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幸福感的调查报告(优秀范文六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幸福感的调查报告(优秀范文六篇)》。
近几十年来,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人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白了就是资本主义的美化词,现在的中国国情是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社会主义岌岌可危。
也有人说这几十年来,中国愈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都是走了社会中国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人们一直把幸福看作人生的终极目标,人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追求幸福。那么在我们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人民的幸福感有多少呢?是不是人们的幸福感也可以做一个判定我们所走道路对错的指标呢?
为此,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沿阵地广东做了关于幸福感的调查。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是广东省"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核心。如何在保证经济平稳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民生福祉的持续改善?如何使社会经济发展的考量从"血汗GDP"的数字标签到宜居"幸福指数"的人文标签的转型?如何将"幸福"的概念转化为民众切实感受的幸福生活?这些都将是未来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七成半人感到幸福,整体幸福感接近"比较幸福水平"
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人中,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为14.9%,回答"比较幸福"的比例最高,约占六成,为59.2%,两项相加为74.2%,也就是回答倾向于认为自己生活得幸福;有13.6%的人做了介于幸福和不幸福之间的选择,9.8%的人认为自己生活得"不太幸福",2.5%的人选择了"不幸福",倾向于不幸福回答的比例为12.3%。
调查中从"不幸福"、"不太幸福"、"说不清"、"比较幸福"和"非常幸福"分别计分为1―5,结果显示被调查者的平均幸福水平为3.74,标准差为0.912,也就是说整体平均分接近"比较幸福"水平。
二、从不同群体的幸福感来看
⑴女性比男性更感幸福
本次调查样本的男女比例为男性52.9%,女性47.1%.调查结果显示,两性被调查者幸福感有一定差异,女性回答"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的比例均高于男性,而回答"说不清"、"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均低于男性,经卡方检验,男性和女性之间幸福感的差异在统计上达到显著水平。男性的平均水平低于女性,为3.71低于总体平均水平的3.74,也低于女性的3.78。
⑵领导群体的幸福感最高
统计分析发现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最高,其次是服务人员和不便分类的其它从业人员,回答"非常幸福"比例最低的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和农林牧渔水产生产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组,专业技术人员组,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组,商业服务人员组,农林牧渔水产生产人员组,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组和不便分类的其它从业人员组的平均幸福感得分为3.95、3.82、3.77、3.77、3.69、3.63和3.65。
三、影响幸福感的因素
1.离异居民幸福感最低。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居民选择"非常幸福"的比例最高,为15.3%,其次是未婚居民,为14.9%,和丧偶居民,这一比例为11.7%,离异居民的比例最低,仅为5.4%.把"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合并来看,未婚居民倾向于幸福评价的比例为65.30%,已婚居民为77.40%,离异居民为53.10%,丧偶居民为61.70%.做负向评价的趋势与此相同,离异居民倾向于不幸福评价的比例最高,已婚居民最低。未婚、已婚、离异和丧偶各组居民平均幸福感分别为3.58、3.81、3.29和3.53。
2.有受教育子女成为幸福感正向影响。从有无子女受教育一项分析,有子女受教育居民组在选择"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的比例高于没有子女受教育居民组,反向评价上结果一致,有受教育子女居民组选择"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均低于无受教育子女组。有子女受教育居民组的幸福感平均值为3.78,没有子女受教育居民组的这一数值为3.69。
3.有自有住房居民幸福感高于租房居民。有自有住房居民组在选择"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上的比例均高于租房居民组,比例分别为15.3%、13.7%和61.4%和47%;前一组选择"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也低于后一组。有自有住房居民组的幸福感平均数为3.8,租房居民组为3.5。
4.家庭收入差别。把被调查居民分为月收入1000元以下组、1001―2000元组、2001―5000元组、5001―10000元组和10000元以上组,结果发现幸福感评价与家庭收入高低有线性关系,收入越高幸福感越高,各组幸福感平均值分别为3.40、3.62、3.78、3.89和3.95。各组在幸福感各选项上的选择比例与这一结果完全一致,家庭月收入越高选择"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的比例越高,选择"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越低。
考虑到家庭人口的不同,进一步分析家庭人均收入发现,家庭人均收入与幸福感的评价呈低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106.家庭收入低的居民幸福感的评价波动较大,随着收入增加表现为从低向高震荡变化,特别是人均2000元以下变化复杂,之后的变化幅度减小逐渐平缓,达到一定高点后不再变化,甚至略微下降。
四、对于幸福感调查结果的讨论
(一)经济发展水平与幸福感
本次调查发现广东省东、北、西部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存在差异,基本上可以认为,幸福感的高低与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有关。
经济发展水平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很复杂。美国人总体上要比新西兰人富裕,但并未觉得更幸福。更富的奥地利、法国、日本和德国人并不比巴西、哥伦比亚和菲律宾人更幸福。从1958年到1987年,日本的人均GDP增长了5倍,但日本人的幸福感却几乎没有增加。
这并非说经济发展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研究发现,富足国家的人们明显比那些贫穷国家的人们幸福。对那些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10000美元(1995年)的国家来说尤其明显。没有任何富足国家的人们的幸福平均值很低,但是那些富足国家中较高人均收入似乎并不对幸福值又太明显的影响。而在低端,许多发展中国家和过渡阶段国家的人们对生活表现出较低的满意度。
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与幸福感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经济的发展并不能不断升高人们的幸福感。但是,幸福感是以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社会的发展应该以社会均衡发展为目标,致力于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的经济、生活状况,提高全民整体幸福感。
(二)民生与幸福感
在较低经济收入阶段,经济收入与幸福感之间是有正相关的,在经济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这种相关程度就很低了,收入对幸福很少甚至没有影响。
布伦诺・S・弗雷等人的多国对比研究发现,幸福感与收入的相关为0.20;在较低的收入水平,收入的增加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幸福水平,但一旦年收入达到1.5万美元,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幸福感的影响变得相对较小。
本次调查发现家庭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相关为0.106,幸福感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还处于经济收入较低阶段,收入的提高依然是提升民众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
此外,收入虽然是一个可以用货币单位衡量的量化指标,但是,收入的高低却是一个需要对比才能获得的,而和谁去比却是因人而异的,由于每个人的这种个体差异性,同样的货币量化的收入却得到不同的收入高低感受,也就是说,个人或家庭收入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心理指标,而不应该看作是一个经济指标,相对收入是一个比收入绝对数更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就成为影响相对收入,进而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社会条件下,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处于合理范围,避免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是提高社会幸福感的有效手段。
这些都说明,民生问题与居民的幸福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总结:
从这次调查可以看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贫富差距问题,社会的不公平问题等等,如何正确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点。
一、前言
1、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希望通过对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评估,了解本市不同年龄段和学历程度的女性群体在生活质量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依存度,以及其中的差异性等问题,生活满意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不同区域的女性群体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性的背后存在的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女性问题上的决策提供心理科学的依据。
调查人群:
全市各辖区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的成年女性3000人。
二、结果分析
1、年龄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全市部分女性生活满意度指数年龄段常模为:17.29±5.06。
表中红色部分数据显示,钟楼区、戚墅堰区、新北区、溧阳市均显示高出常模,提示这些区域的被调查女性生活满意度可能较其他的被调查女性要好,特别是新北区与溧阳区,他们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指数较高,预示这两个区域的女性个人幸福感也较高。综合这两个区域的情况,可能是与农业生活的人数较多,长期的农村生活对现有生活质量的水平比较满意,体现其追求的生活状态总体上较其他区域更具幸福感。
2、学历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全市部分女性生活满意度指数学历类别常模为:17.17±5.17
从学历的类别来看,钟楼区高中生的个别差异较大,大部分则较为稳定。高中生和大学生的离散度较小,说明他们的生活质量高于初中生,也许是他们的工作环境与经济收入因学历关系得到提升,社会接受度也高,容易在社会环境中比学历低的有较多的机会与社会参与度,因此,体现自身价值的社会收益较多。比较而言,武进区和钟楼区总的常模高于全市区域常模,呈现生活满意度较高的状况。
从各辖区的总常模比较来看,武进区和钟楼区女性群体整体生活质量较高,新北区女性群体生活质量相对较低些。
武进区和钟楼区的经济基础肯其他区域要好,给当地民众生活带来比较安逸的环境与舒适的生活条件,因此,物质上的保证给女性较高的生活满意度。而新北区从理论上应与武进区不相上下,可能源于其特殊的环境与政府行政机构的距离,产生的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在提升,可对比的参照群体也可能引起心理落差,抑或生活水平与其他区域相比有下降趋势。
3、年龄对幸福感的影响:
全市部分女性幸福感指数年龄段常模:4.30±5.72
从表中可以看出,天宁区、新北区、金坛市、溧阳市的部分女性群体幸福感常模高于全市被调查女性的总体幸福感常模,总体幸福感高于其他区域。
总体而言,60后、70后、80后的幸福感趋于稳定态势,个别区域,比如新北区的90后就显得比较突出;金坛个别人的幸福感指数超高,提示可能有故意的作为或出现精神异常的可能,需要加以特别注意。抑或有调查中对被控环境的因素出现不符合专业要求的情况,需要予以甑别。
国内有研究结果,幸福感指数常模为5.12+2.03.我市部分女性的幸福感指数调查,其常模均高出其他人群,显示我市被调查女性具有较高的幸福感指数。
从全市各辖区不同年龄段的幸福感指数比较(图表21)来看,金坛的80后、新区的60后、90后幸福感指数较高,总体上60后、70后比较稳定,没有显示出较大的差异性。戚墅堰的90后则呈现出较低的态势。
4、学历对幸福感的影响:
全市部分女性幸福感指数学历常模:4.79±5.13
从学历上看,个人文化程度的差异还是在主观幸福感的体验上呈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性,且相互间的个性差异较大。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群体大部分处于稳定状态即在一定区间范围内波动。在学历上的常模也高于我国某一人群的常模。其中,新北区、金坛市则高于全市被调查女性群体的总体水平。
处在较高状态的区域是武进区和钟楼区,幸福感指数处在较高状态的区域则是新北区和金坛市。由此,也印证了当初的假设,即,生活满意度指数高的人群,其幸福感指数不一定就高。简言之,生活比较满意的人不一定感到幸福。
所以,从幸福感指数的调查来看,主观幸福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并非物质条件好了就一定感到幸福,还有其个人的人格因素、环境因素、文化素养、理想观、价值观、婚姻观、成长经历、社会因素、生活形态的诸多因素影响。
对低学历的女性而言,其生活满意度常模比较接近社会常模,原因可能是对生活的思考深度问题。对此类的女性群体应该进行“溢出性鼓励”,即以此影响其周围的女性和家庭成员,扩散其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体验,营造社会性和谐氛围。
高学历的女性群体对生活的追求目的不同,有着较高的生活目标和情感需求,其生活中的物质条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其精神层面的需求,有必要加强对此类女性群体的精神需求的满足举措,应该对其进行“礼花式引导”,即对其此类女性群体进行职业与生活质量训练,提升其幸福感指数。
三、小酷
调查结果大部分支持了当初的假设。
女性生活满意度指数与幸福感指数虽然是一个城市社会发展状况的群体性主观感受,是社会和心理问题的“集体潜意识”,但不能简单地以此作为体现某一群体或个人生活质量、群体或个人幸福及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一个绝对性指标。
从常模看,我市部分女性群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主观体验高于其他城市,在全国前列。
调查目的:
了解目前武汉市居民的幸福感
调查时间:
20xx年暑期
调查地点:
武汉市居民区
调查内容:
居民的幸福感
调查方式:
问卷
调查对象:
武汉市居民
前言: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影响这种感受的主观因素有很多种,例如:收入,职业,健康状况,居住环境,政治环境,医疗环境,家庭环境,文明程度等等。
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因而,幸福、幸福生活是人类生活方式的永恒目标和持久追求。因此,进行幸福感的调查是符合人类生存目标的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本人利用暑假时间,对武汉市的居民进行了幸福感调查。作为暑期社会实践。本次调查发放问卷及采访人数共200人。
幸福感又称为国民幸福感,指的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幸福指数”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和重视,数字越大就证明幸福感越高,是个体根据自己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对生活的主观满意度。
一、影响居民幸福指数的因素
1、经济收入和身心健康
经济收入是所有社会物资条件中对幸福感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能够拥有稳定富裕的生活和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2、家庭和睦和社会环境
幸福的家庭生活就是有一个稳定的家和理解支持自己的家人,安定感可以促进幸福感的提高,生活环境的好坏影响居民的.心情和生活方式;
3、人际关系和自我实现价值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缓解工作生活上的压力,处理事情上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帮助,幸福感自然能够提高,对未来积极乐观,保持愉悦的心情,自我能力得到了发挥,幸福感也会随之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1、幸福感不是想当然的,不是政府搞的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这只是纸面上官员的幸福,而不是百姓的幸福感;
2、在工作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导致了普遍的生活压力,调查得知,大学毕业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幸福感很低的最大因素,工作不顺心跳槽问题,理想工资与实际工资差距太大等问题;
3、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宣传力度不够,居民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了解,并仍有怀疑态度,这也是居民幸福感不高的一个原因;
4、社会炒房,哄抬房价,导致人们心中的天枰渐渐失去,什么都涨价,工资却不涨,涨工资降房价的呼声也是越来越高。
三、改进与建议
1、政府在制定和调整政策的时候,要更加倍地重视经济,其中表现在物价和房价上,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因地制宜的正确引导经济发展;
2、加快经济和社会转型,一切从居民角度出发,加快解决人们的教育、医疗、住房和福利等基本保障,关注人们切身利益,才能全面提高幸福指数;
3、增加居民收入,加快推进经济的发展,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扩大就业机会和空间,激励居民自主创业,为自主创业提供相应的辅助支持,从而提高居民收入;
4、提高政治和谐感,提高行政办事效率,简化行政办事程序等;
5、提高居民文化水平,居民文化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就业问题和精神文化素质,更会影响经济、生活、工作和健康等方面。
金钱不是而已能够带给人们快乐的东西,信仰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持,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怎样求生存,每个人心里都要有把尺。贫富差距拉大、生存环境恶化以及通货膨胀、物价过高等都已经成为中国人所焦虑的问题,发展方式的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有关幸福感的调研报告五篇
在功利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幸福可以被看作是欲望满足的代名词,功利主义所追求的最大化幸福就是欲望满足的效用最大化。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幸福感的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
有关幸福感的调研报告篇1昨日,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发布__年成都市民幸福感调查报告,成都市民幸福感总体评价为82.15分,满意度较高,且较__年提高了1.58分,较__年提高了5.48分,连续两年实现持续提升。
通过调查,报告建议继续加大民生工程投入,提升市民幸福感。调查中,在问到对幸福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方面,68.88%的市民认为“家人健康“、47.70%认为是“子女教育“、47.13%认为是“医疗状况“、42.28%认为是“食品安全“、41.63%认为是“住房条件“、36.54%认为是“社会保障“、32.51%认为是“婚姻家庭“、31.69%认为是“家庭养老“、21.51%认为是“人身安全“、18.31%认为是“伪劣商品“。
“75后85前“幸福感最低
__年成都市女性市民幸福感总体评价为82.19分,略高于男性0.11分。从具体构成看,女性在生活信心、幸福感知、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四项幸福感满意度高于男性,而在生存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便利三项则低于男性。
年龄段的不同对幸福感知程度也不一样。其中,16—19岁的青少年幸福感评价最高,为83.63分;其次为50—59岁的老年人群,幸福感满意度为82.95分;再次为20—29岁和40—49岁年龄段人群,分别为82.60分和82.00分;而处于30—39岁的“75后85前“幸福感满意度最低,为81.23分。
记者注意到,“75后85前“群体在七个方面评价分都最低,特别是工作环境和幸福感知两项,分别为71.19分和77.47分,分别比最高分少了3.21分和4.32分。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幸福感最高
从婚姻状况来看,未婚人士幸福感得分为82.46分,已婚人士幸福感为82.29分,丧偶人士幸福感为81.13分;离婚人士幸福感最低,仅为78.94分。从构成项目看,离婚人士在家庭环境和幸福感知方面满意度低,分别为79.39分和72.50分;而未婚人士在生活信心和家庭环境方面满意度较高,分别为87.24分和86.02分。
从职业来看,机关事业单位和教师群体幸福感最高,为85.32分;其次为离退休人员和个体经营户,幸福感分别为83.32分和83.05分;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一般职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幸福感依次为81.89分、81.80分和81.35分;待业、失业人员幸福感最低,仅为77.79分。
幸福感和学历高低关系不明显
从学历方面看,小学群体的幸福感最高,为82.94分;其次为大专、大学群体,为82.59分;接下来依次为初中群体和中专、高中群体,分别为82.14分和81.48分;而硕士群体的幸福感最低,仅为79.90分。
其中,硕士群体在工作环境方面满意度较低为72.65分,在幸福感知方面满意度为74.49分。而小学群体尽管满意度较高,但在工作环境方面满意度最低,仅为67.67分。
收入与幸福感呈一定正相关
按照500元的等距将收入分成九组,从调查结果看,收入在__元以下的三组低收入群体幸福感较低,分别为80.37分、80.95分和80.15分;收入在__—4000元的四组中等收入群体的幸福感分别为82.02分、83.35分、82.53分和82.82分;而收入在4000—4500元以上的高收入群体幸福感最高,分别为85.91分和86.54分。
不同收入群体在工作环境满意度差距较大,低收入群体满意度最低,仅为66.54分;而高收入群体满意度较高,达76.56分。
第三圈层幸福感最强
从区域看,一、二、三圈层的幸福感呈倒序排列,即三圈层幸福感最强,评价分数为83.74分,二圈层次之为81.6分,一圈层最低为81.16分。从七个一类指标看,生存环境、工作环境、社会环境是各圈层间的幸福感拉开距离的主要因素。
全市幸福感排前列的区(市)县为新津、崇州和龙泉驿。
【专家解读】
“交通便利“得分最高分值增加也最快
研创“成都市民主观幸福感受评价指标体系“的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高级统计师喻志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反映成都市民__年幸福感情况,报告基于近期调查队在全市21个区(市)县开展的专项调查后形成,内容涉及幸福感构建体系的生存环境、工作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生活信心、幸福感知和生活便利共计七个方面60余小项,有效样本为1218个成都常住市民。
喻志强表示,从调查结果看,__年成都幸福感评价体系包含的七个方面有5项得分超过80分,满意度较高。七个方面满意度得分排名依次为:生活便利(交通)、生活信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生存环境、幸福感知和工作环境。
市民对交通便利方面满意度最高,平均得分为90.31分,当问及“从您现在居住的地方外出办事交通方便吗“,62.5%回答方便,27.9%回答比较方便,两项共计超九成;另7.6%的市民回答一般。当问及“从您现在居住的地方外出办事交通情况“,44.9%回答通畅,34.3%回答比较通畅,15.4%回答一般。当问及“在您现在居住的地方,日常生活总的来说方便吗“,58.6%回答方便,29.1%回答比较方便,10.6%回答一般。
“不仅是得分最高,‘交通便利’也是分值增加最快的项目。“喻志强表示,对比__—__年七个方面的分数,交通便利的得分从82.74分增加到90.31分,增长了7.57分,“这表明这两年市民对成都交通硬件尤其是二环路改造后给出行带来的变化是非常认可的。“
有关幸福感的调研报告篇2【摘 要】作为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当代大学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熏陶,在当前经济社会条件下,享乐主义、物质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异化了他们对幸福感和幸福观的追求。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幸福感和幸福观,使高等学校自身功能更加充分的发挥出来,是目前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大学生幸福感的调查,了解大学生的幸福需要及他们的幸福追求,以便更清楚地探寻大学生积极心理,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幸福感;积极心理学;社会工作实务;调查
一、大学生幸福感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剧,社会各阶层贫富差距的扩大和利益分配的不平衡,形成了各种社会问题。人们面对这些问题时似乎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消极情绪和消极心理。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是祖国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研究他们的幸福感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生存和竞争的实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我选择的调查对象是L大学的大学生,有效问卷为813份,包括不同的年级和专业。
二、L大学大学生幸福感的调查结果
对L大学813名同学的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以及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理论的分析。从各种因素的影响结果来看,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还是比较正确的,对亲人的关心、拥有健康的身体、有自己的知心朋友等无不体现着大学生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其次就是受到理解和尊重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可见作为特殊群体的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幸福的重要指标。当然也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丰厚的物质条件也是决定他们是否幸福的因素之一。
在问卷调查的结果中,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谈到了家庭幸福。他们认为:家庭氛围的和谐温暖、亲友的关心爱护、亲人的平安健康就是最大的幸福。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的生活质量在他们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大学生获得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一)幸福的影响因素
1.积极的情绪。即积极的心理态度或状态,是个体对待自身、他人或事物的积极、正向、稳定的心理倾向,是一种良性的、建设性的心理准备状态。在对L大学大学生的调查中积极的情绪的确为他们带来了幸福感,比如:有份理想满意的工作、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家人的健康等等,无不体现着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投入。在字典中投入指的是一个经济体系使用其现有的技术将投入转换为产出。
3.人际关系。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4.意义与目的。情感的赋予,就是事物的意义,意义的事物在情感里的关系程度,就是意义的本身。目的通常是指行为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借助意识、观念的中介作用,预先设想的行为目标和结果。作为观念形态,目的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实践关系。
(二)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影响大学生获得幸福感的因素有其自身的因素,也有外界的影响,当然也会受到学校的影响,校方应该对大学生的健康心理教育倾注更多的关注。
有关幸福感的调研报告篇3天空的幸福是穿一身蓝;森林的幸福是披一身绿;阳光的幸福是镶一身金黄;而我们所拥有的幸福却是五彩缤纷的小时候,能每天都吃好吃的糖果,每天都穿漂亮的衣服就是幸福。成年后,也许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能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就是幸福。年老后,能够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就幸福。这种幸福虽然平淡、简单,但是却很充实。
而现在呢?一个个独生子女,一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如今的大学生面对了来自父母,社会,个人,等多方面的压力。我们正处在学习专业知识与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将会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各个方面。而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对大学生幸福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了。
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幸福感状态,构建和谐校园,本组对我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重点分析我校大学生在社人际关系、自我价值、健康关注等方面的情况。基于调查,提出提升我校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议。
一、调查研究内容、对象及方式
调查内容:个人基本资料包含年级、性别、专业等,其它情况如生活状况、人际关系、性格等自我评定。你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当前幸福感状况,影响幸福的主要原因等。
调查对象:瘦西湖校区全体学生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问卷采用选择题形式,附加主观题一题,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为97份,有效回收率为97%。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
对于即将迈人社会、走向生活的大学生来说,追求幸福是大家的主要目的,大家在大学里的奋斗拼搏就是为了以后的幸福生活,就目前来说,大学生是否幸福决定着他们能否更好的学习生活,能否很好的为将来奠定基础,据此,我们调查了大学生的总体感觉。
1、就总体感觉来说,8.25%的人选择了对生活质量非常满意,非常幸福,47.42%的人选择了比较幸福,39.18%的人选择了一般幸福,5.16%的人选择了不幸福。
2、就学校和专业的满意程度来说,3.09%的人选择了非常满意,38.14%的人选择了比较满意,19.59%的人选择了无所谓,34.02%的人选择了比较不满意,6.19%的人选择了很不满意。
3、就人际交往环境来说,6.19%的人选择了比较不融洽,16.50%的人选择了一般融洽,75.26%的人选择了比较融洽,12.37%的人选择了很融洽。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直接反映了学生的幸福状态,值得我们关注。
(二)大学生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解
20世纪50年代初,心理学研究新领域——主观幸福感在美国兴起,一直无法量化的幸福感成为一个可操作、评估、实证研究的科学指标体系。主观幸福感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主观幸福感研究检视人们在情意与生活品质方面的整体评价,探讨包括正向情意、负向情感以及生活满意的认知评价。关于主观幸福感结构,一般认为主要有三个维度: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指对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我国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群体,而大学生人群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于90年代中后期逐渐展开。根据此次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经济状况好,生活自由愉快就幸福,可见当前学生的观点有一定的片面,但不能说是完全错误的,这跟现在学生的人格特征以及时代特征有关。
(三)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影响我校大学生幸福快乐的主要原因,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就业压力、学习压力、家庭情况、心理问题、恋爱问题、人际关系等各方面因素都制约着我们的心理状况,对我们的幸福指数产生一定影响。
1、就业压力方面,11.34%的人觉得就业压力很大,因为感到前途渺茫,55.67%的人觉得就业压力大,因为担心找不到一份好工作,20.62%的人觉得就业压力不大,因为我有信心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12.37%的人觉得没什么就业压力,因为船到桥头自然直。
2、恋爱问题方面,20.62%的人认为谈恋爱能增加幸福感,34.02%的人认为谈恋爱能增加幸福感,但不是很多,27.84%的人认为还可以,17.53%的人认为不能
3、心理问题方面,就对自己外貌、身形等的评价来说,3.09%的人很满意,43.30%的人比较满意,29.90%的人一般满意,22.68%的人不满意。可见就业压力对大学生来说是主要的,因为这是大家即将面对的现实问题,而恋爱等问题只是附加因素,个人观点不一。
三、建议
针对我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我们建议从学校和大学生本身两方面进行教育和引导。
从学校教育而言,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认识幸福的内涵,这是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体验幸福,增强主观幸福感的前提;加强大学生追求幸福的意志力的培养,提高他们追求幸福的挫折心理承受力,教育学生正确看待家庭与事业的关系,引导大学生正确协调自己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认识和处理好个人需要和集体、社会需要的关系,使个人需要自觉地服从和融合于集体和社会需要之中;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挫折与成功的关系,充分认识自己,明确方向,避免盲目,引导学生对挫败正确归因,消除悲观,振奋精神,增强韧性,并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帮助,保证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适应环境,去创造幸福美好的未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不同侧面与不同层次为大学生创造参与社会生活、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的条件和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参与各种活动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在一定的集体或社会活动中的价值,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社会规范和主流文化保持一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为他们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人际关系心理学、职业心理学等课程,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和把握自身发展规律,改善自我认识方式,从而能够促进自我调适,更好地顺应社会发展。
从大学生自身而言,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家对提高幸福感做出了不同的回答。比如:改变自己,有目标,为之努力,脚踏实地的学习,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找个女朋友,考上研究生,寻找生活激情,充实生活,找到好工作,加强与人沟通能力,保持心态年轻……总的来说,应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防止个人主义、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拼搏、努力、奋斗和奉献中追求人生幸福,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保持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抓住在校期间一切发展、提高自己能力和素质的机会,同时多关注企业单位用人的要求、标准,把自己培养成符合企业单位需要的人才,努力加强与同学、朋友、师长和社会的沟通与交往,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人际交往经验,不断提高人际交往技巧与能力;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磨练意志,提高容忍挫折,克服困难,战胜失败的能力,正视自己的人格缺点,不断完善自己,培养积极、乐观、严谨、开放、自信、自强、独立而稳定的有利于幸福感提高的人格品质。
综上所述,从对瘦西湖校区的学生的调查结果来看,当代大学生大都满意现在的生活,主观幸福感较强,这归功于当代大学教育体制的完善,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生家长管理能力的增强等等诸多因素。整个学校的主氛围是爱好学习,勤奋上进,虽然有少部分奢靡攀比之风,但毕竟是少部分。在学术方面,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指导;在课外活动方面,爱好体育运动,增强身体素质;在社会实践方面,大多数学生通过做家教一方面减轻家庭负担一方面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幸福感的提升是有迹可循的,今后的大学生活将是以积极健康,幸福舒适为主旋律。
有关幸福感的调研报告篇4摘要:
幸福指数是人们幸福感的度量值,它是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目前西方很多国家纷纷研究并计划设立衡量人们幸福感的指标,使它与GDP一样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主观幸福感,是个人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大学作为大社会中的一个小社会,对于其成员——大学生的幸福感,理应给予关注和重视。特别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就业、家庭、婚恋、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对幸福的追求历程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幸福状况,提高大学生追求幸福的品质和能力,帮助大学生实现对幸福生活的建构。我们五人小组从性别、年级以及整体三方面入手,展开了系列调查。并基于调查,提出增强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议。
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目的::通过调查大学生对幸福感的理解和诠释,研究影响他们幸福感的因素,提出科学的教育对策,使大学生对幸福有更深远的解读,从而帮助他们最大程度地获得幸福。这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提高幸福感水平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2.调查对象:本校大学学生,其中低(一、二)年级20人,高(三、四)年级20人,男生20人,女生20人。
3.调查内容:个人基本资料包含年级、性别等,其它情况如健康状况、人际关系、性格、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总体感觉等自我评定以及对幸福生活的理解,主观幸福感状况,对目前状态是否满意、生活中最不理想的因素等等。
4调查方式:问卷调查。问卷均采用选择题形式,分为单选和多选。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4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40份。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汇总并获取了所有有效被调查的学生基本资料,如性别、年级等。
调查过程及预想:
由于时间匆忙和实践经验不足,我组成员只能在实践中摸索前进。经过讨论,确定了问卷试题。并对四十名大学生(其中每年级10人)进行问卷调查,因为人数较少,对于所得数据也许会有所偏差。预先估计,当代大学生的幸福感尚可,而造成部幸福的主要因素主要来源于就业压力和学习中的困难。调查后,又经小组成员共同统计,得出结论。
结果与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对家庭生活感到非常满意的占70%,感到一般的占15%,不满意的占15%.上述数据表明有7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家庭状态总体上持满意或肯定的态度,而有3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家庭的满意程度处于中等偏下的态度。
对大学所选专业及以后就业预想32.5%的人表示对自己专业满意,而17.5%的大学生则处于茫然状态,40%的人则认为专业不满意对未来就业表示堪忧。这说明为数众多的大学生觉得自己的专业不满意并且对未来的发展抱有悲观色彩。
对生活中不幸福的因素,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家庭关系、生活成就、人际关系、经济状态、精神空虚、现实理想差距、没有恋爱、没有参加团体活动(可多选)分别占75%、85%、35%、70%、23.2%、17.5%、35%、67.5%、2.5%、10%、13%,从中可以看出,影响大学生幸福指数的因素中,就业压力首当其冲,其次是学习压力,再者生活品质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对于追求幸福做过的努力(可多选),80%的学生表示乐于关心他人,75%的学生觉得自己在努力学习,45%的学生勤于交友,获得幸福。只有12.5%的学生表示通过参加志愿者让自己获得幸福。
对现在大学生活状态的满意程度,27.5%的人认为忙碌而充实,60%的人认为普通平淡,7.5%的人觉得不满意,与理想之间有一定差距。这间接证明了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并不很满意。因此加强大学的教育体系以及改善大学活动安排是必要的措施。
不开心时解决不幸福能力,40%擅长解决,15%不擅长解决,而45%的大学生不知道是否具备此能力。这些数据很鲜明地反映了我们广大的学生群体中大部分人缺乏处理引起自己不幸福的问题的能力。
对于觉得幸福的人该具备的特点(可多选),97.5%的人选择了乐观开朗的心态和和谐的人际关系,87.5%的人认为幸福的人应该努力奋斗,72.5%的人则选择了能做自己喜欢的事。由此看出,普遍大学生都认为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是获得幸福的关键,但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而大多数的人也都认为只有乐观的心态是不够的,需要后天的努力来实现幸福。
对目前的幸福感打分,0%的大学生打100分,12.5%的大学生打80~99分,67.5%的大学生打60~80分,17.5%的大学生打30~60分,0%的大学生低于30分。
注:此结果真实有效,且从整体来看,与预测状况基本符合。
总结
综上所述,大部分大学生都感觉自己的生活还算幸福。而让大学生对自己感受的不幸福进行归因时,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的归因风格:一种是将自己的不幸福主要归因于外部因素,如就业压力大,学习压力大,运气不好,社会竞争激烈,课余生活单调等;另一种是将自己的不幸福归因于内部因素,如人际关系太差,主观努力不够,缺乏明确的追求目标,精神空虚等等。在内因与外因之间,大多数大学生都把导致自己不幸福的内因排列在最前面,这反映了大学生对于幸福认知的一致性,同时也说明个人努力、明确的生活目的感,对精神世界的明确的理解、预测和内部的控制对于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性。
1.快乐感对生活质量高低的影响是不容质疑的,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得快乐,生活充满乐趣。然而,面对同样状况,不同的大学生的快乐感程度却有所不同。这主要是由自身的心态以及自己追求决定的。比如有的大学生觉得毕业后前程似锦,有的大学生觉得可以养活自己,而其他人抱有消极心态。由此可见,一个天性乐观豁达、凡事易于满足、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未来的人相较于具有悲观的心态的人的幸福感要强。一个人的性格特质是个人所特有的内在心理特征,是影响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内在原因,也是影响一个人主观幸福感的直接原因。从问卷调查他们对幸福进行的主观定义中,我们进行总结认为人格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成分。
2.就业压力对幸福的影响。就业是民生之本。面对越来越强的就业竞争,大学生们似乎显得无可奈何。寒窗十几载,好不容易挤进大学的校门,如今就要走向社会,面对父母的期望,面对自己的理想,却不知道路在何方。由于竞争激烈、就业矛盾突出,不少高校毕业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新的就业体制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心理准备不足,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心理偏差,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这些心理偏差反过来又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不幸福感的产生也因此而生。就业压力一方面来自社会,一方面也来自大学生错误的就业观。高校教育者应通过就业指导和心理指导,转变大学生错误的就业观念,使大学生认清形势,认识自我,平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和谐的心理状态,从心理上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进而减少就业压力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
3.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引起幸福感的变化。对于大学生来说,尤其是大学和家庭生活的事件影响了他们对幸福的看法和感悟。如当大学生遭遇挂科,失恋等负性生活事件时,可能会产生抑郁、悲观、无助等消极情绪,导致幸福感降低。但个体的幸福感一般不会长期下降。同时由于一些正性生活事件得到大家的认可,生活中有成就等又会使幸福感提高,最终其幸福感会稳定在某一水平上。
4.生活目标。调查表明,无论男大学生还是女大学生都把生活目标作为影响自己幸福观的因素。并且在对自身的不幸福归因时,认为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是导致他们不幸福的原因之一。没有了目标,大学生会整天精神空虚,无所事事。而降低他们的自信心,影响对自身的判断,使自己对生活更加迷茫,从而带来循环效应,加剧了大学生的烦恼和负担,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5.金钱、享受对幸福的影响。不可否认,金钱和物质财富是个人幸福实现的物质基础,也是培养正确幸福观的物质前提。一个生活在物质匮乏社会中的人,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每天四处奔波、居无定所,他不可能会体会到人生的幸福,对他而言生活就是痛苦的感觉,幸福是可望不可即的。但是,物质财富应在幸福生活中占多大比重?性别比较发现,男生比女生更注重金钱在幸福中的作用,这与男女生未来的社会角色有一定关系。调查中,只有17.5%的人为自己的经济状况烦恼。应该说他们在物质生活上是丰富的幸福的,然而,我认为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大学生在此方面的关注度应该会增加。
如今的大学生现在所持幸福观点中容易把吃喝玩乐、挥霍金钱与幸福混为一谈,幸福价值观偏颇。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幸福观的主流是积极的,是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商品大潮的冲击和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不可避免地要对正处于人生观形成和发展时期的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我们无不忧虑地看到,大学生群体在幸福价值取向上存在精神滑坡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似有抬头倾向。在什么是幸福的问题上,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幸福就是吃喝玩乐,幸福就是为所欲为、挥霍金钱,甚至有人痴迷那种"不修今生求来世"的错误观点,对身体和物欲的满足成为学生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这些观点否认了幸福要靠脚踏实地的劳动和创造来获取、追求幸福的过程就是努力拼搏的过程。学生体验幸福的过程、态度和情感不正确,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学生对幸福的理解。
对大学生自身提升幸福感的建议:
1. 要重视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与其他因素相比,主观幸福感更多的依赖于人格。例如个人的自尊,乐观,自我控制和生活目标。外倾性的人能更多的体验和感受幸福,培养和塑造健康的人格,让自己有积极的自我观念。喜欢并相信自己,恰当的认同和接纳别人,能够理性的面对和接受现实。大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不断地汲取知识,知识可以让人聪慧、充实更能体现自身素养。
2. 积极的改善社会关系,尤其是舍友关系和朋友关系。要能正确处理得到社会支持与付出社会支持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也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人际关系的一个集中反映。它关系到大学生是否能够有个愉快的心境度过整个大学生活。因此通过扩大人际交往,结识朋友,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更多地使自己接触人群,改善人际交往关系。
3. 职业生涯规划。严峻的就业压力是大学生幸福指数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大学生希望在毕业时能够有一个好的选择,就应该尽早的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进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并据此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在不断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让自己充实、自信,提高幸福指数。
4. 休闲。要学会在忙碌的学习中分出想当的时间来享受生活上的休闲。例如参加体育锻炼,看电影,参加社团活动,听音乐,参加志愿服务等。这些工作都能增加个人的身心健康。
5. 培养积极情绪。情绪是人们看待和处理事物的一个放大镜,好的情绪总是作为一面积极的暖色镜来加工所面对的事物。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往往会表现出更大的宽容性、耐性和持久性,而更倾向使事物朝好的方向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经常去听、看、经历一些能够激起积极情绪的美好事物,使自己渐渐的处于一种良好情绪的循环圈中,会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对其他方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做法建议:
中国大学生的幸福感不仅影响其个人的前途,更涉及到社会的发展和取向,所以社会各方要给予共同的关注,并做好其协助工作。如 教育者要重视增强其自我效能,让同学在价值展现时,体现快乐,重塑自我。提升幸福感。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估计和期望,提高学业成就,而学校应转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从积极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挖掘现实中的积极因素。去感受生活,体验幸福。国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扭转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此外,社会支持能让人内心感到快乐和幸福。大学生作为没有经济独立的群体,外界的社会支持会使他们更好的处理自己的生活。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可以使大学生与父母亲子关系密切,更能体验幸福。
我认为。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对人生发展方向、对社会实践认知的启蒙期,此时可塑性极强,如果从现在开始就对他们进行幸福感教育,可使得大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幸福的获取以及看问题的视角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种积极的、科学的、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将影响他们的一生。从人的本性出发、重视人的个性发挥与中国大力提倡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让同学们去积极地奋斗,而把艰苦的过程转化为幸福的感受才能真正使其幸福感得到有效的提高。
有关幸福感的调研报告篇5一、教师基本情况
1、所收回的40份问卷中有男教师20名,女教师20名,男女教师比例相当。
2、年龄在20-35岁之间的有28人,占总人数的70%;36-45岁之间的有5人,占总人数的12.5%;46-55岁之间的有5人,占总人数的12.5%;55岁以上的有2人,占总人数的5%。
3、教龄在1-5年以上的有7人,6到__年以上的有9人,11-30年以上的有19人,30年以上的有5人。
4、教师的有36人,学校中层干部4人。
5、幼儿园的有1人,小学的有24人,中学的15人。
6、副高级以上的有6人,中级的有9人,初级的23人。暂无2人。
二、选择教师职业的主要原因分析
有22人选择a热爱教师职业,有13人选择b工作较稳定,有0人c选择有较多假期,有5人d选择了能从中获得成就感。
通过分析,选择教师的职业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热爱教师职业,占55%;二是因为工作稳定,占32.5%。由此可见,选择教师职业因为热爱和工作稳定的居多。这说明,在所调查的教师群体中,有半数以上因为热爱而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这是可喜的。
三、压力状况调查
1、压力状况:有0人选择了没有压力,有17人选择了压力一般,有23人选择了压力较大,有0人选择了压力极大。
2、对一天工作之后的心理反应:有9人选择了疲惫不堪;有26人选择了虽然感到累,但是心理满足;有2人选择了心里很轻松;有3人选择了不管如何,总是为了能维持生活而高兴。
3、压力来源:有15人选择了压力来自于学生,有8人选择了压力来自于领导,有12人选择压力来自于职务诉求和升迁问题,有5人选择了压力来自于学校考核。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压力大,是个不容回避的话题。
四、对假期的盼望程度
1、有12人认为假期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心情,占总人数的30%,有22人认为一般情况,占总人数的55%,有6人认为从来没有。从这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教师认为长假调整心理,缓解压力的情况一般。说明教师的假期生活比较单调枯燥,假期中各种学习太过频繁。
2、有6人盼望假期的到来,有23人一般,有11人感觉无所谓。通过这一点也能说明与上面的调查情况基本相符,大多数教师对假期期望值不高。
五、工作中的幸福感调查
1、对教师社会地位的自我感觉方面,有1人认为教师社会地位处于上层,有7人认为处于中层,有22人认为处于中下层,有10人认为处于下层。
2、教师个人感觉最幸福的时间段,有8人选择1年,13人选择2-5年,有12人选择6-__年,有8人选择在__年以后。
3、有9人选择自己目前工作生活状态幸福,有12人选择比较幸福,有19人选择一般,有0人选择不幸福。
4、教师的幸福值,有5人选择6分,有13人选择7分,有13人选择8分,有9人选择9分。可以看出教师的幸福指数处于稍高的程度。
5、有28人在工作中获得幸福是认为工作本身有趣,占70%;有23人认为是领导的支持与肯定,占57.5%;有24人认为家长的支持与肯定是获得幸福的主要原因,占60%;有24认为工作集体关系融洽,占60%;有13人认为工作集体关系融洽,占32.5%。以上数据表明,领导支持、工作有趣、成就感、家长的支持等因素对教师幸福感的影响相差不大,这说明以上因素都能够影响教师的幸福。同事之间的集体关系需要进一步改进。
6、没有幸福的主要原因:认为工作烦琐机械的16人,占40%;认为很少获得成就感的10人,占25%;认为家长的不理解的18人,占45%;认为评价机制不合理的27人占67.5%;以上数据表明,工作烦琐、评价机制不合理是让教师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
一、教师基本情况
1、所收回的40份问卷中有男教师20名,女教师20名,男女教师比例相当。
2、年龄在20-35岁之间的有28人,占总人数的70%;36-45岁之间的有5人,占总人数的12.5%;46-55岁之间的有5人,占总人数的12.5%;55岁以上的有2人,占总人数的5%。
3、教龄在1-5年以上的有7人,6到XX年以上的有9人,11-30年以上的有19人,30年以上的有5人。
4、教师的有36人,学校中层干部4人。
5、幼儿园的有1人,小学的有24人,中学的15人。
6、副高级以上的有6人,中级的有9人,初级的23人。暂无2人。
二、选择教师职业的主要原因分析
有22人选择a热爱教师职业,有13人选择b工作较稳定,有0人c选择有较多假期,有5人d选择了能从中获得成就感。
通过分析,选择教师的职业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热爱教师职业,占55%;二是因为工作稳定,占32.5%。由此可见,选择教师职业因为热爱和工作稳定的居多。这说明,在所调查的教师群体中,有半数以上因为热爱而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这是可喜的。
三、压力状况调查
1、压力状况:有0人选择了没有压力,有17人选择了压力一般,有23人选择了压力较大,有0人选择了压力极大。
2、对一天工作之后的心理反应:有9人选择了疲惫不堪;有26人选择了虽然感到累,但是心理满足;有2人选择了心里很轻松;有3人选择了不管如何,总是为了能维持生活而高兴。
3、压力来源:有15人选择了压力来自于学生,有8人选择了压力来自于领导,有12人选择压力来自于职务诉求和升迁问题,有5人选择了压力来自于学校考核。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压力大,是个不容回避的话题。
四、对假期的盼望程度
1、有12人认为假期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心情,占总人数的30%,有22人认为一般情况,占总人数的55%,有6人认为从来没有。从这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教师认为长假调整心理,缓解压力的情况一般。说明教师的假期生活比较单调枯燥,假期中各种学习太过频繁。
2、有6人盼望假期的到来,有23人一般,有11人感觉无所谓。通过这一点也能说明与上面的调查情况基本相符,大多数教师对假期期望值不高。
五、工作中的幸福感调查
1、对教师社会地位的自我感觉方面,有1人认为教师社会地位处于上层,有7人认为处于中层,有22人认为处于中下层,有10人认为处于下层。
2、教师个人感觉最幸福的时间段,有8人选择1年,13人选择2-5年,有12人选择6-XX年,有8人选择在XX年以后。
3、有9人选择自己目前工作生活状态幸福,有12人选择比较幸福,有19人选择一般,有0人选择不幸福。
4、教师的幸福值,有5人选择6分,有13人选择7分,有13人选择8分,有9人选择9分。可以看出教师的幸福指数处于稍高的程度。
5、有28人在工作中获得幸福是认为工作本身有趣,占70%;有23人认为是领导的支持与肯定,占57.5%;有24人认为家长的支持与肯定是获得幸福的主要原因,占60%;有24认为工作集体关系融洽,占60%;有13人认为工作集体关系融洽,占32.5%。以上数据表明,领导支持、工作有趣、成就感、家长的支持等因素对教师幸福感的影响相差不大,这说明以上因素都能够影响教师的幸福。同事之间的集体关系需要进一步改进。
6、没有幸福的主要原因:认为工作烦琐机械的16人,占40%;认为很少获得成就感的10人,占25%;认为家长的不理解的18人,占45%;认为评价机制不合理的27人占67.5%;以上数据表明,工作烦琐、评价机制不合理是让教师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
推荐专题: 关于爱国的演讲稿 关于自我介绍的作文 关于幸福感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