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总结 > 调查报告 > 详情页

家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大全)

2022-11-16 19:48:13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家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家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大全)》。

第一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家乡变化

走向全面小康生活

——家乡变化

我的家乡在益阳,它北近长江,同湖北省石首县抵界,西和西南与本省常德市、怀化市接壤,南与娄底市毗邻,东和东北紧靠省会长沙市及岳阳市。全市土地总面积12144平方公里。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人民积极开拓,锐意进取,以火热的激情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用辛勤的劳动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业绩。我的家乡发生了巨大变化,下面我主要从经济、林业、农业等方面谈谈家乡的变化。

经济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益阳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性机遇,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用新型工业化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益阳经济呈现出速度明显加快,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的喜人景象,开始进入又好又快的发展期。”去年,益阳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均跃居全省前茅。今年1至7月份,益阳市完成工业增加值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速和增幅在全省排第二位,财政总收入增幅在全省排在第四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61.3%、增幅居全省第一位。这非常了不起。

林业方面

改革开放三十年间益阳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三十年间,通过大规模开展长江防护林、德援造林项目、世行贷款造林、平原绿化、退耕还林、林业 血防工程、石漠化治理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和“两南”

林业战略的全面实施,使全市森林植被迅速得到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森林蓄积量达2660万立方米,比改革开放初增长166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1.58%,比改革开放初增长近20个百分点。“两南”林业资源快速扩张。杨树面积由改革开放初的几万亩发展到目前的近300万亩800万立方米,南竹面积由改革开放初的103万亩发展到目前的近200万亩3亿株。原来我市平湖区的南县、沅江历史上“人无歇荫地、鸟无树作窝”的局面得到彻底改观。

改革开放三十年益阳的林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三十年来,全市按照稳步发展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突破性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要求,使全市林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产业门类更加齐全,全市林业产业由改革开放期初的以原木销售为主到目前形成了以竹产业、浆纸板材、种苗花卉、森林生态旅游等四大支柱林业产业。林业对财政的贡献和在林农收入的比重日益提高。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758元来自林业,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五分之一以上。林业为全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78万个,占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岗位的三分之一。在桃江、安化等林业经济强县,林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有中国“南竹之乡”美誉的桃江县,农民收入中有40%左右来自竹业,70%以上林农年林业纯收入超万元。

农业方面

我出生在农村,深知农村的变化,从吃大锅饭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牛耕田到机械化种田,从凭票买东西到现在的拿钱买东西,农村在改革开放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的收入日渐提高,生活水平越来越好。

2005年6月,省委、省政府明确我市为全省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自去年6月正式启动改革以来,我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准确摸清有关底数,科学制定工作方案。为了慎重起见,首先在沅江市试点,在沅江试点取得初步经验的基础上,去年11月我市全面启动了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目前全市已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乡镇班子配备、乡镇内设机构设置工作。这次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全市由原来的128个乡镇撤并为81个,16个街道办事处撤并为11个,乡镇、街道撤并率达33.3%;领导班子职数由1294线调整为705线,精减比例为45.5%。尽管改革还未完成,但在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已开始显现。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的家乡发生了巨大变化,想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都得益于改革开放。

第二篇: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家乡

篇1:毛概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我的美丽家乡 毛概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美丽家乡也是每天都发生着变化。为了加强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理解,这个暑假我对家乡文化教育事业各方面的变化做了一些了解,通过对一些居民的采访以及上网查询相关资料,让我惊叹家乡近年来的巨变。

我的家乡吴江,从古自今,对于吴江这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赞美的文章。西晋张翰写下过“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南宋姜夔也写下了“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的诗句。

而伴随我的成长,也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家乡的水,也不是那“十四桥”,而是丝绸。我的父母曾是纺织工人,我小的时候也见识过不少绸缎,我很喜欢那滑滑的触感。所以我想进一步了解我的家乡的丝绸发展情况,而以下就是我调查的结果。

丝绸纺织业在吴江已有500余年历史,明朝嘉靖年间,盛泽即已“绵绫为市”,到了清代,更有“日出万绸,衣被天下”,“风送万机声,晴翻千尺浪”的诗句,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丝绸重镇——盛泽的兴旺。吴江丝绸以精工细作享誉海内外,先后获得国家金奖、银奖、省优、部优称号60多项,如“茶花”牌真丝绸、“迎春花”牌桑蚕生丝等。与此同时,吴江化纤纺织生产突飞猛进,成为全国最大的薄型织物生产基地。目前,丝绸纺织已成为吴江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产值约占全市三分之一。

悠久的历史,加上近几年民间资本的大量进入,以及国际纺织产业的梯度转移,吴江纺织产业规模迅速提升,实力不断壮大,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优势。

随着十八大的召开,在党的新政策的带领下,我的家乡的纺织业正逐步走向世界,逐步世界人的眼中。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的家乡的丝绸走出更广阔的的天空。在工业良好发展的同时,农村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着。我的家就在农村,可以说我见证了家乡从一个旧格局变成了如今的新农村社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将我的家乡变得更加美丽,而且也便利了家乡人的生活。

吴江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良好开局的基础上,今年顺利推进。当前,我市各地正紧紧围绕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富民、强村和发展现代农业三大重点工作,又好又快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继续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动计划要求,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明显成效:新农村规划建设取得新进展,富民强村工作迈出新步伐,现代农业建设实现新突破,示范村建设取得新成效,政策制度框架得到新完善。

无论是村级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还是生态农业的发展,都呈现出喜人局面,让参加观摩的人倍感振奋。

在随后召开的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推进会上,市委副书记范建坤充分肯定了我市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他指出,全市各镇区要高度重视,抓住重点,要以整治为目标,把新农村建设好,要以整治河道、整治道路为起步,以清理环境为手段,平整土地来建房;要按照“农村像农村、城镇像城镇”的目标,农村整治中道路要平整,绿化要优美,达到农民居住集中、集聚,要充分利用土地和公共资源,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同时,要结合本地实际,加强调研,继续推进生态农业、休闲农业、高效农业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这次调查实践,首先我认识到,实践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实践中,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虽不全面,但对于大学生的终身发展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此次实践是我大致了解了科学发展观与我的家乡建设发展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义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家乡的建设发展正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和实践,家乡的发展受益于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真确性在家乡的建设中得到验证。

总体来说,家乡的发展是朝着健康的方向前进。每次放假回家都能看到家乡的变化,变得更年轻,更漂亮了。希望我美丽的家乡在党的领导下,在千千万万吃苦耐劳的人的努力下继续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前进。有朝一日,我也要为我的家乡做贡献。篇2: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家乡环境污染类型、发展趋势及污染治理调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家乡环境污染类型、发展趋势及污染治理调查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2014年 8月 24 日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将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但是现如今,由于发展经济,曾经环境很好的农村却因经济建设而被污染了。经济发展并不是衡量乡镇生活幸福程度的唯一标准,环境质量的好与坏也加进来了。近几年来,无论是政府还是普通人都在积极保护环境。在暑假期间,我回到了家乡,看到家乡的变化,不禁感触颇深。就此,我对家乡的环境污染以及污染治理情况进行了调查。

五河县地处皖东北淮河中下游,处于长三角边缘,是安徽省东向发展的23个县(区)之一,也是蚌埠市唯一毗邻苏浙地区的县。位于北纬33.20652,东经117.89978。地处淮北平原东南部,大部分地区地势低洼,海拔13-19.5米。县境东南隅属皖东丘陵。境内河湖众多,有“水乡”之称。淮河流经南部,于沫河口纳北淝河,浍河在城关镇南入淮,浍河、沱河在县境中部积水成湖。

五河县境内“淮水绕东南,沱浍注西北,惟漴合于潼,汤汤淮以北”,其名以淮、浍、漴、潼、沱五水汇聚五河口而得名。夏商属徐州地,周属青州,春秋为鲁地,战国为鲁、宋、吴三国国境,后属楚,秦为蕲、徐两县地,西汉至北宋先后建置虹县、夏丘县等。南宋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设淮安军,置县五河口。元属临淮府,明属凤阳府,清属泗州,民国初属淮泗道,建国后先属宿县行署,1983年归属蚌埠市。全县总面积1595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79.4%,丘陵惟北县 7占8.9%,河湖占11.7%。总人口71.7万人。辖13镇2乡共223个村14个居委会。

这几年我县政府一直在搞环境保护。因此我对我的家乡进行了一个调查。我先深入了我家乡附近的几个乡镇,并对这几个乡镇的植被覆盖率、河水清澈程度、饮水安全、镇容整治、畜禽粪便管理以及农业生产污染作了一番简单的调查。在这次调查中,我对我们县城乡镇的环境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下面我想从几个方面来阐述了这次乡镇环境的调查。

一:我县乡镇环保工作的基本概况。众所周知,近些年来中央政府一直强调新农村建设。所谓新农村建设在环境方面无非是以“清洁水源、清洁能源、清洁田园、生态平衡”为目标,强调环境的综合整治。我县政府也积极响应中央政府的号召,大力加强对乡镇生态环境的建设,在饮水安全、村容整治、天然无公害种植等方面都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效。下面让我们从这几个方面具体的看一下。

(一)乡镇镇容镇貌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经过县政府几年下来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县乡镇容貌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这些提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乡镇居民环保意识有了显著地提高。有这样一个例子就可以说明。十年以前,在乡镇存在着这样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在吃完零食后都会随手扔掉手里的垃圾袋。此时,只要一阵风吹过,我们就会看见垃圾漫天飞舞的景象。而如今,我通过调查发现这种现象已经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都会有意识的将垃圾扔进垃圾桶了。另外,我还随及调查了十几名居民,询问他们关于对乱扔垃圾和随地吐痰的看法。在这些被调查的人中,除了有三人表示不关心外,其余都反对这样的行为。他们认为这样极不卫生,有利于疾病的传染而且会影响居民的生活环境以及身体健康。综上调查结果都可以表明我县乡镇居民环保意识有了很大提高。

第二,乡镇建筑布局得到大幅度改善。经过调查,10年以前,我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乡镇建筑布局都出现了极为不合理的现象。这种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公厕所在位置不合理,以前公厕的建立似乎只考虑便捷程度,因此,我们会发现很多公厕都建立在乡镇的上风口或是和河流的上游。二是厨房的建设不合理,这主要是指厨房的朝向多是大路以及厨房与猪圈等相隔太近。三是居民住房建筑不合理,甚至可以用纵横交错来形容,几乎没什么规律可循,都是随意建造,没有层次感和立体感。如今,在我调查的这几个地方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布局不合理现象也几乎已经不存在了。据有关人员介绍,这都得力于县政府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大力推广四改(即改水、改厕、改厨、改房)的行动。第三,“三乱”的处理,所谓“三乱”即“乱倒垃圾、乱泼污水、乱堆杂物”的现象。近些年来,政府重点加强了对三乱的处理。其中,最显著的做法就是加强对垃圾的处理。据调查显示,我县百分之百的乡镇都兴建了许多垃圾桶、池。每个垃圾桶池的距离约为一百米。除此,政府还请了专门的清洁工进行定期清理。很明显的是,环卫工人的人数明显增加了。种种措施都推动了“三乱”的有效处理。

篇3:改革开放三十二年——我的家乡[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重庆大学]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姓名:张x 学号: 2009xxxx教师:刘 昕专业:土 木 工 程 班级:2009 级土木 x 班 学院:土 木 工 程 学 院改革开放三十二年——家乡涪陵展新颜

我的家乡重庆市涪陵区,是重庆市下辖的一个辖区之一,是除重庆主城区和万州区以外的重庆第三大城市,由原四川省地级涪陵市的枳城区、李渡区两区合并而来,于1997年并入重庆市。涪陵位于重庆主城区东部,乌江和长江两江交汇处,素有“渝东南大门”之称。以“榨菜之乡”著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全区各项事务全面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我做为家乡的一员也有幸见证了家乡的腾飞,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推进,以及在重庆作为西部桥头堡的带动作用下,涪陵定将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创造更多的辉煌。

这次的调查任务由我一个人完成,才去的主要的手段:1)是通过走访一些政府部门,了解一些改革开放三十二年来涪陵社会的变迁历程。2)通过走访一些亲戚朋友,了解他们改革开放三十二年来生活的变化。3)通过互联网收集一些可以反映这三十多年来涪陵变化的图片和数据。

由于城市的发展需要,涪陵在已经开发趋近饱和的江南老城区之外规划了李渡新区,李渡由一个小镇正在向现代化大城市发展,而本人有幸住在新区,于是选择了离家较近的新区政府-李渡政府,通过访问一些政府官员了解到他们对于这三十二年的变化也是颇有感触,涪陵的gdp在这段时间内已经翻了好几番,目前已经突破1000亿元走在全市前列,人均纯收入和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已经翻了好几番,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幸福感也不断增强,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已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好处,并且对未来也是充满了信心,由此可以看出改革开放确确实实给涪陵带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改革还在继续,发展还在进行,为顺应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进一步提高涪陵区在重庆市以及全国的影响力,涪陵规划了三个工业园区:李渡工业园区,白涛工业园区,龙桥工业园区。通过这三个工业园区有力的带动了涪陵的经济,振兴涪陵的的工业,就目前来看这三个工业园区的带动作用已经凸显,李渡工业园欲打造为千亿级的工业园区,白涛工业园也已引进众多高质量的化工企业,龙桥工业园依托北拱良好的地势正打造为长江上游物流集散中心。2011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涪陵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图将涪陵区打造为全市重要经济增长极、全市重要工业基地、国家中心城市重要腹地,“一圈两翼”发展格局中的战略支点,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涪陵还将取得进一步发展。

为深化改革成果,进一步推进改革,配合重庆市的“五个重庆”建设,涪陵区配套出台了“五个涪陵”: 工业涪陵,港城涪陵,安商涪陵,宜居涪陵,人文涪陵。80年代的涪陵 90年代的涪陵2010年新涪陵 另外一方面,我从周围人的变化,也可以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以来人民生活的提高。下面就以我的家族为例。

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现在,最最突出的变化发生在最近20年,也就是我从出生到现在的这二十年,整个家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在20年前,家里几乎所有的亲戚都是在农村务农的农民,靠着一亩三分地养活一家人,我清晰的记得那时候最值得炫耀的家电就是一台黑白电视机,另外就是例如缝纫机,风扇之类的小家电。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慢慢的一些新的思想开始萌发,父母和村里的一些胆大的人开始到外地打工挣钱,不过当时的打工潮还不像现在这样普遍,一般都是家里的男人出去打工,女人在家带孩子,因此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有这么多留守儿童。还有的人开始在乡里从事买卖,比如开个服装店,百货店之类的,也有的人非常有眼光的投资一些基建设施,这些人在现在都收获颇丰,而更多的人还是在家里务农。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人开始到外地打工,也有一些人开始到就近的工厂里打工,还有一群人开始自己搞企业,跑运输,大家的收入开始慢慢拉大,出去打工的人的家里慢慢的电器开始更新换代,黑白变成了彩电,更富裕一点的人购置了冰箱。在这时大家的收入差距便慢慢拉开了,有的人稍微富一点儿,有的人稍微穷一点,而这里的差距在当时主要来源于是否出去打工,于是稍微穷一点的人便也学着富裕一点开始出去到沿海一带打工。这或许就是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由吧!因为这部分富裕起来的人可以带动未富起来的人,最终就可以使整个社会达到共同富裕。慢慢的大家就更加富裕了,有的家庭就开始不满足于农村生活,他们搬到了城镇里居住,农村的青壮年都到城里边打工,农村剩下的就只有老人和留守儿童了,再后来由于我们那儿发生了地质灾害,全村都必须搬迁,就这样以前还几乎全都是农村户口的亲戚就全变成了城市户口,变成了城市人。这一段由农村人变成城市人的历程几乎也是全中国城镇化的一个缩影。到目前为止我的亲戚中以前是农村户口的现在都全部通过不同方式变成了城市户口,有的是通过买房,有的是通过上大学,有的是通过搬迁。而以前视如珍宝的土地都闲置了下来。虽然都在城市里,但各自的情况也不相同,有的是司机,有的是老总,有的是商贩,有的是工人,当然也有靠低保度日的,但是总体上来讲生活水平都有明显的改变,吃的东西多样了,穿的衣服样式了,出行方式也多样了,有的家庭也添置了小车,而现在最炫耀的是家里有几套房子,有房子就代表有钱,有无房子甚至是判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一些病态的社会心态开始出现,不过这都是后话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涪陵人民的生活水平飞速提高,人们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在这几十年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物质不断满足的同时,精神上得追求也在不断扩大,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肯定会过得更加红火。

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都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对不管是涪陵的城市发展还是对涪陵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带来巨大影响,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在看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时,改革带来的弊端也不容忽略,下满就具体谈谈我的看法。

1.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涪陵是一座工业城市,为了 发展工业,有时会以环境为代价。乌江两岸的水泥厂还在不停地向这条清澈的 河流里面排入污水,长江边的化肥厂,还在把工业废气排入大气。我们是要g dp,但是我们更要绿色的gdp,健康的gdp。

涪陵的市容还不容乐观,还需要大力整治。涪陵的商业中心南门山一带,虽然 号称涪陵的“解放碑”但是差距还很大,马路太窄,人行道设计不够人性化,小巷子的脏乱差问题依旧严重。要建设“宜居涪陵”还有很长的路。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产业。不但要在东部沿海产业转移中拔得头筹,还 应努力促进工业以外的服务业,新兴产业的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企业,扶持高 科技企业。只有这样改革,发展才会持续,经济才会健康。

扩大历史文化的宣传,将优秀的传统发扬光大。努力把“白鹤梁题刻水文题刻”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突出建设“理学圣地点易园”、“佛教寺庙天子殿”、“道教宫观北山道院”、“建设816核洞”和独具特色的榨菜文化以及现代工

业文明等人文旅游资源。另外涪陵自然景色优美但知名度却不够,因此还需要 扩大宣传。

改善民生,缩小贫富差距。坚持以民生为本,在教育,城市环境,就业,养老,医疗方面要下狠力,只有人民满意了,社会才会和谐的发展。同时,要注意贫 富差距的拉大,通过调节手段合理分配社会财富。2.3.4.5.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涪陵人,衷心希望涪陵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勇立潮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第三篇:家乡变化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安吉县剑山村

调查对象:剑山村当地居民和工作人员

调查时间:20xx年1月23日

调查步骤

1、实地观察。

2、采访。

3、对比、总结。

具体经过:从前,我一想起剑山村,就想到了高低不平的小平房,泥泞不堪的小路,还有路边的疯长的野草和垃圾。那时,剑山村的人全靠卖秧苗为生,十分辛苦,却只能养家糊口。路连车子都开不进来。现在那儿的房屋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住宅群有分有合,与田园风光和谐融合,实用美观。在完善农村道路网建设方面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

全村道路分为进村公路、村内主干道路、次要道路、通户、进户道路四个等级;通行政村公路宽6米,公路功能和车流量为四级公路;村内主干道路宽5米,次要道路宽3米,进户道路2米以上。几年来,全村共完成通行政村四级公路标准9公里,村内主干、次要道路及进户道路硬化率达100%,村内主要道路节点和主要活动场所共安装路灯47只,满足了村民夜间行走和活动的需求。剑山村还充分利用了空气新鲜、水源清洁的有利条件,以生态环境为主轴,创建并展现了生态特色:在村庄外围、山顶和陡坡,建起了1500亩生态公益林。

村庄外层空间整体呈现松竹封山顶,茶果满山坡的环境特色,森林覆盖率达71%。在村庄内部,建设了各种生态园林美化村庄环境,村庄绿化覆盖率已达25%以上。村中建有供村民休闲的小绿地,面积1-3亩,绿地布局由专家设计,栽种四时乔、灌、花、草,有步行道,石椅等设施,有的建有小桥流水,有的建有休息亭和休息廊,植树20xx棵,草坪10000平方米,色块500平方米。由任卫忠先生在村中建造的农居,以节约能源为主要特色,农居占地面积450平方米,开间两层,所用木材,通过房前屋后绿化,8-10年天然材料便可恢复,生态小屋的建筑风格和理念,受到联合国环境所、国家文物局、建设期刊等组织的一致好评。

还有经济园林、庭院绿化、自然湿地等也十分具有特色。为了彻底改变村庄环境卫生面貌,实现无害化处理生活废弃物,全村建立了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粪便处理系统,使村庄环境彻底得到净化。目前,全村共发展以砂梨为主的果木面积3135亩,以白茶为主的茶叶面积1200亩,大棚蔬菜和季节性蔬菜生产面积4500亩,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推广产业化经营和机械化操作,提高农村现代化水平,全村有砂梨、茶叶、蔬菜三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160户,以《合作社加农户》的模式带动本村和周边农户500余家;20xx年,被定为浙江省农业机械示范基地,配备分检机、冷藏设备等机械,推广手扶式镞耕机48台,高压强力喷雾机32台,制茶机108台。

专业合作社实行四统一管理,即:统一品种种苗,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品牌包装,统一市场销售。剑山牌砂梨获浙江省绿色农产品认证;砂梨专业合作社被评为湖州市先进农村专业合作社;20xx年全村绿色农业产品和有机农产品比重达32%。在发展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同时,剑山村积极发展加工业和服务业。全村现有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7家,其中销售收入20xx万元以上企业1家,销售收入1000万元企业2家,可吸纳职工200名;从事饮食、零售、“农家乐”等服务行业11家;通过专业培训进入劳务市场务工农民65人,和以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随着就业渠道增加,全村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已达67.4%,加快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

20xx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4712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413.6万元,占30%;二产收入20xx万元,占43.1%;三产收入1267.5万元,占26.9%;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804元;村集体收入57万元,人均集体可支配资金达到377元。王叔叔笑着说:“以前,我女儿来看我,总是皱着眉头,说路太烂,要下车走半个小时才到,我总感觉有点不好意思,现在啊,我女儿来时,总是夸这儿好,我的心情都变好了。”张奶奶也应声说:“是啊!现在我走出去呀,觉得特别有面子!”我也不禁惊叹:“剑山村的变化可真大呀!”

第四篇:调查报告家乡社会调查

四川省兴文县旅游业发展情况调查

一.调查背景、目的、时间、地点、方法

1.调查背景: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在国民比重不断提高,旅游开发也就成为我国现阶段重点开发对象。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多了解旅游业的发展状况与开发构成。因此,对我对家乡宜宾市兴文县的旅游业及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对我更好的认识和学习旅游经济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兴文县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山区,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属乌蒙山余脉,全县南高北低,分为槽坝、丘陵、低山、中山四个地貌类型,海拔276米至1795米。兴文县地处四川盆地南部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由于兴文县的特殊地理位置,因此境内保存了2.5——4.9亿年各个时代的碳酸盐或含碳酸盐的地层,是喀斯特地貌最为久远最为齐全分布最广泛的地方。

2.调查目的:配合专业学习,让自己在学习中更加直观易懂易掌握,自己学习

兴趣,同时提高自己对旅游经济开发与管理的实践能力。

3.调查时间:2012年2月8日——2012年2月15日

4.调查地点:宜宾市兴文县兴文石海天泉洞与僰王山景区

5.调查方法:网上查阅资料,旅游局咨询相关部门,走访当地居民,景区实地调查观察。

二.调查内容

1、兴文县地理位置概述

兴文县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山区,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属乌蒙山余脉,全县南高北低,分为槽坝、丘陵、低山、中山四个地貌类型,海拔276米至1795米。文县的地质构造属川南折皱带构造体系,川、滇、黔坳陷范围,地层出露,从新生界第四系近代河流冲积到古生界寒武系娄山关群共8个系27个组,县境中南部仙境峰山隆起,将全县分为南北两翼,北部北低南高,海拔275.6米至1795.1米,南部北高南低,海拔1795.1米至501米。兴文县地处四川盆地南部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由于兴文县的特殊地理位置,因此境内保存了2.5——4.9亿年各个时代的碳酸盐或含碳酸盐的地层,是喀斯特地貌最为久远最为齐全分布最广泛的地方。

2.兴文县的旅游资源及其地理位置

兴文县现已开发的主要两大旅游资源是兴文石海天泉洞景区与僰王山景区。兴文石海天泉洞景区位于古宋镇25公里外的石林镇境内,它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最为完善的地区之一,地面怪石林立,如云南路南石林;地下溶洞纵横,似桂林芦笋迷宫,天下奇观集于一地,上下相映,与竹海、恐龙、悬棺并列为川南四绝。僰王山景区地处蜀南竹海与兴文石海洞乡之间。其主峰黑帽顶海拔1180米,山上植被茂密,生长着楠竹和许多珍稀植物,有“小竹海”之称。同时兴文县

还有尚待充分开发的古城遗址凌霄城与九丝城。凌霄城建于南宋理宗保佑五年,位于县城西面黑帽顶西南方。尤其是2007年兴文县大河苗族乡发现神奇溶洞群,尚待开发的新兴旅游资源。

3.兴文县旅游业发展概况

1986年11月3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以川府发[1986]220号文通知审定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兴文县就在其中。2000年2月1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把僰王山列为第六批省级风景名胜区。2006年四川省旅游发展大会在宜宾召开,兴文县政府借此契机大力发展兴文县的旅游业,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经过2006年的整顿,兴文县的交通条件等基础设施得到较大的改善,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得到更新和完善,兴文石海的魅力和吸引力不断的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游客数量逐年上升。2007年举办第二届苗族花山节,通过4A级景区复核,启动5A级风景区申请工作,获得中国乡村旅游最佳自然景区,国家风景名胜优秀展示奖。

2007年,五一黄金周旅游收入718万,同比上涨35%,十一黄金周旅客人数达7.12万人次,同比上涨14%,旅游收入达935万,同比上涨30%。全年旅客量增加22.6%,旅游收入7.8亿,增长17.3%。1980年至2008年中外游客210余万人次,海外游客580余人次,科学考察,科普教育720批次,中外联合8批次,国外旅考17批次,共收入187亿元创汇收入1.32亿。截至2008年12月,我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62.89万人次,同比增长16.2%;实现旅游总收入55.63亿元,同比增长19.8%。旅游总收入在全省排位跃居第三,较2007年上升三位。宜宾旅游再次实现突破,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9年兴文石海荣获中国最美的十大地质公园和“廉政文化进景区”工作通过省级验收。

4.政府近年发展旅游业的各项措施

政府加强旅游市场的宣传促销,努力拓展旅游客源市场,自2006年以来,通过政府旅游形象宣传而进行的旅游市场宣传促销,不仅使我县在各个地区的知名度有了极大的提高,而且使我县的旅游客源市场得到了有效拓展。一是对旅游客源市场进行了科学分析,将整个客源市场进行了一、二、三级划分,有重点有目的地开展宣传促销活动;二是采取了空中形象宣传和地面跟踪促销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多形式、广范围的形象宣传和促销活动;三是制定并实施了强有力的优惠政策,鼓励旅游企业组团到我县旅游。由于旅游宣传促销的力度较大、目的性较强、跟踪服务及时,三年来,全县旅游产业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趋势。

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提高旅游接待服务能力。经过近年来努力,全县已达407家。旅游公司4家,旅行社及分社6家(含门市部),在册导游人员94人。旅游餐饮店90家,宾馆、旅社、民居客栈180家(其中三星级宾馆2家,二星级宾馆2家,一星级宾馆1家;四星级客栈3家、三星级客栈5家、二星级客栈4家),农家乐100余家,旅游商品专卖店50余家,全县共有标准床位近4500张。有各类旅游船只40艘、小机动船11艘260座。另外还有旅游咨询服务点3个,导游服务管理中心1个,合格导游(讲解)员94人。旅游接待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5.兴文县旅游业开发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兴文县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发展,促进了兴文县的经济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存在缺点和不足。

第一、有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如凌霄城和九丝城遗址。凌霄城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是一个红色革命纪念地,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第二、已经开发的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如天泉洞景区的喀斯特地貌溶洞内八仙洞还有大洞,那也是具有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还可以继续开发其中的一个,同时景区内景观基础设施还需完善更新。

第三、整个旅游区缺乏具有地区特色的旅游商品。旅游商品是一个很能创造经济价值的商品。游客在旅游地都很希望买到一个具有该地区特色的小商品,以作纪念。

第四、旅游区的民族特色文化还需进一步打造。兴文县是一个苗族比较集聚的区域,苗族文化内容十分丰富,深入打造苗族文化使其魅力进一步提升。同时,兴文县也是僰人文化遗址集中区,深入研究古僰人文化,丰富僰文化内容,提高其文化的吸引力。进而增加兴文县的旅游业活力。

第五、对兴文县的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不大,没有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和新闻媒体,来加大对兴文县的宣传。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对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宣传,只有将本地的旅游资源推广出去,提高它的知名度,让大众了解它知道它,从而让游客产生旅游的欲望。只有宣传出自己的旅游资源才能使本地的旅游业充分的活跃起来。

6.兴文县旅游资源开发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第一、旅游资源的破坏。兴文县旅游资源开发内型着重于自然景观的开发,属自然景观开发型。由于自然物的脆弱型,所以很容易被人为的破坏。在考察的两天中发现游客对僰王山和天泉洞景区的破坏比较严重。游客缺乏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尤其是未成年人,到处乱刻乱画。在僰王山景区乱刻乱划的现象比较严重,随处都可以看到游客用小刀乱刻的痕迹。而在天泉洞景区,主要是对石钟乳的破坏。天泉洞溶洞内的第一二层是没有灯光照射的,属于半开发区,主要目的是让游客可以近距离观看石钟乳,而有的游客藉此机会就对比较脆弱的石钟乳进行破坏,同时旅游开发者也为让游客更好的观看,人为的将一些石笋、石柱给敲断,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

第二、旅游设施缺乏和破坏,并未有及时修复。旅游区的基础设施是必不可少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游客带来很多的方便。在兴文县的旅游区,旅游基础设施保护不是很到位。在僰王山景区指路牌缺乏,景点简绍牌有的被损坏,从损害的痕迹来看已经有很久的时间,而相关的旅游管理部门并没有进行修复,同时在僰王山景区内,各个景点处缺少休息的凳子,每个景点都应为游客准备石凳或则其他的休息设施,同时也方便游客在景点处留影以作纪念。在僰王山景区,一路上垃圾桶较少,造成有些景点垃圾相对较多。在景区中缺少必要的、上的档次的旅馆。

第三、旅游区环境保护做得不够仔细。细节决定成败。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做得不够好,会影响到游客的心情。因此,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必须做得仔细。在兴

文石海天泉洞景区环境保护的大方向是做到位了,但在细节上还需加强,如一路上导游并没有注意到提醒游客注意保护环境,也没有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而在僰王山环境保护的宣传标语更是较少。

三.调查结果

兴文县的旅游业为兴文县的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兴文县的旅游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通过这次考察认识到了兴文县的旅游开发属于充分开发自然景观型,有这类型深受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旅游保护工作就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困难的工作,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了兴文县经济的发展,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2.01亿元,增长15.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95元,增长17.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68元,增长16.8%。

七天的调查结合所学的知识认识到兴文县的旅游资源开发遵循了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①必须符合国家和地区建设的基本方针②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不要破坏自然景观和原有的气氛③保护历史文物和古迹固有的原貌④突出民族性和地方特点⑤防止污染,保护环境⑥讲究经济效益,要求投资少,收效快。只有遵循以上原则才能使旅游资源发挥其最大的功效,旅游开发才能够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才可以为地方经济做贡献。

兴文县的旅游业的发展还需加大对为开发的有潜力的并且能够开发的旅游资源加大开发力度,突破其地区局限性,多重点全方位的开发。在着重打造天泉洞和僰王山景区的同时也加大对凌霄城和九丝城的开发力度。进一步的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同时完加强与完善宾馆建设和相应的配套设施,激发兴文县旅游业更多的活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兴文县的发展。

针对兴文石海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完善,旅游管理者应组织相关人员定期的对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的观察和维护。同时应加强导游的业务培训,加强导游的旅游环境保护宣传的意识,针对正在开发的旅游资源应遵循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开发与保护并举,注重环境保护,做到原始开发、生态开发、绿色开发,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同时要注意旅游区的环境承载力,不要超负荷的接待旅客,造成环境的破坏。

兴文县的旅游业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加加强招商引资,利用广告宣传,个人感想:

通过

14、15日的考察,了解到兴文县的旅游业发展概况,加强了自己对卡斯特地貌的直观了解,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和眼界。虽然在这次的考察中存在这一些不足,如对旅游业发展的概况了解的不够全面,考察地点与时间都有限制等,但是这并不会影响到自己的考察效果,希望在以后的时间里会有更多的考察实践机会,以此来扩大我们的眼界增长自己见识与知识。

第五篇:家乡社会实践报告

正如我的家乡――中山――一直标榜的那样,这座拥有自1152年至今的历史的城市,拥有者它独有的文化。

中山有着一个不能不提的身份:孙中山的故乡。在中山,尤其是城区以及翠亨,能很清晰的感受到孙中山留下或者说是后人留下的印记。孙中山故居、中山纪念堂是中山的两个热点旅游景点,后者也许没有了以前的辉煌,但孙中山故居作为直接和伟人生前的生活挂钩的地方,现在依旧拥有着无数的旅客。这一点直接体现在节假日景区门口等待入场的队伍,可想而知在门票还没免费的年月里,孙中山故居这一景点的门票钱为中山GDP奉献了多少力量。

除却孙中山这一城市名片,中山也有着许多自古代沉淀下来的文明古迹,虽说很多在十年动荡中被破坏,但得益于后人的修复,不少传统文化得以重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比如说,沙溪镇龙瑞村的刘氏宗祠。这类经历风雨得以重生的文明古迹,可能不会得到过多的关注,可它们拥有的,却是最原初的情怀。在今年春节期间,作为每年的固定活动,我在大年初一和几位亲戚趁着到云汉(沙溪镇)的外公外婆家拜年时一起去北帝庙上香祈祷。这世上神存在与否在我们这些平民心中早已不重要,去寻访这些古庙,在那里上香虽说是形式,但我们去哪里追溯的,是已经消逝的童年时光。

除了文明古迹,中山的民间艺术也是不可忽略的。

中山民间艺术丰富,其中有中山民歌、舞龙狮鹤凤、崖口飘色等。中山是民歌之乡,民间流行的民歌有咸水歌、高棠歌、大缯歌、客家山歌、鹤歌、姑妹歌、渔鼓、龙舟、小调儿歌等,其中以咸水歌和高棠歌最有特色,这两种民歌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流行于坦洲镇等大沙田区。中山舞龙分为木龙、火龙、金龙、沙龙、草龙、游龙、板龙、云龙等8个种类。20xx年,坦洲咸水歌、小榄菊花会、沙溪凉茶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朗崖口飘色、五桂山白口莲山歌、沙溪鹤舞、黄圃麒麟舞、黄圃飘色等5项民间艺术形式被纳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有着这么多名誉,在这现实中自然因此而收获了不少的经济收益。是的,现实就是这样子,什么文化特色,虽说其中有真正的艺术爱好者的介入,但文化特色更多的是依靠政府对利益以及民意所向的考量为出发点所建立的。最近的岐江夜游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这么一条小支流,而且在人们记忆中腐臭的河,居然仿照珠江夜游弄了这么一个旅游项目。周边没什么突出景色的岐江夜游项目自立项开始就备受热议,完成后也有不少市民去尝试,伊始,河上还时不时有五颜六色的浏览船驶过,而如今,它们几乎不见踪影。像这样的项目在中山并不少见,官员对短期利益的追求不应造成如此劳民伤财的结局。

文化需要传承,但不应是虚伪的表面传承,旧的取之精华弃其糟粕,好的得尽力去保护,不好的也不能全盘否定,批判的传承才是道路。若想创造新的,不要老是想着短期的政绩、利益,劳民伤财断然不可取,创造之前,请先想一想,这一份文化值得后人传承吗?

第六篇: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家乡养鸡场调查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种地现在已经不是农民的唯一收入来源了。许多人选择外出打工,也有很多人在政策的鼓励下自己创办个体经营。像一些养家禽、家畜的,养貂的专业户等,还有许多种树的,自己办加工厂的,等等。不过,他们的致富之路离不开四个字“科技兴农”。我调查的邻村的一个养鸡专业户,七八年前,他们还是贫困户,但现在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开办了养鸡场,盖上的村里唯一的楼房,并且帮助村里其他养鸡的人,向他们传授养鸡的经营。在他们的帮助下很多人家的土坯房变成了大瓦房。

这次暑假回家我发现村子里明显的变化就是,短短的几年时间,村子里的土坯房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的砖瓦房。私家车越来越多了,农民变得越来越富裕了。老一辈的农民对取消农业税赞不绝口,新一代的农民则乘着建设新农村的东风,以科技为翼,飞向了崭新的未来。看到农村的变化日新月异,农民的腰包逐渐膨胀,我也变得兴奋起来,所以在假期开始的第二天我就到邻村著名的养鸡场去调查了一番,既增长了知识又了解了部分农民的发家致富之道。

这是远近闻名的一家养鸡场,临近几个村子凡是养鸡的几乎都是从这里吸取的经验,鸡场的主人姓巴,有8年的养鸡经验,从以前的贫困户到现在的养鸡专业户,巴先生说主要是靠他的坚持和养鸡技术的发展。我到其中的一座鸡棚看了一下,虽然不完全是全自动,但也可以说是依靠的现代科技。

一、湿帘:一走进鸡棚就会发现两边的墙上有大约4平米的纸制s型墙面,经询问那叫做“湿帘”,是控制室温用的。当室温超过32℃时,湿帘就会自动进行降温。室外有一个人工深水池,连通湿帘,所以,湿帘是通过吸收水分使室温降低的。在室内有一个大型的温度计,用以记录温度。

二、风机:在鸡棚的尽头两边有两个巨大的风机,是给鸡鹏换气用的。同时也起到降温的作用,使鸡棚微风徐徐,让小鸡们也可以过个清凉一夏。

三、食槽:小鸡们住的房子是三层的铁丝网笼子,5、6只住在一起。每层下面都有高约10厘米的便槽,可以随时打扫。在每层的外面都有一个半圆形的长筒食槽。笼子里面装有乳头式喂水器,连接到笼子外面的水槽,小鸡渴的时候会啄喂水器上面的铁头,铁头一动就会露出水来,铁头的正下方是红的的塑料水盘,用来接水,这样就达到了节约用水的目的。

四、水箱:在两个正门中间有一个大型的水箱,喂水时,先在水桶里面配好药和水的比例,一包药配一桶水。搅匀后用水泵把水抽到水箱里面,打开闸门,统一把水放到24个水槽里。什么时候喂水根据水箱外面的液体测量计。

五、暖炉:夏天要保证室内凉爽,冬天则要保证室内暖和。所以暖炉是必不可少的。

巴先生告诉我他们刚刚开始的时候设备非常简陋,只是一个棚而已,把鸡苗都撒在棚里,挤死很多,现在好了,5、6只放在一个小隔间里很宽敞。他兴奋的说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养鸡技术的不断发展,养鸡也越来越轻松,只要把握好喂食喂水的时间,掌握一些必要的数据就可以。在这个场子里,有养了很长时间的也有刚刚开始的,他们在巴先生的指导和帮助下,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收益。

第一天我在巴先生的棚里熟悉了一番,第二天便到隔壁的棚里看了看。隔壁棚是张先生的,他刚养了两年,收入不粗。我进棚一看,布局和巴先生的棚一摸一样。正好赶上给小鸡们喂食,我和张先生夫妇一边喂食一边聊天。张先生对我说他是结婚之后才开始养鸡的,之前他一直在外面打工,婚后开始跟着巴先生养鸡。由于他们没有任何经验,第一批收益很不理想,他们曾记想要放弃但是巴先生一直鼓励他们并且给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并鼓励他们继续养下去。在养第二批的时候巴先生经常到他们的棚里“视察”帮他们解决困难,现在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收入越来越好。张太太还开玩笑说、,这个场里的其他养鸡的都是巴先生的徒弟,因为都是巴先生教出来的。巴先生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村里更多的人,大家都靠养鸡发家致富了。说到此,他们都很感激巴先生。

养鸡虽不是农业,但作为农民发家致富的一份副业,依靠科技的发展,那么农业发面更是离不开科技了。一位亲戚到镇上买喷枪回来时遇见聊了聊,她说现在种地打药都不用喷雾器了,以前背在肩上,压得肩膀疼,而且盛一点点药水。现在不用了,用新发明的喷枪,不仅方便而用一点力气就可以喷好远,既省时又省力。

由此可见,随着建设新农村的发展,科技兴农已成为农村发展的一大法宝。所谓科技兴农包括农业科技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两个方面,农业科技研究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科技成果,农业科技推广则是将农业科技成果传递给农民,包括设计出用于农业及其他农村产业的设备。科技兴农解决了三农中的实际问题,科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所有农业生产中,种水果需要嫁接,转基因等科技;种田也需要科技的成果-农药的帮助;总而言之,农、林、牧、副、鱼,所有的农民致富之道都离不开科技,科技加快了农村现代化的步伐,加快了新农村的建设,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法宝。

同时在我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发现另外一个对农民来说非常重要的致富法宝,那就是“先富帮后富”。巴先生通过养鸡致富后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大家,让大家一起致富,这种行为是值得赞扬的,也完全符合邓小平老人改革开放的要求。改革开放的政策让一些人先富起来了,而这个政策的初衷是实现共同富裕,不是单独富裕。这就要求先付带动后富。在农村,许多人靠某种工作,或是种地,或是养殖富裕起来之后,不能独门闭户,而要有大公的精神,像巴先生一样把致富的经验传授给其他人,帮助他人走上致富之路,从而实现自己村子的小范围共同富裕。将小范围的共同富裕加起来就会实现整个社会的共同富裕。如果,先富起来的人自私自利,拒绝和别人分享致富的成果,那就违背了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一个人的富裕不是真正的富裕,所有人的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

现在,我们农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村,农民们在政策的领导下,坚持科技兴农,坚持互帮互助,逐步走向了幸福、富裕的康庄大道!

推荐专题: 高中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家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