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家乡的变化调查报告(范文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家乡的变化调查报告(范文6篇)》。
家乡是一个我们如此熟知的地方,即使身处异乡想到它也会有种温暖的归属感。我的家乡铜梁是重庆市的一个教育大县。不仅有雄厚的教学实力,而且还是五千年龙文化的发源地。
从出生到读大学前我从未离开过我的家乡,我觉得自己对她是如此的熟悉。但仅仅半年的时间,当我再次踏上龙乡这片土地时,我又觉得她是那么的陌生。事实如此,在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家乡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以前人们只能想想或在电视中才能看到的镜头现在都变为了现实。为了更深层的了解这篇见证我成长的土地,在寒假的这一个月我走访了铜梁的每个角落和相关部门,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
调查的结果着实让我大吃了一惊,家乡的变化涉及甚广还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说清楚的。以下为我调查结果简介。
一、“秀外慧中”,住房讲究舒适精美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县城生活水平提高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铜梁在几
年前还都是楼房,电梯房都算是“高级住宅”,现在城里的房屋基本上都进行了重建。重建的新房主要是电梯房,且楼层都在八层以上,底楼为门市方便市民经商,二楼以上为套房用于居家。这种设计理念很符合县城的发展,经商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套房又让市民有了方便优美的居住环境。据政府介绍当时考虑到建筑不应该仅仅是钢筋水泥建筑的“洞穴”更要体现县城的文化,还专门请来了设计师把方便简约的现代居室和县城蕴含的柔美古典相结合,设计了现在的街道建筑。平整的青石板优雅清爽、暗灰色的琉璃瓦低调精美、朱红色的大柱子古典大气。这一古典和现代相融合的设计,不动声色的把县城的安乐祥和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开源节流”经济多元化
我的家乡也被成为“龙乡”,这里有举世闻名的火龙舞,龙舞的发展带动了铜梁旅游业的蓬勃,使龙乡人民的收入颇丰。并且现已有多家企业决定入住铜梁的工业园区,使许多县城周围的乡镇务工人员得到了工作的机会。同时铜梁的教育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铜梁的经济,房地产企业的迅速崛起从各方面刺激着铜梁经济的腾飞。
三、“四通八达“交通讲便利、通讯讲快捷
“要致富,先修路”说道经济发展的措施我们总会想起这句话。无可否认,这句话准确的道出了交通对于一个地域
发展的重要性。
铜梁缺乏河流因此陆路成为唯一的交通方式。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这几年来,铜梁政府加大了为民办实事的力度,在道路建设上下了重功夫。路网四通八达、交通得到极大改善。铜梁的几条主街道都进行了维修拓宽兼顾了道路,方便载重的货车行驶。为了便利与外界的联系政府部门在多次的上书、争取之后,渝遂高速公路在经过镇边的地方设立了一个高速公路出口。这个出口可让铜梁人民受益匪浅,不仅节省了市民出行、货物运输的时间还让这个县成为附近县城到遂宁重庆的一个中转站,促进了这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四、“多姿多彩”,文化娱乐丰富缤纷
物质和精神总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人民也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生活的建设。县城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就是他们建设精神文明的最好见证。现在每到晚上,在满天繁星的夜空下你在政通街上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声一群群人在偏偏起舞。这就是市民们新的娱乐,不分男女老少只要愿意的都可以加入其中,没有固定的老师,大家相互学习,跳的都是一些简单的舞曲但并不影响他们的快乐。很多市民还养成了晨练的习惯,每天早晨公园里很多人在跑步、做操。用最简单也是最健康最环保的方式捍卫自己的健康。除了这些自发的活动,县政府定期还会举办一些拔河、赛跑等友谊活动,还会发放奖品,引导市民们选择健康的娱乐充实我们的生活。
五、“五彩缤纷”穿衣爱时尚
以前经济条件有限,尽管爱美很多人并不能够买很多衣服。现在县城繁多的衣服店就是穿衣变化的一个很好例证。经济发展了,人们都讲究穿着了,衣服的款式、面料、牌子都成了挑衣服的重点而不再像过去一味注重质量耐穿。很多富裕的人还会选择成都重庆等大城市选购时尚服饰。各式各样的衣服、鞋帽、装饰物可谓五彩缤纷,装饰了市民的美,同时也装点了他们的心情。
调查感言
这次的调查结果深深地震撼了我。在不经意间家乡已经发生了这么多的变化。它变得更加可爱更加迷人了。我坚信她是天边初升的太阳会在党和政府的争取引导下发出更加温暖的光芒照亮一直守护她的人民,也温暖她远在他乡的游子的心。
XXX地块场地环境初步调查报告(评审稿)
XXX有限公司二〇一七年五月
XXX地块场地环境初步调查报告
项目编号:2017-041(HP)项目负责:
编写:
审核:审定:
总工程师:总经理:
XXX有限公司
2017年5月
目录
摘要.......i1前言......12概述......2
2.1调查目的和原则..2
2.1.1调查目的...22.1.2调查原则...22.2调查依据.3
2.2.1相关法律法规........32.2.2相关技术规范和导则.........32.2.3评价标准和文件....32.3工作内容及工作路线........4
2.3.1工作内容...42.3.2技术路线...53场地概况.6
3.1区域环境状况......6
3.1.1自然地理...63.1.2气候气象...63.1.3地形地貌...63.1.4水文水资源..63.2场地描述.6
3.2.1场地地理位置........63.2.2场地周边河流........73.2.3工程地质条件........73.3场地用地情况....10
3.3.1场地现状.103.3.2场地历史.123.3.3场地利用规划......14
3.4相邻场地用地情况.........15
3.4.1相邻场地现状......153.4.2相邻场地历史......183.5场地及周边污染源识别.203.6场地周边敏感目标.........204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22
4.1布点原则..224.2现场采样布点....224.3土壤采样..234.4地下水采样........244.5实验室分析........254.6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305结果和评价.....31
5.1场地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31
5.1.1场地浅部地层分布特征...315.1.2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特征...325.2质控数据审核....335.3评估标准..355.4土壤样品检测结果和评估375.5地下水样品检测结果和评估......386结论和建议.....41
6.1结论.......416.2建议.......426.3不确定性说明....42附件1现场访谈记录表.43附件2地下水监测井成井结构图.45附件3土壤采样记录表.47附件4洗井记录49附件5样品流转单.........50附件6检测报告及相关资质......51
摘要
XXX有限公司受XXX土地储备中心委托,对XXX地块进行场地环境初步调查。场地环境初步调查现场工作于XXX时间开展,现场工作包括现场踏勘、人员访谈、样品采集。土壤及地下水样品采集于XXX时间,并于当天送往XXX实验室,于XXX时间检测。
场地描述
XXX地块位于XXX区,XXX以东、XXX以南、XXX以西、XXX以北,总用地面积为XXX平方米。该场地历史上为XXX。
土壤、地下水初步采样监测工作
本次调查共采集XXX个土壤样品(包括1个土壤平行样、1个土壤对照样)和XXX个地下水样品(包括1个地下水平行样、1个地下水对照样)。土壤样品的检测指标包括:pH值、14项重金属、总石油烃、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地下水样品的检测指标包括:pH值、13项重金属、总石油烃、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
评价标准
XXX地块拟规划为XXX。本次调查选用的评价标准,其中土壤监测项目评价标准参照XXX敏感用地筛选值进行评价。地下水监测项目评价标准优先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III类标准,对于该标准未包含的因子选用《地下水水质标准》(DZ/T0290-2015)III类标准及《荷兰土壤及地下水环境标准》(2013)相关标准来评价。
调查结果分析
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结果显示,监测因子未超过《上海市场地土壤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筛选值(试行)》敏感用地筛选值;地下水环境质量调查结果显示,地下水样品中pH值、重金属的检测结果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和《地下水水质标准》(DZ/T0290-2015)中III类标准限值;总石油烃的检测结果均符合《荷兰土壤及地下水环境标准》(2013)中的标准限值;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结果均低于检出限。
结论及建议
XXX地块场地无需开展场地环境详细调查及健康风险评估工作,可以作为XXX规划开发。
1前言
国家和地方文件规定和要求:XXX
调查场地的基本概况:
XXX地块位于XXX区,XXX以东、XXX以南、XXX以西、XXX以北,总用地面积为XXX平方米。该场地历史上为XXX,规划用途XXX,XXX公司受XXX委托对该场地进行初步环境调查。
2概述
2.1调查目的和原则
2.1.1调查目的
(1)通过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掌握场地及周围区域的自然和社会信息,并初步识别场地及周围区域会导致潜在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责任的环境影响及监测的目标物质。(2)提供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信息。通过土壤和地下水样品采集和分析,初步掌握XXX地块的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为地块后续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3)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根据土壤和地下水样品实验室检测结果,参照相关评价标准,对XXX地块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4)提出针对性结论及建议。在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上,针对XXX地块规划用途,对存在环境质量问题、安全隐患的区域提出针对性建议及措施。
2.1.2调查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场地的特征和潜在污染物特性,进行污染浓度和空间分布调查,为场地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2)规范性原则
采用程序化和系统化的方式规范场地环境调查过程,保证调查过程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3)可操作性原则
结合现阶段科学技术发展能力,分阶段进行场地环境调查,逐步降低调查中的不确定性,提高调查的效率和质量,使调查过程切实可行。
2.2调查依据
本次场地环境初步调查依据如下:
2.2.1相关法律法规:XXX2.2.2相关技术规范和导则
XXX2.2.3评价标准和文件
(1)《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2)《上海市场地土壤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筛选值(试行)》
(3)《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4)《地下水水质标准》(DZ/T0290-2015)
(5)《荷兰土壤和地下水质量标准》(2013)
2.3工作内容及工作路线
2.3.1工作内容
本次场地环境初步调查范围为XXX地块及周边区域(500m范围内)。本次场地环境初步调查主要参照XXX文件规定和规范,主要工作内容包括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制定初步调查工作计划、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结果分析与报告编制,具体调查工作内容如下:
(1)资料收集
通过资料查阅、人员访谈等方式收集场地及周围区域土地利用变迁资料、场地环境资料、场地相关记录、相关政府文件、以及场地所在区域的自然和社会信息等。
(2)现场踏勘
对现场进行踏勘,识别会导致潜在土壤地下水环境责任的环境影响。现场踏勘范围以场地内部为主,包括场地及周围区域。现场观察评估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与历史情况等,以识别会对场地造成环境风险的场地周边活动,并以当面交流的方式对场地现状或历史的知情人员进行访谈。
(3)制定初步调查工作计划
根据前期收集的资料以及信息的核对制定初步监测工作计划,包括核查已有信息、制定初步监测采样方案、制定样品分析方案、制定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程序等工作内容。(4)现场采样对资料分析,现场踏勘和人员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场地环境监测工作计划,本项目场地环境监测主要工作如下:
本次调查在场地内布置XXX个土壤采样孔,XXX个地下水监测井。在场外布置1个土壤和地下水对照点(DS/DW)。本次调查共采集XXX个土壤样品(包括1个土壤平行样品和3个土壤对照样品)、XXX个地下水样品(包括1个地下水平行样品、1个地下水对照样品)。(5)实验室分析将所有土壤和地下水样品送至中检集团理化检测有限公司进行检测。本次土壤样品的检测指标包括:pH值、重金属14项(镉、汞、砷、铜、铅、铬、锌、镍、锑、银、铍、硒、六价铬、铊)、总石油烃(TPH)、挥发性有机物(VOCs)、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
本次地下水检测指标包括:pH值、重金属13项(砷、铍、镉、铜、铅、镍、硒、锌、汞、银、锑、铊、六价铬)、总石油烃(TPH)、挥发性有机物(VOCs)、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
(6)结果分析与报告编制
在实验室化学分析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场地环境调查情况,评估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编制XXX地块场地环境初步调查报告。
2.3.2技术路线
本次调查的技术路线如图2.1所示。
图2.1技术路线图
3场地概况
3.1区域环境状况
3.1.1自然地理
XXX3.1.2气候气象
XXX3.1.3地形地貌
XXX3.1.4水文
XXX3.2场地描述
3.2.1场地地理位置
该地块地理位置详见图3.1。
图3.1场地地理位置图
3.2.2场地周边河流
XXX3.2.3水文地质条件
(1)地层
(2)地下水
3.3场地用地情况
3.3.1场地现状
详见场地现状影像图3.2和场地现状照片3.3。
图3.2场地现状影像图图3.3场地现状照片
3.3.2场地历史
图3.4场地历史影响图图3.5场地历史影响图
3.3.3场地利用规划
XXX3.4相邻场地用地情况
3.4.1相邻场地现状
图3.6相邻场地现状影像图图3.7相邻场地现状照片图3.8相邻场地历史影像图
3.5场地及周边污染源识别
根据场地用地情况和相邻场地用地情况可知,本场地和周边区域现状及历史用地主要为居民住宅及学校,无明显污染源存在,综合考虑并作为后续场地开发的本底值参考,确定本次土壤和地下水调查的检测指标为pH值、重金属、总石油烃、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
3.6场地周边敏感目标
敏感目标是指场地周围可能受污染物影响的居民区、学校、医院、行政办公区、商业区、饮用水源保护区以及公共场所等地点。根据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情况,本项目的敏感目标范围为场地外扩500m,敏感目标如表3.1所示。
表3.1场地周边敏感目标
4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
4.1布点原则
通过现场踏勘及人员访谈,XXX地块原为XXX。结合场地现状及历史情况,采样布点参照《上海市经营性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场地环境保护技术指南》(试行)中关于“经营性用地流转”土壤采样点的布设要求,采用系统布点法,即将区域划分为面积不大于80m80m的若干地块,在每个地块内布设一个监测点位,一般在每个地块的中心部位进行采样。对于每个监测点位,根据现场情况分两层或三层采样,分两层采样的监测点位,分别采集表层土壤、深层土壤;分三层采样的监测点位,分别采集表层土壤、深层土壤、饱和带土壤,且整个场地至少50%的监测点位要分三层采集土壤样品。
4.2现场采样布点
本次调查采样布点考虑到场地历史用地情况,按照80m80m的系统布点法进行布点。
本次调查在XXX地块内布设4个土壤采样点(S1/W1、S2、S3、S4/W2),其中2个土壤采样点(S1/W1、S4/W2)兼作地下水采样点;每个土壤采样孔采集2-3层土壤样品(土壤采样孔S1、S4采集3层土壤样品,其余土壤采样孔采集2层土壤样品)。此外,在XXX场地外布置1个场外土壤和地下水对照采样点(DS/DW),采集3层土壤样品和1个地下水样。根据场地内地下水的埋深和地层结构,确定三层土壤(表层土壤、深层土壤和饱和带土壤)样品的采集深度为0-0.2m、0.6-0.8m、2.0-2.2m。
本次调查共采集14个土壤样品(包括1个土壤平行样、3个土壤对照样)和4个地下水样品(含1个地下水平行样、1个地下水对照样)。土壤和地下水采样点布设见图4.1,具体采样点及采样情况汇总见表4.1。
表4.1实际采样点及采样情况汇总表图4.1土壤和地下水采样点布设图
4.3土壤采样
针对场地特点,本次调查采用荷兰Geoprobe7822DT型钻机采集土壤样品。土壤钻孔最大深度为6.0m(便于建井后安装地下水监测井),并编制钻孔记录。土壤采样时尽量减少土壤扰动,防止目标监测物散失,同时保证土壤样品在采样过程不被二次污染。土样样品采集后马上装入实验室提供的采样瓶(体积约0.5L)中,并贴上标签,置于4ºC以下的低温环境(如恒温箱)中保存至运送、移交到实验室。现场土壤采样情况见图4.2。
图4.2现场土壤样品采集
4.4地下水采样
(1)地下水监测井采集完土壤样品的采样孔继续钻进至6m。在完成钻孔后,安装地下水监测井。地下水监测井成井结构图见附图2。地下水监测井安装技术要求如下:
①监测井的材料:管径为63mm带出水缝的硬质聚氯乙烯管(含氯释放量低于饮用水的标准),0.5~5.5m为滤水管,开缝直径0.5mm,井材为PVC。
②监测井深度:6m;
③监测井填料及止水:井管与周围孔壁用清洁的石英砂填充作为地下水过滤层,石英砂填至筛管顶部0.5m处。过滤层上方用膨润土止水密封。
④监测井防护:安装防护井盖,防止地表物质流入监测井内。
(2)洗井
用贝勒管从地下水监测井吊取地下水,每次吊取监测井中水体积的2倍左右时,测量一次地下水的pH、电导率,直到连续三次的pH变化≤0.1、电导率变化≤10%为止。为了避免污染和交叉污染,每个监测井指定1个贝勒管。采样人员书面记录现场测试结果。
洗井记录见附件4。(3)采样
待地下水静置沉淀24h后,使用一次性贝勒管采集地下水样品。具体程序如下:①将采样使用的设备和容器放在监测井旁边干净的地方;
②使用一次性贝勒管采集地下水样品,并装入到实验室提供的适合不同分析方法的清洗过并加有适当样品保护剂的采样容器中;
③采样瓶容器需被贴上正确的标签;
④地下水样品放入保温箱中,用冰袋保温至4ºC。
4.5实验室分析
本次调查共采集14个土壤样品、4个地下水样品。样品委托中检集团理化检测有限公司进行分析检测。根据场地历史和现状情况,确定本次土壤调查的检测指标为pH值、重金属、总石油烃、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
本次土壤样品的检测指标包括:pH值、重金属14项(镉、汞、砷、铜、铅、铬、锌、镍、锑、银、铍、硒、六价铬、铊)、总石油烃(TPH)、挥发性有机物(VOCs)、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
本次地下水检测指标包括:pH值、重金属13项(砷、铍、镉、铜、铅、镍、硒、锌、汞、银、锑、铊、六价铬)、总石油烃(TPH)、挥发性有机物(VOCs)、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
本次土壤和地下水样品分析方法参照我国国家环保部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规定方法以及美国环保局(USEPA)推荐方法及检出限,详见表4.2、表4.3及附件6中的检测报告。
4.6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本次调查监测中采用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方法包括:(1)野外采样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野外土壤样品采用荷兰Geoprobe7822DT型钻机采集,工作人员配戴一次性手套,使用实验室提供的干净采样袋、采样瓶分层分类包装,以免相互影响;地下水样采集时,采样人员需配戴一次性手套,每个监测井单独使用1根贝勒管,且取样前用所取水样洗涤1~2次,水样采集后均放入保温箱,用冰袋保温至4ºC;另外,采用标准的监管链进行记录,项目名称、项目位置、样品编号、采样日期、采样人及样品运送的详细信息等被记录在标准的监管链中,且样品当天送到实验室。
(2)实验室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使用合格的人员和已经获得相关认证的实验室(内部的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协议)来具体完成实验室的分析工作。
2)每批次样品进行平行样及运输空白样的测定。
3)加标样品和加标样品平行样百分回收率与它们相应的准确度限值相比较。实验室控制的加标样和加标平行样分析结果均满足相对百分偏差限值的要求。
4)所有样品的保存时间和实验室内部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全部满足必要的标准要求。
5结果和评价
5.1场地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5.1.1场地浅部地层分布特征
详见浅部地层描述表5.1。
表5.1浅部地层简述
5.1.2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特征
表5.2地下水监测井相关数据表
图5.1地下水等水位线图
5.2质控数据审核
(1)质控样品采集
为确保采集、运输、贮存过程中的样品质量,本项目在现场采样过程中采集1个土壤平行样、1个地下水平行样、1个运输空白样。
(2)平行样品检测结果平行样的数据有效性是通过相对百分差异(RPD)的计算来检验,一般而言,土壤中重金属指标RPD是10%,有机指标是30%,地下水中分析物的RPD为30%是可以接受的。由表5.3可知,各检测指标的RPD均在要求限值以内。因此,认为此项目中土壤的取样及实验室分析是有效的。
表5.3土壤平行样品检测结果
(3)运输空白样检测结果
本次采样及送样过程备有1个运输空白样,对运输空白样检测挥发性有机物,检测结果显示均检测结果均低于检出限。因此认为,本次采样及送样过程中未受到污染。
5.3评估标准
(1)土壤
根据《上海市场地环境调查技术规范》要求,本项目土壤监测指标评估首先参照《上海市场地土壤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筛选值(试行)》中的敏感用地标准限值进行评估。
《上海市场地土壤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筛选值(试行)》自2015年10月1日起实施,主要用于本市建设用地开发用地过程中,不同场景下场地土壤环境调查初步筛选的判定依据。包含敏感用地及非敏感用地两类场地土壤健康风险筛选值。敏感用地GB50137-2011规定的城市建设用地中的居住用地(R)、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A)、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公园绿地(G1)等,以及农村地区此类建设用地;非敏感用地方式包括GB50137-2011规定的城市建设用地中的工业用地(M)、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公共设施用地(U)、物流仓储用地(W)等,以及农村地区此类建设用地。以上两类混合区域,视为敏感用地。如果场地土壤环境调查监测结果低于筛选值,则可以认为场地土壤污染健康风险可接受。如果高于筛选值,需要开展进一步的场地土壤环境详细调查和健康风险评估。
(2)地下水
根据《上海市场地环境调查技术规范》的要求,本项目地下水监测指标的评价优先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III类标准。对上述标准中尚未包含在内的监测指标,则采用《地下水水质标准》(DZ/T0290-2015)III类标准和《荷兰土壤及地下水环境标准》(2013)作为参考标准。
1)《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根据《上海市场地环境调查技术规范》(试行),本项目地下水的评价优先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III类标准。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V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2)《地下水水质标准》(DZ/T0290-2015)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状况和人体健康风险,参照生活饮用水和工业、农业等用水水质要求,依据各组分含量高低(pH除外),分为五类。Ⅰ类: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低,适用于各种用途;Ⅱ类: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较低,适用于各种用途;Ⅲ类: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中等,以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Ⅳ类: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较高,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质量要求以及一定水平的人体健康风险为依据,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V类: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高,不宜作生活饮用水,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3)《荷兰土壤及地下水环境标准》(2013)
是荷兰政府在2013《荷兰土壤及地下水环境标准》(SoilRemediationCircular2013)年发布的,是对2009年发布的关于土壤和地下水中的修复目标限值的调整、补充和完善。
5.4土壤样品检测结果和评估
本次初步调查共采集14个土壤样品(包括1个平行样、3个场外土壤对照样品),样品检测结果详见附件6。根据土壤样品的检测数据,统计分析检出项的最小检出值、最大检出值,并与场外对照点检出数据和《上海市场地土壤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筛选值(试行)》中敏感用地限值进行比较,评估结果如下表5.5所示。
表5.5土壤样品检出项的检测值及评价结果(单位:mg/kg,pH无量纲)
(1)pH值检测结果显示,土壤样品中pH的检测结果为8.50-9.30之间。
(2)重金属:土壤样品中,14项重金属检测指标检出11项(汞、铍、铬、镍、铜、锌、砷、镉、锑、铊、铅),但各检出项(铊除外)的检测结果均未超过《上海市场地土壤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筛选值(试行)》敏感用地筛选值;其它3项重金属(硒、银、六价铬)的检测值均低于检出限,且检出限也低于相应敏感用地筛选值。
该场地内土壤样品中铊的检出值(0.46~0.69mg/kg)超过《上海市场地土壤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筛选值(试行)》中相应的敏感用地筛选值(0.2mg/kg),但与场外对照点土壤样品中铊的检测值(0.59~0.70mg/kg)基本相当。另外,根据文献《上海地区13种金属土壤背景值初探》(戴峰,上海环境科学,2009年)可知,上海市土壤中铊的背景值范围为0.1~0.86mg/kg,因此,该场地内土壤样品中铊的检测值在上海市土壤中铊的背景值范围内。
(3)其它检测指标检测结果显示,该场地内土壤样品中总石油烃、挥发性有机物和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值均低于检出限,且各检测指标的检出限均低于相应敏感用地筛选值。场外土壤对照样品中总石油烃、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值均低于检出限,且各检测指标的检出限均低于相应敏感用地筛选值;场外土壤对照样品中检出部分半挥发性有机物(荧蒽、芘、1,2-苯并[a]蒽、屈、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苯并(a)芘、茚并(1,2,3-c,d)芘和苯并(g,h,i)苝),但检出的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值均低于相应敏感用地筛选值;未检出的半挥发性有机物检测值均低于检出限,且各检测指标的检出限均低于相应敏感用地筛选值。
(4)根据表5.5,将场地内土壤样品各检出指标与场外对照点土壤样品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对比可知,场地内土壤环境质量和场外土壤环境质量基本相当,无明显差异。5.5地下水样品检测结果和评估
本次初步调查共采集4个地下水样品(包括1个平行样、1个地下水对照样),检测结果详见附件6。根据地下水样品的检测数据,统计分析最小检测值、最大检测值,并与场外对照点检测数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和《地下水水质标准》(DZ/T0290-2015)中III类标准限值进行比较。同时对检出指标的最大检测值(检测值低于检出限的按其检出限)进行分类评级,另当相同检测结果对应不同地下水质量类别时,从优不从劣,评价结果如表5.6所示。
(1)pH值
地下水样品的pH为7.62~7.95,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III类标准限值。
(2)重金属
该场地内地下水样品中重金属(汞、铍、镍、铜、锌、砷、硒、镉、铅、六价铬)的检测值均未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III类标准限值,其它3项重金属(银、锑、铊)的检测值均未超过《地下水水质标准》(DZ/T0290-2015)III类标准限值。
(3)其它检测指标
该场地内地下水样品中挥发性有机物和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值均低于相应的检出限,各地下水样品中均检出总石油烃,其含量均未超出《荷兰土壤及地下水环境标准》(2013)中总石油烃浓度的标准值(600µg/L)。
场外地下水对照样品中挥发性有机物和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值均低于相应的检出限,对照点水样中检出总石油烃,其含量亦未超出标准值。
(4)根据表5.6,综合对比场内地下水样品和场外对照地下水样品的检测结果可知,场地内地下水环境质量和场外地下水环境质量基本相当,无明显差异。
6结论和建议
6.1结论
XXX地块历史上主要为XXX,后期拟规划XXX。项目依据《上海市经营性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场地环境保护技术指南》(试行)的相关要求开展场地环境初步调查工作,采用《上海市场地土壤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筛选值(试行)》敏感用地限值、《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III类、《地下水水质标准》(DZ/T0290-2015)III类和《荷兰土壤和地下水质量标准》(2013)进行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的评估。
本次初步调查得出如下结论:
(1)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结果显示,土壤样品中有11项重金属(汞、铍、铬、镍、铜、锌、砷、镉、锑、铊、铅)检出,但各检出项的检测结果均未超过《上海市场地土壤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筛选值(试行)》敏感用地筛选值。硒、银、六价铬、总石油烃、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值均低于检出限,且检出限也低于敏感用地限值。
(2)地下水环境质量调查结果显示,地下水样品中pH值、重金属(汞、铍、镍、铜、锌、砷、硒、镉、铅、六价铬)的检测结果均未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III类标准限值,其它3项重金属(银、锑、铊)的检测值均未超过《地下水水质标准》(DZ/T0290-2015)III类标准限值。总石油烃、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结果均低于检出限。
(3)基于该地块场地环境初步调查结果,XXX地块土壤监测因子低于《上海市场地土壤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筛选值(试行)》敏感用地筛选值;地下水检测指标的含量低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和《地下水水质标准》(DZ/T0290-2015)III类标准及相关标准限值;无需开展场地环境详细调查及健康风险评估工作,该地块可作为XXX开发利用。6.2建议
(1)针对该项目后续开展的土地开发利用,建议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做好建设过程中的环保监管工作。
(2)建议在土地开发过程中若发现土壤和地下水有污染的异常迹象,如埋藏的罐、槽,恶臭的废弃物等污染痕迹时,应及时通知XXX环保局进行现场查验。6.3不确定性说明
本报告结果是基于现场采样点位的调查和监测的结果,报告结论是基于有限的资料、数据、工作范围、工作时间、费用以及目前可获得的调查事实而作出的专业判断。本次场地环境初步调查仅供XXX土地储备中心在今后场地开发之前对环境进行摸底调查与初步了解,无法全面反映场地实际情况,本次调查所采集的样品和分析数据不一定能代表场地内的极端情况。本报告的文件和内容仅限本项目的委托方使用,任何其他用户因使用本报告或者报告中的调查监测结果、结论或建议而产生的风险由用户自行负责。
报告编制的几个关键点
1.潜在污染区域及污染物的确定
(1)潜在污染区域
生产装置区、物料储存及装卸区域、危险物质储存区、固体废物堆放或填埋区域、物料输送管廊区域的储罐储槽、各类地下输送管线(或沟渠)集水井、检查井等所在区域、污染处理设施区域、敏感目标方向的厂界、根据资料或已有调查确定存在污染的区域、该企业曾发生过泄露事故或环境污染事故涉及的区域、其他存在明显污染痕迹或存在异味的区域。(2)潜在污染物
结合生产工艺用到的原辅材料、生产工艺、中间及产物环节和最终产品类型,采取保守原则确定潜在污染物,同时考虑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可以参考重点监管企业自行监测指南的行业特征污染物。
2.监测点位的布设
(1)背景点的布设1土壤背景点:○在距离企业2km以内的外部区域或企业内远离各潜在污染区域及设施处布设至少1个土壤背景监测点。背景监测点应设置在所有潜在污染区域及设施的上游,或尽量选择在一定时间内未经外界扰动的裸露土壤。
原则上应采集表层土壤样品,采样深度尽可能与场地表层土壤采样深度相同,如有必要也可采集深层土壤样品。2地下水背景点:○应在所有潜在污染区域的地下水流向的上游,与污染物监测井相同的地层平面上设置至少1个背景监测井。地下水背景监测井应与污染物监测井设置在同一含水层。背景监测井距离所有潜在污染源的距离均应大于地下水的水流影响半径,位置应尽量选择一定时间内未经外界扰动的区域。(2)土壤监测点位的布设
1初步调查`○地块面积≤5000m2,土壤采样点位数不少于3个;地块面积﹥5000m2,土壤采样点位数不少于6个。
可根据原场地使用功能和污染特征,选择可能污染较重的若干地块,作为土壤污染物识别的监测地块。原则上监测点位应选择地块的中央或有明显污染的部位,如生产车间、污水管线、废弃物堆放处等。
对于污染较均匀的场地(包括污染物种类和污染程度)和地貌严重破坏的场地(包括拆迁性破坏、历史变更性破坏),可根据场地的形状采用系统随机布点法,在每个地块的中心采样。
采样深度应扣除地表非土壤硬化层厚度,原则上建议3m以内深层土壤的采样间隔为0.5m,3m~6m采样间隔为1m,6m至地下水采样间隔为2m。
2详细调查○对于根据污染识别和初步调查筛选的涉嫌污染区域,土壤采样点位数每400m2不少于1个,其他区域每1600m2不少于1个。地下水采样点位数每6400m2不少于1个。原则上最多1600m2对应一个监测点,面积较小的地块,应不少于5个监测点。(3)地下水监测点位的布设
对于地下水流向及地下水位,可结合环境调查结论间隔一定距离按三角形或者四边形至少布设3~4个点位监测判断。地下水监测点位应沿地下水流向布设,可在地下水流向上游、地下水可能污染较严重区域和地下水流向下游分别布设监测点位。
一般情况下,采样深度应在监测井水面0.5m以下。对于低密度非水溶性有机物污染,监测点位应设置在含水层顶部;对于高密度非水溶性有机物污染,监测点位应设置在含水层底部和不透水层顶部。
一般情况下,应在地下水流向上游的一定距离设置对照监测井。
3.土壤及地下水监测项目的确定
检测项目应根据保守性原则,按照场地内外潜在污染源和污染物,同时考虑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判断样品的检测分析项目。一般工业场地可选择的检测项目有: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氰化物和石棉等。(1)土壤中检测项目
基本项目:重金属(砷、镉、铬(六价)、铜、铅、汞、镍)、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共计45项。GB36600-2018此外,pH、锌、石油烃类污染物、多氯联苯类也常常需要考虑。(2)地下水检测项目
常规指标:pH、氨氮、石油类、六价铬、砷、汞、镉、铅、铜和镍。挥发性有机物和半挥发性有机物
4.风险评价筛选值的确定
(1)土壤风险筛选值
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参考的标准:《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土壤重金属风险评价筛选值珠江三角洲》(DB44/T1415-2014)等。(2)地下水风险筛选值参考《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该标准未列出的指标参考《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3)地表水质量标准
执行《水污染排放限值》(DB44/26-2001)
报告中要注意的地方
(1)相关的政策文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2)
(3)
这半年以来社会实践部在学院的领导下,在部内成员的积极努力配合下各项工作都圆满落下帷幕,在这里感谢老师的领导,感谢部内成员的辛苦付出,感谢学院各位同学的积极配合。
现将社会实践部半年内的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1、开学初社会实践部认真做好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和先进团体的评定,配合秘书处向校内推选本学院的社会实践优秀个人和团体,并制作社会实践优秀作品展,在c区238附近展示。
2、社会实践部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活动,积极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学校的职场口才大赛,其中张雅然同学进入决赛,获得优胜奖。
3、社会实践部在学院的领导下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山东省齐鲁大学生创业大赛,并取得多项奖项。
4、由社会实践部主办的浪曦杯机器人大赛经过两学期的精心准备,决赛在10月名仕学府落下帷幕,山东师范大学团队获得第二名,二等奖。
5、社会实践部精心策划第一节科技作品大赛,经历一个月在学院老师的指导下和学院同学的积极配合下在12月13日决赛圆满结束,我院科技作品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为学院的挑战杯大赛储备了有生力量。
6、社会实践部积极配合学院将寒假社会实践的各项活动以通知的形式下达各班,积极鼓励各年级同学参与社会实践
7、社会实践部积极负责学院的各项赞助,为学院的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支持。
社会实践部在这半年的时间内不断做好部门的完善和提高,部内成员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的组织与宣传,为本部门和学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XX年社会实践部一定会在学院的领导下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
研究目的:这份调查就是要了解当代中学生对时事关注的情况如何,以最后的结论和建议结束希望会对我们教育有帮助。
调查范围:翠微中学高一、高二年段每班10份问卷,随机分发。
具体方法: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其中有效卷200份。
调查结果:在这次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高中学生对新鲜事物普遍有着抱有关注的心态,比如在问到你是否关注新闻这一栏中,26%的高中生表示关注,45%的学生的回答是想关注但没时间。也存在27%的学生表示漠然,不感兴趣。看来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大多数同学都沉浸在课业负担中,相对对新闻的熟知与了解存在缺漏,相对缺乏对新闻的熟知和了解。
其次我们通过了解高中生获取新闻的途径了解到,多数人是通过收看电视,所占比例高达45%。其次是通过上网和报刊杂志了解,分布较平均,所占比例分别为27%和16%,通过老师和同学讨论中了解的较少,仅为10%。说明学生所面对的时事大多来自平面或立体的媒体信息,是相对比较封闭个人的渠道,而通过同学间师生间开放灵活的讨论的情况比较少,这样发表自己看法的空间也相对较少。同时我们也看到,高一年学生存在普遍不从收听广播的习惯来获取新闻,高二年的通过广播了解新闻人数的比率与和他人讨论的比率不相上下。说明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使学生接触信息资讯的渠道越发广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逐渐增强,网络和平面电视正渐渐取代广播等传统接收的渠道。
问卷中也提到了关于学生每天关注新闻所花费的时间。我们观察到,高一以每天关注15分钟新闻的人为主,所占比例高达49%。每天关注半小时的学生也较多,达到31%,只有极少部分的人选择了每天一小时的关注度。而在其他选项中,有同学反映每天可能看不上10分钟的新闻。而在高二年段的调查中,情况似乎比高一年来的好些,关注度在每天15分钟及其以上时间段的人占了八成,即关注15分钟和半小时的人数所占比重相对高一年有所增加,但是在每天关注1小时的选项中也寥寥无几。而选择其他,表示每天关注度在10分钟以下也存在有21%。在面对如此不堪一击的新闻关注度,我们在问卷中也设计了关注新闻的初衷这道题,高一年的多数同学表示关注新闻的初衷在于了解国内外大事和积累谈资,其次是受家庭学校环境的影响。极少数的同学选择是对学习、考试的需要。而在高二年的调查中,情况基本上与高一年相似,大多数人认为有利于了解国内外大事和积累谈资。但是高二年问卷中选择对学习、考试的需要的比率略低于高一年同类选项。此外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阅读新闻采取的方式中,选择快速浏览标题,走马观花的学生比较少,大多数以全文阅读为主。而阅读导语部分的比率均介于快速浏览标题和全文阅读之间。表明大家对的新闻关注一概是采取阅读全文,这样既有利于了解事件的过程,同时穿插背景知识,也有助于提高知识面。而关注新闻后的表现,大多数的受访者愿意敞开心扉,与周围的家人同学一起讨论。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看,这样新闻才得以真正的传播。高中生的兴趣爱好极大的决定了对新闻类型的选择,像我们问卷中所提到的不关注某些新闻的原因,大多数人选择不符合自身的兴趣。看来如果培养了起高中生的各方面兴趣,那么其关注的新闻类型也多了将增多,这样既有利于知识面的拓展,也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问卷中也设计了一个关于关注新闻与学习政治之间的联系与帮助。高一、高二的学生普遍认为关注新闻对政治的学习有帮助,另外有24%的学生认为很有帮助。而只有9%的同学认为没帮助。
最后,问卷还设计了一道关于他们所关注的点,在选择“身边的事,娱乐新闻,时事政治,奇闻逸事”栏中,时事政治,成为男生最关注的点。其次,女生比较偏喜欢关注的就是身边的事和娱乐新闻。可以想见在全球开放的视野中,高中生渴求认知的胸怀是包含整个世界的。从另一面也可以看出,国内外媒体信息对高中生价值观的形成的重要性。媒体宣传力度最强,也是最关乎国家民生经济,国际地位,科技发展和民族团结的关键事件关注较多。而地区性事件则相对关注较少。这些处在人生最美好的阶段的高中生,他们的心是敏感的,胸怀是广阔的,对那些很有感触的事他们也会说出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们也会表达出对死亡的震惊,对灾难的关切,以及对生命逝去的感叹和生命不屈的感动,国家崛起他们喜悦,国家安全他们同样担忧。俗话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这实在是危害太大的传统。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各方关系紧密相连的时代,一件事的发生会以极快的速度影响其他的事,不是相对封闭自守的古代。话说回来如何洞察呢,关注细节,关注小事,关注弱者。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相对其他来说这是“小事”,却是真正关乎民生的大事,是政府最应当投入心力的事,因为每一个公民,无论是科学家,教育家,政府官员,电影大导演,体育能手,还是拥有最大数目的普通人员当然还有我们成长中的学生们都可能成为一件事故的受害者,而且会不会受害与运气,财富地位都没有关系。这也不是时下有些人无所谓的态度就可以避免的。这些都是人心有没有在建设这一代时有没有到位的问题,是有没有真正用心的问题,也是政府有没有真正为老百姓负责的问题,更是教育的问题。我们教育出什么问题呢?太看重眼前的成果,太看重表面的东西。真正可以改变一件事的发生或促成另一件事的形成的细节,无形的东西做得太少。说的多,宣传的多,做的却很少。为什么教育不让学生参与到事件中来,让他们在事件中发表意见,在参与中培养他们的责任心,爱心和同情心,或者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自我判断的能力。这是教育的大实在。信息是社会全球化的产物,是真的无可奈何。其实只要稍稍注意一下细节,注意一下那些微妙的东西很多事就可以改变。
大多数中学生在时代的感召下,对时事是积极的关注的,他们并没有在题海中只看到分数,也没有只应对考试,更没有只喜欢言情漫画。他们对世界有自己的感知。虽然这种感知并不成熟完整,但他们是积极的正面的。只是我们并没有提供他们可以轻松自由的发表看法和讨论问题的空间,也没有提供了解时事参与时事的空间。在庞大的教育体系下,这很无奈,但一切都可以改变.
1、学校家长应鼓励支持学生关注新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勿以学习为重为理由让学生成为社会边缘人。班级可以每周开展时事评论课,由各科认课老师带领。比如语文老师可以关注时下文学动态,国际文学时讯,或者实在些可以评论最流行的网络小说,学生最关注的言情悬疑小说等。不是否定,而是师生共同关注,评论,判断和思考。以此类推,自然科学老师可以关注当下科学动态,科技发明,或者周边自然环境状况等。最主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政府的,民生的细节。主题太大也会流于表面。这是大实在!
2、举办相关活动,如新闻知识竞答,时政基础考试等,提高学生对新闻的兴趣。
3、家长应支持学生看新闻,坚持让周末回家的学生看新闻联播或时事直通车。
4、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新闻,利用有效途径(尤其是手机)获取新闻知识。
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我明白中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中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近三个月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
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我在实践中得到许多的感悟!
一:挣钱的辛苦整天在精品店辛辛苦苦上班,天天面对的都是同一样事物,真的好无聊啊!好辛苦啊!在那时,我才真真正正的明白,原来父母在外打工挣钱真的很不容易!
二:人际关系在这次实践中,让我很有感触的一点就人际交往方面,大家都知道社会上人际交往非常复杂,但是具体多么复杂,我想也很难说清楚,只有经历了才能了解。才能有深刻的感受,大家为了工作走到一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要跟他(她)们处理好关系得需要许多技巧,就看你怎么把握了。我想说的一点就是,在交际中,既然我们不能改变一些东西,那我们就学着适应它。如果还不行,那就改变一下适应它的方法。让我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掌握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就是使我在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这次实践中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设法解决,实在不行可以虚心请教他人,而没有自学能力的人迟早要被企业和社会所淘汰。
三:管理者的管理在公司里边,有很多的管理员,他们就如我们学校里边的领导和班级里面的班干部。要想成为一名好的管理,就必须要有好的管理方法,就要以艺术性的管理方法去管理好你的员工,你的下属,你班级里的同学们!要想让他们服从你的管理。那么你对每个员工或每个同学,要用到不同的管理方法,意思就是说:在管理时,要因人而异!
四:自强自立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招“难!”意思就是说:在家里的时候,有自已的父母照顾,关心,呵护!那肯定就是日子过得无忧无虑了,但是,只要你去到外面工作的时候,不管你遇到什么困难,>挫折都是靠自已一个人去解决,在这二个多月里,让我学会了自强自立!凡事都要靠自已!现在,就算父母不在我的身边,我都能够自已独立!
五:认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了亲身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人们去解决这些问题。而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与此同步,人的认识能力也就不断地改善和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但是认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六:专业的重要性选择了电子为专业的我,在这次实践中自然比较关注这一环。虽然在实践中只是负责比较简单的部分,但能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出来也使我颇感兴奋!在学校上课时都是老师在教授,学生听讲,理论部分占主体,而我自己对专业知识也能掌握,本以为到了企业实践应该能够应付得来,但是在企业里并没想象中如此容易。平时在学校,数字错了改一改就可以交上去了,但在工厂里,数字绝对不可以出错,因为质量是企业的第一生命,质量不行,企业的生产就会跟不上,而效率也会随之降低,企业就会在竞争的浪潮中失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要时时保持着这种竞争状态,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因为这样,企业会对每一个在厂的员工严格要求,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这种要求在学校的课堂上是学不到的,在学校里可能会解一道题,算出一个程式就行了,但这里更需要的是与实际相结合,只有理论,没有实际操作,只是在纸上谈兵,是不可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的,所以一定要特别小心谨慎,而且一旦出错并不是像在学校里一样老师打个红叉,然后改过来就行了,在工厂里出错是要负上责任的,这关乎工厂的利益损失。
推荐专题: 地理调查报告范文