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总结 > 调查报告 > 详情页

大学生校园问卷调查报告

2022-11-16 19:38:52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校园问卷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校园问卷调查报告》。

关于在校大学生自杀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

——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

一、前言

自杀,是一个世界性关注的课题。据相关数据显示,在全球死亡原因排序当中,自杀排第四位,而在中国,自杀已成为我国人口的第五大死因。其中,青年时期死于自杀的人数占首位,而处于这个区间的大学生群体,自杀更排于死因的首位。大学生自杀率是一般同龄人的2-4倍。大学生自杀,是指大学生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行为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有自杀意念的青少年,其自杀企图的比率会比一般人高5倍,且自杀意念出现越频繁,越有可能出现自杀行为(Beck,Kovacs&Weiman,1979)。国内学者曾研究发现,在379名大学生中22.69%的人存在自杀意念(王玲等,2001);2143名大学生中厮杀意念的发生率是18.53%(荆春霞等。2003);在对深圳市3823名大、中学校的学生的调查中发现20.31%的学生曾有自杀意念(李丽华等,2007)。且近年来,尤其是高校扩招之后,在校大学生自杀事件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因此,防止大学生个体产生自杀意念,解决大学生自杀问题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很多。由于我国经历了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后,社会形势发生了复杂又深刻的变化,当今大学生群体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往往比以前大得多,由此产生的个体心理问题引发的自杀行为日益增多。此外,自杀很大程度上并非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是对正在转型的社会剧变的一种心理反应。如社会就业竞争加大,使得部分大学生丧失安全感;外来文化冲击、拜金主义等消极现象盛行,大学生价值观念随之发生扭曲;人际关系复杂化冷漠化以及生活节奏不断加速,使得部分大学生难以适应……除以上提及的自杀原因之外,又还有哪些因素会成为大学生自杀的动机,引发自杀行为?导致自杀行为的最关键因素又是什么?本次我们小组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使用自填问卷的方式,对华南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在此提出干预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几点措施。

二、问卷调查结果

我们小组在此次进行的“在校大学生自杀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中,面向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和大学城校区,发放问卷350份。当场回收,收回321份,有效问卷为304份。问卷共设19题,包括:大学生近期的情绪状态、大学生所出社会环境、大学生对自杀的态度和自杀目的、对自杀的理解等部分。

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对自杀的态度的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自杀行为都采取抵制态度。从道德层面上看,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认为“自杀是对人生命尊严的践踏”,48.68%的大学生认为“自杀是对亲人、朋友的背叛”,1/3的大学生表示自杀是一种疯狂的行为;而在法律层面上,33.22%的大学生认为“人应该有自杀的权力”。但仍有不少学生认为自杀行为可以理解。由此可见,部分大学生仍认为可以通过自杀这种方式得到问题的解决以及自我的解脱。

表一:大学生如何理解自杀或对自杀采取何种态度

(二)大学生自杀意图的调查结果分析

据调查数据显示,因为可以解脱痛苦而选择自杀这种极端方式的大学生的比例高达74.34%,此外,有65.79%的大学生认为自杀是为了回避责任。国外学者Baumeister在完善的逃避自我理论当中认为,自杀通常是自我逃避;他认为自杀行为分为六个阶段:①最近某个事情或状况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和标准;②产生负面的内在归因;③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不受欢迎等;④由此出现消极情绪;⑤认知降低;⑥开始减少压抑且逐渐由企图自杀的意念。当在校大学生发现,自身能力无法满足社会对其的要求时,便开始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在一个长期压力模式下形成自杀动机,最终选择以自杀这种极端方式来逃避现实中能力低下的自我。

表二:大学生认为自杀的主要目的(三)自杀行为的人群特点

在调查数据中我们发现,填写问卷的88位男大学生当中,有10位曾经有过伤害自己的行为,所占比例为11.36%;而216位女大学生中,有25位曾有过自杀行为,所占比例稍高于男性,为11.57%。再结合近年来中国大学生自杀案例的调查,可以发现,男女大学生自杀倾向存在性别差异,女大学生的自杀率比男大学生高。研究也有表示,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比男大学生更为严重。因为女生比男生更加敏感,更喜欢幻想;依赖性较强,遇到困惑时不愿意也不善于表达,心里承受能力差;许多期望往往不能满足;而且社会当中重男轻女的社会风气仍然流行,所以女大学生会比男大学生更容易形成自杀动机。(四)大学生自杀行为原因的调查结果分析

我们可以通过调查数据清楚地发现,排在大学生自杀主要原因前五位的分别是情感问题、就业压力、面对社会前途未卜的压力、精神疾病、来自家庭的压力。分别占74.34%、70.72%、61.84%、60.86%、49.34%。还有人际关系差、论文与毕业考试压力等也被认为是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只是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在数据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压力是大学生自杀的最关键因素。

表三: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

1、情感问题与人际关系压力

大学生活与以往的学校生活大不相同。在一所高校当中,会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同学们之间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性格特征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每一位大学生都面临着全新的人际关系问题。一些性格慢热、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善于与人进行沟通交流的学生就会因此封闭自我,从而感到内心孤独,长期受到压力影响,容易诱发极端行为。再者,经历了家长都禁止早恋的中学时期,初次接触自由恋爱生活的部分大学生,身心发展还欠成熟,在恋爱关系受挫时就容易产生冲动行为,带来不良后果。失恋等情感问题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近几年,因为舍友间关系不和而导致的宿舍杀人惨案以及大学生因失恋而跳楼的现象频繁出现,大学生情感生活不可忽视。

2、学习压力

每个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会听说大学生活是自由的、美好又无忧无虑的。在经过高三艰苦的奋斗生活以及高考的洗礼之后,他们对大学生活会更加向往。但是,现行的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知识更新程度不断加快,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课程越来越紧凑,作业越来越多,曾经认为悠闲的大学生活随之消失。再加上大学“自由学习”的方式,许多大学生无法应对考试,导致很多课程不及格。此外还有准备需要融入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毕业论文等等。梦想中轻松美好的大学与现实的差距如此之大,大学生的压力也随之而来。

调查数据显示,不满意大学生活,认为其与理想中差距很大的大学生所占比例达到29.28%。3、就业压力

求职择业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社会用人制度改革后,“双向选择”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读过大学的人”数量不断增多,就业市场面临激烈的竞争,一些综合素质不高、择业观念陈旧的大学生就会在就业过程中遇到较大困难。尤其当今社会用人单位也逐渐出现“重男轻女”的现象。面对竞争激烈、关系复杂的社会用人环境,大学生的无助感、绝望感随之涌现,部分大学生会丧失生活信心,最终选择自杀,走上绝路。

4、家庭问题

良好的家庭氛围会给孩子成长提供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父母之间相处融洽,不仅会使家庭充满温暖,也给孩子留下一个美好的童年,让孩子用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然而,父母之间不和,吵架之余还把气撒在孩子身上、虐待孩子,这些都会让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使之形成不健康甚至畸形的心理状态。父母离异、父母过早去世同样也会导致孩子的不健康发展。在阴影下成长的孩子内心都会自卑。因此在大学生活中,这些人会更容易走上绝境。

经济状况是一个家庭维持下去的一个重要支柱。当前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一些来自农村、城市贫困家庭的大学生承担了比相对富裕家庭的大学生更多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加之当前大学生学费的升高,物价上涨导致生活费用的剧增,经济上的拮据对于部分大学生而言会带来心理上的失衡,他们不能正确对待困境,缺乏奋斗的精神状态,严重的自卑心理往往是大学生形成自杀动机的关键。

四、启示

(一)正确认识及高度重视大学生自杀现象。

近年来我国频繁报道关于大学生自杀的新闻。大学生自杀人数和自杀率的上升,与高校大幅度扩招、媒体报道增多及社会关注程度增高有关。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是家庭、社会乃至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少数大学生走上自杀的绝路,不仅对个人和家庭来说是一种悲伤,对国家和社会也是人才的损失。这样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当前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上的弊端,对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值得引起高度重视以及认真思考。

(二)合理组建师资队伍,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所以培养一支专业化骨干教师队伍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然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两者互补长短、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家庭是大学生心灵的港湾,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价值取向。在家庭教育当中,可以通过家长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学校是有计划的系统教育,侧重知识的传播,对大学生毕业后就业产生极大影响。家长的教育行为与学校的教育行为必须统一起来才能对大学生的培养产生更大的合力。大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到很多知识以外还能在家长教育中获得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以面对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

推荐专题: 实习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网 大学生校园问卷调查报告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