的村民就是靠这条小河生活,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面水都能喝,不需要进行水处理。这条河至今也是临沂市以及沿线城市的水源地,但需要进行各种水处理措施。
过去村里还没有空调的时候,这条河就是天然的避暑地。在炎热的夏季,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就是用这条河去除身上的热气,男人在上河洗澡;女人在下河洗澡,但男人的权利是白天和黑夜都能洗,而女人只有在晚上才洗。
村里人对这条小河有着很多的回忆:
河里有很多的鱼,夏天发洪水时可以在浅滩上抓到几十斤重的大鲤鱼,鱼是从上游水库里跑出来的,水流平缓时也能看到一些鱼儿在浅浅的水底下静静地呆着。有一种鱼,我们叫它沙里趴,用手就能抓住,至于深水里的螃蟹、虾米、青蛙、泥鳅等就更多了。孩子们用笊篱就能捞虾,手巧的还会织渔网,并织成簸箕的形状,绑在长杆上,就可以抓到更多的鱼。小河再往远处流便是密不见人的森林,胆小的孩子是不敢走进去的。森林里有一种叫小黄雀的鸟,羽毛金黄,小而灵活,孩子们的弹弓很难打到它。一到夏天,数不尽的知了响彻整个森林,天气越热,叫得越欢,这时候,孩子们最高兴的事就是一下课就去粘知了,拣知了皮,逮知了牛。
今天,这条小河已经严重变臭,不能游泳,更不能喝了,水里的鱼虾没有了,沿河的芦苇荡没有了。这条河每天都要负重将各种污染物搬运到下游去,再经过沿线的城市,最终流向大海。
据村里人介绍,河水变质是从砍伐当地森林开始的,这个过程大约发生在1982年前后,首先是分了集体林,将多样化的当地森林卖掉分掉,然后种植上清一色的杨树。随后,人们发现了发财的机会卖沙子。由于城市急剧发展,大量需要沙子,金线河的沙子被层层截挖,这里的沙子被制成混凝土,撑起了一座座城市。
后来,人们沿河疯狂建各种养殖场,大都是工厂化速生养殖场,养鸡养鸭,污水直排金线河;鸡鸭多了之后,于是就沿河建起了屠宰场,屠宰废水基本没有经过处理就进入了金线河。
还有其他大小工厂,以及农田里排放出来的化肥、农药、地膜的碎片,下雨的时候也随着地表径流进入了金线河。
这条曾经美丽的金线河,早在20年前就已经名存实亡了。现在山东乃至整个内地省份,已经很难找到沙子了。而底泥中的重金属等物质也需要专门的处理恢复,其代价的是昂贵的。
调查之五:垃圾包围农村 调查发现,农村中垃圾严重增多了,尤其白色污染。
倒退三四十年,乡村是很少垃圾的。那个时候没有塑料袋,也没有农膜,主要是动物和人的排泄物。勤快的农民都要将这些排泄物收集起来,放在猪圈里作为肥料。当年有一种农活就叫拾粪,几乎每一个农户家里都有拾粪的工具,沂蒙山人管一种棉槐条编的农具叫粪箕子,就与这种农活有关。
如今,人和动物的粪便明显比过去少见了,但严重增多的是各种垃圾。
首先,农田的地膜残留物就是一种。每年农民种植经济作物如西瓜、花生、土豆等都需要大量使用地膜。这些地膜非常薄,没有回收利用价值,收获庄稼后农民就将地膜捡起来放在地头,一些残留的农膜留在地里。有时候地头上杂草多了,农民在烧杂草的时候,一把火也将地膜焚烧了,释放出严重的致癌物。
其次,是各种农药、化肥的包装物。它们几乎都是塑料类制品,有些为塑料袋,有些加工成塑料瓶。
第三是各种食品的包装物。饮料瓶、矿泉水瓶、牛奶瓶,方便面袋,薯条袋,几乎村民从商店里买来的所有食物都是用塑料包装的,即使香烟,外面也有一层膜。
第四是各种塑料袋。城里人的超市对塑料袋实施限塑令,但那些被限制的塑料袋全部进入乡村,现在农民赶集卖东西,根本没有带包带筐的习惯了,到处都提供一次性塑料袋。集市散场后,地面上的垃圾塑料袋遮盖地面,由于乡村没有专门的环卫人员,这些垃圾袋借助风或雨水的力量,就会进入河流或沟渠。
第五是村民的各种生活垃圾。旧衣服烂鞋袜,废旧的塑料桶,墩布头与塑料把,加上烂菜叶与废纸片,这些垃圾有些就手被村民倾倒在沟渠内,刮风下雨后再冲到下游去。
调查之六:得癌症的多了
蒋家庄的村民,第一次听说癌症这个词,是20世纪70年代。1976年1月,周恩来总理去世,因患癌症医治无效去世,县有线广播里传来这个消息。村民们悲痛之余,私下互相打听,癌症是什么样的病,那么厉害,连国家都治不好。可见,40年前,癌症对于村民完全是很新的名词。
如今,村民们因病去世的多了,而更多的病,都是在医院里查出的癌症。先是村民感觉某个部位不舒服,疼痛难忍,送去医院检查,往往都是癌症后期。后来这样的事情多了,谁家发现有人疼痛,就很自然地猜想是不是得了癌症。
癌这个字里有3个口字,病从口入,癌症也多是吃出来,喝出来的,更有空气中致癌物,通过呼吸进入人体。村民们得肺癌、食道癌、肠道癌的多,就很可能与空气、水和食物污染有很大的关系。
村民们常年接触农药、化肥、地膜,这对人体的伤害很大。村民们告诉我说,打除草剂的时候连窗户都不敢开,气味很难闻;打农药时有时浑身红肿,洗澡都不管用;他们在田间地头焚烧地膜时,点着火走了,但空气中的二恶英致癌物却进入了大气,上百年不能降解,对于这一点,村民是不知晓的。
蒋家庄的会计那里保留了村民死亡的较完整记录。过去有记录的19年中,总死亡人数为109人,其中男性56人,女性53人。
调查中得知,农民死亡原因中,90%以上为各种疾病,其中以癌症为主。最近10年来,除了写明服毒、上吊死亡、事故外,该村农民死因多为癌症,而自然死亡的比例很小。
进一步分析发现,该村庄农民平均死亡年龄65.73岁,除去自杀等意外因素,平均寿命70.63岁,其中,男性69.95,女性70.99岁。过去20年中,中国人平均寿命中,男性为72.05,女性为75.35。与全国平均值相比,该村庄男性寿命下降了1.42岁,女性下降4.36岁。女性寿命下降超过男性,可能与农村妇女生活压力增大和替代男性从事有污染的农业劳动有关。无论哪种分析,该村农民的寿命已低于全国平均寿命平均值。女性寿命高于男性是不争的事实,但女性寿命下降高于男性,更应当引起重视。
调查之七:尴尬的农村殡葬制度
在蒋家庄,原来有块公墓林,过去都实行土葬,埋葬的都是蒋家庄去世的农民,以蒋姓为主,外性也允许。我们叫这片墓地为老林。老林里种植了很多树木,以侧柏为主,坟头上长满了草,小时候几个胆大的小伙伴经常进老林拔草。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这片老林被平整,如今变成了良田。
然而,老林被平整后,没有来得及划出新的墓地,就赶上了家庭联产责任制,就是分地单干。当时,村集体并没有将所有的土地都分掉,尚保留了5%的集体土地,这些土地成了村民埋死人的首选之地。后来,这些集体土地也被承包了出去,这样村民就不能随便到别人家的承包地上埋棺材了,只要在自家的承包地上就地掩埋,客观造成了坟头遍布农田的奇观。
中国城乡实行丧葬改革40年以来,虽在城市减少了死人占地,但在广大的农村,尤其华北平原上的农村,似乎收效甚微。继火葬后,农民重新恢复土葬风俗,他们将骨灰盒放置在棺材中下葬,这样就造成了对待逝去亲人的新做法:火葬+土葬。
火葬与土葬二者只能择一,而农民却将其二合一。由此带来的新的问题是:火葬增加环境污染,还增加了农民经济负担;土葬因无固定的农村墓地,农民随地埋葬,不仅占用大量耕地,还造成因无规则土葬行为,造成坟头遍布农田,对机械耕作带来困难。
可见,农村殡葬制度需要进行新的改革,或者是借鉴城市的做法,恢复家族墓地,实现严格火葬,仅留骨灰和排位,减少占地;或者根据中国农村实际情况,恢复土葬,但需要严格不留坟头,农民自己记住位置,到重要的纪念日祭祖。后者不占地,农村土地可永久耕作,农民不受平坟之痛。
调查之八:勤劳未必能致富
勤劳致富,这个亘古不变的道理放在今天市场经济大潮下的农村有些不灵了。由于农民的生产是为市场而生产,他们生产的粮食或肉蛋奶,都是用来交换的商品,且没有定价权,谁老实巴交种地谁就吃亏。
蒋家庄村民蒋坚强是村里最早富裕起来的农民。他是当地有名的种地能手,同时也是一名非常熟练的拖拉机手,还会养猪、养牛。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联产承包刚开始的时候,曾辉煌一时。他1978年初中毕业就回村当了农民,由于会经营土地,1979年就买上了拖拉机,1980前后就有2万多元的存款,是当年村里最早的万元户。30年来,他一直靠自己的勤劳伺候土地,非但没有像那些头脑灵活的农民那样过上好日子,还背了20万元的债务,已基本没有能力继续发展生产。
我们了解到他返贫的原因如下:
一是坚持务农。当村里很多人外出打工,收入远比在家种地高的时候,他一直坚定地守在农村生产第一线。他将父母的土地还有农民不愿种的土地接过来经营,继续开拖拉机挣钱,同时养猪还养牛,积累了一个价值17万元的大院子。然而,不幸的是,他的辛苦努力并没有使他银行里有多余的存款,而是经常入不敷出。其主要原因是,农产品价格并没有像城里人的工资那样成百倍地增长,而是几十年来变化相对很小。35年以来,小麦玉米价格仅上升了5倍,远不如货币贬值的速度快,而期间城市工作人员的工资上涨了几百多倍!那些聪明的农民将土地撂荒,进城打工每年可得到2万元~3万元的净收入,相对于在家农民经营10亩地的收入。而前者要轻松的多,后者则非常辛苦,一年到头都不能休息,还不能生病。
二是医疗风险。农民长期经营有一定风险的农业,不生病不出事故是不可能的。蒋坚强就因搭建牛棚摔断胳膊进了医院。为治好胳膊,他花了近5万元。祸不单行,他的儿子在外面打工做电焊工,火星迸进了眼睛,治眼伤花了3万多元。
三是孩子结婚与生子。农村给孩子定亲办婚事的费用越来越高,低俗的攀比之风直接造成了费用升高。以见面礼为例,20世纪80年代末为1007元,其寓意为千里挑妻,到20世纪末就变成了10001元,翻了10倍;到现在干脆上升到30003元了,又翻了3倍,美其名曰三生有缘。如果男方拿不出见面礼三生有缘,女方扭头就走。盖房、定亲、结婚、一直到生子,费用最低15万元。蒋坚强就一个儿子,孩子从定亲到生子,将其所有的积蓄都搭上了还是不够。
四是养猪赔钱。蒋坚强去年养殖了50头猪,本来想发一笔,不料遭遇猪瘟,大部分猪死亡,净赔3万元。
五是为银行挣钱。由于医疗、孩子娶亲、加上那场猪瘟,蒋坚强为了在经济上翻身,只好冒着更大的风险去贷款,年息高达12%,以不动产做抵押,同时还要有亲戚担保。为了还银行利息,只有起早贪黑地干。这样,其收入的一大部分要还银行利息,等于为银行打工,贷款越多利息就越高。
以上原因不但造成了当年万元户蒋坚强的返贫,也造成了许多相信勤劳致富、坚持务农的农民沦落为今天的欠债户,勤劳致富被逆淘汰。
那么什么人在农村能够致富呢?据调查,下述3类人在农村是赚了钱的:
一是牺牲生态环境搞规模化养殖的农户。20多年前,有一家村民就在村头搞起来蛋鸡养殖场,养殖的废水直接冲进金线河,散发出来的臭味遭到村民暗骂。该蛋鸡场引进所谓的科学技术,让每只鸡一年可产400多个鸡蛋,常年不见阳光,抗生素、激素不断,他们生产的这种鸡蛋,自己也不吃,都被蛋贩子卖到城市里去了。这种牺牲他人生存空间的人能够赚钱,牺牲他人健康的人能够赚钱,更奇怪的是,有关部门竟然将这样的人树立为典型,这不是鼓励农民赚黑心钱吗?
二是侵占集体公共资源的人。村里没有什么工业,不料,原本不值什么钱的沙子却值了钱,由于城市迅速发展,大量需要沙子作为建筑材料,沙子的价格很快上涨。有聪明人将集体的河道承包了去,雇铲车和捞沙船向河道要财富,于是原本有净化能力的金线河变成了臭水沟,但承包河道的人个个都发了财。
三是能说会道的人。这类人衣着光鲜,上骗政府,下骗村民乃至亲戚父母,完全是不劳而获之徒。由于国家对农村的各项补贴,都是县级政府掌控的,这些人就使出了全部骗术,包括对官员行贿,竟然空手套白狼,争取到了200万的大沼气工程,可见政府的涉农补贴很多是没有用到真正的地方了。
可见,当今农村勤劳致富已成过去式,许多农民被逼离开农村进城谋生,留下了的所谓有头脑的人,将德道良心和生态环境都变成了商品,发了财。而国家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资金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治理。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一、调查内容及目的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可以预言,人类经济发展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将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将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国家提出了一项强国战略――“科教兴国”,就是说要用科学、教育的快速发展,达到富民强国之目的。
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再加之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因而农村教育更应改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更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家乡的农村的教育状况进行了相关的调查。
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同时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创建进程。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
推荐专题: 关于农村社会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